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某氏女初嫁夫家,三朝日,喜娘至娘家賀喜.其媽媽問姑娘有何舉動否,喜娘言夜
你說完好伐
“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是什麼意思?
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因為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於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裏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歐陽詹(公元785~約827年)於《長安玩月詩序》雲:“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雲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與元宵節和端午節並稱為我國三大傳統佳節。究中秋節之來源,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傳說有著密切的關係。故中秋節的民間習俗多與月亮有關。賞月、拜月、吃團圓月餅等,均源於此。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製,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 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征著團圓。月餅的製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通常有許多人講,中秋節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據史書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嫦娥此舉所付出的代價是罰作苦役,並終生不能返回人間。李白為此頗為傷感,寫有詩句:“白兔搗藥秋複春,女亙娥孤棲與誰鄰?”嫦娥自已雖覺月宮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圓夜清之時,返回到人間與夫君團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須回到月宮。後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與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許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時,祈求“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年複一年,人們把這一天作為節日來慶祝。 有人則認為,中秋節是由唐明皇賞月開始的。唐代《開元遺事》一書中記載:中秋夜,唐明皇偕楊貴妃在月下遊玩兒,遊到興處,二人徑自登入月宮,唐明皇還在月宮學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後來補充完整,成為傳世之作。唐明皇念念不忘這月宮之行,每年到此時刻,必要賞月一番。百姓也來效仿,月圓之時歡聚一堂,享受人間美景。久而久之,成了一種傳統沿襲下來。 而有人提出,中秋節原本是推翻元朝統治的一次起義紀念日。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統治,在中秋季節,把寫有“殺韃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的字條藏在鉻好的小圓餅內相互傳遞。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戶戶齊動手,一舉推翻了元朝統治。後來,每逢中秋節,都吃月餅來紀念這次曆史性的勝利。 另外有人提出,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個月中間的一天。 《周禮》中出現過中秋這個詞,但它指的不是中秋節,而是秋季的第二個月。漢代有“秋節”,時間是在立秋的那一天,也不是八月十五,唐朝的類書裏有四時十二節令的記載,也沒有中秋節,但唐詩中已出現了“中秋月”。“八月中秋月正圓,送君吟上木蘭船”(韋莊《送李秀才歸荊溪》)。第一次對中秋節作了明確記載的是南宋人吳自收,他在《夢梁錄》一書中說:“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臨半,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於常時,又謂之‘月夕’。”書裏還描寫了南宋京都臨安(今杭州)賞月逛夜市的盛況。
本土--長沙的民風民俗
官方介紹版:(內容很多,稍顯羅嗦)
農事風習之“一季紅薯半年糧”
除水稻外,長沙種植大麥、小麥、蕎麥、高梁、包粟、胡麻(黑芝麻)、白芝麻、油菜、茶葉、蠶桑、苧麻、棉花、黃花菜等農作物的曆史也很悠久。豆類作物,常種蠶豆、豌豆、黃豆、黑豆、紅豆、綠豆、飯豆、泥豆、峨嵋豆、荷包豆等。其中黃豆又分五月黃、六月黃、七月黃、八月黃等。泥豆又名懶豆,是製作瀏陽豆鼓的上等原料。紅薯和煙草是明代引進的,但發展很快,種植麵廣,有“一季紅薯半年糧”之稱。
農事風習之“屋前栽椿不過簷”
