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樹的句子,不是詩句
★那椰子樹葉像長長的羽毛一樣,有風時樹影婆娑,沒風時也飄逸秀美。
★一株株挺拔筆直的椰子樹,在蔚藍的天空下,葉子像孔雀尾似的散開。
★高高的椰子樹像一把太陽傘,總是向海傾斜著,微微地彎著腰。
★遠處的小樹林閃著綠幽幽的光,在微風中輕輕搖響綠葉,像是唱著一支動聽的歌。
★樹林醒來了,在晨風中梳理了頭發,又忙著往臉上擦抹著玫瑰紅的朝霞。
★樹林被微風一吹,發出“沙沙”的響聲,從遠處看,好像大海起伏的波濤。
★那斑駁的樹影清晰地投在小路上,好似一幅幅濃淡相宜的剪紙畫。
★落盡了葉的楊樹、榆樹、槐樹,向灰沉沉的蒼穹伸張著炭條似的枝杈。
★六月的森林裏,開滿了各色各樣的野花,燦爛得像撒滿了寶石,鋪上了錦緞。
★置身楓樹林中,那數不盡的紅葉就好似棲滿枝頭的紅蝴蝶。
★這巨大的楓林又像一個盛裝顏料的調色盆,將斑斕炫目的色彩一下子端到遊人麵前:大紅、深紅、淡紅、橘黃、中黃、紫色……簡直是應有盡有,使人目不暇接。
★漫山的楓葉紅了,紅得像晚霞,像火燒雲,它們好像在和寒秋挑戰,真是“霜葉紅於二月花”。
★隻見十餘株又高又大的楓樹,滿樹楓葉已是一片紅,宛如一堆堆淋不滅的火焰。
★我輕輕拾起一片楓葉,那紅彤彤的葉麵上有著清晰的時脈,邊緣上長出均勻的鋸齒,樣子雖然像伸開五指的小手,但顏色卻像一團燃燒的火焰。
★山腰之上,黃櫨樹叢生,枝葉如雲,金秋時節,層林盡染,如火如荼,恰似少女紅裝。
★香山的黃櫨葉紅彤彤的一片,像是從天而降的晚霞。
★這千樹萬樹的紅葉,愈到秋深,愈加紅豔,再加上藍藍的天空中,幾朵雪白的雲朵相映照,遠遠看去,就像有大火在滾動。
★一陣風吹過,樹葉沙沙地響著,飄下幾片像飛舞著的彩蝶似的紅葉。
★那石岩的縫隙間,生長著參天的古柏,雄偉蒼勁,巍峨挺拔,它們使高山有了靈氣,使一切的生命在它們的麵前顯得蒼白遜色。
★山上長滿了柏樹,一棵樹一個綠浪,層層疊疊卷上去,像一個立體的湖泊。
★在古柏叢中攀援而上,實在是清幽極了,空氣裏充滿柏葉的清苦味,似乎置身於瓊樓仙閣的香火繚繞之中。
★法國梧桐樹上那鼓圓了的芽苞,已伸展開來,像一個個淡紫色的小喇叭。
★在初春的暖風裏,滿天飄著梧桐樹毛茸茸的黃色的飛花,像天上落下了奇異的雪。
★高大的榕樹,長出無數氣根,像維吾爾族小姑娘的辮子一樣。
★那片繁衍生長的老榕樹,掛下一蓬蓬茂密的胡須,像是幾個龍鍾老人,懶洋洋地擠在一起打盹。
★這棵大榕樹的氣根從兩丈多高的樹幹上垂下來,紮到地下,三五十根粗細不等,簡直成了一架巨大的豎琴。
★古榕樹根如蟠龍,皮若裂岩,像個百歲老人,捋著長須。
★小院裏有棵古老的槐樹,它身上長著好多節疤,鼓鼓囊囊的,就像一個瘦骨嶙峋的老人。
★院子角上的一棵老槐樹一動也不動,繁亂的枯枝像是向天空撒了一麵魚網。
★春風輕輕地吹著,細雨悄悄滋潤,榆樹上那褐色的芽,變成柔黃泛綠的圓圓錢兒了。
★老榆樹的樹身很粗很粗,樹皮裂成了一塊兒的,像大片的魚鱗。
★這棵老榆樹,在這無垠的沙海上,它像一個慈祥的老人,高擎著一把綠色的巨傘,給過往行人擋雨遮陰。
★柳梢有氣無力地低垂著,仿佛要鑽進地皮,躲開酷熱的太陽。
★幾行衰柳,亂發似的垂掛著,脫光了葉的枝條,在冷風裏搖蕩。
★雨霧紛紛揚揚地灑在柳葉上,沙沙沙,像少女輕撫琴弦,又像春蠶吞食桑葉。
★河兩岸已由嫩綠色變為深綠的河柳,拂動著新生的柔軟的枝條,倒映在河麵上,使河水也染上綠色,仿佛一河翡翠向東奔流。
★失去了綠色的柳樹那縱橫交錯的鱗狀樹皮,像是一個沉默蒼老的人臉上的皺紋。
★你走在路上,飛絮又常常左右前後地圍繞著你,或沾衣,或撲麵,糾纏不已。這會使人記起古人“落絮飛絲也有情”的詩句。
★那一片一片的白樺林,像一群群穿著潔白連衣裙的苗條的姑娘。
★雨後的白蓮卻另有一種風采。蓮葉上水珠滾來滾去,閃閃熠熠,如斷線的珍珠。苞子上清水滴滴,乍開的白蓮,更出脫得晶瑩可愛,銀裝素裹,光明似月。
★白蓮似桃花燦爛綻苞而又雨摧不凋,似牡丹峨然噴放而又出泥不染;似迎春淡雅情深而又果碩不傲。
★朝陽下,碧綠的樹叢中,一顆顆,一串串的龍眼像一個個胖乎乎的小頑童,咧著小嘴歡笑。
★山楂開始紅了,像一個個怕羞的小姑娘,躲躲藏藏地露出半個臉兒。
★櫻桃花如白雲般一籠籠地罩住了寨子。
★到秋天,深紅的柿子,像一樹火焰,讓你驚歎。
★每棵柿樹都燃燒著一團熱情的火焰,向人們炫耀著一張張橘紅色的豐收喜報。
