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短板是什麼意思
短板效應聽說過麼?也就是木桶效應,民生短板也可以這樣來理解,也就是說民生問題中最嚴重的,最為嚴重的問題,往往左右著“改善民生”效果,隻有把最為嚴重的民生問題解決了,才可以真正做到改善民生,
民生短板是什麼意思
短板效應聽說過麼?也就是木桶效應,民生短板也可以這樣來理解,也就是說民生問題中最嚴重的,最為嚴重的問題,往往左右著“改善民生”效果,隻有把最為嚴重的民生問題解決了,才可以真正做到改善民生,
材料反映我國社會存在哪些民生新短板
主要是 教育方麵 一個國家 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 全球平均水平約為5.0% 發達國家約為5.2 欠發達國家約為4.9 我國為4.2 已經明顯低於欠發達國家平均水平。這是一個國家 判定 教育對社會的重要程度的最重要的指標
廁所革命可以補齊民生的短板嗎?
據報道,日前福建省相關負責人就旅遊係統推進“廁所革命”工作取得的成效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部署福建省貫徹意見。
報道稱,該負責人表示,“廁所革命”充分體現了**對百姓民生、城鄉文明的高度重視和關心,彰顯了從小處著眼、從實處入手、真抓實幹的務實作風,為新時代推動旅遊業大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增進城鄉民生福祉注入了強大動力。
各級政府各部門要按照習**的重要指示要求,把福建省的“廁所革命”抓到底,努力補齊這塊影響群眾生活品質的短板,要像抓“廁所革命”一樣,不斷加強旅遊業軟硬件建設。
加快從景區擴展到全域、從城市擴展到農村,新建一批、改建一批、提升一批。到2020年,基本實現城區每萬人有3~4座公廁,再配建鄉鎮公廁2250座、農村公廁7700座,實現“數量充足、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服務精細、潔淨衛生”。
希望廁所革命可以得到貫徹實施!
政治,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存在短板說明了什麼問題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全麵深化改革、全麵依法治國、全麵從嚴治黨,在這“四個全麵”的戰略布局中,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的戰略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製度優越性,歸根結底要體現為國家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和人民生活較快改善。現在,我國距離2020年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還有5年多的時間,如期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為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打下堅實的基礎,是進一步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的重要任務。
從目前的實際發展進程來看,在社會建設和民生方麵,要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還有一些“短板”,我們必須認清這些“短板”的症結所在,拿出有力的措施切實加以解決,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一、民生“短板”發生的階段性變化
改革開放37年來,我國人民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代表生活水平的“三大件”,從改革開放初期的自行車、手表、縫紉機,到上世紀90年代的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再到現在的住房、汽車、保險,變化之快超出想象。與此同時,民生的“短板”也發生了深刻的階段性變化。
1.民生“短板”從溫飽問題向生活質量問題轉變。
我國已經跨越生活的溫飽階段,解決13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對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來說,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居民生活消費層級不斷提升,以房、車、休閑、旅遊、通訊、網購引領的新型大眾消費此起彼伏,健康、食品安全、水和空氣清潔、滿意度、幸福感等都成為衡量生活質量新指標,一個更加注重生活質量的新階段已經開始。
2.民生“短板”從收入增長速度向收入分配機製轉變。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我國城鄉居民的收入增長速度一直低於GDP的增長,近幾年這種情況開始發生變化,城鄉居民的收入增長出現與GDP增長同步和跑贏GDP的情況。在勞動力供求關係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勞動工資的平均水平,特別是初級勞動力市場的平均工資水平在快速增長。但收入差距過大、有效激勵不足、分配不合理不公平現象比較突出、中等收入者比例較低等始終是一個“短板”問題,到2020年實現橄欖型分配格局任務艱巨。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機製,理順收入分配的秩序,關乎民生大事,關乎發展方式轉變,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製度完善。
3.民生“短板”從就業總量問題向就業結構問題轉變。
我國就業總量的壓力目前已有所緩解,一是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就業取得明顯成效;二是就業彈性較大的第三產業快速發展,我國經濟產出總量中第三產業比重超過了第二產業,發揮了就業拉動作用;三是勞動力市場的供求關係發生深刻變化,勞動年齡人口的比重和勞動力人口總量都已開始下降。但就業結構問題進一步凸顯,以大學生為主的青年就業麵臨嚴峻形勢,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由於農村勞動力的普遍老齡化遇到更大的困難。在我國經濟增長下行的情況下,就業政策選擇必須高度關注這一新的變化趨勢。
二、民生“短板”的焦點、熱點、難點問題
1.收入差距過大是民生“短板”的焦點問題。
改革開放以後,為了打破長期以來低效率的“大鍋飯”分配體製,我國實行了“讓一部分人和地區先富起來”的大政策,極大地激發起廣大群眾的生產積極性,資源配置效率大幅度提高。但與此同時,城鄉、地區和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也不斷擴大,成為引發各種社會問題的深層原因,也引起廣大群眾的不滿,解決收入差距問題的呼聲很高。近年來,我國采取了一係列措施調整收入分配,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係數2008年達到最高點0.491之後開始回落,到2014年已經連續6年收入差距在緩慢縮小。這種回落得益於三個重要因素:一是作為收入差距主因的城鄉差距開始縮小,農民人均純收入已經連續4年增長速度快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4年城鄉收入差距13年來首次降至3倍以下;二是區域差距得到控製,相對發展滯後的中西部地區已經連續近10年經濟增長速度快於比較發達的東部地區;三是在初級勞動力供給出現結構性短缺的背景下,農民工工資出現持續增長的態勢。這種收入差距縮小趨勢是否能夠穩定持續還不是很確定,如何在效率和公平之間達成均衡難度很大。調整收入分配結構會觸動一些剛性利益格局,但目前無論從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和諧穩定,還是從轉變發展方式、激發社會活力來說,解決收入分配機製這一民生“短板”的焦點問題都已勢在必行。
2.大學生為主的青年就業是民生“短板”的熱點問題。
溫飽問題解決以後,就業成為我國最大的民生問題。我國勞動力市場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所謂“藍領”就業市場與“白領”就業市場的分割。一方麵,目前“藍領”就業市場的供求關係出現深刻變化,供大於求的局麵開始扭轉,中國的失業率在經濟增長速度下行的情況下並沒有出現顯著惡化,反映真實失業情況的城鎮調查失業率,與統計口徑有一定局限的城鎮登記失業率非常接近,約在5%左右,這在過去經濟增長速度下行的時候是從未有過的,可以說是一種意外的驚喜。另一方麵,“白領”就業市場仍然呈現明顯的供大於求,盡管我國服務業快速發展,但現代服務業增加的就業崗位仍然滿足不了不斷增長的大學畢業生求職需求,以大學生為主的青年就業,成為擴大就業的重點人群。
