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寸之舌造句
1, 張儀以三寸之舌縱橫天下。
2, 他憑著三寸之舌,使許多人聽信了他的謊言。
3, 諸葛亮在東吳,憑借三寸之舌,說服東吳君臣,完成了聯吳抗曹的重任。
用三寸不爛之舌怎麼造句
你放心!憑我三寸不爛之舌,一定說服他來幫忙!
他上了演講台,便憑著三寸不爛之舌,說得聽眾頻頻點頭。
與“虞卿”有關的成語有哪些?
*
三寸之舌
*
一言九鼎
*
脫穎而出
*
利令智昏
*
毛遂自薦
*
三寸之舌
【拚音】:[ sān cùn zhī shé ]
【解釋】:比喻能說會辯的口才。
【出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先生以三寸不爛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造句】:他憑著~,使許多人聽信了他的謊言。
【近義詞】:三寸不爛之舌
【成語故事】:
公元前257年,秦軍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請求援兵,同時締結聯合抗秦的盟約。平原君決定帶20個文武雙全的勇士同去,但挑來挑去,還缺一個人。後來。一個名叫毛遂的門客自己推薦自己。平原君覺得平時對他毫無印象,考問了他一番後,勉強同意他一起去。
貌不驚人的毛遂,其實是個能言善辯的人。到楚國後,他和同行的19個人談論起天下大事,頭頭是道,大家對他的學問和辯才都佩服不已。
平原君與楚平王會談那天,兩人從早晨一直談到中午,還未談出結果。19個門客十分焦急,毛遂便自告奮勇上殿去看看情況。毛遂按著劍從容不迫地走上了台階。”楚王瞧不起他,要他退下去,他卻紫握劍柄,大步走到楚王麵前說:“大王敢當著我主人的麵對我如此無禮,不過是倚仗楚軍人多勢眾罷了。但現在您跟我距離不到十步,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千裏,楚軍再多也沒有用:接著:毛遂義正詞嚴地從曆史到現實分析了楚、趙兩國的關係…說明趙國派使臣來締約聯合抗秦,乃是為了救助楚國,而不隻是為了趙國自己。
楚王覺得毛遂說得有理,就與平原君一起舉行了締約儀式。這樣,聯合抗秦的大事圓滿辦成。
平原君帶一行人回到趙國後,和人談起毛遂這次的功勞,感慨萬分他說:“我今後再也不敢談論識別人才的事了。我識別過的人才,多達上千人,少說也有幾百人。自以為天下真有本事的人都逃不過我的眼睛,但卻偏偏沒有識別出毛遂先生的才幹,毛先生一到楚國,就使趙國的地位重於九鼎等國寶。毛先生對楚國的那一席話,勝過了百萬雄師!”
從此,毛遂受到了平原君的重用,被奉為上賓。
*
一言九鼎
【拚音】:[ yī yán jiǔ dǐng ]
【解釋】:九鼎:古代國家的寶器,相傳為夏禹所鑄。一句話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說話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出處】:《史記·平原君列傳》:“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勝不敢複相士。”
【造句】:你若是專家或者要人,~,那自當別論。 ◎朱自清《很好》
【近義詞】:?一諾千金 、一言為定 、九鼎大呂、 一字千鈞
【反義詞】:?人微言輕 、一言難盡
【成語故事】: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一起前往楚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後,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你派援兵,你一言不發,可你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於九鼎大呂。”(九鼎大呂:鍾名,與鼎同為古代國家的寶器。),成語“一言九鼎”由這個故事而來,形容一句話能起到重大作用。
*
脫穎而出
【拚音】:[ tuō yǐng ér chū ]
【解釋】:穎:尖子。錐尖透過布囊顯露出來。比喻本領全部顯露出來。
【出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使遂早得處囊中,乃脫穎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
【造句】:經過艱苦努力,他的學習成績終於在全班~。
【近義詞】:嶄露頭角、鋒芒畢露
【反義詞】:?懷才不遇 、深藏若虛
【成語故事】:
戰國時,秦國攻打趙國。趙國平原君奉命到楚國求助,毛遂請求跟著去。平原君說:“有本事的人,在人群中,就如錐子放在布袋中,尖兒立刻露出來。你在我家已有三年,但我未聽說過你的名字。看來你沒有什麼能耐,還是不要去了。”毛遂說:“若我真的能如錐子,放在布袋裏,就會連錐子上麵的環也露出,豈止隻露出尖兒︰”後來毛遂就跟著去,並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利令智昏
