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言文中去是什麼意思
去 (qù,)qù
①<動>離去;離開。《嶽陽樓記》:“便有~國懷鄉,憂讒畏譏。”
②<動>距;距離。《五人墓碑記》:“夫五人之死,~今之墓而葬焉。”
③<形>過去的。《琵琶行》:“我從~年辭帝京。”
④<動>除去;去掉。《捕蛇者說》:“~死肌,殺三蟲。”
⑤<動>舍去;舍棄。《五蠹》:“~偃王之仁。”
⑥<動>用其他動詞後,表示行為動作的趨向。《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風流總被雨打風吹~。”
⑦<動>前往;到……去。《孔雀東南飛》:“阿母謂阿女,汝可~應之。”
jǔ
<動>通“弆”。收藏;貯存。《蘇武》:“掘野鼠~草實而食之。”
【去婦】被遺棄之妻
且 古文言文中什麼意思
”且“字用法比較多,詞性也比較複雜。除了少數文言中虛詞用法外,一直沿用至今。
主要用法有:
一、助詞 用在句末,相當於“啊”。
二、代詞此,這;今。匪且有且,匪今斯今。——《詩·周頌·載芟》。
三、發語詞,用在句首,與“夫”相似:且說。
四、副詞
1、將近;幾乎。年且九十。——《列子·湯問》
2、將;將要。且為之奈何。——《史記·項羽本紀》
3、暫且;姑且;且往觀乎?——《詩·鄭風》
4、表讓步,尚且;都;還。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白馬篇》
五、連詞
1、表示並列關係,相當於“又”、“而且”。君子有酒,旨且多。——《詩·小雅》
2、又……又。連用以表示兩件事同時並進。如:既高且大;且戰且退。
3、表示選擇關係,相當於“抑或”、“或者”。是且非邪。——唐·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4、表示遞進關係,相當於“尚且”、“況且”。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三國誌》
5、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若”、“假如”、“就是”、“即使”。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廉頗藺相如傳》
6、尚且,還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史記·項羽本紀》
更詳細的用法可以參考百科裏麵的,或者《辭海》、《現代漢語大辭典》等工具書,都比較完善。
古代文言文中跑是什麼意思?
古代文言文中跑是走的意思
古文中剛開始沒有“跑”這個字,與跑同義的就是“走”.
古文中表示慢走可以用“步”,“行”比如行百裏者半九十,快走的可以用“趨”,比如趨之若鶩.快跑就是“走”了,比如走馬觀花,不脛而走.
古代文言文中的而是什麼意思
而,音為ér(同“兒”),常見古漢語釋義為:
①<名>頰毛;胡須。《周禮·考工記》:“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而。”
②<代>通“爾”你,你的。《記王忠肅公翱事》:“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
③<動>通“如”。好像《察今》:“軍驚而壞都舍。”
④<連>1.表並列關係。《論積貯疏》:“苟粟多而財有餘。”《捕蛇者說》:“黑質而白章。”
2.表相承關係。《扁鵲見蔡桓公》:“扁鵲望桓侯而還走。”《石鍾山記》:“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
3.表示遞進關係。《勸學》:“君子愽學而日參省乎已。”《赤壁之戰》:“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
4.表轉折關係。《肴之戰》:“吾見師出,而不見其入也。”《論積貯疏》:“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⒌表修飾關係。《勸學》:“吾嚐終日而思矣。”《捕蛇者說》:“吾恂恂而起。”
⒍表假設關係。《信陵君竊符救趙》:“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趙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馮婉貞》:“諸君而有意,瞻餘馬首可也。”
⒎表因果關係。《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赤壁之戰》:“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
⒏表時間、方位、範圍的界限,相當於“以”。《祭妹文》:“今而後,吾將再病,教從何處呼汝耶。”
⑤<助>表感歎語氣,相當於“啊”“吧”。《論語·子罕》:“豈不爾思,室是遠而。”《論語·微子》:“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⑥詞綴,嵌在某些時間詞後麵。《口技》:“俄而,百千人大呼。”《醉翁亭記》:“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以上內容來自文學網。
就 在古代文言文中都有什麼意思
就
①接近,靠近;
②完成,達到;
③即使;
④前往;
⑤歸於,趨向;
⑥登上;
⑦就職,赴任;
⑧承受,接受;
⑨參加,參與;
⑩效法,擇取;
11成就,成功;
12看,觀賞;
13使成功;
14變成,造成;
15產生,生成;
16假如,假使;
17向,從,跟;
18就著,根據。
要古代文言文寓言~古文及翻譯及寓意都要!~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②,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③,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
