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黃山的詩句
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登臨黃山時,曾對黃山的秀麗這樣讚歎:“薄海內外之名山,無如徽之黃山。”後被當地人引申為“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元帥的“風景如畫”和劉伯承元帥所做的《與皖南抗日諸老同誌遊黃山》:“抗日之軍昔北去,大旱雲霓望如何。黃山自古雲成海,從此雲天雨也多”。
望黃山諸峰
唐 釋島雲
峰峰寒列簇芙蕖,靜想嵩陽秀不如。
峭拔雖傳三十六,參差何啻一千餘。
浮丘處處留丹灶,黃帝層層隱玉書。
終待登臨最高頂,便隨鸞鶴五雲車。
因公檄按遊黃山
宋 吳黯
倏忽雲煙化杳冥,峰巒隨水入丹青。
地連藥鼎湯泉沸,山帶龍須草樹腥。
半壁絳霞幽洞邃,一川寒雹古湫靈。
霓旌去後無消息,猶有仙韶動俗聽。
遊黃山留題
宋 張冠卿
路盡清溪逼畫圖,亂雲深處插天都。
霧開虎豹文姿出,鬆隱龍蛇怪狀孤。
吐焰看砂奴火齊,淩虛精舍礙靈烏。
我來為訪容成侶,試問丹丘果有無。
遊黃山
宋 朱彥
三十六峰高插天,瑤台瓊宇貯神仙。
嵩陽若與黃山並,猶欠靈砂一道泉。
遊黃山
宋 焦炳炎
秀出雲霄一杖探,諸峰高下護晴嵐。
丹成兔魄香生杵,影見龍津月在潭。
洞暖有花因七七,雲深無語住三三。
粥魚敲動山林典,合傍浮丘去結庵。
湯泉
宋 焦靜山
渟渟靈水養靈珠,籟定波生注玉壺。
洗盡塵勞多少客,不知還解洗心無。
送溫處士歸黃山百鵝峰舊居
唐 李白
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
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
伊昔升絕頂,俯窺天目鬆。
仙人煉玉處,羽化留餘蹤。
亦聞溫伯雪,獨往今相逢。
采秀辭五嶽,攀巒曆萬重。
歸休白鵝嶺,渴飲丹砂井。
風吹我時來,雲車爾當整。
去去陵陽東,行行芳桂叢。
回溪十六度,碧嶂盡晴空。
他日還相訪,乘橋躡彩虹。
石床峰
元 汪珍
常約高僧訪上方,峰頭老樹掛斜陽。
仙翁何處歸來晚,風落鬆花滿石床。
題黃山
明 方勉
杖黎得得入雲看,中有幽篁下有蘭。
百道飛泉鳴玉佩,千尋石柱架瓊巒。
隔林幢影招青鳥,出洞簫聲送彩鸞。
地位清高人罕至,好收風景入琴彈。
同友人遊黃山
明 湯賓尹
冒雨穿山羨未曾,息肩無寺寺無僧。
寬圍白浪身千葉,峭入青天手一藤。
龍吼藥爐舂急杵,猿調茶鼎煮孤燈。
與君伸腳量峰磧,踏著雲光不記層。
翠微峰
宋 無名氏
洞裏乾坤世莫知,時聞嘯鶴帶雲歸。
幾回洞口乘風立,欲挾飛仙入翠微。
黃山歌
清 湯複
老人今年七十七,家在黃山東之側。
山距吾家百餘裏,夢寐常勞麵未覿。
今年鼓勇扶筇往,彳亍危岑神惕惕。
步步躋攀絕援引,崖石刮耳壁摩鼻。
天生老骨不知疲,眼看鬆石步登陟。
墮崖墜壑都無謂,縱死茲山意亦得。
黃山行
清 釋弘仁
坐破苔衣第幾重,夢中三十六芙蓉。
傾來墨沈堪持贈,恍惚難名是某峰。
黃山絕頂題文殊院
清 魏源
峰奇石奇鬆更奇,雲飛水飛山亦飛。
華山忽向江南峙,十丈花開一萬圍。
黃山雜詩
清 孫洤
名山刻畫總支離,萬態千容到始知。
高以難窺終愛瘦,險多不測乃成奇。
雲隨變幻無常致,鬆不雷同總怪枝。
若結茅庵青翠處,真修何必讓安期。
黃海雜興
清 餘鴻
浮雲變幻豈無心,閑看雲飛酒自斟。
雙壁如門霞是障,群峰拔地筍成林。
雪依片石留鴻爪,台峙層巒理素琴。
鍾子難逢誰識我,高山流水慕知音。
三折嶺望黃山
清 董法海
回頭三折望黃山,客路匆匆山自閑。
寄語芙蓉峰六六,相思都在白雲間。 ......餘下全文>>
誰知道姚維均當年寫給黃炎培的那首《沁園春》
1、沁園春 雪
知識目標:1、寫景、議論、抒情的表達方式