3.減貧是民生“短板”的難點問題。
****強調,“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數億人擺脫了貧困,為全球反貧困事業作出重要貢獻,得到相關國際組織和世界輿論的高度評價。進入21世紀後,中國的農村扶貧開發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從2011年開始,中國把農村扶貧標準大幅度提高到人均純收入2300元/年,這大概已經相當於按購買力平價計算每人每天收入2美元的國際貧困標準。按此新標準計算,我國貧困人口從2012年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4年的7017萬人,年均減貧1400多萬人。按此速度計算,到2020年可以實現基本消除貧困的目標。但目前我國7000多萬貧困人口,大部分分布在18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這些地區或是自然資源貧乏,或是生態環境脆弱,或是生存條件惡劣,而且往往基礎設施落後,產業發展嚴重滯後,減貧難度比過去大幅度增加。
4.老齡化是民生“短板”的新問題。
我國的人口結構正在發生巨變,老齡化的速度比原來預測的要快許多,老齡化問題從一個中長期問題演變成需要立即著手解決的新問題。目前60歲以上老年人數量已超過2億人,占總人口的近15%,而且現在每天有2.5萬人邁入老年,改革開放以來社會負擔係數(老人和兒童占總人口的比例)持續下降的趨勢出現轉折。人口老齡化對中國的養老保障體製提出嚴峻挑戰,麵對家庭的小型化趨勢和獨生子女的新一代,中國千百年來的家庭養老模式和社會倫理規範都在發生變化。龐大的養老規模需要巨額資金,但我國必須迅速建設廣泛覆蓋的社會養老安全網,同時又要防止福利的快速增長成為經濟增長的沉重負擔,處理好養老保障水平剛性增長與經濟發展周期波動的矛盾,成為中國在發展中要應對的重要挑戰。
三、解決民生“短板”的政策選擇和舉措
1.深化改革,下大力氣理順收入分配的秩序。
我國收入分配的調整麵臨很好的時機,城鄉和區域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開始扭轉,民眾對收入差距的態度趨於理性。要抓住有利時機,全麵深化改革,爭取用五年的時間,調整收入分配結構,理順收入分配的秩序,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與社會和諧。一是在今後的發展中要確保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如期實現到2020年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二是千方百計提高農民的收入,特別是提高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大膽試點,分布有序進行,努力盤活鄉村沉澱的資產,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要下鄉,國土規劃不能忘掉農村,要讓農村居民逐步過上城鎮生活質量的日子;三是要逐步建立全國統一的公務員薪酬標準,在參照企業管理人員工資水平、地方平均工資水平和物價指數的基礎上建立公務員的工資正常增長機製。
2.就業和創業相結合,努力增加就業崗位。
就業是民生之本,要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就業一旦出現問題,會造成社會問題的連鎖反應。一是要進一步完善勞動力就業市場,拆除勞動力進入市場的各種門檻;二是進一步轉變產業結構,增加新型服務業和製造業的就業崗位;三是實施大力扶持吸納就業較多的中小企業和小微企業的信貸、稅收等政策;四是把農民工技術培訓放在重要位置,提高農民工縱向流動的能力;五是把鼓勵創業放在與鼓勵就業同等重要的位置,積極發展以互聯網、物聯網等為平台的新型靈活就業形式。
3.以減貧結果為導向,實施精準扶貧戰略。
以減貧結果為導向,就是要將扶貧資金分配與扶貧目標任務、減貧效果掛鉤,扶貧資金不能以任何理由被挪用,更不能“打水漂”。所謂精準扶貧,一是要精準識別貧困對象,扶貧資金要落實到戶,不能冒領,不能隨意擴大扶貧範圍,也不能把貧困縣帽子當作獲取扶貧資金的路子,讓扶貧資金在陽光下運行;二是要精準實施扶貧措施,認真總結扶貧經驗,根據不同情況因地製宜,抓住關鍵“短板”,采取開發扶貧、生態扶貧、移民扶貧、教育扶貧、基礎設施建設扶貧、信貸扶貧、項目扶貧等不同措施;三是精準製定減貧目標的路線圖、時間表,決不能讓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在全麵建成小康社會中掉隊。
4.發展“銀發”事業產業,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隨著我國老齡化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人均受教育水平、人均經濟社會發展產出能力也在提高,所以不能完全把老齡化看作負麵因素,要積極發掘老齡人口的潛力。要認真研究人口結構的深刻變化和變化速度,充分考慮撫養成本和生育觀念的轉變對生育意願和生育行為的影響,適時采取全麵放開二孩生育政策。要精準評估就業要求與延長退休年齡之間的均衡,分步驟、分階段實施漸進延長退休年齡政策,從腦力工作崗位向體力工作崗位延伸。
參考:著力解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民生“短板”
[news.12371.cn]
補齊貧困,民生,生態三個短板,大學生該做什麼作文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交通運輸日益發達,人們的出行方式也日趨多元化。然而,這一現象的背後,也隱藏著不容忽視的一個重大問題——交通安全問題。 建國60年來,交通運輸方麵有了重大的改觀。街道不擁擠了,變得有秩序了。60年前,“開門就是山,抬頭就是坡,邁步就是坎,蜀道難,難於上青天。”60年後,水、陸、空構建的立體交通樞紐網絡,讓我們“條條道路通羅馬”。來自市交委的數據顯示,自建國以來,我市交通麵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僅公路裏程而言,就增長了5.8倍。我市市民的交通安全觀雖有改善,但仍需推廣。 據了解,2006年全國共發生道路交通事故378781起,比上年下降15.9%。自2000年以來,道路交通事故亡人數首次回落到9萬人以下,共造成89455人亡,比上年下降9.4%。 在我們現代社會中,城市馬路不僅僅是人和物位置移動的通道,同時也是體現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明程度的檢驗場。 許多國家都十分重視交通安全教育,孩子們從小就接受交通知識的教育,每個人也嚴格按照交規出行。 我國雖然也十分重視交通安全和交通文明,但相比較其他國家做得還遠遠不夠。每天,馬路上,不遵守交通規則的行人、自行車、車輛比比皆是。例如,非機動車遇紅燈時越線、在車道上逆行、違法載人載物,行人不走人行道、任意跨越護欄、亂穿機動車道等。有的時候我過馬路,經常會看見紅燈時行人無視信號燈闖紅燈,或者綠燈時汽車利用交叉路口時間差不顧過馬路的行人加速衝過去等情況。我國交通法規明確規定:“車輛行經人行橫道,遇有交通信號放行行人通過時,必須停車或減速讓行;通過沒有信號燈控製的人行橫道時,須注意避讓來往行人。”在現實生活中,有交通信號的路口還好一些,沒有交通信號的路口根本就是一片混亂的景象,車水馬龍,互不相讓。在我們這個現代社會中,車輛依法行車,行人依法行路,是交通文明的一部分。另外,交通警察依法管理、文明執法,也是交通文明的另一部分。這兩部分同時“展現”在馬路上,才能構成完整的交通文明。 1、絢麗多彩的服飾 ①剛建國時期——新舊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上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麵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當時人們做衣的麵料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還時行西裝和中山裝。晚年的孫中山經常穿的服裝在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中間顯得格外突出,人們把這種服裝稱作中山裝,並把它的款式與孫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則聯係在一起,比如四個口袋象征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袖子上的三顆紐扣則代表民族、民權和民生三民主義,中山裝成為國民革命的象征,實際上國民黨早已叛變革命。 新中國成立後,穿衣打扮與革命緊緊的聯係在一起。西裝和旗袍被看作資產階級情調,它們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了將近20年。中山裝和列寧裝成為人民的普遍選擇。開國大典時,新中國的領導人第一次在天安門城樓上集體亮相,**和他身邊的領導人穿中山裝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矚目。