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 仇 是甚麽意思
仇
讎、讐
chóu
【名】?
(形聲。從人,九聲。(qiú)本義:匹偶,同伴)
怨恨〖hatred;resentment〗
仇者,讐也。——《史記·晉世家》
葛伯仇餉。——《孟子》
多仇少與。——《漢書·蓋寬饒傳》
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又如:仇忌(怨恨憎惡);仇嫌(怨仇;怨恨)
仇恨〖hatred〗
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史記·留侯世家》
又如:殺父之仇;仇疾(仇恨);仇害(因仇恨而傷害)
仇人;仇敵〖enemy〗
公子使客斬其仇頭,敬進如姬。——《史記·魏公子列傳》
智法之士與當塗之人,不可兩存之仇也。——《韓非子·孤憤》
又如:仇仇(怨敵)
仇
chóu
【動】?
報複〖makereprisals;retaliate〗
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國賊戾之士哉!——高啟《書博雞者事》
校對〖proofread;checkagainsttheoriginal〗。如:仇校(校對)
另見qiú;“讎”
另見chóu
仇敵
chóudí
〖enemy〗有積恨的敵人
他持槍同仇敵決鬥
仇讎
chóuchóu
〖personalenemy〗仇人
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宋·歐陽修《伶官傳·序》
仇恨
chóuhèn
〖hatred〗∶仇視憤恨
無限仇恨記心中
〖hate〗∶強烈的敵意
強烈的不滿已發展成為仇恨
仇人
chóurén
〖personalenemy〗因怨恨而敵視的人
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仇殺
chóushā
〖killinrevenge〗出於報仇而殺人
仇視
chóushì
〖regardasanenemy〗∶把別人當作仇人看待
〖behostileto;lookuponwithhatred〗∶以仇恨的心理或目光看
仇外
chóuwài
〖havehatredforforeigncountries〗憎恨仇視外國
盲目仇外
仇隙
chóuxì
〖bitterquarrel;feud〗仇恨
仇冤
chóuyuān
〖hatred〗有仇又有冤
仇冤易結難解
仇怨
chóuyuàn
〖hatred〗仇視憎恨
仇
qiú
【名】
(形聲。從人,九聲。本義:同伴)
同本義〖companion〗
仇,讎也。——《說文》。按,謂讎也,二人相當相對之誼。
仇,匹也,合也。——《爾雅·釋詁》
赳赳武夫,公侯好仇。——《詩·周南·無衣》
公侯好仇。——《詩·周南·兔置》。箋:“怨耦曰仇。”
君子好仇。——《禮記·緇衣》
配偶〖spouse〗
我仇有疾,不我能即。——《易·鼎》
結發辭嚴親,來為君子仇。——三國魏·曹植《浮萍篇》
姓
另見chóu
相關詞語:
--------------------------------------------------------------------------------
執仇、章仇、怨仇、冤仇、有冤報冤,有仇報仇、養仇、血海寃仇、血海深仇、血仇、尋仇、雪恥報仇、雪仇、新仇舊恨、血親複仇、無仇、相仇、同業相仇、同仇、靦顏事仇、同仇敵愾、同仇敵慨、素仇、宿怨深仇、宿仇、隨仇、私仇不及公、私仇、夙仇、視為寇仇、書劍恩仇錄、視如寇仇、世仇、深仇宿怨、深仇重怨、深仇大恨、深仇積恨、殺父之仇、報仇、報仇心切、報仇雪恥、報仇雪恨、避仇、仇詞、仇方、仇忌、仇害、仇牛、仇恨
文言文中,哪些字可以解釋為仇恨
仇。《荊軻刺秦王》:“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恨。《柳毅傳》:“然而恨貫肌骨,亦何能愧避?”
