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唐詩與宋詞內在精神的差別 宋詞和元曲的區別
首先,他們形成的時代不同。唐宋元三個朝代不同,自不消說;
其次,他們的格式不同,唐詩講究格律;主要包括平仄和韻。宋詞,體式靈活,又稱“長短句”。元曲繼承了唐詩和元曲的主要特點,隻是更加靈活一些。
再次,產生的背景不同(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等)唐詩是在中國曆史上空前的江山大一統和文化大繁榮的背景下誕生的。唐人總結了詩經和樂府等前人詩歌的成就基礎上,將詩歌的格律進行係統化和格式化。使得唐詩的創作有一個相對固定的體式。為了區別於以前朝代的詩歌,史稱“新體詩”。
宋詞是在唐詩以後形成於青樓樂坊,用來和著音樂進行演唱的,由於有固定的曲式(又稱“詞牌”),所以將創作宋詞稱為“填詞”。
元朝以後,蒙古人統治中國,對漢族的知識分子實施打壓政策,很多文人鬱鬱不得誌,於是,轉入到民間戲曲的創作中來。所以,促進了元曲的大繁榮。
以上供參考。
淺談古詩詞教學的幾種方法
古詩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古詩時代久遠,意義深刻,難以理解,不便於小學生學習,筆者就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學生掌握“讀、知、明、悟”四個基本環節,談一點個人淺顯的認識。
一、讀古詩
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讀起來朗朗上口,易記、易背,特別適合小學生誦讀。讀古詩時,教學生學會找“韻腳”,使學生知道古詩中每句詩的最後一個字韻母相同或者相近的部分就是韻腳。如:在《靜夜思》這首詩中,“光、霜、鄉”的韻母都是“ang”,這首詩的韻腳就是“ang”。學生找到了韻腳,朗讀的積極性就會得到提高,很容易記住古詩並背誦下來。
二、知詩人
學習古詩,先了解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詩人的性格特點,有助於我們深入理解古詩的內容。“唐詩、宋詞、漢文章。”小學生所學的古詩主要以唐詩為主。在小學生古詩詞必背篇目中,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唐詩。在記詩人的朝代時,我們隻需要特別記住不是唐代的詩人即可。如宋代詩人蘇軾、王安石、葉紹翁、楊萬裏、陸遊等幾位。三國曹植、元代王冕、明代於謙、清代鄭燮和龔自珍就行了。詞人需特別記住唐代張誌和的《漁歌子》。采取“記少不記多”的方法記住詩人的朝代,其他默認為唐代詩人、宋代詞人。
三、明詩意
明詩意就是理解詩意。理解詩意的方法多,以下簡介幾種:
1.抓關鍵字理解詩意
如杜甫的《絕句》一詩中,隻要抓住“鳴、上、含、泊”四個關鍵字來思考:①黃鸝鳥在什麼地方鳴叫?②白鷺鳥飛上什麼地方?③“含”是包含的意思,指從窗外望去,窗外的景色猶如嵌在窗子上。詩人從窗外望去看到怎樣的景色。④什麼地方停泊著什麼?回答了這幾個問題,也就理解了詩句。
淺談中國音樂與古詩詞的關係
我國曆代文化裏,詩歌與音樂的關係密不可分。音樂不僅對我國詩歌的內容、題材、形式和風格的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對中國曆代詩歌的生成、傳播以及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詩歌與音樂在向現代文明發展的過程中,兩者時分時合。詩歌是一種人們非常喜歡的藝術形式,要想弄清詩歌與音樂的關係,首先要弄清詩的根。“詩歌”,顧名思義,“詩”和“歌”是密不可分的,好詩的誕生激發了音樂的多樣化,它們就是這樣相輔相成地陪伴著。
一、我國曆代詩歌與音樂的曆史關聯性
詩是最早綻露的文學萌芽。詩和音樂像一對孿生的姐妹,從誕生之日起就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以它特有的聲情韻律感染著萬千讀者,影響著人們的精神世界。
(一)詩歌與音樂的淵源
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每一首詩,都是可以合樂歌唱的,“風”“雅”“頌”便是根據音樂特點所做的分類。從《詩經》到《楚辭》,以至律、絕、詞、散曲,都清晰地展現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中對音樂美的追求與進步的足跡。曆代文論對此問題也不乏探索與灼見。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說:“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袁枚《隨園詩話》說“其言動心,其色奪目,其味適口,其音悅耳,便是佳詩”;明代詩論家謝榛的《四溟詩話》主張“誦要好,聽要好……誦之行雲流水,聽之金聲玉振”;清人劉大在《論文偶記》中說“積字成章,積章成篇,合而讀之,音節見矣;歌而詠之,神氣出矣。”從幾千年的中國文化來看,詩歌和音樂相結合更是水乳交融的藝術表現手段。詩歌與音樂有很多共同之處,它們都是以抒情見長,都十分講究節奏、韻律、音調。我國曆代詩歌都具有格律化、音樂性、“韻律美”。在古代文化裏,“音樂入詩”是個熱門的話題。音樂藝術,可謂是古代傳承下來的“永恒主題”。詩歌傳唱的盛行不僅為古代文化的傳播發展、繼承做出了貢獻。使我國曆代、現代的詩歌和音樂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從詩歌與音樂文化淵源的角度來研究,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視角,這會使我們對詩歌與音樂之間的認識變得更加全麵和清晰。
