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琅滿目的拚音是什麼
琳琅滿目 [línlángmǎnmù]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有問題可以追問。
滿意請及時采納,謝謝!
琳琅滿目意思是什麼
琳琅滿目_成語解釋
【拚音】:lín láng mǎn mù
【釋義】:琳琅:精美的玉石。滿眼都是珍貴的東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今日之行,觸目見琳琅珠玉。”
琳琅滿目的琳拚音
琳琅滿目的讀音:
*
[lín láng mǎn mù]
琳琅滿目
*
釋義:
*
琳琅:精美的玉石。滿眼都是珍貴的東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琳琅滿目的近義詞是什麼
琳琅滿目的近義詞——應有盡有、金碧輝煌、美不勝收、目不暇接、總總林林、豐富多彩、滿目珠璣
琳琅滿目:【拚音】:[lín láng mǎn mù]
【釋義】:琳琅:精美的玉石。滿眼都是珍貴的東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琳琅滿目的同義詞
琳琅滿目的同義詞:
金碧輝煌、美不勝收、目不暇接、總總林林、豐富多彩、滿目珠璣
琳琅滿目
【拚音】:[lín láng mǎn mù]
【釋義】:琳琅:精美的玉石。滿眼都是珍貴的東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琳琅滿目電的成語有哪些
琳琅滿目 相關的近義詞
金碧輝煌
美不勝收
目不暇接
總總林林
豐富多彩
滿目珠璣
琳琅滿目_詞語解釋_詞典
【拚音】:[lín láng mǎn mù]
【釋義】:琳琅:精美的玉石。滿眼都是珍貴的東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琳琅滿目理解下列的詞語
琳琅滿目_成語解釋
【拚音】:lín láng mǎn mù
【釋義】:琳琅:精美的玉石。滿眼都是珍貴的東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今日之行,觸目見琳琅珠玉。”
拚音是怎麼來的?
漢語拚音
古代沒有拚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兩個認識會念的字,取第一個的聲母,取第二個的韻母,拚合起來就行了.
古代,中國的回族兄弟不學漢字,學習阿拉伯語,但他們用阿拉伯文的字母來拚寫口語(漢語),所以這是中國最早的拚音。
元朝,蒙古統治者用改變了的藏文的字母來拚寫漢語等語言,叫八思巴字。雖然不是專門拚寫漢語的,但是,也算漢語拚音的一種吧。
明朝,西方傳教士用拉丁字母拚寫漢語,是中國最早的拉丁字拚音。
清末明初,出現了用簡單的古字表現漢語語音的拚音方式。民國年間,政府製定了“注音字母”,就是這個係統的集中表現。現在台灣依然使用。但是,同時也出現了拉丁字的拚音運動,而且,跟左翼人士的政治運動結合很密切。
共和國成立後,立即由政府製定了“漢語拚音方案”,就是現在使用的這一套方案。聯合國也承認的。
===
如果有時間可以了解更多:
漢語拚音的古代史
我國原來沒有拚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漢字的讀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讀不出來。反切,就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反切上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周有光先生稱反切是“心中切削焊接法”。這兩種注音方法,用起來都不方便。
唐代守溫在分析漢語聲母韻母和聲調的基礎上,製定了描述漢字語音的三十六字母,說明當時我國的語音分析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可惜他用漢字來表示這些聲母和韻母,因此,這樣的字母沒有進一步發展成拚音文字。
500年前我國部分穆斯林少數民族中曾經使用“小經”文字,這種文字是一種阿拉伯文字。用阿拉伯字母來拚寫漢語,比唐代守溫用漢字來表示聲母和韻母又進了一步。共有36個字,其中4個字母是特有的,這可能是我國最早的用來拚寫漢語的拚音文字,它不再帶有漢字的痕跡,完全采用拚音字母。“小經“同時也為東鄉、撒拉等民族使用。
