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字在文言文裏是什麼意思?
“息”字在文言文裏的意思如下:
①<名>氣息;呼吸時進出的氣。《莊子·逍遙遊》:“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②<動>呼吸;喘氣。《柳毅傳》:“當閉目,數息可達矣。”
③<動>歎息;歎氣。《愚公移山》:“北山愚公長息曰。”
④<動>休息。《孔雀東南飛》:“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
⑤<動>止息;停止。《歸去來兮辭》:“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
知識延展:
1.原文:《孔雀東南飛》兩漢-佚名
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聞之,亦自縊於庭樹。時人傷之,為詩雲爾。
孔雀東南飛,五裏一徘徊。
“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君既為府吏,守節情不移。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府吏得聞之,堂上啟阿母:“兒已薄祿相,幸複得此婦。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共事二三年,始爾未為久。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
1.譯文:
東漢末年建安年間,廬江府小吏焦仲卿的妻子劉氏,被仲卿的母親驅趕回娘家,她發誓不再改嫁。但她娘家的人一直逼著她再嫁,她隻好投水自盡。焦仲卿聽到妻子的死訊後,也吊死在自己家裏庭院的樹上。當時的人哀悼他們,便寫了這樣一首詩。
孔雀朝著東南方向飛去,每飛五裏便是一陣徘徊。
“我十三歲就能織出白色的絲絹,十四歲就學會了裁衣。十五歲學會彈箜篌,十六歲就能誦讀詩書。十七歲做了你的妻子,但心中常常感到痛苦傷悲。你既然已經做了府吏,當然會堅守臣節專心不移。隻留下我孤身一人待在空房,我們見麵的日子常常是日漸疏稀。每天當雞叫的時候我就進入機房紡織,天天晚上都不能休息。三天就能在機上截下五匹布,但婆婆還故意嫌我緩慢鬆弛。不是我紡織緩慢行動鬆弛,而是你家的媳婦難做公婆難服侍。我已經受不了你家這樣的驅使,徒然留下來也沒有什麼用處無法再驅馳。你這就稟告公公婆婆,及時遣返我送我回娘家去。”
息在文言文裏麵什麼意思
xī
①<名>氣息;呼吸時進出的氣。《莊子·逍遙遊》:“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②<動>呼吸;喘氣。《柳毅傳》:“當閉目,數息可達矣。”
③<動>歎息;歎氣。《愚公移山》:“北山愚公長息曰。”
④<動>休息。《孔雀東南飛》:“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
⑤<動>止息;停止。《歸去來兮辭》:“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
⑥<動>平息。《與朱元思書》:“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⑦<動>通“熄”,熄滅。《曲突徙薪》:“俄而家果失火,鄰裏共救之,幸而得息。”
