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作品摘抄
1、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裏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來調和,願意開窗了。——《無聲的中國》一九二七年
2、窮人的孩子,蓬頭垢麵在街上轉,闊人的孩子,妖形妖勢,嬌聲嬌氣的在家裏轉,長大了,都昏天黑地的在社會轉,同他們的父親一樣,或者還不如。——《隨感錄二十五》一九一八年
3、中國大約太老了,社會上事無大小,都惡劣不堪,像一隻黑色的染缸,無論加進甚麼新東西去,都變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來改革之外,也再沒有別的路。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懷念『過去』,就『是希望將來』,而對於『現在』這一個題目,都繳了白卷,因為誰也開不出藥方。所有最好的藥方即所謂『希望將來』的就是。——《兩地書》一九二五年
4、我先前總以為人是有罪,所以槍斃或坐監的。現在才知道其中的許多,是先因為被人認為『可惡』,這才終於犯了罪。——《可惡罪》一九二七年
5、無論從那裏來的,隻要是食物,壯健者大抵就無需思索,承認是吃的東西。惟有衰病的,卻總常想到害胃,傷身,特有許多禁例,許多避忌;還有一大套比較利害而終於不得要領的理由,例如吃固無妨,而不吃尤穩,食之或當有益,然究以不吃為宜雲雲之類。但這一類人物總要日見其衰弱的,自己先已失了活氣了。——《看鏡有感》一九二五年
6、中國人的不敢正視各方麵,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在這路上,就證明著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滿足,即一天一天的墮落,但卻又覺得日見其光榮。在事實上,亡國一次,即添加幾個殉難的忠臣,後來每不想光複舊物,而隻去讚美那幾個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過之後,也每每不思懲凶,自衛,卻隻顧歌詠那一群烈女。——《論睜了眼看》一九二五年
7、中國人的雖然想了各種苟活的理想鄉,可惜終於沒有實現。但我卻替他們發現了,你們大概知道的罷,就是北京的第一監獄。這監獄在宣武門外的空地裏,不怕鄰家的火災;每日兩餐,不慮凍餒;起居有定,不會傷生;構造堅固,不會倒塌;禁卒管,不會再犯;強盜是決不會來搶的。住在裏麵,何等安全,真是『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了。但缺少的就有一件事:自由。——《北京通訊》一九二五年
8、中國各處是壁,然而無形,像『鬼打牆』一般,使你隨時能『碰』,能打這牆的,能碰而不感到痛苦的,是勝利者。——《碰壁之後》一九二五年
9、中國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隻有兩種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點也不管,罵人固可,打人亦無不可,在門內或門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麵便如失了網的蜘蛛一般,立刻毫無能力。其二,是終日給以冷遇或嗬斥,甚於打撲,使他畏葸退縮,彷佛一個奴才,一個傀儡,然而父母卻美其名曰『聽話』,自以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們外麵來,則如暫出樊籠的小禽,他決不會飛鳴,也不會跳躍。——《海上的兒童》一九三三年
10、說話到真人厭惡,比毫無動靜來,還是一種幸福。——《「墳」題記》一九二六年
11、戰士死了的時候,蒼蠅所首先發見的是他的缺點和傷痕,嘬,營營地叫,以為得意,以為比死了的戰士更英雄。但是戰士已經死了,不再來揮去它們。於是乎蒼蠅們即更其營營地叫,自以為倒是不朽的聲音,因為它們的完全,遠在戰士之上。的確的,誰也沒有發見過蒼蠅們的缺點和創傷。然而,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戰士和蒼蠅》一九二五年
12、我獨不解中國人何以於舊狀況那麼心平氣和,於較新的機運就這麼疾首蹙額;於已成之局那麼委曲求全;於初興之事就這麼求全......餘下全文>>
找一篇關於80後童年回憶的文章
懷念屬於我們的“80後”童年
