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中的詩歌鑒賞的表現手法,表達方式,修辭手法,結構技巧分別有哪些?
語言和藝術技巧的鑒賞
一、語言藝術鑒賞
(一)語言的風格
1.樸素與綺麗
綺麗詩風的語言特點:綺錯、婉媚、浮華、豔麗、纖巧。
樸素詩風的語言特點:清淡質樸、洗煉暢達、不事雕琢,言簡意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是對李白詩歌語言最生動形象地概括。
2.直白與含蓄
直白詩風比起一般的樸素詩風,直白詩風更顯樸素、平淡。詩人在詩歌中運用了近乎口語的語言,並且有的詩還溶入了俗語俚詞、民歌之類,所以這種詩又被稱為白話詩(近於打油詩)。此類詩風的語言特點:淺易如話、素樸真率、通俗凝練。
含蓄詩風中所慣用的多是借景抒情、托物言誌、善用典故等手法。此類詩風的語言特點:委婉、蘊藉、精煉、耐人尋味,但也不失樸素之風。
3.沉鬱與豪邁
在眾多詩人中,有憤世嫉俗者,有報國無門者,有屢試不第者,有屢遭貶謫者,有為民請命、哀歎民生者,他們的詩表達自我的哀怨,切中社會現實,反映階級現象。代表詩人如杜甫、韓愈、李商隱等。
此類詩風的語言特點:沉鬱蒼涼,節奏舒緩,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且近於生活(多用俗語和對話)。
如杜甫的《兵車行》中“爺娘妻子走相送”“牽衣頓足攔道哭”等句利用俗語,增加了詩歌的真實性。
豪邁詩風的語言特點,主要體現在浪漫主義詩歌中(包括邊塞詩),這類詩歌語言特點往往與詩人的心胸抱負有很大的關係。詩人們或因生活在盛世政治清明時期,受到美好山河的熏陶,心懷滿腔熱情(如李白在年青時就立下不小的誌願“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或因仕途失意,便把立功邊塞當作求取功名的出路(如高適);或因國難當頭而主動請纓願死疆場(如蘇軾)。所以在他們所寫的詩歌中充滿豪言壯語,顯示一種豪情。
此類詩風的語言特點:鏗鏘有力、筆力豪健,節奏明快、音調高昂。
(二)語言的錘煉
古人講究煉字,要注意體味關鍵字詞的意味。例:
華子崗(裴迪)
日落鬆風起,還家草露唏。雲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析】“侵”字寫夕陽餘輝逐漸消退的過程,寫出了詩人在夕陽落下一步步下山的生動情景。“拂”字運用擬人手法,增強了動感,也使人想見山色青翠可愛,柔和多姿。這兩個動詞寫雲光山翠對詩人的眷戀不舍之情,正折射出詩人對華子崗的喜愛與留戀。
二、表達技巧的鑒賞
(一)修辭的巧用
在眾多的詩歌中,常用的修辭有以下幾種:
1.比喻
比喻除使詩歌所描繪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動外,還可體現出意象的情態特征。
蘭溪棹歌(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析】“如眉”:以眉喻月,繪出了三月時月亮的形狀並體現出了它的清秀。“鏡”:以鏡喻蘭溪之水,寫出了蘭溪水之清澈明靜;亦反襯出月光的明潔。
江上看山(宋?蘇軾)
船上看山走如馬,倏乎過去數百群。
前山槎牙忽變態,後嶺雜遝如驚奔。
仰看微徑斜繚繞,上有行人高縹緲。
舟中舉手欲與言,孤帆南去如飛鳥。
【析】此詩將江兩岸的群山喻為馬群,且以行船為參照物,把群山那一靜態的景物給形化動化,寫得形象生動。“飛鳥”喻“孤帆”,寫出了舟行之快。
2.隱語(諧音)、雙關
在有些詩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為了表達出一種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隱語、雙關的修辭手法。
春思(唐?李白)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析】這是一首較為著名的描寫男女情長的詩,寫出了在秦地的思婦內心的獨白。詩人語義雙關,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又以“絲”(思)、“枝”(知)諧音,連接異地男女之間的思念情懷。
竹枝詞(唐?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析】“晴”與“情”同音,是雙關隱語。這是作者用民歌體寫的戀歌,雙關隱語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從前兩句詩意看,大概女方在楊柳飄拂、波平浪靜的江邊行船,聽到岸上愛戀她的青年男子在對她唱歌言情,但傳情的含蓄,給女方獲得的印象是“道是無情卻有情”。
(二)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又叫表達技巧、藝術手法,是指詩歌的章法和技巧。
1.象征
象征是詩歌慣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節操。如:以“梅”象征高潔、清秀、淡雅、素樸;以“菊”象征高潔、傲霜鬥雪的堅強,被稱為“隱逸之花”;以“蘭芷”象征名貴、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麗;等等。
尋陸鴻漸不遇(皎然)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