⑧<動>增長。《莊子·秋水》:“消息盈虛,終則有始。”
⑨<動>繁殖;繁育。《趙威後問齊使》:“是助王息其民也,何以至今不業也。”
⑩<名>子女,特稱兒子。《陳情表》:“門衰祚薄,晚有兒息。”
⑾<名>利息。《原君》:“此我產業之花息也。”
【息男】親生兒子。
【息女】親生女。
十一之息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因為農曆十一月初一。按幹支記時法,十一月稱為“子月”。而按照十二支配月建, 正月寅、2月卯、3月辰、4月巳、5月午、6月未、7月申、8月酉、9月戌、10月亥、11月子、12月醜。 十一月就當屬子月,就像晚上十一點也是子時一樣 農曆十一月為什麼稱為
文雅文言文中表示休息的是什麼詞
文言文一般是單音節詞,現代漢語用雙音節詞,這些雙音節詞都是在單音節詞基礎上再加一個單音節詞合成的。
“休息”在文言文中是兩個詞:休、息。它們的意思是一樣的。休,一個人靠在樹木上歇一會兒。《爾雅》解釋:休,息也。息,《釋言》解釋:息,休也。兩個字在這個義項上是一樣的,都是休息的意思。
文言文表示休息,隻需要用其中一個字。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或?“景公獵,休,坐地而食。”
現今學校有“作息時間”,其中的“息”就是休息。
休養生息文言文意思
休養:休息保養;生息:人口繁殖。指在戰爭或社會大動蕩之後,減輕人民負擔,安定生活,恢複元氣
文言文:息土木,抑僥幸是什麼意思
息土木,抑僥幸。息:停止。土木:修建房屋。抑:抑製。僥幸:不停地爭利。全句的現代漢語意思是:停止修建房屋,抑製不停地爭利 。
《息爭》文言文翻譯
息爭》參考譯文: 從前孔子的學生,有的長於德行,有的長於政事,有的長於語言,有的長於文學。粗俗的有樊遲,狂妄的有曾點。孔子的老師,有老聃,有郯子,有萇弘、師襄,他的老朋友中有原壤,知已有子桑伯子。仲弓詢問子桑伯子,孔子讚許他辦事不煩瑣,等到仲弓懷疑子桑伯子力事太簡單,然後孔子又肯定仲弓的話正確。所以南郭惠子向子貢問道:“孔子的門生,多麼混雜啊!”這大概就是他之所以是孔子的原因吧。至於孟子,卻發表他的見解說:“如今天下的主張不屬於楊朱派,便屬於墨翟派。”“楊朱、黑翟的學說不消滅,孔子的學說無法發揚。”“能夠用道理來反對楊、墨的,也就是聖人的門徒了。”當時的人因此認為孟子喜歡辯論。雖然不確切,然而好辯的苗頭,便從此開始了。唐代的韓愈,排斥佛教和道教,受到學者的稱讚。往下到了宋朝,有洛陽程頤和四川蘇軾的學派之爭,有朱熹、陸九淵學說的差別。洛派的門徒,以排斥蘇軾為本事,讚同朱熹學說的人,以詆毀陸九淵為能耐。我認為天地間的陰陽二氣化育萬物,變化無窮,那麼天下的道理也就不可能從一個方麵概括罄盡。從前曾參理解孔子的學說“用一個基本觀念來貫穿它”,親身力行進入;子貢也“用一個基本觀念來貫穿它”,卻認為是從博學廣識而得到。以後人的眼光來看,子貢是正確的,曾參是錯誤的。可是孔子不曾在他們中間進行區別,他的學說本來可以對這些兼容並包啊。所以痛恨楊朱、墨翟,是因為他們目中無父母無君上;排斥佛教和道教,也是因為他們拋棄君臣關係,割裂父子之情,也沒有兄弟夫婦,用這樣的人生方式來追求他們的清淨和不生不滅。假如他們不至於此,我又為什麼偏偏要詆毀他們呢?強盜來了,開箱子掏口袋搶東西,逼我們扛著戈矛追擊他們(意即抵抗他們);穿著我們一樣的衣服,讀我們一樣的書,(這樣的人)我必定尊敬他們,對他們親愛都來不及。如今卻同室操戈,在門內爭鬥,這不是可以停止嗎?不曾深入研究別人言論的對與錯,發現別人與自己的見解稍有不同,就群起而攻之,這種態度不能夠用來評論人啊!人的相貌各不相同,稍有長短大小的差別,就罵別個不是人,難道不是錯誤的嗎?居高臨下,便不至於發生爭論,因為他不能夠與我較量,至於才力相當,唯恐自己不能取勝,於是辯論就紛紛發生。因此懂得大道的人,看天下各種不同的流派學說,認為都不曾超出自己的大道,所以他們的胸懷寬廣有餘。胸懷寬廣有餘,對於事物就能無所不包,這就是孔子偉大而排斥異已的原因吧。
