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 名言名句取名字 10分
詩經取名
1、蓁蓁(音真)。《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其葉蓁蓁”。蓁蓁,茂盛貌。
2、燕飛。《邶風·燕燕》:“燕燕於飛,差池其羽”。
3、淑慎。《邶風·燕燕》:“終溫且惠,淑慎其身”。淑慎,和善謹慎。如台灣有藝人名蕭淑慎。
4、惠然。《邶風·終風》:“終風且霾,惠然肯來”。惠然,順從貌。
5、靜姝。《邶風·靜女》:“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2010版三國裏就加了個叫靜姝的角色Orz。下文還有個“靜孌”,都是嫻靜美麗的意思。
6、煒彤。《邶風·靜女》:“彤管有煒,說懌女美”。彤:紅色。煒:光彩。
7、洵美。《邶風·靜女》:“自牧歸荑,洵美且異”。洵美就是很美的意思。《鄭風·叔於田》:“洵美且仁”、“洵美且好”。
8、燕婉。《邶風·新台》:“燕婉之求”。燕婉:安靜和順,也指如意郎君。字麵漂亮,但這一篇《新台》主旨是諷刺衛宣公的亂倫,上下文的意思不是很好,慎用。
9、如雲。《鄘風·君子偕老》:“鬒發如雲,不屑髢也”。如雲:像雲一樣眾多。《鄭風·出其東門》:“出其東門,有女如雲”。屈原《湘夫人》:“九嶷繽兮並迎,靈之來兮如雲”。
10、邦媛。《鄘風·君子偕老》:“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邦:國家。媛:美女。另有“邦彥”——《鄭風·羊裘》:“彼其之子,邦之彥兮”。彥:傑出的人才。如北宋有詞人名周邦彥。
11、靈雨。《鄘風·定之方中》:“靈雨既零”。靈雨:及時雨。需要指出的是,南方人分不清前後鼻音,該詞極易被念成“淋雨”,再取個“落湯雞”的外號就是順利成章的事了>
12、朝雨。《鄘風·蝃蝀》:“朝隮於西,崇朝其雨”。指早晨的雨。唐時王維有詩曰:“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13、芃芃(音朋)。《鄘風·載馳》:“我行其野,芃芃其麥”。芃芃:草木茂盛貌。值得一提的是,該篇的作者許穆夫人是我國見於記載的第一位女詩人。
14、綠竹。《衛風·淇奧》:“瞻彼淇奧,綠竹青青”。
15、琇瑩。《衛風·淇奧》:“有匪君子,充耳琇瑩”。琇:寶石。瑩:光亮透明。
16、巧倩、美盼。《衛風·碩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上文連用六個比喻,讚美衛莊公夫人的美貌,文字很美。
17、佩玉。《衛風·竹竿》:“巧笑之瑳,佩玉之儺”。
18、瓊琚。《衛風·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後文還有(大名鼎鼎的)“瓊瑤”、“瓊玖”。
19、陶陶。《王風·君子陽陽》:“君子陶陶”。陶陶:快樂貌。
20、佩玖。《王風·丘中有麻》:“彼留之子,詒我佩玖”。佩玖:佩戴用的美玉。
21、靜好。《鄭風·女曰雞鳴》:“琴瑟在禦,莫不靜好”。靜好:安靜美好。胡蘭成和張愛玲結婚時,寫下:“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22、舜華、舜英。《鄭風·有女同車》:“有女同車,顏如舜華···顏如舜英”。舜華、舜英都指木槿花。
23、德音。《鄭風·有女同車》:“彼美孟薑,德音不忘”。德音:美好品德。這個詞在整本詩經裏多次出現,此處不一一列舉。個人感覺該詞的氣場比較大,一般人hold不住吼吼
24、子佩。《鄭風·子衿》:“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子佩和子衿在這裏都指對方的衣飾(從而代指對方)。
25、零露。《鄭風·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零露:零落的露水。然而該詞溢滿了感傷的氣息(延伸義:容易消失的事物),偶的眼前驟然浮現出小說或影視劇中那些林黛玉式的女紙···
26、婉兮、婉如。《鄭風·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揚婉兮···婉如清揚”。婉:美麗。至於“清揚”,應該沒有人想和洗發水重名= =
27、瓊華。《齊風·著》:“尚之以瓊華乎而”。下文“瓊瑩”、“瓊英”,均形容美玉。
28、美清。《齊......餘下全文>>
用古文寓意給男孩子起名字什麼字好
取名:振洋
字義振表示奮起、興起、威震;洋表示廣大、洋流、洋洋,意義優美。
音律振、洋的讀音是zhèn、yáng,聲調為陽平、去聲、陽平,音律優美,朗朗上口。
字型振為左右結構,姓名學筆畫11畫;洋為左右結構,姓名學筆畫10畫;字型優美,利於書寫。
五格該名字的五格筆畫搭配為11-10,五格大吉。
意蘊名字可以趣解為:“江漢秋陽皓皓乎不可而已 金聲玉振洋洋乎其盈耳哉”。成語彈冠振衣 汪洋自肆擴展了名字的意境。
古文取名
賀若蘭
取名字文言文
名二子說
【宋】蘇洵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嘉祐集》)【題解】《名二子說》是蘇洵寫的一篇文章,說明為兩個兒子蘇軾、素轍取名字的緣由,表達了對兒子的期望與告誡,並介紹了二子的性格。【譯文】車輪、車輻條、車頂蓋、車廂四周橫木,都對車上有其職責,唯獨作為扶手的橫木,卻好像是沒有用處的。即使這樣,如果去掉橫木,那麼我看不出那是一輛完整的車了。軾兒啊,我擔心的是你不會隱藏自己的鋒芒。天下的車沒有不順著轍走的,但談到車的功勞,車輪印從來都不參與其中。即使這樣,車毀馬亡,也不會責難到車輪印上。這車輪印,是能夠處在禍福之間的。轍兒啊,我知道你是能讓我放心的。
男孩起名,最好來自文言詩句
庚寅 戊子 甲寅 甲子 ,2水4木0火1土1金,缺火。忌水木,火一般略忌,喜土金。命運裏需補土、金,名字可以加帶金字、玉字、車字、土字、山字、石字等偏旁部首和屬性的字,如金、釗、玉、寶、軍、佳、聖、山、石、屹、岩等,查查字典(看新華字典部首查法)搭配組合。名字搭配方式如:姓+金+土、姓+土+金、姓+金、姓+金+金、姓+金+其它、姓+其它+金、姓+土、姓+土+土、姓+土+其它、姓+其它+土,這些組合都行,兩字的不論先後順序。忌帶水、木、火偏旁部首和屬性的字。
三才法、五格法、打分、筆畫數都是忽悠人的方法,忽悠不懂的呢。不用出生時間的,也就無法對命運增吉助福了,從命運上看,其組合往往是凶多吉少,不但減吉還會助凶。
關於公司起名字的文言文
你到底是要問什麼?
給貓起名文言文翻譯
譯文:
齊奄養了一隻貓,自認為它很奇特,告訴別人說它的大名是虎貓。客人勸他道:“虎的確很猛,(但)不如龍的神通,請改名為龍貓。”另一個客人勸他道:“龍確實比虎更神通,龍升天必須浮在雲上,雲比龍更崇高吧?不如叫雲。”另一個客人勸他道:“雲霧遮蔽天空,風突然一下就把它吹散了,雲所以是不敵風啊,請改名風。”另一個客人勸他說:“大風狂起,用牆就足夠擋蔽了,風和牆比如何?給它取名叫牆貓好了。”另一個客人勸說他道:“牆雖然牢固,老鼠在它裏麵打洞,牆全都倒塌啦。牆和老鼠比如何?給它取名叫鼠貓好了?” 東裏老人不屑的說道:“捕鼠的本來就是貓,貓就是貓罷了,幹什麼要自己失去本來和真實。
文言文常用字
初中常用文言虛詞(25個)
(一)之
1. 用作代詞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義,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馬說》)
2. 用作助詞
(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標誌。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例: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二)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輸》)
(三)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譯時可省去。例: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四)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隻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例:頃之 ,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狼》)
3. 用作動詞
可譯為“去、往、到”。例: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二)其
1. 第三人稱代詞,相當於“他”(們)、“她(們)”、“它(們)”。例:妻跪問其故。(《樂陽子妻》)
2. 活用為第一人稱。相當於“我(的)”、“自己(的)”。例:並自為其名。(《傷仲永》)
3. 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例:其真無馬邪?(《馬說》)
4. 指示代詞,相當於“那” “這”之類的詞。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5 .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麵多為數詞。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為學》)
(三)以
1. 用作介詞
表示憑借,譯為“憑、靠”。 例: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譯為“用、拿、把、按照”。 例: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以”後省略介詞賓語。)(《為學》) / 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2. 用作連詞
表示並列、承接、修飾,“以”相當於“而”。例: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 墨池記》)
表示目的,譯為“來、用來”。例:屬予作文以記之 (《嶽陽樓記》)
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因為”,“由於”。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嶽陽樓記》)
3. 用作副詞
譯為“已”,“已經”。 例: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四)於
1. 表示對象,譯為“對,對於,向”。 例:貧者語於富者曰。(《為學》)
2. 表示處所,譯為“在,從”。 例: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
3. 表示對象,譯為“與,跟,同”。 例: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隆中對》)
4. 表示處所,譯為“到”。 例:指通豫南,達於漢陰。箕畚運於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 放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魚我所欲也》)
(五)而
1. 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有時可不譯。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十則)
2. 表示承接關係,相當於“並且”、“就”,有時可不譯。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十則)
3. 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然而”、“可是”、“卻”。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十則)
4. 表示修飾關係,即連接動詞和狀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 。例:康肅笑而遣之。(《賣油翁》)
5.代詞,可譯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堅還亡友財》)
(六)則
1.連詞
(1)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為“就”。 例: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嶽陽樓記》)
(2)表示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那麼”。 例:萬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 誠如是,則霸業可成。(《出師表》)
