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有柳的古詩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陸遊《遊山西村》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 杜甫《絕句》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 高鼎《村居》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
古詩含有桃,柳的詩句朝代,作者,出處
武陵春·桃李風前多嫵媚
作者: 辛棄疾
“桃”李風前多嫵媚,楊“柳”更溫柔。喚取笙歌爛熳遊。且莫管閑愁。好趁春晴連夜賞,雨便一春休。草草杯盤不要收。才曉便扶頭。
浣溪沙(寒食初晴,桃杏皆已零落,獨牡丹欲開)
作者: 毛滂
魏紫姚黃欲占春。不教“桃”杏見清明。殘紅吹盡恰才晴。芳草池塘新漲綠。官橋楊“柳”半拖青。秋千院落管弦聲。
關於描寫柳樹的詩句
詠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青門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
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
長安新柳
【唐】陳光
九陌雲初霽,皇衢柳已新。不同天苑景,先得日邊春。
色淺微含露,絲輕未惹塵。一枝方欲折,歸去及茲晨。
臨川見新柳
【唐】崔櫓
不見江頭三四日,橋邊楊柳老金絲。
岸南岸北往來渡,帶雨帶煙深淺枝。
何處故鄉牽夢想,兩回他國見榮衰。
汀洲草色亦如此,愁殺遠人人不知。
柳
【唐】崔櫓
風慢日遲遲,拖煙拂水時。惹將千萬恨,係在短長枝。
骨軟張郎瘦,腰輕楚女饑。故園歸未得,多少斷腸思。
題柳
【唐】狄煥
天南與天北,此處影婆娑。翠色折不盡,離情生更多。
雨餘籠灞岸,煙暝夾隋河。自有佳名在,秦鬆繼得麼。
新柳
【唐】杜牧
無力搖風曉色新,細腰爭妒看來頻。
綠蔭未覆長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
幾處傷心懷遠路,一枝和雨送行塵。
東門門外多離別,愁殺朝朝暮暮人。
柳絕句
【唐】杜牧
數樹新開翠影齊,倚風情態被春迷。
依依故國樊川恨,半掩村橋半拂溪。
柳
【唐】方幹
搖曳惹風吹,臨堤軟勝絲。態濃誰為識,力弱自難持。
學舞枝翻袖,呈妝葉展眉。如何一攀折,懷友又題詩。
柳
【唐】韓偓
一籠金線拂彎橋,幾被兒童損細腰。
無奈靈和標格在,春來依舊褭長條。
柳
【唐】韓琮
折柳歌中得翠條,遠移金殿種青霄。
上陽宮女含聲送,不忿先歸舞細腰。
柳
【唐】韓溉
雪盡青門弄影微,暖風遲日早鶯歸。
如憑細葉留春色,須把長條係落暉。
彭澤有情還鬱鬱,隋堤無主自依依。
世間惹恨偏饒此,可是行人折贈稀。
詠柳
【唐】韓偓
褭雨拖風不自持,全身無力向人垂。
玉纖折得遙相贈,便似觀音手裏時。
柳
【唐】李嶠
楊柳鬱氤氳,金堤總翠氛。庭前花類雪,樓際葉如雲。
列宿分龍影,芳池寫鳳文。短簫何以奏,攀折為思君。
垂柳
【唐】李商隱
娉婷小苑中,婀娜曲池東。朝佩皆垂地,仙衣盡帶風。
七賢寧占竹,三品且饒鬆。腸斷靈和殿,先皇玉座空。
柳
【唐】李商隱
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輕黃惹嫩條。
灞岸已攀行客手,楚宮先騁舞姬腰。
清明帶雨臨官道,晚日含風拂野橋。
如線如絲正牽恨,王孫歸路一何遙。
柳
【唐】李商隱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遊春苑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題柳
【唐】李中
折向離亭畔,春光滿手生。群花豈無豔,柔質自多情。
夾岸籠溪月,兼風撼野鶯。隋堤三月暮,飛絮想縱橫。...餘下全文>>
用柳代表示留的詩句
王之渙《送別》:楊柳東風樹,青青夾禦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佚名《送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古詩中的“柳”有哪些意象,分別有哪些古詩為代表
一、表示春天萬物生長的活力。形容柳的形體特征及陰柔之美。
如賀知章 詠柳 :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二、表示贈別。
詩經·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是以楊柳婀娜多姿的美景,反襯征夫離鄉背井、拋妻別子的哀愁。
三、以柳言愁,“
柳永、《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人”
等等
含有柳的詩句和作者
唐詩三百首有很多。
032韋應物:東郊
吏舍局終年,出郊曠清曙。
楊柳散和風,青山澹吾慮。
051李頎:聽安萬善吹篳篥歌
南山截竹為篳篥,此樂本自龜茲出。
流傳漢地曲轉奇,涼州胡人為我吹。
傍鄰聞者多歎息,遠客思鄉皆淚垂。
世人解聽不解賞,長飆風中自來往。
枯桑老柏寒颼[風留],九雛鳴鳳亂啾啾。
龍吟虎嘯一時發,萬籟百泉相與秋。
忽然更作漁陽摻,黃雲蕭條白日暗。
變調如聞楊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歲夜高堂列明燭,美酒一杯聲一曲。
055李白:金陵酒肆留別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嚐。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071白居易:長恨歌
漢皇重色思傾國,禦宇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遊夜專夜。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星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憐光彩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翠華搖搖行複止,西出都門百餘裏。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麵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天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麵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
