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汴京的詩詞
《望海潮》 柳永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
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
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
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嶽清嘉。有三秋桂子,十裏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
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
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
《汴州亂二首》
年代: 唐 作者: 韓愈
汴州城門朝不開,天狗墮地聲如雷。健兒爭誇殺留後,
連屋累棟燒成灰。諸侯咫尺不能救,孤士何者自興哀。
母從子走者為誰,大夫夫人留後兒。昨日乘車騎大馬,
坐者起趨乘者下。廟堂不肯用幹戈,嗚呼奈汝母子何。
《和汴州李相公勉人日喜春》
年代: 唐 作者: 戴叔倫
年來日日春光好,今日春光好更新。獨獻菜羹憐應節,
遍傳金勝喜逢人。煙添柳色看猶淺,鳥踏梅花落已頻。
東閤此時聞一曲,翻令和者不勝春。
《酬汴州李別駕贈》
年代: 唐 作者: 祖詠
秋風多客思,行旅厭艱辛。自洛非才子,遊梁得主人。
文章參末議,榮賤豈同倫。歎逝逢三演,懷賢憶四真。
情因恩舊好,契托死生親。所愧能投贈,清言益潤身。
描寫汴京 的詩句
《望海潮》 柳永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
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
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
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嶽清嘉。有三秋桂子,十裏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
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
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
關於汴京的詩詞
《汴州亂二首》
年代: 唐 作者: 韓愈
汴州城門朝不開,天狗墮地聲如雷。健兒爭誇殺留後,
連屋累棟燒成灰。諸侯咫尺不能救,孤士何者自興哀。
母從子走者為誰,大夫夫人留後兒。昨日乘車騎大馬,
坐者起趨乘者下。廟堂不肯用幹戈,嗚呼奈汝母子何。
《和汴州李相公勉人日喜春》
年代: 唐 作者: 戴叔倫
年來日日春光好,今日春光好更新。獨獻菜羹憐應節,
遍傳金勝喜逢人。煙添柳色看猶淺,鳥踏梅花落已頻。
東閤此時聞一曲,翻令和者不勝春。
《酬汴州李別駕贈》
年代: 唐 作者: 祖詠
秋風多客思,行旅厭艱辛。自洛非才子,遊梁得主人。
文章參末議,榮賤豈同倫。歎逝逢三演,懷賢憶四真。
情因恩舊好,契托死生親。所愧能投贈,清言益潤身。
有關汴京的詩詞
《酬汴州李別駕贈》
年代: 唐 作者: 祖詠
秋風多客思,行旅厭艱辛。自洛非才子,遊梁得主人。
文章參末議,榮賤豈同倫。歎逝逢三演,懷賢憶四真。
情因恩舊好,契托死生親。所愧能投贈,清言益潤身。
《和汴州李相公勉人日喜春》
年代: 唐 作者: 戴叔倫
年來日日春光好,今日春光好更新。獨獻菜羹憐應節,
遍傳金勝喜逢人。煙添柳色看猶淺,鳥踏梅花落已頻。
東閤此時聞一曲,翻令和者不勝春。
汴州亂二首
年代: 唐 作者: 韓愈
汴州城門朝不開,天狗墮地聲如雷。健兒爭誇殺留後,
連屋累棟燒成灰。諸侯咫尺不能救,孤士何者自興哀。
母從子走者為誰,大夫夫人留後兒。昨日乘車騎大馬,
坐者起趨乘者下。廟堂不肯用幹戈,嗚呼奈汝母子何。
求幾首描寫北宋汴京繁華的詩詞,謝謝!
絕對是柳永的《望海潮》最為著名。
望海潮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嶽清嘉。有三秋桂子,十裏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
[講解]
這首寫景名篇作於景德初年(1004年左右),是柳永酬贈兩浙轉運使孫何的。當時柳永還不足二十歲。大量使用偶句是它的一個特點,百來字中,光四字一句的對語就有六對。頭六句中,前後三句各一股,也是對稱的。是所謂賦體的筆法。這種結構最宜鋪敘渲染,對表現杭州的佳勝,真有淋漓盡致的藝術效果。“三秋桂子,十裏荷花”,巧妙地攝住了夏秋間湖山景物的詩意的靈魂,取景目前而妙天成,流傳極廣。據《鶴桂玉露》等書記載:金主亮聞歌欣慕,興兵南犯,結果喪命於瓜州渡口。所以謝處厚有詩紀事雲:“誰把杭州曲子謳,荷花十裏桂三秋。哪知卉木無情物,牽動長江萬裏愁。”影響之大,是文學史上罕見的。
其他的一時想不起來。
讚美汴京的詩句
《望海潮》 柳永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
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
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
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嶽清嘉。有三秋桂子,十裏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
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
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
《汴州亂二首》
年代: 唐 作者: 韓愈
汴州城門朝不開,天狗墮地聲如雷。健兒爭誇殺留後,
連屋累棟燒成灰。諸侯咫尺不能救,孤士何者自興哀。
母從子走者為誰,大夫夫人留後兒。昨日乘車騎大馬,
坐者起趨乘者下。廟堂不肯用幹戈,嗚呼奈汝母子何。
《和汴州李相公勉人日喜春》
年代: 唐 作者: 戴叔倫
年來日日春光好,今日春光好更新。獨獻菜羹憐應節,
遍傳金勝喜逢人。煙添柳色看猶淺,鳥踏梅花落已頻。
東閤此時聞一曲,翻令和者不勝春。
《酬汴州李別駕贈》
年代: 唐 作者: 祖詠
秋風多客思,行旅厭艱辛。自洛非才子,遊梁得主人。
文章參末議,榮賤豈同倫。歎逝逢三演,懷賢憶四真。
情因恩舊好,契托死生親。所愧能投贈,清言益潤身。
有關開封的詩詞
北宋駙馬柴宗慶有兩句傳誦千古的形容汴京的名句:
