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子規的詩句
太多了,子規就是杜鵑鳥,有杜鵑鳥也是一樣的。
宋 王令《送春》
三月殘花落更開,小簷日日燕飛來。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
李白 [唐代]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古代描寫子規鳥的詩句有那些
芳春平春綠,清夜子規啼。(唐·沈全期《夜宿七盤嶺》)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唐·李白《蜀道難》)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唐·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花落子規啼,綠窗殘夢迷!(唐·溫庭筠《菩薩蠻·其六》)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裏雨如煙。(宋·翁卷《鄉村四月》)
古詩中子規的意象有哪些
為你解答,請你參考,滿意請你采納,謝謝!(子規是古名,現在的名字是 杜鵑!)
杜鵑鳥身體黑灰色,尾巴有白色斑點,腹部有黑色橫紋。春末夏初時常晝夜不停地鳴叫,這是一種美麗可愛、富有靈性和神奇傳說的益鳥。杜鵑鳥又叫杜宇、布穀、子規、望帝、蜀鳥等。杜鵑鳥意象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的常詠之物,關於它的詩詞數不勝數,文化意蘊豐富多彩。
一、烘托傷春、惜春之情
蘇軾《浣溪沙》:“鬆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鬆林間沙路潔淨得不沾泥土,瀟瀟的暮雨聲和布穀鳥的啼叫聲在回蕩。作者雖貶官黃州,但他從自然景物中汲取生活的樂趣,杜鵑鳥在這裏烘托了作者傷春、惜春之情。由景入情,作者一反人們常歎的時光流逝,得出了“休將白發唱黃雞”的哲理,表達了作者雖身處逆境,但胸懷曠達、信念堅定不移的思想感情。“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蘇軾《西江月》)、“生怕子規聲到耳,苦羞雙燕語穿簾。”(朱淑真《傷春》)、“一聲杜宇春歸盡,寂寞簾櫳空月痕。”(曹雪芹《紅樓夢·桃花行》)、“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曹雪芹《紅樓夢·葬花吟》),都是借杜鵑鳥來烘托傷春惜春之情。
二、抒發鄉愁、思念之情
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曆來都是文學作品中所表現出的重大主題。《華陽國誌》中有:“子規鳴聲淒厲,最容易勾起人們別恨鄉愁。”杜鵑的鳴聲很像人說:“不如歸去。”所以子規鳥又叫思歸、催歸,它很容易引起遊子的鄉愁和思念親人的感情。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起句寫眼前之景,在蕭瑟悲涼的自然景物中寄寓離別感傷之情,曲折地傳達出對友人的無限思念與深切同情。
再如,王維《送梓州李使君》:“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
黃庭堅《醉蓬萊》:“杜宇聲聲,催人到曉,不如歸是。”
柳永《安公子》:“聽杜宇聲聲,勸人不如歸去。”以上均是思鄉之情。
三、傾訴悲苦、哀怨之情
杜宇也叫望帝,傳說是周朝末年蜀地的君王,後禪讓退位,歸隱深山。不幸國亡身死,死後靈魂化為杜鵑鳥。每年暮春杜鵑花開時節日夜鳴叫,悲鳴不已,直到口中滴血。其聲淒切,所以人們借以傾訴悲苦和哀怨之情。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白居易《琵琶行》)這裏白居易被貶江州,月夜送客,聽到琵琶女被棄的故事,詩人傷感萬分,再聯係自己,謫居臥病潯陽城,苦竹繞宅,朝晚聽到杜鵑啼血,悲傷無限。
李商隱《錦瑟》中有:“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詩人巧妙地化用了上述典故,把自己的悲苦哀怨寫得淋漓盡致。
四、感慨險峻、亡國之情
李白《蜀道難》中有:“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詩人借景抒情,“子規啼月”是感情色彩濃厚的自然景象,在這裏烘托了淒涼的氛圍,渲染了旅愁和蜀道古木荒涼、危乎高哉的險峻雄奇景象,因而成為千古名句,廣為流傳。
李煜《臨江仙》中有:“子規啼月小樓西,玉鉤羅幕,惆悵暮煙垂。”子規相傳為失國的杜宇之魂所化,因而人們常借它表現亡國之悲。這裏詩人已預感到亡國,內心悲痛惆悵萬分,就借子規這個形象鮮明的意象來傳達亡國之音。
總之,古人以杜鵑意象為介質,表達詩人特定的思想內容,極大地豐富了古詩詞的意蘊,也讓我們欣賞到了一幅絢麗多彩的圖畫。
杜鵑在古詩詞中的悲情意象
杜鵑鳥又名“杜宇”、“子規”。杜鵑殘忍,專橫,既不營巢,也不孵卵哺雛,到了生殖季節, 把卵產在柳鶯等鳥的巢中。杜鵑破殼後,便把雛鶯一個個擠出巢外,任它啼饑號寒而死,鳩占鵲巢。《詩經?召南?鵲巢》有雲:“維雀有巢,維鳩居上......餘下全文>>
關於子規的詩句
宋 王令《送春》
三月殘花落更開,小簷日日燕飛來。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
東風就是指春風,子規,杜鵑鳥經常在暮春啼叫。詩人用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來表達竭盡全力留住美好時光的意思,既表達珍惜的心情,又顯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態度
這首詩的子規(杜鵑)與以往大部分詩歌裏借喻哀傷,淒切的含義較不相同,帶有比較積極的意義
含有子規的古詩句
宣城見杜鵑花 / 子規
作者:李白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宋 王令《送春》
三月殘花落更開,小簷日日燕飛來.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作者:李白 (唐代)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夜宿七盤嶺
作者:沈佺期 (唐代)
獨遊千裏外,高臥七盤西。曉月臨窗近,天河入戶低。
芳春平仲綠,清夜子規啼。浮客空留聽,褒城聞曙雞。
蜀道難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
捫參曆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歎。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谘嗟!
