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的重點
(1)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
坻、嶼、嵁、岩,形狀各異,寫出了潭的奇特可愛。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三句描寫潭邊景物。“蒙、絡、搖、綴”觀察入微,刻畫精確。
(3)“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特寫遊魚,遊魚空遊無依,實則旁襯水清。
(4)“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寫魚的情態。“佁然”“俶爾”“翕忽”寫得惟妙惟肖。“樂”字寫魚,也是寫人的心境。
(5)“潭西南麵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
明、滅,描寫溪水因岸勢曲折而時隱時現的狀態,寫得真切、形象。
(6)“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筆意飄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補述出“望”的對象。
(7)“坐潭上,四麵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淒、寒、悄愴,寫出了作者獨特的感受。
O問題與方法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從小山丘向西邊走一百二十步,隔著一片竹林,聽見水的聲音,非常悅耳,好像佩在身上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聲音一樣,心中高興而好奇,想看看究意是怎樣的一片水,於是砍倒竹子,辟開一條道,這樣就發現了隔著竹林的小石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小石潭的全貌是: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的部分,有的翻卷過來露出水麵;四周樹長得很茂密,高高低低,隨風飄搖;潭水很清,有魚兒遊動。
3.“皆若空遊無所依”與上文哪句話相呼應?
這句話與上文中的“水尤清洌’相呼應。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作者這樣描寫潭上景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四麵竹樹環合,寂寥無人。”
①重點與難點
1.全文的結構層次。
第一部分(1):總寫小石潭全貌。寫了竹、水、潭、石、樹等。
第二部分2一3:以特寫鏡頭描繪遊魚和潭水,並寫到了小溪的走勢。
第三部分(4):寫幽靜的環境,抒發作者抑鬱憂傷的心情。
第四部分(5):補充交待同行的人。
2課文的語言特點。
這篇課文的語言有以下特點:簡潔而又豐富,細致而生動,用短句產生節奏感,讀起來悅耳動聽,字裏行間還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
因此,從語言上看,這是一篇難得的好文章。
3.如何準確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這篇遊記是作者被貶為永州司馬時所寫,是《永州八記》中的一篇。因為被貶謫,作者的心請常常是憂傷悲涼,欲求解脫卻又無法解脫。
這種情感,從文中的“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造邃中可以看出。
但是,文中表現的又不完全是鬱鬱寡歡的心情,在抑鬱憂愁的基調中,仍可見一些樂意,這從魚兒“似與遊者相樂”的描寫中隱約可知。
小石潭記重點句子
(1)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
坻、嶼、嵁、岩,形狀各異,寫出了潭的奇特可愛。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三句描寫潭邊景物。“蒙、絡、搖、綴”觀察入微,刻畫精確。
(3)“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特寫遊魚,遊魚空遊無依,實則旁襯水清。
《小石潭記》的句子翻譯
1、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
譯文:隔著竹林,可以聽到水聲,就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相互碰擊發出的聲音,(我)心裏感到高興。
2、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譯文:砍倒竹子,開辟出一條道路(走過去),沿路走下去看見一個小潭,潭水格外清澈。
3、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譯文: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麵。
4、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譯文:青翠的樹木,碧綠的藤蔓,覆蓋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5、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譯文: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遊動,沒有任何依靠。
6、日光下徹,影布石上。
譯文: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7、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譯文: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向遠處遊去,來來往往,輕快敏捷的樣子,好像和遊玩的人互相取樂。
8、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
譯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鬥星那樣曲折,水流像蛇一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
9、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譯文:兩岸的地勢像狗的牙齒那樣相互交錯,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
10、坐潭上,四麵竹樹環合,寂寥無人,
譯文:我坐在潭邊,四麵環繞合抱著竹林和樹林,寂靜淒清很少有人來。
11、淒神寒骨,悄愴幽邃。
譯文:使人心情淒涼,寒氣透骨,寂靜極了,幽深極了。
12、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譯文:因為這裏的環境過於淒清,不可久坐,於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開了。
小石潭記中體現小石潭小的句子有哪些?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小石潭的構成、形狀有何特點?
