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冕是什麼意思
軒冕,典故名,原指古時大夫以上官員的車乘和冕服,後引申為借指官位爵祿,國君或顯貴者,泛指為官。
軒冕 xuān miǎn
1.古時大夫以上官員的車乘和冕服。《管子·立政》:“生則有軒冕、服位、穀祿、田宅之分,死則有棺槨、絞衾、壙壟之度。” 晉 陶潛 《感士不遇賦》:“既軒冕之非榮,豈緼袍之為恥。” 唐 陳子昂 《昭夷子趙氏碑》:“故蓬居窮巷,軒冕結轍。”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四》:“酬酢化尊卑,尊卑化軒冕,軒冕化宮室,宮室化城郭。”
2.借指官位爵祿。《莊子·繕性》:“古之所謂得誌者,非軒冕之謂也,謂其無以益其樂而已矣。” 唐 《過陶徵君隱居》詩:“田園三畝綠,軒冕一銖輕。”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文》:“軒冕失之,有時而複來;節行失之,終身不可得矣。” 明 高叔嗣 《簡袁永之獄中》詩:“本同江海人,俱為軒冕誤。” 清 納蘭性德 《與顧梁汾書》:“恒抱影於林泉,遂忘情於軒冕。”
3.指國君或顯貴者。《管子·輕重甲》:“故軒冕立於朝,爵祿不隨,臣不為忠。”《後漢書·崔駰傳》:“臨雍泮以恢儒,疏軒冕以崇賢。” 唐 王昌齡 《灞上閑居》詩:“軒冕無枉顧,清川照我門。”《明史·文苑傳四·徐渭》:“當 嘉靖 時, 王 李 倡七子社, 謝榛 以布衣被擯。 渭 憤其以軒冕壓韋布,誓不入二人黨。”
4.指為官。 清 侯方域 《湯禦史傳》:“然性素高介,當官則死其職,過即澹然無軒冕情。”
為軒冕肆誌,不為窮約趨俗 什麼意思
原文是:不為軒冕肆誌,不為窮約趨俗
意思是:不可為了富貴榮華而恣意放縱,不可因為窮困貧乏而趨附流俗。
出自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莊子的作品《莊子》中的一篇,文章中心仍是討論如何養性。
古之所謂得誌者,非軒冕之謂也,謂其無以益其樂而已矣。今之所謂得誌者,軒冕之謂也。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儻來,寄也。寄之,其來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為軒冕肆誌,不為窮約趨俗,其樂彼與此同,故無憂而已矣!今寄去則不樂。由是觀之,雖樂,未嚐不荒也。故曰: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者,謂之倒置之民。
意譯:
古時候所說的自得自適的人,不是指高官厚祿地位尊顯,說的是出自本然的快意而沒有必要再添加什麼罷了。現在人們所說的快意自適,是指高官厚祿地位顯赫。榮華富貴在身,並不出自本然,猶如外物偶然到來,是臨時寄托的東西。外物寄托,它們到來不必加以阻擋,它們離去也不必加以勸止。所以不可為了富貴榮華而恣意放縱,不可因為窮困貧乏而趨附流俗,身處富貴榮華與窮困貧乏,其間的快意相同,因而沒有憂愁罷了。如今寄托之物離去便覺不能快意,由此觀之,即使真正有過快意也未嚐不是迷亂了真性。所以說,由於外物而喪失自身,由於流俗而失卻本性,就叫做顛倒了本末的人。
李白的《贈孟浩然》中,“紅顏棄軒冕”是什麼意思
此詩描繪了孟浩然風流儒雅的形象,同時抒發了李白與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鳴。頷聯采用由反而正的手法,即由棄而取。孟浩然寧棄仕途而取隱遁,通過這一棄一取,突出他的高風亮節。中間二聯蘊含敬愛之情,尾聯則是直接抒情,感情上進一步升華。將抒情加深加濃,推向高潮,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仰之情具體化,使詩在讚語中結束。“高山”取自《詩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典故,司馬遷在《孔子世家》中用來讚美孔子“中聖”用的是曹魏時徐邈的故事整首詩從“吾愛”到“可愛”最後歸結到“敬愛”,表現出詩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鬆雲"這句唐詩是什麼意思?
