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第二聯是如何描寫雪的,這樣寫有什麼表達效果?2.尾聯蘊含什麼哲理
1.通過疊詞和視聽結合的角度來描寫雪。表現雪忽大忽小、忽整忽斜、漫天飛舞的景象,表現了寧靜,雪花優美的姿態,增添了詩歌的韻味。
2.寒冬不會阻止春天的到來。尾聯描寫雪花盡情飄落,春寒徹骨,也不妨礙日後桃李盛開,享受美好的年華。
新夏感事 陸遊 古詩文賞析 詩人首聯描繪了怎樣的畫麵 有什麼表達效果 尾聯用
新夏感事
作者:陸遊 年代:南宋
百花過盡綠陰成,漠漠爐香睡晚晴。
病起兼旬疏把酒,山深四月始聞鶯。
近傳下詔通言路,已卜餘年見太平。
聖主不忘初政美,小儒唯有涕縱橫。
【作者小傳】:陸遊(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紹興中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後孝宗即位,賜進士出身,曾任鎮江、隆興通判,官至寶章閣待製。晚年退居家鄉。他是南宋的大詩人,詞也很有成就。有《劍南詩稿》、《放翁詞》傳世。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曆城(今山東濟南)人。 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采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汙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誇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準備,鼓勵士氣,以恢複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采納,並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晚年韓侂胄當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詞抒寫力圖恢複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誌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為“蘇辛”。《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辭海》1989年版)
新夏感事 陸遊 古詩文賞析 詩人首聯描繪了怎樣的畫麵 有什麼表達效果 尾聯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作者的這首題為“新夏感事”是借立夏之時對當時時政的感懷,從中可窺見作者念念不忘國家之心。
首聯寫立夏之時的景物之新,故作者稱其為新夏,此時已是百花已謝盡而綠樹成蔭,滿眼一片新綠。而雲門寺中香煙繚繞,那縷縷爐香伴作者靜臥晚起。這兩句寫了立夏之初景物的特色,在充滿生機的一片新綠中透出了日長之中的嫻靜。作者高臥晚晴,更顯出借居雲門寺中一種平靜的心態,“漠漠爐香”在靜默中嫋嫋升起更增加了寺中平靜的氣氛。
頷聯寫作者大病初愈之後,有二十多天已沒有喝酒,而自己借居之處又是深山之中藏古寺,山深林密,物候稍遲,到立夏時的四月才第一次聽到黃鶯的叫聲。這與自居易的“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的詩有相同之處,而詩人所處的雲門寺也是白詩中所指的那種山中之寺。但作者卻是病愈後所見之景,剛剛恢複了健康本身就有一種喜悅之情,而聽到黃鶯的歌唱聲其喜悅會倍增。這患病後的新愈、滿眼樹葉的新綠,還有“始聞鶯”時的新鮮感,組成了立夏節氣之時的“新夏感事”。如果說作者對景物的描寫是感事的一部分,那麼,他所感的時政之事才是作者的本意。“近傳下詔通言路,已卜餘年見太平。”前一句是指孝宗繼位之初下詔書求直言之事。在古時皇帝廣開言路往往被視為政治清明的標誌。因此,作者慶幸自己在餘年之時得見天下太平r。這其中也自然包含了作者對高宗時秦檜當權誤國的不滿之情。另外也反映出當時政治上對他的長期壓抑。而此時卻有一種由衷的期待與欣喜。
尾聯將自己的欣喜變得有些若狂之態,“唯有涕縱橫”表現了作者不僅為聖主的開明而欣喜,也為自己能親眼見到國家太平而高興。一句“聖主不忘初政美”既含諷諫之意,又有感激之情。同時也透露出作者念念不忘國事之心。
詩的前半部分,自述春末夏初時節淒愴感傷、病態懨懨之狀,而以“山深聞鶯”暗喻自己在百無聊賴中聽到了朝廷那邊的好消息。後半部分則轉敘時事,飽含感情地抒寫了對當今皇帝“不忘初政”的感激之意,並對朝政的轉機寄予希望。
原文:
新夏感事
【作者】陸遊 【朝代】宋
百花過盡綠陰成,漠漠爐香睡晚晴。
病起兼旬疏把酒,山深四月始聞鶯。
近傳下詔通言路,已卜餘年見太平。
聖主不忘初政美,小儒唯有涕縱橫。
作者簡介:
陸遊(1125—1210),宋代愛國詩人、詞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他具有多方麵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稱,不僅成為南宋一代詩壇領袖,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詩9300多首,是文學史上存詩最多的詩人。其詩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詞作數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氣吞殘虜的愛國主義精神。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放翁詞》、《渭南詞》等數十個文集傳世。
《新夏感事》是宋代詩人陸遊所寫的一首政治抒情詩。它表現的是陸遊一輩子都秉持的與國家民族同憂其憂、同樂其樂的可貴精神。前半情景曆曆,流美圓轉;後半直抒其情,至真之情溢於言表。
《過零丁洋》這首詩的尾聯作用了什麼表達方式?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尾聯采用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抒發了詩人“以死明誌”(或“為國捐軀”、或“舉身赴國難”)的堅貞情懷。
《書憤》3.頸聯中的典故在詩中有怎樣的表達效果?請簡要分析。4.賞析尾聯的表現手法和感情。
如果她值得你去追,就行動吧.