明朝末年西方傳教士來中國傳教,為了學習漢字,他們開始用拉丁字母來拚寫漢語。1605年,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跡》,其中有4篇漢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出版物,比“小經”用阿拉伯字母給漢字拚音稍晚,“小經”大概是最早用字母文字給漢字拚音的嚐試。《西字奇跡》原書已不容易找到,據說,梵蒂岡圖書館尚有藏本。
1626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金尼閣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資》,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字彙。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瑪竇方案的基礎上修改的。
利瑪竇和金尼閣的方案是以“官話讀書音”為標準設計的,適於拚寫北京語音。這種新穎的拚音方法給中國學者以很大的啟迪。明末音韻學家方以智說:“字之紛也,即緣通與借耳。若事屬一字,字各一義,如遠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清朝學者楊選杞說:“辛卯戶糊口舊金吾期翁家,其猶子芸章,一日出《西儒耳目資》以示餘,予閱未終卷,頓悟切字有一定之理,因可為一定之法”。但是,在兩三百年間,利瑪竇和金尼閣的方案隻是在外國傳教士中使用,沒有在中國人當中廣為傳播。
1815年到1823年之間,在廣州傳教的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編了一部《中文字典》,這是最早的漢英字典,字典中用他自己設計的拚音方案來拚寫漢語的廣東方言,實際上是一種方言教會羅馬字。接著,在其他的方言區也設計了不同方言的方言教會羅馬字。其中廈門的“話音字”1850年開始傳播,僅在1921年就印刷出售五萬冊讀物,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前,大約還有十萬人左右使用這樣的方言教會羅馬字。其他各地的方言教會羅馬字,在南方的通商口岸傳播,主要用來傳教。
1867年,英國大使館秘書威妥瑪(Thomas F. Wade)出版了北京語音官話課本《語言自邇集》,他設計了一套拚寫法,用拉丁字母來拚寫中國人名、地名和事物的名稱,叫做“威妥瑪式”。
1931年到1932年間,有兩個外國傳教士提出了“辣體漢字”,這是一種根據《廣韻》設計的、以音節為單位的漢語拉丁字母文字,同音字幾乎都有不同的拚寫法,拚寫的是方言。
這些用拉丁字母拚寫漢字的方案,為以後的漢語拚音運動提供了經驗。
漢語拚音的近代史
中國人自己的漢語拚音運動是從清朝末年的切音字運動開始的。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挽救民族危亡和振興中華的熱情,激發著一些愛國知識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國的主張,梁啟超、沈學、盧戇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漢字的繁難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場“切音字運動”。
梁啟超在《沈氏音書序》中指出,“國惡乎強?民智斯圖強,民惡乎智?盡天下之人而讀書,而識字,斯民智矣”。沈學說:“歐洲列國之強,……有羅馬之切音也。人易於讀書,則易於明理,理明,利弊分析,上下同心,講求富強”。盧戇章說:“以切音以識漢文,……全國皆能讀書明理,國家何致貧窮?人民何致魚肉?”王照說:“列位啊,咱們個人都要點兒強吧,瞧瞧咱們中國都成什麼樣兒啦?”“中國政府非注意下層教育不可,欲去下層教育的障礙,非製一種溝通語言的文字使言文合一不可”。
盧戇章(1854-1928)是我國第一個創製拚音文字的人。1892年,他在廈門出版《一目了然初階》,公布了他創製的“中國切音新字”,用拉丁字母及其變體來拚廈門音,聲韻雙拚,左右橫寫,聲母在右,韻母在左,另加鼻音符號和聲調符號,增加聲母後還可兼拚泉州音和潮州音。他認為,漢字“或者是當今天下之文字之至難者”,而切音新字“字母與切法習完,凡字無師能自讀”,這樣一來,“省費十餘載之光陰,將此光陰專攻於算學、格致、化學,以及種種之實學,何患國不富強也哉!”盧戇章並不要求廢除漢字,他主張“切音字與漢字並列”。後來,他又編寫了《中國字母北京切音教科書》和《中國字母北京切音合訂》,用切音字來拚寫官話。