長沙地區林木資源極為豐富,除數百個常見的樹種外,還有銀杏等一批稀有品種。農家喜歡在房前屋後栽種樟、柏、竹、梓、楓、杉等風景樹及各種果樹,但有的地方有“門前不栽竹,屋後不栽桐,大門口不栽棕,院中不栽鬆”之俗。屋前栽椿,高不過簷。栽竹時往往逗哭兒童。人們買成片山林砍伐叫“判山”,全伐稱“青山”,單一樹種砍伐稱“花山”,一般不砍“飛子樹”(種樹)。進山采伐禁忌很多,先要宰雄雞瀝血祭山神,以保清吉。在山上講話特別謹慎,毛草馬虎不得,一般上午隻管做事,極少講話,以防失口。
長沙原始農業的發展推動了原始畜牧業的發展。自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長沙畜牧業已經遍及每個家庭。
畜牧喜禁之“薑太公在此”
長沙養豬自東漢改放牧為圈養,即在偏屋(或稱雜屋)內砌豬欄、豬樓。欄樓上有“上樓子”“下樓子”之分,外裝柵欄,下安石槽。豬食叫潲,習用青飼料加碎米細糠煮熟。母豬、仔豬、架子豬的潲內酌加米飯、豆渣、麩子、酒糟等精飼料。諺雲:“喂豬沒巧,欄幹潲飽”。
長沙農家豬欄牆上,每每寫有“薑太公在此”、“薑太公到此”,還印有石灰五爪掌。這是因民間傳說,薑子牙在岐山築台封神時,其妻馬氏陰魂不散,長跪請封,氣得薑太公怒罵:“你這瘟神......”話還沒完,馬氏叩頭就跑,自此做了危害牲畜的瘟神,農家利用馬氏懼怕薑子牙五掌雷的弱點,借之驅逐瘟神。故事神奇得固然可笑,但在民間卻世代流傳。
畜牧喜禁之“愛牛一往情深”
長沙養的牛,多為役牛,奶牛很少。無論水牛黃牛,皆關養在室內牛欄中,隻在春夏秋季的早晚,由童叟牽著放牧。農家認為牛吃露水草可清熱滋補,人們牧牛時一般兼割青草,分別於中午或晚上撒入牛欄中。農忙使役時加喂食鹽、穀米、酒衝生雞蛋等精飼料,讓牛生勁。冬天主要喂稻草輔之以穀糠之類。
瀏陽上東鄉在秋冬季節常趕牛上圍山群牧,使江南水鄉呈現“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北國草原風光。農夫愛牛一往情深。下雨,怕牛著涼而加蓋牛蓑衣;冬天用稻草墊遮蓋牛欄屋以避風寒;夏天則薰煙驅蚊;四季生怕幹了“牛百葉”,總是將牛水缸灌得滿滿的。牛生病,急忙喊郎中開藥,有的還急得哭。牛老了,有的不忍殺戮,讓其自然老死,死後還點香燭相敬,葬之以土。
畜牧喜禁之“雞蛋人情”
養羊,是農家的另一副業門路,通常是白天用繩索拴於河灘或山邊。特忌羊傷莊稼,謂羊吃過的苗長不起來,有“牛口肥,雞口毒,羊口往裏縮”之諺。
雞鴨是農村主婦的搖錢樹,禮尚往來,少不得“雞蛋人情”;缺火柴少鹽,臨時用雞蛋去換;丈夫累了,煮兩個荷包蛋端過去是最常見的“妻慰夫”行為。長沙養鴨以“放湖鴨”(或作鳧鴨)的規模為大,一戶養百餘隻或數百隻,備鴨棚炊擔,外出遊牧,春天為產蛋旺季,每日可撿蛋數十公斤。
湖湘先民早在遠古就以漁獵為業,已發現7000—9000年前的石鏃和漁網墜。長沙附近還出土了不少商代銅箭簇、銅魚鉤等漁獵工具。
漁獵趣話之“照魚放鑽子”
長沙湘江兩岸漁家有“漲水魚,退水蝦,不漲不退捕毛花”和“七上八下九歸窩”之諺,即七月以前捕上水魚,八月以後捕下水魚,有的還結夥去洞庭湖捕撈。
俗話說:“吃魚沒有捉魚味”。長沙為魚米之鄉,除此專業漁民外,迷戀於魚道的男女多矣,投釣、扮罾、撒網裝籇,五花八門。每當春雷滾動時,便有人冒雨出動,搶占有利地段,設網下笱。當戶外蛙聲一片時,“照魚”的燈火便閃耀不停。春來到,放“鑽子”的更普遍。“鑽子”即小型魚籇,為篾製錐形捕撈器。夏秋枯水季節,一些人便在河中下攔網,上下遊各一條相向而拖,合圍至有利地段時再收網逮之。在瀏陽河、撈刀河等支流,民國時常見裝“溜網”的——在河灘流水處設“八”字形牆壩,中流急水處裝一略向上傾斜的竹篾溜網,魚兒遊出急水口,即脫離水體而進入溜網中。發水時溜網中的魚兒總是蹦跳不已,銀光閃爍,有時日夜可取魚數百公斤。
至於龜鱉,昔日長沙郊縣隨處可見。有人在河邊斫柴,一次曾拾一簍烏龜。當時人們拾到龜後多放於天井,讓其洗陰溝。鱉,長沙叫腳魚、團魚,除用豬肝設釣外,還有捕擒飼養世家。瀏陽坪上村李啟明、李卓洲、李威洲父子,常帶長把漁叉行走於淺水灘,魚見叉即鑽沙,他們手到鱉擒十拿九穩。在深水區,先在岸上擊掌3下,鱉聞聲而動,動則冒水花,他們一猛子紮入水泡湧動處,很少空手上岸。父子數人一天可逮鱉數十公斤養在紅石砌成的缸中,客人來了,隨時享用。
漁獵趣話之“陷籠活圈紮饞獸”
長沙郊縣山多柴深,過去野獸出沒頻繁,山區農民多備有鳥銃獵狗。每覓得獸跡,或用豬油包裹炸彈於傍晚置於野獸出沒之處。饞獸食之,嘴飛腦裂,不倒斃也會流血而死。有的專裝陷籠,陷籠形如風箱,內有夾子,夾有肉片或雞毛之類,上有鐵絲與“籠門”相連。獸入籠咬食物,觸動機關,籠門自動關閉。此法可逮得野貓、黃鼠狼之類的小獸。對於麂(俗稱山羊),獵人常用裝“紮”的辦法;先小心剔出有獸跡的地皮,在地皮之下挖陷阱,裝上套繩,然後放動回地皮,偽裝得不露蹤跡。再在附近找(或插)一竹竿,攀彎,用活圈鉤於陷阱上,並將陷阱內套繩內的另一端係於竿尖。當山羊踏入陷阱,活動圈脫鉤,竹竿“呼”的一聲彈直,拉緊陷阱內的套繩,山羊腳被套繩纏緊後懸之於竹竿之上,欲逃不脫。
服飾風采之“瀏陽夏布”
前清時長沙的衣被布料多為自紡、自織、自染的棉布,俗稱土布、大布或粗布。青藍布經染坊踩石加工,硬挺平滑,油光發亮,未下水時十分美觀,所以非萬不得已,新衣是不輕易洗水的。
瀏陽北鄉是棉布之鄉,從幼女到老嫗悉善紡織,有的男子也會紡織,所產彩色格子布,美觀大方,遠銷他鄉。瀏陽又是夏布之鄉。夏布潔白如銀,質細輕便,穿著涼爽透汗,經久耐用,深受國內外歡迎,在明代即被列為朝廷貢品,曆來有杭州紡綢換瀏陽夏布之說。清末以來,洋紗洋布日多,穿著日見華麗,但土布衣服仍以透氣、貼身等優點為鄉下人所喜愛。
服飾風采之“長袍馬褂體麵人”
清代,士紳一般著長袍,有單袍、夾袍、棉袍、罩袍之分,都從領下沿右側開襟,訂一串布扣,古稱“右衽”。外出罩馬褂,戴緞帽,所謂長袍馬褂紳士風。
富家女子喜著大襟繡花衣,係百褶裙和統裙。農家女子多穿粗布大襟衣,腰係圍裙或抹裙,有的頭裹方布,多為青藍色,也有印花布,即在藍底大布上印以白色或彩色的花鳥圖案。
