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有哪些名句
四書五經名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第一章)
四書五經名句: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齊家,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第二章)
四書五經名句: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齊家,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第二章)
四書五經名句: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第三章)
四書五經名句: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第三章)
四書五經名句: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第三章)
四書五經名句: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第三章)
四書五經名句:君子有諸已而後求諸人,無諸已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第十一章)
四書五經名句: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第十二章)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第一章)
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第六章)
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第六章)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第二十章)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第二十一章)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第二十二章)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學而》
貧而無諂,富貴無驕。(學而)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君子務本。(學而)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篇》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
君子周而不比(勾結),小人比而不周。(為政)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裏仁》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裏仁)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裏仁)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裏仁)
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公冶長》
不遷怒,不貳過。《雍也》
還有很多,就不一一的說了
四書五經名句(緊急!!)
四書五經名句
《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第一章)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齊家,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第二章)
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第三章)
君子有諸已而後求諸人,無諸已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第十一章)
《中庸》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第一章)
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第六章)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第二十章)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第二十二章)
《論語》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學而》
貧而無諂,富貴無驕。(學而)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君子務本。(學而)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篇》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
君子周而不比(勾結),小人比而不周。(為政)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裏仁》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裏仁)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裏仁)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裏仁)
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公冶長》
不遷怒,不貳過。《雍也》
君子周急不繼富。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雍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述而)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子罕)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顏淵)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路》。
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憲問〉
古之學者為已,今之學者為人。〈憲問)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
可與人言而不言,失人(錯過人才);不可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衛靈公)
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
躬自厚而薄責人,則遠怨矣。(衛靈公)
道不同,不相為謀。(衛靈公)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友便佞,損矣。(季氏)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微子)
大德不逾閑(遮攔阻隔之物),小德出入可也。(子張)
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論語.子張》
《孟子》
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梁惠王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餘下全文>>
求四書五經及老子、莊子裏麵的名句經典
都很經典的,太多了,兄弟,我嘔心瀝血啊!!!
四書五經
《大學》
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
《中庸》名句
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2。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3。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4。自成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5。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
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則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讚天地之化育;
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孟子》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園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論 語 名 句 錄(好多)
學而篇第一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今譯】
孔子說:“學習了而時常溫習,不也高興嗎!有朋友從遠處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並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今譯】
孔子說:“花言巧語,一副和氣善良的臉色,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今譯】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檢查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實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誠講信用呢?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了呢?”
4、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今譯】
孔子說:“治理擁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要嚴肅慎重、專心認真辦理政事,又
嚴守信用;節約財政開支,又愛護民眾;按照農時的忙閑去役使人民。”
5、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今譯】
孔子說:“孩子們,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要尊敬兄長,做人言行要謹慎講信用,廣泛地與眾人友愛,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做了還有餘力,就要用來學習各種文化知識。”
6、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不學,吾必謂之學矣。”
【今譯】
子夏說:“尊重有賢德的人,而看輕貌美的女色;事奉父母,能盡力而為;為君主做事,能有獻身精神;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能講信用。這樣的人即使是說沒學習過什麼,我也一定要說他是學習過了。”
7、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無憚改。”
【今譯】
孔子說:“君子[舉止]不莊重,就沒有威嚴,[態度]不莊重,學習的知識學問就不鞏固。做人主要講求忠誠,守信用。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過錯,就不要害怕......餘下全文>>
求四書五經及老子、莊子裏麵的名句經典
都很經典的,太多了,兄弟,我嘔心瀝血啊!!! 四書五經 《大學》 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 《中庸》名句 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2。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3。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4。自成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5。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 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則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讚天地之化育; 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孟子》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園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論 語 名 句 錄(好多) 學而篇第一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今譯】 孔子說:“學習了而時常溫習,不也高興嗎!有朋友從遠處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並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今譯】 孔子說:“花言巧語,一副和氣善良的臉色,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今譯】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檢查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實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誠講信用呢?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了呢?” 4、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今譯】 孔子說:“治理擁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要嚴肅慎重、專心認真辦理政事,又 嚴守信用;節約財政開支,又愛護民眾;按照農時的忙閑去役使人民。” 5、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今譯】 孔子說:“孩子們,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要尊敬兄長,做人言行要謹慎講信用,廣泛地與眾人友愛,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做了還有餘力,就要用來學習各種文化知識。” 6、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不學,吾必謂之學矣。” 【今譯】 子夏說:“尊重有賢德的人,而看輕貌美的女色;事奉父母,能盡力而為;為君主做事,能有獻身精神;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能講信用。這樣的人即使是說沒學習過什麼,我也一定要說他是學習過了。” 7、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無憚改。” 【今譯】 孔子說:“君子[舉止]不莊重,就沒有威嚴,[態度]不莊重,學習的知識學問就不鞏固。做人主要講求忠誠,守信用。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過錯,就不要害怕改正。” 8、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今譯】 子禽問子貢:“我們老師每到一個諸侯國,一定會了解那一國的政事,是他主動詢問別人而得知的呢,......餘下全文>>
四書《大學》裏邊有一名句,意思是通過不正當手段來的錢一定是不正當去,求助是哪一句?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是後半句吧
幫忙搜集四書五經中的經典名句!
