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憐憫的詩句
若得其情,哀矜勿喜。
每一句憐憫的背後,都是由慶幸來推動;籍由別人的不幸來慶幸自身的平安。
關幹憐憫、善良的古詩
人之初,性本善......
描述對舊情人生活的憐憫的詩詞
陸遊《釵頭鳳》
紅酥手,
黃籘酒,
滿城春色宮牆柳。
東風惡,
歡情薄,
一懷愁緒,
幾年離索。
錯,錯,錯!
春如舊,
人空瘦,
淚痕紅浥鮫綃透。
桃花落,
閑池閣,
山盟雖在,
錦書難托。
莫,莫,莫!
唐婉《釵頭鳳》
世情薄,
人情惡,
雨送黃昏花易落。
曉風乾,
淚痕殘,
欲箋心事,
獨語斜欄。
難,難,難!
人成各,
今非昨,
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聲寒,
夜闌珊,
怕人尋問,
咽淚裝歡。
瞞,瞞,瞞!
憐憫愛人的詩詞,愛人辛苦了!
愛做春泥護華芳,
人心解語知冷暖。
辛裏含酸泯笑過,
苦中嚐樂又何妨?
範仲淹憐憫農民詩句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
古代關於重視農業或者憐憫農民階級的詩句
《憫農》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照顧老人的詩句
1、孝感動天
上古時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兒子。從小就很孝順父母。他父親是個老實厚道的農夫。舜的母親因家境貧困,常對他父親出言不遜、橫加指責。舜有個弟弟叫象,也常對父親傲慢不恭敬。隻有舜始終如一,不怨天尤人,對父母恭順如常,對弟弟加倍關心、照顧,引導其改過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動上天。當舜在山下耕田時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鳥幫忙鋤去荒草。當時的帝堯聽說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婦,並將自己的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後來堯把帝位也“禪讓”給舜。人們讚揚說,舜由一個平民成為帝王純由他的孝心所致。
後人有詩讚曰:
隊隊耕春象,紛紛耘草禽;
嗣堯登帝位,孝感動天心。
2、孝傳五世
宋朝浙江瑞安府永嘉縣,有個姓陳名侃字君和的人,因事親至孝,名遍四方。他奉侍雙親,溫順孝敬,從來不讓父母心中有憂慮之念。偶遇父母有病,則衣不解帶,日夜陪床服侍,親自做湯熬藥。二老逝去後,陳侃悲痛欲絕,真正做到了“事生盡力,事死盡思”的聖人垂訓。他的孝行被整個家族引為典範。所以後代子孫人人效法,尊老愛幼,兄弟團結,夫婦和睦,妯娌相親。以後陳氏家族五代同堂傳為佳話.宋皇樹坊旌表,賜額曰:“孝門陳君”,百姓則稱其為“陳孝門”。
後人有詩讚曰;
至孝事親世頌揚,子孫代代仰遺芳;
同居五世人崇敬,感動楓宸詔表彰。
3、弟兄爭孝
清朝時,長江口外的崇明島上,有吳氏四兄弟,小時候因家境貧困,父母不得已把他們賣給富家為童仆,以求一條生路。他們長大後,個個勤奮節儉,贖出賣身契,回到家鄉,合力蓋起房舍並各娶妻成家。這時,他們已理解當日父母之苦心,故爭相供養父母,以示不忘養育之恩。開始認定每家供養一月。後來,賢惠孝順的妯娌們認為隔三個月才能輪到供養,時間太長了,故改為每家供養一日。以後又改為自老大起每人供養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肴,奉養父母。席上子孫、兒媳爭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順,真是合家歡樂樂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壽近百歲無病而終。
