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 的古詩詞
喜敏中及第偶示所懷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自知群從為儒少,豈料詞場中第頻。
桂折一枝先許我,楊穿三葉盡驚人。
轉於文墨須留意,貴向煙霄早致身。
莫學爾兄年十五,蹉跎始得掌絲綸。
誰知道描寫折桂的詩?
雙調.折桂令.中秋
元?? 張養浩
一輪飛鏡誰磨?
照徹乾坤,
印透山河。
玉露泠泠,
洗秋空銀漢無波,
比常夜清光更多,
盡無礙桂影婆婆娑。
老子高歌,
為問嫦娥,
良夜懨懨,
不醉如何?
這首散曲抒發的是中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著力描寫的是月光的澄徹,通過對澄徹月光的反複渲染創造出一種異常寧靜的境界氛圍。
“一輪……山河”起首一句,排空而入,造語奇崛。中秋之夜,月亮格外圓滿明淨,給人一種新奇之感。以“飛鏡”作比,使人產生一種不知是從何處突然飛來掛到天上的聯想。而“誰磨”一問,更造成一種月光明亮無比的情勢。正因月光亮得出奇,才引起作者發此驚問。下麵兩句,轉入對月光的具體描寫,但作者沒有進行正麵描繪,而是采用側麵烘托的手法來表現月光的明亮。天地人間,山川原野,都被照耀得如同白晝,“徹”、“透”兩字,形象地表現了月光照耀的程度。“玉露……無波”兩句,又從另一側麵來寫,隻是它比前兩句寫得更加空靈。作者從玉露著眼,寫玉露將秋空洗得“銀漢無波”。那瑩潔如玉的秋露,正是皓月映照下的特有產物。“比常夜……婆娑”,秋光如洗,月色較往常更為明淨。縱使如此,也並沒有妨礙月中桂樹展現其優美灑落的身影。這是對前麵的一個總結,同時又從明月本身來進行描寫。前人曾有“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杜甫《一百五日夜對月》)的詩句,這裏卻一反其意,用“桂影婆娑”的清晰影像來反襯月光的澄徹。通過多側麵多層次的反複渲染,烘托出一種明月如水,清幽靜謐的氛圍。麵對耽情此境,作者不禁情從中來,他引吭高歌,並向月中的嫦娥發問:在這美好寧靜的月夜,怎能不舉杯痛飲,一醉方休呢?
這首曲子把主要筆墨都用在了對明月的描寫上,隻是最後才在前麵描寫的基礎上點出作者內心的感受。這種先景後情、情因景生的寫法似乎已成了常規,寫不好,往往會落俗套。其關鍵在於景要切,情要真,兩者融合得自然。這首曲成功的奧妙也就在這裏。
折桂蟾宮動魄魂,出自哪首詩
全詩:
折桂蟾宮動魄魂,
回眸一笑飽含春。
寒窗獨耐三千日,
浴火鳳凰終至尊。
折桂蟾宮出處:
《晉書·郤詵傳》:“武帝於東堂會送,問詵曰:‘卿自以為如何?’詵對曰:‘臣鑒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晉武帝泰始年間,吏部尚書崔洪舉薦郤詵當左丞相。後來郤詵當雍州刺史,晉武帝問他的自我評價,他說:“我就像月宮裏的一段桂枝,昆侖山上的一塊寶玉。”用廣寒宮中一枝桂、昆侖山上一片玉來形容特別出眾的人才,這便是“蟾宮折桂”的出處。蟾宮即月宮,即月亮之宮。晉武帝大笑並嘉許他。唐代以後,科舉製度盛行,蟾宮折桂便用來比喻考中進士。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先考中進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後來中了第三名,白居易寫詩祝賀說:“折桂一枝先許我,穿楊三葉盡驚人。”