男性穿中山裝,顯得莊重、精神。中山裝十分正統,上衣的紐扣很多,四個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樣式過於呆板,缺乏創新。後來演變成經過一定改進的人民裝。也就是從那時起,一種來自蘇聯的雙排扣製服——“列寧裝”,在參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來。它因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後常穿而得名,樣式為西裝開領,雙排扣,各有三個紐扣,腰中束一根布帶。這款服裝後來竟成了無數中國女性最崇尚、青睞的“時裝”,其中,革命女幹部幾乎是人人必穿列寧裝,以顯示其革命。 ②改革開放前——樸素單調 50年代的人們崇尚勞動最光榮,樸素是時尚。年輕姑娘們曾一度愛上了男式背帶工裝褲和格子襯衣。1956年,三大改造開始轟轟烈烈的進行,人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的時候,流行的色彩也從藍色、灰色變得豐富多彩了。從蘇聯傳入的連衣裙“布拉吉”成為最受歡迎的服裝。布拉吉裙在中國的流行,得歸功於一位蘇聯的領導人。這位領導人來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的服裝不符合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女性應該人人穿花衣,以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麵貌”。於是,色彩鮮豔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麗的風景。 在講求勤儉的年代,美麗的服裝大多是家庭製作而來。巧手的姑娘和母親們按照畫報上的服裝裁剪式樣,自己動手,使軍裝變得合身,棉布襯衣變得漂亮。而此時的中山裝成為中國最莊重也最為普通的服裝,那時擁有一套毛料中山裝是令人羨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裝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兩支鋼筆,則是有知識、有文化的表現。後來,有人根據中山裝的特點,設計出了款式更簡潔、明快的“人民裝”、“青年裝”和“學生裝”。還有一種稍加改進的中山裝,就是將領口開大,翻領也由小變大,很受人們的歡迎。當時,共和國的領袖**就特別喜歡穿這一款式的中山裝。以後,國外有人便將這一款式的中山裝稱作“毛式中山裝”。從那時開始,中山裝的流行持續了近30年的時間。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國曆史上最艱苦的時期,由於三年自然災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減產,棉布定量為每人21尺。人們買服裝、棉布和日用紡織品都要憑布票,為了盡可能地節約,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贓,灰、黑、藍色成為街頭流行色,千篇一樣、季節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裝樣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畫家曾經形象地描繪出“人人一身藍”的情景。 “**”時,擁有一套軍裝是那個年代無數年輕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歡穿一身草綠色的軍裝,頭戴草綠色軍帽,肩挎草綠色書包。這一身在當時來說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頭的了。當然,艱苦樸素還是那時最主流的時尚。為了表現自己的艱苦樸素,有人甚至將新買的衣服在水中做舊,或者在並未被損壞的衣服上打上幾個補丁。這種今人看來相當可笑的行為,但在**十年中盛行一時。當時的順口溜是這樣說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還有一首歌,也同樣飄蕩在建國初期的大街小巷:勤儉是咱的好傳統呀,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離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單一的年代,人們的愛美之心也依然會流露出來,一位攝影師把這種流露稱之為“擋不住的春光”,這種自然而然傳遞出的美的追求,是一個時代留在人們腦海中深深的印記。 ③改革開放以來——豐富多彩、時尚個性 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麵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80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三個年頭。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穿著越來越豐富,色彩也從單一的藍色灰色變得五顏六色。當時上映的國產故事片《廬山戀》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影片。久違了的愛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穎的時裝,都令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她在影片中換了多少套衣服,成為當時年輕人討論的熱門話題。這一時期,戴太陽鏡、留長頭發、穿喇叭褲、蝙蝠衫成為時尚,很多人看不習慣,但年輕人卻從中找到個性和自我的感覺。 1981年成立的中國大陸的第一支時裝模特隊成立,盡管當時隻以“服裝廣告藝術表演班”的名義招生,但令舉辦者感到意外的是前來報名的人數是預計的四倍。三年後,這支表演隊出訪歐洲,引起了轟動。西方輿論驚呼:“**的孩子們穿起了時裝!”來自中國的時裝旋風,帶給世界一個開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在美國洛杉機奧運會上實現“三連冠”的時候,北京流行起了運動裝。色彩鮮豔的運動裝成為愛美的人們首選服裝。人們幾乎隨時隨地地穿著運動服,甚至還成為了學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廠服。 90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從服裝的變化上,我們看出了時代的進步和人們內心觀念的轉變。服飾的變化是以經濟的發展為前提的,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以往的“從眾”心理到“追求個性”。服飾的變化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表現。 2、日益豐富的飲食 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準,同時人們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從“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可以體味社會曆史的變遷。 ①剛建國時期——生活貧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飯 ②改革開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有些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 糧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中央政務院於1953年10月發布命令:全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采取憑證定量售糧辦法,糧票出現了。北京從1960年8月起全市飲食業實行憑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製品、蔬菜也實行限量供應。這一時期票據種類繁多,除了糧、油、布票,還增發了補助豆票、糕點票、高級腦力勞動者補助油票、節日補助油票,有些地方還發放過煤球票、冰棍票、煙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證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質短缺的時代,隻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才能憑票購買一些糕點糖果、幹貨果品,而且分量都極少。 提問:書上112頁人們為什麼要使用票證? 生答: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物質供應緊張,需要用票證限製人們的購買力。