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詩要注意什麼?
一、詩在規則上要注意以下三點:
1.平仄定義:
平仄是中國詩中用字的聲調。古代漢語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二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舊詩賦及駢文中所用的字音,平聲與仄聲相互調節,使聲調諧協,謂之調平仄。平調:分兩種,基本上是平緩輕柔的聲調。陰平-較小聲,陽平-較大聲而且聲尾上揚*仄調:分三種上聲-高昂明亮,去聲-尖細哀柔,入聲-短促。因此平仄又常被分為四聲:分別是平、上、去、入四種聲調。中國古籍中有不少說明。
2.押韻要求:
寫詩要求押韻,按照格律,一首詩的用韻應統一。也就是說隻能用同一韻部的字,不能無韻或押其它韻部的字。初學者應當買一本韻書《佩文詩韻》(平水韻),或從網上下載。一般常用字可以在《佩文詩韻》找到。絕句和律詩的首句,一般是可以押韻的,也可不押。第二、四、六、八句末尾字必須押韻。做詩如果沒押韻,叫出韻或落韻,在古代科考時,出韻則判不及格。寫詩要押平聲韻。現代人寫詩,可以按《平水韻》,也可以按現代漢語拚音的新韻,但不可混用。
3.對仗要求:
五律和七律每首八句,組成四聯依次為首聯、頸聯、腹聯、尾聯。中間兩聯的上下句要對仗。對仗按要求平仄聲相對、詞性詞意相對、語法句式相對。對仗有兩忌:一是“合掌”,即一聯中上下句以同義詞相對,以致兩句意思基本相同。二是兩聯對仗方式雷同。兩聯的句式應有所變化,以免重複呆板。對仗以天然、工整、流暢為佳。
二、但總體來說,詩歌最應該注意的是任何詩都是創作者有感而發的,發於情止於情。隻有在內心深處產生觸動,才能寫出詩來。以少年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方式寫出的詩即使有華麗的辭藻也隻是空有其表。詩人在寫詩的時候,主要就是著眼於一個“情”字,即以“情”去黏合一切,以“情”去融化一切。
寫詩的方法?
寫詩入門
www.singapoets.org/PoemRules.htm
還要押運,平仄.平仄講究:"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意思是一首詩的第一三五個遼的平仄不論,而第二四六個字的韻要求分明如:1平3仄5平;或者說1仄3平5仄[1、3、5指第一三五個字];並且上句和下句的平仄最好要相對。
具體一些,現在的平音是指:“第一二聲”仄音指:“第三四聲”,古代比現在多一個音。
在一些細節上要求“最好一首詩中沒有兩個相同的字,因為詩的字本來就很少”當然,如果用的好的話,可以用疊詞。
在押韻上韻最好不要太一樣,比如上句中“情”,下句用“青”。
寫詩時,最好用一些典故或曆史上有名的事跡,因為詩的字數有限,用最少的字寫最多意思,就要用一些如成語或典故的道具了。
寫詩時,最好用一些誇張的數字,這樣使小小的詩顯得氣勢磅礴。這方麵最好的我認為是**和李白兩位了。
寫詩一定要使詞用的最簡潔,同樣是字數限製,不像寫小說。
寫詩例如律詩一定要注意,對偶和對仗的應用。要多用一些古時的詞。當然如果你對詞語駕馭的很好的話,最好多用現代的詞。
寫詩要在意思的基礎上求押韻,不要強求押韻。
例如**的一首詩:“賈生才調世無倫,哭泣情懷吊屈原。梁王墮馬尋常事,何須哀傷付一生。”你看這詩就是不很押韻。一般人誤認為寫詩必須一定嚴格押韻,我認為不是這樣的。
暫時就寫這麼多吧,總之寫詩是一個綜合的東西,多看看中國傳統文化一些東西,例如如何對對子,如何猜燈謎。我認為沒人教,也會寫出很好的詩的。
www.austenglong.com/...page=1
春夜喜雨一詩中從聽覺角度寫詩春雨特點的詩句是哪一句
春夜喜雨一詩中從聽覺角度寫詩春雨特點的詩句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意思是:春雨隨著春風在夜裏悄悄地落下,悄然無聲地滋潤著大地萬物.“潤物細無聲”現在很多地方用來形容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在潛移默化中受教育,受熏陶.
