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中國詩歌的發展概況及特色(至清朝)
中國古典詩歌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最突出的代表,它的產生久遠得可以追溯到沒有文字的遠古時期.《禮記》中記載了神農時代的一首祭祀歌謠:“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吳越春秋》也記載了一首反映原始人打獵的歌謠《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肉).”這些歌都是詩、樂、舞結合的典型例子,而詩、樂、舞的結合,正是中國詩歌產生時期的重要特征.
公元前6世紀,《詩經》被編定成書,包括地方土樂的十五國風160篇,朝廷正樂的大雅31篇、小雅74篇,祭祀之樂的頌40篇,共305篇,另有6首樂譜失傳的笙曲.產生地域包括現在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湖南北部.《詩經》中有反映宴會享樂的詩,如《小雅·鹿鳴》;有反映戰爭的詩,如《小雅·六月》;愛情詩的名作如《鄭風·子衿》;有諷刺現實的《魏風·伐檀》;還有一組反映周朝開國曆史的大型周王族史詩《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
四言為主、重章疊句的《詩經》顯示出我國抒情為主的民族文學特色,從它開始,我國詩歌走上了一條抒情言誌的道路,抒情詩也成為了我國詩歌的主要形式.《詩經》裏關注現實的熱情、強烈的政治道德意識、真摯積極的人生態度,被概括為“風雅”精神,成為我國詩歌的最基本最深遠的傳統.
公元前339年正月十四,中國詩歌史上第一位偉人屈原出生.西漢末年的劉向把屈原宋玉等的作品編成《楚辭》一書,當中收錄肯定為屈原所作的《離騷》、《九歌》(11篇)、《天問》、《九章》(9篇)、《招魂》共23篇.其中的《離騷》,以忠君愛國為主題,以香草美人為象征,以纏綿悱惻的感情,反複迸發的憤慨,塑造出一個堅貞高潔的主人公形象.
屈原的詩歌創造了一種新的詩歌樣式,直接影響漢賦的產生.又大量運用楚地方言,如“些、隻、羌、紛,誶,謇,傺”,帶有濃鬱地方性色彩.楚辭突出表現浪漫的精神氣質,影響後世的李白、李賀、韓愈等詩人.香草美人的象征傳統源遠流長,影響一直綿延到清代《聊齋誌異》.
繼《詩經》、《楚辭》之後,漢代的樂府詩登上詩壇,這些詩歌由西漢的樂府機關和東漢的黃門鼓吹署在民間搜集而來.樂府詩長於敘事,《羽林郎》敘當壚美女反抗強暴,《陌上桑》敘羅敷拒絕太守追求,《豔歌行》敘妻子為遊子縫補衣服而引起丈夫猜忌,著名的《孔雀東南飛》敘一個淒美的愛情悲劇.詩人的筆觸各自深入各自的階層,合起來就充分反映出整個社會的真實麵貌,既勸諫富貴又同情疾苦.漢代的樂府詩實現了四言詩向雜言、五言的過渡.
東漢的時候出現了文人群體創作的詩歌,五言取代傳統的四言成為新的詩歌樣式,甚至產生完整的七言詩.現存最早的東漢文人詩是班固《詠史》,而他的《竹扇賦詩》是比較早的完整的七言詩.最著名的文人詩是沒有留下作者姓名的《古詩十九首》,寫的是遊子羈旅和思婦閨愁,因此鄉情和戀情就融彙在一起.同時當中涉及很多人生哲理,討論永恒和短暫、人的心態和生命周期、悲傷和歡樂等問題.文人詩長於抒情,語言爐火純青、一字千金,直接影響曹植和陶淵明.
東漢末年建安時代到曹魏前期,三曹、七子並世而出.古直悲涼的曹操、便娟婉約的曹丕、身兼父兄之長的曹植,以及作為羽翼的“建安七子”,完成了樂府民歌向文人詩的最後轉變,開辟了五言詩的廣闊道路.著名的有曹操《短歌行》,曹丕柏梁體《燕歌行》,曹植《贈白馬王彪》、《白馬篇》.建安詩人中曹植最受推崇,這是由於他文采華美,對五言詩發展有重大影響,他不幸的身世又引起後世文人的共鳴.