繼盧戇章的《一目了然初階》之後,開始了延續20年的切音字運動。幾乎每隔一二年就有新的切音字方案出現,如吳敬恒的《豆芽快字》,蔡錫勇的《傳音快字》,沈學的《盛世元音》,王炳耀的《拚音字譜》,王照的《官話合聲字母》,勞乃宣的《增訂合聲簡字》等。這些切音字方案多數是聲韻雙拚式的漢字筆畫式字母方案的,大多數隻在小範圍內傳習,沒有廣泛推行,隻有王照的官話字母和勞乃宣的合聲簡字推行較廣。
王照(1859-1933)曾參加戊戌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受日本假名的啟發開始擬定漢語拚音字母,1900年秘密回國,以“蘆中窮士”的筆名發表《官話合聲字母》,采用漢字筆畫作為字母基礎,聲韻雙拚,並且主張以北京話為標準官話。他說:“京話推廣最便,故曰官話;官者公也,公用之話,自宜擇其占幅員人數多者”。他並不主張廢除漢字,他說:“有力讀書,有暇讀書者,仍以十年讀漢文為佳”,“漢文俗話並行,互相補助,為益更多”。1903年,王照在北京設立“官話字母義塾”,為了取得合法身份,他自首入獄,得到釋放後全力推行他的官話字母,“十年之中,堅忍進行,傳習至十三省境”,其精神令人欽佩。
勞乃宣(1842-1921)是音韻學家,他積極支持王照的方案,在官話字母的基礎上補充方言字母,擬定了南京、蘇州、福建、廣東等訪言的方案,統稱“合聲簡字”。推廣這種“合聲簡字”的成績十分顯著,“不識字之婦女村氓,一旦能閱讀書報,能作函劄,如盲者之忽而能視,其欣快幾乎無可名狀”。
切音字創製者的目的,雖然不想用它來代替漢字,但是他們希望切音字能夠成為一種拚音文字,與漢字分工,並行使用。然而,他們的願望沒有實現。
在切音字運動中提出的拚音字母方案是多種多樣、琳琅滿目的,大致可以歸納為三大係:
① 假名係:模仿日文假名,采用漢字部首作為拚音符號。1892年盧戇章的《一目了然初階》一書中提出的“中國切音新字”,1901年王照的“官話合聲字母”等都屬於假名係。
② 速記係:采用速記符號作為拚音符號。1896年到1897年兩年間出版的蔡錫勇的《傳音快字》、沈學的《盛世元音》、王炳耀的《拚音字譜》等書中提出的方案都屬於速記係。
③ 拉丁係:采用拉丁字母作為拚音符號。1906 年朱文熊的《江蘇新字母》、1908年劉孟揚的《中國音標字母》和江亢虎的《通字》、1909 年黃虛白的《拉丁文臆解》等書中提出的方案都屬於拉丁係。
1913年2月,讀音統一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審定一切字的國音發音”和“采定字母”。會議開了三個多月。在這次會議上,審定了6500個漢字的讀音,用各省代表投票的方法確定了“標準國音”;擬定了一套注音字母,共39個,這套字母采用漢字筆畫式,字母選自古代漢字,音節采用聲母、韻母和聲調的三拚製,對雙拚的反切法進行了改進,其用途僅在於標注漢字讀音,不作為拚音文字。這套注音字母後來減為37個(聲母12個,韻母13個,介母3個,比雙拚切音字的方案中的字母幾乎減少了一半。
會議對於注音字母的作用和地位問題進行了激烈的爭論,最後決定注音字母的作用是給漢字注音,不能與漢字並行使用。黎錦熙明確指出,注音字母的職能是“伺候漢字,偎傍漢字”。
注音字母通過之後,擱置了五年,才於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1920年,全國各地陸續開辦“國語傳習所”和“暑期國語講習所”,推廣注音字母,全國小學的文言文課一律改為白話文課,小學教科書都在漢字的生字上用注音字母注音。北京還成立了注音字母書報社,印刷注音字母的普及讀物,還辦了《注音字母報》。從1920年到1958年,注音字母在我國使用了近40年的時間。這對於統一漢字讀音、推廣國語、普及拚音知識起了很大的作用。1930年,上層官員中有人覺得“注音字母”的名稱不好,改稱為“注音符號”,以強調這不是一種與漢字並行的文字。
