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 獨行傳》翻譯
王烈字彥方,太原人也。少師事陳寔,以義行稱。鄉裏有盜牛者,主得之。盜請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彥方知也。”烈聞而使人謝之,遺布一端 。或問其故,烈曰:“盜懼吾聞其過,是有恥惡之心。既懷恥惡,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後有老父遺劍於路,行道一人見而守之,至暮,老父還,尋得劍,怪而問其姓名,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盜牛者也。?
譯文:王烈字彥方,太原人。青年時曾在陳寔門下學習,因為品德高尚,稱著鄉裏。有個盜牛 的被主人抓住,盜犯向牛主認罪,說:“判刑殺頭我都心甘情願,隻求不要讓王彥方知道這 件事。”王烈聽說後派人去看望他,還送給他半匹布。有人問這是為什麼?王烈說:“盜牛 人怕我知道他的過錯,說明他有羞恥之心。既然心懷羞恥,必然能夠改正錯誤,我這樣做正 是為了促使他改過。”後來有個老漢在路上丟了一把劍,一個過路人見到後就守候劍旁,直 到傍晚,老漢回來尋劍,得到了遺失的劍,驚奇地詢問他的姓名,並將這件事告訴了王烈。 王烈派人查訪守劍人是誰,原來就是那個盜牛的人。
以德感人 翻譯
以德感人 [yǐ dé gǎn rén] influence others by goodness
例句與用法在不斷求索的人生曆程中,我逐步形成了“以誠待人、以理服人、以德感人”的品格。
In the course of explorations of life, I gradually formed a to-treat people, Yilifuren, moving to Germany, the character.
王烈以德威人的原文
王烈字彥方,太原人也。少師事陳寔,以義行稱。鄉裏有盜牛者,主得之。盜請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彥方知也。”烈聞而使人謝之,遺布一端 。或問其故,烈曰:“盜懼吾聞其過,是有恥惡之心。既懷恥惡,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後有老父遺劍於路,行道一人見而守之,至暮,老父還,尋得劍,怪而問其姓名,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盜牛者也。諸有爭訟曲直,將質之於烈,或至塗而反,或望廬而還。其以德感人若此。
烈。是什麼意思
1. 火勢猛;引申為猛,厲害:~火。~焰。~酒。~馬。~性。激~。劇~。
2. 氣勢盛大:轟轟~~。
3. 剛直,有高貴品格的;為正義而死難的:~女。壯~。先~。~士。
4. 功業:功~。
5. 古同“列”,行列。
靡使歸聘的意思
靡使歸聘
意思:無法使人帶信回家。
讀音:mǐ shǐ guī pìn
出處:《詩·小雅·采薇》“ 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原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mù)止。 靡室靡家,玁(xiǎn)狁(yǔn)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mǐ)使歸聘。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 王事靡盬(gǔ),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騤(kuí)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féi)。 四牡翼翼,象弭(mǐ)魚服。豈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yù)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譯文:
豆苗采了又采,苗苗冒出了芽尖。說要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實現。沒有妻室沒有家,都是為了和玁狁打仗。 沒有時間安居休息,都是為了和玁狁打仗。
豆苗采了又采,苗苗多麼鮮嫩。說回家呀道回家,心中是多麼憂悶。憂悶的心好像烈火在燃燒,饑渴交加實在難忍。駐防的地方還不安定,沒有人可委托去打聽家裏的消息。
豆苗采了又采,苗苗已經又老又硬。說回家呀回家,又到了十月小陽春。征役沒有休止, 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麼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
那盛開著的是什麼花?是棠棣花。那駛過的是什麼人的車?當然是將帥們的從乘。兵車已經駕起,四匹雄馬又高又大。哪裏敢安然住下?因為一個月多次打勝仗!
駕起四匹雄馬,四匹馬高大而又強壯。將帥們坐在車上,士兵們也靠它隱蔽遮擋。四匹馬訓練得已經嫻熟,還有象骨裝飾的弓和鯊魚皮箭囊(指精良的裝備)。怎麼能不每天戒備呢?玁狁之難很緊急啊。
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道路泥濘難行走,又饑又渴真勞累。滿腔傷感滿腔悲,我的哀痛誰體會!
