中外詩歌“意象”有何異同
(一)相似之處
中國古典詩詞用詞凝練,意境含蓄,詩畫合一,形象生動的特點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現代詩人的詩歌創作中,我們先來比較下麵的兩首詩:
飲酒
(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茵納斯弗利島
(愛爾蘭)威廉·巴勒斯·葉芝
我就要動身去了,去茵納斯弗利島;
搭起一個小屋子,築起泥巴房;
支起幾行雲豆架,一排蜂蜜巢,
獨個兒住著,蔭陰下聽蜂群歌唱。
我就會得到安寧,它徐徐下降,
從朝霧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閃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傍晚到處飛舞著紅雀的翅膀。
我就要動身去了,因為我聽到,
那水聲日日夜夜輕拍著湖濱;
不管我站在車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心靈深處聽見這聲音。①
從上麵的兩首詩我們可以看出,兩者的意境和用詞是非常相似的,“結廬”與“造屋”如出一轍,“采菊”與“種豆、養蜂”異曲同工,“山氣”與後一首的中間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補充。兩位詩人所要表達的意思都是要離開這個充滿痛苦的紅塵世界,去過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現了寧靜致遠的思想和遠離塵囂的真意。從寫作手法上看,兩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藝術手法,沒有加入主觀色彩,客觀真實地描寫景物,直白地道出胸臆。這至少可以證明中西方文化之間是有共通性的。
兩首詩所表達的飄逸、灑脫的意境在古典詩詞和英美現代詩歌都是屢見不鮮的,從李白“笑而不答心自閑”到杜甫“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還有更多的例子舉不勝舉,而英美現代詩歌中不乏其例,如T·S·艾略特著名詩歌《荒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充分表現了這樣的意境。
在藝術表現手法上,兩者也有許多共同點。中國古典詩詞最大的特點是含蓄,生動凝練。氣氛隻用寥寥數字便可烘托,意境隻需片言隻語就可表達。英美現代詩歌的創作顯現出含蓄、凝重、集中、富有感情的特點跟他們的詩歌理論受中國的影響有很大的關係 ,甚至一些表達方式也基本相同。埃茲拉·龐德的名震西方詩壇的兩句短詩《在地鐵車站》含蓄、凝練,令人回味無窮:
這些麵龐在人群中湧現
濕漉漉的黑樹幹上花朵瓣瓣
這與中國古典的“人麵桃花相映紅” 、“楊柳青絲” 、“梨花帶雨”的意境是大致相同的,反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結果。但筆者個人認為,西方的詩歌這些比喻所表達出來的意境沒有中國的那麼美,那麼讓人富於想象。詩歌很形象地再現了那些漂亮的麵龐在人流中湧現的情景,但缺乏了一個讓人思緒飛揚的空間,語言上也欠缺了美感。這與中西方的思維形式不同有關,本文將在後麵論述。
(二)不同之處
比較可以看出共性,也可以看出個性。中西詩歌雖然在淵源上能找到一定的源頭或能證明兩者之間的關聯與影響,但在比較之中我們還是不難地發現兩者的差異。存在這種巨大的差異是由其本質不同、思維形式不同帶來的。
中國詩詞善於寫景抒情,以寫景烘托氣氛或造出意境,而英美詩歌則注重描寫景物在人們心裏喚起的反應,從此來表達自己的主觀意識。這是由兩者不同的思維模式造成的差異。中國人注重表現,西方人注重再現,這種思維模式指揮下發展而來的詩歌文學理論和詩歌創作自然大不相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形成了意境說、教化說,西方則形成了典型說,因此中國的詩詞更注重的是一種意境的創造,追求言已盡而意未盡的效果,讓人有無限的遐想空間,這種詩歌的出現是因為中國古代傳統的思維方式是感悟式直覺思維方式。即使到了現在,中國人寫詩歌依然追求意境的營造,如果說得太白了,就沒有意思了,當然當代一些新新人類作家的作品追求一種直白,則是另外一回事,並不能一概而論,畢竟這些人並不代表中國詩歌創作的主流。
中國詩詞講究含蓄,以淡為美,而英美詩歌則比較奔放,以感情激越為勝。很突出的例子就是對待愛情方麵,中西方的詩歌特點在此能得到完全的體現。中國詩人描寫愛情“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始終不把那種愛表達出來,而西方詩人會高喊“你是我的太陽,愛情之火燒得我渾身焦灼。”這種直言不諱中國人是很難接受的,產生差異的實質在於彼此的審美取向不同。
