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坐 中”如會同 端章甫“有哪個是古今異義詞??
如,這裏是 或者 的意思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莫春者的莫讀音是什麼
子路、曾晳(zēng xī)、冉(rǎn)有、公西華(huá)侍(shì)坐。子曰:“以吾(wú)一日長(zhǎng)乎爾,毋(wú)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shèng)之國,攝(shè)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jǐn);由也為之,比(bì)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shěn)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yuè),以俟(sì)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fǔ),願為小相(xiàng)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kēng)爾,舍(shě)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誌也!”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guàn)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 ),風乎舞雩(yú),詠而歸。”
夫子喟(kuì)然歎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晳後。曾晳曰:“夫(fú)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誌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yú)?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的注釋
參考注釋:
1曾皙(xī):名點。曾參的父親。冉有:名求,字子有。公西華:名赤:字子華,公西是複姓。皆孔子弟子。侍坐:陪伴長者坐著。
2因為我比你們年紀大一些。以:因為。一日:一兩天,表示年歲大的一種謙虛說法。長(zhǎng):年長。乎:介詞,表示比較。爾:你們。
3不要因為我年長而不敢講話了。以:因為。
4居:閑居,指平時。
5或:無定代詞,有人。
6何以:用什麼方法治理國家呢。
7率爾:輕率的樣子。
8千乘(shèng)之國:一千輛兵車的國家,指中等國家。
9攝:夾。
10加之以師旅:以師旅加之,意思是把戰爭強加到它的頭上。師旅,古代軍
隊編製單位,五百人為一旅,二千五百人為一師。這裏指大國來犯的軍隊。
11 因:繼,接著。饑饉:荒年。
《爾雅·釋天》:“穀不熟曰饑,菜不熟曰饉。”
12 比及:等到,到了。
13 使有勇:使之有勇。使國家的人民有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選自《論語·先進》篇,標題為後人所加。文章記錄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這四個弟子“言誌”的一段話。生動再現了孔子和學生一起暢談理想的情形。子路的輕率急躁,冉有的謙虛,公西華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寧靜,給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是一段可讀性很強的文章。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表達的真正含義是什麼,想說明什麼道理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是《論語》中的名篇。其主要內容是記述孔子誘導學生暢談個人誌向及孔子對學生的評價。文章先是敘述孔子啟發學生言誌,然後是四個學生分別談誌。在孔子的開導下,子路“率爾而對”,直言其誌,表示他可以領導一個夾在大國中間、地理環境不好的“千乘之國”,三年之後,他堅信可以做到外抗強敵,內拯饑饉,而且還可以使那裏的人們懂得道德禮法。由於子路毫不客氣地把他的雄大抱負吐露出來,顯得過於自信和率真,所以引起夫子“哂之”。曾晳聽到孔子詢問,“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發言表示不願求仕,向往一種投身於大自然的恬靜生活。孔子由衷地發出了讚歎,給予曾晳以讚許,“我與點也”。當冉有和公西華兩人談誌時,孔子卻沒有絲毫表示。即使在最後曾晳問誌時,孔子也沒有明確的回答。在眾多的分析和評價文章中,當涉及孔子對幾個弟子的評價問題時,都認為是批評了子路,表揚了曾晳,讚同了冉有和公西華。對子路和曾晳,因為文章中已有明確的描述,曆來歧義不大。但是對冉有和公西華兩人,筆者認為當有疑問:因為在孔子對其二人的態度在文章中既沒有正麵表述,也沒有其他相關描寫,那麼我們憑什麼要說孔子對冉有、公西華是讚同的呢?不少文章在表達“讚同”主張的時候,所持的理由也僅僅是說冉有、公西華二人的發言非常謙虛,因此孔子對此表示讚同。顯然這種推論是盲目的、片麵的。冉有、公西華二人是謙虛嗎?如何認識和看待冉有、公西華二人的謙虛呢?這些問題沒搞清,就斷言孔子對其二人是讚許的,未免有些牽強和武斷。因此筆者想借本文對此問題進行一些探討,以就教於各位行家。