【拚音】:[ lì lìng zhì hūn ]
【解釋】:令:使;智:理智;昏:昏亂,神智不清。因貪圖私利而失去理智,把什麼都忘了。
【出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鄙諺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趙勝)負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四十餘萬眾,邯鄲幾亡。”
【造句】:獨苦國人無識者,~,則不免受其餌矣。 ◎章炳麟《敬告對待間諜者》
【近義詞】:利欲熏心、 忘恩負義
【反義詞】:?舍生取義、 見利思義
【成語故事】:
戰國時代,各諸候國之間為了爭奪土地,經常發動戰爭。秦國派大將白起攻打韓國,占領了韓國的一塊土地野王。在野王鄰近有另一塊土地上黨,他們的地方官員看到野王輕易地就被秦軍攻下,怕上黨也守不住,就寫信給趙國,表示願意歸順,希望得到趙國的庇護。 趙國的君臣們對於要不要接受上黨的歸順,意見不一,大家展開激烈的爭論。平原君趙勝說:“上黨這麼大塊的地方,我們不用出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為甚麼不要呢?”平陽君反對說:“就是因為不花力氣得到好處,輕易要了,恐怕會招來大禍。”趙王因為不想失去這塊到嘴的肥肉,便支持平原君的主張,並且派他去接收上黨,把它劃為趙國的領地。秦國知道後,認為趙國存心和自己作對,就命令白起率大軍去攻打趙國。結果趙國的四十萬大軍全部被秦軍殲滅,國都邯鄲也被圍困,後來平原君帶毛遂去楚國,說服楚王聯趙抗秦,最後楚國出兵,才解除了趙國的邯鄲之圍。 趙王和平原君因為貪圖眼前可以獲得上黨土地的利益,而差點導致趙國滅亡。後人便形容他們的行為是“利令智昏”。
*
毛遂自薦
【拚音】:[ máo suì zì jiàn ]
【解釋】:毛遂自我推薦。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
【出處】:《史記·平原君列傳》記載:秦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平原君去楚國求救,門下食客毛遂自動請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國,毛遂挺身而出,陳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趙國。
【造句】:在競選會上,小明~當班長。
【近義詞】:自告奮勇、 自我介紹
【反義詞】:?自慚形穢 、讓位於賢
【成語故事】:
春秋時,秦軍在長平一線,大勝趙軍。秦軍主將白起,領兵乘勝追擊,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 大敵當前,趙國形勢萬分危急。平原君趙勝,奉趙王之命,去楚國求兵解圍。平原君把門客召集起來,想挑選20個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選了又選,最後還缺一個人。這時,門客毛遂自我推薦,說:“我算一個吧!”平原君見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強同意了。 到了楚國,楚王隻接見平原君一個人。兩人坐在殿上,從早晨談到中午,還沒有結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階,遠遠地大聲叫起來:“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簡單而又明白,為何議而不決?”楚王非常惱火,問平原君:“此人是誰?”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門客!”楚王喝道:“趕快下!我和你主人說話,你來幹嗎?”毛遂見楚王發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幾個台階。他手按寶劍,說:“如今十步之內,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見毛遂那麼勇敢,沒有再嗬斥他,就聽毛遂講話。毛遂就把出捕援趙有利楚國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話,說得楚王心悅誠服,答應馬上出兵。不幾天,楚、魏等國聯合出兵援趙。秦軍撤退了。平原君回趙後,待毛遂為上賓。他很感歎地說:“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趙國。”
舌頭造句
這條蛇的舌頭可伸出很長。
昆塔的舌頭好象粘在上齶了。
她的舌頭太傷人,象條牛鞭子。
這無禮的孩子伸出了她的舌頭。
雅夏看了,搖搖頭,咂咂舌頭
描寫口才好的四字詞語有哪些?