我給你找了些追女孩的方法,看看對你有幫助沒.
碰觸女性的次數越多, 則她越容易對您傾心>
在碰觸女性後, 比較能增進彼此的親密感(身體上的接觸是拉近與女性距離的最佳方式, 然而如何不著痕跡的碰觸女性,需要極佳的技巧), 如果你能有機會接觸她的膝或是手的話, 那就相當完美 了.但是如果你們是第一次約會見麵的話, 可別有這種舉動. 在咖啡店, 餐廳之中, 你最好選擇並列的位置(機會就是這樣製造的), 如果你選擇麵對麵式的座位的話, 便沒有機會去碰觸對方.
女性的身體方麵 ,左側(大致是左半側沒錯, 然而對一個左撇子女性就是右半側了)是屬非日常性的地區, 很容易感到酥癢, 乳房的左側對女性來說更是敏感區域。因此, 最好能使女性處於你左邊的位置, 如果你用左手從女性的左後方將她環抱的話,則她將會投入你的懷抱中.接著便期待更進一步的好結果來臨吧.
《同王徵君湘中有懷》這首詩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有什麼表達效果和語言特色?尾聯表達詩人哪些複雜情感?
詩歌評論家李元洛先生,對張謂的《同王徵君湘中有懷》,有很精到的點評。貼在下麵。
但該評論並沒有回答關於尾聯的問題。尾聯,看上去沒有太多的深奧之處,表達了對遠在京城的朋友們的懷念。但其中的一個“滿”字,頗費思量。如果換作“遠”字,就更加直白了。
按李先生的評論,“京洛滿”與“北水流”相呼應。那就有兩種解釋:向北流的秋水,寄托了作者的思念;或,朋友們隨著向北流的秋水,齊聚京洛。我自己更傾向於後者的解釋,因為還有最後一句“何日複同遊”,顯然是在憧憬與老友相聚。
所以,尾聯還是表達對於遠在京洛的朋友們的思念。
同王徵君湘中有懷
唐 張謂
八月洞庭秋, 瀟湘水北流。
還家萬裏夢, 為客五更愁。
不用開書帙, 偏宜上酒樓。
故人京洛滿, 何日複同遊?
張謂的詩,不事刻意經營,常常淺白得有如說話,然而感情真摯,自然蘊藉,如這首詩,就具有一種淡妝的美。
開篇一聯即扣緊題意。“八月洞庭秋”,對景興起,著重在點明時間;“瀟湘水北流”,抒寫眼前所見的空間景物,表麵上沒有驚人之語,卻包孕了豐富的感情內涵:秋天本是令人善感多懷的季候,何況是家鄉在北方的詩人麵對洞庭之秋?湘江北去本是客觀的自然現象,但多感的詩人怎麼會不聯想到自己還不如江水,久久地滯留南方?因此,這兩句是寫景,也是抒情,引發了下麵的懷人念遠之意。頷聯直抒胸臆,不事雕琢,然而卻時間與空間交感,對仗工整而自然。“萬裏夢”,點空間,魂飛萬裏,極言鄉關京國之遙遠,此為虛寫;“五更愁”,點時間,竟夕縈愁,極言客居他鄉時憶念之殷深,此為實寫。頸聯宕開一筆,以正反夾寫的句式進一步抒發自己的愁情:翻開愛讀的書籍已然無法自慰,登酒樓而醉飲或者可以忘憂?這些含意詩人並沒有明白道出,但卻使人於言外感知。同時,詩人連用了“不用”、“偏宜”這種具有否定與肯定意義的虛字斡旋其間,不僅使人情意態表達得更為深婉有致,而且使篇章開合動宕,令句法靈妙流動。登樓把酒,應該有友朋相對才是,然而現在卻是詩人把酒獨酌,即使是“上酒樓”,也無法解脫天涯寂寞之感,也無法了結一個“愁”字。於是,結聯就逼出“有懷”的正意,把自己的愁情寫足寫透。在章法上,“京洛滿”和“水北流”相照,“同遊”與“為客”相應,首尾環合,結體綿密。從全詩來看,沒有穠麗的詞藻和過多的渲染,信筆寫來,皆成妙諦,流水行雲,悠然雋永。
淡妝之美是詩美的一種。平易中見深遠,樸素中見高華,它雖然不一定是詩美中的極致,但卻是並不容易達到的美的境界,所以梅聖俞說:“作詩無古今,唯造平淡難。”(《讀邵不疑學士詩卷》)掃除膩粉呈風骨,褪卻紅衣學淡妝,清雅中有風骨,素淡中出情韻,張謂這首詩,就是這方麵的成功之作。
(李元洛)
長使英雄淚滿襟詩句中長表達效果
“尾聯”兩句是全詩的點睛之筆,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可謂《蜀相》的“詩眼”。諸葛亮為興複漢室,六出祁山終病死五丈原,可謂壯誌未酬而身先亡,詩人飽經喪亂而屢失意,也未能實現自己的抱負,怎能不激起失意英雄的仰慕和歎惋之情呢?這兩句沉摯悲壯,震撼人心。
秋興八首其一尾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尾聯在時序推移中敘寫秋聲。西風凜冽,傍晚時分天氣更是蕭瑟寒冷,意味冬日即將來臨,人們在加緊趕製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樓上,晚風中傳來急促的砧聲。表達了詩人暮年飄泊、老病交加、羈旅江湖,麵對滿目蕭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國家興衰、身世蹉跎的感慨。
頸聯與尾聯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請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