首先我們來看冉有和公西華兩人是不是謙虛。文章中冉有表示:“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公西華則說:“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一個說自己隻可以治理小的國家,並隻能足民,而禮樂教化,則要等君子來做,自己不行;一個說自己無能,願意學習,隻能做祭祀、會同時的小司儀。孤立地、表麵地來看,這兩段話的言辭語氣確實謙遜,神態也屬謹小慎微。但是我們看問題不能隻看表象,更不能孤立片麵。如果聯係全文和其他有關材料進行深入分析的話,我們就會發現他們的謙虛,並不是真正的謙虛,更不能和美德等同。第一、他們所談同子路、曾晳一樣,都是自己真實誌向和實際能力的如實表達。在《論語?公冶長》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這段話說的是孔子對子路、冉有、公西華三人治國能力的評價。作為自己主要的弟子,孔子對他們的了解應該是準確的。由此我們可以認為冉有、公西華的所講也就是實話實說。既然是實話實說,那就沒有什麼謙虛可言了。都是如實講出自己的誌向,為什麼要說子路不謙虛,而冉有、公西華謙虛呢?至於說言辭語氣的謙恭,那隻能說是語言表達上的技巧。而“會說話”和謙虛不能當做一個概念。第二,謙虛從本質上講,是一種良好的品質,自覺的修養。真正的謙虛是要真心流露,不事張揚,絕對不能是出於某種動機、要達到某種目的的刻意表現。然而從文章描寫的情況來看,冉有、公西華二人卻顯然屬於後者。聯係文章中的具體情形,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冉有、公西華的發言明顯受了孔子哂笑子路的影響,或者說得更直白一些,就是他們要接受子路的教訓,想用這種謙恭的態度去討孔子的喜歡。如此工於心計和刻意表演,顯然已不能以謙虛來論,而隻能說是一種虛偽了。
然後我們再來看孔子的態度。和對子路充滿善意的“哂笑”,對曾晳由衷的讚許不同,孔子對冉有和公西華兩人的態度是不置可否。如果說沒有表態也是一種表態的話,那麼這種不表態的表態顯然隻能有兩種解釋:一是對二人的發言不滿意,但又不好直接表達,所以隻好不置可否。二是對二人的發言沒有表態的必要,所以也就不置可否。但不管是哪種意思,不置可否的態度和對二人表示讚同之間顯然缺乏必然的聯係。
接受子路受到哂笑的教訓,刻意采取低調的姿態,是冉有、公西華兩人逢迎取悅老師的如意打算。對他們二人了如指掌的孔子,不可能看不明白他們的用心何在。《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記載:“冉求字子有,仲弓之宗族,少孔子二十九歲。有才藝, 以政事著名。”雖然典籍中對公西華的記載不多,但能位列孔子弟子,並能與子路等同坐談誌,其誌向、表現也應同他們一樣。所以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這樣兩位以政事著名的人,其內心的抱負和誌向決不應該像他們所談的那樣。因此,孔子當時之所以不置可否,除了認為其誌向不用評論之外,更多的應該是對其目的、動機的否定。因為聽到他們兩人言不由衷的談誌之後,孔子不好直接當麵揭穿,而隻能借不置可否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態度。如果是對二人表示讚同的話,從來不放過任何可能對學生的優點進行鼓勵和嘉獎的教育家孔子,是不可能如此反應的。
下麵我們再來分析一下曾晳問誌時孔子對冉有、公西華的評價。這是全文中唯一對冉有和公西華進行正麵表態的文字。因為對冉有和公西華的評價意義相同,所以我們就以對冉有的評價為例來進行分析。對冉有,孔子說“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這句話用我們今天的意思來說就是:難道冉有講的就不是治理國家的事嗎?小國難道就不是國家嗎?雖然孔子是用反問句的形式來說的,沒有正麵表達他的意思,但我們聯係全文來看,還是能讀出這樣幾個明確的信息:① 冉有的誌向也是治理國家。② 小國也是國,治理小國也是一種大誌向。③ 冉有同子路一樣,內心裏麵也有很大的誌向和抱負,並不像他說的那樣無所作為。這樣的三層意思表明,孔子不僅非常清楚冉有、公西華二人的內心所想,而且特意指出二人心口不一。這些想法不向當事人明確表達,而對曾晳吐露,就再次充分表明了孔子對冉有、公西華二人的態度不是讚同,而是不滿。