(二)以漢代為分界的詩、樂相互關係
在我國漢代詩歌與音樂的研究領域中,中國古代文化精神史上它們也極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作用。在漢代,人們繼承並發揚了我國詩歌與音樂結合的傳統,新創立的律、絕二體新詩,尤其滲透了音樂元素,比古體詩歌更適宜入樂。由此,詩歌與音樂的交互關係密不可分,讓我們重溫了詩歌與音樂的融合性,在我國詩歌與音樂的演變史上,漢代是一個重要的文化演變階段。自漢代開始,樂發達,詩鼎盛,是樂與詩的完美結合,促進了音樂與詩歌的共同發展;同時詩對樂的精妙描寫,
使熱衷於音樂、詩歌的人都受益匪淺;保證了音樂與詩歌朝著更加健康和理性的方向發展。
(三)現代詩歌與音樂的傳承與發展
現代詩歌與傳承音樂是音樂和實際意義的語言結合,這就是詩歌的本質意義所在。而任何一個時代的詩歌形式必須是與該時代的音樂相適應的,順著這條線索,我們就會發現,現代歌曲正是現代詩歌與現代音樂的結合,反映著現代人的喜怒哀樂,強烈的抒情性是它突出的特點;它也繼承了賦、比、興的手法,也采用重章疊唱的傳承方式。
因此,每個時代亦有與該時代音樂相適應的詩歌形式,音樂的變化發展必然引起詩歌形式的變化發展。認識到現代音樂是當代的詩歌形式,那我們就不應再去盲目探索新詩的形式。現代的人們應更加投入到現代音樂歌曲的創作中去,尤其是要投入通俗歌曲的創作中去,使這種詩歌形式得以提高,從而得到不斷的新發展。
二、詩歌與音樂在文體上的相輔相成性
詩歌與音樂來自語言文字的內在支出,隻有載著情感的語言,才能將潛藏在語言內部的音樂借節奏、音調、韻律美等語言形式表現出來,並引起讀者們的心靈感應和共鳴,從而給人以美的享受。以下就從詩歌和音樂的節奏、音調、韻律美來展開說明:
(一)詩歌中的樂感呈現(節奏、音調、韻律美)
在我國古代生活中,任何事物的節奏都是調節感覺反應一致的,節奏在詩歌的音樂裏表現得淋漓盡致。詩歌與音樂的節奏,是由不同語音排列次序,形成抑揚頓挫的韻律,主要有一定的輕重高低的音律和一定時間間歇所形成,每一個頓數之間的時值相等,這樣讀、唱起來就形成了有力的節奏感,因此詩歌與音樂節奏才真正和諧、表裏如一,更為融合。
曆代詩歌與音樂的音調調配上也很講究,所以讀的時候抑揚頓挫,唱的時候也更富有旋律感。音調是表達感情的,詩歌與音樂是感情宣泄的窗口,詩歌與音樂的音均是四種音調,每一個音調一旦改變其高低升降,就改變了其意義,這是音調的特色之一。音調的高低、升降、構成了語言的音調,而高低、升降是音調的主要表現所在。
我國曆代詩歌與音樂以其獨有的藝術魅力,“韻律美”充分體現出詩歌與音樂的精髓之處。詩歌具有一定的音樂性和“韻律美”。完美的“韻律”,一方麵可以加強詩歌與音樂的節奏感,達到和諧整齊的感官審美效果;另一方麵則可以促進情感的抒發。可見,詩歌與音樂的韻律與感情的抒發有很大的關係。我國曆代的詩歌與樂上十分注重“韻律美”,但“韻律美”表達的方式比較自由,沒有硬性的規定。韻律對詩歌與音樂的創作具有重要意義,使詩歌和音樂更加悠揚動聽,形成一個完美的整體,以此來加強詩歌的“韻律之美感”。
(二)詩歌中的音樂“感受”
在我國曆代藝術的表現中,詩歌與音樂往往結合在一起共同宣揚。在詩歌裏,樂的句型構成節奏,聲調和語調構成旋律,韻式相當於調式,從而形成了詩歌對音樂的感受。優秀的詩歌,體現了音樂本身的力量和精神所在,體現出音樂的感覺和詩歌的節奏。詩歌應該體現出一種張力,並融合內在的魅力和生命力。在詩歌裏,我們很容易發現音樂的存在,詩人們喜歡用音樂如歌聲,演奏曲,去抒發情感,用這種無形的有規律的音流,把人們的視覺轉移到聽覺曆史上去,並由此而產生新的美的藝術效果,得到一種頓悟靈通的微妙藝術享受。
(三)詩歌的音樂“美”特性
詩歌是一種特殊的文學體式,對音樂美的表達有著相當高的要求,“詩”是詩歌對事物和存在個體自身神秘而神聖的言說方式,詩歌不但有義,還有音。詩歌的節奏和抑揚變化是音樂抒情的重要手段,也是形成聽覺藝術形象的主要因素。因此,一切有成就的詩人都很重視詩歌語言的音樂美的特性。有音樂學者,堅持詩歌是音樂美的固有的特性,關鍵在於確認和堅持詩歌的音樂性為前提。詩歌在結構上複遝、整齊、對稱等,因而也產生了回旋往複、一唱三歎的強烈的音樂美感。這種結構的特點及規律也就形成了一種“大節奏”,如果將整首詩歌想象為一句,那麼這種大節奏即相當於詩句內部的節拍,缺乏這種大節奏,詩歌整體的音樂美感就要遜色多了。正因如此,我國古典詩歌才在結構形式上嚴苛始終,操守不改。
三、詩歌與音樂意義分析
詩歌與音樂,必然是促進了詩的音樂性。而好詩的誕生又激發了音樂的豐富多樣化,它們就是這樣相輔相成地“陪伴”著,助於探究曆代詩歌以及音樂的發展脈絡,認識到文學藝術的共融性。一首優秀的音樂藝術歌曲,帶給我們的不單單是音樂上的享受過程,更是心靈上的感情表達,很好地將我國曆代詩歌的精髓,充分展示在音樂曲之中,以求詩歌詞和音樂完美的結合,從而創作出特色鮮明、情景交融、清新典雅的藝術佳作。