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
【析】“籬邊菊”象征陸鴻漸具有高潔的節操。
屈原用“蘭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與世同流合汙的高尚節操;陸遊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與勁節(《卜算子?詠梅》);等等。
2.托物言誌
托物言誌,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義來表達個人胸懷心誌的一種藝術手法,又叫感物抒懷。托物言誌詩,又叫寫物詩。如: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顏色好,隻留清氣滿乾坤。
【析】此詩運用了托物言誌的手法,抒發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樣的高潔、淡雅,不向世俗獻媚的堅貞、純潔的操守。
3.借景達情
常用寫景方式有:
(1)側麵烘托
詩人在寫景時,不從正麵景物入手,而是從與其有關的側麵景物入手,以對側麵景物的描寫來達到反映主題的效果,即是側麵烘托。如:
石頭城(唐?劉禹錫)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析】本詩題為“石頭城”,明顯是寫“石頭城”,但詩歌不從石頭城入手,卻從石頭城周圍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寫出了石頭城這一“故國”的沒落與荒涼。
烏衣巷(唐?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析】本詩與《石頭城》有異曲同工之妙。本詩通過烏衣巷周圍景物——雜草叢生,野花點點,夕陽斜照,舊時燕飛入普通百姓家——寫出了烏衣巷已不是昔日的烏衣巷了,今日的烏衣巷一片荒涼,昔時豪門世族已不複存在。
(2)以景襯情(景)
詩人在描摹細微婉曲、隱秘難言的情感或濃情密意時,往往通過景物來渲染襯托。
[雙調]清江引?秋懷(元?張可久)
西風信來家萬裏,問我歸期未?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裏。
【析】本詩前兩句,作者道出自己的鄉思情。然而這種鄉思情有多深有多濃?作者沒有直接外露,卻是以“西風”“紅葉”“黃花”“芭蕉”“秋雨”這些富有季節特征的一組景物構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濃麗的秋景圖。那麼作者為什麼把這幅秋景著上濃麗的色彩呢?一想便知:襯自己濃濃的鄉思情!
鹿柴(唐?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影入深林,複照青苔上。
【析】這是一首隱逸詩,作者寫出了空山的寧靜、幽深。作者在渲染空山的靜時采用了以鬧襯靜的方法外,還用了以景襯靜景的方法:返影(斜陽返照)寧靜詳和,靜靜地照在深林裏的青苔上,更顯深林的幽與靜——以“返影”襯空山的幽靜。
(3)動、靜景或動靜景結合或動靜景相互映襯
在一些山水詩中,往往有靜景,如山、月等;動景,如水流、風搖等等。據側重點的不同,作者有時隻寫動景或靜景,有時動靜景兼寫,有時為寫靜景而以寫動景來襯托,有時為寫動景而以寫靜景來襯托。如王維的《鹿柴》以“人語響”襯“空山”之靜;其《山居秋暝》以“竹喧”“蓮動”來襯“空山”之靜,抒發一種閑情逸致。
戴叔倫的《蘭溪棹歌》采用了動景(前兩句)靜景(後兩句)結合的方法,將山水的明麗動人,月色的清爽皎潔,漁民的欣快歡暢,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明澈秀麗的畫卷中。
(4)塑造意境,渲染氛圍,抒發情感
古今詩歌中,先寫景後敘事抒情或全篇寫景的詩作很多,詩人往往借助景物把氣氛渲染得濃濃的,為下文抒情作鋪墊或融情入景中。根據景物的性質可分為喜景和哀景。
①喜景襯喜情,哀景襯哀情
“情樂則景樂,情哀則景哀”,詩人的高妙之處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過景傳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做到情景的交融。如:
登高(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析】詩的前四句描繪了一幅蒼涼的秋景——哀景:急風震撼高天發出怒號的聲音,猿猴哀鳴,渚清沙白,飛鳥之影映入寒渚,木葉紛紛凋落,江水奔騰湧流,一片深秋的淒清之色。為下文四句渲染了濃濃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鋪墊。下文四句敘事抒情——哀情:交織著對國運艱難的關注,對淪落他鄉不勝的感傷。
楓橋夜泊(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析:此詩描寫作者夜泊楓橋時的情景,屬寫景詩。詩中所描寫的景物帶有淒清蕭疏孤寂特點,這正與作者的羈旅之愁相融。
②喜景襯哀情
以樂景寫哀,更見其哀。
絕句(杜甫)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析】本詩作於廣德二年(764),當時詩人客寓成都,亟思東歸,因戰亂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後兩句的歎息。但詩的前兩句卻勾畫了一幅幅濃麗的春日畫麵,極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歸?原來這是以樂景寫哀情。如此謀詩,才能寫出詩人歸心殷切: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鮮明對照,反襯詩人思鄉之情更加濃厚。