對孔子態度的上述分析,我們還可以從孔子一生所積極倡導的道德風範和做人標準中找到佐證。我們知道,孔子一生都在致力於君子教育,反對虛偽做作和曲意逢迎。他所主張和宣揚的君子標準,除了高尚的品德,出眾的才華之外,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做人要正直誠實。在《論語?學而》中孔子曾晳說過一句有名的話:“巧言令色,鮮矣仁!” 這句話翻譯成白話文意思就是:凡滿嘴討人喜歡的話、滿臉逗人喜愛的神色的人,仁德是不可能多的。這明確地表明了他對虛假逢迎的反對。同樣是這句話,在《論語?陽貨》中又被重複了一次。在《公冶長》中孔子又說:“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由此可見,孔子對有意做出謙恭的姿態,以達到討好他人目的的做法是極其不滿意的。正因如此,文章中孔子才會對冉有、公西華有不置可否的態度。
我們說孔子不喜歡冉有和公西華還有另外的理由。一是孔子對子路的態度。子路在《論語》中始終都是一個心直口快、坦誠直率的人。他是孔子最喜愛的弟子之一,孔子理想落空想乘船出海時所帶的唯一人選就是子路。由此可見孔子是非常欣賞和喜歡子路這種性格的。這也正是文章中孔子雖然哂笑了子路,但卻明顯表露出寬容和善意的原因。二是孔子對冉有的批評。據《論語》記載,冉有曾不止一次受到過孔子的批評。最著名的一次是在《季氏將伐顓臾》中。當冉有為季氏攻打顓臾進行前後矛盾、心口不一的狡辯時,受到孔子前所未有的嚴厲斥責。孔子憤怒地說:“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一個“疾夫”表明了孔子對不誠的痛惡。根據上麵的分析,再結合文章的具體描寫,該如何認識冉有、公西華二人的謙虛,以及孔子對他們的態度,應該是非常清楚的事情。
在眾多的評論分析中,人們對這篇文章的文學情味和人物性格的描寫曾給予了評價和肯定,毋庸置疑,這些都是文章的精華和重要的方麵。但是冉有、公西華的表現,孔子對他們的態度,不僅關係到對孔子政治思想的理解,更體現著孔子的道德標準和做人原則,因此重新分析冉有、公西華的表現,正確理解孔子對二人的態度,可以進一步加深對文章的正確理解,更好地把握孔子的思想核心,其意義非常重大。
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的通假字、古今異義、特殊句式、一詞多義,急!!!
這個回答你一定滿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文言知識點歸納
一、通假字
1、鼓瑟希(稀) 2、莫春者(暮) 3、唯求則非邦也與(歟)
二、詞類活用
1、端章甫(名詞作動詞 穿著禮服、戴著禮帽) 2、鼓瑟希(名詞作動詞 彈奏)
3、風乎舞雩(名詞作動詞 吹風、乘涼) 4、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形容詞作名詞 小事、大事)
5、曾皙後(方位名詞作動詞 落在後麵)
三、文言句式
1、不吾知也(賓語前置) 2、則何以哉(賓語前置) 3、爾何如?(賓語前置)
4、何傷乎?(賓語前置) 5、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謹(狀語後置)
6、為國以禮(狀語後置) 7、則何以哉(固定句) 8、爾何如(固定句)
9、是故哂之(固定句)
四、古今異義(古/今)
1、加之以師旅(泛指軍隊/軍隊編製單位之一) 2、比及三年(等到/比較、緊靠、依附等)
3、且知方也(正道、正理/方向、對方、方法等) 4、如五六十(或者/如果)
5、如其禮樂(至於/如果) 6、異乎三子者之撰(才能/寫作)
五、一詞多義(補充)
(一)以 :1、以吾一日長乎爾(因為,介詞) 2、毋吾以也(認為,動詞)
3、則何以哉(做、為,動詞) 4、加之以師旅(用、那,介詞)
5、以俟君子(而,連詞)
(二)爾:1、以吾一日長乎爾(你、你們,代詞)2、子路率爾而對曰(…的樣子,詞尾)
(三)言:1、亦各言其誌也(說、談,動詞) 2、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話,名詞)
子路冉有曾皙公西華侍坐
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侍坐:陪侍孔子坐著。侍,在尊長旁邊陪伴服侍。
○“侍坐”二字表現了師生關係的親密無間,為下文的對話渲染了一種輕鬆和諧的氣氛。 子曰:
子:指孔子。這是孔子的弟子對孔子的尊稱。 “以吾一日長(zhǎng)乎爾,
以:因為。一日長乎爾:比你們年紀大一兩天。一日,一兩天的意思,作“長”的狀語。長:年紀較大。乎:介詞,同“於”,這裏表比較,可譯為“比”。下文中的“乎”,除“何傷乎”一句的“乎”是疑問語氣詞之外,其餘都是介詞。爾:代詞,你們。
毋(wú)吾以也。
沒有誰任用我了。毋:代詞,表無指,沒有誰。在句中作主語。以:動詞,任用。這是個否定句,代詞賓語“吾”置於動詞之前。課本注對這一句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這裏采用的是劉寶楠《論語正義》的說法。
居則曰: 居:平居,平日在家的時候。則:同“輒”,副詞,往往,總是。這句主語是“你們”。
‘不吾知也。’ 知:了解。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 如或知爾,
如或:如果有人。如:連詞,如果。或:無定代詞,有人。 則何以哉?”
