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你怎麼講
古文的第二人稱:女(汝)、爾、若、而、乃、
注意:女(汝)、爾、若 可以作 主語、定語、賓語。/ 而、乃 很少作主語,不能作賓語,一般隻作定語。
就的古文意思
就jiù
基本字義
1. 湊近,靠近:避難~易。~著燈看書。
2. 到,從事,開始進入:~位。~業。~寢。~任。~緒。~醫。高~。
3. 依照現有情況或趁著當前的便利,順便:~近。~便。~事論事。
詳細字義
〈動〉
1. (會意。京尤會意。“京”意為高,“尤”意為特別。本義:到高處去住)
2. 同本義 [move to highland]
就,就高也。從京從尤。尤,異於凡也。——《說文》。桂馥注:“此言人就高以居也。” 孔廣居注:“京,高丘也。古時洪水橫流,故高丘之異於凡者人就之。”
3. 靠近;走近;趨向 [come close to;move towards]
就,即也。——《廣韻》
主人就東階,客就西階。——《禮記·曲禮》
不就利,不違害。——《莊子·齊物論》
不知就先,不知就後。——《莊子·大宗師》
禹趨就下風,立而問焉。——《莊子·天地》
夫子休就舍。——《莊子·說劍》
金就礪則利。——《荀子·勸學》
去故鄉而就遠兮。——《楚辭·九章·哀郢》
還來就菊花。——唐· 孟浩然《過故人莊》
就吾求寒衣。——《資治通鑒·唐紀》
持就火煬之。——宋· 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就童子試。——清· 周容《芋老人傳》
4. 又如:就書(前往從學);就利(趨利,求利);就第(歸回宅第;回家);就和(接近)
5. 歸於 [belong to;come over and pledge allegiance]
處工就官府,處商就井市。——《國語》
6. 又如:就化(歸順,向化);就班(按次序歸位);就款(歸順臣服)
7. 擔任;開始從事 [assume the office of]。如:去就(擔任或不擔任職務);就列(就位。任職);就事(就職);就田(從事耕種)
8. 下;搭著吃 [go with]。如:炒雞蛋就飯;就菜;花生仁就酒
9. 完成;成功 [accomplish]
三窟已就,君姑高枕為樂矣。——《戰國策·齊策》
組已就而效之,其組異善。——《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以就懿德。——《後漢書·列女傳》
瞬息可就。——宋· 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指物作詩立就。——宋· 王安石《傷仲永》
某業所就。——清· 黃宗羲《原君》
10. 又如:就親(成就婚事,成親);就名(成就功名)
11. 終,盡 [end]。如:就命(去死;畢命)
12. 遷就;將就 [accommodate oneself to; suit; fit; yield]
刑罰不審則有辟就。——《管子》
13. 又如:半推半就;牽就;就著(就便;順便);就滑(隨便;方便)
14. 受;被 [-ed by]。如:就戮(受戮,被殺);就縛(受綁,受擒);就封(受封);就決(受死刑)
15. 登上;開始,啟 [ascend;start]
於是荊軻就車而去。——《史記·刺客列傳》
16. 又如:就道(上路);就塗(上路,動身)
〈副〉
1. 立刻,馬上 [right now;right away]。如:春天就要來了
2. 和…一樣早 [as early as]。如:今天早晨雨就停了
3. 一…就… [as soon as]。如:他下課後就到圖書館去了
4. 隻,僅僅 [only]。如:就你一個來嗎?
5. 事實正是如此 [right on]。如:工具就在房裏,你自己找吧!
6. 用在動詞前麵,表示在某種條件或情況下自然怎麼樣 [without…there can be no]。如:不鬥爭就不能前進
〈介〉
1. 在 [in; at ;on]。如:就理(內情)
2. 從 [from]
就其不忘一芋。——清· 周容《芋老人傳》
3. 又如:就中
4. 組成介詞結構,引進所要說明的對象或範圍,常跟後麵的“說”、“看”、“而論”等相呼應 [according to]。如:就字麵上看
<語氣>
1. 偏偏 [simply]。如:你不讓我幹,我就要幹!