“建安風骨”,就是建安文學特別是五言詩中的鮮明爽朗、剛健有力的文風,它以作家慷慨飽滿的思想感情為基礎,形成誌深筆長、梗概多氣、悲......餘下全文>>
清代詩詞
清代詩是指清代詩人創作的詩歌。清代詩人善於借鑒前代,揚長補短,對於古典詩歌有所發展。風格多樣,其成就是超過元明兩代,足以下啟近代而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後勁的。清初詩壇的主流是“遺民詩”。在當時漢族人民和清朝統治者之間存在尖銳的民族矛盾的情況下,具有反清思想的明朝“遺民”詩人,他們有的直接參加抗清的政治、軍事鬥爭,甚至以身殉難。有的以流亡隱居或削發為僧保持氣節,誌行皎然。他們寫了不少表現民族大義、閃耀戰鬥光芒的詩篇。有的詩篇因受禁錮而失傳,但流傳下來的還是富有反抗精神的。這些詩人,主要有閻爾梅、傅山、黃宗羲、杜濬、錢澄之、歸莊、顧炎武、吳嘉紀、王夫之、呂留良、屈大均、陳恭尹等。其中如顧炎武的詩,宗法杜甫,以寫易代之痛,詞意堅實,風骨勁健。以明臣而仕清的詩人,最著名的是錢謙益、吳偉業、龔鼎孳,稱“江左三大家”。
清代詞人,作者輩出,如王夫之、屈大均、龔鼎孳、宋琬、彭孫遹、尤侗、餘懷、徐釚、曹貞吉等都有詞集;而以吳偉業的《梅村詩餘》、王士禛的《衍波詞》傳誦較廣。吳、王兩家詞都與其詩風相近:吳氏綺麗,又時寓興亡身世之感,〔賀新郎〕《病中有感》極為嗚咽淒楚;王氏小令風韻秀發,略近他的絕句。曹貞吉詞兼有幽麗、雄健兩體,《四庫全書》著錄清初詞集,獨取其《珂雪詞》,聲氣亦大。然而成就最大的,應推陳維崧。
康熙三鼎足:納蘭性德、陳維崧、朱彝尊
納蘭性德:至於當行出色,以“詞人之詞”著名的,首推納蘭性德(1655年——1685年),其次有顧貞觀(1637—1714)。納蘭性德詞善以白描手法,直寫性情,真摯動人,接近南唐李煜。所作以小令為多,亦以小令為最工,哀婉纏綿,感染力很強。
康熙年間兩大詞派為陽羨派與浙西派,分別以陳維崧和朱彝尊為盟主。
陳維崧(1625~1682)駢文為清初一大高手,有轉移壇坫之概。其文詞藻富麗,發而為詞,才華橫溢,倜儻豪邁,接近蘇軾、辛棄疾。陳維崧,江蘇宜興人,宜興古名陽羨,世稱其詞為“陽羨派”。
朱彝尊,與“陽羨派”詞同時崛起的,有浙派詞(亦稱“浙西派”)。“浙派”的開山作家是秀水(今浙江嘉興)朱彝尊(1629~1709)。而秀水前輩詞人曹溶著有《靜場堂詞》,家藏宋人遺集頗富,朱彝尊編選《詞綜》,多從其家假錄,並常與唱酬,同以“崇爾雅,斥淫哇”為尚,可稱“浙派”的先河。朱彝尊詩、文、詞兼工,但在文壇的影響,卻以詞為最大。
關於清朝的詩詞
《詠同心蘭四絕句》 清 錢謙益
新妝才罷采蘭時,忽見同心吐一枝.
珍重天公裁剪意,妝成斂拜喜盈眉.
《 題畫 》清??鄭燮
蘭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長.
堅貞還自抱,何事鬥群芳?
《嶠壁蘭》
峭譬一千尺,蘭花在空碧.
下有采樵人,伸手摘不得.
《得意寫之》
蘭草與三台,無人敢筆栽.
取得新奇法,墨香吹出來.
《韜光庵為鬆嶽上人作畫》
元日畫蘭竹,遠寄郭雲亭.
萬水千山外,知餘老更新.
《題王蔗村鏡影圖》清??蔣士銓
鑒空無我相,水靜波亦止.
手拈幽蘭花,妙香乃如此.
《寫蘭石有寄》清??智永
一片空山石,數莖幽穀草.
寫寄風塵人,莫忘林泉好.
《題畫蘭》 清??黃任
之一
何來爾室香?四壁即空穀.
一拳古而媚,美人伴幽獨.
之二
沅澧多所思,遠道我心? .
紙窗招香魂,貌之不敢佩.
之三
磁鬥寄綺石,源清者香遠.
君從輞川來,而得此粉本.
《蘭》 清??馬駘
叢蘭發幽崖,托根近霄漢.
泉水自流出,天風吹不斷.