(3)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為“卻”。 例:餘則蘊袍敝衣處其間。(《送東陽馬生序》)
2.表示判斷
可譯為“就是”。 例: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嶽陽樓記》)
(七)者
1.代詞
(1)指人、事、物、時間、地點等,可譯為“……的人”、“……的東西”、“……的事情”、“……的原因”等。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 / 可愛者甚蕃。(的花)(《愛蓮說》)
(2)在數詞後表示幾種人、幾件事或幾樣東西。可譯為“個”、“樣”、“項”。例:或異二者之為。(《嶽陽樓記》)
(3)用在“今”“昔”等時間詞後,可譯為“……的時候”。例:卿今者才略,非複吳下阿蒙。(《孫權勸學》)
2.助詞
用在判斷句或陳述句的主語後,表示停頓,不譯。例:吳廣者,陽夏人也。(“者”與“也”配合,表判斷,不譯)(《陳涉世家》)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用在陳述句的主語後,表停頓。)(《愚公移山》)
(八)也
1.句末語氣詞,表判斷,可不譯。例: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陳涉世家》)
2.句末語氣詞,表陳述語氣,可不譯。例: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馬說》)
3.句末語氣詞,表感歎語氣,可譯為“啊”等。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4.句末語氣詞,與“和”等詞對應,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呢”。例:若為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
5.句中語氣詞,表示語氣的停頓,以引起下文。例:餘聞之也久。(《傷仲永》)
(九)焉
1. 疑問代詞,可譯為“哪裏”。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 句末語氣詞,相當於“啊”。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十)因
1. 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於是”、“就”。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唐雎不辱使命》)
2. 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依據、方式,可分別譯為“由於”、“憑借”、“依靠”。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隆中對》)
3. 介詞,可譯為“根據”、“依照”。例:罔不因勢象形。(《核舟記》)
4. 副詞,可譯為“因此”。例:因以為號焉。(《五柳先生傳》)/ 而因以及乎其跡。(《墨池記》)
(十一)且
1. 副詞
(1)用在動詞或數詞前,表示動作行為將要發生,可譯為“將”,“將要”、“將近”。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為的狀態,可譯為“姑且”、“暫且”。例:存著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2.連詞
(1)表示遞進,可譯為“況且”。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表示讓步,可譯為“尚且”、“還”。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馬說》)
(3)表示並列或遞進,可譯為“和”、“而且”、“並且”。例:蓋餘之勤且艱若此。(《送東陽馬生序》)
(十二)乃
1.副詞
(1)可譯為“竟然”。例: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2)可譯為“於是”、“才”、“就”。例:乃重修嶽陽樓。(於是,就)(《嶽陽樓記》) /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才)(《狼》)
2.判斷詞,可譯為“是”、“就是”。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3.第二人稱代詞,可譯為“你”、“你的”。例: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十三)矣
1.句末語氣詞,表示肯定或判斷推測語氣,相當於“了”、“啊”。例: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啊)(《嶽陽樓記》) /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了)(《論語》十則)
2.句末語氣詞,表示感歎語氣,相當於“了”。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
3.語氣詞,表命令或請求,相當於“了”、“啦”。例:登軾而望之,曰:“可矣。”(《曹劌論戰》)
(十四)乎
1.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呢”。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輸》)
(2)表反問,可譯為“嗎”。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論語》十則)
(3)表推測,可譯為“吧”。例: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嶽陽樓記》)
(4)表感歎,可譯為“啊”。例: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陳涉世家》)
2.介詞,引出動作行為發出的處所,相當於“於”。例:醉翁至於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亭記》)
