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如何吟唱傳統詩詞
先看《王直方詩話》中記載的一個故事:“東坡守錢塘,功父過之,出詩一軸示東坡,先自吟誦,聲振左右;既罷,謂坡曰:'祥正此詩幾分來?’坡曰:'十分來也’。祥正驚喜,問之。坡曰:'七分來是讀,三分來是詩,豈不十分也。’”一首原本寫得並不很好的詩,經作者一番聲情並茂的吟誦,蘇東坡評委給了他滿分。雖然是開玩笑,但這個故事足以說明吟誦對詩詞的重要。不但古人寫詩要吟、填詞要唱,就是現代人寫詩,自己也要朗誦好幾遍。通過朗誦,可以發現哪些地方聲韻還不和諧,哪個字還需要更換,便於修改。可見,無論古今,人們都很重視詩詞的吟唱。更何況詩詞的感染力,往往要通過吟唱表現出來;學習古代詩詞,也往往就是從吟唱開始。古詩詞是可以吟唱的。所謂吟,就是誦讀,一種不急不慢,韻律性、節奏性極強的誦讀。所謂唱,按國際標準漢字大詞典的解釋,是依照樂律發聲,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歌唱。看來,吟和唱是有區別的。是否能這麼說:可以用樂譜記錄其聲,則為唱;無法用樂譜記錄,則為吟。但吟和唱又不能截然分開,它們是有聯係的。吟是沒有音符的唱,唱是有音符的吟。有時候還可以吟中有唱,唱中有吟。二者合二而一,相輔相成,辯證統一。古詩詞不但都可以吟,而且很多還可以唱。如樂府詩都可入樂演唱,詞更是都能演唱。但是,古人究竟是怎樣吟唱詩詞?我們知之甚少。現代人吟唱詩詞,顯然無法做到和古人一樣。何況隨著時代的發展,語音的變化,詩詞吟唱的方法也理應有所變化與發展。現代人的吟唱方法,應該比古人更科學、更先進。事實上,現代人不但可以把傳統詩詞吟唱出很好的效果,而且吟唱的方式還多種多樣。如果按照吟唱者所使用的語言來分類,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一、用普通話吟唱在現代中青年人中,普通話是很普及的。用普通話朗誦、演唱舊體詩詞,在電視、電影以及各種晚會上經常可見。不過,在吟詩時要特別注意傳統詩詞的格律即“平平仄仄”抑揚交替的規律,以及詩詞的音樂性和詩詞的韻味。有些字的讀法還要作特別的處理。比如:加拿大藉華人學者葉嘉瑩先生有不少吟誦詩詞的錄音資料,她就是用普通話來吟誦的。雖說是用普通話,但有些字聽起來並不是普通話的讀音。葉嘉瑩先生是這樣解釋的:“因為我是在北京出生的人,我隻會說普通話,我不能讀出正確的入聲字來。但是,為了古詩的聲調聽起來能夠諧和,合乎古人的聲調,我盡量把入聲字都讀成第四聲仄聲字。”經過這樣的處理,聽起來就比一般的朗讀更有韻味了。如果在吟誦的過程中能像配樂詩朗誦那樣配上一點音樂,效果就會更好了。用普通話演唱傳統詩詞就更多了。這種演唱需要和一般歌曲那樣先對唱詞進行譜曲,演唱者隻要按照樂譜進行演唱就行。(當然,要唱得好,還要看演唱者對作品的理解以及演唱技巧的運用。)由於是有固定曲調的演唱,一般就不能隨意發揮。比如**詩詞就有許多譜成了歌曲演唱。二、用方言吟唱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僅漢語中就有許許多多的地方語言。普通話的推行並不太久,而方言卻千百年在各地紮根。用方言吟唱詩詞,久已有之。廣東人用粵語或客家話吟詩,福建人、台灣人用閩南話吟詩,上海人用上海話吟詩,各地的人都會用他們當地的方言吟詩。在當今的舞台或屏幕上,我們可以經常看到有人用湖南話學**吟詩,用四川話學陳毅元帥吟詩。聽起來很有地方韻味。筆者有時候也用南昌話吟誦傳統詩詞。南昌話裏入聲字非常明顯,用它吟詩抑揚頓挫特別分明。傳統詩詞也可以用方言吟唱,台灣“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學程中心閩南語講師梁炯輝先生對此有專門研究,並且開設相關課程。如湖南常德幾近失傳的詩弦藝術,就是將古典詩詞配樂並用常德方言吟唱的。值得一提的是,特別適合詩詞吟唱的是那......餘下全文>>
今天如何吟唱古典詩詞
一、用普通話吟唱。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僅漢語中就有許許多多的地方語言。用這些方言吟唱、吟誦詩詞,平仄分明,節奏抑揚,很有韻味。但這對於普及中華文化是不利的。而且古詩詞中的語詞有屬於其特定時代的發音,現代漢語的語音與古漢語的語音已有很大區別,不可能在現代完全複原古漢語的發音。所以,在推行普通話的今天,無論吟誦還是吟唱,都要倡導以普通話的方式推廣。
二、體悟詩詞意境。古詩詞言簡義豐,吟唱詩詞,首先要了解其作者和創作背景,這樣有利於我們理解詩詞裏的情感。體會了詩詞所要表達的情感之後,我們就能確定吟唱的感情基調。確定了感情的基調,我們還要咬文嚼字,從古代漢語出發,了解每一個字背後的深厚情感內涵。隻有在情感上貼近詩詞,才能在吟唱時完美呈現。
三、語調抑揚起伏。從古至今,吟唱、吟誦詩詞都要求吐字清晰,發音明朗,特別是咬字歸韻一直被大家所強調。還要特別注意傳統詩詞的格律,即“平平仄仄”抑揚交替的規律,平聲長,仄聲短。漢語中一些詞的古音和現在的普通話是不一樣的,對詩詞平仄的判斷還是應該根據古音來判斷。這就需要我們多積累古代“小學”的知識。白居易在《與元久書》中道:“音有韻,義有類。韻協則言順,言順則聲易入;類舉則情見,情見則感易交。”隻有字正腔圓、聲音張弛有度、節奏韻律抑揚起伏的吟唱,才能體現出古典詩詞的韻味。
古詩詞到底能不能再吟唱出來
完全可以吟誦出來,
很多古詩詞用吟誦方式讀出來,
不僅會感覺抑揚頓挫,
而且會更深地品味其中的韻味。
適合女生吟唱的詩詞
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作者]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
聽古詩詞吟唱在哪裏可以找到大量音頻?或者是有什麼音頻軟件也可以?