求解這段文言文的意思
重行行:行了又行,走個不停。 生別離:活生生地分離。 天一涯:天一方。意思是兩人各在天之一方,相距遙遠,無法相見。 阻且長:艱險而且遙遠。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胡馬南來後仍依戀於北風,越鳥北飛後仍築巢於南向的樹枝。意思是鳥獸尚眷戀故土,何況人呢?胡馬,泛指北方的馬,古時稱北方少數民族為胡。越鳥,指南方的鳥,越指南方百越。這兩句是思婦對遊子說的,意思是人應該有戀鄉之情。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相離愈來愈遠,衣帶也愈來愈鬆了。意思是人由於相思而消瘦了。已通“以”。 緩:寬鬆。 浮雲蔽白日:這是比喻,大致是以浮雲喻邪,以白日喻正。想象遊子在外被人所惑。 蔽 :遮掩 不顧反:不想著回家。顧,念。反通“返”。 思君令人老:由於思念你,使我變得老多了。老,指老態,老相。 歲月忽已晚:一年倏忽又將過完,年紀愈來愈大,還要等到什麼時候呢!歲月已晚,指秋冬之際歲月無多的時候。 棄捐勿複道:什麼都撇開不必再說了。捐,棄。 努力加餐飯:有兩說。一說此話是對遊子說,希望他在外努力加餐,多加保重。另一說此話是思婦自慰,我還是努力加餐,保養好身體,也許將來還有相見的機會。
詩文大意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這樣活生生分開了你我。 從此你我之間相距千萬裏,我在天這頭你就在天那頭。 路途那樣艱險又那樣遙遠,要見麵可知道是什麼時候? 北馬南來仍然依戀著北風,南鳥北飛築巢還在南枝頭。 彼此分離的時間越長越久,衣服越發寬大人越發消瘦。 飄蕩遊雲遮住了太陽,他鄉的遊子不想回還。 隻因為想你使我都變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關。 還有許多心裏話都不說了,隻願你多保重切莫受饑寒。
息在古代是什麼意思?
1、本義:喘氣;呼吸
息,喘也。——《說文》
武氣絕,半日複息。——《漢書·蘇武傳》
2、歎氣
北山愚公長息。——《列子·湯問》
3、停止,停息
而不得息。——《呂氏春秋·適威》。注:“安也。”
4、休息
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5、滋息;生長
消息盈虛,終則有始。——《莊子·秋水》
6、平息
望峰息心。——《藝文類聚·吳均·與朱元思書》
7、消除
息子貢之誌。——《韓非子·五蠹》
8、通“熄”。熄滅;消失
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莊子·消遙遊》
9、氣息,呼吸時出入的氣
屏息觀之。——明·
魏禧《大鐵椎傳》
10、利息,利錢
歲餘不入,貸錢者多不能與其息,客奉將不給。——《史記·孟嚐君傳》
11、消息
至今已八九日,並無息耗,不免憂疑。——歐陽修《熙寧四年與大寺丞書》
12、親生子女
汝息為我子,汝親為我翁。——張籍《董公詩》
13、春秋時諸侯國名 ,故址在今河南省息縣北
14、 姓
古文中"息媯" 啥意思?