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蔬菜緊缺,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以胡蘿卜充饑。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人們都有些浮腫。 ③改革開放以來——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紀90年代以來,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消亡成為曆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後停止使用糧票,糧票全麵退出曆史舞台。一些象征短缺經濟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繼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今這些時代象征已經成為收藏家手裏的珍品。 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琳琅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於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饑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動腦筋”: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饑的野菜、粗糧,為什麼如今成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為過去人們食物匱乏,隻有野菜和粗糧,人們為解決溫飽並無選擇。現在食品供應豐富,人們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人們注意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和選擇綠色食品。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 3、麵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①剛建國時期——居住條件極差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麵積小,設施簡陋。如北方的大雜院,南方的亭子間等,十分擁擠雜亂,屋子小得給人以壓迫感。農村裏,北方內地多為土坯房、窯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時混居一室,衛生條件差。 ②改革開放前——不斷改善,但居住條件仍較差 樣式統一單調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國初的破舊民居。一片片魚鱗狀的瓦片取代了破舊的屋頂,牆也不再是石磚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潔白的牆麵。但房屋內部很少有裝修,隻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簡樸整潔,洋溢著和諧寧靜。 ③改革開放以來——居住麵積擴大,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經不能滿足人民居住的需要,於是新型的住宅小區拔地而起,樓房鱗次櫛比,猶如一座新城。 北京從1998年開始興建經濟適用房,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買得到、住得起”的選擇。通過經濟適用房,人們理解了什麼叫“破舊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沒有廚房、廁所,沒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進房屋質量有保障、小區環境優美、購物交通方便的新樓房。 今天,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複式樓,有花園小區,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當我們登上高樓遠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時,也可以體會到古人“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裝修也成為熱點,風格多樣的裝修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人們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達的交通 ①剛建國時期——交通不便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電車、汽車比較多見,黃包車,自行車是比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車和人力車。而農村裏,北方有馬車、人力板車,南方有航船、牛車,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開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車為主 “一五”計劃期間興建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國內地同邊疆的聯係,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國家整體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開放前,城市的交通資源極為有限,人們出行除了用雙腳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車和自行車了。但是公交線路少,車廂經常擁擠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當然是自行車,中國曾被稱作“自行車王國”,可見人們對於自行車的依賴。但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後,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開放以來——交通條件明顯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增長很快 在80年代末的中國,出行對於許多人來說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買票難,乘車難,運輸難。因鐵路運輸能力的不足,當時的鐵路客運量每天超載50%,高峰時超出100%,每天有80萬人站著乘火車,而全國每年積壓的物資則高達1億5000萬噸,南北運輸的缺口達6000萬噸。 在民國時期,貫通南北的大動脈是京漢鐵路,而時代的進步使得它已經滿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斷決定:京九鐵路三年開通,並且京九鐵路的概念已經更新,南端的終點由江西的九江延長到了香港九龍。1993年5月2日,建國以來興建的規模最大、投資最多、一次建成裏程最長的鐵路幹線開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鐵路全線鋪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計劃提前四個月,京九鐵路實現全線開通運營。這條鋼鐵大動脈跨越九個省市,緩解了南北運輸的矛盾,解決了鐵路運輸的瓶頸問題;它把即將回歸祖國的香港和北京連接在一起,維護港澳地區的繁榮與穩定;它穿過多個革命老區,給老區人民帶去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個國家交通現代化的一個主要標誌。高速公路的擁有量,也成為衡量經濟發達程度的一項指標。1984年12月,滬嘉高速公路開始在上海興建,並於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車。這是我國第一條全線通車的高速公路,從此掀開了我國公路建設史上新的一頁。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國許多省區都在地區內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蓋全國的高速公路網。同時應該指出學生,便利的交通也帶來了城市發展中的環保問題,迫切需要解決環境汙染和交通阻塞問題。要求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撰寫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強環保意識,認識建設和發展生態城市的重要性。 現在我們看到現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謂是生機勃勃,人群湧動,車流穿梭。這些交通工具也花樣繁多,公交路線增多、設施改善(不僅有普通公交車,還有較為先進的豪華大巴、雙層巴士,車內還安裝了空調、移動電視);出租車招手即是,私家車也屢見不鮮,地鐵、輕軌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現。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中發現出行的來回行程已縮短,道路也變得越來越通暢了……人們的交通觀念也大為轉變,假日旅遊增多,國內遊、出國遊開始由觀光型走向休閑度假型,並且出境旅遊變得越來越平民化,選擇也越來越多,而且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已越來越不能滿足遊客的需求,個性化旅遊悄然升溫,人們放鬆心情度假,開始真正享受旅遊帶來的樂趣.