**在《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中,高度評價了注音字母的作用。他說:“辛亥革命之後產生了注音字母,這是中國第一套由國家正式公布,並且在中小學校普遍推行過的拚音字母。注音字母對於識字教育和讀音統一有過一定貢獻。盡管今天看來,注音字母還有不少缺點(例如,作為各少數民族的共同基礎和促進國際文化交流的工具,注音字母顯然遠不如拉丁字母),但是注音字母在曆史上的功績,我們應該加以肯定。對於近四十年來的拚音字母運動,注音字母也起了開創的作用”。
五四運動之後,於1918年,錢玄同在《新青年》四卷四期上發表《中國今後之文字問題》的文章,提出了“廢孔學”、“廢漢字”的主張。他說:“欲廢孔學,不可不先廢漢文;欲驅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蠻的頑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廢漢文”;甚至說:“欲使中國不亡,欲使中國民族為二十世紀文明之民族,必以廢孔學、滅道教為根本之解決;而廢記載孔門學說及道教妖言之漢文,尤為根本解決之根本解決”;他提出:“廢漢文之後”,“當采用文法簡賅,發音整齊,語根精良之人為的文字Esperanto(世界語)”。
這顯然是一種非常激進的言論,而且把漢語和漢字混為一談,分不清語言和文字的區別,在學術上是錯誤的,因而受到了陳獨秀的批評。陳獨秀指出,語言和文字“此二者關係密切,而性質不同之問題”絕不能混淆,所以,是“僅廢中國文字乎?抑並廢中國語言乎”還值得研究,因此他提出了“先廢漢文,且存漢語而改用羅馬字書之”的意見。
這個意見得到了《新青年》同人的支持。錢玄同也接受陳獨秀的意見,一同倡導國語羅馬字,開始了國語羅馬字運動。1923年,《國語月刊》出版了《漢字改革專號》,采用羅馬字的呼聲達到高潮,國語羅馬字運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錢玄同發表《漢字革命》的論文,否定漢字,說“處處都足以證明這為老壽星的不合時宜,過不慣二十世紀科學昌明時代的新生活”,“所以漢字革命,改用拚音是絕對可能的事”,“惟有響響亮亮的說漢字應該革命!如此,則漢字改革的事業才有成功的希望”。他不滿足於注音字母,認為“漢字根本改革之根本改革”應該采用羅馬字母。
黎錦熙發表《漢字革命軍前進的一條大路》,提出“詞兒連書”的問題,對於這個重要的問題,進行了係統的研究。趙元任發表《國語羅馬字的研究》,提出了“國語羅馬字的草稿”,使用國際通用的拉丁字母,用字母表示音節的聲調,不造新字母,不加新符號,並提出了係統的詞兒連寫規則。
1923年8月,教育部召開國語統一籌備會,決議組織“國語羅馬字拚音研究委員會”。
1925年9月在北京的部分委員和一些語言學者自動組織“數人會”,提出了《國語羅馬字拚音法式》。
1928年9月,大學院院長蔡元培正式公布《國語羅馬字拚音法式》,作為“國音字母第二式”,用於給漢字注音和統一國語,“與注音字母兩相對照,以為國音推行之助”。在國語羅馬字運動中,出版了一些讀物,如《國語留聲片讀本》等。
1932年教育部公布的《國音常用字彙》,用注音字母和國語羅馬字兩式對照。但是,國語羅馬字始終沒有走出知識階層的圈子,沒有在社會上普遍推行,它的影響遠不如注音字母。
國語羅馬字一直在台灣使用,1984年台灣發表國語羅馬字修訂草案,征求意見之後,於
1986年1月28日正式公布,名稱為《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改用於《漢語拚音方案》相同的符號標調法來表示聲調。
新文化運動中的漢語拚音發展
在國語羅馬字運動稍後,我國還開展了拉丁化新文字運動。中國的拉丁化新文字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蘇聯創製的,其目的是在蘇聯遠東的10萬華工中掃除文盲,今後在條件成熟時,用拉丁化新文字代替漢字,以解決中國大多數人的識字問題。當時的蘇聯政府把在蘇聯遠東地區的華工中掃除文盲也列為蘇聯本國的工作任務,於是,在蘇聯的中國共產黨員瞿秋白、吳玉章、林伯渠、蕭三等人與蘇聯漢學家龍果夫、郭質生合作,研究並創製拉丁化新文字。瞿秋白寫成《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於1929年由莫斯科中國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出版社出版,1930年,瞿秋白又出版了《中國拉丁化字母》一書,引起很大反響。1931年5月,蘇聯各民族新文字中央委員會科學會議主席團對中國拉丁化字母的方案進行了審定,並批準了這個方案。
1931年9月26日在蘇聯海參威召開的中國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會上,又通過了書麵方案《中國漢字拉丁化的原則和規則》。其主要內容是:1. 中國拉丁化新文字的原則(13條);2. 中國拉丁化新文字的規則(包括:①字母,②拚寫規則,③寫法規則)。拉丁化新文字是在國語羅馬字的基礎上製定的,在標調方式上與國語羅馬字不同,國語羅馬字對於所有的音節都要標聲調,而拉丁化新文字規定:原則上不標聲調,隻是在極有必要或極易混同的情況下才標聲調。例如,“買”和“賣”容易混同,“買”寫為maai,“賣”寫為mai。於是,拉丁化新文字運動正式開始,這個運動推動了中國語文現代化的曆史進程。