2、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能力目標: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標: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樹立偉大抱負和堅定信念
重點、難點:理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教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1、指名朗讀課文
2、讓學生談談對這首詞的初步理解。
二、題解與背景
本文體裁詞。詞又叫詩的別體,長短句。沁園春,詞牌名。
三、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這首詞分上下兩闋,各寫什麼? 上片:描寫北國雪景; 下片:縱論曆代英雄
四、研究下列問題
1、總寫北國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統領下文,都望到了什麼?(長城、黃河、山脈、高原 )
這些景觀大勢磅礴,顯示了詩人博大的胸懷、雄偉的氣魄,是實寫。
3、哪幾句是虛景?
4、你認為以動寫靜的句子是哪些?以靜寫動的句子是哪些?(山舞銀蛇,原馳蠟象……)
5、在下片中,能起到領起下文的字是?它領起哪些句子?(惜)
6、如何理解本文的言主旨?
詩人描寫北國雪景,有雄壯之氣勢,豪放的風格,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表現了詩人豪邁的胸懷。
五、重點詞句子的理解。
1、“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含義。
2、“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在結構上的作用。承上啟下,過渡作用
3、結句“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有何寓意?
隻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嬌江山完全稱意。這是對一代新人的呼喚和企盼。
六、作業。背誦這首詞。
〔補充資料〕
〔頓失滔滔〕這裏指黃河因冰封而立刻消失滾滾的波浪。
〔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rào饒)〕紅日和白雪互相映照,看去好像裝飾豔麗的美女裹著白色外衣,格外嬌媚。
〔競折腰〕折腰,傾倒,躬著腰侍候。這裏是說爭著為江山奔走操勞。
〔秦皇漢武〕秦始皇嬴(yíng盈)政(前二五九——前二一○),秦朝的創業皇帝;漢武帝劉徹(前一五六——前八七),漢朝功業最盛的皇帝。
〔略輸文采〕文采本指辭藻、才華。“略輸文采”,是說秦皇漢武,武功甚盛,對比之下,文治方麵的成就略有遜色。
〔唐宗宋祖〕唐太宗李世民(五九九——六四九),唐朝的建立統一大業的皇帝;宋太祖趙匡胤(yìn印)(九二七——九七六),宋朝的創業皇帝。
〔稍遜風騷〕意近“略輸文采”。風騷,本指《詩經》裏的《國風》和《楚辭》裏的《離騷》,後來泛指文章辭藻。
〔天驕〕漢時匈奴自稱為“天之驕子”(見《漢書?匈奴傳》),後以“天驕”泛稱強盛的邊地民族。
〔成吉思汗(hán寒)〕元太祖鐵木真(一一六二——一二二七)在一二○六年統一蒙古後的尊稱,意思是“強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稱,即王)。後來蒙古在一二七一年改國號為元,成吉思汗被推尊為建立元朝的始祖。成吉思汗除占領中國黃河以北地區外,還曾向西遠征,占領中亞和南俄,建立了龐大的帝國。
〔隻識彎弓射大雕〕雕,一種屬於鷹類的大型猛禽,善飛難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強的射手。“隻識彎弓射大雕”,是說隻以武功見長。
2、雨說