則:連詞,那麼,就。何以:用什麼(去實現自己的抱負)。以,動詞,用。○這一層記述孔子問誌,表現了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育方法。他先從自己談起,把師生擺在同等的地位;“一日長乎爾”的說法,又充分表現了他的平易近人,謙遜和藹地對待學生的態度。“居則日”一句,反映出他對學生平時的思想動態了如指掌。
子路率(shuài)爾而對曰: 率爾:輕率地。爾,助詞,用作修飾語的詞尾。對:回答。在古漢語裏, “對”一般指對上級或尊長的回答。○“率爾”一詞生動地寫出了子路爽朗而又缺乏謙讓的性格。
“千乘之國,
擁有一千輛戰車的國家。這在當時是一個中等諸侯國。乘:古時一車四馬叫一乘,這裏指四匹馬拉的戰車。 攝乎大國之間,
攝:夾。乎:於,在。 加之以師旅,
加之:加在它上麵,指侵犯它。之,指千乘之國。以:介詞,用。師旅:指軍隊,古二千五百人為一師,五百人為一旅。
因之以饑饉(jǐn),
因:動詞,繼,接續。之:代詞,指“師旅”所進行的侵略戰爭。饑饉:指災荒。五穀不熟為饑,蔬菜不熟為饉。這句直譯是:又把饑荒年歲接在戰爭之後(加給它)。 由也為之, 由:子路自稱其名。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也:語氣詞,用在主語後表提頓。為:治理。
比及三年。 比(舊讀bì)及:等到。這是介詞性複音虛詞,“比”和“及”是同義並列關係。 可使有勇,
“使”後省兼語“民”。 且知方也。
且:連詞,並且。方:義,正道,這裏指禮義。○子路的政治抱負,和孔子“足食足兵”,“既富矣”又“教之”的政治主張是一致的,但他輕率地直言其誌,顯得毫不謙虛,並把事情看得過於容易。
夫子曬(shěn)之。 哂之:對他微微一笑。哂,微笑。之,代子路。○一“哂”字傳神地表現出孔子對子路的委婉含蓄的表態,既以微笑表示對他的政治抱負的認可,又含而不露地批評了“其言不讓”。
“求。爾何如?” 求:冉有的名。
對曰:“方六七十, 指麵積六七十裏的小國家。方,見方,縱橫。如五六十, 如:連詞,表選擇,或者。 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使”後省兼語“之”,“之”指這個小國。足民:人民生活富足。如其禮樂, 如:連詞,表提起另一話題,作“至於”講,和“如五六十”的“如”同是連詞而用法有區別。其:指示代詞,那。 以俟君子。”
以:把。後邊省賓語“之”。俟:等待。○富而後教,禮樂治國,政治主張明確;而語言謙恭,與子路不同。
“赤。爾何如?” 赤:公西華的名,“公西”是複姓。
對曰:“非曰能之, 能:動詞,能做到。
願學焉。 焉:代詞,指下文提到的事情。 宗廟之事。 指諸侯祭祀祖先的事,這在古代被視為國家大事。宗廟,天子、諸侯放祖宗牌位的處所。 如會同, 如:連詞,或者。會:諸侯之間的盟會。同:諸侯共同朝見天子。 端章甫, 端:古代的一種禮服。章甫:古代的一種禮帽。這裏都是名詞用作動詞,意思是“穿著禮服,戴著禮帽”。
願為小相(xiàng)焉。”
相:在祭祀、會盟或朝見天子時主持讚禮和司儀的人。焉:兼詞,於是,在這些場合裏。
○政治抱負不外乎“禮樂治國”。所言均為國家大事,不曰“能”而曰“願學”,並且隻是“為小相”,態度更謙虛。
“點,爾何如?” 點:曾皙的名。