(5)虛實結合
詩人在詩歌創作中,離不開聯想和想象。聯想和想象對表現詩歌的主題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聯想與想象須有一定的現實根基——現實客觀景物或事件。
實景是詩人描寫的現實客觀景物,虛景是詩人通過聯想或想象而虛擬的景物,虛實結合更能表達出一種濃溢的情思。如:
塞上聽吹笛(唐?高適)
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天山。
【析】一二句實寫景,描寫的內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馬的季節到了。傍晚,戰士趕著馬群歸來,天空灑下明月的清輝。在如此蒼茫而又清澄的夜景裏,不知哪座戍樓裏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調啊!三四句虛寫景,將“梅花落”拆用,仿佛風吹的不是笛聲而是落梅的花片,它們四處飄散,一夜之間色香灑滿天山。此詩抒寫戰士們由聽曲而想到故鄉的梅花(胡地沒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寫出了他們的濃濃的思鄉情。
(6)卒章顯誌
詩人往往在詩歌的結尾表達自己的心誌或情懷。如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結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句,表達詩人要自由自在,馳騁閑放,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心誌。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難》尾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表達實現理想的豁達。
(7)移情
移情就是將人的情感轉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與人同喜同悲。比如《揚州慢》也有“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之句,喬木尚且厭惡戰爭,何況揚州百姓呢?
贈別二首(其二)(唐?杜牧)
多情卻以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析】詩人沒有說怎樣惜別,卻把這種感情轉移到蠟燭身上,蠟燭無情,尚且替人垂淚,何況人乎?
(8)烘托
烘托就是“烘雲托月”,借描繪別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對象。
賦得暮雨送李胄(唐?韋應物)
楚江微雨裏,建業暮鍾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析】詩人側麵寫了“帆、鳥、海、樹”,烘托出暮雨的細密和詩人濃濃的離愁別恨。
(9)匠心獨運的結構
在詩歌的結構安排上,詩人也是獨具匠心的。常用的結構模式有:
①層層渲染、鋪墊。
江上看山(宋?蘇轍)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裏一回頭,落日孤去靄新畫。
前山更新色更深,誰知可愛信如今。
唯有巫山最濃秀,依然不負遠來人。
【析】此詩通過色彩的層層渲染,描繪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的“荒村”、“落日”時分的“靄新畫”、“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讓詩人觀止,抒發感歎——誰知可愛信如今!卻哪知巫山最濃秀?層層的渲染,達到很好的藝術效果。
②首尾照應
在一些詩歌中,詩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對照的方式,來抒發自己或他人情感。
訴衷情(宋?陸遊)
當年萬裏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
【析】此詩共分兩闋,下闋照應上闋。“心在天山”與“當年”句相應;“身老蒼州”與“關河夢”句相應,目的在於構成對照,抒發了詞人心酸遺恨的蒼涼心情。
③結構對比
對比手法在詩歌中運用較多,因其具有層次性的特點,結構性較強。
畫眉鳥(宋?歐陽修)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裏,不及人間自在啼。
【析】這首詩就運用了對比手法:前兩句(寫自由自在,任意翔鳴的畫眉)與後兩句(寫陷入囚籠,失去了自由的畫眉)構成對比,結構明晰。表達作者對禁錮思想、束縛人才現象的抨擊和對言論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詩歌的表達技巧是多方麵的,還有如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表現手法、欲揚先抑的技巧等等。
語文詩歌鑒賞常用的修辭手法?