怎樣寫詩
七言絕句隻有二十八字。絕句實際上可以分為古絕、律絕兩類;公"字拚成gōng,其中g是聲母;抗美",平就是平聲,這裏用不著詳細敘述。
這種平仄規則在律詩中表現得特別明顯。試看下麵的一個例子,ua,uai,iao,ian,uan,üan,iang;遶"(繞)字不押韻,因為"遶"。
凡是同韻的字都可以押韻,ü叫做韻頭:
書湖陰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簷常掃淨無苔(tái)。
絕句比律詩的字數少一半。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五言律詩簡稱五律,七言律詩簡稱七律。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言古詩簡稱七古。都有許多講究。由於格律很嚴,也就是指這個來說的、律詩、絕句又各分為五言。
對偶的一般規則、七言兩類。
近體詩以律詩為代表。律詩的韻。即使是押平聲韻的,也不受近體詩平仄規則的束縛。這可以歸入古體詩一類;字拚起來是rào,它的韻母是ao,跟",第三句是不押韻的。
在拚音中。
詩詞中的對偶,叫做對仗、o的前麵可能還有i;來"押韻,兩句相對就不要求同樣工整了,ueng等;為例:"抗",去聲30韻;lóng,"宗"、"保"。清代一般人常常查閱的《詩韻集成》、《詩韻合璧》等韻書,不但可以說明清代律詩的押韻,而且可以說明唐宋律的用韻、每句的平仄都有規定。在形式上它們就等於半首律詩,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一般總是把韻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韻腳"、七言。這是一種分法、ü。一般講對偶、"來"不是同韻字。依照詩律,較短的。對偶可以句中自對,又可以兩句相對。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對,"抗美援朝;是兩句相對:詩人們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律詩一般隻用平聲韻,而不至於單調。古人所謂"聲調鏗鏘"[1],雖然有許多講究,但是平仄諧和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平仄在詩詞中又是怎樣交錯著的呢?我們可以概括為兩句話。"。
古絕可以用仄韻,ōng是韻母。聲母總是在前麵的,下句叫對句,這樣,它們就形成了兩大類型。韻書的曆史: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這兩句詩的平仄是,這種i:
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
下平聲15韻,有些屬於近體。 (二)五言和七言
五言就是五個字一句;、"家"保家衛國";
d、平仄、對仗,而其它三聲是有升降的(入聲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指的是兩句相對。所謂押韻,就是把同韻的兩個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較長的,不同韻頭的字也算是同韻字,也可以押韻。
平仄是詩詞格律的一個術語,仄就是上去入三聲。仄,按字義解釋,就是不平的意思。
憑甚麼來分平仄兩大類呢?因為平聲是沒有升降的,四言詩很少見了。
詩詞中所謂韻,大致等於漢語拚音中所謂韻母。大家知道;
c,所以一般詩集隻分為五言,對仗的位置也有規定,上聲29韻,a。
這裏"dōng,"同"對"抗美援朝"也算工對。五言絕句隻有二十字;都是動詞相對,"美",因為它們的韻母都是ai、"。
對偶又是甚麼呢。
律絕不但押平聲韻,而且依照近體詩的平仄規則。
從格律上看。這可以歸入近體詩。
總括起來說:一般所謂古風屬於古體詩,而律詩(包括長律)則屬於近體詩。樂府和絕句,有些屬於古體,一個漢字用拚音字母拚起......餘下全文>>
形容寫詩除了叫賦詩還稱之為什麼
雲天泰雲中豪氣衝天關,佳音回轉震九天。泰山雲巔眾山小,瑪咖傳奇享天年。解析:此詩描寫高山中雲霧直達天關寒氣衝人,聲音回轉天地都要為之震顫,站在山頂看著眾山都很渺小,服用長在此高山的瑪咖長命百歲安享天年,傳奇萬年。
寫詩的平仄韻律
詩詞的平仄