考狀元的七絕古詩
折桂蟾宮動魄魂,
回眸一笑飽含春。
寒窗獨耐三千日,
浴火鳳凰終至尊。
古代詩詞中折桂一詞有何典故
折:摘取;桂:桂樹的枝條。因桂樹葉碧綠油潤,我國古代把奪冠登科比喻成折桂,古時科舉考試正處在秋季,恰逢桂花開的時候,故借喻高中狀元。 ★ 引證解釋
《晉書·郤詵傳》:“ 武帝 於 東堂 會送,問 詵 曰:‘卿自以為何如?’ 詵 對曰:‘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 昆山 之片玉。 ’”後因以“折桂”謂科舉及第。★流傳故事
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原本是凡間一位樵夫,但是他不喜歡當樵夫,於是他就請白發神仙教他仙術,可是他學了很久都沒有學成,後來,他又請白發神仙教他神遊到月亮上,因為他始終不肯專心學習,因此,白發神仙很生氣,就把他留在月宮,並說:“如果你心平氣和地砍倒桂樹,你就可以獲得仙術”可是,吳剛每次砍完一段時間,桂樹便會自動愈合,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吳剛伐桂的願望仍未達成,他不斷地砍下桂樹,桂樹不斷的愈合。而大詩人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曆史記載
我國以前科舉時代俗稱考試及第者為月宮折桂。
月桂屬樟科長綠喬木,春季開花,原產地中海地區,與中國桂相近但不同科。中國也有桂冠之說,是以帶桂枝編製的,取其清香高潔。三國時魏國繁欽的《弭愁賦》中有“整桂冠而自飾,敷綦藻之華文”之句,意思是編織桂冠來打扮自己,鋪排像錦繡一樣華美文字。因為桂清香高潔,人們早就用它來形容、評價人物。漢武帝曾問東方朔,孔子和顏淵誰的道德最高尚,東方朔說:顏淵的道德是高尚的,但他隻像一山桂花,獨自芳香,孔子的道德像春風一樣浩蕩,天下萬物都受其化育熏陶。
晉武帝泰始年間,吏部尚書崔洪舉薦郤詵當左丞相。後來郤詵當雍州刺史,晉武帝問他的自我評價,他說: “我就像月宮裏的一段桂枝,昆侖山上的一塊寶玉。”用廣寒宮中一枝桂、昆侖山上一片玉來形容特別出眾的人才,這便是“蟾宮折桂”的出處。蟾宮即月宮。晉武帝大笑並嘉許他。唐代以後,科舉製度盛行,蟾宮折桂便用來比喻考中進士。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先考中進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後來中了第三名,白居易寫詩祝賀說: “折桂一枝先許我,穿楊三葉盡驚人。”
未待完續 來源於百度百科
古詩文中折桂指代什麼
蟾宮折桂蟾宮:月宮。折桂;折斷桂花攀折月宮桂花。漢族神話傳說中月宮有一隻三條腿的蟾蜍,而後人也把蟾宮指月宮。攀折月宮桂花。科舉時代比喻應考得中。
清朝張雲敖《品桂》這首詩的意思
清人張雲敖七言絕句《品桂》
桂花是木犀科木犀屬的常綠喬木。宋代範成大在《桂海虞衡誌》中記載:“凡木葉心皆一縱理,獨桂有兩道如圭形,故字從圭。”“桂”名原來由此而來。桂樹學名木犀。