鼓瑟(sè)希, 鼓:彈。瑟:古樂器。希:同“稀”,稀疏,這裏指鼓瑟的聲音已接近尾聲。這句主語是“曾皙”。 鏗(kēng)爾。 鏗:象聲詞,這裏指曲終收撥劃動琴弦的聲音。爾:助詞。 舍(shě)瑟而作, 舍:放下。作:站起身。○從“鼓瑟”到“而作”,短短九字,生動地描繪出了曾皙從容、灑脫的情態;而“舍”“作”兩個動作,又表現了他回答老師問題時的恭敬態度。 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乎:介詞,跟,和。者:特殊指示代詞,複指“三子”。撰:同“供”,善言,這裏指上文子路等三人所陳述的誌向。
子曰:“何傷乎! 傷:妨害。乎:語氣詞,呢。
亦各言其誌也! 亦:副詞,表限於某個範圍。隻是,不過。 ○善於點撥誘導。
曰:“莫春者, 莫春:指農曆三月。莫,音義同“暮”,是“暮”的古字。者:助詞,用在表示時間的詞後麵表提頓。 春服既成。
既:副詞,已經。成:穩定,指春服已經穿得住。
冠(guàn)者五六人, 冠者:指成年人。古時男子二十歲為成年,束發加冠(guàn)。 童子六七人,
這是曾皙指自己偕同冠者與童子。 浴乎沂(yí), 乎:介詞,在。沂:水名。
風乎舞雩(yú), 風:名詞用作動詞,吹風,乘涼。舞雩:是魯國求雨的壇,在今曲阜縣東南。古代求雨之祭,叫“雩祭”。有巫人在壇上歌舞,所以稱為舞雩。
詠而歸。” 詠:唱歌。
○曾皙沒有直接說明怎樣從政治國,而是描繪出一幅“風清俗美,人民安樂”的太平盛世的風情畫,展示出自己的政治理想,並表現了一種“安貧樂道”“澡身浴德”的高潔誌趣。
夫子喟(kuì)然歎曰: 喟然:長歎的樣子。
“吾與點也!” 與:動詞,讚成,同意。○不但盛讚,而且喟然有感慨。盛讚,是由於曾皙所描述的太平盛世的情景正反映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喟然有感慨,是因為孔子正經曆“毋吾以也”的遭遇,自己也有過“道不行,乘桴(fú,小筏子)浮於海”(《論語·公冶長》)的設想,抱有“君子固窮”(君子在處境困窘時還能堅持自己的德操。見《論語·衛靈公》)的態度。曾皙的誌趣,與孔子正相投契。
寫孔子啟發學生談自己的誌向。
三子者出,曾皙後。 後:用作動詞,留在後麵。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夫:指示代詞,那。○孔子隻對曾皙明說“吾與點也”,故曾皙有問。
子曰:“亦各言其誌也已矣!”
也已矣:語氣詞連用。“也”表論斷語氣;“已矣”表限止語氣,罷了。
曰:“夫子何哂由也?” 何:疑問代詞,作狀語。為什麼,怎麼。也:與“何”相呼應表疑問語氣。
曰:“為國以禮, 為:治理。以:介詞。靠,用。
其言不讓, 其:他的。讓:謙讓。
是故曬之。 是故:連詞性結構,因此,所以。○評子路,指出其不謙虛的缺點。
唯求則非邦也與(yú)? 唯:句首助詞。求:這裏指冉求所說的。則:副詞,就。邦:國,這是指國家大事。與:疑問語氣詞。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安:疑問代詞,作狀語。怎麼。也者:語氣詞連用,與“安”相呼應,表疑問語氣。○冉求對於“禮樂治國”方麵謙言自己心有餘而力不足,故孔子評冉求意在鼓勵。
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 不是諸侯國家的大事又是什麼?而:連詞表轉折,相當於“又”。
赤也為之小,
為之小:給諸侯做一個小相。這是雙賓語結構。為,動詞,做。之,代詞,指諸侯。小,小相。下句“為之大"類同。 孰能為之大?”