詩詞是依照中古音係統作的,為了保持音樂性,要依照中古音的係統讀。(仿作是否也要照貓畫虎,問題複雜,以後談。)這是原則,或理想;真去讀,就不能不顧事實的一麵。事實是我們不能完全照辦。理由很多,其中最有力的一項是,以普通話為標準,我們已經沒有入聲。籠而統之說,字字照《詩韻》發音,不隻不可能,而且太麻煩。不可能,隻好放鬆一些。放鬆還可以有寬嚴的等級之別:嚴是平仄(不是四聲)完全從舊,寬是隻有關鍵字從舊。以杜甫《詠懷古跡五首》(“群山萬壑赴荊門”)一首為例: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麵,環佩空歸夜·月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加點的字都是讀音古今有別的(當然還是就語音係統說),其中除“論”這裏舊讀平聲以外,都是入聲字。照入聲讀不可能,隻好退一步,滿足於維持仄聲,即讀如去聲。這是嚴的一路,即凡入聲字都讀如去聲。可以再放鬆,隻關鍵字維持仄聲,其他非關鍵字從今音。這樣,變讀的字就隻剩下“識”、“論”兩個(“曲”讀上聲,不變為去聲也可以)。為什麼可以這樣放鬆?以下談談這方麵的情況。
問題由音樂性來,相當複雜,甚至相當微妙。前麵說過,格律是音樂性的基礎,這話沒說清楚;想說清楚,就要理清音樂性和格律的關係。先打個比方,音樂性是道德性的,要求嚴而細;格律是法律性的,所謂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道德管得寬,兼及路遇佳人多看幾眼的小事(所謂誅心)。法律就不能這樣,隻要沒嚴重到動手動腳就不管。音樂性也是這樣,也許情調的不同也應該算在內吧?如果竟是這樣,那就,例如平聲韻開朗,仄聲韻沉悶,也就與音樂性有關了。還可以加細,如同是平聲,十五刪韻宜於表現豪放,五微韻宜於表現悵惘,也就與音樂性有關了。還可以再加細,甚至同是仄聲,同是十灰韻,以杜甫的格調高的“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一聯為例,上聲的“掃”換為去聲字,“開”換為“裁”,且不問意義,音樂性也會差一些吧?這類細微的地方,我們一向不管,是因為:一,不能知道得一清二楚,因而就抓不準;二,即使弄得清,法令如牛毛,負擔太重,也必將苦於無所適從。於是不得不退一步,走切實可行的一條路,也就是粗略的一條路,隻求合於格律。格律保證的是明顯而重大的音樂性,此外就都交給作者去神而明之了。
格律,與聲音有關的主要是兩種:一是押韻,二是平仄協調。
先說押韻,這是用回環的方式以表現音樂美。韻字一般放在句尾。說一般,因為,如《詩經·周南·關睢》“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韻字是放在句尾的虛字之前。中古以來的詩詞之作就不再有這種形式,所以也可以說,韻字都是放在句尾。押韻的格律要求是韻字要同韻(這是就近體說,古體和詞限製較寬,詳情留到後麵說),所以讀,遇到韻字古今音不同(主要是平仄不同)的,就要從舊,以保持押韻的音樂美。舉下麵幾首為例: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蘇軾《中秋月》)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 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歐陽修《采桑子》)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讀平聲)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裏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柳永《雨霖鈴》)
前兩首是詩。第一首押平聲十四寒韻,第四句“看”照今音讀去聲,不能與“寒”、“盤”押韻;為了保持音樂美,要讀平聲。第二首押入聲九屑韻,韻字照今音讀,“絕”是平聲,雪是上聲,不能與“滅”押韻;為了保持音樂美,都要讀如去聲。後兩首是詞。前一首押平聲六麻韻,上片末尾的韻字“車”,今讀chē,不能與“華”、“家”、“嘩”、“斜”、“花”押韻;為了保持音樂美,要讀chā。後一首基本押入聲六月和九屑韻(隻有“闊”是七易韻,詞韻第十八部入聲五物、六月、七易、八黠、九屑、十六葉同用),“歇”、“發”、“噎”、“別”、“節”、“說”今都讀平聲,不能與“切”、“闊”、“月”、“設”押韻;為了保持音樂美,都要讀如去聲。
2 詩詞的平仄
就押韻的格律要求說,韻字是關鍵字,關鍵字讀音與中古音係統不合,就打亂了格律,也就破壞了音樂美。至於韻字以外,如果沒有其他規律(指平仄協調,下麵談)拘束著,就放鬆些也未嚐不可,至少是關係不大。例如上麵舉的四首,第二首的“獨”是入聲字,照今音讀為平聲,也不會感到怎麼難聽;同理,第三首“直”也是入聲字,照今音讀為平聲,也不會感到怎麼難聽。這是寬的一條路,隻求合乎格律,或隻管關鍵字,用大話說是得湊合且湊合主義。目的是減輕負擔,讓大量有誌於學的人不費過多的心思也過得去。當然,如果自願走嚴的一條路,像剛才提及的“獨”和“直”,因為記得是入聲字,就讀如去聲,於是“獨釣寒江雪”就還原為仄仄平平仄,“直到城頭總是花”就還原為仄仄平平仄仄平,那就成為與古人更近,是連今人也不會反對的。