勞動漢子多穿粗布大襟短衫,有的係圍裙或腰裙。所謂圍裙,相當於現在的工作服,既可擋灰保潔,又可緊身禦寒。不論男女,均穿大襠圓頭褲,又叫折頭褲、老頭褲。老幼著布鞋布襪,雨雪天外出穿木屐油鞋。農夫雨天作田穿蓑衣、戴鬥笠、上山勞作或遠涉擔腳穿草鞋。
民國時,雖還有“體麵人”穿長袍馬褂,但城鎮男子時興中山裝、西裝和皮鞋。女士則穿旗袍,蹬高跟鞋,女學生穿短衣,係短裙。竹布、士林布、棉綢、嗶嘰等日益增多,套鞋漸取代木屐油鞋,線襪、紗襪取代布襪。人們在穿著上笑髒不笑舊,所謂“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一般人家,每人冬夏僅做一兩件新衣,對於布料稍好(如士林布)的遮麵衣,則百般愛惜,隻在喜慶日子或走親戚時才露一露,事過馬上折起,這樣的遮麵衣,何止“新三年”,有的要新半輩子。
飲食風俗之“不放辣椒不成菜”
3餐有葷腥的,僅官紳富豪人家而已。一般市民隻有初一、十五才吃紅燒肉,叫“打牙祭”,平素能撿(買)豆腐、端水豆腐、弄點火焙魚、淡幹魚、蒸(炒)雞蛋之類就算不錯。
鄉間,隻有匠師上門或生日喜慶才稱肉打豆腐。民間請客,用臘肉、鹹魚、鰍、鱔、幹筍、豆腐等。廣大農村擺筵席,以十碗蟶幹席為常。令現代人不可思議的是,蛇肉、狗肉、蛙肉長期被視為厭物,不僅不能上正席,而且不準在灶上烹飪。
比北方人幸運的是,長沙人四時均能嚐到新鮮蔬菜,即使在冬天,也能吃到茼蒿、冬莧、菠菜、油菜苔等綠油油的青菜。長沙烹調菜肴講究色和味,所用佐料多。最常用的佐料是豆鼓和辣椒,幾乎無菜不辣,所謂“湖南人有一怪,不放辣椒不成菜”。特別是吃魚,不放辣椒頓覺味道全無。
長沙辣椒有光皮椒、牛角椒、燈籠椒、朝天椒等傳統品種。壓扁爆炒的燈籠椒、牛角椒最令人垂涎,被稱為“送飯菜”。青椒經鹽漬、醃製成醬辣椒、覆辣椒,可四季受用。紅辣椒往往曬成幹椒,再碾成粉,使用方便;或就鮮剁成辣椒醬,拌入蒜頭、刀豆、豆鼓等,再倒入適量的酒和麻油,可長期保鮮,四時鹹備。除辣椒豆豉外,芫荽、蔥、蒜、薑、胡椒、八角、桂子等也是長沙人喜歡的佐料,不但能助其味,而且有提神發汗、祛濕抗寒之功能。
飲食風俗之“臘肉鹵蛋黴豆腐”
長沙人善於加工貯藏菜肴,普通家庭都會薰臘肉、鹵蛋、做黴豆腐等。
臘肉放在茶油或穀倉內可留至伏天,不黴不走味。至於小菜醃製方法更是五花八門,家家戶戶都有酸壇,泡豆角、黃瓜、蘿卜等可隨時食用,經濟方便。經淘米水泡過的刀豆、芋頭梗風味獨特。青菜、白菜、排菜經不同方法醃製,可變成風味各異的擦菜和酸菜。如醃成鹽菜,則芳香撲鼻,曬幹後可長期保存。至於生薑、茄子、苦瓜、蘿卜等晾曬醃製後,既是美味食品,又是饋贈佳品。如將刀豆、薑做成蝙蝠型,諧音“福”;製成喜鵲,象征“喜”;切成蘭草形,寓意“男”,都是很受歡迎的工藝食品。
飲食風俗之“年節旱茶”
長沙巧婦善作家庭副食品,僅紅薯做出的品種,就不下數十種,可說是花樣翻新。
如將紅薯去皮煮熟搗成糊狀,摻入芝麻桔皮,切塊曬幹叫薯糕,用油炸或用沙炒,又香又脆;將紅薯熬糖,又甜又粘。薯粉,又稱芡粉,是上乘的流食。薯粉加工成粉皮,是農民最喜歡食用的幹貨之一。
至於大米糯米,更可加工成各式各樣的副食品,如年糕、糍粑、湯圓、凍米糕、油粑粑、粽子、八寶果飯等,還有米粉、夏至坨(或立夏粳),都是長沙人喜愛的食物。
每逢喜慶節日,主婦都要將自製的豐富多采的副食品加上炒花生、豆子、瓜子等擺盤招待客人,叫“旱茶”(或漢茶),有的地方叫茶食或叫“換茶”。長沙飲料自古豐富,農家大都自己蒸酒,客人來了,用錫壺盛酒在火中加熱,慢慢品嚐。富裕人家還自製甜酒。市民一般飲用河水和井水。白沙井水在民國以前不僅是城南一帶居民食用水,而且四城富戶多飲用之。一天到晚,“買沙水不”的叫喊聲不斷。至於山區,很多人家自古就食用“自來水”,他們用竹梘將山後清泉引入家中水缸。夏天,城鄉都喜歡飲用涼茶,即用金銀花、淡竹葉、夏枯草、車前草、薄荷之類,加上石膏煎水代茶,既香甜可口,又清熱解暑,利尿解毒。
飲食風俗之“幾個人吃茶飯”
茶葉多自產自製,也有用黃荊葉、十大功勞葉等代用的。中西部的河西、寧鄉等地,有吃芝麻豆子茶的習俗,即在泡茶時加入炒熟的黃豆芝麻及薑末等。西部溈山還有吃擂茶的習慣。東部瀏陽北鄉則愛吃茴香茶,即在茶葉中加川芎和小茴香,飲後有祛寒止痛,健胃祛風之功。由於長沙人離不開茶,故把茶與飯並稱,問人家有幾口人,常說“有幾個人吃茶飯”。
長沙地區四季分明,冬寒夏熱。
居住習慣之“夏歇涼,冬圍爐”
農家夏天多在地坪和曬穀坪歇涼至夜深人靜;冬天喜歡圍爐共話。一般廳側正房必有一間烤火房,客人來訪,多引至此屋烤火休息。該房靠窗戶一側設火爐,上有通鉤(亦名火鉤、梭鉤),鉤上掛飲壺、爐罐。爐中多燒鬆木辟柴,又名硬柴,也燒樹蔸、穀糠等。村婦在爐邊紡織,男人們邊烤火,邊抽煙,邊扯談,其樂也融融。
百姓為避兵匪,有的於家中修夾牆,即在兩房之間加砌一道牆,兩牆之間留約1米寬的空間作暗室,放些不常用的較貴重的物品。必要時,人從樓上下去匿藏,外人難於發現。長沙另有一居住習俗——借屋不成雙。即客人留宿,夫婦不同居一室,如須住較長時間,必租房才能同居。據說借客成雙對屋場對主家均不利。
居住習慣之“朝南起個屋”
民間屋場,最重朝向,一般喜坐北朝南,所謂“朝南起個屋,子孫好享福”。有的人篤信風水,要求屋後及兩側“有龍脈”,山勢左環右抱,前有流水,地勢開闊。若仕途失意,或人丁不旺災難多,便怪屋場不好,有拆屋重建的,有幾改槽門朝向的。同時講求屋前屋後有風水樹,使屋場深藏不露。若古樹繁茂,則認為屋場興旺,人丁繁衍。諺雲:“屋旁有大樹,屋內有壽星。”如有外人毀風水樹,則全屋場的人必共搏之,男女老幼將樹團團圍住,大有“誓死捍衛”的味道。
民家起屋,一般都要請地生看地定朝向,再擇吉日動工。樹大門框或上梁時,更為隆重,要宴客。特別是上梁,須舉行儀式。梁木最好用梓木,諧音“子”,寓意子孫發達。梁木正麵中心處畫有紅黑相間的太極圖,兩端書“乾坤”二字,注明年月日,字與圖之間各畫一個八卦圖。上梁時,由匠師喊彩,如“賀喜東君,今日上梁。張良斫樹,魯班尺量。紫微高照,大吉大昌......”