音樂和詩歌的關係是一種獨立而又從屬的神秘關係,音樂必須表現詩歌的意念,就像我們拿顏色表現畫的意念一樣。我覺得詩歌與音樂的融合,是整個中國文化一脈相承的結果。很多現代的音樂在詞的表達形式上,仍不可避免地借鑒或套用或模仿了詩歌的語言格式與風格,用古典詩詞的形式來創作現代音樂藝術,這在整個主題表達上無疑是一個先入為主的捷徑,無論是說在情懷上還是感情上表達,古典詩歌往往具有將語言與情感一同濃縮,從而增添許多音樂藝術回味的空間和意境悠長的韻味。在曆代詩歌與音樂在傳承中,無論在曆史進程還是文本演變中,都存在著相互作用、相互彰顯的關係。認清兩者的關聯性與意義,將推動詩與樂文化的縱深化發展。
總之,在我國曆代音樂與詩歌的藝術道路,它們經曆了數千年悠久曆史。在古代,詩歌本身具有格律化、音樂性,且具有韻律美。本文從新的角度探討了詩歌與音樂之間的深厚淵源以及它們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從而使我們對詩歌與音樂之間的關係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們更應該弘揚本民族優秀文化,同時加強各民族文化間的交流,是世界文化向前發展的重要途徑。
綜上所述,詩歌這個詞語裏麵本身包含了“音樂”所在。由此可見,詩歌與音樂的密切關係。二者之間始終相輔相成,互相交融。
淺談詩詞與書法的關係
相輔相成,詩詞進一步說明了書法藝術情境,書法則更加突出藝術的顯現。
淺談詩詞及對聯在曆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在曆史教學中要追求導入語的藝術化,教學手段的新穎化、多樣化,教學過程的活動化,教學語言的形象性、趣味化,就能以趣激學,使教與學真正成為“愉快的藝術”。詩詞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富含哲理,使人陶醉。詩詞有著很高的史學、文學和思想價值。這就為我們在曆史課堂教學中引用它們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所以古詩詞對曆史教學有著巨大的價值,在曆史課堂教學中引用古詩詞會發揮重要的作用。若能在曆史教學中對古詩詞進行大力挖掘,加以利用,將對學生大有裨益。
一、利用詩詞導入新課,創設曆史情境
用詩詞導入教學能在短時間內安定學生情緒,吸引學生注意力,打開學生心扉,使學生的思維的齒輪運轉起來。例如,《秦朝的統一》這一課時,我就借用了**的《沁園春?雪》中的下闕詩詞導入新課,歌詞出現采取了配樂朗讀的方式,在學生聽全詞的時候,我就把下闕給學生寫在黑板上:“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隻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學生聽完全詞後,我就用彩色粉筆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劃出來並分別給學生作解釋。在**筆下的幾位古代帝王,秦始皇是首當其衝,那麼我們這節課就來看看秦始皇有哪些功績值得放在首位呢?從而帶學生一同走進了《秦朝的統一》這一課。例如在組織《紅軍不怕遠征難》一課教學時,教師先說道:同學們學過**主席的詩《七律?長征》嗎?能背誦下來嗎?學生的激情一下被調動起來,激情的背誦著。接著老師說,**主席以磅礴的氣勢描述了人類曆史上這次偉大的行程。有人說長征是人類曆史上的奇跡,有人說長征是無與倫比的英雄史詩,也有人說長征是――由此導入新課,就很快把學生的思緒帶到了五十多年前紅軍長征這一特定的曆史情境中,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二、新課學習中,巧用詩詞,點燃學習激情,突破重難點
在新課學習過程中,巧用詩詞,能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使學生積極參與曆史教學活動,突破重難點。例如,學習《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一課中,介紹西城,就利用學生學過的詩句,讓學生齊背《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渭城曲》,“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學生的熱情一下子就被點燃,教師進而提出問題,詩中的玉門關、陽關以西和以東在和人眼中是兩個不同的世界。那麼玉門關、陽關和西 城有關係呢?學生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西域的理概念。知道西城是指玉門關、陽關以西或更遠的地方。“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非常形象地描繪出東漢末年由於長期戰亂造成的荒寂淒涼的社會現實。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反映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佛教盛行的情況。統治階級為鞏固統治,利用佛教欺騙和麻痹廣大人民,當時許多皇帝、王公、貴族和大臣都大力推崇佛教,以此出現了佛寺遍布各地,給勞動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三、利用詩詞進行教學教學小結,有利於記憶所學內容