1【成語】: 辯口利辭
【拚音】: biàn kǒu lì cí
【解釋】: 指善辯的口才,犀利的言辭。形容能言善辯。
【出處】: 《後漢書·班昭傳》:“婦言,不必辯口利辭也。”
【舉例造句】:婦言,不必辯口利辭也。
2【成語】: 能言善辯
【拚音】: néng yán shàn biàn
【解釋】: 能:善於。形容能說會道,有辯才。
【出處】: 元·無名氏《氣英布》第一折:“恰才靈壁之戰,項王遣使征布會,布與龍且有隙,稱病不赴,若得能言巧辯之士,說他歸降,縱項王馳還……破項王必矣。”
【舉例造句】: 而且伶牙俐齒,能言善辯。
3【成語】: 出口成章
【拚音】: chū kǒu chéng zhāng
【解釋】: 說出話來就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口才好。
【出處】: 《詩經·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狐裘黃黃,其容不改,出言成章。”
【舉例造句】: 人皆言子建出口成章,臣未深信。主上可召入,以才試之。
4【成語】: 三寸之舌
【拚音】: sān cùn zhī shé
【解釋】: 比喻能說會辯的口才。
【出處】: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先生以三寸不爛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舉例造句】: 他憑著三寸之舌,使許多人聽信了他的謊言。
5【成語】: 能說會道
【拚音】: néng shuō huì dào
【解釋】: 形容很會講話。
【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四回:“仗著他的模樣兒比別人標致些,又長了一張巧嘴,天天打扮的象個西施樣子,在人跟前能說慣道,抓尖要強。”
【舉例造句】: 這個人生就的兩片巧嘴,巧嘴滑舌,能說會道。
舌頭造句一年級
我正在洗澡/寫作業/玩電腦/看書/查資料,
媽媽正在做飯/洗衣/拖地,
爸爸正在抽煙。
伸了伸舌頭造句
我騎著自行車,騎了好久,扭頭一看,我家的富貴還跟著,停車以後富貴伸了伸舌頭,添了一下嘴巴,接著張開嘴伸著舌頭呼呼呼的喘氣,應該是累壞了。
用口幹舌燥造句
1. 他激憤,口幹舌燥,渴望報仇,他恨自己,也恨一切人。
2. 沙漠中的旅行者感到口幹舌燥。
3. 她口幹舌燥地低聲說。
4. 現在正需要找一個陰涼處靠岸,因為我已口幹舌燥。
5. 凱和瑞拉站在那兒等著。天氣很熱,凱感到口幹舌燥。
6. 男人們的臉上都露出嚴肅的神態,肌肉繃得緊緊的,鼻子收縮,口幹舌燥。
7. 我不能不看著他,就像一個口幹舌燥的人明知水有毒但還是要喝。
8. 口幹舌燥,又想稍事休息,他們走進了一家茶館,坐在靠窗的一張小桌旁。
9. 你可能會頭疼欲裂,或重心不穩跌個正著,口臭、牙痛、不停放屁、口幹舌燥,或是指甲長到肉裏頭了。
10. 你可能會頭疼欲裂,或重心不穩跌個正著,口臭、牙痛、不停放屁、口幹舌燥,或是指甲長到肉裏頭了。
如何用“舌頭”造句?
造句:
1.老薑辣味大,老人經驗多。請教別人不折本,舌頭打個滾。
2.歪嘴是嚴重的缺陷,當嘴閉著時,牙齒和舌頭應該是看不見的。
3.說了我就是搬弄是非,長舌頭,我這個人頂不願意管人家的家務事。
4.元旦到了心歡笑,心中激動舌頭翹,我們四人說個啥,三句半!
5.行為不正經,舌頭短三分。
舌頭
*
拚音[shé tou]
*
釋義:
1.人和動物嘴裏辨別滋味、幫助咀嚼和發音的器官,根生在口腔底上。
2.為了偵察敵情而活捉來的敵人抓到一個舌頭。
*
釋義:
1.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和尚慌到牛跟前跪下,牛伸出舌頭來舐他的頭。」
2.金瓶梅.第五十一回:「有樁事兒,我也不是舌頭,敢來告你說。」
舌頭的造句一問一答 10分
舌頭的用處還真多,沒有它不能咀嚼,沒有它也無法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