長沙降生風俗
嬰兒出世都要到神龕前燃放鞭炮,向祖宗報喜。昔時重男輕女,“生子曰弄璋,生女曰弄瓦”。認為生男孩是家庭幸事,歡天喜地。認為生女是“生個空人”,是背時貨,一愁包腳,二愁陪嫁,甚至有溺嬰現象。
小孩降生時,如有不速之客進屋,稱“逢生”。來客就是嬰兒的幹爹或幹娘,但有“男逢男生,背時三年,踏了血地,必有災禍”之說。為解脫,主人便暗中在客人衣上穿上紅線,以“刺破災禍”。男逢女生,則認為是好事,要“逢時三年”。
鄰居女眷聽到鞭炮響,會趕來問慰祝賀,並分別送以雞蛋、紅糖、幹刀豆絲、幹豆角等,以催乳,因說“月婆”不宜吃青菜,吃了青菜“毛毛拉青屎”。分娩後胎衣要用陶罐盛著埋在附近山上,意在父母血統與家鄉土地永不分離。世傳送胞衣時不能回頭,否則倒奶。
嬰兒父親即日要帶著鞭炮和一隻雞到嶽父家報喜,生男孩帶公雞,生女孩帶母雞,嶽家無需問便知生男生女了。嶽家親鄰聽到鳴炮報喜,紛紛恭賀並送以雞蛋等物。第三天,女婿接丈人婆去“做三朝”,古稱“湯餅之會”。外公外婆帶去早已準備好的嬰兒搖窩、坐欄等,一般還備有嬰兒棉襖、夾襖、單衣、棉抱裙、夾抱裙、鞋、帽等各一對,人歎“外婆難做呀”!有的還留下照顧產婦,叫“伴月”。婿家親鄰或“請外婆茶”,或“請外婆飯”。
三朝日,長輩婦女將艾葉、楓球、雞蛋等熬湯為嬰兒洗澡,叫“洗三朝”。洗畢,用雞蛋滾擦嬰兒全身,以祛風,祝福健康。再給嬰兒換上新衣服,由祖母或其他長輩抱著,在嬰兒身上蓋一篩子,篩上接剪刀、算盤等,眾人簇擁,或手敲趕雞棍(即一頭劈開的竹棍,作趕雞之用),或持擂杵,去正廳神龕前拜祖宗,叫“拜三朝”。拜畢,沿廳屋巷廊遊一圈,叫“遊三朝”,據說可防“臍風”危害。長沙縣還有用趕雞棍追打嬰兒祖母之習俗,名“打喜”。
三朝日親友賜紅紙包封祝賀,赴湯餅會,叫“打三朝”。主家煮熟雞蛋,上紅,分贈眾人,叫吃紅蛋,又叫吃滾屁股蛋。河西有的地方還往嬰兒父親臉上擦紅,祝賀他做了“大人”。
長沙治喪風俗
治喪,長沙俗稱“老了人”,又叫辦白喜事。本為哀,何言喜?因古人認為人死是“駕返仙鄉”、去極樂世界“再造輝煌”。喪事文書悉用白紙,槽門上懸白紙墨書“當大事”;屋內做法事、佛事,行儒禮,熱鬧隆重;屋外鏡炮聲聲,氣氛肅穆,故名白喜事。親友聞逗噩耗自動幫忙料理,叫“幫白喜事忙”。孝家備佳看待之,俗稱“吃爛肉”,下寧鄉叫“吃白皮肉”,上寧鄉叫“吃白豆腐”。聽到銃響,叫化子紛至遝來,所謂“人死飯甑開,不請自己來”。
長沙自古厚葬,萬餘座楚漢墓葬所出士的豐富文物便是證明。古代有貧者賣身葬父的,有撲柩救火的。據《後漢書》載:“長沙有孝子古初,遭父喪,鄰人失火,初匍匐柩上,以身捍火,火為之滅。”民國時期,市內治喪多為三五天,一般租轎行儀仗,雇中西樂隊。親友吊唁,多以竹布或紙質挽詞詩章懸掛孝堂,出柩時有繞街陋習,常使觀者塞途,交通阻梗。
鄉下則有更多的繁文縟禮
鳴銃報喪。長者病危,在外子孫要火速歸家守候,聽其遺囑。一旦落氣,屋內號陶做哭,屋外鳴銃報喪,同時要燒紙轎“送行”,名曰“起轎”。並燒“倒頭紙”作“路上盤纏”,將病蹋上的枕席、稻草等送至村邊路口焚燒。所謂銃,並非鳥統,而是相當於禮炮性質的“三眼銃”,其一端為木柄,另一端為鑽有品字形洞眼的鐵質銃管,用時在眼內築以硝藥、黃土和引信,對天燃放。孝子即日到舅家報喪,亦先在屋外鳴銃,再徑奔正廳,點燭伏泣神龕前,待長輩掖起,再稟報詳情。平日不孝敬父母者,可能長跪於神龕前,任訓責鞭答。
打水裝殮
由師公或長者鳴鑼開道,領孝子到附近井畔“打水”,即孝子跪地舀水,亡者多少歲,便舀多少杯。每舀一杯,敲一下鑼。打水歸,加貢香(柏木)煮沸,涼後沈浴,更衣裝殮;穿五、七、九層衣褲,戴“唐巾帽”。棺內墊石灰、炭末,鋪皮紙。棺置正廳(在外身亡的,則禁止入廳,隻能在屋側搭棚停棺),入棺俗稱“上材”。棺俗名“料”,或吉稱“長生”、“壽器”、“千年屋”。“料”有箱式,“荷葉頭”等兩種。長沙古代有套棺之俗。清代,富紳用內外兩棺,內棺為陶質,外棺為楠木、柏木或檀木製成。普通人家僅一杉木棺,赤貧者有用木板臨時合的。有的在生前若幹年即準備了壽器,用漆(內紅外黑)油封多次。“上材”後,棺稱柩,或靈柩,殮而未葬則稱殯。
祭奠
從“上材”到出院的時間,因貧富而相差甚遠。貧者3天甚至一天即“人士為安”,富者有十天半個月甚至數月才葬的,多數為5-7天。入堿後,立紮孝堂,羅孝帷,點長明燈。子媳頭戴孝帽,身著麻衣,腰係草繩,腳穿草鞋,手柱孝棍(糊以白紙的竹棍或桐木棍),孫輩及其他家人均穿白衣,鞋麵縫白布。親友來吊唁,不論年長年幼,孝子均下跪相迎。女眷每日早晚到孝帷內嚎哭一場,俗名“鬧喪”。
法事
法事又名做道場,將音樂與開壇、念咒、誦經、請水、告廟、開方、破獄、解結、安神等等過程相結合。民國以前,道場做5-7天,需道士9-11人,後多做3天,所謂“三日四夜道場”。做佛事即念經,邊念邊敲木魚。古人迷信這些活動可超渡亡魂,使之免受地獄之苦,降福子孫。行儒教即請禮生喊禮開祭,有朝奠、午奠、夕奠、家祭、客祭之分,讀祭文時抑揚頓挫,如泣如訴,催人淚下。有的地方每晚家祭之後,有繞棺習俗,所有在堂男賓各持一根香,由人帶領,圍著靈柩轉圍,口誦《正氣歌》等。
治喪活動
治喪活動在出濱前一天達到高潮,吊唁賓客絡繹不絕,喪酒有多達幾十席甚至百餘席的,最後恭迎母黨(舅家)。此日一般有封殯(又名封靈),告祖,成服,燒靈屋,打八封燈、開路燈等活動。封殯,與亡者永別,是喪葬中最悲痛的時刻,親人們把亡者生前最喜愛的東西悉數堆入柩內,除衣物外,還有金銀玉器等珍品,但忌眼淚流入。
靈屋
靈屋又名冥屋。相傳起源於三國:周瑜作古,孔明夢見他披發仗劍呼喊:“還我荊州!”孔明自此胸痛不寧,乃召工匠作一紙紮荊州城與祭文同焚,是夜即心靜神安,從此民間漸有此習。長沙紮的靈屋,均為樓堂亭閣,雕梁畫棟,前有八字門,後出西湖景,中有回廊,室內床櫃桌椅鍋碗瓢勺一應俱全,大門上有“陰陽同日月,天地共乾坤”之類的聯語,堪稱藝術品。惜乎付之一炬。
出殯前夕,孝子通宵守靈,俗稱坐夜。賓客多擁聚孝堂聽夜歌。夜歌是一種民間挽歌,來源已久,周朝時即有“子夜之歌”。有人認為源於“莊子鼓盆歌,是夫婦之死別”。長沙人多請歌師或亡者生前好友唱,連唱幾晚,有一定的曲調,內容主要是“二十四孝”、“十月懷胎”等,也有些挑逗俚俗之語。至出殯前夕,唱“辭別歌”,唱逝者生平,感人淚泣不止。
長沙新婚風俗
