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圖猜成語一個馬一個途字
老馬識途~
就是這個·~
含有馬和途的成語
老馬識途是也!
馬、鞍、途、走四個字組成的成語
馬到功成,鞍前馬後,窮途末路,走馬觀花
猜一猜下麵這些人各取自什麼成語馬識途
詞條:老馬識途
老馬識途
釋義:途:路,道路。老馬認識曾經走過的道路。比喻年
出處:《韓非子·說林上》
近義詞:老驥伏櫪、老當益壯、 識途老馬、駕輕就熟、輕車熟路
反義詞 :老氣橫秋、老態龍鍾、不知所以、初出茅廬、乳臭未幹
成語用法:作主語、謂語;含褒義
語法結構:主謂式
感情色彩:褒義詞
燈謎:老馬識途(打一行政法名詞)
謎底:記過
引申
編輯
桓公、管仲等回來時迷失了方向,於是放馬領路,終於找到了歸路。
後遂以“老馬識途、老馬知道、馬老知道、老馬知路、馬識路、老識塗”等比喻富有經驗,能為先導;用“識途(塗)馬、識途驥”等比喻富於經驗、知是識非的人。有經驗的人對情況熟悉,可以指引他人。
例舉
老馬識途添病骨,窮猿投樹擇深枝。——清·黃景仁《兩當軒集》
老年人老馬識途,經驗豐富,我們應該尊敬他們,虛心向他們請教。
念祖以餘老馬識途,出其行卷,以求一言。——清·錢謙益《高念祖懷寓堂詩序》[2]
【老馬識途】毛滂《寄曹使君》詩:“請同韶濩公勿疑,老馬由來識途久。
”錢謙益《高念祖懷寓堂詩序》:“念祖以餘老馬識途,出其行卷,以求一言。
”黃景仁《立秋後二日》詩:“老馬識途添病骨,窮猿投樹擇深枝。”
【老馬知道】杜甫《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之一:“老馬夜知道,蒼鷹饑著人。”
【馬老知道】錢謙益《費縣道中三首》之三:“櫪中馬老空知道,爨(cuàn)下車勞枉作薪。”
【老馬知路】陸遊《東窗遣興》詩之三:“老馬漫知路,鈍錐寧出囊。”又《自述》詩:“心如老馬雖知路,身似鳴蛙不屬官。”
【馬識路】黃景仁《雜感四首》之二:“馬因識路真疲路,蟬到吞聲尚有聲。”
【老識途】趙翼《稚存見題拙著甌北詩話次韻奉答》之一:“老始識塗輸早見,貧堪鑿壁借餘明。”
【識途驥】林則徐《送筠賜環東歸》詩:“漫道識途仍驥伏,都從遵渚羨鴻飛。”
典故解析
原文
管仲、隰朋(1)從(2)於桓(huan)公而伐(3)孤竹(4),春往(5)冬反(6),迷途(7)失道(8)。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9)放(10)老馬而隨(11)之,遂(12)得(13)道。行(14)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15)山之陽(16),夏居山之陰(17),蟻壤一寸而仞有水(18)。”乃掘(19)地,遂得(20)水。以(21)管仲之聖(22)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23)師(24)於老馬、老蟻,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聖人(25)之智,不亦過(26)乎?(選自《韓非子·說林上》)
注釋
管仲、隰(xí)朋:兩人都是輔佐齊桓公的大臣,幫助桓公成就了霸業。
從:跟隨。
伐:討伐,攻打。
孤竹:指孤竹國,相傳為神農氏的後裔,春秋時的古國,在今河北盧水(指的是灤(luán)河,此處的孤竹國在今河北省盧龍縣城南灤河與青龍河交彙處東側)。
往:出征。
反:通“返”,返回。
迷途:分辨不清方向,今指心神迷亂,辨不清是非。
失道:迷失歸途。道:歸途。
乃:於是。
放:放開,指解脫羈絆讓馬自己隨便走。
隨:跟隨,跟著。隨之,跟著它,跟著老馬,之字是代詞。
遂:終於。
得:找到。
行:走。
居:住,處於。
陽:山之南水之北。
陰:山之北水之南。
一寸而仞:相當於七尺或八尺。仞,古代長度單位,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掘:挖。
得:找到。
以:憑借。
聖:精明通達。
不難:不以.....為恥辱。難:恥辱,羞恥。
師:學習,請教,向……學習。師於老馬:就是以老馬為師,意動用法,學習,效仿。
聖人:有智慧的人。
過:過錯。
譯文
管仲和大夫隰朋隨齊桓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 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最後迷了路。管仲說:“老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於是放開老馬,人跟隨著它們,終於找到了回去的路。走到山裏沒有水,隰朋說:“螞蟻冬天住在山的南麵,夏天住在山的北麵。(如果)蟻穴有一寸高的話,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會有水。”於是挖掘山地,終於得到了水。憑借管仲的精明通達和隰朋的聰明才智,碰到他們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馬和螞蟻學習;現在的人卻不承認自己愚昧、不知道學習和吸取聖人的智慧,不也是過錯嗎?