息媯(gui 第一聲 與“歸”同音),春秋時期陳國人,生卒年不詳。陳國先祖曾為舜的後裔,世居媯水,後以此為姓,文王滅商後被封在河南舞陽一帶。息媯應為陳國公主,無名無字,嫁息侯而稱息媯。這是春秋的禮製。 息媯事跡,所述頗豐,然多不可考。如說她貌美如花:“目如秋水,臉似桃花,修短適中,舉動生態”,卻不知見於何書。從能查到的典籍考證,她天生麗質當屬事實,但美到何種程度卻不得而知。後人對她美貌的想象,多來自兩個史實:一息候、蔡哀候、楚文王曾為她爭風吃醋,大動幹戈,最後導致息國的滅亡。二文王死後,其弟鬥元在她寢宮外築台歌舞,日夜挑逗,後終因她失位喪生。 兩件事都見於左傳,後人多以左丘失明,所作多偽,尤其是息國故人所撰縣誌,稱息媯被掠後,三年不語,終於趁文王田獵之機,與息候私會,雙雙殉情,後人在其殉情處植桃花,建桃花夫人廟以記念她。這種說法源於漢陽的民間傳說。漢劉向《烈女傳》上說,楚文王滅息,虜獲息君夫婦,息夫人自殺,息君亦自殺,國破家亡之時雙雙自盡。 更為奇妙的是《呂氏春秋》記載說,楚文王欲取息、蔡,先佯和好蔡侯,與其謀取息。蔡侯說:“息夫人,吾妻之姨也。吾請為饗息侯與其妻者,而與王俱,因而襲之。”楚文王依計照辦,遂取息。“旋舍於蔡,又取蔡。” 同一件事而有多種版本,在曆史上屢見不鮮。所謂兼聽則明,多收集,才能綜合取舍。從上述記載至少可推斷以下事實:一息夫人很美;二息國為楚國所滅;三蔡候在其中發揮了作用;四作為受害者的息夫人遭遇為後世同情。 然而,問題卻並非這麼簡單。息媯與蔡媯同為姊妹,蔡候招待息媯時她也應在座吧,為什麼她沒什麼反應呢?既為姐妹蔡媯何以未以美貌傳世,楚文王既滅息擄息媯,何不趁勢滅蔡而收蔡媯呢?《左傳》莊公十年記載:蔡哀侯娶於陳,息侯亦娶焉。息媯將歸,過蔡。蔡侯曰:“吾姨也。”止而見之,弗賓。息侯聞之,怒,使謂楚文王曰:“伐我,吾求救於蔡而伐之。”楚子從之。秋九月,楚敗蔡師於莘,以蔡侯獻舞歸。 左氏在行文間應該有對息候的責難吧,孫武三十六計假道伐虢中就引用此事,意為息候引狼入室,有自食其果之意。試想,蔡候如何不敬,而令一個男人認為受到汙辱?酒宴之上,語辭狹邪,小偷小摸,至多摟摟抱抱吧。息媯卻無說辭傳世,她是膽小害怕,還是礙於姐姐的情麵?春秋時盛行嬴妾製,姐妹同事一夫的現象相當普遍;況且當時女子地位低下,蔡候當然不會隻有蔡媯一個妻妾,蔡媯想投其所好還來不及,怕是不會對丈夫酒後亂性有什麼異議吧? 但息媯卻並非沒有口才,莊公十四年:“以息媯歸,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子問之,對曰:‘吾一婦人而事二夫,縱弗能死,其又奚言?’楚子以蔡侯滅息,遂伐蔡”。麵對質問息媯應對委婉得體,顏麵盡顧,由此可以大致推想,息媯在蔡被戲弄時隻所以忍而不發,是有所顧忌。 她顧忌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息候的名譽,二是蔡國的國力。息侯的先祖子羽據說是文王的三十七子,不知是因為庶出還是無一寸戰功,被封到遠離中原的息地。而蔡侯的先祖則不同,蔡叔度是武王的同母親兄弟,據《史記》管蔡世家記載:“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長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發,次曰管叔鮮,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鐸,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處,次曰康叔封,次曰焻季載。