高考語文複習係列—古典詩詞藝術手法賞析36法
1、直抒胸臆
2、融情於景
3、托物言誌
4、托物起興
5、巧用襯托
6、聯想巧妙
7、細節逼真
8、欲揚先抑
9、欲抑先揚
10、以動寫靜
11、以靜寫動
12、以虛寫實
13、以實寫虛
14、虛實相間
15、樂景寫哀
16、巧用問答
17、巧用比喻
18、巧用諷喻
19、巧用借代
20、巧用雙關
21、巧用誇張
22、巧用擬人
23、巧用對比
24、巧用白描
25、巧用典故
26、巧用象征
27、巧用反複
28、巧用互文
29、巧用曲筆
30、言有盡而義無窮
31、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32、開門見山
33、卒章顯誌
34、首尾呼應。
35、不著一字盡現風流
36、平中見奇
如何鑒賞詩歌的修辭手法
修辭手段主要指煉字和特殊表達.煉字,是選用適合語境的最具有表現力的字眼詞語,追求最佳表達效果的一種修辭手段.煉字不僅煉聲、煉形,而且煉意,做到切合題旨,適合情境,語意兩工,使普通的字眼精光四射.賞析煉字,要特別注意動詞(化靜為動、形象生動)、形容詞(繪景摹狀、化抽象為具體、變無形為有形、使人如睹其物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曆其景)、數量詞(運用虛數,虛化烘托,運用實數,精煉有力、詩意雋永、富於趣味)、虛詞(疏通文氣、開合呼應、悠揚委曲、活躍清韻、化板滯為流動)的精當選用,看其是如何使“意”——作者主觀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現的生活具體化、生動化、縱深化與美學化的,分析出具體生動的富於美學內容和啟示性的字,感受它的感染人的力量.另外還要注意詞性的活用,化腐朽為神奇;疊詞、擬聲詞運用,增添特殊效果等.特殊表達主要指顛倒語序、省略成分等.
修辭格常見的如比喻、借代、誇張、比擬、對仗、鋪陳、比興、對比、反複、疊字、雙關、互文、設問等各種修辭格.
比喻就是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有明喻、暗喻、借喻之別,起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誇張是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借代是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其作用是使語言簡練、含蓄.對偶是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可使語言簡練,整齊對稱;使意義集中含蓄.比擬是把物當作人來描寫,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的更形象、生動的作用.排比是把內容緊密關聯、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句子或短語接連說出來.設問是先提出問題,接著自己把看法說出,或以問題引入,帶動全篇;或中間設問,承上啟下;或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
反問是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起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對照是把兩種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麵放在一起寫,相互比較,使對立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以更加鮮明地說明問題的方法.襯托是利用事物間近似或對立的條件,以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某些事物的藝術手法.用典是引用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來表達思想情感的方法.反複也叫複疊、複遝、重複、重言複唱,能加強某種意思,突出某種感情,增強作品氣勢,加深讀者印象.
修辭手法的鑒賞,不僅要明確識別和判斷用了什麼手法,掌握其特點,還要會分析其對於塑造形象,表情達意和體現主旨的作用,比較其在語言表達上增添的風采、內涵、情趣等.
高考語文古詩鑒賞題怎樣答最好?
技巧型題考查方式
①這首詩(兩首詩或句子)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表現技巧)?並作簡要分析。②從某個角度(如動與靜、情與景、修辭等)來賞析這首詩。
解題提示
表現技巧是詩人用來抒發情感、表達題旨的一種手段方法,要準確回答就要熟悉古詩中常用的一些表現方法。①修辭手法:比喻、對偶、誇張、對比、擬人、雙關等。②描寫手法:A.襯托手法,又分正襯和反襯,反襯又有動靜襯、聲寂襯、樂哀襯等;B.側麵描寫;C.虛實結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誌和托物寓理三種。
解題秘訣
①準確地指出用了什麼表現手法;②結合詩句分析,為什麼運用這種手法;③這種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或旨意。
常用術語:
這首詩采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達方式有: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誇張、對偶、排比、反複、襯托、對比、用典等。
表現手法有:象征、想象、聯想、照應、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托物言誌等。
思想感情有: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仰慕、激憤, 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遠 意境優美 意味深長 耐人尋味 言近旨遠等。
詩歌鑒賞中的表現手法、修辭手法、抒情手法是什麼?怎麼做詩歌鑒賞題?
藝術手法也叫藝術技巧、藝術特色,它包括:表現手法、修辭方法和表達方式。
你所說的抒情手法屬於表達方式中的一種。包括直接抒情(也就是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誌、借古抒懷)。
具體區別:
1.修辭手法
修辭手法是針對具體的句子而言的。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和藝術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稱為修辭手法。
修辭手法的種類很多,內容博雜。但高考語文考試大綱要求學生掌握的修辭手法(辭格)共有八種: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排比、設問和反問。
2.表達方式:
表達方式亦可稱為表達方法,是作者根據客觀事物和表達思想感情的需要而運用的一種語言表達形式,屬於文章的整體的語言運用形式。
常用的表達方式有五種: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和說明
3.表現手法
主要著眼於使文章的整體或部分產生效果。
表現手法也可稱為表現方法(或表達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體或部分產生鮮明強烈的印象,達到感染讀者的藝術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視為表現手法。
常見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烘托、象征、用典、白描、蒙太奇、托物言誌、借景抒情、心理刻畫、寓莊於諧、聯想和想象、象征、對比、襯托、烘托、伏筆鋪墊、照應(呼應)、揚抑(欲揚先抑、欲抑先揚)、借景抒情、借物喻人、以小見大、開門見山等等。
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的區別:
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都能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但表現手法是用以增強文章的整體或某一部分的表達效果,而修辭手法則是增強文章中句子的表達效果,主要著眼於對句子的修飾;表現手法是從宏觀角度表現文章的,而修辭手法是從微觀角度表現文章的。
擬人 比擬 比喻算表現手法不?在高考詩歌鑒賞題裏?求速度,明天考
這不能算表現手法 隻能算修辭手法 要是表現手法隻能說打比方
在詩歌鑒賞題中,藝術手法和表現手法有什麼區別,它們分別怎麼答比較合理?