★楊柳枝條上已經鼓出鵝黃色的嫩芽,一個個就像雛雞的小嘴。
★細雨像微塵般地飄著,湖邊的楊柳像新浴出來的少女的頭發,滴著晶瑩的水珠。
★大壩兩旁的楊柳,有的像是白發婆娑的老人,有的像是秀發披肩的少女,為長長的大壩,攔成一個珠簾絲垂的走廊。
★一行楊柳半身淹在水中,仿佛是一群撩起裙裾,站在月光下梳洗長發的少女。
★楊柳披散地垂下纖細柔軟的枝條,宛如剛洗過頭沒梳辮子的姑娘的長發。
有關清明節、中秋節的古詩
描寫清明節的詩詞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閭門即事
【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也為後人留下了描寫清明節的著名詩句:南國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
清明
【宋】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塚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清明
【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寒食上塚
【宋】楊萬裏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隻愁餘。
郊行即事
【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隻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宋】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清江引·清明日出遊
【明】王磐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
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
人倚秋千笑,
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下麵是從曆代詩詞中節選出的與明月、中秋有關的名句。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李白《月下獨酌》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李白《關山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懷》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螿鳴露草。卷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唯楚老。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蘇軾《中秋見月和子由》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蘇軾《中秋月》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米芾《中秋登樓望月》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但喚取、玉纖橫笛,一聲吹裂……若得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辛棄疾《滿江紅》
待月舉杯,呼芳樽於綠淨。拜華星之墜幾,約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舉中秋請宴啟》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長橋見月圓。漸上遠煙浮草際,忽依高閣墮簷前。--徐渭《十五夜抵建寧》
淡蕩秋光客路長,蘭橈桂棹泛天香。月明圓嶠人千裏,風急輕帆燕一行。--張煌言《舟次中秋》
誰有關於描寫祖國山河風光的詩句、文章?
