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魏晉南北朝詩歌的主要體裁形式
魏晉南北朝作為中國曆史上分裂時間最長的時代,其突出特點為政權更迭頻繁,社會動亂,民族矛盾尖銳。而其作為繼戰國“百家爭鳴”以後又一個思想解放的時代,玄學、佛學、道教開始興起,社會思想的自由和宗教的多樣化促進和影響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藝術的發展和變化,許多新的文學體式形成並得到發展,詩歌的形式多樣豐富,表現領域得到擴大。
關鍵詞:魏晉南北朝;詩歌發展;脈絡
建安文學是魏晉南北朝文學的最初階段,也是我國中古時期文學史上一個輝煌燦爛的時期。建安文學發軔於漢末大亂之際,社會的急劇變化結束了漢代的政治大一統和思想大一統,異端思想突起,孕育了建安精神和建安文化。建安人在亂世中麵對漢末的政治與文化浩劫,珍惜文化,關懷時事,表現出一種可貴的人文精神。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創作了大量反映現實,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如曹操的《蒿裏行》,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王粲的《七哀詩》都是這種人文精神的具體體現。建安文人在重新認識和思考個體生命價值時,更加關注社會,他們的作品不是感傷個人的生死之期,而是表現憂時傷亂,將建功立業視為短暫生命的延續,抒發強烈建功立業的願望,這就使建安詩歌產生了強烈的感染力,也就形成了“悲涼慷慨”的詩風。
與悲涼慷慨的詩風相適應的是建安詩歌的形式,建安文人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傳統並加以改造,創作了大量的五言詩,使之成為建安詩歌的基本形式。建安文人或采用樂府舊題,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抒寫國家大事、個人的壯誌和抱負;或以樂府形式另寫新題,將辭賦的語言聲律帶入樂府詩中,使五言詩既具有樂府詩的質樸,又有文人化的升華,將五言詩推向成熟。此外,建安文人還在雜言、七言詩等方麵做嚐試,如曹丕的《燕歌行》等,這對後來鮑照,庾信的雜言、七言詩創作起了推動作用。
文學史上的正始時期包括從正始到晉武帝泰始以前,即曹魏後期、魏晉之交的整個曆史時期。曹魏王朝末期,統治集團爭權奪勢的鬥爭異常尖銳,奪權之人以陰謀手段誅殺名士,殺戮異己,翦除宗室,造成了中國曆史上少有的黑暗恐怖時代。
在這種政治局麵下,許多文人士大夫都采取了避世自全的態度,司馬集團為掩飾自己的行為,又虛偽地提出“儒家名教”“以孝治天下”,麵對恐怖與虛偽地現實,知識分子精神上的壓抑和痛苦顯得尤為尖銳和突出。在這樣的背景下,文人的政治理想出現了危機和幻滅,人生信仰也發生改變,玄學開始盛行,文學創作也隨之發生變化。建安文學中對理想功業追求的熱情和自信不見了,代之而起的是對個體生命價值能否實現的抑鬱以及強大政治壓力下個人失意的悲哀,詩風也由建安時的慷慨悲壯變為詞旨遙深,寄托隱晦。正始詩人開始逃避現實,以哲學的眼光理性地觀察現實,使正始文學呈現出濃厚的哲理色彩。
正始之音的代表作家為阮籍、嵇康為首的“竹林名士”,有山濤、王戎、向秀、阮鹹、劉伶七人,也稱“竹林七賢”,其中阮籍、嵇康的文學成就最高。阮籍的文學成就主要是《詠懷詩》八十二首,它的基本主題為憂生憂世,對生命的感化和體驗完全是悲劇性的。如《詠懷詩》第三首以樹木由繁華轉為憔悴的過程,暗喻了魏晉之際的政治狀況,表現了在當時處境下難以自保的憂患。對生命的憂懼與人生的劇痛,是阮籍產生了隱逸求仙的思想,所以《詠懷詩》中往往雜有遊仙的內容,表現出對神仙境界的向往與追求,對現實汙濁的鄙棄。《詠懷詩》的另一重要內容是對黑暗現實的否定和揭露,他常以比興、象征的手法,隱晦曲折地表達感情,寄托懷抱,造成一種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效果。其語言樸實平易,感情真誠厚重,都是對建安詩歌傳統的繼承,同時以五言詩詠懷為題的組詩體製抒寫性情,對後代作家的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
公元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取代魏室,建......餘下全文>>
魏晉時期的詩詞風格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日益擺脫經學的影響,而獲得獨立的發展,開始進入文學的自覺時代。詩歌、散文、辭賦、駢文、小說等文學樣式,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詩歌的地位仍然是最重要的。漢末魏初,在“世積亂離,風衰俗怨”的社會背景下麵,文人詩歌創作進入了“五言騰踴”的大發展時期。這一時期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為核心,加上孔融、王粲、劉楨、陳琳等所謂“建安七子”組成的鄴下文人集團,創造了“建安文學”的輝煌。建安文人的作品,具有“慷慨任氣”這種共同的時代風格,其中曹操的詩歌,沉雄悲涼,反映了動亂的社會現實,表露了詩人渴望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雄心壯誌,如《蒿裏行》、《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都是較為成功的篇章。曹植的文學成就最高,人稱“建安之傑”。他的詩歌“骨氣奇高,詞采華茂”,《白馬篇》、《贈白馬王彪》分別是他前期和後期詩歌的代表作。他的散文和辭賦也表現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著名的〈洛神賦〉美不勝收。“七子”中最有成就的作家是王粲,他的《七哀詩》、〈登樓賦〉等篇章,是建安文學中具有現實主義精神的傑作。