十九大報告為什麼提出"幼有所育""弱有所扶"?
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幼有所育”“弱有所扶”,是十九大報告中的新提法。實現“幼有所育”“弱有所扶”需要啃下哪些硬骨頭?采訪了有關專家。
問 為何增加“幼有所育”“弱有所扶”
十九大報告為什麼新提出了“幼有所育”“弱有所扶”?這對於完善民生藍圖有什麼意義?
中國教育學會副秘書長、研究員高書國:“幼有所育”“弱有所扶”,關係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十九大報告增加這兩項,進一步豐富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內涵,更精準、更全麵地補齊了民生“短板”,反映出我們黨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的人民情懷。
就教育領域而言,我國今後不僅要辦好義務教育,還要辦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等,努力讓每個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未來,我國1億多6歲以下兒童、8500萬殘疾人等群體將進一步得到實實在在的大禮包。
陝西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程秀蘭:“幼有所育”,即讓所有0—6歲的適齡兒童得到更好的養育、教育。2016年,全國共有幼兒園24萬所,在園幼兒4413.9萬人,分別比2012年增長了32.6%和19.8%。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77.4%,比2012年提高了12.9個百分點,提前完成了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目標任務。然而,入園難、入園貴的問題仍未解決,好入園、入好園仍是人民群眾的迫切需要。十九大報告提出“幼有所育”,正是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完善民生藍圖的體現。
南京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林閩鋼:“弱有所扶”中的“弱”,廣義上涵蓋了社會中各類處於生活窘迫和發展困境的群體。“弱有所扶”,也是中國的傳統美德。
長期以來,我們主要關注弱勢群體中的絕對貧困群體。30多年來,經濟的快速增長和政府采取強有力的反貧困措施,已經使幾億人脫貧,減貧成績舉世矚目。而在幫助絕對貧困人口的同時,也應該把社會中各類處於生活窘境和發展困境的群體納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對象範圍。
以人為本,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保障公民基本權利,提高生活水平,重點關心弱勢群體。
一個目標兩個關鍵三件大事六大戰略是什麼意思
“十三五”時期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我們必須全麵把握好“一個目標、兩個關鍵、三件大事、六大戰略”的發展思路,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統籌做好各項工作,確保如期全麵建成小康社會。
要圍繞同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目標,突出脫貧奔康和長治久安兩個關鍵,統籌抓好發展民生穩定三件大事,精心組織實施“扶貧攻堅、依法治州、產業富民、交通先行、城鄉提升、生態文明建設”六大戰略,加快建設美麗生態和諧小康甘孜,確保實現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
大力實施扶貧攻堅戰略
扶貧攻堅是我州今後五年全州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須緊緊圍繞同步全麵小康這一目標,統籌聯動、齊心協力打一場脫貧攻堅戰。要按照“每年有新變化、三年上新台階、五年全麵脫貧”的要求,確保每年減少貧困村335個以上,減少農村貧困人口5萬人左右,到2020年,全麵消除絕對貧困,所有貧困人口、貧困村全部“摘帽”,真正讓廣大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
大力實施依法治州戰略
省委書記王東明強調:“推動藏區和諧穩定、促進長治久安,根本還是要靠依法治藏,運用法治這個現代化治理手段,著力解決藏區社會治理中的突出問題。”各級各部門隻有按照中央、省委依法治藏的總體要求,圍繞實現長治久安,大力實施依法治州戰略,堅持依法治理、主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做到以依法促改革發展、促公平正義、促和諧穩定,著力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圍。
大力實施產業富民戰略
科學發展的成效能夠鼓舞人心,用民生改善的務實舉措能夠爭取人心。隻有圍繞推進富民興藏,大力實施產業富民戰略,才能切實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和富民優勢,才能不斷彙聚加快發展、促進和諧的力量源泉。要堅持“一優先二有序三加快”的產業發展思路,把我州打造成世界旅遊目的地和全域旅遊試驗區的目標,把旅遊業作為我州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扶貧攻堅的重要支撐、城鄉提升的重要抓手、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力爭到2020年,實施旅遊人次、旅遊收入在2015年的基礎上翻一番;要緊緊圍繞建設“高原現代特色生態農牧業”的目標,把農牧業作為全州產業發展的重點來抓,作為全州脫貧奔康的關鍵來抓,全力打造“一圈一帶一走廊”產業布局;要圍繞“開發一方資源、發展一方經濟、富裕一方百姓、保護一方生態”的目標要求,加快能源業、礦業、文化業、中藏藥業等特色產業發展。
大力實施交通先行戰略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滯後,這是我州的短板,更是小康路上的瓶頸。隻有大力實施交通先行戰略,加快推進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為扶貧攻堅奠定堅實基礎,為全域旅遊提供強大支撐,為穩藏安康創造先決條件。要牢固樹立“安康必先通康”的意識,圍繞“建設川西北區域性交通樞紐,鐵路公路機場齊上,構建進出順暢、互聯互通、四通八達、安全便捷的立體交通運輸體係”的目標,大力推進新一輪“交通建設三年集中攻堅”,實現甘孜交通建設再上台階。
大力實施城鄉提升戰略
城鎮是現代文明的集中體現,是區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承載產業的載體,是百姓安居樂業的港灣。要按照“協調發展、共享發展”的理念,把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作為經濟繁榮的重要標誌,作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抓手,切實“做強縣城、做優鄉鎮、做美村寨”,到2020年,構建以東路康定——瀘定、南路理塘——稻城、北路甘孜為區域中心、各縣縣城為支撐、一批重點集鎮為節點的城鎮體係,基本形成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產業發展、居民收入同步增長、社會事業同步繁榮、社會保障更加健全的城鄉發展新格局。
