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的基本結構是什麼?
宋詞
宋詞是繼唐詩之後的又一種文學體裁,基本分為:婉約派、豪放派兩大類
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南唐後主李煜、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棄疾、嶽飛等
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一顆巨鑽,在古代文學的閬苑裏,她是一塊芬芳絢麗的園圃。她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態的豐神,與唐詩爭奇,與元曲鬥妍,曆來與唐詩並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勝。遠從《詩經》、《楚辭》及漢魏六朝詩歌裏汲取營養,又為後來的明清對劇小說輸送了有機成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著人們的情操,給我們帶來很高的藝術享受。
詞的初期極盡豔麗浮華,流行於市井酒肆之間,像曾因寫過"且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而得罪了當時皇帝的柳永,鬱鬱不得誌,一生就流連於歌坊青樓之間,給歌妓們寫寫詞,所謂"凡有井水飲處,必有柳詞"之說,以至於宋朝的一個宰相(他的名字我不太記得了,好像叫什麼宴殊的在當上宰相之後,他對於以前所做的詞都不承認是他寫的.我們也都知道,宋朝的豔妓之多,水平之高為其他朝代所罕有,她們和宋朝的士大夫們一起,構成了宋朝的享樂主義,虛華的文化.
一個朝代,一個國家,若強盛,那麼它在文與質兩方麵是並重的,這裏文指的是文風或者說一個社會的風氣吧,我們知道,一個人若專門讀書,鑽研學問的話,那麼就必須脫離生產勞動,也不能去打仗,這在宋朝就叫做"養士""八股"確立之後,天下的秀才就專門來鑽這個東西撈取功名利祿養活自己,所以也就沒得工夫去思考事情,去造反了,如果一個國家"文風"越盛,那麼做實事的人就越少,這個國家也就會出問題了.曆朝寫詩的人很多,宋詩也很有名,為什麼獨獨詩以 "唐"命名呢?唐詩就算是歌頌風花雪月,也有一股質樸的美,透露出這個民族質樸,粗野與宏偉的氣魄,而宋詞則是比較多矯飾浮誇的文風,一個國家的文化若是推動這個國家的發展的,那麼它就是強勢的,有生命力的,
在進化論和曆史上,從來就沒有“如果”和“假設”,隻有殘酷的現實,宋朝被野蠻民族滅掉,這就是結果,而士大夫群體人格的墮落,從這個幫閑享樂的社會就開始出現征兆了。
詞牌名的來曆
漁歌子:又名《漁父》。唐教坊曲名,詞調由張誌和創製。
瀟湘神:又名《瀟湘曲》。唐代瀟湘地帶祭祀湘妃的神曲。
長相思:調名取自南朝樂府“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原唐教坊曲名。
望江南:本名《謝秋娘》,李德裕為亡妓謝秋娘作,因白居易詞中有“能不憶江南”,而改名《憶江南》,又名《夢江南》《望江南》《江南好》等。
謁金門:原唐教坊曲名,敦煌曲辭有“得謁金門朝帝廷”句,疑為此詞調本意。
蒼梧謠:通稱《十六字令》。
如夢令:後唐莊宗李存勖創製,因詞中有“如夢,如夢”而定名。
青玉案:調名出自漢張衡《四愁詩》:“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
八聲甘州:依唐邊塞曲《甘州》改製而成,因上下片八韻,故名八聲。
念奴嬌:念奴,唐天寶年間著名歌妓,曲名本此。
天仙子:原唐教坊曲名,本名《萬斯年》,因皇甫鬆詞有《懊惱天仙應有以》句而改名。
水調歌頭:唐大曲有《水調歌》,是隋煬帝開鑿汴河時所作,此調是截取其開頭一段另製的新曲。
菩薩蠻:原教坊曲名,又名《子夜歌》、《巫山一片雲》等。據記載,唐宣宗時,女蠻國入貢,其人高髻金冠,瓔珞被體,故稱菩薩蠻隊,樂工因作《菩薩蠻曲》。
釵頭鳳:取無名氏《擷芳詞》“可憐孤似釵頭鳳”為調名。
西江月:調名......餘下全文>>
戲劇或詩歌的基本結構 40分