1.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
3.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嶽》)
4.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李白:《關山月》)
5.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曹操:《觀滄海》)
6.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門山》)
7.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李白:《獨坐敬亭山》)
8.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淵明:《歸園田居》)
9.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10.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
訪成都杜甫草堂
熊召政
一
春來惆悵浣花鄉,無限江山一草堂。
細雨酥泥紅滿路,竹筒楠影綠盈窗。
每因戰亂傷襟袍,曆盡滄桑壯酒腸。
流寓錦城聽杜宇,詩人獨自話淒涼。
坐在杜甫草堂的茶館裏,我寫下這首詩。數年來借助銀翼,頻到成都,也曾得暇三訪杜甫草堂。詩人出身的我,一直想為這草堂寫點什麼,但不知為何,總找不到感覺。此番從峨眉山歸來,心如青衣江上的行舟,還航行在盛唐的煙雨裏。再來到這成都的杜甫草堂,細細瀏覽柴門花徑,穿過一叢叢凝煙滴翠的新竹,看高大的楠樹把四月的煙雨中的春光,撐了一個滿庭,心中便突然生起無盡的惆悵。於是,就有了上麵這首詩。
在漫長的中國曆史上,詩人是繞舌的一群。中國以詩國著稱,詩歌在中國,如其說是藝術,不如說是一種生存狀態。在古代,中國的為官者,幾乎沒有誰不會寫詩,他們中產生了許多大詩人,像屈原、宋玉、鮑照、庚信等等。這情形在唐宋兩代尤為突出。在唐有張九齡、王維、柳宗元、元稹、白居易、韓愈、杜牧、李商隱等等:在宋有王安石、晏殊、歐陽修、範仲淹、蘇東坡、辛棄疾、陸遊等等,都是詩壇中雄視千古的人物,同時又都是高官。同以上這些人相比,杜甫官職卑微,所謂工部,比之如今,充其量是個處長級別。但論詩不論官,何足掛齒的小官並不妨礙他獲得“詩聖”的地位。
中華民族勤勞、智慧,十分優秀,但同時又極盡虛榮之能事,凡事都要誇張。譬於聖人,全世界獲此封號的,加起來恐怕也沒有咱中國多。周公且是中國政治家中的第一位聖人,孔夫子是中國文化的第一位聖人,有“萬世宗師”之美譽。另外,諸如書聖、草聖、詩聖、棋聖、藝聖、畫聖、歌聖等等,不一而足。發展到當世,愈演愈烈。這種現象的產生,實乃是遠古生民圖騰崇拜的餘緒。聖人是崇高的,不可企及的,我輩仰望,竊竊慚愧自己的愚笨。可是站在這杜甫草堂中,馬上就想到一個問題:為何這草堂,從來沒人稱它為“詩聖草堂”而要直稱為“工部草堂”?難道聖人的頭銜,還敵不過一個級別卑下的工部員外郎?
二
公元758年冬,從華州司功參軍任上棄官流浪的杜甫,攜家帶口來到成都,借寓於浣花溪畔。翌年春,在友人的資助下,在浣花溪上遊選了一塊地,蓋起了幾間茅屋。這便是最初的杜甫草堂。杜甫在這裏住了三年零九個月,寫下了兩百四十多首詩,在他死後,草堂數度易主終成廢墟。直到一百多年後,來成都做官膽晚唐詩人韋莊,在浣花溪畔找到了草堂遺址,緬懷先賢,他在遺址上頭蓋了一間茅屋,這是後人紀念杜甫的第一座建築。又一百七十年過去,到了北宋神宗元豐年間,有一位名叫呂大防的進士仕宦錦城,在再度頃圯的韋莊版的草堂遺址上又一次重建。這一次規模略大,其壁間繪有杜甫遺像,供人瞻拜。半個世紀後,已是南宋初年,時任成都知府的張燾來到浣花溪邊,麵對草堂凋敝之甚,遂再度培修,新增二十六通石碑,遍刻杜詩一千四百多首,曆時四月而成。經過這次修葺,草堂漸有氣勢,大殊於從前。元明改朝換代之際,草堂毀於......餘下全文>>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描寫樹的句子,不是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