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動物食物鏈詩句
《劉向·說苑·第九卷·正諫》“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顧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
《說苑·正諫》:“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yì)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雀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
《戰國·莊子·外篇山木第二十》“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蜋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四·槐西雜誌十四》:“後數年,聞山東雷擊一道士,或即此道士淫殺過度,又伏天誅歟?‘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挾彈者,又在其後,此之謂矣。”
漢·韓嬰《韓詩外傳》:“螳螂方欲食蟬,而不知黃雀在後,舉其頸欲啄而食之也。”
仲夏之夜,“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請你根據詩句寫出包含蝗蟲在內的含有三種生物的一條食物鏈
食物鏈反映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的關係,在一個稻田生態係統中,青蛙吃蝗蟲,蝗蟲吃水稻.因此包含蝗蟲在內的含有三種生物的一條食物鏈是:水稻→蝗蟲→青蛙.故答案為:水稻→蝗蟲→青蛙.
生活中我們通常會用到一些描述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之間關係的諺語或詩句,這些諺語或詩句同時也蘊含了
(1)在生態係統中,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由於食物關係而形成的鏈狀結構叫做食物鏈.食物鏈的起始環節是生產者.蟬吸取樹汁,螳螂以蟬為食,黃雀以螳螂為食.形成的食物鏈是:樹→蟬→螳螂→黃雀.如果黃雀被大量捕殺,螳螂的數量因失去天敵的控製而增加,在一定時間內蟬的數量隨著螳螂數量的增加而減少.(2)黃鼠狼吃雞,黃鼠狼為了取食雞,給雞拜年.黃鼠狼沒安好心的原因是黃鼠狼想以雞為食.(3)非生物因素影響生物的生活和分布,“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是在強調水分是影響農作物生長的一個重要非生物因素.(4)社群行為的主要特征是:群居,群體內部形成一定的組織,成員之間有明顯的分工合作和信息交流,有的群體還形成等級分化.“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反映了生物之間通過分工合作而有利於生存.(5)細菌和真菌將植物的殘枝落葉,動物遺體、糞便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供植物重新利用.被稱為生態係統中的分解者.“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說的是生態係統成分中的分解者能將花瓣中的有機物轉變成簡單的物質並供植物體重新利用.(6)滄海桑田:桑田:農田.大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大海.因此,滄海桑田”是指海洋生態係統與農田生態係統之間的相互轉變.故答案為:(1)蟬→螳螂→黃雀;減少;(2)捕食;(3)水分;(4)分工合作;(5)分解者;(6)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