另外,中國詩詞多以歌頌為主,而英美現代詩歌多以揭露為主。中國詩詞或托物言誌,或借景抒情,永遠把詩人的情感埋藏於詩詞之中,隻有通過“感悟”才可能感覺出其美,最突出的例子莫過於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他幾乎沒有用一個表達感情的詞語,隻是把“枯藤” 、“老樹” 、“昏鴉”簡單地排列在一起,寥寥幾筆便勾勒出一幅淒涼寂寥的景象,後麵兩句把七種靜物列在一處,卻恰如其分地渲染了寂寞、慘淡的氣氛,“夕陽西下”更是給整幅畫麵塗上了一層昏黃的顏色,最後一筆帶出“斷腸人在天涯” ,感覺上前後好像並無直接聯係,但感情是連貫的,思路也是連貫的,讀者一口氣讀下來,仿佛自己就是詩人所描繪的畫中的遊子,引起強烈的共鳴。然而十種靜物的並列,雖然沒有任何的主觀感情,卻比再多的語言都要強烈地表達了一種孤寂淒清的感情,這正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魅力所在。相比之下,英美現代詩歌強調寫資本主義社會中畸零人的心理,比較直率地把詩人的所要表達的意思表現出來,直抒胸臆,而毫無造作,言盡而意亦盡,回味的空間相對縮小了,但這樣比較符合西方人的心理特征、思維特征。
中外詩詞作品中有哪些常見的「花」和「春花」的意象
古代詩詞中月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幾種:一、 月的邊塞意象。 “邊塞”、“明月”“關”之間存在著一種內在性質的製約,形成一種不可分割的有機體,因而邊塞詩的創作往往離不開“明月”與“關”的塑造。月作為一種語言形象,把環境點綴成了蒼茫悲壯的邊塞風情,也把邊塞這個特征性地理上的物理空間轉化成了藝術上的心理空間。明月是可以跨越時空的隔絕。戍守邊疆的征夫、苦待閨中的思婦,月是他們的一種寄托和幻念,千裏相共,願隨孤月,流照親人。詩人們利用這種情結自由地創造了月和邊塞的相行相隨相撫相慰的空間美。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於是很自然地產生出“願隨孤月影,流照伏波營”的念頭。詩人對月和邊塞相形相隨相撫相慰的空間美的偉大感受,已經是十分傑出的了。
中國宋詞與西方田園詩歌中關於花的意象的對比
樓上的傻呀,也沒看清問什麼
宋代白敏中
千朵濃芳綺樹斜,一枝枝綴亂雲霞。憑君莫厭臨風看,占斷春光是此花。
清平樂 桃花
東風催早,人麵桃花笑。幾日踏春春又老,瓶裏一枝花好。
少年惆悵誰知,除非問取花枝。換了我心給你,才知一樣相思。
清平樂 桃花
桃花開了,流水餘香繞。鏡裏朱顏驚未老,卻問比花誰好?
朱顏不似花紅,花紅畢竟無情。若是桃花情重,紛紛紅淚飄零。
(對花的讚美,喜愛之情)
粉紅色的麵容
帶上些許慵懶
在早春三月起床
便不停地梳妝打扮
把嘴唇描得腥紅
漂泊的春情漫過富士山
在盛唐的土地上泛濫
嫵媚中藏著妖冶
多情地綻放著笑靨
這位東瀛來的紅衣女子
沿著楊玉環的低吟淺唱
在中國水墨畫中
舞動水袖
這風中透明的女子
流連在三月的五線譜上
忘情的嬉戲
把春天蕩成秋千
召來采花釀蜜的蜂蝶
她躲在枝頭葉縫中
調皮地拋著媚眼
演繹著聊齋故事
多少懷春的少男少女
徜徉在粉紅色的夢裏
春風細雨的打理
讓公園在一夜間返老還童
那條落滿花瓣的石徑
要用整個青春期來清掃
櫻花 一段短暫的甜蜜
驚醒在你美麗的記憶裏
在一場倒春寒後你感冒發燒
抒情的嘴唇燎起火泡
細軟的身軀從枝頭落下
從化作塵埃的那一刻才警醒
悲劇起源於淺薄
三月的春風
能剪出綠絲絛
也可剪碎粉紅色的夢
(音譯過來的,意向嗎?……偶還是沒讀懂,不過希望能啟發你一下,初一水平)
李白在什麼詩歌中提到月亮這個意向
李白《靜夜思》中的鄉情,就是這樣生發出來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當詩人“舉頭望明月”時,一縷鄉思便從心頭油然升起了。這樣一個鄉思引動的過程,不但人們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親自體驗過,這就突破了詩人與讀者之間因生活經驗不同可能產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詩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純客觀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詩人感情的意象了。李白的詩作中,有大量都是詠月的詩歌,如:“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隻到夜郎西”(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幃望月空長歎”(李白《長相思》);“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李白《渡荊門送別》)等。 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
