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春草木深前一句
成春草木深前一句是:
國破山河在。
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國破山河在 成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在這圖上有36種選擇最接近成語的意思的動物或者是人
match. Following the light.
春望的賞析
《春望》賞析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至德元年(756)8月,杜甫被安史叛軍擄至長安。過了半年多囚徒一樣的生活,這時長安已被搶掠一空,滿目荒涼,而家人久別,存亡莫卜,詩 人家國之痛更加濃烈,便在第二年(757)暮春寫下了這首觸景生情的五言律詩。
前兩句是望中所見,極概括,極沉痛。國家殘破,河山尚存,隻是江山換了主人。暮春時節,長安城中草木叢生,可見的人煙稀少,一片荒涼。詩人睹物傷懷,傷國之情油然而生,蕭條悲涼。正如吳見思《杜詩論文》中寫道:“杜詩有點一字而神理俱出者,如國破山河在,在字則興廢可悲;成春草木深,深字則薈蔚滿目矣。”
頷聯寫花寫鳥,緊扣詩題,借此來表達了詩人那種傷亂思家的感慨。因感歎時事,見悅目的花朵反而流淚;因深恨離別,聽到悅耳的鳥聲反而驚心。詩人感觸異常。花鳥平時乃可娛之物,見之而泣,聞之而悲,足以見得詩人內心的憂傷。在此詩人運用了反襯手法,將悲情寓於美景之中,使悲欲悲,甚為絕妙,乃被千古傳誦。
接下來寫戰爭時間之長,家書的難得可貴。詩人那種憂時傷別的情感表現得更為深沉和具體。“烽火”句承“感時”句,“家書”句承“恨別”句,不僅層次分明,結構嚴謹,而且情感也一瀉而下。
最後詩人將傷國憂時思家的情懷用具體的細節體現了出來。頭上白發本來稀少,不斷搔抓,就更少了。差不多連發簪也戴不住了。本詩以“不勝簪”作結,使人感到詩人把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真摯感人。
這首五律,對仗工整,情景交融,水乳難分。景物的形象,蘊含著詩人的情感;詩人的感情,又訴諸在景物形象的描繪中,具有極強烈的感人力量。
春望賞析
春 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意境賞析】
756年六月,安史叛軍攻下長安。七月,唐肅宗在靈武即位,杜甫聽到消息後去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俘獲,帶到長安。《春望》寫於次年三月。它集中地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嘩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觸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淒然。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於物,托感於景,為全詩營造了氣氛。同時此聯對仗工整,圓熟自然,詩意跌宕。“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後綴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後相悖。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通常解釋為,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落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於物,都表達了感時傷世的感情。本聯以“感時”一語承上,以“恨別”一語啟下,章法分明。
詩的這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在景與情的變化中,仿佛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後半部分——思念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鄉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詩人妻子兒女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牽夢繞,家書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抵萬金”寫出了家書的珍貴,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表達了對妻子兒女的強烈思念。這是人人心中會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產生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戚之象,眼望麵前的頹敗之景,不禁於百無聊賴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幾不勝簪。“白發”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歎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而他蒼老得這麼快,又因憂國、傷時、思家所致。
縱觀全詩,前四句寫春城敗象,飽含感歎;後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深沉蘊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因而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曆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