。。。。。。詩在哪??
什麼是古詩寫意?
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賞析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賞析一】
現存李清照《如夢令》詞有兩首,都是記遊賞之作,都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致。這首《如夢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時間是“日暮”,作者飲宴以後,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遊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末,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麵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蕩舟上是遊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低上,呼之欲出。一連兩個“爭渡”,表達了主人公急於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於“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隻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蕩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賞析二】
這首詞在南宋人黃升的《花庵詞選》中題為“酒興”。
玩詞意,似為回憶一次愉快的郊遊而作。詞人命舟備酒,暢遊於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靄中,回舟誤入曲港橫塘,藕花深處。這是一個清香流溢,色彩繽紛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給詞人帶來的是巨大的驚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氣,使詞人暫時擺脫了封建社會名門閨秀的重重枷鎖,顯現出她開朗、活潑,好奇、爭強要勝的少女的天性。於是有爭渡之舉。當輕舟穿行於荷花之中,看著棲息在花汀漁浦的鷗鷺驚飛,她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生命的活力。這種活力就從詞短促的節奏和響亮的韻腳中洋溢而出。
這首詞楊金本《草堂詩餘》誤作蘇軾詞,《詞林萬選》誤作無名氏詞,《古今詞話》、《唐詞紀》誤作呂洞賓詞。從“誤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詞之放逸已超出了“閨秀詞”的範圍,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黃升的《花庵詞選》、曾慥的《樂府雅詞》都把它作李清照詞,應當是可信的。
漁歌子,詞牌名
漁歌子①?【唐】張誌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②
桃花流水鱖魚肥。③
青箬笠,④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作者】張誌和,字子同,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唐朝肅宗時待詔翰林。後因事貶官,赦還,不複仕進,居江湖,自號煙波釣叟。著有《玄真子》集《全唐詩》錄其九首詩詞。漁歌子,詞調名,又名漁父歌。本為唐朝教坊曲。分單雙調兩種,單調27字,五句,四平韻;雙調50字,仄聲。張誌和《漁歌子》共有五首,全是單調。
【釋詞】
①不須:不想。
②歸:回去,回家。
【注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名曲。分單調、雙調二體。單調二十七字,平韻,以張氏此調最為著名。雙調,五十字,仄韻。《漁歌子》又名《漁父》或《漁父樂》,大概是民間的漁歌。作者寫了五首《漁歌子》,這是第一首。據《詞林紀事》轉引的記載說,張誌和曾謁見湖州刺史顏真卿,因為......餘下全文>>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詩歌第二聯是如何描寫雪的,這樣寫有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