相關人物
編輯
齊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薑姓,呂氏,名“小白”。
管仲(公元前719-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被稱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潁上(今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人,周穆王的後代。
隰朋(公元前?~前644年),春秋時齊國大夫。齊莊公曾孫。與管仲、鮑叔牙等輔佐齊桓公,齊國大治。曾率軍會合秦軍安定晉國的內亂,擁立晉惠公。管仲病重時薦他自代,與管仲同年死。
分析評論
文言文《老馬識途》膾炙人口,文中故事正是成語(老馬識途)的來曆,現比喻有經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某個方麵起指引、引導的作用。常用來比喻富於經驗堪為先導。 他們不被現實所局限,不被名利而蒙蔽的精神正值得我們學習。
本文先敘後議,敘述簡潔得當,議論緊扣中心。結尾用反問句提示後人應學習前代聖賢的智慧,引人深思。
揭示道理
不了解的事,就要向有經驗的人求教學習,不管對方是什麼身份,不要把向人求教看作是羞恥的事,要知道學習和吸取聖人的智慧。[3]
做事要動腦,善於發現身邊事物的規律,不了解的事應向有經驗的人學習。
成語故事
雖然中原各國逐漸承認了齊國的盟主地位,但居住在邊遠地區的某些少數民族部落卻不理會這一套。有一天,齊桓公正與管仲議事,有人來報告說北方的一個叫做山戎(róng)的少數民族又侵犯了燕國,劫奪糧食、牲畜和財物,燕國派人來求救了。齊桓公征求管仲的意見,管仲說:“山戎經常騷擾中原,是中原安定的憂患,一定要征服。”齊桓公聽了管仲的話,親率大軍援救燕國。
齊侯大軍到了燕國,才知山戎早就帶著搶到的人口和財物跑了。管仲說:“山戎雖然跑了,但以後還會來騷擾。我們不如一追到底,徹底打垮他們,實現北方的長治久安。”齊桓公聽了管仲的意見,向北追擊山戎。燕國的君主燕莊公又對齊桓公說:“附近有個無終國(今河北省玉田縣),與我們素有往來,他們也和山戎有仇,可否請他們給我們帶路,一同攻打山戎?”齊桓公立刻派人帶著禮物去無終國求助。無終國也派了一支軍隊前來參加戰鬥。
山戎的首領叫密盧兒,他聽說齊、燕、無終三國聯合討伐,知道打不過,就帶著一些親信和金銀財寶向北方逃跑了。來不及跑的山戎百姓和士兵都投降了。齊桓公為了使山戎真正心服,傳令不許傷害山戎降兵和百姓。山戎受到寬待,感激齊桓公。
齊桓公問他們:“你們的首領跑到哪裏去了?”他們說:“一定是去孤竹國借兵去了。”齊桓公決定跟蹤追擊,捉拿密盧,征伐孤竹國,徹底消除北方動亂的隱患。
再說密盧逃到孤竹國,向國君答裏嗬求援。答裏嗬派大將黃花率兵跟密盧前去迎戰齊軍,不料,黃花一出陣就被齊軍打得大敗。黃花逃回去對答裏嗬說:“齊侯率軍前來,不過是要捉拿密盧,與我國毫無關係。我看不如殺了密盧,與齊侯講和,方能保全我們自己”。
另一位大臣則獻計說:“北方有個地方叫‘旱海’,又稱‘迷穀’,那裏茫茫沙漠無邊,路途難辨。如果能把齊軍引入‘迷穀’,不用一兵一卒,就能使齊侯人馬全軍覆沒。”
老馬識途
黃花聽到這裏動了心眼。於是去殺了密盧,割下了首級,直到齊侯軍中,獻上密盧首級,並稱答裏嗬已經率軍逃跑,自己願歸順齊侯,為齊軍引路,追擊答裏嗬。齊侯見黃花獻上密盧首級,便信以為真,率領大隊人馬跟著黃花向北追擊。黃花在前麵帶路,齊侯人馬隨後緊跟。
進了沙漠,才拐了幾個彎就找不到路了。茫茫無垠(yín)的黃沙,好似靜靜的大海,既分不清東西南北,也辨不出前後左右。齊桓公想找黃花來問一問究竟是怎麼回事,但哪裏還有他的影子?這才知道中了黃花的奸計。這時太陽已經下山,夜幕籠罩著大地,四周漆黑一片,西北風一個勁地刮,凍得士兵直發抖。
好不容易等到天亮,才發現人馬已零散不全。齊桓公命令趕快尋找出去的道路,但大隊人馬轉來轉去,怎麼也走不出這個迷穀。這時,管仲猛然想起老馬大多認識歸途,便對齊桓公說:“老馬識途,無終國的馬很多是從山戎弄來的,不如挑選幾匹無終國的老馬,讓它們在前邊走,興許可以找到出去的路。”齊桓公雖然將信將疑,但又沒有別的辦法,就同意試一試。於是管仲挑了幾匹老馬,讓它們在前邊走,大隊人馬跟在後頭。幾匹老馬不慌不忙地走著,果然走出了迷穀,回到了原來的路上。大家死裏逃生,都佩服管仲足智多謀。從此,“老馬識途”也成為一句廣為流傳的成語在山中行軍,沒有水喝,隰朋說:“螞蟻冬天住在山的南麵,夏天住在山的北麵,螞蟻的土壤有一寸深一仞之處就有水。”就發掘蟻穴,找到了水源。