成婚之日,男方用4人或8人抬的花轎接親,或稱取親,導以旌旗、銅鑼,後有挑牲籠的,籠內雞、鵝成雙。
雞鵝成雙源於“奠雁”古禮:先秦時新婿到嶽家需獻雙雁作見麵禮,取雁不失節,不失時,長幼行止有序之品性,意不再偶也。因雁飛行時成行成線不失群,若失偶則行單影隻終身不聚,行路排在末尾。後來由於雁不易找到,漸用雞鵝作為“奠雁”的象征。
婚禮風情之“背灰扒”
城內,多數還有“親迎成婚”古禮。鄉下則由媒人或家庭其他成員迎親。新娘著鳳冠、霞披(俗稱披紗)、蓋紅頭巾。上轎前由年長婦女一手持浸有菜油、點燃的紅紙撚子,一手拿鏡子在轎內外照幾遍,俗稱“照轎”,意以驅除邪穢。
新婚當晚,鬧新房不拘禮節,以逗笑新娘為樂事。有的將主家長輩男子拖至洞房,強迫其背灰扒子。比較文雅的節目是讚茶,由新郎新娘抬著茶盤送茶,賀客必答以押韻的讚詞,如:“一進新房,燈燭輝煌,金銀滿地,兒孫滿堂。”又如:“抬茶托盤四四方,抬茶新人比鴛鴦,今晚洞房花燭夜,來年生個狀元郎”。
待客習俗
待客 長沙民風普遍好客。客人進屋,無論寒暑,少不得要泡茶接待。
寧鄉、望城等地,杯中時放些炒熟的黃豆芝麻之類,叫芝麻豆子茶。
瀏陽北鄉則興茴香茶:茶中放一爪或多爪小茴香,溢放出一 種特別的香甜味。客人喝完一碗,熱情的主婦又會端來一碗。客人如不推辭。要連喝五六碗之多。如果尊長蒞臨,主人要出門恭迎,讓客先行;客人講話,要注目傾聽。
祝壽習俗
祝壽 舊語“六十曰下壽,”即六十歲以上老人整生(逢十)賀生日才能稱為“壽”。長沙人講“男進女滿”即男做虛歲,女做實歲。60歲以前做整生者,長沙人有“男不做三,女不做四”之俗,即滿29歲,女滿40歲不宴客,不願做生日者,或先期向親友辭謝叫辭客;或外出回避叫躲生。
過節習俗
接春 節令習俗,流行於長沙地區。民間認為立春才是一年的開始,故很重此節,有“新春大如年”之彥。
立春時刻,設香案於門外對禮拜,鳴放鞭炮迎春。立春的節日食品為春卷,以白麵皮卷夾韭菜肉絲。立春禁忌很多,忌吵架打破東西說不吉利說話及借錢、借火、借物給人。
三月三地菜子煮雞蛋 農曆三月三,古稱上已節,這天人們到江邊去洗滌,清除汙垢,消災得福。後來盛行於長沙城鄉的習俗是“三月三,地菜子煮雞蛋”。城鄉居民用地菜子、生薑、紅棗合雞蛋煮食,謂可去風濕,護肝明目。
立夏吃筍 立夏節和夏曆四月八,習吃筍子炒肉。名為“助力”,又叫“接力”。據說可以健腿,象竹筍一樣節節拔高,堅韌有力。有“立夏不吃筍,瘦得光梗梗”等民諺。
伏日吃薑 夏日炎熱,民間有伏日吃老薑炒子雄雞的習俗。薑要多放,有人吃時要將門窗關閉,吃得大汗淋漓,意在散發體內蘊寒,防止秋發寒病。
民間版的就是長沙人最喜歡策,原來的老長沙人喜歡早上上德圓喝茶吃包子,到合記吃米粉,到楊玉新吃麵,火宮殿吃臭豆腐.新華樓的雜醬麵.死了人要搞彈四郎.在河邊渡釣魚.晚上睡在馬路旁的竹鋪上.
我在老家房頂看到一片鐵,裏麵有登錄商標,保老,朝日的字樣,還有一個三角形圖形是什麼意思
要發圖片出來看看,別人才知道具體的。
乾隆年間神明服飾一般是什麼?急,課堂要用
中國的愛神沒具體定,不過根據中國的傳說倒是有符合愛神之稱的神。 一、媒神之祖女媧
女媧是被中國民間廣泛而長久崇拜的一位女性神,她被看成是創世神和始祖神。傳說女媧能化生萬物,她的最偉大的業績一是煉石補天,二是摶土造人。
女媧在造人之前,於正月初一造出雞,初二造出狗,初三造羊,初四造豬,初五造牛,初六造馬。到了初七,開始以黃土和水造人。考慮到人要代代相繼,善衍不絕,於是創建了婚姻製度,促使男子與女子結合以生兒育女,於是女媧就成了第一個媒人,被後世尊奉為媒神,又稱“高禖”,這在本書第二章已述及。人們祭祀這位婚姻之神典禮十分隆重,修了女媧娘娘廟或高禖廟,用太牢(豬、牛、羊三牲齊備)這一最高禮節來祭祀她。這些廟至今在山東洛寧、山西河津、江西雩都等地區還有保留。女媧之神的出現反映了母係氏族社會中婚姻以婦女為中心,女族長掌握著全族的婚姻大事。 二、牛郎織女
牛郎織女的故事是中國四大傳說之首(中國的四大傳說是“牛郎織女”、“嫦娥奔月”、“孟薑女”、“梁山伯與祝英台”,都是歌頌男女真誠的愛情的)。牛郎與織女最初源於原始信仰中的星辰崇拜,是星宿的神化與人格化。中國有不少神的傳說都是源於此,如二十八宿、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魁星、南極老人星等。
牛郎星即牛宿,又叫牽牛星,是二十八宿之一,為北方玄武七宿的第二宿。織女星又叫天孫,在銀河西,和銀河東的牽牛星相對。
東漢以後,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就在民間流傳。大意是織女是玉皇大帝的孫女,愛上了人間的牛郎,結為夫妻,十分恩愛,並生有一子一女。玉帝察覺此事,便派王母娘娘下凡押織女回天庭受審,一對恩愛夫妻被活活拆散。牛郎悲痛萬分,在老牛的幫助下追上天去,快追上時,王母娘娘拔下頭上金簪一劃,出現了天河,牛郎、織女被天河阻隔,隻有對河而泣。此事感動了玉帝,允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由喜鵲架橋,在天河相會。以後,七月初七這一天就變成了民間的一個節日,被稱為“七巧節”、“乞巧節”。姑娘、媳婦們在這一天要穿針引線乞巧——向織女乞求智巧、靈巧。 三、月神
月神,是中國民間流傳最廣的神仙之一。月神又叫月光娘娘、太陰星主、月姑、月光菩薩等。崇拜月神,在中國由來已久,在世界各國也是普遍現象,這是源於原始信仰中的天體崇拜。在黑夜中,月亮給人帶來了光亮;月色朦朧,又會使人產生許多遐想,許多美麗動人的故事因此產生,“嫦娥奔月”就是其中著名的一個。傳說嫦娥是後羿的妻子,後羿因射九日,得罪了天帝,把他們貶在人間,後來,後羿得了西王母的長生不老,嫦娥偷吃後升天而去,住於月宮,就成了月神娘娘。《山海經》、《搜神記》等古籍中都記有此事。
此後,月神就較普遍地為民間供奉。我國古代男女熱戀時在月下盟誓定情,拜禱月神。有些分離的戀人也拜求月神祈求團圓。元代大戲劇家關漢卿就寫過一出《拜月亭》。《西廂記》裏的崔鶯鶯也虔誠地對月神傾訴希望遇到意中人的情懷。清人丁耀亢所著的《續金瓶梅》第十八回中,一對癡男怨女鄭玉卿和銀瓶私嚐禁果後,推開窗戶,雙雙跪倒,對著月悶來時獨自在月光下,想我親親想我的冤家。月光菩薩,你與我鑒察:我待他的真情,我待他的真情,哥!他待我是假!