鄉村四月
作者:翁卷 (宋代)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裏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關於子規的詩句
芳春平春綠,清夜子規啼。(唐·沈全期《夜宿七盤嶺》)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唐·李白《蜀道難》)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唐·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花落子規啼,綠窗殘夢迷!(唐·溫庭筠《菩薩蠻·其六》)
有關子規的詩句
臨江仙(李煜)
櫻桃落盡春歸去,蝶翻金粉雙飛。子規啼月小樓西,楞簾珠箔,惆悵卷金泥。
門巷寂寥人去後,望殘煙草低迷。爐香閑嫋鳳凰兒,空持羅帶,回首恨依依。
形容子規的詞語
杜鵑啼血
杜鵑啼血 [dù juān tí xuě]
基本釋義
傳說杜鵑晝夜悲鳴,啼至血出乃止。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極。
出 處
唐·白居易《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杜鵑鳥,俗稱布穀,又名子規、杜宇、子鵑。春夏季節,杜鵑徹夜不停啼鳴,啼聲清脆而短促,喚起人們多種情思。如果仔細端詳,杜鵑口腔上皮和舌部都為紅色,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湊巧杜鵑高歌之時,正是杜鵑花盛開之際,人們見杜鵑花那樣鮮紅,便把這種顏色說成是杜鵑啼的血。
古詩中子規常用來表達什麼樣的情感
子規:杜鵑鳥的別名,又名蜀魄、蜀魂、催歸。傳說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鳴,聲音淒切,故常常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還用來烘托傷春、惜春之情、抒發鄉愁、思念之情、感慨險峻、亡國之情等。
含有“子規”的詩句有哪些?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
此詞出自唐代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
譯文
在楊花落完,子規啼鳴的時候,聽說你路過五溪。我把我憂愁的心思寄托給明月,希望能隨著風一直陪著你到夜郎以西。
*
創作背景
這首《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大概作於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寶十二載)。當時王昌齡從江寧丞被貶為龍標縣(今湖南省黔陽縣)尉,李白在揚州聽到好友被貶後寫下了這首詩。
*
賞析
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卻相當沉重。它一開頭便擇取兩種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繪出南國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種哀傷愁惻的氣氛。楊花即柳絮。子規是杜鵑鳥的別名,相傳這種鳥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鳴聲異常淒切動人。龍標在這裏指王昌齡,以官名作為稱呼是唐以來文人中的一種風氣。五溪為湘黔交界處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這一帶還被看作荒僻邊遠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齡要去的貶所。讀了這兩句詩,我們不難想象出:寄遊在外的詩人,時當南國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紛紛飄墜的柳絮,耳邊是一聲聲杜鵑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夠撩人愁思的了,何況又傳來了好友遠謫的不幸消息?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實際卻包含著比較豐富的內容,起到多方麵的作用:它既寫了時令,也寫了氣氛,既點明題目,又為下二句抒情張本。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緊承上文,集中抒寫了詩人此時此地的情懷。“君”字一作“風”。這裏所謂“夜郎”並不是指漢代的夜郎國,而是指隋代的夜郎縣,其地當在今湖南辰溪一帶(見《輿地紀勝》卷七十一);而龍標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說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蘊藏著豐富內容的,值得細細玩味。詩人為什麼滿懷愁思呢?不妨說,這裏既有對老友遭遇的深刻憂慮,也有對當時現實的憤慨不平,有懇切的思念,也有熱誠的關懷。王昌齡貶官前為江寧丞,去龍標是由江寧溯江而上的(見傅璿琮《唐代詩人叢考》);遠在揚州、行止不定的詩人自然無法與老友當麵話別,隻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給千裏明月,向老友遙致思念之憂了。
借明月以抒發旅思鄉愁懷舊念遠的感情,這種聯想和表現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詩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現過。鮑照詩:“三五二八時,千裏與君同。”湯惠休《怨詩行》:“明月照高樓,含君千裏光。”南朝樂府《子夜四時歌》中也有“仰頭看明月,寄情千裏光”之句。但拿它們和李白這兩句詩相比,李詩可以說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前代詩人還隻是在看到明月之後聯想到異地的親友或進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這裏不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讓明月作為自己的替身,伴隨著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邊遠荒涼的所在。
參考資料
熊禮彙.中華活頁文選.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