2. 表示決意或意圖 [would]。如:今天天氣這麼好,我就要去
<連>
1. 表示假設或讓步關係,相當於“假如”、“即使” [if]。如:就讓(即使;就算)
並 在古文是什麼意思
bìng
①<動>合。《六國論》:“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向。”
②<動>兼並;吞並。《過秦論》:“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
③<動>並列;挨在一起。《與妻書》:“吾與(汝)並肩攜手,低低切切。”
④<副>一並;一起。《涉江》:“腥臊並禦,芳不得薄兮。”
⑤<連>連。《芋老人傳》:“固已賢夫並老人而芋視之者。”
⑥<連>並且。《〈黃花岡七十二一烈士事略〉序》:“予為斯序,既痛逝者,並以為國人之讀茲編者勖。”
bīng
並州,古地名,在今山西太原一帶。
古文的孰是什麼意思
(1) 誰,哪個人或哪些人 [who]。
孰不可忍也。——《論語》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唐· 韓愈《師說》
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2) 又如:孰能當之;孰勝孰負;孰何(誰何);孰與(與誰);孰誰(何人)。
(3) 一組中的哪一個或哪幾個 [which]。
吾與徐公孰美?——《戰國策·齊策》
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三國誌·諸葛亮傳》 (4) 又如:孰是孰非。
(5) 什麼 [what]。
與其殺是人也,寧可得此國也,甚孰利乎?——《國語·越語》 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唐· 柳宗元《封建論》
“文”在古文裏的意思
◎ 文 wén 〈名〉(1)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紋理縱橫交錯形。“文”是漢字的一個部首。本義:花紋;紋理)(2) 同本義 [figure;veins]文,錯畫也。象交文。今字作紋。——《說文》五章以奉五色。——《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注:“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黼,黑與青謂之黼。”美於黼黼文章。——《荀子·非相》茵席雕文。——《韓非子·十過》織文鳥章,白旆央央。——《詩·小雅·六月》斑文小魚。——明· 劉基《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3) 又如:文駕(彩車);文斑(雜色的斑紋);文旆(有文彩的旗幟);文繡(繡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刺花圖案);文織(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文鱗(魚鱗形花紋)(4) 字,文字(“文”,在先秦時期就有文字的意思,“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分別講,“文”指獨體字;“字”指合體字。籠統地說,都泛指文字) [character]飾以篆文。——《後漢書·張衡傳》分文析字。——《漢書·劉歆傳》夫文,止戈為武。——《左傳·宣公十二年》距洞數百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王安石《遊褒禪山記》文曰“天啟壬戌秋日”。——明· 魏學洢《核舟記》文曰“初平山尺”。(5) 又如:甲骨文;金文;漢文;英文;文跡(文字所記載的事跡);文書爻(有關文字、文憑之類的卦象);文異(文字相異);文軌(文字和車軌);文獄(文字獄);文錢(錢。因錢有文字,故稱);文狀(字據,軍令狀);文引(通行證;路憑);文定(定婚)(6) 文章(遣造的詞句叫做“文”,結構段落叫做 “章”) [literary composition]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孟子·萬章上》好古文。——唐· 韓愈《師說》屬予作文以記之。——宋· 範仲淹《嶽陽樓記》能述以文。——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摘其詩文。