孰:誰。○公西赤有“非曰能之”“願為小相”的話,故孔子的評論意在增強其信心。從以上對子路、冉有、公西華三人的評論,可以看出孔子對待學生是因人製宜、因材施教的。
對論語 侍坐章的感悟
《論語》“侍坐章”應當是指《先進》篇的最後一段吧?這是《論語》中比較長的一個段落,但感悟卻隻有一句話——現如今,去哪裏再找到這樣的師生關係!
這裏摘錄這段話,讓大家仔細品味,看看是不是有同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伺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誌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誌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子路、冉有、公西華侍坐》譯文
侍坐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謹;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誌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誌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注釋】
1.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小孔子9歲。曾皙:姓曾,名點,字子皙。曾參的父親,約小孔子20多歲。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小孔子29歲。公西華:姓公西,名赤,字子華,小孔子42歲。以上四人都是孔子的學生。侍坐:卑者在尊者身旁陪伴叫“侍”。單用“侍”是陪伴者站著。用“侍坐”指雙方都坐著;陪侍長者閑坐
2.率爾:輕率地、毫不思索地樣子。
3.千乘(shèng)之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能出車千乘的國家,在當時是一個中等國家。
4.攝:迫近。進而作“夾”講。
5.師旅:古時軍隊的編製。五百人為一“旅”,五旅為一“師”。後因以“師旅”為軍隊的通稱。
6.饑饉:穀的不熟為“饑”,果蔬不熟為“饉”。
7.比(bì)及:等到。
8.方:正道。這裏指辨別是非的道理。
9.哂(shěn):笑。這裏略含譏諷的意思。
10.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一個縱橫六七十裏,或者五六十裏的小國家。方,見方,方圓。計量麵積或體積的一種單位。麵積一方即一丈見方。方六七十,即國土邊長為六七十裏。如:或者,連詞,表示選擇關係。
11.宗廟之事:指諸侯的祭祀活動。其中以祭祀祖宗為代表。祭祖必在宗廟(祖廟),故以“宗廟之事”泛指。
12.如會同:或者在諸侯的盟會典禮中。如:或者,連詞,表示選擇關係。會同:諸侯會盟。
13.端章甫:穿著禮服,戴著禮帽。端,禮服。章甫:禮帽。在這裏都是名詞活用作動詞。
14.希:通“稀”。指彈瑟的速度放慢,節奏逐漸稀疏。
15.鏗(kēng)爾:鏗的一聲,琴瑟聲止住了。鏗:象聲詞。指彈瑟完畢時最後一聲高音。爾:“鏗”的詞尾。
16.撰:述。
17.莫(mù)春:指夏曆三月,天氣已轉暖的時節。莫:通假“暮”。
18.冠者:古代男子二十歲時要舉行冠禮,束發、加帽,表示成人。“冠者”指成年人。
19.童子:未加冠以前的少年。
20.浴乎沂(yí):到沂河裏去洗洗澡。乎:介詞,用法同“於”狀語後置,乎沂是狀語。沂,水名,在今山東曲阜縣南。此水因有溫泉流入,故暮春時即可人浴。
21.風乎舞雩(yú):到舞雩台上吹吹風。風:吹風,乘涼。名詞活用作動詞。舞雩。魯國祭天求雨的地方,設有壇,在今山東曲阜縣南。“雩”是古代為求雨而舉行的祭祀。古人行雩時要伴以音樂和舞蹈,故稱“舞雩”。
22.與:讚許,同意。
【譯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侍老師閑坐。孔子說:“因為我比你們年紀大一點,你們不要認為這樣就不說了。(你們)平時(總在)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們,那麼(你們)打算做些什麼事情呢?”
子路輕率而急忙地說:“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中等)國家,夾在(幾個)大國之間,有(別國)軍隊來侵略他,接連下來(國內)又有饑荒;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戰,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聽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麼樣?”
