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環瑾讀後感小學生400字不離不棄
做人做事重要過做學問
南懷瑾先生說:學問不是文學,文章好是這個人的文學好;知識淵博,是這個人的知識淵博;至於學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做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這不是我個人別出心裁的解釋,我們把整部《論語》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講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做一個人。
小時候不管老師還是長輩都告訴我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學習好了,將來什麼都會有的!“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剛知道這句話時候,還拿著書找了半天,以為可以從裏麵找到“顏如玉”或則“黃金屋”來。十幾年的傳統教育,把我們的腦子都固化了,認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句話就是真理。然而讀書是為了什麼,過去沒有深想,不就是為了“什麼都有麼”,曆史經驗還能有錯?好好讀書就是了,以為書讀得越多,就是學問越多。而今,南懷瑾先生卻說:至於學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做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
以前看過一個曆史故事,用在這裏剛好可以說明學問就是做人做事。從前有一個名叫公明宣的人在曾子門下學習,卻三年不讀書。曾子說:“你在我家裏學習,三年不讀書,那學什麼?” 公明宣說:“我看見老師在家裏,隻要有長輩在,連牛馬也沒有訓斥過,我很想學習您對待長輩的態度,可惜還沒有學好。我看見老師接待賓客,始終謹慎謙虛,從來沒有鬆懈過,我很想學習您對待朋友的態度,可惜還沒有學好。我看見老師在朝廷辦公事,對下屬的要求很嚴格,但從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我很想學習您對待下屬的態度,可惜都還沒有學好。”曾子離開座位,向公明宣道歉說: “我不如你。我隻會讀書罷了!”
曾子倒不必要向公明宣道歉,因為學做人、做事和讀書兩不誤啊,再說了,文字是溝通的一種方式,是幫助學習和提高的。我認同南懷瑾的觀點,學習是為了做人和做事,不要做了學問以後就忘記了為何而做學問了!
做學問的目的,歸根結底是用於做人做事。學問在哪裏?在書本上,在別人的頭腦裏,在生活瑣事之中,要靠學與問得來。但讀書多少卻跟是否掌握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不成正比。我們每年都能看到很多關於少年大學生、研究生的報道,這些學生多是父母陪讀,學習是很厲害,可惜為了“一心隻讀聖賢書”搞得年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沒有,離開父母無法生活,到了單位無法工作,難道要一輩子學下去麼?有的麵對生活的困難、工作的困惑,最終選擇了自殺了事!這些“天才”還比不上現在社會上的一些“留守兒童”,他們在家裏洗衣做飯,照顧弟弟妹妹,雖說學習成績不怎麼樣,但是聽話乖巧,知道體貼父母,能夠麵對生活的困難,去克服,能忍受。依我看,這些乖孩子如果有了“學問”,那就是國家正真的棟梁。這就牽扯到下麵南懷瑾關於《論語》一段話的翻譯了。
《論語》子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南懷瑾先生的翻譯大概是這樣的:孔子說:“能隨時將所學知識在實踐中運用,不是很開心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來與我探討學問,不是很快樂的事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心裏沒有惱怒的感覺,不是一種君子風度嗎?”
我敢說要是高考前讀了南懷瑾的翻譯,高考成績定要受影響:學生會懷疑自己的課本是對還是錯,簡直沒法學了!老師不知自己教得是對還是錯,也沒法教了!但話說回來,我還是認同“能隨時將所學知識在實踐中運用,不是很開心的事嗎?”這種理解的。學習不就為了應用麼,要不學它幹嗎?能夠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於實踐,這才是真學問。有些人,學了一腦門稀奇古怪的學問,就自以為博古通今,很了不起。高談闊論肘,誰也比不上他;需要行動時,卻什麼也做不好,一輩子......餘下全文>>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南環瑾讀後感小學生400字不離不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