……同母昆弟十人,唯發、旦賢,左右輔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發為太子。及文王崩而發立,是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 最先,武王把蔡叔度封在上蔡,管叔鮮封在鄭州的管城,讓他們協助商紂王的兒子武庚祿父,治理殷民;叔旦被封在魯國,史稱周公。但武王死後,他的兒子成王太小,周公旦攝政,管蔡二位以為周公要爭天下,就合謀造反。被周公擊敗後,管叔被殺,蔡叔被流放,“與車十乘,徒七十人從”,這也是周公英明之舉吧,造反一定要殺頭,但因為他是攝政,二人造反因他而起,若都一起殺掉,會給人滅口之嫌,當然也就起不到懲前斃後、治病救人的效果了。 蔡叔死後,他的兒子胡溫良恭儉,周公趕緊向成王提議,讓他到魯國做官,結果魯國大治,於是又重把胡封到上蔡,是為蔡仲,以奉蔡叔之祀。蔡仲死,子蔡伯荒立。蔡伯荒卒,子宮侯立。宮侯卒,子厲侯立。厲侯卒,子武侯立。武侯卒,子夷侯立。夷侯卒,子厘侯所事立。厘侯卒,子共侯興立。共侯二年卒,子戴侯立。戴侯十年卒,子宣侯措父立。三十五年,宣侯卒,子桓侯封人立。二十年,桓侯卒,弟哀侯獻舞立。 就這樣傳了十代,到了蔡哀侯。 蔡哀侯名獻舞,排行老三,桓公當政時一直在陳國。公元前694年,蔡桓侯卒。據《韓非子》記載,他是因不聽良醫扁鵲的忠告而病死的。當時獻舞在蔡國人的聲譽很高,就被陳國送回,並立為國君。 這一年魯桓公也死了,而且死得更加不明不白。春天他與齊襄公在濟南附近會見,然後又帶著妻子文薑到了齊國國都訪問。文薑是齊襄公的妹妹,這此出行大概是以歸寧為名吧。但沒想到他們兄妹長期通奸,這次碰巧被魯侯發現。四月十號,齊襄公請桓公吃酒,然後讓公子彭生送他回去,桓公就在車上死掉了。當時齊強魯弱,魯國人沒有充分的證據,隻要求殺掉公子彭生了事。第二年魯莊公即位,她母親文薑幹脆就留在齊國不回了,莊公與她斷絕了母子關係。 四年後,江漢霸王楚武王死在征討隨國的道路上,但隨行的令尹鬥祁秘而不宣,直到與隨國簽了合約,回到楚都時才公布武王的死訊。他的兒子文王第二年即位,這一年是公元前689年。 關於息國的消息,我們所知甚少。《春秋》是魯國史官的記述,多寫戰亂,對象多以大國為主,地域上限於中原一帶。隻是在公元前712年,記載了息國與鄭國的一場戰事。息侯與鄭伯一言不和,息侯就帶兵討伐鄭國,結果在鄭國的邊境被打得狼狼大敗。很多人因此嘲笑息侯,說從這一點得知息國將要滅亡,因為息侯作為一國之君,不量德量力,不審時度勢,不能與親戚搞好關係,也不能明辨是非真假,卻想以武力威脅別國,自討其辱,活該! 鄭與息都是姬姓國,但鄭國處於中原,國力較強,多與諸侯親近,息國地處大別山界,淮水之濱,古稱淮夷的地方,周圍是盡羅、黃、江、英、鄧、隨、申等小國,還數蔡國強大些,且與息同為姬姓,所以親近些。但此次伐鄭,蔡國並未出兵相助,可見蔡息也是泛泛之交。或許,當時的蔡侯並不讚成息侯的這種維護尊嚴的行動?但不管怎樣,這次爭鬥的失敗,在息人的心中留下了極大的陰影,此後幾十年中,再無值得史官一書的戰事。 可樹欲靜而風不止,南方近鄰楚國自從楚武王執政後,積極推行軍事擴張政策,兼並了江漢一帶許多小國,國力和疆域隻有當時的齊國可堪匹敵。這時也極想違反周天子的禁令,插手中原紛爭。息國與楚國的交往如何,現在也不可考證。但除了地理上的原因,語言的隔閡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其實楚國社會相當進步,體現在鑄造和農耕技術上,與秦國不相上下。但在文化上的卻相當落後,或許是一直被視為蠻族,不與中原通婚的原因吧,他們的服飾與語言,多被中原取笑。 