——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而歌
教學目標
1.學習擬人、比喻、反複等修辭手法,體會它們在形象塑造、表情達意中的作用。
2.理清詩人的創作思路和詩歌的結構,體會詩歌形象的逐層勾勒和作家情感的逐步展現。
3.能夠有感情地朗誦詩歌,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
4.通過作者對春雨形象的描繪和歌頌,領悟作者對兒童的關愛之情。
5.通過學習詩作,培養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感情。
(第一課時)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是唐代詩人杜甫的名句。而詩人鄭愁予的寸卻獲得了一種生動活潑的靈氣。
1作家簡介
鄭愁予是台灣詩人,本名鄭文韜(tao),祖籍河北,1933年生於山東濟南。被稱為“中國的中國詩人”。
童年時他跟隨當軍人的父親走遍大江南北;抗戰期間,他隨母親轉徙內地各處。在逃難途中由母親教讀古詩詞;1舛9年隨家人去台灣,一麵學習,一麵寫作,並受到紀弦的賞識,1955年他畢業於中興大學法商學院,1963年成為現代詩社中的主要成員。
2、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3.提問學生“雨說”它在詩中出現了幾次。以此引導學生理出詩作結構,並和學生一起為詩作的四個部分命名。
a.第一部分:(一至三節) 雨的到來
b.第二部分:(四至五節) 雨的邀請
c.第三部分:(六至八節) 雨的來意
d.第四部分:(九節) 雨的祝福
4.提問:詩作是第幾人稱寫作?是什麼修辭手法?
是第一人稱寫作,是擬人的修辭手法。題目是“雨說”,因此全詩都是用雨的口吻直接敘述,直接抒情。
5.提問:在第一節到第五節中出現過哪些景物?
合作討論,找出第一節到第五節出現的景物:田圃、牧場、魚塘、小溪。
6.說明詩作開篇點題,雨在大地的期待中到來,第一節描繪了大地枯旱的景象:田圃荒涼,種子禁錮;牧場枯黃,牛羊絕跡;魚塘低淺,遊魚缺水;小溪幹涸,水落石出。
在教師的講解中,想象缺少雨水滋潤的大地的景象,體會春雨來臨所帶來的生命氣息。
7.概括出詩中雨到來之後大地的景象。
合作討論,概括雨來臨後大地複蘇的景象:田圃泥土潤如油膏,牧場新苗添綠,池塘魚兒歡騰,溪水叮咚流淌。
8、齊讀第1-5節
提問:雨讓大地生氣勃勃,那麼在詩人筆下,雨是什麼樣子的?讓學生從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方麵來描述。
可以結合“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和朱自清的《春》中描寫春雨的內容。
回答提問:視覺上,“像絲縷那樣把天地織在一起”,表現雨的細密;聽覺上,“走得很輕,而且溫聲 細語的”,表現雨的淅瀝;觸覺上,“親一親”,表現雨的輕柔……
(第2課時) 教學步驟
1.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作,可選擇集體、個別、自由朗讀的方式。要求:字音要讀準;停頓要恰當,句子的層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
2.在大地的期待中,雨悄然來到,為萬物帶來了勃勃生機。提問:雨的家鄉在哪裏?它是怎麼長大的?
雨的家鄉在遙遠的地方,它是在“自雲的繈褓中笑著長大的”。認真聽教師的講解,領會“白雲”和“笑著”的深刻含義。(白雲是自由的象征,雨在白雲中孕育,自由、幸福地成長。)
3.提問:雨做了這一切,它的來意是什麼?
它的來意是“教你們勇敢地笑”。引導並點明寓意:雨希望孩子們能夠衝破束縛,自由自在、快樂地生活。
4.講解並提問:第三部分描寫了柳條兒、石獅子、小燕子、旗子見到春雨後“笑”的場麵,運用什麼修辭手法?