文言文的理解
一.營造文言文學習良好氛圍的必要性分析。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強調:“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可以說,《語文新課程標準》降低了學習文言文的要求,並且中考文言文考試篇目限定於課本,從道理上講,應該有相當理想的成績,結果卻相反,很出乎意外。
筆者調查了50多位中學語文老師發現,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大多數的老師十分注重語句翻譯、記憶,以及進行針對性練習,教學過程嚴謹。然而在文言文學習過程中,大多數學生認為,這樣學習文言文的過程比較枯燥,效率不高、體會不深,懵懂如學另外一門外語,甚至覺得老師煞費苦心的教好文言文,是老師的一廂情願,學生隻能“逆來順受”。
學習文言文的效率不高的原因在何處,筆者分析如下:
1、學生離開了理解文言文的情境。文言文確實不像現代文那樣,讓學生一下讀來流暢上口,通曉其意。學生難以接受翻譯斟字酌句的煩瑣,難以懂得文言拮倔聱牙的表達,難以體會古人情感真實豐富的抒發。例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鄒忌問妻、妾、客同樣一個問題,“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他們異口同聲的回答,語意相同但句式不同,文字略有變化,卻表達了不同人物的不同語氣和不同心理。學生理解上文,往往一上來就與文字、句式較勁,然後急著回答老師“語氣為何不同的原因”的問題,而不在具體故事情境中體會。這樣,文言文理解膚淺呆板、不深刻形象,掌握急促草草、不穩當牢固。
2、學生離開了文言文運用的情境。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說明了學以致用情境的重要。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交流不會刻意用文言表達,覺得那是比較迂腐的表現,孔乙己“多乎哉,不多也”就是一證。在教學課堂中,我們老師也可能會忽視經典語句在不同情境下活用的特殊性。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老師經常把它形容美國在聯合國大唱人權高調的表現,並把它理解為別有用心。但是,此時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醉翁亭記》中就不宜這樣理解。其實,文言文的運用,也需要學生一定的文化品位。由於學生文化素質的限製,學生倒是對新興簡單的網絡語言情有獨鍾,而對文言文的(運用)置之不理。
3、學生離開了文言文人文的情境。文言文包涵著豐富的詩畫意蘊,散發著獨特的文化魅力,凝聚著深厚的民族情感。然而,學生似乎不能領略到文言文其中的精妙處。例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文,學生理解了文章的“憂患意識”,“逆境出人才”的重要知識,但是,問其憂患意識的現代意義,如何讓自己成為人才,學生一籌莫展、一片茫然。這關鍵在於人文情境的缺失。文言文的人文情境的創設,就是要求學生關注當代社會文化生活、關注自身素質涵養,努力在文言文學習中受到良好熏陶,提高生活品味,培育健康人格。例如“憂患意識”的人文情境的創設即讓學生憂患於和平年代中的戰爭、發展社會中的環境、美好生活中的絕症……讓學生學習到古人博大的胸襟,肩負起傳承優秀文明的責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可見,營造文言文學習的良好氛圍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營造文言文學習良好氛圍的策略性思考。
既然學習文言文需要一個良好的情境,同時營造文言文學習良好氛圍是那樣的重要,我們就應該為其進行策略性思考。
1、吟哦諷誦而後得之
吟哦諷誦就是要學生放聲朗讀,讀得正確、流暢,抑揚頓挫中將語言形象化,將情感美化、深化。讓學生沉浸其中,讀出文章的味道來並有所“得”。“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這就是吟哦諷誦精妙呈現。例如:《陳涉世家》中“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 ”的反複朗讀中與“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進行了區別,對秦興徭役、發民謫戍曆史有了深刻的理解。《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齊威王在鄒忌諷諫之後說“善”。一個字簡練精純、運用恰當,表明了齊威王對鄒忌勸諫的肯定,說明他是一位有魄力的開明君主。所以“善”字讀起來,應在短音中讀出齊威王的威嚴明智,在高音中讀出齊威王的大膽胸襟,一代明君可謂形神逼肖。
2、品味感悟而重修身
針對文言文教學,葉聖陶先生認為:“ 吟誦的時候,對於討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和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寶貴的一種境界。”陶淵明讀書,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而“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便是個好例子。在《嶽陽樓記》中我們吟詠著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偉大的政治抱負時,更應體味 “先憂後樂”即“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現實意義。在《魚我所欲也》中我們高歌“舍生取義”的神聖時,更應感受曆代仁人誌士,為國捐軀,慷慨赴難的意誌。