【字詞注釋】
①選自《呂氏春秋》。②溉汲:取水。③穿井:挖井。
【詩文翻譯】
宋國有一戶姓丁的人家,家裏沒有水井,要到外邊去取水,所以總有一個人在外邊奔波。後來他家挖了一口井,於是對人說:“我挖了一口井,家裏就多了一個人。”有人聽見這話,就向另外的人傳話說:“丁家挖了一口井,井裏出來一個人。”於是全國的人都爭相傳播這樣一條奇聞。消息傳到了宋國國君那裏。國君派人到丁家去查問。丁家的人回答說:“我們是說挖井之後多出一個人的勞力可供使用,不是說從井裏挖出一個人來。”
啟發:這個故事從丁氏的穿井引出傳話的出入,說明傳言易訛,凡事須親自調查,這樣才能了解到事情的真相。
文言文古之致治者什麼意思?
你好:
“古之致治者”的意思是:古代能治理好國家的人(帝王)。如下句:
太宗令封德彝舉賢,久無所舉。上詰之,對曰:“非不盡心,但於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於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
譯為:唐太宗讓封德彝舉薦有才能的人,他過了好久也沒有推薦一個人。太宗責問他,他回答說:“不是我不盡心去做,隻是當今沒有傑出的人才罷了!”太宗說:“君子用人如用器物一樣,各取它的長處。古代能治理好國家的帝王,難道是向別的朝代去借人才來用的嗎?我們隻是擔心自己不能識人,怎麼可以冤枉當今一世的人呢?”
錯誤之處,請諒解。希望能幫上你的忙。
“且”在古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且”在古文言文中用法比較多,主要用法如下:
*
作為助詞,可以用在句末,相當於“啊”。
*
作為代詞,此,這;今。
*
作為發語詞,用在句首,與“夫”相似,且說。
*
作為副詞,
1、將近;幾乎。年且九十。——《列子·湯問》
2、將;將要。且為之奈何。——《史記·項羽本紀》
3、暫且;姑且;且往觀乎?——《詩·鄭風》
4、表讓步,尚且;都;還。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白馬篇》
*
作為連詞
1、表示並列關係,相當於“又”、“而且”。
2、又……又。連用以表示兩件事同時並進。如:既高且大;且戰且退。
3、表示選擇關係,相當於“抑或”、“或者”。
4、表示遞進關係,相當於“尚且”、“況且”。
5、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若”、“假如”、“就是”、“即使”。
6、尚且,還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史記·項羽本紀》
在古文言文中有哪些字翻譯成.現代漢語是“有”的意思
有沒有的“有”,在文言文中是個常見詞,如“有備無患”、“有德者居之”。所以,其它詞用於“有”的並不多。接近的有“具”。如《核舟記》:“罔不因勢像形,各具情態。”但它們之間仍有差別。“具”在表達“具有”時,含有“表現出來”的意思。
文言文中"以"的意思有哪幾種?
以
以
五筆拆成C
以
1、因為,由於:例:
⑴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無請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藝,推為長。
⑷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裏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這發憤一擊,不敢複有株治。
⑼不賂者以賂者喪。
⑽以心中有足樂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2、而。例:
⑴有好事者船認入。
⑵留五百人鎮之,以斷洄曲及諸道橋梁。(以:以便)
⑶吾騎馬挾矢以助戰。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於柑以諷耶?
⑹以齧人,無禦之者。(以:這裏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⑻屬予作文以記之。
⑼殺之以應陳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12)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
(13)餘與四人擁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則遊者眾。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噲側其盾以撞。
(17)吾誠願與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動。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長。
(20)各各竦立以聽。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隱忍以行。
(23)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24)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擊荊河。
(26)遂自投汨羅以死。
(27)其責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與物物爭。
3、把,拿,用。例:
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以”後省略介詞賓語。)
⑵以錢覆其口。
⑶屠懼,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縛即爐火,燒絕之。
⑹ 以檻車送元濟詣京師。
⑺何以為計?