明月在詩人筆下,雖也常表現為自然月的屬性,但更多的時候卻被賦予了豐富而深邃的象征意義。因此,明月被詩人高度人格化,賦予其以人的思想感情。“冰合井泉月入閨,金缸青凝照悲啼”(《夜坐吟》),“月光欲到長門殿,別作深宮一段愁”,“夜懸明鏡青天上,獨照長門宮裏人”(《長門怨二首》),“落月低軒窺燭盡,飛花落戶笑床空”(《春怨》),詩人將明月人格化,將其寫成有人的思想感情的精靈。通過它來表現宮女、思婦的對月傷懷念人,使詩作更生動活潑,也更見情趣,表現出一種特有的藝術魅力。誠如張福慶先生指出的那樣:“每當詩人寫到明月時,常常是把月當作友人、親人和戀人,把自己的感情向它傾訴,用自己的心靈與它交流,像孩子一樣天真無邪、毫不掩飾地向它敞開自己的心扉,用最純潔、最真誠、最熱烈的情感去擁抱明月。”〔4〕(pp.166-167)也由此而反映出詩人不苟同於世俗的高潔人格。李白詩中之月的象征意義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麵,筆者就此略作闡說。
以明月象征美人和戀情。古代,人們認為日為陽,故曰太陽;月為陰,故曰太陰。因此,人們常用月來形容女子容貌、體態與情操之美,如人們常說的“花容月貌”、“閉月羞花”等。在《詩經·月出》中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的歌詠,以皎潔的月亮襯托女子的清純與美麗。李白詩中月之意象也多有這種象征、比喻意。如“眉目豔皎月,一笑傾城歡”(《古風》二十六),用比喻和誇張的筆法寫女子的美麗無比;“閣道步行月,美人愁煙空”(《上之回》),寫宮中一女子於夜深人靜之時,在“樓台與天通”的閣道上踏著月色徘徊,其憂愁的是對君王臨幸的願望一次次地化為泡影,表現出一位縹緲似神仙的愁美人形象;以月之玲瓏,襯人之幽怨,從反處著筆,不落言筌。“銜杯映歌扇,似月雲中見”(《相逢行》),既以月比人,又將人比月。寫歌女用歌扇遮麵的嬌羞貌,恰似時而雲翳霧罩、時而半露嬌麵的雲中美月。“翠娥嬋娟初月輝,美人更唱舞羅衣”(《憶舊遊》),寫歌女美麗超凡脫俗,猶如新月之清輝,而且舞藝出眾,歌聲甜美,“清風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繞行雲飛”(同上)。實際上這也反映出人世間最美好的感情,即戀情,略此不贅。
以明月象征對故鄉、親人、友人的思念之情。詩人遠離家鄉、親人,常年漂泊在外,不免對月而頓生思家念遠之情。“天借一明月,飛來碧雲端。故鄉不可見,腸斷正西看。”(《遊秋浦白笴陂二首》),對明月而思念家鄉和親人,感情深沉。《靜夜思》也正是這樣一首留傳千古的詠月名作。詩人深感“崖傾月難圓”(《安陸白兆山》),故“月華若夜雪,見此令人思”(《秋山寄衛慰》),因月而思念親人和友人。“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詩人把對朋友的一腔深情化作奇思妙想,請明月代自己去夜郎探望......餘下全文>>
如何欣賞外國詩歌
詩歌欣賞,無論中外都有一些共同規律。比如說,都要把握詩人的情感脈搏,追求詩的意境美;都要馳騁想像的翅膀,獲取言外之旨的蘊藉美;都要反複吟誦,領略詩的形式美和音樂美等等。然而,欣賞外國詩與欣賞中國詩又有所不同。這主要取決於三方麵原因:首先,是外國詩同中國詩本身的差別(需要說明,外國詩這個概念極其寬泛,除了中國詩以外,世界各國的詩都可以包括在內。其中有些東方國家如朝鮮、日本等,它們的詩或受中國影響,或同中國詩比較接近,我們這裏主要談的是外國詩中的西方部分,以歐美詩為主)。每一國的詩都植根於它民族的土壤,反映著不同的民族生活、時代風貌、社會習俗,在詩體、風格、形式上都自有特色。拿中國詩同西方詩相比,中詩重抒情,西詩重敘事;中詩以簡雋短篇為優,西詩以長篇史詩見長;中詩講含蓄,西詩多明朗……差別甚多,論詩的標準自然也有所不同。其次,是翻譯的轉折。詩是所有文體中最難翻譯的,因為詩的音韻,詩的內涵是很難翻譯而不受損傷的,無論是直譯(按字義譯),還是意譯(按意思譯),都將喪失許多原詩的精彩,甚至麵目全非。正像茅盾先生所說:“詩經過翻譯,即使譯的極謹慎,和原文極吻合,亦隻能算是某詩的Retold(譯述),不能視為即是原詩。原詩所備的種種好處,翻譯時隻能保留一二種,決不能完全保留。”(《譯詩的一些意見》)閱讀譯詩比起欣賞外國詩的原作,意趣銳減,不可同日而語。再者,是讀者的口味。中國人吃麵包香腸,總覺得不像正式飯食。中國曆來以詩國著稱,自己有世界上最豐富寶貴的詩歌遺產,唐詩宋詞幾乎家喻戶曉,從而也養成了我們自己的欣賞習慣,審美趣味,中國人往往以欣賞中國詩的眼光、心理去鑒別外國詩的優劣,這就容易發生偏差。