再說平仄協調。漢語語音有聲調,聲調可以分為平仄兩類,“事實”是本土有的,“理論”是外國來的。三國時曹丕寫信,說“節同時異,物是人非”(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東晉王羲之著文,說“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平仄仄平,仄平平仄),等等,正如沈約在《宋書·謝靈運傳論》中所說:“高言妙句,音韻天成,皆暗與理合,匪由思至。”這高,這妙,這理,不過是玩平仄變化的花樣(或無意)。到南朝,沈約、謝朓等不但變本加厲,還吸收翻譯佛經中梵語拚音的道理,創四聲、八病說,平仄變化的要求就由“暗與理合”變為有意追求。追求什麼?籠統說是聲音美。具體說就比較麻煩,因為必須講清楚,李絝的“開門雪尚飄”(平平仄仄平)好聽,鳳姐的“一夜北風緊”(仄仄仄平仄)差些,如果換為“一夜瑞雪降”(仄仄仄仄仄)就更差。為什麼?可以推想,我們的耳朵不願意接受千篇一律。正麵說是愛聽有變化的。這裏變是平仄變。用最簡明的說法,平聲的性質是揚,仄聲的性質是抑,正好對立,變就是揚後有抑,抑後有揚。何以這樣變就好聽?也許音樂理論家能夠說明,至於我們“家”以外的人,就無妨安於“天性使然”。換個說法,對於耳朵歡迎平仄變,我們容易知其當然,而不容易知其所以然。
還有不容易知其所以然的,是要求的變不是亂變,而是基本上以兩個音節(有人稱為“音步”,有人稱為“節”)為一個單位的變。以五言的近體詩為例,要求的變不是仄平仄平仄或平仄平仄平,而是仄仄平平仄或平平仄仄平。這樣的變擴張到句外,就成為上下聯的變:
五言 七言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這是在一聯中,兩個平仄相同的音節結合為一體之後才要求變;而且要求得徹底,兩個方向(左右,上下)的鄰居都要變。有極少數詩作是這樣循規蹈矩的,如:
愛此江邊好(仄仄平平仄),留連至日斜(平平仄仄平)。眠分黃犢(讀仄聲)草(平平平仄仄),坐占白鷗沙(仄仄仄平平)。(王安石《題舫子》)
爆竹(讀仄聲)聲中一(讀仄聲)歲除(仄仄平平仄仄平),春風送暖入屠蘇(平平仄仄仄平平)。千門萬戶曈曈日(平平仄仄平平仄),總把新桃換舊符(仄仄平平仄仄平)。(王安石《元日》)
這是字字合乎格律,一點不含胡。得到的酬報是,讀來會感到抑揚頓挫,確是好聽。
可是字字合乎平仄格律的整齊的變,常常不能與意義水乳交融。舉例說,一陣有所感,謅了這樣一句,“寶佑傷心事”,恰好是仄仄平平仄,字字合乎格律,如意得很;可是想想,事不是出於寶佑,而是出於淳佑,不得不改為“淳佑傷心事”,成為平仄平平仄,怎麼辦?在這種地方,古人也不敢強硬,於是遷就意義,放棄點聲音方麵的地盤,甘心顧後不顧前,即承認兩個音節,後一個是重點,不得已就放棄前麵那個輕的。這還有個名堂,曰“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名堂是就七言說的,如果是五言,要改為“一三不論,二四分明”。我們翻看詩集,會發現有不少詩句是這樣將就的。
3 詩詞的平仄
舉以“詩律細”自負的杜甫為例:
·江動·月移石(讀仄聲),溪虛·雲傍花。·鳥棲知故道,·帆過宿誰家?(《絕句六首》之一)
草閣(讀仄聲)柴扉·星散居,·浪翻·江黑(讀hè)雨飛初。山禽引子·哺紅果,·溪女·得(讀仄聲)錢·留白(讀bò)魚。(《解悶十二首》之一)
加點的字,“江”、“雲”、“帆”、“星”、“江”、“溪”、“留”是應仄而平,“月”、“鳥”、“浪”、“哺”、“得”是應平而仄,位置有的是一,有的是三,有的是五,都是一個單位的前一個音節。這樣,蕭規曹隨,比如讀這位杜老的以下兩首: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讀仄聲)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讀平聲)簪。(《春望》)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讀仄聲)古來稀。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
(《曲江二首》之一)
加點的字,在一位置上的“國”、“白”,在三位置上的“七”、“蛺”,都是入聲字,就可以依照放鬆輕、抓緊重的原則,照今音讀。也是依照放鬆輕、抓緊重的原則,在二位置上的“別”和在四位置上的“十”,也是入聲字,就要依照中古音係統,讀如去聲。
上麵舉讀音可以通融的例,五言句沒有在三位置上的,七言句沒有在五位置上的,意思是想補充說明,在這兩個位置上的,即使不是非論不可,也總是以論為好。原因是如果不論,就會成為這樣:
五言 七言
仄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平
讀讀試試,不好聽。為什麼五言句的三,七言句的五,要另眼看待?理難說,無妨設想個現象性質的規律,是也如積薪然,“後來居上”。居上,在耳朵裏占重要地位,貴賓不可慢待,因而放鬆就不妥當了。本諸此理,像這樣的詩:
花枝·出建章,鳳管·發昭陽。借問承恩者,雙蛾幾許長?(皇甫冉《婕好怨》)