通過品味感悟,學生親切地體會,讓文言文學習有滋有味;學生獨特的審美情趣也讓文言文內涵熠熠生輝。同時,學生也將優秀的文化精髓汲取內化,臻於至善,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自身的文化修養。
3、積累貫通而學致用
歐陽修詩雲:“學既積於心,猶木之敷榮。根本既堅好,蓊鬱其幹莖。”(《贈學者》)這首詩告訴我們,讀書做學問要靠長期積累的。學習文言文更要豐富積累,積累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識,積累豐富的閱讀感悟等等。積累多時自有貫通處,
貫通豁然必有致用時。例如:《嶽陽樓記》寫“古仁人之心”表現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情感。在進步學習積累《醉翁亭記》《捕蛇者說》之後,歐陽修的與民同樂、柳宗元的關注民生,使學生對“微斯人,吾誰與歸”的感悟入木三分。《晏子使楚》寫晏子在楚國受辱,但他以出色的辭令隨機應變、以不卑不亢的表現,維護了國家的尊嚴。結合著神六發射成功、《藤野先生》中的看電影事件等材料,學生深感維護國家尊嚴所肩負的責任。
“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就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積累貫通的境界,讓人向往。
三.營造文言文學習良好氛圍的原則性把握。
1、興趣參與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可見,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興趣是非常重要的。隻有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才能使學生真正參與學習,才能避免文言文學習的枯燥,引導他們領悟作品的內涵。例如:學習《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時,老師先繪聲繪色地講了吳王夫差的故事,情節起伏,集中了學生的思維、引起了學生的興趣。之後,老師讓學生參與討論了“逆境成才”“順境成才”的問題,學生思考積極、氣氛活潑,學習效果很好。如果學生對學習文言文沒有興趣、不去參與討論分析,他們的學習效果不會太好。
2、形象深刻性。
文言文學習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借助朗讀、表情、動作等外在摹擬,使文言文的情境具體、文言文的意境形象,可以使學生如親臨其境,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從而深刻地領會、消化文言文。例如:學習《出師表》時,我們可以播放電視《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的一段劇情,在質樸無華的言辭中,讓學生感受諸葛亮的肺腑真情;在感人至深的情境中,讓學生形象地體味諸葛亮淡泊名利的誌趣、臨危受命的忠誠。學習《口技》時,我們可以展現相聲中出色的口技表演,讓學生直接感受到民間藝術的神奇與真實,感受到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能力。如果學生對學習文言文欠乏形象,學習印象就可能不會深刻。
3、文化情感性。
文言文學習對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審美情趣等有著重要的作用,能讓學生在文化熏陶中提高品味、健全人格、陶冶情感。於是,在學習文言文過程中,我們應努力進行文言文的文化情感教育,在作品中努力尋找深厚的人文情懷和濃烈的民族情感。例如:學習《與朱元思書》時,我們可以深刻感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穀忘反”一句。發現作者淡泊名利、鄙棄世俗的情懷與“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的諸葛亮產生了共鳴;更發現古人們恬淡的人生誌趣,對於如今浮躁的時代、缺乏鄭重之心的學生是多麼的要緊。如果文言文的學習離開了文化情感的熏陶,學生的學習隻會蒼白無力。
其實,學好文言文並非難事,隻要從以下兩方麵做起:
一、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1、反複誦讀。宋代朱熹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古人是聰明的,幼童入學,老師並不多講理論,而是讓其一遍一遍、踏踏實實地去將看上去一字不通的《三字經》、“四書”、“五經”等背得爛熟於心,文章的意思也自然明白了。著名文學評論家、小說家李國濤先生說:“中國古詩古文是不能不背的。當時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說。”郭沫若老先生也說,“兒時背下的書,像一個大冰山,入了肚子,隨年齡增大,它會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大財富了。”由此可見,學習文言文最簡單快捷的方法就是多讀多誦,然後就能達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境界了。
2、字詞積累。學習文言文就像學習外語一樣,沒有足夠的詞彙量,一切都是空中樓閣,紙上談兵,所以字詞積累是學好文言文的基礎。字詞積累分兩大類:實詞積累和虛詞積累。相比較而言,實詞又好記一些,而虛詞是難點,因為文言虛詞意義較抽象,使用頻率高,用法靈活多樣。這時用一些靈活巧妙的方法也不難記憶。例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中一共有23處用到“而”這個虛詞,我們可將其用法歸納為五種,就比較好記了。