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柳條兒“笑彎了腰”,石獅子“笑出了淚”,小燕子“笑斜了翅膀”,旗子“嘩啦啦地響”。
5.組織學生討論:如何理解“隻要旗子笑,春天的聲音就有了/隻要你們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這句話?
雨的到來給萬物帶來歡笑,雨是自由和快樂的代言人,因此,隻要孩子們能夠勇敢地用笑聲表達出追求幸福、快樂的願望,大地就有希望了。
6.提問:最後一節詩中哪些詞句暗示了雨的命運?
“不再回去”、“快樂地安息”都表明了雨的命運。
7.提問:雨的祝福是什麼?如何理解?
雨的祝福是孩子們“吃著蘋果擦著嘴”,意指享受到自由和幸福的生活。
8.講解詩歌的寓意:
詩人借雨融入大地的現實,賦予雨以象征意義——犧牲自己的生命,為孩子們帶來追求自由、幸福的信念和理想。
本課總結
本詩於1979年創作的自由體新詩。全詩共九節,以題目“雨說”開篇,並通過“雨說”的反複,貫穿詩篇,形成前後呼應的結構。詩人以擬人化的手法,賦予春雨以說話能力,采用第一人稱與兒童對話,塑造了~個溫柔親切的“愛的使者”的形象。全詩洋溢著輕鬆愉快、清新活潑的氣息。通過這首詩作的學習,大家應該初步了解自由體新詩的特點,感受到詩人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對現代性創作技巧的把握。
作業:
1、 熟讀並朗誦詩歌。
2、 完成課後練習。
板書設計
3、星星變奏曲
教學目標:1、朦朧詩的特點及背景 2、理解“變奏曲”的含義
3、找出比喻句並理解含義 4、珍惜美好生活
重點難點:暗喻句子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題解與導入
大家都學過著名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寫了熱鬧自由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朦朧詩
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是**後期一群自我意識開始覺醒青年,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實進行反思和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的產物。作者江河,是變革時代的中國新文學史上的“朦朧詩”運動的主將之一。
(放錄音帶)
三、讀詩歌,整體感知、討論
1、詩中的星星象征什麼?詩人反複詠歎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象征著光明,象征著美好的事物,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2、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麼異同點?
(都用“如果-----誰還需要---還會---”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願意”和“誰願意”)
四、問題研究
1、這首詩為什麼題為《星星變奏曲》?
這是借用音樂術語來說的,它提示這首詩是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
詩的上下兩節結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有同樣的韻律。但上下兩節的情境,意味發生了變化,如用“誰不願意”和“誰願意”就不同了。(句式、詞語)這種情形如同音樂,兩段錄音曲在保持基本輪廓的基礎上出現一點變化。
2、詩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五、練習:根據練習三要求寫幾句詩。
練習二:
1、“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這是將“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形成類比聯想,以想像中春意盎然,充滿生機的景象與綴滿繁星的景象類比,使人意會到令人向往的詩一般的生活境界。
3、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4、外國詩兩首
蟈蟈與蛐蛐
濟 慈
教學目標:1、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特點
3、分析寫景詩的意境
4、欣賞和熱愛大自然,培養生活的情趣
重點難點:如何欣賞寫景的詩歌的意境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這節課再向大家介紹一篇浪漫主義詩人——濟慈(板書)創作的十四行詩《蛔蟈與蛐蛐》(板書)。
二、教讀新課。
1.指名朗讀這首詩。正音。
2.簡介作者和時代背景。引導學生閱讀注釋①,教師補充。
濟慈(1795—1821),英國詩人。1795年10月29日生於倫敦。9歲時父親去世,母親改嫁,濟慈和兩個弟弟由外祖母收養。15歲時母親又病故,外祖母委托兩名保護人經營他們兄弟的財產。起初濟慈是學醫的,他喜好文學,但對醫學並不厭棄,通過考試獲得 內科醫生執照,還繼續學習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