陳國的國力應該介於魯衛之間吧,屬於二流國,但陳國卻是出美女的地方,所以多與諸侯聯姻,當時的周王的皇後,就是陳國的公主。靠著這內戚這點號召力,也是經常會盟,頻繁幹豫別國內政。所以息侯來來問聘時,就非常自然把息媯嫁了過去吧。 息媯是春秋時代著名的美女。當時諸侯國息國和蔡國都本是友好鄰邦,其國家元首蔡侯、息侯分別取陳國美女姐妹為夫人,有一年,息侯夫人息媯回陳國娘家探親,路經蔡國,就順便去探望姐姐。就著一個不經意又符合人之常情的決定,對息媯、息國、蔡國乃至當時的國內國際形勢產生了深遠而慘烈的影響。正是:晴天不肯去,隻待雨淋頭。 蔡侯一見不由大為心動,起了歹意,對息媯胡言亂語動手動腳。利刀割體痕易愈,惡語傷人恨不消,息媯大怒,拂袖離去。 息媯回到息國和息侯哭訴,息侯登時火冒三丈,心想真是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蔡侯竟做出這等事來,此仇不報非君子是!但是憑借息國的軍事實力,估計也打不過蔡國,最多是雙方平分秋色,卓識傷腦筋啊。 用心計較般般錯,退步思量事事難。息侯被憤怒衝昏了頭腦,想來想去想了個昏招:去找楚文王,請楚國假裝來攻擊息國,連襟蔡侯一定會發兵相救,等他來了,息、楚兵合一處將打一家,輕鬆幹掉蔡侯。楚國依計行事,果然順利捉住了蔡侯。 使口不如自走,求人不如求己。由於強大的楚國加入,息侯就已經失去了對局勢的控製力,楚國把蔡侯捉住,本想交給息侯處置,但蔡侯也不會任人宰割,心出一狠招,正是:莫待是非來入耳,從前恩愛反為仇。於是蔡侯發發狠,告訴楚王說:都是息侯有一妻子的美麗動人。 楚文王剛開始還不信,畢竟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見,於是親自去了一趟息國,親自見到了息媯,不由被其美麗所打動,於是親自把息國滅了,把息媯娶回了楚國作小妾。正是:路逢俠客須呈劍,不是才人莫獻詩。入山不怕傷人虎,隻怕人情兩麵刀。 父母恩深終有別,夫妻義重也分離。人生似鳥同林宿,大限來時各自飛。可憐息媯,被楚文王帶去入了後宮,無依無靠,沒招沒落,慨歎茫茫四海人無數,哪個男兒是丈夫。楚國勢力強大,沒有人能救得了她,有心一死了之,但那樣的後果勢必導致楚王殺掉息侯等一幹人等,說不定陳國也會受牽連,於是決定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無處下金鉤,萬事不由人計較,一生都是命安排,忍辱負重,甘心嫁給楚王,結婚三年後為楚王生了兩個兒子。但為了表示對前夫的情誼,始終不肯開口說話,守口如瓶,防意如城。楚王十分惱火,卻又無可奈何,就遷怒於蔡國,發兵大舉進攻,蔡國不堪一擊,楚王發現對手實在太弱,於是拿了蔡侯獻上的珍寶回國,自封為王,與周朝天子分庭抗禮。 一日,息夫人借楚王外出打獵的機會,跑到了城門與做了守門小吏的息候私會,繼而雙雙撞死城牆。 楚文王回來後,知道了這件事,竟以諸侯之禮將二人合葬在漢陽城外的桃花山上。後人將息夫人稱為桃花夫人,並在漢陽建了一座桃花夫人廟以示紀念。 萬事皆已定,浮生空白茫。光陰黃金難買,一世白駒過隙。委身居楚地,轉眼兩千年。龍歸晚洞雲猶濕,麝過春山草木香。息夫人的故事流傳後世,不知是因為她的美麗、因為蔡侯的昏庸,還是因為楚王的霸權。秋至滿山多秀色,春來無處不花香,不知世間有幾朵桃花能千古紅豔、萬代聞香?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息”字在文言文裏是什麼意思
名>名>動>動>動>動>動>動>動>動>名>動>動>動>動>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