⑻將以攻宋。
⑼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⑽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裏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
(13)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14)操當以肅還付鄉黨。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
(17)以我應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勝。
(19)國胡以相恤。
(20)將以釁鍾。
(21)悉以心誠之話倚托,千萬無渝。
4、以為,認為。例:
⑴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
⑶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
⑷皆以美於徐公。
⑸而小儒規規焉以君臣之義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5、憑,靠。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裏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氣聞於諸侯。
⑹以攻則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6、按照,依照。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實校之。
⑶餘船以次俱進。
⑷何必更以多寡為差?
⑸蓋以律非故殺。
⑹以次進。
⑺則又 法從事。
7、根據。例:
⑴今以蔣氏觀之,猶信。(以:一說拿。)
⑵貴以近知遠。
8、通“已”,已經。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盡矣。
9、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範圍。例:
⑴受命以來,夙夜憂歎。(以:表時間)
⑵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範圍)
10、在。例:
⑴餘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曆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穀,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斬於市。
⑶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
⑷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
11、作語助,起調整音節作用。例:
逆以煎我懷。
12、為。例:
⑴如或知爾,則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以:是)
13、通“已”,止。例:
無以,則王乎?
14、任用。例: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15、此,這。例:
以一物體與物物爭。(本義項指前一個“以”。)
「以為」
1、把......當作或作為。例:
⑴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⑵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⑶吾始聞汝名,以為豪。
⑷相傳以為雁蕩。
⑸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以為:把它設為。)
⑹撰長書以為贄。
⑺寡君之以為戮。
2、認為。例:
⑴以為且噬己為,甚恐。
⑵以為妙絕。
⑶人人自以為必死。
⑷臣竊以為其人勇士。
⑸以為“非我莫能為”也。
⑹然議者必以為無故而動民,
3、把......製成。例:
⑴然得而臘之以為餌。
⑵鑄以為金人十二。
高級漢語詞典
以
yǐ
<動>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義:用)
同本義。有一部分現已弱化成了介詞 [use]
以,用也。——《說文》
以,用也。——《小爾雅》
凡師能左右之曰以。——《左傳·僖公二十六年》
封疆社稷是以。——《左傳·定公十年》
純以形式。——蔡元培《圖畫》
如或知爾,則何以哉?——《論語》
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願認錯受罰);以疏間親(關係疏遠的人離間關係親密的人);以耳為目(把聽到的當作親眼目睹的);以指測河(用手指測量河水的深淺。比喻達不到目的)
使,令 [take]
向欲以齊事王攻宋也。——《戰國策》
又如:以彰其慢(公開過失);以介眉壽(祝壽之詞);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
憑借;仗恃 [depend on]
富國以農,距敵恃卒。——《韓非子》
認為,以為 [consider as ]
我以日始出。——《列子·湯問》
又如:以眾暴寡(以人多勢眾的一幫去欺淩、迫害人少勢弱的一方)
做,從事 [do]
教育事業最有意義,情願終身以之的。——葉紹鈞《倪煥之》
詞性變化
以
yǐ
<名>
原因,緣故 [reason]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詩·邶風》
無固定職業的人 [unoccupied person]
以閑民。——《拾雅》