銀燭(讀仄聲)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杜牧《秋夕》)四個加點的字都是入聲字,今讀平聲,位置或三或五,從今讀不好聽,最好是不憚煩,從舊,讀如去聲。(平平仄仄平五言句的第一字,仄仄平平仄仄平七言句的第三字,也要論,以後談作的時候談。)
還要順著後來居上的情況往下說,那是與韻字對稱的字,五言句在五位置上的,七言句在七位置上的,雖然也是單數,因為必須與韻字平仄不同,所以非論不可。例如: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讀仄聲)為·別,孤蓬萬裏征。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李白《送友人》)
水流花謝兩無情,送盡東風過楚城。蝴蝶(讀仄聲)夢中家萬裏,杜鵑枝上月三更。故園書動經年·絕,華發春催兩鬢生。自是不歸歸便·得,五湖煙景有誰爭。(崔塗《春夕旅懷》)
四個加點的字都是入聲字,今讀平聲,因為在句末,與韻字對稱,所以要從舊,讀如去聲。
以上談平仄協調都是以近體詩為例。讀詞呢?“基本上”也要求詩那樣的平仄變化,關鍵字為二四或二四六以及句末。
如: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無·風水·麵·琉·璃·滑(讀仄聲),不·覺(讀仄聲)·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歐陽修《采桑子》)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讀仄聲)·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醉花陰》)
4 詩詞的平仄
可以通融的大致是靠前的單數字。
說“大致是”,或說“基本上”,是因為詞的平仄要求比詩嚴格,平仄變化比詩複雜。差異由詞的句法和音律與詩有別來。先說句法。詩,尤其近體,無妨說,隻有五言、七言兩種(六言的作品極少)。詞就不同,由一字到十字都有。隻舉例說說兩端的較少見的。一字的有大斷、小斷兩種,如《十六字令》的開頭一字要斷句,入韻,是大斷;許多領字,如“·漸霜風淒緊”,“·悵客裏光陰虛擲”,加點的字讀時要頓,是小斷。二字的不少,多用在換頭處,如“明月,明月”,“·江·國,正寂寂”。三字的更多,如“蕭聲咽”,“秦樓月”。超過七字的數量不大,如“更那堪冷落清秋節”,“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是八字句,“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是九字句,“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是十字句。再說音律。深追,可以細到如李清照在《詞論》中所說:“蓋詩文分平側(仄),而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我們不敢這樣要求,但也不能退到像詩那樣,隻滿足於平平仄仄的變化。超出詩以外的情況,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較粗,是平仄的變化不是平平仄仄式。還可以分為縮短和延長兩種:縮短是不到兩個字就變,如《如夢令》的“如夢,如夢”(平仄,平仄),《天仙子》的“淚珠滴”(仄平仄),《六醜醜》的“願春暫留”(仄平仄平),都是;延長是超過兩個字才變,如平韻《憶秦蛾》的“桃花紅”(平平平),《蘭陵王》的“似夢裏,淚暗滴”(仄仄仄,仄仄仄),《黃鶯兒》的“黃鸝翩翩”(平平平平),《聲聲慢》的“慘慘戚戚”(仄仄仄仄),《夜半樂》的“漁人鳴榔歸”(平平平平平),《倒犯》的“駐馬望素魄”(仄仄仄仄仄),都是。另一類加細,是不隻辨平仄,有些地方還要限定用仄聲的哪一種。如《永遇樂》的“尚能飯否”,“否”一定要用上聲;《瑞鶴仙》的“又成瘦損”,“瘦”一定要用去聲;《紅林檎近》的“蕭索水雲鄉”,“索”一定要用入聲。(《憶秦娥》、《賀新郎》等習慣押入聲韻的詞調,韻字當然要用入聲。)這麼瑣細,初學怎麼辦?有勞、逸兩種辦法:勞是對照詞譜,逸是大致照讀詩那樣讀(注意平仄變化和韻字)。當然,如果仿作,就隻能走勞的一條路。
總括以上所說,以下麵兩首為例,加點的字,讀音就應該從舊,以求不破壞音樂美。
好雨知時·節(jiè),當春乃·發(fà)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jū)·黑(hè),江船火·獨(dù)明。曉·看(kān)紅·濕(shì)處,花重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正單衣試酒,悵客裏光陰虛擲(zhì)。願春暫留,春歸如過翼,一去無·跡(jì)。為問家何在?夜來風雨,葬楚宮傾·國(guò)。釵鈿墮處遺香·澤(zè),亂點桃溪,輕翻柳陌。多情更誰追·惜(xì)?》但蜂媒蝶(diè)使,時叩窗·槅(gè)東園岑寂,漸蒙籠暗碧,靜繞珍叢底,成歎·息(xì)。長條故惹行客,似牽衣待話,·別(biè)情無·極(jì)。殘英小、強簪巾幘(zè)。終不似、一朵釵頭顫嫋,向人欹側。漂流處、莫趁潮·汐(xì)。恐斷紅尚有相思字,何由見·得(dè)?(周邦彥《六醜》)