紅顏棄軒冕 白首臥鬆雲 是有典故的
王維私自邀請他進到內署(王維的辦公處),不久唐玄宗來了,孟浩然藏到床下,王維告訴了唐玄宗實情,皇帝高興得說:“我聽說過這個人卻沒見過,有什麼害怕還要藏起來?”下令孟浩然出來。唐玄宗詢問他的詩作,孟浩然又施禮,背誦自己的詩作,到“不才明主棄”這一句,皇帝說:“你不求做官,而我也未嚐拋棄你,為什麼要誣陷我?”因此讓孟浩然回去了。
本來是件不好的事情,但是這裏李白說成了孟浩然不慕名利,愛好閑逸生活的,高度的讚揚了孟浩然的這種品格。
看得出來李白對孟浩然是十分推崇的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鬆雲”什麼意思??
就是說年輕的時候屏棄當官不走仕途,一生閑雲野鶴年老時仍在山間雲中逍遙自在.
這是李白寫的 贈孟浩然 中的二聯。“紅顏”對“白首”,當是概括了孟浩然漫長的人生旅程,“軒冕”對“鬆雲”,則象征著仕途與隱遁,象征著富貴與淡泊。前者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後者雖有人表示傾慕,但未見有幾人能守本持一。這裏,一“棄”,一“臥”,準確生動地描繪出孟浩然對人生所作出的抉擇。其欲擺脫世俗羈絆的高風亮節,其迷戀山水的自得之貌,呼之欲出,形神畢現。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鬆雲”是什麼意思?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鬆雲”的意思是“少年時鄙視功名不愛官冕車馬,高齡白首又歸隱山林摒棄塵雜。”
此詩句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贈孟浩然》,原文: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鬆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贈孟浩然》譯文:
我敬重孟先生的莊重瀟灑,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
少年時鄙視功名不愛官冕車馬,高齡白首又歸隱山林摒棄塵雜。
明月夜常常飲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戀花草胸懷豁達。
高山似的品格怎麼能仰望著他?隻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華!
《贈孟浩然》賞析:李白的律詩,不屑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體的自然流走之勢,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飄逸之氣。首聯即點題,揭出“吾愛”二字,親切摯懇,言由心出,一片真情掩蔽全篇,抒發了對孟浩然的欽敬愛慕之情。頸聯和頷聯好似一幅高人隱逸圖,勾勒出一個高臥林泉、風流自賞的詩人形象。尾聯則又回到了直接抒情,感情進一步升華。孟浩然不慕榮利、自甘淡泊的品格已寫得如此充分,在此基礎上將抒情加深加濃,推向高潮,就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鬆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的解析?
本詩大致寫於開元二十七年(739),當時李白寓居湖北安陸,經常往來於襄陽一帶,與比他年輩稍長的孟浩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詩中對孟浩然風流儒雅的形象,淡泊名利的品格予以了讚頌,表現出詩人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以及與其思想感情上的共鳴。全詩自然流走,直抒胸臆,格調高古,意境深遠。
首聯點題,對孟浩然風雅瀟灑的品格表示欽慕: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我十分景仰愛慕這位孟老夫子,您超人的才華,儒雅瀟灑的風度,早已聞名於世。