憑借管仲和隰朋的聖明,遇到他們所不了解的事,也不把向老馬和螞蟻求教學習看作是羞恥的事,現 在的人卻不承認自己愚蠢、不知道學習和吸收聖人的智慧,這太過分了。
公元前663年,北方的山戎國(在今河北省東北部)侵略燕國。燕國的國君向齊國求救,齊國的國君齊桓公親自率領大軍去救助。 齊桓公的軍隊趕到燕國時,山戎國的軍隊已帶著掠奪的財物,逃到東部的孤竹國去了。齊桓公命令軍隊繼續追擊敵人。山戎國和孤竹國的軍隊聽說齊國的軍隊打來了,就嚇得躲進了深山荒林中。齊桓公順著敵人的蹤跡攻進深山。最後,把敵人的軍隊打得四散逃奔。齊桓公取得了勝利,並把敵人掠奪的財物也奪了回來。
當他們要返回齊國時,這時他們卻迷了路。因為齊軍來的時候是春天,山青水綠,道路容易辨認。而返回去時已是冬天,山野白雪皚皚,山路彎曲多變。所以,走著走著就辨不清方向了。 這時,齊桓公手下的謀士管仲說:“大王,狗、馬都有辨認道路的本領。我們挑幾匹老馬,讓它們在前邊引路,就可以走出山穀。”齊桓公立刻讓人挑選了幾匹老馬,放開韁繩,讓它們在前隨意地走,軍隊跟在馬的後邊。沒有多久,在馬的帶領下,齊國的軍隊果然走出了山穀,找到了回齊國的路。[4]
作者簡介
韓非
韓非生於周赧王三十五年,卒於秦王政十四年(約前281年-前233年),韓非為韓國公子(即國君之子),漢族,戰國末期韓國人(今河南省新鄭)。
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後世稱“韓子”或“韓非子”,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真實原因
馬的臉很長,鼻腔也很大,嗅覺神經細胞也多,這樣就構成了比其他動物更發達的“嗅覺雷達”。這個嗅覺雷達不僅能鑒別飼料,水質好壞,還能辨別方向,自己尋找道路。馬的耳翼很大,耳部肌肉發達,轉動相當靈活,位置又高,聽覺非常發達。馬通過靈敏的聽覺和嗅覺等感覺器官,對氣味,聲音以及路途形成牢固的記憶。所以,馬能夠識途。
途的成語有哪些成語
迷途知反 迷途:迷路;反:反回。迷了路知道回來。比喻犯了錯誤能改正
半途而廢 廢:停止。指做事不能堅持到底,中途停頓,有始無終。
長途跋涉 跋涉:翻山越嶺、趟水過河。指遠距離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遙遠,行路辛苦。
道盡途窮 道、途:路。走到路的盡頭。形容無路可走,麵臨末日。
道聽途說 道、途:路。路上聽來的、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幡然改途 幡:通“翻”;幡然:很快而徹底;途:途徑。指迅速地完全改變原來的道路。
假途滅虢 泛指用借路的名義而滅亡這個國家。
荊棘塞途 滿路都是荊棘。比喻環境困難,障礙很多。
荊棘載途 滿路都是荊棘。比喻環境困難,障礙很多。
迷途知返 迷了路知道回來。比喻發覺自己犯了錯誤,知道改正。
老馬識途 老馬認識路。比喻有經驗的人對事情比較熟悉。
日暮途遠 暮:傍晚;途:路。天已晚了,路已走到了盡頭。比喻處境十分困難,到了末日。也形容窮困到極點。
窮途末路 形容到了無路可走的地步。
日暮途窮 暮:傍晚;途:路。天已晚了,路已走到了盡頭。比喻處境十分困難,到了末日。也形容窮困到極點。
殊途同歸 通過不同的途徑,到達同一個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視為畏途 畏途:可怕的道路。看成可怕的、危險的道路。也比喻看成困難的、可怕的事情。
同歸殊途 歸:歸宿;殊:不同;途:道路。通過不同的途徑,到達同一個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誤入歧途 誤:受惑;歧途:錯誤的道路。由於受煽惑而走上了錯誤的道路。
異途同歸 通過不同的途徑,到達同一個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鷹犬塞途 鷹犬:打獵時追捕禽獸的鷹和獵犬,比喻爪牙;塞:堵塞;途:道路。壞人的爪牙塞滿道路。