——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7) 又如:文價(文章的聲譽);文魔(書呆子);文會(舊時讀書人為了準備應試,在一起寫文章、互相觀摩的集會);文移(舊時官府文書的代稱);文雄(擅長寫文章的大作家);文意(文章的旨趣);文義(文章的義理);文情(文章的詞句和情思);本文(所指的這篇文章);作文(寫文章;學習練習所寫的文章);文魁(文章魁首);文價(文章的聲價);文什(文章與詩篇)(8) 美德;文德 [virtue]聖雲繼之神,神乃用文治。——杜牧《感懷詩一首》(9) 又如:文丈(對才高德韶的老者的敬稱);文母(文德之母);文武(文德與武功);文命(文德教命);文惠(文德恩惠);文德(寫文章的道德);文薄(謂文德淺薄);文昭(文德昭著)(10) 文才;才華。亦謂有文才,有才華 [literary talent]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漢· 司馬遷《報任安書》(11) 又如:文業(才學);文英(文才出眾的人);文采風流(橫溢的才華與瀟灑的風度);文郎(有才華的青少年);文彥(有文才德行的人);文通殘錦(比喻剩下不多的才華)(12) 文獻,經典;韻文 [document;classics;verse]儒以文亂法。——《韓非子·五蠹》言必遵修舊文而不穿鑿。——《說文解字·敘》(13) 辭詞句。亦指文字記載 [writings;record]。如:文幾(舊時書信中開頭常用的套語。意為將書信呈獻於幾前);文倒(文句顛倒);文過其實(文辭浮誇,不切實際);文義(文辭);文辭(言詞動聽的辭令);文繡(辭藻華麗)(14) 自然界的某些現象 [natural phenomenon]經緯天地曰文。——《左傳·昭公二十八年》(15) 又如:天文;地文;水文;文象(日月星辰變化的跡象);文曜(指日月星辰;文星);文昌(星座名)(16) 文治;文事;文職。與“武”相對 [achievements in culture and education;civilian post]文能取勝。——《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文不能取勝。文武並用。——唐· 魏征《諫太宗十思疏》(17) 又如:文臣,文吏(文職官吏);文席(教書先生的幾席);文品(文官的品階);文帥(文職官員出任或兼領統帥);文烈(文治顯赫);文員(文職吏員);文階(文職官階);文道(文治之道);文業(文事);文僚(文職官吏)(18) 法令條文 [articles of decree]而刀筆吏專深文巧詆,陷人於罪。——《史記·汲黯列傳》(19) 又如:文劾(根據律令彈劾);文法吏(通曉法令、執法嚴峻的官吏);文丈(規矩;製度);文移(官府文書);文牓(布告;文告);文憲(禮法;法製)(20) 文言。古代散文文體之一;別於白話的古漢語書麵語 [literary language]。如:半文半白;文語;文白(文言文和白話文)(21) 文教;禮節儀式 [rites]則修文德。——《論語·季氏》(22) 又如:文丈(崇尚禮文儀節);文俗(拘守禮法而安於習俗);文致(指禮樂);文貌(禮文儀節);文緒(文教禮樂之事);文儀(禮節儀式)(23) 指表現形式;外表 [form;appearance]。如:文服(表麵服從);文榜(告示、布告之類);文誥(誥令)(24) 指鼓樂,泛指曲調 [music;tune]。如:文曲(指樂曲);文始(舞樂名)(25) 諡號,諡法:勤學好問叫文 [study deligently]何以謂之文。——《論語》是以謂之文。(26) 姓詞性變化 ◎ 文 wén 〈動〉(1) 在肌膚上刺畫花紋或圖案 [tatto (the skin)]被發文身。——《禮記·王製》。注:“謂其肌,以丹青涅之。”文繡有恒。——《禮記·月令》(2) 又如:文筆匠(在人身上刺花的藝人);文身斷發(古代荊楚、南越一帶的習俗。身刺花紋,截短頭發,以為可避水中蛟龍的傷害。後常以指落後地區的民俗);文木(刻鏤以文采之木)(3) 修飾;文飾 [cover up]身將隱,焉用文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飾邪說,文奸言,以梟亂天下。——《荀子·非十二子》(4) 又如:文過飾非;文致(粉飾;掩飾);文塚(埋葬文稿之處)(5) 裝飾 [decorate]舍其文軒。——《墨子·公輸》此猶文奸。文車二駟。——明· 歸有光《項脊軒誌》文馬四百匹。——《史記·宋世家》若將比予文木邪。——《莊子·人間世》(6) 又如:文巧(文飾巧辯);文竿(以翠羽為飾之竿);文舫(裝飾華麗的遊艇);文飾(彩飾);文榭(飾以彩畫的台榭);文舟,文艘(裝飾華麗的船);文劍(裝飾華麗的劍);文輿(飾以彩繪的車)(7) 撰寫文章 [write]。如:文匠(寫文章的大家);文禍(因寫文章而招來的災禍);文雄,文傑(指文豪)◎ 文 wén 〈形〉(1) 有文采,華麗。與“質”或“野”相對 [magnificent;gorgeous]其旨遠,其辭文。——《易·係辭下》晉公子廣而儉,文而有禮。