大力實施生態文明建設戰略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圍繞 “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國家生態屏障區、國家綠色能源生產基地”的方向,大力實施生態文明建設戰略,以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為核心,以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為導向,以繁榮生態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彰顯生態文化為抓手,切實保障國家生態環境安全,提高環境質量,不斷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格局,努力建設美麗生態甘孜。
推進全州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確保同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還必須遵循以下原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把經濟建設作為興州之要,堅持全麵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堅持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展,堅持將生態保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黨的領導。
到2020年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曆史作出的莊嚴承諾。做好這五年的工作,事關甘孜與全省同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事關百萬康巴兒女的幸福安康。完成這一戰略任務,是各級各部門的曆史使命,更是無上的光榮。各級各部門要全麵審視州情,把握謀劃發展的總體取向,在確保社會大局穩定的前提下,做到發展能快就不要慢,能多快就多快,切實形成脫貧攻堅、加快發展、同步小康的強勁勢頭。要突破思想觀念障礙,破除封閉觀念,強化開放意識;破除守舊觀念,強化創新意識;破除畏難觀念,強化進取意識;破除休閑觀念,強化拚搏意識,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要正確處理發展、民生、穩定,局部和全局,當前和長遠,戰略和戰術,繼承和創新“五種關係”,確保工作推進協調有力。
科學有效的機製,是確保工作執行落地的關鍵。各級各部門必須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創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觀念、體製和方式方法,建立健全“六大機製”,全力確保各項工作落地生根。著眼於增強戰鬥力,健全組織保障機製。著眼於增強推動力,健全人才支撐機製。著眼於增強驅動力,健全改革創新機製。著眼於增強互補力,健全開放合作機製。著眼於增強競爭力,健全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機製。著眼於增強執行力,健全激勵約束機製。
甘孜已經站在新的曆史起點,加快美麗生態和諧小康甘孜建設到了一鼓作氣衝向終點的關鍵時刻。全州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幹部群眾隻要按照州委提出的“一個目標、兩個關鍵、三件大事、六大戰略”發展思路切實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鼓足幹勁、狠抓落實,團結拚搏、奮發有為,千方百計把宏偉目標付諸行動,同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美好藍圖就一定會變成現實。
什麼是供給側改革?為什麼要進行供給側改革
一、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在增加投資過程中優化投資結構、產業結構開源疏流,在經濟可持續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就是優化產權結構,國進民進、政府宏觀調控與民間活力相互促進;就是優化投融資結構,促進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就是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質量,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就是優化分配結構,實現公平分配,使消費成為生產力;就是優化流通結構,節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經濟總量;就是優化消費結構,實現消費品不斷升級,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
二、改革目的(進行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係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三、改革措施:
1、宏觀政策要穩,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
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使二者相互配合,協同發力。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16年宏觀政策提出的具體要求,釋放出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的重要信號。
當前,世界經濟和貿易低迷、國際市場動蕩對我國影響加深,與國內深層次矛盾凸顯形成疊加,實體經濟困難加大,宏觀調控麵臨的兩難問題增多。2015年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通過加強定向調控和相機調控,以結構性改革促進結構調整,實施穩定市場的有效措施,新的動能加速孕育形成,就業擴大、收入增長和環境改善給群眾帶來不少實惠。在此過程中,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功不可沒。
2、產業政策要準,準確定位結構性改革方向:
中國整體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經濟發展正加快向第三產業主導的形態轉變。然而,在產業結構表現出顯著改善的同時,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
一方麵,第三產業的提升潛力仍然十分大。與歐美等發達國家70%以上的第三產業比重相比,中國第三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份額仍然較低,還不到50%。
另一方麵,中國工業體係中傳統工業較多,新興產業的增長難以彌補傳統工業的萎靡,內部結構矛盾十分明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係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這為中國未來的產業結構調整政策指明了方向。
第三產業內部結構明顯改善,整體水平提升明顯,服務領域不斷拓展,逐漸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金融業與房地產業成為拉動第三產業發展的主要力量;傳統服務業占第三產業比例下降,金融保險、計算機服務、物流配送等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社會化養老、休閑旅遊、社區服務等新型服務業越來越受到關注。
3、微觀政策要活,激發企業活力和消費潛力:
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微觀政策要活”。做到靈活的微觀政策就是要通過完善市場環境、激發市場活力和消費者潛力,放活政策做活微觀經濟,充分釋放生產消費活力和內部增長潛能,開創經濟發展新局麵。微觀經濟是經濟形勢的“晴雨表”、發展的“推進器”,放活微觀政策是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積蓄發展新動能的現實需求。做活微觀、提質增效對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中國經濟發展轉型升級至關重要。