回憶像流感,讓無數人唏噓感歎;回憶像細雨,潤濕著被壓榨幹癟了的年輕神經。看到網絡上搜集起來的童年記憶,一名網友感歎說:“不過二十幾年時間,這些東西就如同古董一樣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的確,“80後”生於改革開放伊始,長在社會變革的上世紀90年代,就業於新世紀。中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軌過程伴隨著他們成長,互聯網徹底顛覆了他們以往的生活。最重要的是,他們隻有一種信仰:我的地盤我做主。從什麼圈到什麼壇,“80後”起先隻是專家眼裏的某種社會現象,如今卻已經發展到一股影響整個世界的力量,並且這股潮流越來越洶湧。就事論事,“80後”網上集體懷舊曬童年,在於他們經曆的變化太多太快,所以才會覺得自己才十幾、二十幾歲就“老”了,才會熱衷於“集體懷舊”。
每當回首往事,回憶童年的美好時光,總是記得那些喜怒哀樂,沉浸一個人的簡單世界中,仿佛再次回到了無憂無慮的童年。有很多經典的回憶,這些回憶在現在被無限複製和雷同的世界看來,已經絕無僅有。童年的我,曾為自己養的烏龜淹死在小甕裏而懊惱不已,也為自己放在河岸淺水處的河蚌不長珍珠而疑惑不解,為自己堵了王大爺家的煙囪而偷偷地壞笑,為自己做錯事給媽媽用竹棒教訓一頓而嗷嗷直哭,為自己冬天玩冰掉入河裏而瑟瑟發抖,為自己可以在野外生火烤肉吃而自鳴得意……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總有講也講不完的趣聞軼事。而今,步入成人的“80後”,作為時代的標簽,回顧那些正在開放的社會中留下的蠢蠢欲動、蓄勢待發的軌跡,沒有理由不感概萬千。所以,“80後”集體懷舊隻是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閘門。近三十年的風風雨雨,與改革開放緊緊聯係在一起的“80後”,在改革開放三十年這個關鍵的念頭,集體回憶曾經有過的青春歲月,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1980年代,是一個苦悶的年代。麵對外在世界眼花繚亂的變化,從荒漠狀態中驚醒過來的人們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不僅造成了文化的荒漠,也造成了心靈的荒漠。那一年劉心武發表了《愛情的位置》,一位當時還在農村插隊的知青說,當他在田野裏幹活時,忽然電線杆上的高音喇叭裏開始廣播《愛情的位置》,聽見“愛情”兩個字他嚇了一大跳,“覺得發生了政變”。那個時代,社會的困惑首先落到了青年人的身上,他們還未形成穩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剛剛接受了一個個被強加的價值理念,隨即就眼看著這一個個理念不斷地被否定;偶像崇拜曾是他們的生活基礎,如今卻造成了他們無法填補的內心空虛。至今,曾經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懷念集中在幾個詞彙:**,信仰,純樸。他們的感情仍然停留在那個“陽光燦爛”的時代,至今不能理解“80後”這些“空洞、沒有內容、沒有信念”的年輕人。按照他們自嘲的說法,他們就是那“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桃源人。
一群“80後”網友在網上曬童年記憶,無疑是改革開放三十年見證的縮影。2008年,我國改革開放將迎來30周年。30年,在人類曆史的長河中並不算長,但對於現代中國來說,改革開放30年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回首1978年以來的發展曆程,從思想觀念到生活方式,從經濟生活到社會結構,從農村到城市,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如果放在中國上百年、上千年的曆史變遷中、放在當今世界的大變局中加以審視的話,那麼,我們就能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改革開放30年對於現代中國的崛起、中華民族複興的偉大意義。
人生就是一道風景,總是站在原地,風景隻能一成不變,我們永遠不會有新的發現,隻有一路走來,我們才能在行路途中發現最美的風景。盡管也許會苦會累,但是我們的生活會因此而變得豐富多彩。讓我們一起懷念吧,我們逝去的青春。(...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