——《左傳·僖公二十三年》(2) 又如:文巧(華麗奇巧);文樸(文華與質樸);文服(華美的衣服);文砌(華美的石階);文背(不文雅,粗俗);文軒(華美的車子);文質(文華與質樸)(3) 柔和,不猛烈 [mild;gentle]。如:文烈(指火候溫猛)(4) 美,善 [fine;good]。如:文徽(華美);文鴛(即鴛鴦。以其羽毛華美,故稱);文衣(華美的服裝)(5) 通“紊”。紊亂的 [disordered]惇宗將禮,稱秩元祀,鹹秩無文。——《書·洛誥》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懷柔百神,鹹秩無文。——《漢書·郊祀誌上》王者報功,以次秩之,無有文也。——慶劭《風俗通義·山澤》◎ 文 wén 〈量〉(1) 用於舊時的銅錢。如:一文錢(2) 用於計算紡織物五扶為一首,五首成一文。——《後漢書》
用古文中稱自己為?
古文中稱自己的詞很多,不同階層不同身份的稱呼各異,國君的自稱有:寡人、孤;皇帝的自稱有:朕;官員在皇帝或比自己官階高的人麵前謙稱有:微臣、下官;自己的謙稱有:在下、鄙人、不才、老朽、晚輩、小人等;在師長麵前謙稱有:生(學生、晚生、生員等;另外還有:予、餘、吾等。女人的自稱有:老身、妾(小妾、賤妾、妾身)、奴、小女,王後自稱:哀家。不一而足。
古文中構有什麼意思?
本義:架木造屋
1、結成,組合,造。例如構造
2、招致,引起。例:相(視)彼泉水,載清載濁。我日構禍,曷雲能穀?——《詩經 ·小雅·四月》
3、作品。例:佳構
4:誣陷。例:構陷
5、 連結,交合。例:秦楚之構而不離。——《戰國策·秦策》
6、一種落葉喬木,葉卵形,花淡綠色,木材可製器具,皮為造紙原料
古文的稱呼
第一人稱:
男:我,於,餘,吾,臣(對君王),朕(皇帝自稱),在下,區區,末晉(對前輩),小生(男子對女子),其(很少見,一般都是第三人稱),學生伐對老師)
女:妾,妾身,賤妾,奴家,小女子,吾,臣妾(對君王)
第二人稱(一般好像不分男女吧):
子,汝,女(通汝),足下,若,而,乃,爾,爾等(複數),先生(對老師),陛下(對君王),老爺(對主人),卿,愛卿(君王對臣子)
第三人稱:
先生,老爺,彼,之,其等代詞
對別人稱呼自己的:
父親:家父,家君,家嚴
母親:家母,家慈
兒子:犬子,小兒
女兒:小女
對別人稱呼他的:
父親:令尊,令嚴
母親:令堂,令慈
兒子:令郎,令公子
女兒:令嬡,令愛
大家一起學習~ ~
古文中"而“的所有意思
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例如而
1.用作連詞。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如:
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石鍾山記》)
(四)表示轉折關係。如,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
(一)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一撫尺而已。(《馮婉貞》)
(六)表示修飾關係。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可譯為“如果”“假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口技》)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
而翁長銓。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即連接狀語。可譯為“並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三)表示承接關係。可不譯,相當於“罷了”:
青,取之於藍。(《記王忠肅公翱事》)
3.複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可譯為“但是”“卻”。 如:
吾嚐終日而思矣……(《勸學》)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2.用作代詞。隻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如,而青於藍。(《勸學》)
(五)表示假設關係,有時可譯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二)表示遞進關係
'所以' 用古文怎麼說
在古文可以用:故、蓋、乃、因而、因、因以
連>連>副>動>動>動>連>語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