《中華古詩詞》是視頻,有朗讀也有詩詞意境,和寫作技巧講解,一首8分鍾左右。
怎麼吟唱唐詩宋詞
把它們當成歌詞就好了呀。其實古代很多詩詞的音樂並不怎麼好聽海你可以試著搜一下“工尺譜”來聽聽。你要是想學現成的詩詞歌曲的話,推薦你搜鄧麗君的歌來聽聽,我記得她出過一張唱片,就是專門唱古詩詞的。
古詩文吟唱的曲目
《驪歌 》(長亭外,古道邊)驚采絕豔的弘一法師創作的膾炙人口,我們小學就學的這個,簡單好學,句子質樸,感情深摯,歌曲也不乏昂揚。資源不大好找,搜索的時候搜這個關鍵字:送別 驪歌 l。
《送元二使安西》王維 有改編的《陽關三疊》,也有隻是反複詠唱的。個人覺得龐岩的更清新明快一些,去了修飾的唱腔也比較好唱,《陽關三疊》就有些蒼涼枯寂了,即不適合春天唱,也不適合小學生。
送元二使安西 歌手:龐岩
陽關三疊 歌手:龔琳娜
知道的有限希望可以幫到你。
古詩詞吟唱為什麼沒有唱譜流傳
古時候不光是遺留下來詩、詞、賦,同樣也留下了‘歌’,不過當時的記譜法還沒有發明出來。我們現在的簡譜,也就是數字簡譜的雛形,初見於16世紀的歐洲,也就是12345671,這分別代表七個音階的高低。我們中國當時正處於大清朝政時期,當時的國度大家都了解,並沒有馬上引進國內。沒有簡譜記譜,就隻有漢字記譜,漢字記譜,很繁瑣,很含混。
據我所知,好像是“尚、宮、尺、凡、六、五、已、讓,”分別代表“1、2、3、4、5、6、7、1。”就這個記譜法,還是慢慢發展起來的。直到六十年代,竟管當時‘簡譜’已經很普及了,一些民間的老吹鼓樂手,還在使用這些‘尚、宮’調式作為吹鼓樂譜。
六十年代,對於‘五線譜’人們的意識裏,那是屬於‘天書’般的‘陽春白雪’。
隨著國家辦理各種規模的音樂學院,逐步畢業的生源走向了各類文藝團體,簡譜,五線譜才徹底替代了“尚宮”調式。
沒有唱譜的流傳,我分析就是‘晦澀難懂’的因素,阻礙了流行發展。
吟唱日出的古詩
《詠初日》宋·趙匡胤
太陽初出光赫赫,千山萬山如火發。
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群星與殘月。
《淩晨早朝》 虞世南
萬瓦宵光曙,重簷夕霧收。
玉花停夜燭,金壺送曉籌。
日暉青瑣殿,霞生結綺樓。
重門應啟路,通籍引王侯。
《晨出郡舍林下》張九齡
晨興步北林,蕭散一開襟。複見林上月,娟娟猶未沉。
片雲自孤遠,叢筱亦清深。無事由來貴,方知物外心。
本回答由網友推薦
陽關三疊 古詩詞吟唱
根據王維詩《送元二使安西》改編之《琴學入門》,郭淑珍演唱。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霜夜與霜晨),遄行,遄行,長途越度關津,(惆悵役此身)。曆苦辛,曆苦辛,曆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依依顧戀不忍離,淚滴沾巾!(無複相輔仁),感懷,感懷,思君十二時辰。(商參各一垠)。誰相因,誰相因,誰可相因?日馳神,日馳神。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芳草遍如茵)。旨酒,旨酒,未飲心已先醇。載馳駰,載馳駰。何日言旋軒轔?能酌幾多巡,千巡有盡,寸衷難泯。無窮的傷悲,(楚天湘水隔遠濱,期早托鴻鱗)。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頻申,如相親,如相親。噫!從今一別,兩地相思入夢頻。聞雁來賓。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現代人如何吟唱傳統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