(十五)所
1. 與動詞結合,組成名詞性短語,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況”。
例: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所聞”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記》)
2. “所”和“以”連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譯為“……的原因”。例: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出師表》)
(2)“所以”表示手段或憑借,可譯為“用什麼方法”、“用這些來”。例: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輸》)/ 所以動心忍性。(“所以”:用這些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3.與“為”相呼應,構成“為……所……”的結構,表被動。例:而二蟲盡為所吞。(“為……所……”可譯為“被……吞掉”) (《童趣》)
4. 用作名詞,意思是“地方”、“處所”。例: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十六)哉
1.表感歎語氣,可譯為“啊”。例: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陳涉世家》)
2.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呢”。例:禽獸之變詐幾何哉!(《狼》)
3.表反問語氣,可譯為“嗎”。例:雖千裏不敢易也,豈直五百裏哉?《唐雎不辱使命》
(十七)夫
1. 指示代詞,譯為“那”。例:予觀夫巴陵勝狀。(《嶽陽樓記》)
2. fú,句首發語詞。例:夫環而攻之而不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 丈夫。例:夫齁聲起。(《口技》)
4. 成年男子的通稱,可譯為“人”。例: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十八)遂
1. 副詞,可譯為“就”、“於是”。例:遂逐其師。(《曹劌論戰》)
2.副詞,表原因可譯為“因而”。例:恐遂汩沒。(《上樞密韓太尉書》)
(十九)雖
連詞,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兩種用法。
1. 表示假設,可譯為“即使”。例:雖千裏弗敢易也,豈止五百裏哉?(《唐雎不辱使命》)
2. 表示轉折,可譯為“雖然”。例: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二十)然
1. 代詞,起指示作用,譯為“這樣”、“如此”。例:父利其然也。(《傷仲永》)。
2. 連詞,表轉折關係,譯為“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陳涉世家》)
3. 助詞,分兩種情況:
①用在形容詞之後,作為詞尾,可譯作“……的樣子”、“ ……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於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樣子”“像……似的”。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二十一)故
1. 舊的,原來的。例:溫故而知新(《論語》十則) / 兩狼之並驅如故。 《狼》)
2. 特意。例: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見蔡桓公》)
3. 原因,緣故。例:公問其故。(《曹劌論戰》)
4. 所以,因此。例: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二十二)苟
1.連詞, 表假設,可譯為“如果”。例:苟富貴勿相忘。(《陳涉世家》)/ 苟慕義強仁(《送董邵南遊河北序》)
2. 副詞,可譯為“苟且”。 例:苟全性命於亂世。(《出師表》)
3. 副詞,表希望,可譯為“且,或許”。例: 苟無饑渴。(《君子於役》)
(二十三)會
1. 副詞
(1)適逢,恰巧。 例:會賓客大宴。(《口技》)
(2)一定。 例:長風破浪會有時。(《行路難》)
(3)定將。例:會挽雕弓如滿月。(《密州出獵》)
2. 動詞
(1)回合,聚會。 例:遷客騷人,多會於此。(《嶽陽樓記》)
(2)體會,領會。 例: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送東陽馬生序》)
(二十四)或
1. 無指不定代詞,可譯為“有的人”,“有人”。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陳涉世家》)
2. 副詞
(1)有時。例:或王命急宣 。(《三峽》)
(2) 或許。例:或異二者之為 。(《嶽陽樓記》)
(二十五)諸
1. 兼詞,“之於”的合音合義。例:投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 眾。例:其西南諸峰。(《醉翁亭記》)
3. 各位,眾位。例:今諸生學於太學。(《送東陽馬生序》)
幫忙取名,最好從古文中取意,謝謝!
若華:古代神話中若木的花。適用於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辭?天問》:“羲和之未揚,若華何光?”
個人認為取一個好的名字講究名字巧妙別礌、音韻朗暢、字形簡美。名字巧妙別致是名字富有文化內涵或對家人有特殊意義,或名字名字別具一格,妙趣天成,使人眼前一亮,甚至拍案叫絕。名字音韻朗暢是指不僅選擇發音清亮的字眼,使名字讀起來大氣朗暢;更注意名字各字之間聲韻母和平仄聲調的不同搭配,使名字極具靈動變化之美。名字字形簡美是指筆畫簡便,方便書寫;字形美觀,避免頭重腳輕,比例失調,具有對稱和諧的美感;結構靈動,不僅避免字形結構同一單調,更能給名字的書寫帶來一種行雲流水、飄逸靈動的流暢變化之美。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古文名言名句取名字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