以上三方麵因素造成了我們在欣賞外國詩時的一種隔膜感和心理障礙。那麼,欣賞外國詩究竟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呢?怎樣才能實事求是地,公允地去評價、鑒賞外國詩呢?我以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不宜苛求外國詩的音韻美。
我國明代詩人謝榛說過,好詩應當是“誦之行雲流水,聽之金聲玉振,觀之明霞散綺,講之獨繭抽絲”(《四溟詩話》)。這四條標準裏,除了第四條外,前三條講的都是詩的語言美和聲韻美。黑格爾也曾說:“至於詩則絕對要有音節或韻,因為音節和韻是詩的原始的、惟一的愉悅感官的芬芳氣息,甚至比所謂富於意象的富麗詞藻還更重要。”的確,朗朗上口、抑揚頓挫,吟誦如歌、悠揚悅耳,是詩的魅力之一,這對於格律詩來說尤為重要。自由詩雖無嚴整的格律,但仍需用別種方式體現出它的語言美和聲韻美。
然而,這種語言美和聲韻美,一旦換了一種別國語言,它的美也就至少喪失大半了。因為各國的語言結構和特征差別很大,翻譯主要是詞語和意思的轉達,卻不可能轉達語音。英國詩人雪萊在《詩辯》中曾說過,“詩人的語言牽涉著聲音中某種一致與和諧的重現,倘若沒有這種一致與和諧的重現,詩也就不成其為詩了。”所以他認為“譯詩是白費力氣。”這話雖然失之偏激,但有相當的道理。比如,我們讀一下梁宗岱譯的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之十八首:
我怎麼能夠把你來比作夏天?
你不獨比他可愛也比他溫婉;
狂風把五月寵愛的嫩蕊作踐,
夏天出賃的期限又未免太短;
天上的眼睛有時照得太酷烈,
他那炳耀的金顏又常遭掩蔽;
給機緣或無常的天道所摧折,
沒有芳豔不終於凋殘或銷毀。
但你的長夏將永遠不會凋落,
也不會損失你這皎潔的紅芳;
或死神誇口你在他影裏漂泊,
當你在不朽的詩裏與時同長。
隻要一天有人類,或人有眼睛,
這詩將長在,並且賜給你生命。
譯者嚴格遵照莎翁的十四行體的格律,以四、四、四、二的句式,譯成ABAB(天婉踐短)CDCD......餘下全文>>
目前中外對月亮意象的研究成果,對李白詩歌中月亮意象的研究成果。畢業論文用的,謝謝!
崔屯河景觀環境
語文怎樣才能做好閱讀題
第一、巧用信息整體把握
閱讀過程本身就是獲取信息的過程,閱讀質量的高低取決於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題時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寫作時間和文後注釋等內容,同時特別要瀏覽一下後麵問了哪些問題,從題目的選項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麼。如果是小說,則要主語其人物、情節等,如果是議論文,則要著重把握論點、論據、論證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寫作意圖後再整體把握全文,對解題也就心中有數了。
第二、確定區域圈點勾畫
閱讀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讀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時練習要養成圈點勾畫、多做記號的習慣,可以先看題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區域,和哪些語句有關。確定某一答題區域後,再仔細弄懂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進而理清段落之間的關係,了解行文思路。有了這一習慣就有可能形成較強分析綜合能力。閱讀時反複琢磨題幹,圈畫與之相關的內容,答題時就不需要再從頭至尾搜尋,可節省不少寶貴時間。動筆。在讀第一遍時就要用筆畫出關鍵句。
第三、注意摘取原文
離開了原材料恐怕誰也答不準,答不全。因此,準確解答閱讀題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數題目在文章裏是能夠"摳"出答案的。當然,找出的語句不一定能夠直接使用,還必須根據題目要求進行加工,或摘取詞語或壓縮主幹或抽取要點或重新組織。即使是歸納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須充分利用原文。
在閱讀中還要注意的一點就是不少同學基礎知識的記憶能力較強,但遷移能力比較弱,特別是對有關字、詞、句的語境義以及作用之類的題目感到為難。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中外詩歌“意象”有何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