《冬蘭》清??曹寅
冬草漫碧寒,幽蘭亦作花.
清如辟穀士,瘦似琢詩家.
叢秀幾釵股,頂分雙髻丫.
夕窗香思發,風影欲箐紗.
《珠蘭》清??姚燮
香粟佛天飯,蕊珠仙界衣.
托名應自貴,含蕾再難微.
蕩子甘心與,村娘愧發稀.
一春清素願,消受露華霏.
《卓子任至署館論詩時盆蘭初放》清??孔尚任
過雨江城濕,探梅野寺寒.
往來敦古處,吟嘯慰閑官.
不信詩全警,常愁字未安.
相將情話久,臭味比幽蘭.
《畫蘭》清??譚嗣同
雁聲吹夢下江皋,楚竹湘 起暮濤.
帝子不來山鬼哭,一天風雨寫離騷.
《柬魏默源》清??何紹基
蕙抱蘭懷隻自憐,美人遙在碧雲邊.
東風不救紅顏老,恐誤青春又一年.
《畫蘭》清??孫原湘
離騷一種舊根苗,湘水湘雲綠共搖.
認取春風雙影子,不聞香氣也魂銷.
題《空穀幽蘭圖》清??汪士慎
蘭草堪同隱者心,自榮自萎白雲深.
春風歲歲生空穀,留得清香入素琴.
《題蘭花冊》清??李方膺
問天莫笑總無知,也惜幽蘭鬢漸絲.
當戶已愁鋤已盡,入山又恐負芳時.
《蘭溪》清??黃任
如畫山城 小濱,樓台一半枕通津.
縱然不達瀟湘路,香草名溪更感人.
《荊門雜詠》清??李友棠
憔悴江潭賦九歌,楓林葉下洞庭波.
蛾眉自古傷謠諑,獨采秋蘭吊汩羅.
《畫蘭》清??馬駘
昨日街頭賣菜翁,見我寫蘭說寫蔥.
我有株蔥曾失卻,被君偷入畫圖中.
清朝是什麼詩歌
清代詩人數量之多,超過以往各朝;清代詩人創作之富,也是曆代詩人無法相比的。 明清鼎革, 激化了民族矛盾與鬥爭, 中原板蕩, 滄桑變革, 喚起了民族意識與文人的創作才情,給文學注入了新的生命。 富有民族精神和忠君思想的遺民詩人的沉痛作品, 體現了那個時代的主旋律,即使一度仕清的文壇名流,也在詩歌裏抒發家國之痛,映照興亡,寄寓失節的懺悔。 稍後的詩人及其作者,雖無強烈的民族思想和家國之痛,但也感歎時世,俯仰人生,寫出了風格獨特的詩篇。清代詩歌在藝術上不滿元詩的纖弱、明詩的膚廓和狹隘,在技巧上兼學唐、宋詩的長處,不斷追求創新,改變了元明以來的頹勢,出現了新的繁榮。
1.遺民詩人
清朝入關後的一段時間,詩壇最富有時代精神的詩歌是遺民詩人的作品。據大致統計,遺民詩人達到四百多人,詩歌近三千多首。著名的有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吳嘉紀、屈大均、杜浚、錢澄之、歸莊等。這些詩人都能麵對現實,在民族矛盾異常尖銳的特定時期,懷抱救世拯民的思想,關注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奔走呼號,喚醒人心,複興家國,包含著強烈的反對壓迫和侵略的正義性和愛國精神,在當時激勵著漢族人民的反抗鬥爭。遺民詩人用血淚寫成的篇章,或悲思故國,或謳歌貞烈,或譴責清軍,或表白氣節,具有抒發家國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的共同主題。他們的詩作矯正了明代前後七子的擬古傾向和公安、竟陵詩人的空疏淺薄,恢複了詩歌的風騷傳統和鬥爭精神,為清代詩歌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其中以顧炎武、屈大均最有代表性。
顧炎武從事抗清鬥爭多年,以恢複故國為誌。論詩“主性情”,反對模擬,提倡“文須有益於天下”。他的詩共存四百多首,大部分是五言詩,以擬古、詠懷、遊覽、即景等圍繞抒發民族情感和愛國思想為主題,反清複明和堅守氣節是其詩突出的色調。詩作不假雕飾,格調質實堅蒼,沉雄悲壯,往往接近於杜甫,在清代評價很高。
2.“江左三大家”
由明入清而又仕於清的著名詩人有錢謙益、吳偉業和龔鼎孳,人稱“江左三大家”。三人中,龔鼎孳較少特色,也沒有什麼大的影響,故在此不作專論。而錢謙益和吳偉業均居於詩壇領袖的地位,錢宗宋詩,吳尊唐調,二人各立門戶,都是清代首開風氣的詩人,影響很大。以後清詩的許多流派,都不出尊唐、宗宋兩途,都不出他們兩人影響的範圍。