談戲曲劇本創作技巧要素 戲曲劇本是戲曲藝術的第一度創作,它是戲曲舞台藝術二度創作的基礎,即所謂“一劇之本”.劇本包括內容和形式兩大部分,內容包括主題、故事內容、人物性格等;形式包括場次的情節結構、唱念安排等.據我的表演和導演的實踐,有的劇本由於不符合戲曲藝術的規律,二度創作就十分困難.一個好劇本需要把握戲曲劇本創作的技巧要素,並使劇本不僅是“案頭之作”,而且能適合搬上戲曲舞台,得到當代觀眾共鳴的“場上之作”. 一、劇詩:戲曲劇本的審美核心中國戲曲走的是由民歌、唱詩、唱詞、散曲到說唱故事的發展道路.從宋金的“諸宮調”開始,有了敘事性的唱本.在歌舞的這條線上,曲詞和滑稽戲也被綜合進來成為戲曲劇本的因素.清代孔尚任對戲曲文學定義為:“傳奇雖小道,凡詩賦、詞曲、四六、小說家,無體不備.”(孔尚任《桃花扇?小引》)張庚先生對於戲曲藝術的基本美學特征是這樣論述:“在戲劇跟詩歌的關係上,戲曲是用詩歌來唱故事,是詩歌與表演相結合的發展得最複雜的形式”(張庚《戲劇論文集》)張庚先生的“劇詩”論,幅射戲曲劇本和戲曲舞台藝術的全方位,是戲曲藝術總體的審美核心.戲曲的劇詩的特性,可追溯到上古和先秦時期的“詩言誌”之說,詩詞曲的作用在於表現作者的思想、誌向、抱負;漢代則強調詩的情感因素:“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毛詩序》);唐代的孔穎達統一了詩的“情”與“誌”:“在已為情,情動為誌,情、誌一也”. “詩化”是對戲曲劇本文體的科學概括,其內在結構、節奏韻律、文學形式都應是“詩化”的.戲曲劇本的“‘詩言誌’,其中應當有情、有境、有理.情理交融,情境相生,這才是詩的上乘.”(張庚《戲劇論文集》)戲曲劇本的形式由唱、念組成,唱詞要詩詞化,念白要賦體化(即含詩意的散文).抒情性和敘述性是戲曲唱與念的主要功能.一般來說,戲曲的唱側重用於表現抒情性內容.用唱來抒發感情、交待情節、揭示人物的內心矛盾,刻畫人物的性格和精神世界.唱既可以把人物瞬間的思想活動的來龍去脈,梳理放大,也可以把人物的思想時空和行為時空壓縮在短距離內,這是戲曲的唱的獨特的審美功能. 劇本唱詞的格式需符合劇種聲腔程式的特點.戲曲的唱詞的種類分曲牌體(如昆劇、粵劇等)、板腔體(如京劇、桂劇、豫劇等)和民歌體(包括小曲、歌謠、說唱等,如花鼓戲)等.戲曲唱的表現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伴唱、幫唱等.川劇的幫唱很有特色,又叫幫腔,幫唱可以增強唱腔的表現力.幫唱的功能很多,與人物性格有時協調,有時不協調:有時為了強調思想感情,作重複性敘述;有時表現人物理智的爭辯;有時則作為第三者的客觀評價,或是在向觀眾解說人物心情,表現對人物的批判或是同情. 念白側重用於表現敘述性的內容.是“詩化”的散文,講究戲劇性、感情性、音樂性,並有節奏感:“句字長短平仄,須調停得好,令意宛轉,音調鏗鏘,雖不是曲,卻要美聽”(王驥德《曲律?製曲之訣》),念白精煉,對話簡短,講究個性化.大段的念白,能起到在敘述中抒情,在抒情中敘述的相輝映的藝術效果.為了強調某種感情效果,還運用重複對稱的形式,比如“當真?——當真”、“果然?——果然”這種形式.唱與念都是歸結到刻畫人物上,做到人物的音容笑貌傳神. 劇本的“運動性”的情節和行為動作的情節,要為表演的舞蹈化提供基礎,通過載歌載舞來揭示特定矛盾中特定的人物心情,或展開人物之間的矛盾.滿足戲曲觀眾觀賞性的審美需求.運動性情節如《徐策跑城》的“跑城”通過圓場虛擬的時空舞蹈表現徐策的興奮心情;《秋江》通過劃船舞蹈,表現陳妙常與老艄翁之間的喜劇性衝突;現代戲《風流寡婦》通過農村合作社社長背著寡婦的虛擬舞蹈等,表現兩人的內心世......餘下全文>>
宋詞詞牌名的結構
⑴本來是樂曲的名稱。
例如《菩薩蠻》,據說是由於唐代大中初年,女蠻國進貢,她們梳著高髻,戴著金冠,滿身瓔珞(瓔珞是身上佩掛的珠寶),像菩薩。當時教坊因此譜成《菩儲蠻》曲。據說唐玄宗愛唱《菩薩蠻》詞,可見是當時風行一時的曲子。《西江月》、《風入鬆》、《蝶戀花》等,都是屬於這一類的。 這些都是來自民間的曲調。
⑵摘取一首詞中的幾個字作為詞牌。
例如《憶秦娥》,因為依照這個格式寫出的最初一首詞開頭兩句是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所以詞牌就叫《憶秦娥》,又叫《秦樓月》。《憶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謝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詠“江南好”的詞,最後一句是“能不憶江南?”,所以詞牌又叫《憶江南》。《如夢令》原名《憶仙姿》,改名《如夢令》,這是因為後唐莊宗所寫的《憶仙姿》中有“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等句。《念奴嬌》又叫《大江東去》,這是由於蘇軾有一首《念奴嬌》,第一句是“大江東去”。又叫《酹江月》,因為蘇軾這首詞最後三個字是“酹江月”。
⑶本來就是詞的題目。