教學結束後,利用詩詞總結,往往有利於加深學生對本課所學曆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學習《左宗棠收複新疆》,我就用“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弟子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裏,引得春風度玉關。”來總結左宗棠收複新疆,治理邊疆的偉大功績。
四、利用古詩詞有助於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詩詞是曆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主要內容。這方麵的例子不勝枚舉:屈原那憂傷的“長太息以掩涕兮,衰民生之多艱”,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以,敢因禍福避趨之”,光緒皇帝為鄧世昌撰寫的挽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吉鴻昌的“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凡此種種都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佳詩句。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引用,能夠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總之,把古代詩歌詞曲巧妙適時的引入曆史教學之中,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深對曆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更重要的是啟發學生對曆史事物進行聯想、分析等認知活動,培養學生的曆史思維能力,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觀。但在具體運用時要注意精心挑選難度適宜、同曆史知識關係緊密的詩歌,不可生搬硬套、牽強附會。否則,不僅不會達到預定的效果,甚至得不償失。在曆史教學中引用古詩要做到準確、恰當;盡量引用淺顯易懂,學生容易理解的;一定要選用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切忌引述過繁過濫,一定要依據教材而選擇詩詞,使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淺談古詩詞中的意象在對聯中的應用
古代詩詞的意象對楹聯的影響一直很大,自古以來一副好的楹聯作品離不開好的意象。用好的意象能使楹聯作品升華,具有更深刻的內涵和無盡詩意的美,讀起來賞心悅目、回味無窮。
意象是意思的形象。客觀形象與主觀心靈融合成的帶有某種意蘊與情調的東西,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多用於藝術通象。
中國古詩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些規律:有些意象經常用來表達一些特定的情感;而有些情感經常用某些特定的意象來表達。總結起來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一、送別類意象(或表達依依不舍之情,或敘寫別後的思念) 。
1.楊柳。它源於《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楊柳的依依之態和惜別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與“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以至許多文人用它來傳達怨別、懷遠等情思。例句:傷春不過常折柳;絕色當歸客葬花。
2.長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餞別送行。如北周文學家庾信《哀江南賦》:“十裏五裏,長亭短亭。”“長亭”成為一個蘊含著依依惜別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別詩詞中不斷出現。例句:長亭一曲琵琶淚;細雨千弦楊柳風。
3.南浦。南浦多見於南方水路送別的詩詞中,它成為送別詩詞中的常見意象與屈原 《九歌·河伯》“與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這一名句有很大關係。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別》中的“南浦淒淒別,西風嫋嫋秋”等。例句:南浦綠波西山爽氣;春風落日秋水長天。
4.酒。元代楊載說:“凡送人多托酒以將意,寫一時之景以興懷,寓相勉之詞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緒之外,還飽含著深深的祝福。將美酒和離情聯係在一起的詩詞多不勝舉。例句:薄奠幾杯西鳳酒; 空留一點貢心香。
二、思鄉類意象(或表達對家鄉的思念,或表達對親人的牽掛)