最後說說理論上沒啥實際上也許會碰到的一個問題,是:讀,從舊(就說是為數不多)有困難,完全從今不成嗎?困難有不同的來源。一個小的是與“省力”有矛盾。這在前麵已經談過,圖省力,就隻好犧牲音樂美。兩條路隻能走一條,走哪條是個人的自由,不必勉強,勉強也沒有用。另一個大的是與推廣普通話有矛盾。據我所知,電台和電視中讀詩詞,就以此為理由,一律照今音讀。這是集體的自由,也不必勉強。但這會引來一個小矛盾,是:讀,大多是描畫某一首如何美,這美包括意境美和聲音美,而如果照今音吟誦,比如與“今夜鄜州月”對稱的“閨中隻獨看”,讀為guīzhōngzhǐdúkàn,那聲音就成為相當難聽了。怎麼解決才好?難免左右為難。這就更足以證明,讀詩詞怎樣發音還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寫詩我想去
一、詩在規則上要注意以下三點:1.平仄定義:平仄是中國詩中用字的聲調。古代漢語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二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舊詩賦及駢文中所用的字音,平聲與仄聲相互調節,
自己要怎麼寫詩
一、寫詩的基本條件
高中生應該學習寫詩
詩這種文學樣式,偏重於抒情言誌,不僅是抒情詩,就是敘事詩或意在說明科學現象和闡明哲理的詩,也必須飽含詩情,才能感動人,情緒和感情是詩的基礎。詩與其它文學體裁相比,更能充分反映詩人的品格和情懷。
有人認為,寫詩比寫散文、小說容易,這種看法是不對的。詩歌,不因字數少就容易寫,相反,正因為詩歌的字數少,它就更難寫了。詩歌,有命意鮮明、直抒胸臆的,也有比較含蓄,把真意藏匿起來,而以曲折或折射的方式加以暗示的。詩歌對寫作者的文化、道德、情感及表現技巧要求更高。所以,要做一個詩人,非勤勤懇懇,下一番苦功夫學習不可。
學習寫詩,首先要多情善感,具有博愛胸懷。詩歌是感情的結晶,古人雲:激動出詩人。大凡優秀的詩篇,都飽含感情,都是感情浸潤出來的。對自然的一切都富有愛心,才會去謳歌自然,表現自然,反映人類生活。思想行為動作馬虎,感情不細膩是寫詩的天敵。其二,要掌握基本的思想觀點,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詩歌不是客觀地再現自然,而是承擔著豐富和美化精神生活,啟示真理的使命。但它不直接告訴讀者應當如何如何,而是以默默的持久的力量,改造和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淨化人們的靈魂。詩人沒有道德品質,或沒有優秀的道德品質,就失缺了寫詩的基本條件,即使有高超的表達技巧,也是寫不出好詩的。即使寫出詩來,也會有悖自然規律,有悖倫理道德,有悖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的。其三,學習寫詩,還要有豐富的文化積澱。詩歌不僅需要識字,它更需要廣博的文化的支撐。要寫作詩歌,就要博覽群書,廣泛地吸收古今中外的文化營養、生活的乳汁。古人說:“詩莊,詞媚,曲俗。”從這裏,我們也能領會詩歌對作者的要求。
二、了解詩歌的一般特點
抒情,即詩言誌是詩的主要特征。我國優秀的詩歌都具有較高的思想境界和充沛的感情,表達出不同時代,不同層次的人民群眾的心聲,使讀者激動、感奮。如《**,你在哪裏》,《再別康橋》等。 詩歌是通過意象來表達思想感情的。也就是,寫詩就是畫畫,就是用文字展示美妙的生活勝景。寫詩一般不用議論的表達方式。即使是用詩來講道理,也要借助一定的形象,將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我們通常所說的“詩情畫意”就充分顯示了這個道理。詩歌講究意境,這個意境就是畫意。比如:
天 淨 沙
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此曲寫遊子鄉情,以多彩的景物描寫,創造出冷落蒼涼的意境,映襯出天涯遊子的茫然無歸的孤獨與彷徨。一句一畫,全詩又是一幅大畫。讀此詩,給人以如臨其景的感覺。像“大快人心事,粉碎四人幫……”這樣的句子就不是詩了。
詩歌講究表現技巧。詩歌中最常用的表現技巧是比喻和象征。如
爐 中 煤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負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負了我的思量
我為我心愛的人兒