《踏歌詞》詠的是舞蹈,《舞馬詞》詠的是舞馬,《唉乃曲》詠的是泛舟,《漁歌子》詠的是打魚,《浪淘沙》詠的是浪淘沙,《拋球樂》詠的是拋繡球,《更漏子》詠的是夜。這種情況是最普遍的。凡是詞牌下麵注明“本意”的,就是說,詞牌同時也是詞題,不另有題目了。 但是,絕大多數的詞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詞牌之外還有詞題。一般是在詞牌下麵用較小的字注出詞題。在這種情況下,詞題和詞牌不發生任何關係。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講到浪,也不講到沙;一首《憶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講到江南。這樣,詞牌隻不過是詞譜的何罷了。
詩詞中的主謂結構的詞可與主動賓結構的詞相對嗎
我不明白你說的“主動賓結構”,是指主語+動賓結構的謂語嗎?那就不是詞或詞組(短語),是一個句子了。
不管如何,詩詞對仗的工與不工,首先取決於構詞方式要完全相同,至於詞性,還可以寬一點。
舉例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大漠||孤煙直 主謂結構;
主語“大漠”,偏正詞組,形容詞定語+中心詞;
謂語:“孤煙直”,孤煙||直,主謂結構;
謂語部分的主語:“孤煙”,偏正詞組,形容詞定語+中心詞;
謂語部分的謂語:直,形容詞謂語。
按照這樣的分析方法,用於“長河落日圓”,你會發現兩句的結構一模一樣。
詩詞對仗是很考驗詩人的文化功底的。無論如何,先必須將結構對整齊。
古詩和現代詩的區別 6處 韻律 字數 語言 寫法 行式 結構
詩歌
詩歌是一種主情的文學體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練,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用豐富的想象、富有節奏感、韻律美的語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思想情感。詩歌是有節奏、有韻律並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種語言藝術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尚書.虞書》:“詩言誌,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禮記.樂記》:“詩,言其誌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後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詩與歌統稱詩歌。
詩體概說
詩體的分類,是一個複雜的問題。現在,隻就一般的看法,簡單地談談漢魏六朝和唐宋的詩體。
漢魏六朝詩,一般稱為古詩[/rl],其中包括漢魏樂府古辭、南北朝樂府民歌,以及這個時期的文人詩。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樂府歌辭是由樂府機關采集,並為它配上樂譜,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龍·樂府》篇說:"凡樂辭曰詩,詩聲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詩、歌、樂府這三個概念之間的關係:詩指的是詩人所作的歌辭,歌指的是和詩相配合的樂曲,樂府則兼指二者而言。後來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體裁寫的作品,雖然沒有配樂,也稱為樂府。中唐時白居易等掀起一個新樂府運動,創新題,寫時事,因而叫作新樂府。
唐以後的詩體,從格律上看,大致可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兩類。近體詩又叫今體詩,它有一定的格律。古體詩一般又叫古風,這是依照古詩的作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
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通常隻分五言、七言兩類。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詩簡稱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詩簡稱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過八句的叫長律,又叫排律。長律一般都是五言詩。隻有四句的叫絕句;五絕共二十個字,七絕共二十八個字。絕句可分為律絕和古絕兩種。律絕要受平仄格律的限製,古絕不受平仄格律的限製。古絕一般隻限於五絕。
“現代詩”名稱,開始使用於1953年—紀弦創立“現代詩社”時確立。現代詩的含義:
1.形式是自由的
2.內涵是開放的
3.意象經營重於修辭。
“古典詩”與“現代詩”的比較:“詩”者皆為感於物而作,是心靈的映現。“古典詩”以“思無邪”的詩觀,表達溫柔敦厚、哀而不怨,強調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現代詩”強調自由開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陳述,進行“可感與不可感之間”的溝通。
詩歌主要有以下幾部分:
(一)詩歌的起源
詩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來源於古代人們的勞動號子和民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開始詩和歌不分,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中國詩歌有悠久的曆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西歐的詩歌,由古希臘的荷馬、薩福和古羅馬的維爾吉、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作之源。
(二)詩歌的特點
詩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它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象,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富於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
我國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曾說:“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餘下全文>>
宋詞 詞由幾部分組成
詞,詩歌的一種。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餘、琴趣等。始於隋,定型於中晚唐,盛於宋。隋唐之際,從西域傳入的各民族的音樂與中原舊樂漸次融合,並以胡樂為主產生了燕樂。原來整齊的五、七言詩已不適應,於是產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為活潑的詞。
詞最早起源於民間,後來,文人依照樂譜聲律節拍而寫新詞,叫做“填詞”或“依聲”。從此,詞與音樂分離,形成一種句子長短不齊的格律詩。五、七言詩句勻稱對偶,表現出整齊美;而詞以長短句為主,呈現出參差美。
詞有詞牌,即曲調。有的詞調又因字數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體”。比較常用的詞牌約100個。詞的結構分片或闋,不分片的為單調,分二片的為雙調,分三片的稱三疊。按音樂又有令、引、近、慢之別。“令”一般比較短,早期的文人詞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夢令》、《搗練子令》等。“引”和“近”一般比較長,如《江梅引》、《陽關引》、《祝英台近》、《訴衷情近》。而“慢”又較“引”和“近”更長,盛行於北宋中葉以後,有柳永“始衍慢詞”的說法。詞牌如《木蘭花慢》、《雨霖鈴慢》等。依其字數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調”、“長調”之分。據清代毛先舒《填詞名解》之說,58字以內為小令,59—90字為中調,90字以外為長調。最長的詞牌《鶯啼序》,240字。
一定的詞牌反映著一定的聲情。詞牌名稱的由來,多數已不可考。隻有《菩薩蠻》、《憶秦娥》等少數有本事詞。詞的韻腳,是音樂上停頓的地方。一般不換韻。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還有的幾句押。象五、七言詩一樣,詞講究平仄。而仄聲又要分上、去、入。可以疊字。
由於詞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娛賓遣興之作,故有“詞為小道、豔科”、“詩莊詞媚”之說。隨著詞的發展,經柳永、蘇軾,逐漸擴大了詞的題材,至辛棄疾達到高峰,成為和詩歌同等地位的文學體裁。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宋詞的基本結構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