曾觀大海難為水,除去梁園總是村。
梁苑清秋白晝閑,偶尋名刹扣禪關。百盤飛磴身遙上,千尺危欄手自攀。已見神遊朝貝闕,便從羽化出塵寰。中天俯仰多時節,颯颯天風冷佩環。
鐵塔峙城隅,川平愈覺孤。登天盤內磴,落日影東湖。風嫋垂簾鐸,雲棲覆頂珠。何年藏舍利,光彩射虛無。
明代政治家於謙於1430年至1447年任河南巡撫期間,曾為又一種版本的八景總圖題詩,名為《題汴城八景總圖》:
天風吹我來中州,光陰荏苒春複秋。民安物阜公事簡,目前景物隨冥搜。梁園花月四時好,日落夷山映芳草。大河濤濤湧地來,騰波起浪如奔雷。隋堤煙柳翠如織,鐵塔摩空數千尺。陰晴晦明各異態,對此令人感今昔。畫圖仿佛得真趣,醉墨淋漓寫長句。詩成掉筆向蒼空,滿袖天風卻歸去。
張淑載的《梁園雪霽》詩曰:
曾向梁園看雪飛,鄒枚授簡尚依稀饑隻今瑞旭高懸處,好袖平台賦草歸。
無名氏的《梁園雪霽》詩曰:
兔園雪霽物華新,掃盡瀛洲萬斛塵。玉樹瓊林三百裏,琪花瑤草一番春。貂裘公子迎春醉,鐵馬將軍出獵頻。見說相如能作賦,王門授簡管揮銀。
蘇軾在汴京的詩詞表現什麼情感
蘇軾被貶官後來到汴京(今杭州一帶),這段時期,蘇軾用心於民,沉醉於山水。因此他這一時期的詩詞多表現了其讚美喜愛山水、官場失意之情。
詩歌鑒賞《雨霖霖》
賞析一
此詞為抒寫離情別緒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詞和有宋一代婉約詞的傑出代表。詞中,作者將他離開汴京與戀人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得纏綿悱惻,淒婉動人。詞的上片寫臨別時的情景,下片主要寫別後情景。全詞起伏跌宕,聲情雙繪,是宋元時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起首三句寫別時之景,點明了地點和節序。《禮記?月令》雲:“孟秋之月,寒蟬鳴。”可見時間大約在農曆七月。然而詞人並沒有純客觀地鋪敘自然景物,而是通過景物的描寫,氛圍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別意。秋季,暮色,驟雨寒蟬,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淒涼。“對長亭晚”一句,中間插刀,極頓挫吞咽之致,更準確地傳達了這種淒涼況味。這三句景色的鋪寫,也為後兩句的“無緒”和“催發”,設下伏筆。“都門帳飲”,語本江淹《別賦》:“帳飲東都,送客金穀。”他的戀人在都門外長亭擺下酒筵給他送別,然而麵對美酒佳肴,詞人毫無興致。接下去說:“留戀處、蘭舟催發”,這七個字完全是寫實,然卻以精煉之筆刻畫了典型環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這樣的矛盾衝突何其類銳!這裏的“蘭舟催發”,卻以直筆寫離別之緊迫,雖沒有他們含蘊纏綿,但卻直而能紆,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於是後麵便迸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語言通俗而感情深摯,形象逼真 ,如在目前。真是力敵千鈞!詞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內心獨白。這裏的去聲“念”字用得特別好,讀去聲,作為領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轉,下啟“千裏”以下而一氣流貫。“念”字後“去去”二字連用,則愈益顯示出激越的聲情,讀時一字一頓,遂覺去路茫茫,道裏修遠。“千裏”以下,聲調和諧,景色如繪。既曰“煙波”,又曰“暮靄”,更曰“沉沉”,著色一層濃似一層 ;既曰“千裏”,又曰“闊”,一程遠似一程。道盡了戀人分手時難舍的別情。
上片正麵話別,下片則宕開一筆,先作泛論,從個別說到一般。“多情自古傷離別”意謂傷離惜別,並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一句,則極言時當冷落淒涼的秋季,離情更甚於常時。“清秋節”一辭,映射起首三句,前後照應,針線極為綿密;而冠以“更那堪”三個虛字,則加強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為明顯、深刻。“今宵”三句蟬聯上句而來,是全篇之警策。成為柳永光耀詞史的名句。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況味,遙想不久之後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回,卻隻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整個畫麵充滿了淒清的氣氛,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在這畫麵之中。這句景語似工筆小幀,無比清麗。清人劉熙載在《藝概》中說:“詞有點,有染。柳耆卿《雨霖鈴》雲:‘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點染之間 ,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說,這四句密不可分 ,相互烘托,相互陪襯,中間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壞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統一性,而後麵這兩個警句,也將失去光彩。“此去經年”四句,改用情語。他們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總感到歡娛;可是別後非止一日,年複一年,縱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賞的興致,隻能徒增煩惱。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遙應上片“ 念去去”;“經年”二字,近應“今宵”,在時間與思緒上均是環環相扣,步步推進。“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以問句歸納全詞,猶如奔馬收韁,有住而不住之勢;又如眾流歸海,有盡而未盡之致。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是因為它在藝術上頗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記載說,以此詞的纏綿悱惻、深......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