候疆候以。——《詩·周頌》
以色列的簡稱 [Israel]。如:阿以戰爭
以
yǐ
<介>
把,拿 [using;taking;by means of ]——表示對事物的處置
俱以情告。——《世說新語·自新》
以刀劈狼。——《聊齋誌異·狼三則》
又如:以力服人(用強製的手段使人服從)
依,按,憑 [in accordance with;by]——表示動作行為的憑借或前提。猶言憑、根據
何以謂之文。——《論語》
以殘年餘力。——《列子·湯問》
以我酌油知之。——宋·歐陽修《歸田錄》
以大中丞撫吳者。——明·張溥《五人墓碑記》
以鄉人子謁餘。——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以其智力為也。——清·龔自珍《病梅館記》
又如:以膺大統(繼承帝位);以天自諉(聽天由命);以時(按時;依時)
在,於 [in]——表示行動的時間、處所或範圍
賞以春夏而刑以秋冬。——柳宗元《斷刑論》
以八月十三日斬於市。——清·梁啟超《譚嗣同傳》
餘以乾隆。——清·姚鼐《登泰山記》
從,自,由 [from]——表示行動或變化的起點
自古於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潛夫論》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史記》
又如:以下(下等;下層);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調簡(清代府、州、縣缺,有繁有簡,分為最要、要、中、簡四等。如山東是繁缺,安徽是簡缺,從山東到安徽,是以繁調簡);以郤視文(從縫隙裏看雜色文采。比喻見識淺陋狹隘)
以
yǐ
<連>
為 [in order to;so as to;for]。如:以身殉職(為忠於本職工作而貢獻出生命);以為後圓(為以後作打算)
因為,由於 [because of]——表示行為產生的原因
以貪勤民。——《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吾以捕蛇獨存。——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成以其小,劣之。——《聊齋誌異·促織》
汝以一念之貞,遇人仳離,致孤危托落。——清·袁枚《祭妹文》
以數諫故。——《史記·陳涉世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範仲淹《嶽陽樓記》
又如:以致(表示由於上文所說的情況,引出了下文的結果);以人廢言(由於人不好,對其言論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祿而危害身體);以私害公(謂因私情而損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舊指官員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廢食(由於吃飯打噎,便不敢再進食。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應做的事情);以辭害意(因拘泥於辭義而誤會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和,而 [and;as well as ]——表示並列關係
夷以近。——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載以來。——清·周容《芋老人傳》
一雞瞥來,徑進以啄。——《聊齋誌異·促織》
則,那麼 [then]——表示條件關係
戰而不勝,以亡隨其後。——《戰國策》
才 [only]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宋·蘇洵《六國論》
以至於寸。(才達到一寸。)——《後漢書·列女傳》
表目的或結果等 [aim;target]
智叟無以應。——《列子·湯問》
以
yǐ
<助>
用在單純方位詞或時間詞之前,表示時間、方位、數量、質量、範圍之類的界限
日觀以西峰。——清·姚鼐《登泰山記》
加在句中,表示語氣的舒緩或調整節奏
微我無酒,以敖以遊。——《詩·邶風》
加在句尾,不示肯定語氣
夫晴蛉其小者也,黃雀因是以。——《戰國策》
加在能願動詞後,類似詞的後綴。如:可以;得以; 能以
常用詞組
以暴易暴
yǐbào-yìbào
[substitute one tyrant with another] 用殘暴者代替殘暴者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不知其非矣。——《史記·伯夷列傳》
以便
yǐbiàn
[so that;so as to;with the aim of]∶用在下半句話的開頭,表示使下文所說的目的容易實現
說話清楚些,以便聽懂你的意思
[with an eye to;in order that;in order to;so as to]∶為了有利於
將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國家。——《史記·魏公子列傳》
以次
yǐcì
[in proper order]∶按次序
以次購物
[the following]∶某點以下
以次各位
[other]∶其他
俺家也無以次人丁,便要訪問李郎消息,也沒個人。——明·湯顯祖《紫釵記》
以刺世事
yǐ cì shìshì
[in order to satirize affairs in the state at that time] 來諷刺當世之事。以,表示目的的連詞
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以德報怨
yǐdé-bàoyuàn
[return good for evil;kiss the hand that smote it] 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用恩惠去報答怨恨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