詩雲:
父母育恩深似淵,不尤被鬻孝猶虔。
弟兄爭奉酒甘旨,純孝妯娌渾歸賢。
4、勤姑孝祖
明朝時候,浙江紹興山陰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娶了一個童養媳名叫劉蘭姐,年僅十二歲,卻很明事理,對家人十分恭敬殷勤。她婆母王氏動不動就冒犯長輩,經常罵祖母“老不死”,將其視為“包袱”,言辭十分粗野。
一天深夜,劉蘭姐來到王氏的閨房長跪不起。王氏大吃一驚,問其緣故。劉蘭姐答道:兒擔憂婆母不敬太婆母.日後媳婦將視為榜樣,待您老了,也把您視為“包袱”,那時您會多麼傷心啊!太婆母長命百歲是我家的大幸,懇求您三思而行呀。王氏聽後恍然大悟,邊流淚邊歎氣說:良言使我收益不淺啊!於是痛改前非,對待祖母溫柔恭順。而劉蘭姐對待王氏亦是如此。真是;
二六女兒明大義,看姑罵祖逆親意;
入房跪勸悔前非,示範兒孫行孝字。
5、孝感繼母
清朝人李應麟,居雲南昆明,從小溫順善良。他的母親不幸去世後,便勸父親再娶。他用賣卜的收入來供養父母。應麟對待繼母雖然十分孝順,但是繼母卻將他視為眼中釘,百般刁難,常常對他施以棍棒。每當這時應麟總是跪著,恭敬如初,絲毫沒有抗拒之意。他的父親卻輕信繼母讒言,將他逐出了家門。應麟仍無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準備好禮品回家祝賀。不久應麟聽說繼母病了,急忙回家進行護理,並跑到三十裏外的地方求醫抓藥,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繼母病愈。同時應麟對待繼母所生孩子格外親和,終使繼母......餘下全文>>
關於知足的詩句
在人們的印象中,知足往往是與快樂聯係在一起的。不是因為知足者無欲無求,而是他們懂得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懂得如何去經營生活。
幸福人生靠的就是一種心態。快樂常源於簡單,痛苦皆來自複雜。要活得舒心,活得快樂,活得瀟灑,就要學會知足,學會隨遇而安。知足、隨遇而安就是幸福。
我隻是女人,希望有人惦記我,在我鬱悶大哭時把我的頭按在胸膛,哭夠了問我怎麼了。偶然一條短信告訴我他想我,我就知足。我說過的話都算數,所以,對我說過的,請別忘記。
幸福,不是刻意去尋找。即使擁有世間的一切,也不會使人獲得真正的滿足和幸福,唯有隱藏於深處的心,終於懂得了珍惜、感恩和知足
不要拒絕善意,不要停止微笑;不管雨下了多久,雨後都是將會有彩虹,不管你是有多悲傷,你都要堅信,幸福是在等你!幸福是一種比較,是一種知足。
善良的人總是快樂,感恩的人總是知足。俗語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感動並能享受這一感動的思想境界。
知足是一種寬容,對他人寬容,對世界寬容,這樣才會在心裏留下足夠自由的空間。很多時候,我們是在毫無防備中受傷的,一句話,一件事,都有可能讓牽手成為陌路。
人隻有知足,才能體會到生活的美好。深呼吸,回憶以前的事有得有失,不要憂愁自己以前沒有擁有的,珍惜現在,感悟人生,隻要有良好的心態,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稱心的答案。
知足使人平靜、安祥、達觀、超脫;不知足使人騷動,知足者在知不可行而不行,不知足者在可行而必行之。若知可行而不行,這就是墮落和懈怠。知足是一種寬容。對他人寬容,對社會寬容。
要有平常心,得到知足,失去莫悔,坦然接受麵前的一切;要有包容心,釋懷曾經的恩怨,放下當初的敵人,讓自己多一些閑適恬淡;要有憐憫心,助人別求回報,布施別毀自尊,尋求精神的和...2013-08-25
愛情好美麗,沉醉在你的愛情航船裏,我很知足!我愛這個世界,隻因有你,任何瑣事皆因你而變得美麗!