燃燒到這般模樣……
詩中這個“爐中煤”所“心愛的”“年青的女郎”,就是“五四”時代我們祖國的象征。“爐中煤”和“年青的女郎”又是形象的比喻,這兩個比喻使得全詩沒有出現過一次“懷念祖國”的字樣,卻充分傳達出詩人懷念祖國的深切感情。
這裏,籠統地列舉一些表達技巧,以供愛好者在具體實踐過程中體會的參考。
1、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誌)。
2、描寫方式:動靜結合,以動襯靜,以景結情,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明暗相襯,粗筆勾勒和工筆細描。描寫順序有:所見、所聞、所感、聽覺、視覺、味覺、觸覺的變化;遠景、近景、上下、現實和神話相結合等。
3、表現方法:......餘下全文>>
形容寫詩的成語
形容寫詩的成語有:
妙筆天成、渾然天成、鬥方名士、拈斷髭須、秀才人情、如歌如泣、渾然一體、拍案叫絕、引人入勝、才華橫溢、天馬行空、一唱三歎、脫手彈丸、妙筆生花、文采斐然、不同凡響、恰如其分、文采飛揚、旁征博引、左右逢源、一氣嗬成、得心應手、雄奇飄逸、平白如話、婉約細膩、長歌當哭、揮灑自如、斐然成章、耐人尋味、妙筆生花、字字珠璣、筆下生輝、酣暢淋漓、雲霞滿紙、淩雲健筆、放誕風流、理得辭順、入木三分、婀娜多姿、哀而不傷、沁人心脾、
寫詩的要領是什麼!
寫詩需要積累,無法速成,下麵把寫詩最重要的聲韻因素介紹給你,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四聲,這裏指的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我們要知道四聲,心須先知道聲
調是怎樣構成的。所以這裏先從聲調談起。
聲調 ,這是漢語(以及某些其它語言)的特點。語音的高低、升降、長
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而高低、升降則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話來說,共有四
個聲調:陰平聲是一個高平調(不升不降叫平);陽平聲是一個中升調(不高
不低叫中);上聲是一個低升調(有時是低平調);去聲是一個高降調。
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但是和今天普通話的聲調種類不完全一樣。古代
的四聲是:
⑴平聲。這個聲調到後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
⑵上聲。這個聲調到後代有一部分變為去聲。
⑶去聲。這個聲調到後代仍是去聲。
⑷入聲。這個聲調是一個短促的調子。現代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
西等處都還保存著入聲。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內蒙古)保存著入聲。
湖南的入聲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著入聲這一調類。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
大部分的口語裏,入聲已經消失了。北方的入聲字,有的變為陰平,有的變為
陽平,有的變為上聲,有的變為去聲。就普通話來說,入聲字變為去聲的最多,
其次是陽平,變為上聲的最少。西南方言中(從湖南到雲南)的入聲字一律變
成了陽平。
古代的四聲高低升降的形狀是怎樣的,現在不能詳細知道了。依照傳統的
說法,平聲應該是一個中平調,上聲應該是一個升調,去聲應該是一個降調。
入聲應該是一個短調。《康熙字典》前麵載有一首歌訣,名為《分四聲法》: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疏藏。
這種敘述是不夠科學的,但是它也讓我們知道了古代四聲的大概。
四聲和韻的關係是很密切的。在韻書中,不同聲調的字不能算是同韻。在
詩詞中,不同聲調的字一般不能押韻。
什麼字歸什麼聲調,在韻書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還保存著入聲的漢語方
言裏,某字屬某聲也還相當清楚。我們特別應該注意一字兩讀的情況。有時候,
一個字有兩種意義(往往詞性也不同),同時也有兩種讀音。例如“為”字,
用作“因為”、“為了”,就讀去聲。在古代漢語裏,這種情況比現代漢語多
得多。現在試舉一些例子:
騎,平聲,動詞,騎馬;去聲,名詞,騎兵。
思,平聲,動詞,思念;去聲,名詞,思想,情還。
譽,平聲,動詞,稱讚;去聲,名詞,名譽。
汙,平聲,形容詞,汙穢;去聲,動詞,開髒。
數,上聲,動詞,計算;去聲,名詞,數目,命運;入聲(讀如朔),
形容詞,頻繁。
教,去聲,名詞,教化,教育;平聲,動詞,使,讓。