以毒攻毒
yǐdú-gōngdú
[Take a bit of the dog that bit you;Evil must be driven out by evil] 原義為用毒藥治毒瘡,引申為利用壞人、壞事之間的矛盾使其自取滅亡
而劫痼改積,巴菽殂葛猶不得而後之以毒攻毒,有至仁焉。——宋·羅泌《路史·有巢氏》
以訛傳訛
yǐ’é-chuán’é
[transmit errors] 把不正確的消息錯誤地傳播出去,越傳越錯
古往今來,以訛傳訛,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這古跡來以愚人。——《紅樓夢》
以防萬一
yǐfáng-wànyī
[just in case;be ready for any eventualities be prepared for all contingencies] 預防可能的或預期的突然變故
加強安全檢查,以防萬一
以攻為守
yǐgōng-wéishǒu
[attack as a means of defence] 以主支國進攻作為防禦的手段
以攻為守,以守為攻,此兵之變也。——宋·陳亮《酌古論·先生》
以故
yǐgù
[therefore] 因為這個緣故。即“因此”、“所以”
以故其後名之。——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以故荊軻逐秦王。——《戰國策·燕策》
以觀後效
yǐguān-hòuxiào
[see how one behaves in the future ] 指觀察犯過錯誤或犯罪的人,在受到寬大處理後是否有悔改的表現
秋節既立,鷙鳥將用,且複重申,以觀後效。——《後漢書·安帝紀》
以後
yǐhòu
[later;thereafter;henceforward] 比現在或所說的時間晚的時間
從今以後
自此以後。——《後漢書·張衡傳》
以還
yǐhuán
[after a certain time in the past] 以來
海禁以還
明清以還
三古以還年代。——[英]赫胥黎著、嚴複譯《天演論》
以及
yǐjí
[together with;and;as well as;along with] 表示並列關係,還…,和…,同…
國家領導人以及有關方麵負責人
以己度人
yǐjǐ-duórén
[judge others by oneself;measure others' corn by one's own bushel] 拿自己的心思來衡量別人;用自己的心思(多指不好的)去猜度別人
聖人以己度人者也,以心度心,以情度情,以類度類,古今一也。——漢·韓嬰《韓詩外傳》
以假亂真
yǐjiǎ-luànzhēn
[take the false article for genuine ones;pass off the spurious as genuine] 把假的混合在其中當成真的
以儆效尤
yǐjǐng-xiàoyóu
[serve to warn others against following a bad example;as a warning to others] 嚴肅處理一個壞人或一件壞事,用來警告那些學著做壞事的人
況這些槍手們,即令果是科目中人,也成了斯文的蟊賊 ,自宜按律究辦,以儆效尤。——清·李綠園《歧路燈》
以快言論
yǐ kuài yánlùn
[pleasing speech] 使言論痛快。以:目的連詞。快:使…痛快,形容詞用如使動詞
詢天下之異文鄙事以快言論。——清·劉開《問說》
以來
yǐlái
[since] 表示從過去某時與現在之間的這段時間
受命以來。——諸葛亮《出師表》
自唐顯慶以來。——清·姚鼐《登泰山記》
以理服人
yǐlǐ-fúrén
[persuade through reasoning;convince sb.by sound argument] 用道理使人信服
要以理服人,不能強人所難
以力服人
yǐlì-fúrén
[try to convince people by force] 用強製手段使人服從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孟子·公孫醜上》
以鄰為壑
yǐlín-wéihè
[shift one’s trouble to others as one who uses his neighbour's field as a drain] 《孟子·告子下》:“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國為壑。”把鄰國作為水坑,把本國洪水排放到那裏。表示嫁禍於人
以卵投石
yǐluǎn-tóushí
[like an egg knocking itself against a stone;kick against the pricks] 用蛋打石頭。比喻不自量力,自取滅亡
以貌取人
yǐmào-qǔrén
[a book by its cover judge people by naeural appearance] 隻根據外貌來判斷一個人的品質才能
以免
yǐmiǎn
[in order to avoid;so as not to] 用於提起下半句話,表明前半句話是為了使下半句話所說的情形不至於發生
以內
yǐnèi
[within;be less than] 界於一定的時間、範圍、數量之中
十天以內
以前
yǐqián
[onetime former;previous] 指時間上某點、某個轉折或某個事件之前
今三世以前。——《戰國策·趙策》
神農以前。——《史記·貨殖列傳》
視三十年以前。——清·洪亮吉《治平篇》
以人廢言
yǐrén-fèiyán
[reject saying because the speaker is what or who he is] 因為某人不好或不喜歡某人而不管他的話是否有道理,概不聽取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衛靈公》