我,心涼了,便覺得世界也變冷了。 我向往著知足常樂的生活,卻做不到看透世界的婆娑, 我期待著我的未來不再顛簸,卻看不慣人心對感情的揮霍。
知足是一種心態,一種人生修養,更是一種心靈體驗。知足者能夠在無窮的需求與有限獲取之間找到平衡點,從而尋求一種自我滿足感。
總是貪婪的。 我們在擁有了一些之後就想要另一些,永遠不知滿足。 剛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最開始的時候我隻是想有個人陪我回家。後來希望能有個無話不談的朋友。然後認識了很多朋友。
知足是一種境界,知足的人總是微笑著麵對生活,在知足的人眼裏,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沒有過不去的河;在知足的人眼裏,一切過分的紛爭和索取都顯得多餘。
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祿,寡欲是壽。處事不必求功,無過便是功;為人不必感德,無怨便是德。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欲則寬。寧可清貧自樂,不可濁富多憂。平生不做皺眉事。
禍莫大於貪欲,福莫大於知足。知足是對世俗的一種超越,知足者才能快樂。知足,也就意味著放棄。感恩者。用平常心對待生命的每一天,用感恩心對待眼前的每一個人,幸福和快樂就會不請自來。懂得感恩的人,遇到禍也可能變成福;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輛車,欲望就是車的油門,知足就是刹車。人不能沒有欲望,沒有欲望就沒有追求。但是人也不能過於放縱自己的欲望,否則就會陷入貪婪的泥潭。
知足是一種處事態度,常樂是一種幽幽釋然的情懷。學會知足,才能在當今社會執著地追求人生目標;學會知足,才能用超然的心態麵對眼前的一切;學會知足,才能使生活多一些光亮。
知足、知不足、不知足,這是一個人應有的態度,應有的覺悟,應有的境界。知足,就是要......餘下全文>>
唐代白居易讚美勞動人民的古詩
觀刈麥
作者:【白居易】 年代:【唐】 體裁:【五古】 類別:【未知】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複有貧婦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田家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注釋】:
這首詩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盩厔(今陝西周至)縣尉時寫的,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諷諭詩。
這首詩敘事明白,結構自然,層次清楚,順理成章。詩一開頭,先交代背景,標明是五月麥收的農忙季節。接著寫婦女領著小孩往田裏去,給正在割麥的青壯年送飯送水。隨後就描寫青壯年農民在南岡麥田低著頭割麥,腳下暑氣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經累得筋疲力盡還不覺得炎熱,隻是珍惜夏天晝長能夠多幹點活。寫到此處,這一家農民辛苦勞碌的情景已經有力地展現出來。接下來又描寫了另一種令人心酸的情景:一個貧婦人懷裏抱著孩子,手裏提著破籃子,在割麥者旁邊拾麥。為什麼要來拾麥呢?因為她家的田地已經“輸稅盡”——為繳納宮稅而賣光了,如今無田可種,無麥可收,隻好靠拾麥充饑。這兩種情景交織在一起,有差異又有關聯:前者揭示了農民的辛苦,後者揭示了賦稅的繁重。繁重的賦稅既然已經使貧婦人失掉田地,那就也會使這一家正在割麥的農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麥者,乃是昨日的割麥者;而今日的割麥者,也可能成為明日的拾麥者。強烈的諷諭意味,自在不言之中。詩人由農民生活的痛苦聯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內心裏久久不能平靜。這段抒情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所在。它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產物,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寫諷諭詩,目的是“唯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在這首詩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農民和作為朝廷官員的自己作鮮明對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謂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長寫敘事詩的藝術巨匠。他的敘事詩能曲盡人情物態,把其中所敘的事件寫得曲折詳盡,娓娓動聽。而且,他的敘事詩裏總是有著心靈的揭示,因而總是蘊含著感情的。在《觀刈麥》裏,他雖然著墨不多,但是卻把割麥者與拾麥者在夏收時那種辛勤勞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寫得生動真切,曆曆如畫。不僅寫了事,而且寫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勞動人民的心。詩人的心弦顯然是被耳聞目睹的悲慘景象振動了,顫栗了,所以才提起筆來直歌其事,所以在字裏行間都充滿對勞動者的同情和憐憫。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這樣的詩句,裏麵包含著作者多少同情之感、憐憫之意啊!因而這首《觀刈麥》在敘事當中是有著作者情的滲透、心的跳動的,作者的心同他所敘的事是融為一體的。