作為主持詩壇近五十年的領袖人物,錢謙益論詩反對摹擬形似,也反對片麵追求聲律字句,主張寫詩要“有本”、“有物”,強調時代、學問和遭遇的重要性。他主張轉益多師,兼取唐宋,廣收博取,推陳出新,對補救前後七子摹擬盛唐和公安、竟陵的粗疏草率、幽深孤峭,確立有清一代詩風,起了“導平先路”的作用。他推崇蘇軾和元好問,他的追隨者馮班說:“牧翁每稱宋元人,以矯王李之失。”(《鈍吟雜錄》)在他的影響下,講求宋元詩,蔚為風氣。
錢謙益本人的詩歌,主要是把唐詩華美的修辭、嚴整的格律與宋詩的重理智相結合。《初學集》中詩歌,憤慨黨爭閹禍,痛心內憂外患,也表達了失意之士的鬱塞苦悶。他退居林下期間,為柳如是所寫戀慕詩、唱和詩以及遊黃山的一組詩歌,清新可誦;而描繪黃山壯麗美景的山水詩,則是不可多得的佳作。經曆了亡國之痛和身世榮辱的巨大變故,錢謙益的詩歌除了悲悼明朝、反對清朝和恢複故國的主調外,還彌漫著亡國者的失國之哀和恥辱之感,詩歌充滿沉鬱悲涼的情調。他的詩歌語言技巧高超,善於使事用典,也富於辭藻,這些對於重視雅致情趣的的清代許多詩人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受他的影響,在他的家鄉常熟產生了虞山詩派。
吳偉業和錢謙益不同的是,他沒有很強的用世之心,入清後也不再參加政治性的活動。但出於保全家族的考慮,他不得......餘下全文>>
清代詩歌水平如何,有哪些被忽視的佳作
“明清八大家”依次為明代劉基(明代開國文臣,道德文章第一)、歸有光(唐宋派之旗幟,韓、歐陽之後繼)、王世貞(後七子派巨子,飽學兼擅詩文),清代顧炎武(清代學術開山,古文雄厚無敵)、姚鼐(桐城文派代表,義理、考據、文章)、張惠言(陽湖文派領袖,經術辭賦俱工)、龔自珍(不立文派大家,震撼晚清文壇)、曾國藩(開創湘鄉文派,拓寬桐城堂廡)。此八大家的散文創作代表了明清不同時期、不同文派的最高水平,亦反映了明清兩代散文創作的主要成就。叢書彙集了明清文派的各體佳作,也展現了明清散文的多元風格,足以開闊讀者的眼界。
唯一收集清朝詩詞的書籍
《清代詩文集彙編》
該書編者通過廣泛調查、反複斟酌推敲,從清代政治、經濟、思想、學術、文學、藝術等方麵有相當影響或極具史料文獻價值的個人詩文集中,遴選出約計3400餘人、4000餘種清人詩文集,所錄詩文不下500萬首,約計4億字。該書將有清一代近300年間重要人物的詩文集悉數收入,凡生於明朝、入清後仍有較大影響,或卒於民國、在清末已有較大影響的作者,也酌情采錄,堪稱迄今規模最大的清代詩文著述的合集,填補了學術界此前尚無清代斷代詩文總集整理出版的空白。
明朝詩詞為什麼明顯不如清朝
其實都是旗鼓相當。小說清有紅樓夢足擋明三大名著。明清在詞當麵也就納蘭性德水平最高。詩當年,明朝重內涵,活靈活現。清朝詩,重格律,有些古板。在楹聯上清朝也勝一籌。明朝文章也勝清朝一籌。
為啥清朝的詩詞水平要高於明朝
清代詩歌的整體水平,我個人比較信服王國維的說法,即“一代有一代的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明清小說,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者也。”
“詩至唐中葉以後,殆為羔雁之具矣。故五代北宋之詩佳者絕少,而詞則為其極盛時代。至南宋以後,詞亦為羔雁之具,而詞亦替矣。此亦文學升降之一關鍵也。”
清代是一個景象紛繁,光怪陸離、社會驟變的時代,詩歌佳作自然少不了,整體水平比明代高也是正常的。
清代詩詞為什麼會出現中興
清代詩詞中興的前提是,元明詩詞的中衰。
元明詩詞何以中衰?無他,人才斷層,到了明末清初才恢複過來!