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岩。
知識擴展:
1、主題:本文描繪了小石潭的石、水、遊魚、樹木,著意渲染了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氣氛,抒發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淒愴的心緒。
2、寫法:課文多角度描繪景物,精美異常,其藝術手法主要有:①點麵結合。如寫石:“全石以為底”是麵,“為坻,為嶼,為堪,為岩”是點,由麵到點,有序地體現了作者的感知。②遠近交錯。如寫潭:“聞水聲”是遠,“下見小潭”是近,“潭西南而望”是遠,“坐潭上”是近,遠遠近近,多層次地展示了小潭的景致。③動靜互襯。如寫魚:“影布石上,怡然不動”是靜,“俶爾遠逝,往來翕忽”是動,靜中有動,更顯環境的雅靜。④虛實相生。如寫水:“潭中魚可百許頭……似與遊者相樂”表麵純粹寫魚,其實也在寫水,魚曆曆在目,則水澄澈透明,魚為實,水為虛,以實寫虛,虛實相映成趣。
3、用簡明扼要的詞語概括各段的大意。
第1自然段:寫發現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概貌。
第2自然段:寫潭水及水中的遊魚。
第3自然段:寫小石潭的水源。
第4自然段:寫四周的環境和氣氛。
第5自然段:第5自然段寫同遊的人。
4、選文第一段寫發現小石潭和潭的概貌。可分兩層,開頭到“水尤清洌”為第一層,餘下的為第二層。 (用“‖”把第一段文字分為 三層,並概括各層意思。 答案: 水尤清洌‖ 為岩‖ 第一層寫小石潭被發現的經過,第二層寫潭的概貌、石底和石岸,第三層寫潭邊景物及幽靜的環境。)
5、文中依次描寫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答案:依次寫了竹、水、石、樹、魚、溪流。是按照遊覽的先後順序記述的。從發現小石潭寫起,接著描寫石潭的概貌,抓住石潭形狀的特點來描繪,著重寫石。再接著寫潭中景物,著意描寫魚河水,動靜結合,寫近處所件。然後寫溪流水源,寫““遠望”之景。最後寫潭上的氣氛,借景抒情。寫景條理清晰,井然有序,毫不散亂。
另:填空題。本文寫景順序:
1.發現小潭(聞聲→見形)→ 2.潭中景物(水→石→樹→魚)→3.小潭源流(溪身→岸勢)→4.潭中氣氛(氣氛→感受)
6、第一段怎樣突出了小石潭“石”的特點?
答案:本段一開始就從側麵突出小石潭“石”的特點, “如鳴佩環”的清越的響聲正是由於水擊石; “水尤清洌”正是因為小石潭的“全石”結構。然後作者又從正麵描寫全石為底,石岸邊的坻、嶼、嵁、岩等,突出了石潭“石”的特點。
7、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潭中水聲悅耳動聽,引起了作者的好奇,於是便“伐竹取道”,發現了這個小石潭。
8、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披拂。”作者選取石潭中的水(清)、石(奇)、樹(翠蔓)等景物描繪出了小石潭的概貌。作者由潭寫到水,由水寫到石,由石寫到樹和蔓,小石潭的景致層次感強,錯落有致,富有立體感。
9、用原文回答下麵的問題。
①點明小石潭方位的句子是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心樂之”的原因是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__。
③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我”發現並尋到小石潭的經過是)?
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伐竹取道,下見小潭。
④小石潭的構成、形狀有何特點?(文章取名“小石潭”的緣由是什麼?本文名為《小石潭記》,有如下文字可作依據:)
全石的為底 為岩。
⑤點明小石潭水的特征的句子是水尤清洌
⑥作者是怎樣具體描寫潭水清冽的?潭中魚可百許頭 ......餘下全文>>
小石潭記中抒發了作者在寂寥處境中悲涼淒愴心緒的句子是
坐潭上,四麵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譯文
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著竹林,可以聽到水聲,就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我)心裏感到高興。砍倒竹子,開辟出一條道路(走過去),沿路走下去看見一個小潭,潭水格外清涼。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麵。成為了水中高地、小島、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翠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遊動,什麼依靠都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裏)一動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遊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和遊玩的人互相取樂。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鬥星那樣曲折,水流像蛇那樣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見,一段暗的看不見。兩岸的地勢像狗的牙齒那樣相互交錯,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麵環繞合抱著竹林和樹林,寂靜寥落,空無一人。使人感到心情淒涼,寒氣入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 因為這裏的環境太淒清,不可長久停留,於是記下了這裏的情景就離開了。
一起去遊玩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跟著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叫做恕己,一個叫做奉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