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甲午戰爭的名言
“中國守著三萬六千裏海岸線,從鄭和之後就再也沒有向大海深處駛去,一個放棄海權的民族必然要在海上吃虧。致遠,就是走向大海深處,走向深藍。可整個民族仍然處在一個渾渾噩噩的病態之中,也許需要一場更慘痛的失敗才能讓中國醒過來。總得有人用鮮血去警醒國人!”
誰知道冰心的資料 10分
冰心(1900-1999)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1900年10月5日出生於福州一個具有愛國、維新思想的海軍軍官家庭,她父親謝葆璋參加了甲午海戰,抗擊過日本侵略軍,後在煙台創辦海軍學校並出任校長。冰心出生後\7個月,便隨全家遷至上海,4歲時遷往山東煙台,此後很長時間便生活在煙台的大海邊。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情,開闊了她的心胸;而父親的愛國之心和強國之誌也深深影響著她幼小的心靈。曾經在一個夏天的黃昏,冰心隨父親在海邊散步,在沙灘,麵對海麵夕陽下的滿天紅霞,冰心要父親談談煙台的海,這時,父親告訴小女兒:中國北方海岸好看的港灣多的是,比如威海衛、大連、青島,都是很美的,但都被外國人占領了,“都不是我們中國人的”,“隻有煙台是我們的!”父親的話,深深地印在幼小冰心的心靈。
在煙台,冰心開始讀書,家塾啟蒙學習期間,已接觸中國古典文學名著,7歲即讀過《三國演義》、《水滸》等。與此同時,還讀了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說部叢書”,其中就有英國著名作家迭更斯的《塊肉餘生述》等十九世紀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品,在讀《塊肉餘生述》時,當可憐的大衛,從虐待他的店主出走,去投奔他的姨婆,旅途中饑餓交迫的時候,冰心一邊流淚,一邊扮著手裏母親給她當點心的小麵包,一塊一塊地往嘴裏塞,以證明並體會自己是幸福的!
辛亥革命後,冰心隨父親回到福州,住在南後街楊橋巷口萬興桶石店後一座大院裏。這裏住著祖父的一個大家庭,屋裏的柱子上有許多的楹聯,都是冰心的伯叔父們寫下的。這幢房子原是黃花崗72烈士之一的林覺民家的住宅,林氏出事後,林家怕受誅連,賣去房屋,避居鄉下,買下這幢房屋的人,便是冰心的祖父謝鑾恩老先生。在這裏,冰心於 1912年考入福州女子師範學校預科,成為謝家第一個正式進學堂讀書的女孩子。
1913年父親謝葆璋去北京國民政府出任海軍部軍學司長,冰心隨父遷居北京,住在鐵獅子胡同中剪子巷,次年入貝滿女中,1918年升入協和女子大學理預科,向往成為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五四”運動的爆發和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使冰心把自己的命運和民族的振興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她全身心地投入時代潮流,被推選為大學學生會文書,並因此參加北京女學界聯合會宣傳股的工作。在愛國學生運動的激蕩之下,她於1919年8月的《晨報》上,發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聽審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說《兩個家庭》。後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這個筆名。由於作品直接涉及到重大的社會問題,很快發生影響。冰心說,是五四運動的一聲驚雷,將她“震”上了寫作的道路。之後所寫的《斯人獨憔悴》《去國》《秋風秋雨愁煞人》等“問題小說”,突出反映了封建家庭對人性的摧殘、麵對新世界兩代人的激烈衝突以及軍閥混戰給人民帶來的苦痛。其時,協和女子大學並入燕京大學,冰心以一個青年學生的身份加入了當時著名的文學研究會。她的創作在“為人生”的旗幟下源源流出,發表了引起評論界重視的小說《超人》,引起社會文壇反響的小詩《繁星》《春水》,並由此推動了新詩初期“小詩”寫作的潮流。1923年,冰心以優異的成績取得美國威爾斯利女子大學的獎學金。出國留學前後,開始陸續發表總名為《寄小讀者》的通訊散文,成為中國兒童文學的奠基之作,20歲出頭的冰心,已經名滿中國文壇。
在去美國的傑克遜總統號郵輪上,冰心與吳文藻相識。冰心在波士頓的威爾斯利女子大學研究院攻讀文學學位,吳文藻在達特默思學院攻讀社會學,他們從相互的通信中,逐漸加深了解,1925年夏天,冰心和吳文藻不約而同到康耐爾大學補習法語,美麗的校園,幽靜的環境,他們相愛了。 1926年冰心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回國,吳文藻則繼續留在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