怨。《齊桓晉文之事》:“構怨於諸侯。”
憤。《書博雞者事》:“袁人大憤,然未有以報也。”
懣。《史通·疑古》:“目睹其事,猶懷憤懣。”
悵。《孔雀東南飛》:“阿兄得聞之,悵然心中煩。”
文言文中餘為吾之仇是什麼意思
不知這句話的出處,字麵意思是:我是我的仇人;或,我的所作所為讓我痛恨。講不通。餘、吾,在文言文中都是代詞,“我”的意思。請檢查出處,是否斷句有誤?
有句古文,意思是殺父之仇遇見了直接就要報,不必回家拿武器,原文是
你是說的這句嗎: 父之讎,弗與共戴天;兄弟之讎,不反兵;交遊之讎,不同國。出自《禮記·曲禮上第一》。讎,即“仇”字。
文言文中哪個詞,字代指仇恨
懣,怨,憤,憎,惡
二人相仇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漢語
二人相仇
【原文】
拜住,安童孫也。至大二年,襲為宿衛長。英宗在東宮,問宿衛之臣於左右,鹹稱拜住賢。遣使召之,欲與語。拜住謂使者曰:“嫌疑之際,君子所慎。我長天子宿衛而與東宮私相往來,我固得罪,豈太子福耶?”竟不往。至治元年正月,帝欲結彩樓於禁中,元夕張燈設宴。時居先帝喪,參議張養浩上疏,拜住謂當進諫,即袖其疏入奏,帝悅而止,仍賜養浩帛,以旌直言。三月,從幸上都,帝以行宮亨麗殿製度卑隘,欲更廣之。奏曰:“陛下初登大寶,不求民瘼,而遽興大役以妨務農,恐失民望。”從之。帝嚐謂拜住曰:“朕委卿以大任者,以乃祖安童相世祖克成善治也。”時右丞相鐵木迭兒屢殺大臣,鬻獄賣官,廣立朋黨,凡不附己者必以事去之。尤惡平章王毅,右丞高昉。因京諸倉糧儲失陷,欲奏誅之。拜住密言於帝:“論道經邦,宰相事也。以金穀細務責之,可乎?”帝然之,俱得不死。鐵木迭兒複引參知政事張思明為左丞以助己。思明忌拜住方正,謀中害之。左右得其情,乘間以告,且請備之。拜住曰:“大臣協和,國之利也。今以右相仇我,我求報之,非特吾二人之不幸,亦國家之不幸。汝輩毋複言。”夏六月,拜住以海運糧視世祖時頓增數倍,今江南民力困極,而京倉充滿,奏請歲減二十萬石,帝遂免之。時鐵木迭兒過惡日彰,拜住悉以奏聞。上悟,奪其官。奸黨鐵失等甚懼,乃生異謀。晉王也孫帖木兒時鎮北邊,鐵失潛遣人至王所,告以逆謀,約事成推王為帝。王命囚之,遣使赴上都告變。未至,車駕南還,次南坡,鐵失等夜以所領阿速衛兵為外應,殺拜住,遂弑帝於行幄。晉王即位,鐵失等伏誅。詔有司備儀衛,百官耆宿前導,輿拜住畫相於海雲寺,大作佛事。觀者萬數,無不歎惜泣下。
【譯文】