頷聯和頸聯集中筆墨刻畫孟浩然摒棄官職,高臥林泉鬆山,儒雅悠閑的形象: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鬆雲。”年輕時就拋棄了功名利祿,視高官榮華如敝屣,直到白發蒼蒼時依然心誌如一,在青鬆白雲之間過著清淨恬淡的隱居生活。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在皓月當空的清宵,把酒臨風,常常至於沉醉,有時沉浸於繁花叢中,流連忘返,不走仕途不做官,襟懷散淡,清遠超然。
尾聯直接抒情,把孟浩然清幽芬芳的人品比為高山挺立,令人仰止: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這種崇高的思想境界如同巍巍高山,峻峭挺拔,怎麼能夠仰望得到?隻能是高山仰止,崇敬讚美您的純潔芳馨的品格。
注釋:
①夫子:對男子的敬稱。
②風流:飄逸灑脫的風度。
③紅顏:指年青的時候。
④軒冕:指官職,軒:車子;冕:高官戴的禮帽。
⑤臥鬆雲:指退隱山林。
⑥中聖:即喝醉酒的意思。
⑦醉月:月下醉酒。
⑧揖清芬:向高風清韻致敬。
⑨安:豈。
⑩徒此:惟有在此。
“立身之道,內剛外柔,肥家之道,上遜下順,不和不可以接物,不嚴不可以馭下”是什麼意思
你去看看文言文加注釋版的就會大體明白這幾句話的意思 但是一千個讀者眼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你能從文章裏理解什麼那都是你的收獲 以謙卑的態度對人 別人也會謙卑的對你 如果沒遇上 隻是時間問題 謙卑不是隻有表麵上 重要的是內心
軒是什麼意思
軒:【 xuān 】
意思:
*
古代一種有圍棚或帷幕的車:~駕(帝王的車駕)。~冕(卿大夫的車和禮服是分等級的,借以指官爵祿位)。~輊(車前高後低稱“軒”,車前低後高稱“輊”,用來喻高低優劣)。
*
有窗的長廊或小屋。
*
門、窗、樓板或欄杆。
*
高:~敞。~昂。~然大波。
*
〔~轅〕a.傳說中的上古帝王黃帝的名號;b.車轅;c.古代星名之一;d.複姓。
*
姓。
造句:
*
王叔叔長得氣宇軒昂,李阿姨一下就喜歡上他了。
*
他小小年紀就一副氣宇軒昂的樣子,未來必然成就非凡。
*
他走路總是抬頭挺胸,龍行虎步,看起來氣宇軒昂,有領袖風采。
*
李大釗的塑像氣宇軒昂地矗立在北京香山公墓。
*
氣宇軒昂的大公鵝帶著一群小鵝在庭院散步,模樣兒十分有趣。
*
關公的金麵塑像威武雄壯,氣宇軒昂。
*
他騎著高頭大馬,氣宇軒昂,英姿颯爽。
*
夷齊餓而氣節立,五老隱而河洛存,風氣雲凝,人文霞蔚,賢達代出,意氣軒昂。
*
此次書畫展展出的是許先生從35歲到90歲的400件作品,最令人欽羨的是他已90歲高齡而銳氣不減,意氣軒昂。
“為軒冕肆誌,不為窮約趨俗”是什麼意思?
原文是:不為軒冕肆誌,不為窮約趨俗
意思是:不可為了富貴榮華而恣意放縱,不可因為窮困貧乏而趨附流俗。
出自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莊子的作品《莊子》中的一篇,文章中心仍是討論如何養性。
古之所謂得誌者,非軒冕之謂也,謂其無以益其樂而已矣。今之所謂得誌者,軒冕之謂也。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儻來,寄也。寄之,其來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為軒冕肆誌,不為窮約趨俗,其樂彼與此同,故無憂而已矣!今寄去則不樂。由是觀之,雖樂,未嚐不荒也。故曰: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者,謂之倒置之民。
意譯:
古時候所說的自得自適的人,不是指高官厚祿地位尊顯,說的是出自本然的快意而沒有必要再添加什麼罷了。現在人們所說的快意自適,是指高官厚祿地位顯赫。榮華富貴在身,並不出自本然,猶如外物偶然到來,是臨時寄托的東西。外物寄托,它們到來不必加以阻擋,它們離去也不必加以勸止。所以不可為了富貴榮華而恣意放縱,不可因為窮困貧乏而趨附流俗,身處富貴榮華與窮困貧乏,其間的快意相同,因而沒有憂愁罷了。如今寄托之物離去便覺不能快意,由此觀之,即使真正有過快意也未嚐不是迷亂了真性。所以說,由於外物而喪失自身,由於流俗而失卻本性,就叫做顛倒了本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