拉丁化新文字的創製者和國語羅馬字的創製者之間曾經進行過激烈的論戰,前者叫做“北拉派”,後者叫做“國羅派”。後來他們都發現,兩派在一些根本問題的認識上是一致的,隻是在個別枝節問題上有分歧。**在《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中說:“拉丁化新文字和國語羅馬字是中國人自己創製的拉丁字母式的漢語拚音方案中比較完善的兩個方案。在談到現在的拚音方案的時候,不能不承認他們的功勞”。
拉丁化新文字方案通過後,首先在華工中推行,出版書籍47種,刊印10多萬冊,許多華工學會了新文字,可以用新文字讀書寫信。
1933年,拉丁化新文字介紹到國內。1934年8月,上海成立了“中文拉丁化研究會”,出版介紹拉丁化新文字的書籍。接著,在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大城市都先後成立了拉丁化新文字團體,甚至在海外華人中也成立了這樣的拉丁化新文字團體,據統計,從1934年到1955年二十一年中,拉丁化新文字團體總共有300多個。
拉丁化新文字的傳播還得到了文化教育界人士的熱情讚助。1935年12月,蔡元培、魯迅、郭沫若、茅盾、陳望道、陶行知等688位知名人士,共同發表文章《我們對於推行新文字的意見》,其中說:“我們覺得這種新文字值得向全國介紹。我們深望大家一齊來研究它,推行它,使它成為推進大眾文化和民族解放運動的重要工具”。這是拉丁化新文字運動的一份革命宣言。
1936年9月22日,**看了這篇文章之後,親自寫信給蔡元培說:“讀《新文字意見書》,赫然列名於首位者,先生也。20年忽見我敬愛之孑民先生,發表了嶄然不同於一般新舊頑固黨之簇新議論,先生當知見之而歡躍者絕不止我一人,絕不止共產黨,必為無數量人也!”**對於當時新文字運動給以極大的讚賞。**對於新文字運動是積極支持的。他在1940年1月發表的《新民主主義論》中說:“文字必須在一定條件下加以改革,言語必須接近民眾”。1941年1月,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立“新文字工作委員會”,正式宣布新文字與漢字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同年,在延安出版的 《Sin WenziBao》(《新文字報》)第一期上,發表了**的題字:“切實推行,愈廣愈好”;**也題了字:“大家把實用的新文字推行到全國去”。
在抗日戰爭的最緊急年代裏,拉丁化新文字的傳播形成一個與民族解放運動相結合的前所未有的群眾性文化革命運動。這場運動不但沒有被戰爭的炮火摧毀,反而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裏在全國各地到處開花結果。新文字在陝甘寧邊區推行,效果很好。據吳玉章說,“延安縣市冬學中,不到三個月,就掃除了1500餘文盲,他們學會新文字,能寫信、讀書、看報,收到了很大的成績”。
拉丁化新文字運動一直延續到1958年《漢語拚音方案》公布時為止,曆時近30年。它對中國的文字改革事業,對製定和推廣《漢語拚音方案》,都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現代漢語拚音方案》的出籠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就馬上著手研製拚音方案。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間團體“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協會設立“拚音方案研究委員會”,討論拚音方案采用什麼字母的問題。
在1951年,**就指出:“文字必須改革,必須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拚音方向”。但是,究竟采用什麼形式的拚音方案,他本人也是經過了反複斟酌的。**到蘇聯訪問時,他曾經問斯大林,中國的文字改革應當怎麼辦;斯大林說,中國是一個大國,可以有自己的字母。**回到北京之後,指示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製訂民族形式的拚音方案。同時,上海的新文字研究會停止推廣北方拉丁化新文字,等待新方案的產生。