①“溪深而魚肥”,表示並列關係;
②“日出而林霏開”,表示承接關係;
③“雜然而前陳者”,表示修飾關係;
④“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表示遞進關係。
⑤“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表示轉折關係。
3、語法歸納。一篇文言文中,通假活用、前置後置、古今異義等弄得學生暈頭轉向,怎麼辦?我們不如用歸納法將它們分類總結,可畫一簡表,將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疑問句、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變式句分門別類標在表中,這樣一目了然,記憶起來就很容易了。
二、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
1、喜愛文言,培養興趣。有些同學抱怨我們今天不用文言文,幹嘛去學“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國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載形式。無論是醫學、數學、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寫成,流傳至今。文言文是淵源流長的瑰麗財富,我們不懂它,又如何領略中國文化的古典深厚,搏大精妙呢? 其次,現代漢語中的成語和典故絕大部分來自文言文。例如:緣木求魚(盂子·粱惠王上)、遠交近攻(《戰國策,秦策三》)、因噎廢食(《呂氏春秋·蕩兵》)、平易近人(《史記·魯周公世家》)……這些膾炙人口、詞簡意達的成語皆來自文言文,更不必說“事後諸葛亮”、“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樣的典故了。再次,文言文中蘊含豐富的生活哲理,既能陶冶我們的情操,又能指導我們如何為人處世:《鄒忌諷齊王納諫》告訴我們對於別人的讚美要頭腦冷靜,仔細分析;而《諫太宗十思疏》則告誡我們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文言文的益處遠遠不隻這些,“學習的最好刺激,乃對所學材料的舉,”,隻有從心底裏喜歡上了文言文,才能學好它。
2、克服懶惰,“勤”字當頭。“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習的苦和勤在學習文言文上尤為突出,磊量的文章要全篇背誦,密密麻麻的注釋要一一背會,頻頻出現的語法要條條掌握,沒有“勤”是斷然不行的,學習文言文最大的敵人是懶惰,隻有勤背勤記勤寫的同學才能學好它。
怎麼樣,這樣一座寶庫——文言文,你去開掘,隻要做到以上兩方麵,文言文其實並不難學,不是嗎
文言文翻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二、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樊噲。“者也”是語尾助詞,不譯。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如把“吾、餘、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後置句、定語後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澤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活澤成“(湖麵)風平浪靜”。
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搜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連貫一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係後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係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號,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
"吾""餘"為我,"爾""汝"為你。省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後,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
王烈的軼事典故
王烈為人孝順仁慈。學成後父親逝世,王烈為他哭了三年。又有一年遇到饑荒,路上鄉民快餓死,王烈竟然和他們分享糧食,救了他們的性命。
王烈,字彥方,平原人也。少師事陳寔,以義行稱。
鄉裏有盜牛者,主得之。盜請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彥方知也。”
烈聞而使人謝之,遺布一端。或問其故,烈曰:“盜懼吾聞其過,是有恥惡之心。既懷恥惡,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
後有老父遺劍於路,行道一人見而守之,至暮,老父還,尋得劍,怪而問其姓名,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盜牛者也。
諸有爭訟曲直,將質之於烈,或至塗而反,或望廬而還。其以德感人若此。 王烈字彥方,太原人。青年時曾在陳寔門下學習,像對待老師一樣侍奉陳寔,因為品德高尚,稱著鄉裏。有個盜牛的被主人抓住,盜犯向牛主認罪,說:“判刑殺頭我都心甘情願,隻求不要讓王彥方知道這件事。”
王烈聽說後派人去看望他,還送給他半匹布。有人問這是為什麼?