古代詩歌鑒賞題中“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表達方式”
這幾種提問方式的區別和解答方法
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反複、設問、反問,引用、對比、借代、反語,頂真
表達方式抒情 記敘 描寫 議論 說明
寫作手法誇張,對比,比喻,擬人,懸念,照應,聯想,想象,抑揚結合、點麵結合、動靜結合、敘議結合、情景交融、襯托對比、伏筆照應、托物言誌、白描細描、鋪墊懸念、正麵側麵比喻象征、借古諷今、卒章顯誌、承上啟下、開門見山,烘托、渲染、動靜相襯、虛實相生,實寫與虛寫,托物寓意、詠物抒情等
寫作技巧包括:賦比興、襯托、對比、渲染、卒章顯誌、畫龍點睛、以小見大、欲揚先抑、聯想想象、語序倒置等。
表達方式即為表達方法
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和說明是寫作的五種基本表達方式,是人們運用語言形式來反映事物、傳遞信息時所用的基本方式和手段。
高考語文題中“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表達方式”
這幾種提問方式的區別和解答方法
閱讀教學中,許多同學分不清“表達方式” “修辭手法” 與“表現手法”這三個概念,經常張冠李戴,將其混為一談,進而影響自己正確地答題。它們雖然都屬於表達技巧,卻有明顯的區別:
1.表達方式
表達方式亦可稱為表達方法,是作者根據客觀事物和表達思想感情的需要而運用的一種語言表達形式,屬於文章的整體的語言運用形式。
常用的表達方式有五種: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和說明(詩歌中沒有“說明”這一種)。
記敘:記敘人物的經曆或事情的發生、發展、變化過程。一般用於敘事詩的表達,以高中課本中《琵琶行》和《孔雀東南飛》為代表,而律詩和絕句當中也有出現,如:杜甫的《登嶽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
描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人物、事件、環境所作的具體描繪和刻畫。如:《孔雀東南飛》中對劉蘭芝的描寫:“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其中白描是詩歌鑒賞中常見的一種表現手法。議論:對人和事物的好壞、是非、價值、特點、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見。例如:秦觀的《鵲橋仙》中:“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鈴》:“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
抒情:表達作者強烈的愛憎、好惡、喜怒、哀樂等主觀感情。(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在詩歌鑒賞中一般表現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樂景哀情、托物言誌等,而這一般又稱之為表現手法)
例析1:閱讀下麵一首唐詩,按要求答題。
端居① 李商隱
遠書歸夢兩悠悠,隻有空床敵素秋②。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閑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稱。
問: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在藝術手法上有什麼特點?請簡要分析。
簡析:這首詩在藝術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點是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詩人借助對“青苔”、“紅樹”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寫,賦予客觀景物以濃厚的主現色彩,營造出了冷寂、淒清的氛圍,表達了悲愁,孤寂和思親的情感。
例析2:閱讀下麵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暮春滻水送別
韓琮
綠暗紅稀出鳳城,暮雲樓閣古今情。
行人莫聽宮前水,流盡年光是此聲。
問:這首詩是怎樣融情於景的?請作簡要賞析。
簡析:這首詩將友情、世情等濃縮為“古今情”,融入“綠暗”“紅稀”“暮雲”“宮前水”等意象組成的一幅感傷畫麵之中,形成融情於景的特色。
一般說來,記敘文多采用敘述、描寫和抒情的表達方式,議論文多采用議論的表達方式,說明文多采用說明的表達方式。
當然,表達方式的運用也不是絕對的,如記敘文裏也可以使用少量議論或說明,議論文裏同樣也可以使用少量的敘述、描寫或說明,說明文裏也可以有敘述或描寫。至於雜文、遊記、隨筆等更細的分類文體,表達方式則更加靈活。
總之,表達方式的使用,一切服從文體和表現主題的需要。
2.修辭手法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和藝術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稱為修辭手法。修辭手法是針對具體的句子而言的。
修辭手法的種類很多,內容博雜。但高考語文考試大綱要求學生掌握的修辭手法(辭格)共有八種: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排比、設問和反問。
詩歌中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設問、反問、頂真、起興等。
⑴、比喻: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為形象的作用。比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詩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滾滾東去的江水,寫出了愁緒的多與綿長。
例析:閱讀下麵一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
柳梢青·送盧梅坡
劉過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遠,同在京城。聚散匆匆,雲邊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傷情?覺幾度、魂飛夢驚。後夜相思,塵隨馬去,月遂舟行。
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怎麼判斷一首詩的修辭手法是不是白描。
白描是文學創作中描寫手法之一,是中國文學中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傳統的描寫手法。用最精練、最節省的文字粗線條
地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麵貌。主要用樸素簡煉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詞藻修飾與渲染烘托。