拜住是安童的孫子。至大二年,承襲祖上職位擔任宿衛長。英宗做太子時,向身邊侍衛詢問宿衛的情況,侍衛們都說拜住這個人很賢能。英宗派人去召他前來,要和他交談。拜住對使者說:“在可能產生嫌疑的時候,君子應該小心對待。我擔任天子的宿衛長,如果與太子私自往來,我固然會獲罪,大概也不是太子的幸事吧?”他最終也沒有去見太子。至治元年正月,英宗想在宮中搭建彩樓,元宵節夜晚張燈設宴。當時英宗還處在為先帝服喪期間,參議張養浩上書勸諫,拜住認為應該進諫,便帶著張養浩的奏疏向英宗上奏,英宗高興地接受了勸諫,停止了喜慶活動,並賞賜錦帛給張養浩,來表彰他敢於直言。三月,拜住跟隨皇帝出巡上都,皇帝認為當地行宮亨麗殿規模狹小,想再加以擴建。拜住上奏說:“陛下剛登上大位,不去了解民間疾苦,卻急於大興土木導致影響農業生產,恐怕會讓老百姓失望。”英宗聽取了拜住的意見。英宗曾對拜住說:“我把重任委托給你,是因為你的祖父安童輔佐世祖能夠很好地治理天下。”當時右丞相鐵木迭兒多次殺害大臣,買賣官司,賣官鬻爵,大肆結黨營私,凡是不肯依附自己的一定借故除掉。尤其憎厭平章王毅和右丞高昉,以京城各糧倉儲藏的糧食缺失為理由,要上奏英宗將二人殺掉。拜住私下對皇帝說:“討論治國大計,是丞相的職責,如果用錢糧上的小事來責罰他們,合適嗎?”英宗認為他說得對,於是王毅和高昉都得以活命。鐵木迭兒又推薦參知政事張思明擔任左丞來幫助自己。張思明忌恨拜住為人正直,陰謀中傷陷害拜住。拜住身邊的人得知內情後,就找機會把這些情況告訴了拜住,並且提請拜住防備他們。拜住說:“大臣合作協調,是國家的幸事。現在因為右宰相仇視我,我便想法報複,這不隻是我們二人的不幸,也是國家的不幸。你們不必再說了。”夏季六月,拜住因為從江南海運來的糧食比起世祖時代劇增了好幾倍,現在江南百姓困苦到極點,而京師的糧食又很充足,便上奏請求每年減少二十萬石海運的糧食。英宗於是減免了運糧。這時,鐵木迭兒的罪過一天天地暴露出來,拜住將他所有的罪惡都上奏英宗。英宗醒悟過來,於是剝奪了鐵木迭兒的官爵。鐵木迭兒的黨羽鐵失等人十分害怕,於是便萌生了謀反之心。當時晉王也孫帖木兒鎮守北方邊境,鐵失暗地裏派人到晉王那裏,把造反的陰謀告訴他,相約事成後推舉晉王做皇帝。晉王下令將報信的人囚禁起來,派使者到上都舉報奸黨的陰謀。使者還沒有到達上都,英宗皇帝已經返回南方,停留在南坡,鐵失等人在夜間用他們統領的阿速衛兵作為外應,殺死拜住,又在營帳中殺死英宗。晉王登上皇位,鐵失等人被處死。晉王下令有關部門安排儀仗隊,由百官和有才德的老人在前麵引路,抬著拜住的畫像送到海雲寺,在那裏舉行大規模的佛事。參觀儀式的有一萬多人,沒有不感歎惋惜而流下眼淚的。
古文中故是什麼意思
①<名>事故;變故。《孟子·滕文公》:“今也不幸至於大故。”《報劉一丈書》:“鄉園多故,不能不動客子之愁。”
②<名>緣故;原因。《廉頗藺相如列傳》:“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③<形>舊;舊的;原來的。《墨池記》:“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
④<副>舊時;從前。《項脊軒誌》:“軒東故嚐為廚,人往,從軒前過。”
⑤<名>老朋友;舊交情。《垓下之戰》:“若非故人乎?”《鴻門宴》:“君安與項伯有故?”