冉有回答說:“一個縱橫六七十裏、或者五六十裏(的小國),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至於他們的禮樂教化,(我)自己的能力是不夠的,隻好等待修養更高的人來推行了。”
“公西華,你怎麼樣?”
公西華回答說:“不敢說我能勝任,但是願意學習。在宗廟祭祀的事務中,或者在諸侯會盟,朝見天子時,(我)願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的司儀。”
“曾點,你怎麼樣?”
(這時曾點)彈琴的聲音(逐漸)稀疏了,鏗的一聲,放下琴起身,回答說:“(我)和他們三位所說的不一樣。”
孔子說:“有什麼關係呢?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誌向罷了!”
(曾點)說:“暮春時節,穿上已經做好的春服,(我和)五六(虛數,泛指幾個)位成年人,六七個(虛數,泛指幾個)青少年,到沂水河裏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風,(一路)唱著歌回來。”
孔子長歎一聲說:“我讚成曾點啊!”
(子路、冉有、公西華)三個人(都)出去了,曾皙走在後麵。曾皙問:“(他們)三位的話怎麼樣?”
孔子說:“也就是各自說說自己的誌向罷了!”
(曾皙)問:“您為什麼笑子路呢?”
(孔子)說:“治理國家要用禮,可是他(子路)的話毫不謙讓,所以(我)笑他。難道冉求講的不是國家大事嗎?怎麼見得方圓六七十裏或五六十裏就不是國家了呢?難道公西華講的不是國家大事嗎?宗廟祭祀,諸侯會盟和朝見天子,不是諸侯國間的大事那又是什麼呢?如果公西華隻能給諸侯做一個小相,那麼誰能做大事呢
誰知道《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的詞類活用,急用!!謝謝
古代漢語裏的詞類活用現象主要有:(1)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2)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3)名詞用如動詞;(4)名詞用如狀語。
1、端章甫:穿著禮服,戴著禮帽。端,禮服。章甫:禮帽。在這裏都是名詞活用作動詞。
2、風乎舞雩(yú):到舞雩台上吹吹風。風:吹風,乘涼。名詞活用作動詞。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裏麵的“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莫春者,春服既成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陪(孔子)坐著。孔子說:“不要因為我年紀比你們大一點,就不敢講了。(你們)平時常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麼(你們)打算怎麼做呢?”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急忙回答說:“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之間,加上外國軍隊的侵犯,接著又遇上饑荒;如果讓我治理這個國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戰,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孔子聽了,微微一笑。夫子哂之。
“冉求,你怎麼樣?”“求,爾何知?”
(冉求)回答說:“一個縱橫各六七十裏或五六十裏的國家,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至於修明禮樂,那就隻有等待賢人君子了。”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公西赤,你怎麼樣?”“赤,爾何如?”
(公西赤)回答說:“我不敢說能做到什麼,隻是願意學習。宗廟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諸侯會盟,朝見天子,我願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小的讚禮人。”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曾點,你怎麼樣?”“點,爾何如?”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選自《論語》
文 本譯 文原 文文 本
(曾點)彈瑟的聲音漸漸稀疏下來,鏗的一聲,放下瑟直起身來,回答說:“我和他們三人的才能不一樣呀!”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孔子說:“那有什麼關係呢?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誌向!”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誌也!”
(曾點)說:“暮春時節(天氣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經穿著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到沂河裏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唱著歌走回家。”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孔子長歎一聲說:“我是讚成曾點的想法呀!”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子路、冉有、公西華都出去了,曾晳最後走。曾晳問(孔子):“他們三個人的話怎麼樣?”三子者出,曾晳後。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孔子說:“也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誌向罷了!”子曰:“亦各言其誌也已矣!”
(曾晳)說:“你為什麼笑仲由呢?”曰:“夫子何哂由也?”
(孔子)說:“治理國家要講理讓,可他的話卻一點不謙讓,所以笑他。難道冉求所講的就不是國家嗎?怎見得縱橫六七十裏或五六十裏的地方就不是國家呢?難道公西赤所講的不是國家嗎?宗廟祭祀和諸侯會同之事,不是諸侯的大事又是什麼呢?如果公西華隻能給諸侯做一個小的讚禮人,那誰能來做大的讚禮呢?”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侍坐中”如會同端章甫“有哪個是古今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