《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齊家,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
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即“災”)必逮夫身。
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君子有諸已而後求諸人,無諸已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
《中庸》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論語》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貧而無諂,富貴無驕。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君子周而不比(勾結),小人比而不周。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不遷怒,不貳過。
君子周急不繼富。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古之學者為已,今之學者為人。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可與人言而不言,失人(錯過人才);不可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躬自厚而薄責人,則遠怨矣。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友便佞,損矣。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大德不逾閑(遮攔阻隔之物),小德出入可也。
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孟子》
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充足)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生亦所所欲,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使內心震動,堅韌本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子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
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莊子》
1.何思何慮則知道,何處何服則安道,何從何道則得道2.凡人心險於山川
3.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仁義存焉
4.原天地之美,達萬物之理
5.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
6.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
7.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醜窮
8.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
9.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10.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11.天地一指,萬物一馬
12.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13.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14.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
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
門。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
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
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賢, 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
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迭
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
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
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
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
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
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
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人之所
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
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
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哪裏有四書五經中的名句
四書五經名句
《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第一章)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齊家,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第二章)
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第三章)
君子有諸已而後求諸人,無諸已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第十一章)
《中庸》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第一章)
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第六章)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第二十章)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第二十二章)
《論語》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學而》
貧而無諂,富貴無驕。(學而)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君子務本。(學而)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篇》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
君子周而不比(勾結),小人比而不周。(為政)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裏仁》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裏仁)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裏仁)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裏仁)
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公冶長》
不遷怒,不貳過。《雍也》
君子周急不繼富。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雍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述而)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子罕)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顏淵)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路》。
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憲問〉
古之學者為已,今之學者為人。〈憲問)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
可與人言而不言,失人(錯過人才);不可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衛靈公)
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
躬自厚而薄責人,則遠怨矣。(衛靈公)
道不同,不相為謀。(衛靈公)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友便佞,損矣。(季氏)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微子)
大德不逾閑(遮攔阻隔之物),小德出入可也。(子張)
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論語.子張》
《孟子》
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梁惠王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梁惠王下)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充足)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公孫醜上)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公孫醜上)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公孫醜上)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滕文公上)
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離婁上)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離婁下)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生亦所所欲,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告子上)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使內心震動,堅韌本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子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盡心上)
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盡心下)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
《尚書》
靜言庸違,象恭滔天。《尚書.堯典》
玩人喪德,玩物喪誌。《尚書.旅獒》
以公滅私,民其允(信)懷(歸向)。《尚書.周官》
《禮記》
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禮記曲禮上》
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善學者,師逸而功信,又從而庸(歸功)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民,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鍾,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有其聲;不善待問者反之,此皆進學之道。
《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左傳》
多行不義必自斃。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文字文字文字
尤其是四書五經,論語中庸等,有哪些勵誌的名言,鼓
恃才傲物有也要有才可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四書五經的名言名句和出自
《孟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
《詩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投我以桃,報之以李”;“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禮記》“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孟子名言
盡信書,不如無書。 (孟子·盡心下)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告子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孫醜)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上)
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孟子·離婁下)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孟子·盡心上)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醜)
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盡心上)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為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大學》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君子而時中”(《中庸》),中立而不倚”(《中庸》),
《論語》中的名言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了,然後按一定時間去溫習它們,不也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愉快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了呢?”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裏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憂慮別人不了解自己,但要憂慮自己不了解別人。”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誌於學習;三十歲時做事符合禮儀;四十歲時(掌握了各種知識,)不受迷惑;五十歲時了解自然的規律;六十歲時一聽別人言語,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歲時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矩。”
8、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 孔子說:“複習舊知識時,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才可以做導師啊。”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 孔子說:“君子團結群眾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團結群眾。”
10、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 孔子說:“讀書卻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塗;思考卻不讀書,就一無所成。”
11、子曰:“由,誨汝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 孔子說:“仲由,教導你的道理都知道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種態度是聰明的啊!”