微觀市場主體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是經濟發展內生動力的不竭源泉。從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看,市場活力沒有得到充分激發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政府對市場主體幹預得太多。因此,實現“微觀政策要活”政策目標的重要途徑就是要加快簡政放權,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要求,轉變政府職能要以“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為基本思路,將該放的放下去,將該管的事管好,將該服務的服務到位,真正做到“放水養魚”,激活微觀經濟。
①增強經濟領域簡政放權力度:
簡政放權應避免各類部門“一刀切”,向經濟領域適度傾斜。另外,簡政放權應更加重視從企業生產經營全流程角度進行整體部署、全方位為企業鬆綁,避免各種抓大放小、抓實放虛、我抓他放等行為對改革紅利的抵消,切實提高簡政放權的“含金量”。
②簡政放權應向小微企業和服務業傾斜:
政府應該從兩個方麵加強對小微企業的扶持。
一是降門檻,加快清理不必要的證照和資質、資格審批,給小微企業更多的“出生證”;
二是優服務,在財政、金融、人員培訓、信息化建設等方麵對小微企業傾斜,給小微企業適當地“喂點奶粉”,切實讓新注冊的800萬小微企業盡可能地活下來,並以此帶動“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
③通過社會領域簡政放權降低市場準入門檻:
社會領域的簡政放權也不能裹足不前,而要齊頭並進。
一是要進一步放寬民間資本的準入限製,鼓勵民間資本為政府“補位”,加大教育、養老等社會領域的投入力度;
二是要對社會領域的各種評比、達標、認證、收費事項進行全麵評估,該保留或下放的進行保留或下放,其餘的則應盡可能取消,最大限度為企業“鬆綁”,切實降低市場門檻;
三是轉移支付製度改革要跟上,使地方政府有能力也有積極性跟隨中央步伐進行簡政放權,為避免社會領域的“中梗阻”、打通“最後一公裏”提供有力的支撐。
4、改革政策要實,加大力度推動改革落地:
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需要保持和增強戰略定力,按照“四個全麵”戰略布局,深入貫徹**關於全麵深化改革的重要論述,加快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麵深化改革的整體部署,敢於啃硬骨頭、涉險灘,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培育一大批改革的促進派,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最大程度地釋放改革的新紅利。
當前,全球經濟仍然處於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深度調整期,不穩定因素較多。走進新常態的中國正麵臨著很多前所未有的新矛盾、新問題和新挑戰。在周期性和結構性因素的影響下,經濟增長出現減速趨勢,進入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特殊時期,到了爬坡過坎的緊要關口。
與此同時,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包容、不可持續等矛盾依然非常突出,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每一項任務,擔子都不輕,所麵臨的改革任務十分艱巨。化解產能過剩風險、增強結構調整動能、釋放創新驅動潛力、保障民生期盼等重點問題,依然需要通過切切實實的改革來加以推動。
不深化改革,發展就難有活力、難有成效、難以可持續;不深化改革,存在的問題就可能更嚴重,甚至不能完全排除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改革過去、現在都是中國最大的紅利,改革依然是中國發展的最大動力和關鍵一招。要推動中國經濟發展提質增效、行穩致遠,必須培育千千萬萬的改革促進派,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堅決破除各種利益的藩籬和體製機製的弊端,充分釋放改革新紅利。
5、社會政策要托底,守住民生保障的底線: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思路,必須實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社會政策要托底是其中之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特別是化解過剩產能等,必然會影響部分群體的就業和收入,但這是必須要過的檻,必須要經曆的陣痛。所以要更好發揮社會政策穩定器的作用,守住民生底線。特別是要把重點放在兜底上,要保障好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公共服務,為結構性改革創造好穩定良好的社會環境。
就業是民生之本,要從全局高度重視就業問題。要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真正把促進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選擇有利於擴大就業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①要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
實行有利於促進就業的財政保障政策。公共財政應向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的小型微型企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傾斜,財政支出逐步向民生傾斜,加大對困難群體的扶持力度;實行支持和促進就業的稅收優惠政策。促進實體經濟尤其是小型微型企業發展,減輕企業稅收負擔,充分發揮其在吸納城鄉勞動力就業中的作用。
完善和落實促進大學生、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的優惠政策;實行更加有利於促進就業的金融支持政策。要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小型微型企業發展,加大支持自主創業力度;實施鼓勵勞動者多渠道、多形式就業的扶持政策。通過優惠政策和就業服務,扶持勞動者自謀職業、自主就業。
②要努力推進重點、困難群體就業:
切實做好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群體就業工作。繼續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放在就業工作的首位。鼓勵支持高校畢業生通過多種形式靈活就業。繼續做好退役軍人就業工作;推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為農村勞動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要加緊消除流動就業的製度壁壘,進一步完善職業培訓、就業服務、勞動維權“三位一體”的工作機製。
同時,要積極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加強對困難群體的就業援助。建立健全就業援助製度和工作保障製度,確保就業困難群體隨出現隨援助隨就業。推進各類用人單位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扶持殘疾人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做好婦女就業工作。
③加強配套措施改革:
一要全麵提高就業能力。要加強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加強職業技術教育和技工院校示範校建設,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和現代技工教育培養體係。重點支持急需緊缺行業技師培訓,加強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健全麵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培訓製度。加強就業培訓,加快構建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係,健全完善社會化職業培訓網絡。
二要提升就業服務能力。要加強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形成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體係。全麵實行就業失業登記身份證識別係統,建設城鄉人力資源基本數據庫。要加快形成統一規範靈活的人力資源市場,充分發揮市場機製在促進就業和配置人力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強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網絡建設,促進信息資源共享。