1955年10月15日,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在北京舉行。葉籟士在發言中說:“從1952年到1954年這個期間,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主要進行漢字筆畫式拚音方案的研究工作,經過了三年的摸索,曾經擬定幾種草案,都放在《漢語拚音方案草案初稿》(漢字筆畫式)裏頭”。這次會議上印發給代表們六種拚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種是漢字筆畫式的,一種是拉丁字母式的,一種是斯拉夫字母式的。會議之後,當時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吳玉章向**報告,他說,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難以得到大家都滿意的設計,不如采用拉丁字母。**同意采用拉丁字母,並在中央開會通過。
在中國製定拚音方案的時候,蘇聯已經不再搞拉丁化,改為搞斯拉夫化,把所有的拉丁化民族文字一律改成了斯拉夫字母。蒙古人民共和國也把蒙古字母改成了斯拉夫字母。50年代,中國向蘇聯一邊倒,有人主張采用斯拉夫字母,跟蘇聯在文字上結盟。蘇聯派到中國的語言學家謝爾久琴柯也提出使用斯拉夫字母的建議。據說,蘇聯的一位副總理來中國訪問時,曾經向陳毅副總理說,希望中蘇兩國都采用相同的字母。陳毅副總理回答說,中國文化必須跟東亞和東南亞聯係,東亞和東南亞都習慣用拉丁字母。這樣,中國才沒有采用斯拉夫字母。如果我國當時采用了斯拉夫字母,我們今天使用計算機將會遇到更多的困難。中國政府當時在字母選擇上的決策,是非常正確的。
1956年1月20日,**在知識分子問題會議上,發表了讚成拉丁字母的講話。他說,“吳玉章同誌的發言講的很好。關於文字改革的意見,我很讚成。在將來采用拉丁字母,你們讚成不讚成呀?我看,在廣大群眾裏頭,問題不大;在知識分子裏頭,有些問題。中國怎麼能用外國字母呢?但是,看起來還是采用這種外國字母比較好。吳玉章同誌在這方麵說得很有理由。因為這種字母很少,隻有二十幾個,向一麵寫,簡單明了。我們漢字在這方麵實在比不上。比不上就比不上,不要以為漢字那麼好。有幾位教授跟我說,漢字是‘世界萬國’最好的一種文字,改革不得。假使拉丁字母是中國人發明的,大概就沒有問題了。問題就出在外國人發明,中國人學習。但是,外國人發明中國人學習的事情是早已有之的。例如阿拉伯數字,我們不是久已通用了嗎?拉丁字母出在羅馬那個地方,為世界大多數國家所采用。我們用一下,是否就大有賣國的嫌疑呢?我看不見得。凡是外國好的東西,對我們有用的東西,我們就是要學,就是要統統拿過來,並且加以消化,變成自己的東西。我們中國曆史上,漢朝就是這麼做的,唐朝也是這麼做的。漢朝和唐朝,都是我國曆史上很有名很強盛的朝代。他們不怕吸收外國的東西,有好的東西就歡迎。隻要態度和方法正確,學習外國的好東西,對自己是大有好處的。”(轉引自鄭林曦《論語說文》)。
此期間,群眾中也創製了不少的文字方案,寄到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根據統計資料,從1950年到1955年8月31日全國文字改革工作會議為止,寄來的方案有655個,從1955年8月31日到1958年2月漢語拚音方案公布為止,寄來的方案有1000多個,從1958年2月到1980年**結束為止,寄來的方案有1667個。群眾設計的各種各樣的文字方案總共有3300多個。這種創製造文字方案的積極性,在中國文化的發展曆史上是空前的。這充分說明了語言規劃的社會性。
1955年2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設立了“拚音方案委員會”,開始設計漢語拚音方案,提出了《漢語拚音方案(草案)》。1956年2月12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發表《漢語拚音方案(草案)》,公開征求意見。這個草案共有31個字母,其中有5個新字母(無點的i;長腳的n;帶尾的z,c,s),以便實現“一字一音”,不用變讀和雙字母。