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
梨園子弟白發新,椒房阿監青娥老。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
遲遲鍾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
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
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
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
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
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
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裏夢魂驚。
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
雲鬢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
風吹仙袂飄飄舉,猶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淚闌幹,梨花一枝春帶雨。
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
昭陽殿裏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
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
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
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076王維:洛陽女兒行
洛陽女兒對門居,才可容顏十五餘。
良人玉勒乘驄馬,侍女金盤膾鯉魚。
畫閣朱樓盡相望,紅桃綠柳垂簷向。
羅帷送上七香車,寶扇迎歸九華帳。
狂夫富貴在青春,意氣驕奢劇季倫。
自憐碧玉親教舞,不惜珊瑚持與人。
春窗曙滅九微火,九微片片飛花瑣。
戲罷曾無理曲時,妝成隻是薰香坐。
城中相識盡繁華,日夜經過趙李家。
誰憐越女.....餘下全文>>
與柳有關的古詩詞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
故園情。
”
(
2003
年高考古詩詞鑒賞題出的就是這首詩。)
李白《憶秦娥》:
“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
李白《金陵酒肆留別》:
“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嚐。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
各盡觴。
”
鄭穀《淮上與友人別》:
“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
我向秦。
”
(
“
楊花
”
就是柳絮。蘇軾有《楊花詞》)
吳文英《風入鬆》:
“
樓前暗綠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
”
詩詞中不僅寫
“
折柳送別
”
這種行動,而且,凡是與柳相關的詞語都要拿來抒發分別時的離愁
別恨,
朋友間的厚意深情。如
“
柳絲
”
、
“
柳枝
”
、
“
柳陰
”
、
“
柳色
”
、
“
煙柳
”“
柳綿
”
(又可說成是
“
柳
花
”
、
“
楊花
”
、
“
柳絮
”
)、
“
楊柳
”
、
“
折楊柳
”
、
“
楊柳春
”
、
“
楊柳依依
”
等等。
“
折柳
”
詩詞中,還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宋朝禮部屬官李之問,愛上了都城名妓聶勝瓊。李將回原籍時,聶勝瓊為之送別,
飲於蓮花
樓,唱了一首詞,末一句是:
“
無計留春住,奈何無計隨君去。
”
為這,李之問又留下來住了
一個多月。後來因為妻子催促太緊,李不得不悵然離去。不到十天,聶勝瓊寫了一首《鷓鴣
天》,寄給李之問。李中途得之,藏在箱子裏,回家後被妻子發現。李隻得以實相告。李夫
人讀了《鷓鴣天》,見其語句清健,非常高興。不但沒有阻止李聶的這段情緣,反而拿出私
房錢讓李之問去都城迎娶聶勝瓊。
聶勝瓊
《鷓鴣天》
:
玉慘花愁出鳳城,
蓮花樓下柳青青,
尊前一唱陽關後,
別個人人第五程。
尋好夢,夢難成,有誰知我此時情。枕前淚共簾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
二、
“
折柳
”
之緣由
分別時為什麼要折柳相送呢?
常見的解釋是,
“
柳
”
諧
“
留
”
音,贈柳表示留念,一為不忍分別,二為永不忘懷。但是,這種
解釋我們感到很單薄,
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
折柳送別作為一種非常普遍的文化習俗,
恐怕
不是一個
“
諧音
”
就能解釋清楚的。因此,古代就有人從另外的角度探求這其中的緣由。如清
朝褚人獲在《堅瓠廣集》卷四中提出:
“
送行之人豈無他枝可折而必於柳者,非謂津亭所便,
亦以人之去鄉正如木之離土,望其隨處皆安,一如柳之隨地可活,為之祝願耳。
”
這種解釋
是很合理的。柳樹和其他樹木相比,其特點是
“
隨地可活
”
,這正可以拿來祝願遠別的人,到
了異地後,
隨遇而安,能夠很快地融入當地的人群中,一切順遂。
這一說法便有了深刻的哲
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但是,
我以為,
這還不是
“
折柳送別
”
這種文化習俗的最初緣由。
最早的淵源應該是
“
昔我往矣,
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
這幾句古詩。理由有三:一是這詩句來自《詩經》,而且
是名句,讀書人人人熟悉;二是
“
楊柳依依
”
表達了戰士出征前懷家戀土的離情別緒,為後來
的的送別詩奠定了文化基調;三是《詩經》
作為五經之一,
其深廣的文化傳承作用是不容懷
疑的,古人作詩講究
“
無一字無來處
”
,當然來自經典。從這個意義上說,有人把《渭城曲》
中
“
客舍依依楊柳春
”
改為
“
客舍青青柳色新
”
,我以為不妥。
總之,
“
折柳送別
”
應該有
“
諧音感懷
”
、
“
哲理啟迪
”
、
“
文化傳承
”
這樣三個緣由。
三、
“
折柳......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