1、月。①表達思鄉、思親念友之情,暗寓羈旅情懷,寂寞孤獨之感。例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②曆史的見證今昔滄桑感 。例句:小月西沉,看一棹空明,搖潑寥天孤鶴影;大江東去,聽半灘嗚咽,吹殘後夜洞簫聲。③冷寂、淒清的感覺(多用殘月來表達) 。例句: 從南海來時,經卷藥爐,百尺江樓飛絮雪;自東坡去後,夜燈孤塔,一湖風月冷梅花。④清新感 ,幽情自在。例句: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2.鴻雁: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奮力飛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和羈旅傷感之情,因此詩人常常借雁抒懷。例句1:我願乘風破浪,鴻雁可傳書; 誰能坐享其成,緣份能通靈。
。。。。。。
淺談寫舊體詩詞要不要格律
1、格律是舊體詩詞尤其是律詩的重要特征。
2、如果單純追求與時俱進,那還不如去寫散文詩,散文詩可以任意發揮。
3、韻律的存在,使古體詩詞讀起來朗朗上口。
4、格律的基本形式很簡單,並不需要專門記憶,隻需明白道理即可。
淺談如何豐富小學生的古詩詞積累
有一種讓人愛得近乎心疼的文學精靈,它就是詩歌;有一種讓無數的文人學子如醉如癡的藝術神魔,它就是我國的古代詩歌。古代詩歌的藝術光輝能直抵讀者的內心深處,激發讀者的靈感,感召讀者的人生。小學語文詩歌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小學語文教材每冊書都不少於四首古詩。學習古詩無論是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還是對其他方麵的積累都有積極意義。因此,站在時代的講台,手執新教材的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義不容辭地擔當起這項曆史使命: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特殊功能,通過詩歌所頌揚的祖國山川之美、民俗之美、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傳統之美,讓學生在祖國燦爛的詩歌文化長河中遊弋、翱翔,使中華傳統文化得以光大。我在不斷總結反思中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來盡力有效實踐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多積累經典古詩文。
淺談如何通過語文教學讓學生品讀古詩詞之美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必須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思維為核心,能力為目標,突出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通過閱讀教學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知識、發展學生的智力、陶冶學生的情操。一堂高效的閱讀課,不但能讓學生在文本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之美,得到情感的熏陶,更能讓學生獲得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並重。那麼,如何才能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呢?下麵我就自己的教學體驗來談談個人的一點兒淺見。
一、認真解讀文本,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認真準確地解讀文本是每一位語文教師都必須掌握的基本功,是每一位語文教師實施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準確理解文本,從而提高閱讀能力的基本要求。教師對文本進行深入的鑽研,能夠真正的解讀作者的寫作意圖、文章的主題思想和語言的運用等,就可以輕鬆地駕馭課堂,有效地解決教學中生成的問題。正所謂有了精心的預設,才會有精彩的生成。
二、激發閱讀興趣,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基石
德國教育學家第多斯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因此,教師要應用自己智慧的火種,通過各種途徑創設與教學有關的能夠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教學情境,營造輕鬆和諧的對話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從而引起學生在情感上的共鳴,使學生"小臉通紅、小眼發光、小手直舉、小嘴常開",最終促進學生深化對作品的理解,真正培養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那麼,該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呢?我從以下幾點進行了嚐試:
(1)每天利用課前5分鍾的時間,讓學生講故事或背成語。(2)課外閱讀課時幫學生選擇一些容易理解且感興趣的閱讀書籍。(3)給學生展示的機會:在班內開展一些朗讀小競賽等。(4)精心設計導課。
三、提倡個性化閱讀,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核心。
《語文課程標準》中特別提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讀是語文教學的必經之法,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閱讀教學可以不斷提升學生對教材文字的自主理解、自我體驗、自由感悟,許多不同的體驗正是在多樣化的閱讀中得以生成的。
例如: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學生自讀、互讀後進行交流。他們不但說出了侵略者的罪惡行徑,也體會出了當時統治者的無能,還了解了祖國有珍貴的文化遺產等。學生也按照自己的理解,采用不同的語氣去讀、去悟,課堂效果比預期的還好。
四、巧妙設問,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途徑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古人道:“為學患無疑,疑則進也。”又雲:“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巧妙設問,質疑問難是學習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教師要逐步引導學生學會質疑的方法,讓學生的質疑問難成為課堂的源頭活水,給課堂注入新鮮血液,帶來活力。
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我一般遵循如下 “三步曲”:先學會提出一般性問題,然後逐步過渡到會對教材提出一些“理解性的問題”,進而能提出一些更有“探索性”的問題。在教學中巧妙設問讓學生充分地質疑問難,有利於創新閱讀教學方法、優化閱讀教學過程、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五、以“情”為導,讀悟寫結合,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重視學生的閱讀實踐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重點,在閱讀教學中就必須處理好朗讀與感悟,閱讀與寫作的關係,做到以“情”為導,讀悟結合,讀寫結合。
1、以“情”為導,讀中品悟,積累內化語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學生帶著積極的情感閱讀,對文章內容的感悟更深,語言文字的訓練就更有效,結合語言想象的畫麵更清晰,課堂學習的質量就更高。
讀即朗讀,悟即品悟,朗讀和品悟相輔相成。熟讀、精讀之後,方可在心中感悟到語言的藝術之魅力。在教學中,我采用“讀書三步曲”,首先要求學生讀正確,讀流利;第二步則是讀出情感;第三則要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這樣層層深入引導學生讀書,實現了師生與文本、與作者心靈交流,這樣的讀才有實效。
在教學西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第五課《迷人的九寨溝》時,我設計了如下合作細讀、整體感悟的教學過程:首先讓學生初讀課文,自主學習,了解九寨溝迷人在什麼地方。接著,四人小組合作展開研討,小組長帶領組員根據各自初讀課文的體會,說說“九寨溝真是迷人的人間仙境”的理由,一起讀讀有關句子或段落,讀後由小組成員簡單評議。最後,全班集體交流、反饋學習成果。
2、讀寫結合,拓展延伸。閱讀是寫作之母。我們的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從對課文的品讀上積累寫作素材,從教材中學會作文方法,使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又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實現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
淺談《中國詩詞大會》為什麼家長孩子都喜歡
餘秋雨在《文化苦旅》中道出了文化的孤苦,“孤獨不是一種脾性,而是一種無奈”。在當代的文化語境中,古詩詞除了學生課堂學習,似乎離社會生活愈發遙遠。
而《中國詩詞大會》像一股清流,曲高和寡的詩詞節目在娛樂當道的大市場裏爆發,成為讓人敬畏的小宇宙。
《中國詩詞大會》學術總負責人李定廣說:“中國古詩詞韻律齊整,用語凝練,有音樂性又給人留下想象空間,是為‘天然美’,常讀常背古詩詞能夠培養孩子良好的語感和美感。此外中國古詩詞還具有‘內涵美’,體現在情感充沛,具有人格力量。”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淺談唐詩與宋詞內在精神的差別宋詞和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