草案發表後在全國範圍內引起熱烈的討論,甚至海外華僑和留學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1955年10月,國務院成立“漢語拚音方案審定委員會”,經過一年的工作,於1957年10月提出《修正草案》,11月1日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60次會議作為新的《漢語拚音方案(草案)》通過,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準《漢語拚音方案》。1958年秋季開始,《漢語拚音方案》作為小學生必修的課程進入全國小學的課堂。《漢語拚音方案》是拚寫規範化普通話的一套拚音字母和拚寫方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拚音方案。這個方案吸取了以往各種拉丁字母式拚音方案,特別是國語羅馬字和拉丁化新文字拚音方案的優點,它是我國三百多年拚音字母運動的結晶,是六十年來中國人民創造拚音方案經驗的總結,比任何曆史上一個拉丁字母式的拚音方案都更加完善和成熟。
《漢語拚音方案》有如下特點:
①隻用國際通用的26個字母,不增加新字母;
②盡量不用附加符號(隻用了兩個附加符號);
③盡量不用變讀;
④采用y,w和隔音符號“'”來隔音;
⑤采用四個雙字母zh, ch, sh, ng;
⑥采用四個聲調符號來表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調類;
⑦采用拉丁字母通用的字母表順序,並確定了漢語拚音字母的名稱。
**在《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的報告中說:“現在公布的漢語拚音方案,是在過去的直音、反切以及各種拚音方案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從采用拉丁字母來說,它的曆史淵源遠則可以一直追溯到350多年以前,近則可以說是總結了60年來我國人民創製漢語拚音方案的經驗。這個方案,比起曆史上存在過的以及目前還在沿用的各種拉丁字母的拚音方案來,確實更加完善。”
《漢語拚音方案》自製訂以來,得到迅速的推廣和應用。主要有如下方麵。
①用於給漢字注音:從1958年秋季開始,全國小學的語文課本采用漢語拚音給漢字注音,接著,中學教科書、字典、詞典以及通俗讀物、掃盲課本也采用漢語拚音注音。《人民日報》等用漢語拚音字母給難字注音。1958年10月,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聯合發出通知,要求各種商標圖樣和商品包裝上加注漢語拚音字母。郵電局名、鐵路站名、氣象站名、城市街道名也都使用漢語拚音標注。1982年6月19日國家標準局發布了國家標準《中文書刊名稱漢語拚寫法》,規定國內出版的中文書刊在封麵、或首頁、或封底、或版權頁上加注漢語拚音書名、刊名。
②用於教學普通話:《漢語拚音方案》公布後,陸續出版了利用漢語拚音編寫的普通話教材、讀物、字表、字典、詞典,促進了普通話的推廣和普及。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漢語拚音方案》已經成為外國人學習漢語進行全麵訓練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③用於字典、詞典的注音、排序,書刊的索引。75卷的《中國大百科全書》采用漢語拚音排序,正文的每一個條目都注上了漢語拚音。
④作為我國少數民族創製和改革文字的共同?/td>
琳琅滿目琳琅滿目琳琅滿目琳琅滿布是不是個成語
成語: 琳琅滿目
拚音: lín láng mǎn mù
簡拚: llmm
解釋: 琳琅:精美的玉石。滿眼都是珍貴的東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近義詞: 金碧輝煌、美不勝收
反義詞: 瘡痍滿目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指滿眼都是珍貴的東西
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今日之行,觸目見琳琅珠玉。”
用琳琅滿目和鱗次櫛比兩個成語造句
超市裏各種各樣的商品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接.
這幾年新建的樓房鱗次櫛比,使這座城市更加繁榮.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琳琅滿目的拚音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