《賣炭翁》中就用了白描的手法。
賣炭翁
作者: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麵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高中語文古詩鑒賞的題目有沒有什麼答題模板,越多越好,就像鑒賞修辭手法有規定得分字眼的那種 50分
詞的……聯 運用了……的修辭手法 描寫了……幾種意象 描繪了……的景象 抒發了詞人……的思想感情
高考中的詩詞鑒賞
一首成功的好詩一定有獨到的藝術手法和技巧.鑒賞古詩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賞析詩歌的藝術手法和技巧,這一考點既是古詩鑒賞的重點,又是古詩鑒賞的難點.
藝術技巧的鑒賞一般包括三個方麵:表達方式的評析,藝術手法的賞析,修辭手法的體味.
一,表達方式的評析
表達方式包括記敘,描寫,抒情,議論四種.所謂表達方式的評析就是指能辨析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達方式以及所起到的作用.
1,記敘.在作品中對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紹.如"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過古人莊》),"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王維《觀獵》)."越王勾踐滅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李白《越中覽古》)等.
2,描寫.用形象的語言對人,物,環境等的形態,特征作具體生動的描繪.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睹其物,如臨其境.如"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李白《登金陵鳳凰台》)等.
3,抒情.在作品中抒發主觀感受,表露自我感情.如"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李白《塞下曲》),"同是天涯滄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等.
4,議論.在作品中直接闡述觀點,表明態度.如"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夏日絕句》),"江東弟子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杜牧《題烏江亭》)等.
這四種表達方式在具體運用時並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經常交融在一起,我們需要注意這一點,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一句,融合了記敘,描寫,抒情,議論四種表達方式.
二,藝術手法的賞析
1,有關描寫的藝術手法:從描寫角度看,有正麵描寫和側麵描寫;從描寫用筆看,有工筆和白描;從描寫的內容看,有景物描寫和人物描寫.
2,有關抒情的藝術手法:抒情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古詩詞大多借助景物來抒情,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景與情的關係通常有四種:以樂景寫樂情;以哀景寫哀情;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
3,襯托手法:涉及到正襯和反襯.
4,對比手法.
5,賦比興手法.
6,用典.
7,虛寫與實寫.
8,象征手法.
(以上內容詳看附錄)
三,修辭手法的體味
古詩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誇張,借代,對偶,設問,反問,雙關等.在鑒賞詩歌時,我們要能辨別這些修辭手法,並能分析他們的藝術效果.
(以上內容詳看附錄)
附:藝術手法和修辭手法例析
1,比興手法:賦比興是對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的詩歌表現手法的總結.其後的詩歌繼承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賦,就是詳細地敘事寫景,並表示出作者的態度.如《詩經·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纏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狟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寫一群伐木的奴隸替奴隸主砍伐檀木製造車子,在艱苦繁重的勞動中聯想到奴隸主不勞而獲,抑製不住內心的憤怒.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詩經·碩鼠》把奴隸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興,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如《詩經·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漣漪"就屬於"興",它引出了下麵的敘述."興"和"比"常常聯係起來在一篇詩中運用.如《孔雀東南飛》開頭,"孔雀東南飛,五裏一徘徊",既是"興",又是"比".
2,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直接抒發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過對某些事物,某個問題的敘述,描寫或議論,含蓄地抒發自己的感情,就是間接抒情.中國古典詩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間接抒情,達到情景交融."一切景語皆情語",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是古典詩歌常用的手法.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斷古典詩歌有無意境的標誌;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斷古典詩歌是否為上乘之作的標誌.如張可久《[雙調]清江引·秋懷》:西風信來家萬裏,問我歸期未 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裏.詩人緊緊把握題意,用西風,北雁,紅葉,黃花,芭蕉,雨聲,點染成一幅蕭瑟的秋景.又因"西風"的到來而聯想到"歸期"的未卜;因"芭蕉雨聲"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輾轉反側的愁思.句句是寫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統一起來.