三要加強勞動者的保護措施建設。健全勞動標準體係和勞動關係協調機製,推進企業改善勞動條件。全麵推行勞動合同製度,提高小微企業與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和履約質量。擴大集體合同製度覆蓋麵,提高集體協商的實效性。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工作,加大對用人單位和人力資源市場的監管力度,全麵推進“網格化、網絡化”管理。全違法行為預防預警和多部門綜合治理機製,有效處置勞動保障違法行為引發的群體性事件。特別是要努力實現企業職工特別是農民工工資基本無拖欠。
論述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條基本方略內容極其偉大意義
新華社北京10月18日電 **在十九大報告中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進行了闡述。
他說,全黨要深刻領會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實質和豐富內涵,在各項工作中全麵準確貫徹落實。
一、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必須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自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完善堅持黨的領導的體製機製,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麵”戰略布局,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鬥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曆史偉業。
三、堅持全麵深化改革。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製機製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構建係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製度體係,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
四、堅持新發展理念。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五、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製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民族區域自治製度、基層群眾自治製度,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健全民主製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保證人民當家作主落實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
六、堅持全麵依法治國。必須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麵,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係,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係,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有機統一,深化司法體製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和道德素質。
七、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麵向未來,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八、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深入開展脫貧攻堅,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九、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係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製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十、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必須堅持國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統籌外部安全和內部安全、國土安全和國民安全、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國家安全製度體係,加強國家安全能力建設,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十一、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必須全麵貫徹黨領導人民軍隊的一係列根本原則和製度,確立新時代黨的強軍思想在國防和軍隊建設中的指導地位,堅持政治建軍、改革強軍、科技興軍、依法治軍,更加注重聚焦實戰,更加注重創新驅動,更加注重體係建設,更加注重集約高效,更加注重軍民融合,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
十二、堅持“一國兩製”和推進祖國統一。必須把維護中央對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全麵管治權和保障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有機結合起來,確保“一國兩製”方針不會變、不動搖,確保“一國兩製”實踐不變形、不走樣。必須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持“九二共識”,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深化兩岸經濟合作和文化往來,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反對一切分裂國家的活動,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奮鬥。
十三、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正確義利觀,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促進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係,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十四、堅持全麵從嚴治黨。必須以黨章為根本遵循,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思想建黨和製度治黨同向發力,統籌推進黨的各項建設,抓住“關鍵少數”,堅持“三嚴三實”,堅持民主集中製,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嚴明黨的紀律,強化黨內監督,發展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全麵淨化黨內政治生態,堅決糾正各種不正之風,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不斷增強黨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
**指出,以上十四條,構成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全黨同誌必須全麵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更好引領黨和人民事業發展。
**強調,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中國也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我們必須在理論上跟上時代,不斷認識規律,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製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麵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