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出你對孔子某一名言的思考
溫故而知新 經常對學習過的知識溫習,就會得到新的啟迪,有新的收獲。
孔子關於思考的名言
學而不思則罔
孔子關於勤於思考的名言 5分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解釋
注釋:學:學習 而:但是,表轉折 思:思考 罔:迷茫 殆:在學習上陷入困境,或有害。
釋義:學習卻不知道思考,就會感到迷茫;隻知道思考卻不去學習,則就變得有害了。
-----《論語.為政》
寫出對孔子一句名言的思考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語出於《論語·顏淵篇》,是孔子經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華之處。中國的《論語》就如同西方的《聖經》一般,是對一個民族或一個區域文化的概括和統領。《論語》分二十篇,其中的《顏淵篇》主要講述了孔子對“仁”和“恕”的解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孔子所強調的是,人應該寬恕待人,應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現。“恕”道是“仁”的消極表現,而其積極表現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所闡釋的仁以“愛人”為中心,而愛人這種行為當然就包括著寬恕待人這一方麵。《論語》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於人。
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廣義的,是指大眾,然而《論語》誕生的那個時代“人”的定義通常是指狹義那方麵,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對而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前麵寫著的是“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這是在同一句話中敘述的,很明顯這裏的“民”是指被剝削階級,勞動人民。用現在的語言來說,狹義的“人”是指奴隸主,即剝削階級,而“民”是指奴隸,即被剝削階級,所以這句話當然也就可以理解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種人際關係原則適用於剝削階級,而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的關係卻未必如此。這種理解並非無稽之談,也並非完全不具可能性,然而,眾所周知,孔子是鼎力推崇“仁”之士,此處的“人”應當是指廣義的。
孔子所道出這麼一句話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定理。若凡事都從這個原則出發的話,很多事情都會卡在中間,難以前進。倘若兩人舉槍對峙,生命危在旦夕,甲為正,乙為邪,這時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豈不慘哉!甲當然不會想被殺掉,難道就不殺不想被殺的乙了麼?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條件,一定環境下才適合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儒家思想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條,然而在現實中許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信條,一切以個人利益為中心,隻顧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無論是在處理人際關係,還是政治關係方麵都應當毫不猶豫地認識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條經久不衰的人際關係原則的重要性。
寫出你對孔子(或孟子)某一名言的思考?
多個人一起行走,一定有我的老師在裏麵.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和他們相似的缺點要改正.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這句幾乎是家喻戶曉的話,出自《論語·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麵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麵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它包含了兩個方麵:一方麵,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一方麵,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精神。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於不善,都可以為師。《論語》中有一段記載,一次衛國公孫朝問子貢,孔子的學問是從哪裏學的?子貢回答說,古代聖人講的道,就留在人們中間,賢人認識了它的大處,不賢的人認識它的小處;他們身上都有古代聖人之道。“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他隨時隨地向一切人學習,誰都可以是他的老師,所以說“何常師之有“,沒有固定的老師。《論語》中不少記載,如孔子入太廟,“每事問“(《論語·八佾》);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始我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我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論語·公冶長》)子貢對孔子說,子貢自己隻能“聞一而知二”,顏回卻可以“聞一而知十”。孔子說:“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論語·公冶長》)都體現了這種精神。這樣的精神和態度,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孔子非常注重學習並在學習的同時不斷思考由此我想到了孔子的一句名言
學而不思則罔(wang),思而不學則殆(dai)
孔子學習和思考關係的名言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學而》)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3、子曰:“學而不思則閏;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10、子曰:“吾嚐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孔子的名言括號括號告誡我們要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
我很喜歡旅遊,每到一處總是感慨一番。登上長城的我(激動的)想起了( 龍盤虎踞 ),( 曲折回環 )等成語;來到海邊,我(不由自主 )想起( 波瀾壯闊 ),( 海天一色 )等成語。攀上了高山我想了( 會當淩絕頂 ),( 一覽眾山小 )等詩句。
在我國古代有句名言( 兼聽則明 ),( 偏聽則暗 )告訴我們要聽取別人意見。
而( 學而不思則罔 ),( 思而不學則殆 )是孔子的對學與思的思考
希望對樓主有所幫助!
說出你對孔子某一名言的思考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
孔子:你們把我的話斷句斷錯了
新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說明:
《論語》主要是記載孔子的語錄,上下文之間往往沒有多少聯係。當時的文章,除了句斷,其它標點符號還沒有發明。所以,被誤讀是可能發生的事。
那麼,是哪一句孔子的管理名言被誤讀了呢?
這句名言出自《論語·秦伯》中的“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自從漢字中引入標點符號以來,在所有的印刷物和近來的電子讀物中,《論語·秦伯》這句話表述變成了: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是站在“民”的領導的角度講的,講的是對“民”的管理。於是,“(民)不可使知之。”把“民”與領導的關係對立起來了,成為宣揚愚民權術的名言。至今,這句名言在一些管理書籍和文章中也常常被批判地引用。
我把這句名言更正為,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從字麵上看,這裏的字大多可以直接解釋。應該說明,其中,“由”字為動詞,有任用、聽任、遵從、踐履等等多個含意。我選擇“任用”。這句名言,可以解讀為,孔子說:“你行的話,就任用你;你不行的話,就培訓你。”從企業管理角度,其要點是,不是把員工看成是順從你的工具,而是要重視員工的學習和發展,合格的員工要任用他。使員工和領導成為企業成長與發展不斷實現企業新目標的利益共同體。
“……(民)不可,使知之。”與同一本書的《衛靈公》中有,子曰:“有教無類”這句話一脈相承。也使得作為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形象躍然紙上。
兩千五百年來,孔子的儒家學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深遠。至今,仍影響著華人世界的企業文化。發掘和吸收中國優秀文化中有益的管理理念,對推進企業管理也有一定的意義。
我國古代有句名言________,________告訴我們要廣泛聽取別人的意見;而_____,______這是對孔子學而思的思考
三人行,必有我師;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寫出你對孔子某一名言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