以上
yǐshàng
[more than;over;above]∶表示位置、次序或數目等在某一點之上
中家以上。——清·方苞《獄中雜記》
[the above;foregoing]∶前麵的
以身試法
yǐshēn-shìfǎ
[defy the law] 試著親身去做觸犯法令的事。指明知故犯
明慎所職,毋以身試法。——《漢書·王尊傳》
以身殉職
yǐshēn-xùnzhí
[die in harness;die a martyr at one’s post] 為忠於本職工作,不惜貢獻出生命
後來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職。——《紀念白求恩》
以身作則
yǐshēn-zuòzé
[set an example by one's own action;play an examplary role] 以自身的實際行動給人做出榜樣
以是為恨
yǐ shì wéi hèn
[feel regret for that] 把這件事當作遺憾。一說“因為這件事感到遺憾”
不得永奉陛下,以是為恨。——宋·王讜《唐語林·雅量》
以外
yǐwài
[except;beyond;outside] 表示在一定的範圍、界線或其他限製線之外
營房以外
以往
yǐwǎng
[in the past;before;formerly] 某點以前的時間
從此以往。——《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以為
yǐwéi
[presume;think;believe;consider] 認為
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以為旦噬己也。——唐·柳宗元《三戒》
以為鄙吝。——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資治通鑒》
自以為必死。——《資治通鑒·唐紀》
以為豪。——明·魏禧《大鐵椎傳》
以為妙絕。——《虞初新誌·秋聲詩自序》
以下
yǐxià
[below;under]∶表示位置、級別、次序或數目等在某一點之下
零度以下
桓權以下。——《國語·晉語》
王侯以下。——《後漢書·張衡傳》
魏晉氏以下。——唐·柳宗元《柳河東集》
左膝以下。——清·方苞《獄中雜記》
[the following]∶下麵
以下是代表名單
[now]∶現在
以下就來談談具體辦法
以牙還牙
yǐyá-huányá
[a tooth for a tooth;Requite like for like] 用嘴咬對付嘴咬。比喻對方怎樣來,就怎樣反擊
以牙還牙地給他回擊
以一當十
yǐyī-dāngshí
[pit one against ten] 又作“一以當十”。以一人之力抗擊十人。形容軍人勇猛善戰
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地,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史記·項羽本紀》
以一警百
yǐyī-jǐngbǎi
[punish one as a warning to others] 用懲罰一個人來警戒眾人
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懼改行自新。——《漢書·尹翁歸傳》
以逸待勞
yǐyì-dàiláo
[wait at one's ease for the fatigued enemy] 指采取守勢,養精蓄銳,等待來攻的敵人疲勞時再出擊
以正視聽
yǐzhèng-shìtīng
[ensur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facts] 為保證事實的正確理解
以至
yǐzhì
[down to;up to]∶表示延伸
以至諸峰之頂。——宋·沈括《夢溪筆談》
以至鳥獸木石。——明·魏學洢《核舟記》
[so that…,to such an extent as to ]∶表示結果
她愈陷愈深以至不能自拔
以致
yǐzhì
[as a result;so that;with the result that] 使得因此,結果,表示前一分句導致的結果
以資
yǐzī
[as a means of]∶作為…的工具,作為…的方法
以資鼓勵
[make up]∶補充(不足)
以資彌補
以資切磋
yǐzī qiēcuō
[help learn from each other by exchanging views] 借以幫助共同研究。資:幫助。切磋:古代把獸骨、象牙磨製成器物,叫切磋。《詩經·淇奧》:“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匪,亦作斐,有文采的樣子。切:指加工骨頭;磋:指加工象牙;琢:指加工玉器;磨:指加工石頭。後用“切磋琢磨”比喻學習和研討問題,互相取長補短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yǐ zǐ zhī máo,gōng zǐ zhī dùn
[Turn sb's battery against himself;Fight sb.with his own weapon] 用你自己的矛來刺你自己的盾。比喻用對方的論點來駁斥對方
以眥睚殺人
yǐ zìyá shā rén
[kill sb.for a petty thing] 因為小小的事殺了人。眥睚也作“睚眥”,今有“睚眥必報”一詞,瞪眼睛,發怒,指極小的仇恨。眥:眼眶,睚:眼邊
程一日果以眥睚殺人,上大怒,立命斥出。——宋·王讜《唐語林·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古代文言文中去是什麼意思
助>連>介>名>動>助>連>動>代>名>動>動>動>動>動>形>動>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