⑥<形>衰退;衰老。《琵琶行》:“暮去春來顏色故。”
⑦<動>死亡;去世。《紅樓夢》:“目今其祖早故,隻有個兒子。”
⑧<副>故意;特意。《陳涉世家》:“將尉醉,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
⑨<副>還是;仍然。《孔雀東南飛》:“大人故嫌遲。”
⑩<副>通“固”,本來。《促織》:“此物故非西產。”
⑾<連>所以;因此。《屈原列傳》:“其誌潔,故其稱物芳。”
【故人】⒈舊友。《漢書·高帝紀下》:“所封皆故所愛,所誅皆平生仇怨。”⒉指前妻。古樂府《上山采蘼蕪》:“新人從門入,故從閣去。”⒊指前夫。《孔雀東南飛》:“悵然遙相望,知是故來。”⒋死者。《儒林外史》:“今不想已作故。”
【故事】⒈過去的事情。《史記·太史公自序》:“餘所謂述故,整齊其世傳,非所謂作也。”⒉先例;成法。《三國誌·魏書·武帝紀》:“天子命公讚不名,……如蕭何故。”⒊典故。《六一詩話》:“先生老輩患其多用故。”⒋花樣。《紅樓夢》:“吃膩了腸子,天天又鬧起故來了。”
【故意】舊情。杜甫《贈衛八處士》:“十觴亦不醉,感子故長。”
狼軍師文言文翻譯。謝。。。
有個姓錢的人,一天晚上從市集回來往家走,經過山間小路的時候,忽然從旁邊躥出幾十隻狼,圍上來要吃他。情急之下,姓錢的急中生智,看到路邊有很多農家堆積的木柴,有好幾丈那麼高,就趕緊爬上去躲起來。這些狼爬不上去,但是沒有走,都在柴堆下麵,其中有幾隻馬上跑掉了。沒過多長時間,它們抬著一隻野獸一起回來了,野獸坐在中間,那情形就像轎夫抬著當官的一樣。狼們把耳朵湊在那野獸的嘴邊,好象在聽它秘授機宜。過了沒一會,就各自跳起來,開始從下麵抽出柴堆的柴,很快柴堆就要散了。姓錢的嚇壞了,大聲喊救命。
這時,正好有一群砍柴的人經過,聽見他的叫聲,就大喊著衝過來,把狼都嚇跑了,隻剩下被抬來的那隻野獸,姓錢的和砍柴的都很奇怪,一起研究它。這個怪獸長的像狼但又不是狼,圓眼睛,短脖子,嘴很長,牙齒突出,後腿很長但是很軟,不能自己站著,叫的聲音像猿。姓錢的說:“怪了,我跟你無冤無仇,為什麼給狼出主意害我?”那怪獸一邊磕頭一邊哀傷的叫著,看上去特別後悔的樣子。
後來姓錢的和砍柴的一起把它拎到前麵村子的酒館裏,做熟吃了。
狼軍師
有錢某者,赴市歸晚,行山麓間。突出狼數十,環而欲噬。迫甚,見道旁有積薪高丈許,急攀躋執?,爬上避之。狼莫能登,內有數狼馳去。少焉,簇擁一獸來,儼輿卒之舁官人者,坐之當中。眾狼側耳於其口傍,若密語俯聽狀。少頃,各躍起,將薪自下抽取,枝條幾散潰矣。錢大駭呼救。
良久,適有樵夥聞聲共喊而至,狼驚散去,而舁來之獸獨存,錢乃與各樵者諦視之。類狼非狼,圓睛短頸,長喙怒牙,後足長而軟,不能起立,聲若猿啼。錢曰:“噫!吾與汝素無仇,乃為狼軍師謀主,欲傷我耶!”獸叩頭哀嘶,若悔恨狀。乃共挾至前村酒肆中,烹而食之。
甥舅互仇文言文中鍾會是一個怎樣的人
《甥舅互仇》文言文中,鍾會作為荀濟北(荀勖)的堂舅,是一個善於弄虛作假、坑蒙拐騙的人。荀勖有一把寶劍,價值百萬,總放在母親鍾夫人那裏,鍾會就模仿荀勖的筆跡,寫信給荀母索騙走寶劍並一直不還。
意已決,仇已結。古文怎麼寫
每當日照當空或是日落西山,我拖著疲勞的身材,和著“奇策”的節律,跨進門檻,摔下書包,總是筆直衝向廚房,由於我家的廚房是我媽媽的天地。媽媽穿著圍裙,再有那嫻熟的行為,總會讓我感覺到溫溫暖快樂。
連>副>副>副>動>形>名>副>形>名>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