我國有許多少數民族也盛行拜月的風俗。如苗族就有“跳月”的活動,青年男女在“跳月”中,尋求心上人,傾吐愛慕之情,永結同心。 四、戀愛之神--泗州大聖
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下,不少有情人難成眷屬,於是隻能向神仙祭禱,以求神仙幫助,這神仙就是戀愛之神——泗州大聖。
泗州大聖流傳於廣東、福建一帶。他的產生有段故事:福建惠安和晉江兩縣交界處有一條洛陽江,水流湍急,無法架橋,經過多少代人的努力也沒成功。有一天,有個老翁與一絕色女郎劃船在江心,老翁宣布有誰以錢擲中姑娘,就把姑娘嫁給誰。於是前來投錢的人不計其數,可是錢都落在江裏。這樣過了幾個月,江底積滿了錢,成為架橋的奠基石。實際上,這位老翁是土地爺變的,姑娘是觀世音菩薩變的,他們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為了促進架橋。
可是,就在這大功快要告成之時,一個聰明的泗州人想了個巧妙方法,用錢擲中了姑娘。老翁便叫他到涼亭去議婚。這位泗州人往涼亭裏一坐,就起不來了,原來他的靈魂被觀世音菩薩度化到西天成佛去了,而肉體還留在亭中,成了民間膜拜的泗州大聖。
人們傳說,泗州大聖十分理解與同情追求美滿婚姻的癡男怨女,隻要在泗州大聖佛像的腦後挖下一點泥巴,偷偷地撒在對方身上,對方就不會變心了,愛情、婚姻就會得到幸福的結局了。但是這一來,這座佛像的後腦勺就隻好一修再修了。 五、喜神
喜神就是吉神。人們總是希望趨吉避凶、追求喜樂,所以要造出一個喜神來。結婚乃人生一大樂事,所以辦婚事又稱辦喜事。辦喜事當然離不開喜神,舊俗,新娘坐立須對正喜神所在的方位,但這方位何在,就要請教陰陽先生了。
陰陽先生對於喜神方位,還有一套說法,收入清朝乾隆年間成書的《均紀辨方書喜神》中:
喜神於甲巳日居艮方,是在寅時;
乙庚日則居乾方,是在戌時;
丙辛日居坤方,是在申時;
丁壬日居離方,是在午時,
戊癸日居巽方,是在辰時。
陰陽先生對於喜神方位,還有一套說法,收入清朝乾隆年間成書的《均紀辨方書喜神》中:
喜神並無特殊形象,完全是福神——天官的翻版。與其它婚俗、性俗相比,拜喜神的風俗似乎迷信色彩更濃一些
六、床神
祭祀床神的風俗由來已久,宋朝已流行此俗。宋人楊循吉《除夜雜詠》詩雲:“買糖迎灶帝,酌水祀床公”,即是指此。俗傳床神有男女之分,床婆貪杯,而床公好茶,所以“以酒祀床母,以茶祀床公”,這叫男茶女酒。祭床神時,置茶酒糕果於寢室,祈“終歲安寢”。時間各地不一,有的地區在除夕接灶神後,接著祭床神;有的地區在上元日後一日,即農曆正月十六祭床神。
舊時有些地區還有“安床”習俗,即在婚禮舉行的前幾天在洞房內安放新床;其位置要按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窗向、神位來確定,忌與桌、櫃、櫥相對。安床要選擇吉日良辰進行。安床後,當晚要拜床母。在明、清時就有拜床母的習俗,清代長篇小說《醒世姻緣傳》中就有這方麵的描寫。婚禮禮拜床神,是希望新婚夫妻如膠似漆,生活幸福美滿。
人的—生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床上度過的,為了休息得安穩舒適,便供奉起床神來,祈求床神保佑終年安寢、高枕無憂。床神和灶神、門神—樣,都是人造物崇拜的產物,祭祀床神這古老的信仰一直常盛不衰。
民間有祭祀床神的習俗,而床神又分床公、床母,儼然一對和諧夫妻。民間年畫《床公床母》畫的就是—對夫妻的形象,慈眉善目,臉上泛著慈祥和藹的微笑。民間祭祀床神,每年在除夕迎罷灶神,便祭祀床神,或在農曆正月十六祭祀床神,民間有“酒祀床母,茶祀床公”之說,以為床公喜茶,床母好酒,故而祭祀時要供上茶酒果餅,表示對床神的恭敬,人們相信床神掌管著床的安危,祭祀了床神,就能終年安寢,康寧快樂。
床神在婚姻嫁娶禮俗中,是新人祭祀和膜拜的神靈。婚床是新人休息的重要場所,所以傳統婚禮中必要祭祀床神,希望床神能賜予幸福。隻有祭祀了床神,床第之私便可安泰,美滿婚姻方能久長。舊時在安婚床時有一係列禁忌,在婚娶前,要選擇良辰吉日安床,還要根據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窗向、神位來確定婚床的位置,忌諱婚床與桌櫃衣櫥相對。婚床前要貼床神的像,安床後的當晚要祭拜床神,祈求保佑平安。《醒世姻緣傳》裏就有新郎新娘入洞房後拜床神的描寫。婚禮敬拜床神,是希冀床神保佑新婚夫婦從此如糖似蜜,如膠似漆,姻緣圓滿,日子和美。
床神還是主司生育之神,尤受女子虔誠崇拜.繁衍後代要靠床神護佑,舊時新婚之時,在新郎新娘享用婚床前,要請—個父母雙全的男孩到婚床上翻跟頭,這具有祝福、祈子的含義。新娘十月懷胎,順利生下嬰兒後,須在產房裏設置床神的神位來祭拜,感謝床神保佑了母子平安無事,母親不僅要自己祭拜,還要抱著嬰兒跪拜。新生兒三朝日,是“洗三”的日子,要祭拜床神,祈禱嬰孩“晚上好困覺,白天好遊嬉。”清人範祖述《杭俗遺風》記載正月十五請床公床母,在房中供奉糖茶兩杯,糖果兩盤,雞蛋兩個,據說床公床母喝了糖茶,吃了糖果、雞蛋,便會護佑小兒,使小兒夜晚睡覺安寧,不吵不鬧。
床公床母到底是何人?世傳是周文王夫婦。周文王有九十九個兒子,他為西伯候時,積善行仁,政化大行。一日赴朝歌,行至燕山遇雨,霹靂中得一子,取名雷震子,湊巧正成百子之數。故爾後人子多而賢者,常以文王作比喻。文王夫婦有百子,成了世人心目中“多子多福”的楷模。世人祈盼多子,就把文王夫婦當作佑人賜子的神靈頂禮膜拜,這正是人們求子祈嗣的心理在民俗中的反映。 七、和合之神