1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譯文 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幹什麼。”
13、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 孔子說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宗廟裏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麼事不能容忍?”
14、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譯文 孔子說:“《關雎》這篇詩,主題快樂卻不過分,憂愁卻不悲傷。”
15、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 孔子說:“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譯文 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1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文 孔子說:“見到賢人,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譯文 孔子說:“朽木無法雕琢,糞土的牆壁無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樣?”
20、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 孔子說:“聰明又好學,向地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麵子,所以稱他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譯文 季文子做事要思考三次再行動。孔子聽說了,說:“兩次,就可以了。”
22、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譯文 孔子說:“寧武子這人,國家太平時,就聰明,國家混亂時,就愚笨。他的聰明可以趕得上,他的愚笨別人趕不上。”
23、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的內在質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粗野,文采勝過質樸就會浮華。隻有文采和質樸配合恰當,才是君子。”
2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 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不如喜歡學習的人,喜歡學習的人不如以學習為快樂的人。”
25、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譯文 孔子說:“明智的人喜歡水,仁慈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明智的人快樂,仁慈的人長壽。”
2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譯文 孔子說:“將知識默記在心,學習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疲倦,這些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譯文 孔子說:“不到他苦思冥想時,不去啟發;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開導。不能舉一例能理解三個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重複教他了。”
28、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譯文 孔子在齊國聽《韶樂》,好長時間吃肉不覺滋味。他說:“沒想到音樂的創造竟能達到如此高的境界。”
29、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譯文 葉公問子路:孔子是怎樣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說:“你怎麼不說:他這個人啊,發憤時就忘記吃飯,高興起來就忘記了憂愁,竟然連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 孔子說:“幾個人走路,一定有值得我學習的人。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借鑒他的缺點進行自我改正並告訴他人。”
31、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譯文 孔子教學有四項內容:文獻、品行、忠誠、信實。
32、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譯文 孔子說:“君子胸懷寬廣,小人憂愁悲傷。”
33、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譯文 曾子說:“鳥將死時,叫聲都很悲哀;人快死時,說話都很善良。”
3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譯文 曾子說:“士不可不誌向遠大,意誌堅強,因為他肩負重任,路途遙遠。以實行仁道為已任,不是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能罷休,不是也很遙遠嗎? 奮鬥終身,死而後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
35、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譯文 孔子說:“不在那個位置上,就不要想那個位置上的事。”
36、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譯文 孔子說:“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麼就知道後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37、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譯文 孔子說:“三軍可以剝奪主帥,匹夫不可剝奪誌向。”
38、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譯文 孔子說:“明智的人不會迷惑,仁愛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39、子曰:“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
譯文 孔子說:“碰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我)才知道鬆柏是最後凋謝的。”
40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文 孔子說:“君子幫助人取得成績,不促使人陷入失敗。小人相反。”
41、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譯文 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句話可以奉行終生?”
孔子說:“大概就是‘恕’了,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強施加在別人身上。”
44、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譯文 子夏說:“做官有餘力時就去學習,學習能夠遊刃有餘時就去做官。”
45、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譯文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46~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傷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譯文 孔子說:“家中有我們這些人,如果輕犯父母者,當自強!如果不輕犯者,以後也不會這樣。君子應該守本分,輕犯父母者也好,不輕犯者也好,都是與人之常情而來!”