2 鑒賞詩歌的藝術技巧
3,象征手法:象征是借助事物間的聯係,用特定具體的事物,寄寓某種精神品質或抽象事物的修辭方式.象征是一種托物言誌的表達方式,借助具體外物來表達自己的誌向,誌願.如於謙《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一首比較淺易直白的托物言誌詩,其中"清白"二字,不隻是對所詠之物外形特點的吟詠,也是對其神韻,品格的高度概括.這首詩的價值就在於處處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心願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石灰就象征歌詠詩人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4,,虛寫和實寫:虛寫,不是寫眼前的實景,而是寫想象中的景象.文藝作品在寫到比較複雜的情形時,往往采用虛實結合的手法,使作品的結構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容量更加豐富.如王昌齡的《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就是虛寫,寫的是想象中的景象,青海湖上空,長雲彌漫;湖的北麵,橫亙著綿延千裏的隱隱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試想,若不用虛寫,怎能展現如此闊大的景象 這種大處落墨的環境描寫,為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誌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實寫,不言而自明,就不展開分析了.
5,正麵描寫和側麵描寫:如漢樂府《陌上桑》對秦羅敷的描寫:頭上倭墮髻,耳著明月珠. 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梢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 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前四句是正麵描寫,後八句是側麵描寫.前四句誇張的寫羅敷的服飾之美,是為了襯托人物的高貴和美好.至於羅敷具體怎麼美呢 是很難描繪的.於是作者筆勢一蕩,不直接寫羅敷本身,而去寫周圍的人為羅敷所吸引的神態,通過側麵描寫,給人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你想她怎麼美,她就有多麼美.
6,用典:古典詩歌中常常引用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這就叫作用典.使用典故使詩歌的內容更加豐富.如1996年高考詩歌鑒賞所選的一首元曲,阿魯威的《[雙調]折桂令·詠史》:問人間誰是英雄 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紫蓋黃旗,多應借得,赤壁東風. 更驚起南陽臥龍,便成名八陣圖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東.這首詩主要使用的手法就是"用典".對用典的詩,需要理解典故的含義才能讀懂詩.最典型的是課文中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
7,襯托:利用事物間近似或對立的條件,以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某些事物的藝術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條件來襯托另一事物,稱正襯;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另一事物,稱反襯.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都是以動襯靜的反襯.
8,對比 :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麵放在一起,相互比較.運用對比,或使對立的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揭示本質,給人深刻啟示;或使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麵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給人深刻印象.如高適的《燕歌行》:"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以戰士死在沙場與將帥縱情聲色進行對比,形象鮮明,揭露深刻.再如"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李紳《憫農》),"無閑田"與"猶餓死"形成驚人的對比,揭露出尖銳的階級矛盾.
9,設問:故作無疑之問,然後自己回答;或者故作疑問,自己不答,讓讀者去思索體會.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開頭一句,以問引起.祠堂何處 錦官誠外,數裏之遙,遠遠望去,早見翠柏成林,好一片蓊蓊鬱鬱,氣象不凡——那就是諸葛武侯祠所在了.這第一聯,開門見山,灑灑落落,而兩句又一問一答,自開自合.
10,比喻:通過兩類不同事物的相似點,用乙事物來比甲事物.如李賀的《馬詩》:"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對於比喻,尤其要弄清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點.把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是一種相似聯想.平沙萬裏,在月光下像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這幅戰場景色,一般人也許隻覺悲涼肅殺,但對於誌在報國之士卻有異乎尋常的吸引力.鉤,是一種彎刀,從明亮的月牙聯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含有渴望參加戰鬥之意.把一物比作另一物,是根據立意的需要,所以,我們對比喻的理解,也必須考慮到詩歌的主題.
11,比擬:把甲事物模擬作乙事物來寫的修辭方式.包括擬人和擬物.使事物人格化,使無生命的東西活躍起來,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能啟發人聯想,使人倍感生動有趣.同時,還可以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如可以使可愛者更活潑可愛,使可憎者更可惡."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麵深藏碧傘中"(楊萬裏《暮熱遊荷上》),通過對塘中荷花的擬人描寫,寫出了荷花嬌羞,鮮嫩的情態,寫得新鮮活潑,情景交融,很有情趣."隻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作者把無形,無量的愁苦化成有質有量的東西,並且用船來載,運用了擬物的修辭手法,把人物的內心世界寫得淋漓盡致.