魏晉之交,隨著世風的變易,詩歌創作呈現出與建安時代不同的風貌。阮籍、嵇康的作品,或沉鬱艱深,或風調峻切,他們繼承了建安文學的優秀傳統,進一步推動了五言古詩的發展。西晉太康時期詩歌繁榮,詩人有“三張二陸兩潘一左”之稱,但多數作品流於華采繁縟,唯左思的詩歌骨力遒勁,承傳建安文學的精神。其〈詠史〉詩開啟了詠史和詠懷結合的新路子。東晉在玄學的影響下,“理過其辭,淡乎寡味”的玄言詩泛濫一時,能夠超越流俗的大詩人便是陶淵明。陶淵明的時代,“真風告逝,大偽斯興”,他因貧而出仕,目睹官場黑暗,不願同流合汙,決心辭官歸隱,保持自我的人格精神。他的田園詩描繪自然風光的美麗,歌頌田園生活的平和,也表現了親身參加農業生產勞動的喜悅和辛勞。創造了情、景、理交相融合,平淡和醇美統一的藝術境界。《歸園田居》、《飲酒》是他的田園詩的代表作。陶詩的風格自然衝淡為主流,但《讀山海經》(“精衛填微木”)、《詠荊軻》等也顯示了詩人“金剛怒目”的一麵。可以看出詩人內心並不靜穆,他沒有忘懷世事。陶淵明詩對後世影響很大,尤其是唐代的山水田園詩派受其直接影響。陶淵明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麵的,他的散文、辭賦,數量雖不多,卻非常出色,著名的有《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感士不遇賦》等。
南北朝時期,許多文人專力於文學創作,而主要運用的文學樣式是詩歌和駢文。南朝詩歌在謝靈運手上山水詩大放光芒,其後謝眺的山水詩寫得清新圓熟,世稱“大小謝”。詩人鮑照出身寒微,則擅長用七言古詩體來抒發憤世嫉俗的情懷,他隔句押韻的七言歌行為七言詩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北方文苑稍嫌荒寂,但散文方麵也不乏名篇,如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楊炫之的《洛陽伽藍記》、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最有成就的是由南入北的作家庾信。他的詩賦集南北文學之大成,將南方精美圓熟的藝術技巧和北方剛健爽朗的精神融合,成為唐代詩風的先聲。這一時期駢文統治著整個文壇,鮑照的《登大雷岸與妹書》、《蕪城賦》、庾信《哀江南賦》是非常優秀的作品。總的來說,南朝作家們對形式聲律的追求,為唐代文學、尤其是唐代近體詩的定型和成熟,作了充分的準備。
此外,南北朝樂府民歌也足以與漢樂府詩前後輝映。南朝的吳歌、西曲明麗柔婉,北朝少數民族歌曲則多剛健亢爽,風格各異,但都情意真切。
從我國古代小說體裁的形成和發展來說,魏晉南北朝是一個重要階段.出現了誌怪小說和軼事小說。其中晉幹寶的《搜神記》和南朝劉宋時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最值得重視。《世說儲語》記載了自漢至晉不少上層士......餘下全文>>
東晉南北朝詩歌的風格經曆了怎麼樣的變化過程
你可以去看看“三曹”的詩歌或者去了解一下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他們基本上代表了當時的學術主流。
哪本書收錄的魏晉南北朝詩歌教經典
魏晉南北朝詩歌史論
中國詩歌源遠流長,約略可以分作四大時期、十個階段:所謂先秦,是它的萌生與成熟時期。經曆了綿亙數千年的原始詩歌,隻可稱作前藝術;文明之幕拉開,約當夏商兩代逾千年,詩歌仍處於萌生狀態。直到殷周之際,以迄戰國末期,才開拓出《詩經》與《楚辭》兩條文化史路,成熟為真正的詩歌。抵春秋戰國早期封建社會的轉型期,基本上形成了以華語為載體的華夏文化,湧現出儒、道、屈騷不同流派的詩歌美學意識。這樣便奠定了中國詩歌流變史的光輝起點。本套叢書依照:四大時期,十個階段:萌生與成熟(先秦);拓展與發展(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兩宋);分化與深化(遼金元、明、清);綜合與融化(近代、現代)。在史的基礎上立論,在論的主導下寫史。史是客觀存在,論述主觀認識。它是詩歌史論,即詩的文化史,同時,也從文化視角來論述中國詩歌的曆程與發展。本書為其中之一。 主要講述了魏晉南北朝詩歌對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史作出的巨大貢獻,以及他們在創作史的具體作用。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文學的自覺時期,這已成為公論。從詩歌史看,特別從形式方麵看,由它開始便是中國詩歌的主要體裁五、七言詩的發端。因此,這一時期詩歌的自覺,很大程度上就是五、七言詩(特別是五言詩)的自覺。這自覺表現在:一、作家主體自身的自覺;二、對五、七言詩規律的把握。對魏晉南北朝詩歌史論的敘述,不能不立足於這兩個基本點上。
如何評價魏晉南北朝的詩歌
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始於公元前206年,終於公元618年,前後經曆了八百多年。這時期的詩歌,上承詩經、楚辭,下啟唐詩、宋詞,是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
這時期詩歌的重要成就之一是出觀了五言詩和七言詩,為唐代近體詩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從漢到清,五七言古體詩、近體詩是中國詩歌史上曆史最長,作家作品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詩體。
魏晉南北朝的詩句摘抄(有名的,耳熟能響的
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當時高歡率領東魏大軍與西魏宇文泰作戰不利,手下一位將領寫的這首詩鼓舞士氣。
陶淵明的詩句(東晉末年到劉宋初年)
<木蘭詩>>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簡述魏晉南北朝詩歌的主要體裁形式
木蘭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