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真實地寫勞動人民之事的同時,還能夠真實地寫出勞動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畫出勞動人民在某種特定情況下的變態心理,深刻地揭示詩的主題。《賣炭翁》中“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寫的是賣炭老人為衣食所迫而產生的變態心理。《觀刈麥》中的“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同樣也是一種變態心理。這類描寫把勞動人民之心刻畫入微,深入底蘊。詩中寫事與寫心的完美統一,較之一般的敘事與抒情的統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運用對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詩歌創作中,不僅把勞動人民的貧困、善良與地主階級的奢侈、暴虐作了對比,而且還把自己的舒適與勞動人民的窮苦作了對比。這首詩在寫了農民在酷熱的夏天的勞碌與痛苦之後,詩人同樣也聯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沒有“功德”,又“不事農桑”,可......餘下全文>>
什麼是古詩寫意?
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賞析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賞析一】
現存李清照《如夢令》詞有兩首,都是記遊賞之作,都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致。這首《如夢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時間是“日暮”,作者飲宴以後,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遊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末,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麵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蕩舟上是遊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低上,呼之欲出。一連兩個“爭渡”,表達了主人公急於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於“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隻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蕩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賞析二】
這首詞在南宋人黃升的《花庵詞選》中題為“酒興”。
玩詞意,似為回憶一次愉快的郊遊而作。詞人命舟備酒,暢遊於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靄中,回舟誤入曲港橫塘,藕花深處。這是一個清香流溢,色彩繽紛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給詞人帶來的是巨大的驚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氣,使詞人暫時擺脫了封建社會名門閨秀的重重枷鎖,顯現出她開朗、活潑,好奇、爭強要勝的少女的天性。於是有爭渡之舉。當輕舟穿行於荷花之中,看著棲息在花汀漁浦的鷗鷺驚飛,她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生命的活力。這種活力就從詞短促的節奏和響亮的韻腳中洋溢而出。
這首詞楊金本《草堂詩餘》誤作蘇軾詞,《詞林萬選》誤作無名氏詞,《古今詞話》、《唐詞紀》誤作呂洞賓詞。從“誤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詞之放逸已超出了“閨秀詞”的範圍,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黃升的《花庵詞選》、曾慥的《樂府雅詞》都把它作李清照詞,應當是可信的。
漁歌子,詞牌名
漁歌子①?【唐】張誌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②
桃花流水鱖魚肥。③
青箬笠,④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作者】張誌和,字子同,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唐朝肅宗時待詔翰林。後因事貶官,赦還,不複仕進,居江湖,自號煙波釣叟。著有《玄真子》集《全唐詩》錄其九首詩詞。漁歌子,詞調名,又名漁父歌。本為唐朝教坊曲。分單雙調兩種,單調27字,五句,四平韻;雙調50字,仄聲。張誌和《漁歌子》共有五首,全是單調。
【釋詞】
①不須:不想。
②歸:回去,回家。
【注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名曲。分單調、雙調二體。單調二十七字,平韻,以張氏此調最為著名。雙調,五十字,仄韻。《漁歌子》又名《漁父》或《漁父樂》,大概是民間的漁歌。作者寫了五首《漁歌子》,這是第一首。據《詞林紀事》轉引的記載說,張誌和曾謁見湖州刺史顏真卿,因為......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