12,借代;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人或事物的本來名稱,而借用和該人和該物密切相關的人或物的名稱去代替.用借代的手法可以突現描寫對象的特征,引發讀者聯想,使其獲得鮮明深刻的印象.如李賀的《南園》: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淩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吳鉤",古代吳地生產的一種彎刀.這裏代指精良的武器."帶吳鉤"指從軍的行動,身佩軍刀,奔赴疆場,那氣概多麼豪邁.
13,對偶:對偶也叫對仗,是指把字數相等或大致相等,結構相同或相似,意義相關的兩個句子或短語對稱地排列在一起.對偶可以使表達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確;使音律顯得抑揚頓挫,節奏鮮明,和諧悅耳.從結構上看,對偶分為嚴對和寬對兩種.嚴對要求上下句字數相等,結構相同,詞性一致,平仄相對,不能重複用字.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前者是五言律詩中的五,六句,後者是七言律詩中的五,六句.律詩中的第二聯(三,四句)和第三聯(五,六句)都必須是對偶句.這兩例完全符合嚴對的要求,形式整齊,韻律和諧,抑揚頓挫,琅琅上口.我國古典詩歌中的律詩講究平仄相對和詞語的對仗,所以多用嚴對.寬對要求不那麼嚴格.寬對不用在律詩中,而是用在散文和駢文中.從上下句在意義上的聯係看,對偶基本上有三種:正對,反對和串對.正對,上下句的意思相同相近或相補相襯.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兩個對偶,意思互相補充,描繪了從室內向外觀察到的草堂景色.反對,上下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對.如"梅須遜雪三分白,雪須輸梅一段香".串對(流水對),上下句的意思相關相連(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係)如"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前者由假設關係相連,後者是承接關係.
14,誇張:故意誇大或縮小表達對象的某種特征或品格,以增強話語的表現力.誇張可以強烈地表現作者對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態度,或褒或貶,或肯定或否定,從而激起讀者強烈的共鳴.也可以引發人們的聯想與想象,有利於揭示事物的本質.如學齡前兒童都會背誦的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就用誇張的手法,表現了瀑布飛瀉而下的壯觀景象,飽含了詩人對大自然神奇偉力的讚頌.
15,抑揚: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麵和要肯定的方麵同時說出來,隻突出強調其中的一個方麵,以達到抑此揚彼的目的.抑揚按形式可分欲揚先抑,欲抑先揚兩種.舉個欲抑先揚的例子.如李商隱的《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詩的前兩句從正麵著筆,絲毫不露貶意,仿佛熱烈頌揚文帝求賢若渴,虛懷若穀,和對賈生的讚歎.可是讀了後麵兩句,才恍然大悟,原來鄭重求賢,虛心垂詢,推重歎服,乃至"夜半虛席",不是為了尋求治國安民之道,卻是為了"問鬼神"的本原問題!這究竟是怎樣的求賢,對賢者又究竟意味著什麼啊!諷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揚而不能達到此效果
一,詩歌形象的分類
形象是詩歌中最基本,也是最關鍵的要素.詩歌形象是指詩人借以表達思想情感的具體可感的物象或畫麵,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花,草,蟲,魚等物.高考主要考查對形象的識別,對其象征意義的感悟,對其特征的把握,對其社會價值的認識等.
對詩中形象的理解和分析是詩歌鑒賞的要點.詩歌中的形象大致有三類:①詩中的主人公形象.如《詩經·靜女》刻畫了一對青年戀人的形象,男青年的熱烈癡情,淳樸憨厚,女青年的漂亮活潑,伶俐俏皮靡不畢現.唐代詩人張誌和在《漁歌子》中塑造了一個斜風細雨不須歸的從容自適的漁父形象.②詩人自己的形象.如《山居秋暝》,通過山村清幽明麗的景色的描寫,我們也窺見了詩人閑適超逸的隱者形象.③詩歌中所描寫的景與物(意象).比如湖光山色,田園桑麻,大漠孤城之類,都是詩中的形象.例如杜牧的《山行》,寫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雲,紅葉等景物,都構成了形象,且以楓林中經霜的紅葉最具神韻.這些形象傾注著詩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隻有真正理解了詩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領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具體言之,古詩中常見的形象有以下幾類:
①豪放灑脫的形象
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將進酒》),表現了他淡於富貴,傲視聖賢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羈,豪放自負的性格.
②青衫淚濕,憂國憂民的形象
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人不僅僅停留在個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高考語文中的詩歌鑒賞的表現手法,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