出處殊途 見“出處殊塗”。
道盡途殫 同“道盡塗窮”。
急不擇途 猶慌不擇路。
計窮途拙 謂無計可施,無路可走。
進退無途 同“進退無路”。
荊棘滿途 荊棘遍地。喻世道艱難。
末路窮途 窮途:處境困窘。無路可走。比喻處境極端困難。
仆仆道途 奔走於道路。形容途中勞頓。
窮途潦倒 潦倒:失意。形容無路可走,十分失意。參看“窮愁潦倒”。
窮途之哭 因車無路可行而悲傷,後指處於困境所發的絕望的哀傷。
日莫途遠 見“日暮途遠”。
識途老馬 認識路的老馬。比喻對某種事物熟悉有經驗的人。
途窮日暮 猶日暮途窮。
途途是道 指頭頭是道。說話或做事很有條理。
途遙日暮 猶日暮途窮。比喻到了走投無路的或衰亡的境地。
循途守轍 見“循塗守轍”。
擿埴索途 見“擿埴索塗”。
改途易轍 〖解釋〗改變行車軌道,另走一條路。比喻改變方向、目標或做法。同“改轍易途”。
改轍易途 〖解釋〗改變行車軌道,另走一條路。比喻改變方向、目標或做法。
命途多舛 〖解釋〗舛:不順,不幸。命運充滿不順。指一生坎坷,屢受挫折。
一個道一個途打一成語一隻耳朵一張嘴道上一隻耳朵,途上一張嘴
謎底是道聽途說dàotīngtúshuō。
一、釋義
【解釋】 道、途:路。路上聽來的、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二、出處
出自《論語·陽貨》:“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三、造句
(1) 一切要用事實說話,切不可道聽途說。
(2)?道聽途說的消息往往是不可靠的。
(3) 請別輕易相信道聽途說的消息。
(4) 我們說話必須言必有據,千萬別道聽途說。
(5) 根據道聽途說而下結論是極不負責的態度。
一個人盯著一個途是什麼成語
老馬識途
[釋義] 識:認得;途:路。老馬能認識走過的道路。比喻年紀大的人;富有經驗。
[語出] 宋·毛謗《寄曹使君》:“請同韶采公勿疑;老馬由來識途久。”
[正音] 識;不能讀作“zhì”。
[辨形] 途;不能寫作“塗”。
[近義] 識途老馬 駕輕就熟 輕車熟路
[反義] 不知所以
猜成語一個途字隻有一半是什麼成語
半途而廢是一個漢語成語。
拚音:bàn tú ér fèi.
釋義:做事不能善始善終。比喻事情沒有做完就停止,不能堅持到底。
造句:半途而廢做事的人,注定辛苦一生,一事無成。
出處:《禮記·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
典故:東漢時,河南郡有一位賢惠的女子,人們都不知她叫什麼名字,隻知道是樂羊子的妻子。
一天,樂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塊金子,回家後把它交給妻子。妻子說:“我聽說有誌向的人不喝"盜泉"的水,因為它的名字令人厭惡;也不吃別人施舍而呼喚過來吃的食物,寧可餓死。更何況拾取別人失去的樂西。這樣會玷汙品行。”樂羊子聽了妻子的話,非常慚愧,就把那塊金子扔到野外,然後到遠方去尋師求學。
一年後,樂羊子歸來。妻子跪著問他為何回家,樂羊子說:“出門時間長了想家,沒有其他緣故。”妻子聽罷,操起一把刀走到織布機前,嚴厲地說:“這機上織的絹帛產自蠶繭,成於織機。
一根絲一根絲地積累起來,才有一寸長;一寸寸地積累下去,才有一丈乃至一匹。今天如果我將它割斷,就會前功盡棄,從前的時間也就白白浪費掉。”
一匹馬和一個途字成語
老馬識途:【基本解釋】:老馬認識路。比喻有經驗的人對事情比較熟悉。
【拚音讀法】:lǎo mǎ shí tú
【近義詞組】:識途老馬、駕輕就熟、輕車熟路
【反義詞組】:不知所以
【使用方法】:主謂式;作主語、謂語;含褒義
【成語出處】:《韓非子·說林上》:“管仲、隰朋從於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看圖猜成語人和馬遠處的大山還有個途字
根據謎麵,
老馬識途,
就是這個成語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看圖猜成語一個馬一個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