古時和合之神有不同的含意。《事物原會》雲:“和合神乃天台山僧寒山與拾得也。”“和合”一詞,有和睦同心,調和、順利等意,最早則見於《周禮?地官》,在“媒氏”疏中雲:“使媒求婦,和合二姓”,這應是“和合”之正解。所以和合神原主家人和合,逐漸演變為婚姻和合之神;並由原來蓬頭笑麵、擎鼓執棒的一位神,衍變為一持荷、一捧合的二神。持荷由於“荷”、“和”諧音,棒合也出於此故。
蘇州寒山寺的大雄寶殿後壁,嵌有清代名畫家羅聘所繪寒山、拾得寫意話畫石刻。大殿旁堂屋供奉木雕金身寒山、拾得塑像,一人手持一荷,另一人手棒一合,造型古樸,栩栩如生。
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時,封天台寒山大士為“和聖”、拾得大士為“合聖”,於是,寒山、拾得這“和合二仙”又作“和合二聖”。舊時常有懸掛和合二仙圖於中堂者,取諧好吉利之意;又常於婚時懸掛,象征夫妻相愛。 八、月下老人
月下老人是我國神話傳說中專管婚姻的神,又稱“月老”。據沈三白《浮生六記》說:“一手挽紅絲,一手攜杖懸婚姻簿,童顏鶴發,奔馳開非煙非霧中。”我國不少地方有月老祠,如杭州西湖孤山下的白雲庵中有個月老殿,殿的兩旁懸掛著一副對聯,膾炙人口,對聯雲: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為眷屬;是前生注定事,莫錯過姻緣。
這就是千百年來許多人供奉月老的原因。曆史上記載月老最有名的是唐人李複言《續幽怪錄》關於韋固娶妻的故事(本書第五章第七節曾經述及)。這個故事流傳極廣,明人劉兌還編了一出《月下老定世間配偶》的雜劇,即演此事。
《紅樓夢》第五十七回中,薛姨媽對黛玉、寶釵說了以下這段話:
自古道:千裏姻緣一線牽。管姻緣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預先注定,暗裏隻用一根紅絲把這兩個人的腳絆住,憑你兩家隔著海,隔著國,有世仇的,也終究有機會作了夫婦。……若月下老人不用紅線拴的,再不能到一處。
對以上這種說法,在中國古代社會中許多青年男女都是相信的。月下老人給他們以美好的憧憬;同時,其中包含的宿命論的思想也使一些不幸婚姻的當事人隻能默默忍受。
至於拴紅線,後來成為一種婚禮儀式,唐代就有記載。到了宋代逐漸演化為“牽紅巾”,宋人吳自牧在《夢梁錄嫁娶》中有詳細記載。到了清代,又變成在婚禮中扯起紅帛或紅布,新郎、新娘“各持一端,相牽入洞房”。這種拴紅線、牽紅巾或紅布的風俗,至今在有的漢族與少數民族地區還能見到 九、子孫娘娘
“多子多福,子孫滿堂”是過去中國人傳統的文化心態和追求,為了禮佛拜神、祈求子嗣,眾多的送子神仙也應運而生。送子神仙名目繁多,一般都稱為子孫娘娘。如廣州著名的祈子神廟——金花廟中,主神為金花夫人,附祀的有張仙、華陀、月老、花王、桃花女、鬥姆等,大都與生育有關;還有二十奶娘神像,也都和生育有關 十、娼妓神
過去妓女供奉的神明除通用神外,還有自己的專用神。最早的娼妓神,據稱是春秋時的大政治家管仲。清代的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雲:“娼族祀管仲,以女閭三百也。”關於“女閭三百”一事,《戰國策?東周策》雲:“齊桓公宮中七市,女閭七百,國人非之。”明人謝肇浙的《五雜俎》雲:“管子之治齊,為女閭七百,征其夜合之資,以佐軍國。”由於管仲是曆史記載最早公開地、大規模地設倡者,所以被後世妓女奉為祖師與神明。
除管仲外,古代娼妓還信奉白眉神。明人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中說,白眉神長髯偉貌,騎馬持刀,與關公像略肖,但眉白而眼赤。京師人相詈,指其人曰“白眉赤眼者”,必大恨,其猥褻可知。徐珂的《清稗類鈔》說他又叫妖神:娼家魔術,在在有之,北方妓家,必供白眉神,又名妖神,朝夕禱之。千百年來,娼妓對白眉神十分恭敬,“初薦枕於人,必與艾豭(老公豬,指嫖客)同拜此神,然後定情,南北兩京皆然也。”
稅倒目,有麥野事神朝日來講,兩三暗薄唔田 啥意思?
鼓誠堪賞,詎假
琴心三疊道初成 翠影紅霞映朝日,是什麼生肖?
雞?
三國曹操的詩詞
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曹操詩全集(26首)
氣出唱(三首)
駕六龍,乘風而行。
行四海,路下之八邦。
曆登高山臨溪穀,乘雲而行。
行四海外,東到泰山。
仙人玉女,下來翱遊。
驂駕六龍飲玉漿。
河水盡,不東流。
解愁腹,飲玉漿。
奉持行,東到蓬萊山,上至天之門。
玉闕下,引見得入,
赤鬆相對,四麵顧望,視正〔火昆〕煌。
開玉心正興,其氣百道至。
傳告無窮閉其口,但當愛氣壽萬年。
東到海,與天連。
神仙之道,出窈入冥,常當專之。
心恬澹,無所〔忄曷〕。
欲閉門坐自守,天與期氣。
願得神之人,乘駕雲車,
驂駕白鹿,上到天之門,來賜神之藥。
跪受之,敬神齊。
當如此,道自來。
其二
華陰山,自以為大。
高百丈,浮雲為之蓋。
仙人欲來,出隨風,列之雨。
吹我洞簫,鼓瑟琴,何□□(“門”內有“言”,音“銀”)!
酒與歌戲,今日相樂誠為樂。
玉女起,起舞移數時。
鼓吹一何嘈嘈。
從西北來時,仙道多駕煙,
乘雲駕龍,鬱何〔艸務〕〔艸務〕。
遨遊八極,乃到昆侖之山,
西王母側,神仙金止玉亭。
來者為誰?赤鬆王喬,乃德旋之門。
樂共飲食到黃昏。
多駕合坐,萬歲長,宜子孫。
其三
遊君山,甚為真。
崔嵬砟硌,爾自為神。
乃到王母台,金階玉為堂,芝草生殿旁。
東西廂,客滿堂。
主人當行觴,坐者長壽遽何央。
長樂甫始宜孫子。
常願主人增年,與天相守。
精列
厥初生,造劃之陶物,莫不有終期。
莫不有終期。
聖賢不能免,何為懷此憂?