宋代詩詞,卓然成峰,這與宋人內部環境寬鬆而外部環境險惡有關。險惡的外部環境造就了宋人的憂患意識,而寬鬆的內部環境又給了他們寫作的機會,二者缺一不可。
不幸的是,蒙元南下,宋代滅亡,元人來個九儒十丐,這樣搞下去,天下還能有幾個讀書人,還能有幾個有心思去寫詩?所以,元代的詩,那是在吃宋代殘存的老本!這樣的時代,其詩詞要是能超越宋人,那也真是絕了!
不過還好,元人過了一段時間,終於想起來讀書人還是有點兒用處的,就重新開了科舉,雖說時斷時續,一會兒廢一會兒立,但好歹也還是給了讀書人希望,也還給讀書人回了點兒血。在元末的動蕩中,順便就有了易代文學,給元末明初的詩壇填了光彩。
按理說,明代重新開了科舉,讀書人得到尊重,詩詞理應得到發展才對。可現實是,詩人的腦子,架不住皇帝的刀子。朱重八和朱老四這父子倆,對讀書人殺的太狠,導致元末回的那點兒血被耗光了。而洪武後期到永樂及其之後的一段時間裏,應該是宋元明清各朝中的詩詞的最低穀。
最低穀之後,就該回血了。於是乎,前七子閃亮登場。而前七子所謂的詩必盛唐,也無非就是打著複古的旗號給詩詞續命。其後的後七子和前七子走的都是一條路,沒啥區別,但一般來說,後七子的成就稍高一些。
這裏需要多數一句,就是前後七子生活的明代,是中原強於四夷的承平時代,所以他們沒有什麼憂患意識,學盛唐對他們來說是最好的選擇。但沒有憂患意識的複古詩,即使複的再像,也不是真詩。當陽明心學出來並發展光大後,複古派受到了很大的打擊,性靈派登場了,開始創新。
而性靈派和陽明心學都有一個毛病,就是太單薄。指望這種膚淺單薄的性靈派來中興詩壇,實在不靠譜。而明朝的詩壇,也就在複古與性靈這個泥潭中掙紮到了明末,到了明朝滅亡。
明末的情況,大家都知道了,時代巨變,心靈創傷,詩人的胸懷境界頓時開闊了許多,詩歌的精神內涵也豐厚了。特別提到的是陳子龍。他的詩歌觀同樣是複古的,和前後七子沒有多少區別,但是由於他經曆過時代巨變,寫出來的詩就比前後七子高出了那麼一截。由此,也可以看出時代對造就優秀詩人的巨大影響。
伴隨著明朝局勢的惡化的,還有哲學上的轉變。明朝中後期盛行的陽明心學在明末受到了巨大的批判,代之而起的是關心時事的傳統漢學。傳統漢學與陽明心學的區別在於,漢學的研究要從輯補、校正、訓詁入手,從而形成了重考據訓詁的研究方法,工夫下的很實;而陽明心學則很空,一切隻在吾心的治學方式,很難使心學人物成為大學者。
清詩之所以能夠中興,與漢學的盛行有極大的關聯。我們看清詩人,相當一部分還是有名的學者。而明代詩人,多是才子。指望才子來複興詩歌,明顯不如指望學者來的靠譜。這也就回到開頭我說的那句話,元明詩歌的中衰,是人才的斷層導致的。所不同的是,元詩不行是整個政治大環境不行,明詩不行是整個文化大環境不行。隻有將這兩種弊病都糾正過來,詩歌才有可能複興。
寫清朝統治者昏庸的古詩詞
清朝皇帝素質較高基本無昏庸的,他的滅亡主要原因我感覺是民族。滿族人不敢使用火器,主要是怕漢族用這工具對抗他們的騎兵。畢竟明朝並不是他闖進來的,是漢人自己送給他的,明朝的火器殺騎兵極其有效,火炮,槍筒,地雷多種多樣所以滿人為了保持冷兵器對漢人的優勢,拒絕了火器。拒絕了科學。若幹年後,外來文明進入,清朝麵臨著中國曆代王朝都沒碰到過的問題。清朝也隻能慢慢的摸索和實踐,清朝一直在前進。對中國近代工業科技發展是有貢獻的。但最終很多原因在其中滅亡了。相對金。元清無疑是成熟的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簡述中國詩歌的發展概況及特色(至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