王烈說:“盜牛人怕我知道他的過錯,說明他有羞恥之心。既然心懷羞恥,必然能夠改正錯誤,我這樣做正是為了促使他改過。”
後來有個老漢在路上丟了一把劍,一個過路人見到後就守候在劍旁,直到傍晚,老漢回來尋劍,得到了遺失的劍,驚奇地詢問他的姓名,並將這件事告訴了王烈。
王烈派人查訪守劍人是誰,原來就是那個盜牛的人。 鄉裏百姓,凡有爭訟曲直的事件,都去請求王烈排難解紛,斷定是非,由於王烈平素德教影響,有的走到半途,忽然願意放棄爭執,雙方和解而回來的,有的望見王烈的屋舍,就感到慚愧,彼此相讓而回來的。可見王烈盛德感化之深,已遠勝過刑罰的力量。
改惡從善的文言文
王烈字彥方,太原人。青年時曾在陳寔門下學習,因為品德高尚,稱著鄉裏。有個盜牛的被主人抓住,盜犯向牛主認罪,說:“判刑殺頭我都心甘情願,隻求不要讓王彥方知道這件事。”王烈聽說後派人去看望他,還送給他半匹布。有人問這是為什麼?王烈說:“盜牛人怕我知道他的過錯,說明他有羞恥之心。既然心懷羞恥,必然能夠改正錯誤,我這樣做正是為了促使他改過。”後來有個老漢在路上丟了一把劍,一個過路人見到後就守候劍旁,直到傍晚,老漢回來尋劍,得到了遺失的劍,驚奇地詢問他的姓名,並將這件事告訴了王烈。 王烈派人查訪守劍人是誰,原來就是那個盜牛的人。
改惡從善文言文翻譯
改惡從善文言文翻譯:王烈字彥方,太原人也。少師事陳寔,以義行稱。鄉裏有盜牛者,主得之。盜請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彥方知也。”烈聞而使人謝之,遺布一端 。或問其故,烈曰:“盜懼吾聞其過,是有恥惡之心。既懷恥惡,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後有老父遺劍於路,行道一人見而守之,至暮,老父還,尋得劍,怪而問其姓名,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盜牛者也。
譯文:王烈字彥方,太原人。青年時曾在陳寔門下學習,因為品德高尚,稱著鄉裏。有個盜牛 的被主人抓住,盜犯向牛主認罪,說:“判刑殺頭我都心甘情願,隻求不要讓王彥方知道這 件事。”王烈聽說後派人去看望他,還送給他半匹布。有人問這是為什麼?王烈說:“盜牛 人怕我知道他的過錯,說明他有羞恥之心。既然心懷羞恥,必然能夠改正錯誤,我這樣做正 是為了促使他改過。”後來有個老漢在路上丟了一把劍,一個過路人見到後就守候劍旁,直 到傍晚,老漢回來尋劍,得到了遺失的劍,驚奇地詢問他的姓名,並將這件事告訴了王烈。 王烈派人查訪守劍人是誰,原來就是那個盜牛的人。
求翻譯和這是那篇文章裏的句子
王烈字彥方,太原人也。①少師事陳實,以義行稱。鄉裏有盜牛者,主得之,盜請罪,曰:“②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彥方知也!”烈聞而使人謝之,遺布一端。或問其故,烈曰:“③盜懼吾聞其過,是有恥惡之心,既知恥惡,則善心將生,故與布以勸為善也。”後有老父遺劍於路,行道一人見而守之,至暮,老父還,尋得劍,怪而聞其姓名,以事告烈。④烈使推求,乃先盜牛者也。諸有爭訟曲直,將質之於烈,⑤或至塗而返,或望廬而還。其以德感人若此。
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①少師事陳實,以義行稱。
譯文:
②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彥方知也。
譯文:
③盜懼吾聞其過,是有恥惡之心。
譯文:
④烈使推求,乃先盜牛者也。
譯文:
⑤或至塗而返,或望廬而還。其以德感人若此。
譯文:
答案:
①少師事陳實,以義行稱。
譯文:小時侯拜陳實為師,因道德高尚為鄉裏稱道。
②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彥方知也。
譯文:甘願接受任何處罰,但請求不要讓王彥方知道。
③盜懼吾聞其過,是有恥惡之心。
譯文:盜賊害怕我知道他做了壞事,這是有羞恥心的表現。
④烈使推求,乃先盜牛者也。
譯文:王烈派人尋找,就是原先那個偷牛的人。
⑤或至塗而返,或望廬而還。其以德感人若此。
譯文:有的人到路上就返回來,有的人看到他的家就回來。他用高尚的道德感化人就像這樣。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後漢書獨行傳》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