詩經名句
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泌之洋洋,可以樂饑。《詩經·陳風·衡門》
譯:在陳國的衡門之下,可以遊玩休息;在泌水之濱,可以高興地忘掉饑餓。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國風·周南·關雎》
譯:魚鷹和鳩咕咕唱,在那河中沙洲上。美麗善良的姑娘,正是君子好對象。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國風·秦風·蒹葭》
譯:河邊蘆葦青蒼蒼,晶瑩露珠結成霜。所戀的那個心上人,正在河水那一方。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國風·周南·桃夭》
譯:桃樹蓓蕾綴滿枝杈,鮮豔明麗一樹桃花。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經·國風·衛風·碩人》
譯:淺笑盈盈酒窩俏,晶瑩如水眼波妙。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詩經·國風·王風·黍離》
譯:了解我的人,說我心中憂愁;不了解我的人,以為我有什麼要求。高遠的蒼天啊,我怎麼會是這樣?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
譯:當初離家出征遠方,楊柳飄揚春風蕩。如今歸來奔家鄉,雪花紛飛漫天揚。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詩經·國風·鄭風·風雨》
譯:風雨晦暗秋夜長,雞鳴聲不停息。看到你來這裏,還有什麼不高興呢?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國風·衛風·淇奧》
譯:這個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無斑。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周南·關雎·序》
譯:指提意見的人隻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確,是無罪的。聽取意見的人即使沒有對方所提的缺點錯誤,也值得引以為戒。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
譯:別的山上的石頭,能夠用來琢磨玉器。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詩經·國風·衛風·木瓜》
譯:你送我木瓜,我就以瓊漿玉液報答。這哪裏能算報答,隻是為了彼此永遠相好。(注:《木瓜》本來就是表達男女愛慕之情的。)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蕩》
譯:沒有不能善始的,可惜很少有能善終的。 事情都有個開頭,但很少能到終了。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詩經·國風·邶風·擊鼓》
譯:我會牽著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詩經·國風·陳風》
譯:月亮出來,如此潔白光明,璀璨佳人,如此美貌動人。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汝,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詩經.國風.魏風.碩鼠》
譯:大老鼠啊大老鼠,別再吃我的黃米粒。多年侍奉你,全然不把我顧。發誓要離開你,到那舒心地。
(這裏把剝削階級比作老鼠)
秩秩斯幹,幽幽南山《小雅。鴻雁。斯幹》
譯:溪澗之水蜿蜒流淌,南山景致青翠幽深。
心之憂矣,如匪浣衣。靜言思之,不能奮飛。《詩經.國風.邶風.柏舟》
譯:心中的幽怨抹不掉,好像沒洗的髒衣裳。靜下心來思前想,隻恨想飛無翅膀。
皎皎白駒,在彼空穀,生芻一束,其人如玉。 《詩經.小雅.白駒》
譯:皎潔的白色駿馬,在空寂的山穀 。它咀嚼著一捆青草 ,那人如玉般美好 。
人而無儀,不死何為。《詩經·鄘風·相鼠》
譯:為人卻沒有道德, 不死還有什麼意思。
我姑酌彼兕觥,唯以不永傷。《詩經·周南·卷耳》
譯:讓我姑且飲酒作樂吧,隻有這樣才不會永遠傷悲。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詩經?國風?周南?漢廣》
譯:漢水滔滔深又闊,水闊遊泳力不接。漢水湯湯長又長,縱有木排渡不得。
江有汜,之子歸,不我以。不我以,其後也悔。《詩經.召南.江有汜》
譯:長江自有分流水。這個人兒嫁過去,不肯帶我一同去。不肯帶我一同去,將來後悔來不及!
四書五經名句的釋義
四書五經名句
《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第一章)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齊家,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第二章)
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第三章)
君子有諸已而後求諸人,無諸已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第十一章)
《中庸》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第一章)
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第六章)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第二十章)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第二十二章)
《論語》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學而》
貧而無諂,富貴無驕。(學而)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君子務本。(學而)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篇》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
君子周而不比(勾結),小人比而不周。(為政)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裏仁》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裏仁)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裏仁)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裏仁)
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公冶長》
不遷怒,不貳過。《雍也》
君子周急不繼富。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雍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述而)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子罕)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顏淵)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路》。
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憲問〉
古之學者為已,今之學者為人。〈憲問)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
可與人言而不言,失人(錯過人才);不可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衛靈公)
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
躬自厚而薄責人,則遠怨矣。(衛靈公)
道不同,不相為謀。(衛靈公)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友便佞,損矣。(季氏)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微子)
大德不逾閑(遮攔阻隔之物),小德出入可也。(子張)
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論語.子張》
《孟子》
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梁惠王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梁惠王下)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充足)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公孫醜上)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公孫醜上)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公孫醜上)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滕文公上)
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離婁上)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離婁下)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生亦所所欲,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告子上)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使內心震動,堅韌本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子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盡心上)
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盡心下)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
《尚書》
靜言庸違,象恭滔天。《尚書.堯典》
玩人喪德,玩物喪誌。《尚書.旅獒》
以公滅私,民其允(信)懷(歸向)。《尚書.周官》
《禮記》
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禮記曲禮上》
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善學者,師逸而功信,又從而庸(歸功)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民,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鍾,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有其聲;不善待問者反之,此皆進學之道。
《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左傳》
多行不義必自斃。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末大必折,尾大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