願螭龍之駕,思想昆侖居。
思想昆侖居。
見期於迂怪,誌意在蓬萊。
誌意在蓬萊。
周禮聖徂落,會稽以墳丘。
會稽以墳丘。
陶陶誰能度?君子以弗憂。
年之暮奈何,時過時來微。
度關山
天地間,人為貴。
立君牧民,為之軌則。
車轍馬跡,經緯四極。
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於鑠賢聖,總統邦域。
封建五爵,井田刑獄。
有燔丹書,無普赦贖。
皋陶甫侯,何有失職?
嗟哉後世,改製易律。
勞民為君,役賦其力。
舜漆食器,畔者十國,
不及唐堯,采椽不斫。
世歎伯夷,欲以厲俗。
侈惡之大,儉為共德。
許由推讓,豈有訟曲?
兼愛尚同,疏者為戚。
薤露行
惟漢廿二世,所任誠不良。
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疆。
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
白虹為貫日,己亦先受殃。
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
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
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
對酒
對酒歌,太平時,吏不呼門。
王者賢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鹹禮讓,民無所爭訟。
三年耕有九年儲,倉穀滿盈。
斑白不負載。
雨澤如此,百穀用成。
卻走馬,以糞其土田。
爵公侯伯子男,鹹愛其民,以黜陟幽明。
子養有若父與兄。
犯禮法,輕重隨其刑。
路無拾遺之私。
囹圄空虛,冬節不斷。
人耄耋,皆得以壽終。
恩德廣及草木昆蟲。
蒿裏行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鹹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陌上桑
駕虹霓,乘赤雲,登彼九疑曆玉門。
濟天漢,至昆侖,見西王母謁東君。
交赤鬆,及羨門,受要秘道愛精神。
食......餘下全文>>
“統之有宗,會之有元”是什麼意思?
中國講祖宗,祖是指第一人,漢高祖是漢朝的第一人,孔子是儒家的祖。宗是“小派的統領”。元這裏指的就是組。
舉個例子,王陽明是儒家。他的弟子跟從他的思想, 他就是統之有宗。而所有的儒家思想來自孔子,這就是會之有元了
滿月賀詞 急 50分 50分
瀏陽風俗1 瀏陽生育壽誕風俗
嬰兒出世都要到神龕前燃放鞭炮,向祖宗報喜。昔時重男輕女,“生子曰弄璋,生女曰弄瓦”。認為生男孩是家庭幸事,歡天喜地。認為生女是“生個空人”,是背時貨,一愁包腳,二愁陪嫁,甚至有溺嬰現象。
小孩降生時,如有不速之客進屋,稱“逢生”。來客就是嬰兒的幹爹或幹娘,但有“男逢男生,背時三年,踏了血地,必有災禍”之說。為解脫,主人便暗中在客人衣上穿上紅線,以“刺破災禍”。男逢女生,則認為是好事,要“逢時三年”。
鄰居女眷聽到鞭炮響,會趕來問慰祝賀,並分別送以雞蛋、紅糖、幹刀豆絲、幹豆角等,以催乳,因說“月婆”不宜吃青菜,吃了青菜“毛毛拉青屎”。分娩後胎衣要用陶罐盛著埋在附近山上,意在父母血統與家鄉土地永不分離。世傳送胞衣時不能回頭,否則倒奶。
嬰兒父親即日要帶著鞭炮和一隻雞到嶽父家報喜,生男孩帶公雞,生女孩帶母雞,嶽家無需問便知生男生女了。嶽家親鄰聽到鳴炮報喜,紛紛恭賀並送以雞蛋等物。第三天,女婿接丈人婆去“做三朝”,古稱“湯餅之會”。外公外婆帶去早已準備好的嬰兒搖窩、坐欄等,一般還備有嬰兒棉襖、夾襖、單衣、棉抱裙、夾抱裙、鞋、帽等各一對,人歎“外婆難做呀”!有的還留下照顧產婦,叫“伴月”。婿家親鄰或“請外婆茶”,或“請外婆飯”。
三朝日,長輩婦女將艾葉、楓球、雞蛋等熬湯為嬰兒洗澡,叫“洗三朝”。洗畢,用雞蛋滾擦嬰兒全身,以祛風,祝福健康。再給嬰兒換上新衣服,由祖母或其他長輩抱著,在嬰兒身上蓋一篩子,篩上接剪刀、算盤等,眾人簇擁,或手敲趕雞棍(即一頭劈開的竹棍,作趕雞之用),或持擂杵,去正廳神龕前拜祖宗,叫“拜三朝”。拜畢,沿廳屋巷廊遊一圈,叫“遊三朝”,據說可防“臍風”危害。
三朝日親友賜紅紙包封祝賀,赴湯餅會,叫“打三朝”。主家煮熟雞蛋,上紅,分贈眾人,叫吃紅蛋,又叫吃滾屁股蛋。
瀏陽北鄉有三朝送號習俗。鄰裏親友將取定的男嬰字、派、號名用大楷書於紅紙上,額以“恭惟某某夫婦喜得文郎誌慶”或“恭惟某某老大人喜得文孫誌慶”之類的賀詞,在鞭炮聲中貼於廳屋正梁兩端牆上。因屋場、族人等情況不同,有同時送幾個號的。清代以前,生女嬰不道號。民國以後,也有給女嬰送號的,但隻送一個名字,一般是“閨字某某”。
還有辦滿月酒、百日酒、周歲酒的。長沙縣有用鯉魚給嬰兒親嘴並喂湯的習俗,叫“開葷”或取“鯉魚跳龍門”之意。親友赴宴,贈之金銀手釧、項圈、“長命鎖”等物。周歲時,有的將文具、針線、口紅、書畫之類擺於盤中,讓嬰兒去抓,以測其誌趣,名曰“抓周”。以後每歲生日都叫“長尾巴”,父母總要維以荷包蛋,所謂“大人生日一餐飯,細伢子生日一個蛋”。10歲、20歲等叫“總生”、“整生”,親友多送布料鞋襪等作為禮物,父母一般要請幾桌客。平時生日叫散生,除姑舅、姨媽登門之外,鄰裏婦眷要送以雞蛋、麵條等相賀,主人待以“旱茶”,故又稱“吃茶”。
古語雲:44百歲曰上壽,八十曰中壽,六十曰下壽”,可見古人稱壽的最低限度是60歲。以後有50歲稱壽的。長沙人做壽講“男進女滿”,即男做虛歲,女做實歲,做60大壽被認為是重開花甲,特別隆重,稱為壽星公、壽星婆。有的搭壽台、陳壽桃、點壽燭,有的親友送壽匾、壽屏。壽星端坐壽台,接受兒孫跪拜,此時鞭炮燃放時間越長越好。開筵時,先吃壽麵,麵條細長,象征長壽,故長沙人叫生日飯為吃麵。
也有50歲以前就慶壽的,但有“男不做三,女不做四”之說,即男滿29歲,女滿40歲不做壽。有的生日外出避客,叫躲生。有的人依“母在堂,不做壽”的古訓,即使是60歲或70歲,隻要高堂健在,就不做壽,自己生日看成母親的難......餘下全文>>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有某氏女初嫁夫家,三朝日,喜娘至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