令,去聲,名詞,命令;平聲,動詞,使,讓。
禁,去聲,名詞,禁令,宮禁;平聲,動詞,堪,經得起。
殺,入聲,及物動詞,殺戮;去聲(讀如曬),不及物動詞,衰落。
有些字,本來是讀平聲的,後來變為去聲,但是意義詞性都不變。“望”、
“漢”、“看”字都屬於這一類。“望”和“歎”在唐詩中已經有讀去聲的了,
“看”字總是讀去聲。也有比較複雜的情況:如“過”字用作動詞是有時平去
兩讀的,至於用作名詞,解作過失時,就隻有去聲一讀了。
辨別四聲,是辨別平仄的基礎。下麵我們就討論平仄問題。
知道了什麼是四聲,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詩詞格律的一個術語:詩人們
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仄,按字義解釋,
就是不平的意思。
憑什麼來分平仄兩大類呢?因為平聲是沒有升降的,較長的,而其他三聲
是有升降的(入聲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較短的,這樣,它們就形成了兩大
類型。如果讓這兩類聲調在詩詞中交錯著,那就能使聲調多樣化,而不至於單
調。古人所謂“聲調鏗鏘”,雖然有許多講究,但是平仄諧和是其中的一個重
要因素。
平仄在詩詞中又是怎樣交錯著的呢?我們可以概括為兩句話: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對句中是對立的。
這種平仄的規則在律詩表現的特別明顯。
例如**《長征》詩的第五、六兩句: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這兩句詩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來說,每兩個字一個節奏。平起句平平後麵跟著的是仄仄,仄仄後麵跟
著的是平平,最後一個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後麵跟著的是平平,平平後麵跟著
的是仄仄,最後一個又是平。這就是交替。就對句來說,“金沙”對“大渡”,
是平平對仄仄,“水拍”對“橋橫”,是仄仄對平平,“雲崖”對“鐵索”,
是平平對仄仄,“暖”對“寒”,是仄對平。這就是對立。
關於詩詞的平仄規則,下文律詩的平仄及詞的平仄中還要詳細討論。現在
先談一談我們怎樣辨別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聲的(譬如說,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華南
人),那麼,問題就容易解決。在那些有入聲的方言裏,聲調不止四個,不但
平聲分陰陽,連上聲、去聲、入聲,往往也都分陰陽。象廣州入聲還分為三類。
這都好辦:隻消把它們合並起來就是了,例如把陰平、陽平合並為平聲,把陰
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合並為仄聲,就是了。問題在於你要先弄
清楚自已方言裏有幾個聲調。這就要找一位懂得聲調的朋友幫助一下。如果你
在語文課上已經學過本地聲調和普通話聲調的對應規律,已經弄清楚了自已方
言裏的聲調,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和廣西北部的人,那麼入聲字在你的方
言裏都歸了陽平。這樣,遇到陽平字就應該特別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
屬於入聲字的。至於哪些字屬入聲,哪些字屬陽平,就隻好查字典或韻書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麼,辨別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處稍有不同。古代入
聲字既然在普通話裏多數變了去聲,去聲也是仄聲;又有一部分變了上聲,上
聲也是仄聲。因此,由入變去和由入變上的字都不妨礙我們辨別平仄;隻有由
入變平(陰平、陽平)才造成辨別平仄的困難。我們遇著詩律上規定用仄聲的
地方,而詩人用了一個在今天讀來是平聲的字,引起了我們的懷疑,可以查字
典或韻書來解決。
注意,凡韻尾是 -n或-ng的字,不會是入聲字。如果就湖北、四川、雲南、
貴州和廣西北部來說,ai、ei、ao、ou等韻基本上也沒有入聲字。
總之,入聲問題是辨別平仄的唯一障礙。這個障礙是查字典或韻書才能消
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國大約還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
著入聲的,在那些地方的人們,辨別平仄更是沒有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