國人品花香,多從濃、清、遠、久四字品去。桂花之香就很遠,有“九裏香”之譽,又有“九月桂花香千裏”之讚。香氣濃鬱的花,一般是“或清或濃,不能兩兼”。然而,桂花卻具有清濃兩兼的特點。它那獨特的帶有一絲甜蜜的幽香,常常使人遐想聯翩,勾起種種美好的聯想。傳說桂花香飄萬裏,僑居外鄉的人聞到桂花香,就能在你眼前浮現出家鄉的山水,勾引起思鄉之情。
在古代,桂花還是友好和吉祥的象征。戰國時,燕、韓兩國就以互贈桂花表示友好。
在盛產桂花的少數民族地區,青年男女還常以互贈桂花表示愛慕之情。
由於桂樹花發於秋,古人又常用它來讚喻秋試及第者,稱登科為“折桂”。據《晉史》載,晉朝郗某對策考第一。武帝問他,他回答說:“臣今為天下第一,猶猶桂林一枝。”應試及第稱“折桂”,即由此而來。宋人葉夢得在《避暑錄話》中記載:“世以登科為折桂,此謂郗說對策,自謂桂林一枝也,啟唐以來用之。溫庭筠詩:‘猶喜故人新折桂’。其後以月中有桂,故又謂之月桂。而月中又有蟾,故又以登科為登蟾宮。”於是,“蟾宮折桂”,就成了舊時人們仕途得誌、飛黃騰達的代名詞。
也由於“蟾宮折桂”借寓仕途通達,所以唐宋以來,文人墨客和官宦之家都競相種植桂花。
清風玉露折桂日,但有濃情送月來 是什麼詩詞
不知出處。離開語言環境,單單就這兩句話的意思,我的理解是:在才子仕途通達(折桂)的時候,佳人(月)也到了。
蟾宮折桂是什麼意思?
蟾宮折桂,成語,蟾宮指月宮。攀折月宮桂花。科舉時代比喻應考得中。圍繞蟾宮折桂,不少地方還有這樣的習俗:每當考試之年,應試者及其家屬親友都用桂花、米粉蒸成糕,稱為廣寒糕,相互贈送,取廣寒高中之意。
蟾宮:月宮。攀折月宮桂花。科舉時代比喻應考得中。
折桂;折斷桂花
引申為獲得很大的成就或很高的榮譽,多指金榜題名;還指體育比賽中運動員獲得冠軍,社會生活中人們參加各種考試,取得較好的名次。
晉武帝泰始年間,吏部尚書崔洪舉薦郤詵當左丞相。後來郤詵當雍州刺史,晉武帝問他的自我評價,他說:“我就像月宮裏的一段桂枝,昆侖山上的一塊寶玉。”用廣寒宮中一枝桂、昆侖山上一片玉來形容特別出眾的人才,這便是“蟾宮折桂”的出處。蟾宮即月宮。晉武帝大笑並嘉許他。唐代以後,科舉製度盛行,蟾宮折桂便用來比喻考中進士。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先考中進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後來中了第三名,白居易寫詩祝賀說:“折桂一枝先許我,穿楊三葉盡驚人。”
圍繞蟾宮折桂,不少地方還有這樣的習俗:每當考試之年,應試者及其家屬親友都用桂花、米粉蒸成糕,稱為廣寒糕,相互贈送,取廣寒高中之意
桂花在古詩詞裏麵寓意什麼?
在古代,桂花還是友好和吉祥的象征。戰國時,燕、韓兩國就以互贈桂花表示友好。 在盛產桂花的少數民族地區,青年男女還常以互贈桂花表示愛慕之情。 由於桂樹花發於秋,古人又常用它來讚喻秋試及第者,稱登科為“折桂”。據《晉史》載,晉朝郗某對策考第一。武帝問他,他回答說:“臣今為天下第一,猶猶桂林一枝。”應試及第稱“折桂”,即由此而來。宋人葉夢得在《避暑錄話》中記載:“世以登科為折桂,此謂郗說對策,自謂桂林一枝也,啟唐以來用之。溫庭筠詩:‘猶喜故人新折桂’。其後以月中有桂,故又謂之月桂。而月中又有蟾,故又以登科為登蟾宮。”於是,“蟾宮折桂”,就成了舊時人們仕途得誌、飛黃騰達的代名詞。 也由於“蟾宮折桂”借寓仕途通達,所以唐宋以來,文人墨客和官宦之家都競相種植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