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在文言文中的含義
比較,比量。
《孟子·告子下》: 取色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色重?
《史記·遊俠列傳》: 誠使鄉曲之俠,予季次、原憲比權量力,效功於當世,不同日而論矣。
《春秋左傳·桓公十五年》: 雍姬知之,謂其母曰,父與夫孰親,其母曰,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比擬,看成和...一樣。
《詩經·穀風》: 既生既育、比予於毒。
《春秋左傳·襄公五年》: 書曰,叔孫豹,鄫大子巫,如晉,言比諸魯大夫也。
類似,相像。
《史記·天官書》: 太白白,比狼;赤,比心;黃,比參左肩;蒼,比參右肩;黑,比奎大星。
比方,比喻。
《禮記·學記》: 古之學者:比物醜類。
比照,與...相當。
《韓非子·內儲說上》: 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
《史記·齊太公世家》: 其子曰公孫無知,厘公愛之,令其秩服奉養比太子。
《戰國策·齊人有馮諼者》: 孟嚐君曰:“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
例,可以仿效或依據的事情。
《韓非子·有度》: 故曰:巧匠目意中繩,然必先以規矩為度;上智捷舉中事,必以先王之法為比。
親,親近。
《史記·司馬穰苴列傳》: 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後勒兵。
《尚書·伊訓》: 敢有侮聖言,逆忠直,遠耆德,比頑童,時謂亂風。
接近,靠近,挨近。
《戰國策·八年謂魏王》: 或以政教不修,上下不輯,而不可恃者;或有諸侯鄰國之虞,而不可恃者;或以年穀不奉,畜積竭盡,而不可恃者;或化於利,比於患。
並列,並排。
《史記·蘇秦列傳》: 倍韓、魏之地,過衛陽晉之道,徑乎亢父之險,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比行,百人守險,千人不敢過也。
《鬼穀子·中經》: 雖有美行盛譽,不可比目合翼相須也。
齊等,同樣。
《孟子·滕文公上》: 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
協調,配合一致。
《孟子·滕文公下》: 比而得禽獸,雖若丘陵,弗為也。
《詩經·六月》: 比物四驪、閑之維則。
勾結。
《荀子·不苟》: 君子易知而難狎,易懼而難脅,畏患而不避義死,欲利而不為所非,交親而不比,言辯而不辭,蕩蕩乎其有以殊於世也。
《春秋左傳·昭公十四年》: 楚令尹子旗有德於王,不知度與養氏比,而求無厭,王患之。
《韓詩外傳·卷二》: 君子易和而難狎也,易懼而不可劫也,畏患而不避義死,好利而不為所非,交親而不比,言辯而不亂。
《管子·重令》: 所好惡,不違於上;所貴賤,不逆於令,毋上拂之事,毋下比之說,毋侈泰之養,毋逾等之服。
阿私,偏袒。
《春秋左傳·襄公三年》: 稱其讎,不為諂,立其子,不為比,舉其偏,不為黨。
《新序·雜事一》: 君子謂祁奚能舉善矣,稱其讎不為諂,立其子不為比。
合,適合。
《莊子·逍遙遊》: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管子·五輔》: 中正比宜,以行禮節。
和諧,和睦。
《春秋繁露·同類相動》: 百物去其所與異,而從春所與同,故氣同則會,聲比則應,其驗然也。
《呂氏春秋·應同》: 類固相召,氣同則合,聲比則應。
輔助,佐助。
《國語·齊語》: 桓公召而與之語,訾相其質,足以比成事,誠可立而授之。
密,密集。
《詩經·良耜》: 其崇如墉、其比如櫛。
《呂氏春秋·達鬱》: 肌膚欲其比也,血脈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誌欲其和也,精氣欲其行也,若此則病無所居而惡無由生矣。
皆,都,到處。
《戰國策·張儀說秦王》: 出其父母懷衽之中,生未嚐見寇也,聞戰頓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斷死於前者比是也。
及,等到。
《史記·高祖本紀》: 自度比至皆亡之,到豐西澤中,止飲,夜乃解縱所送徒。
《晏子春秋·景公冬起大台之役晏子諫》: 晏子使於魯,比其返也,景公使國人起大台之役,歲寒不已,凍餒之者鄉有焉,國人望晏子。
為,替。
《孟子·梁惠王上》: 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
通“庀”:治理。
《莊子·徐無鬼》: 農夫無草萊之事則不比,商賈無市井之事則不比。
比在文言文中的含義
比較,比量。
《孟子·告子下》: 取色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色重?
《史記·遊俠列傳》: 誠使鄉曲之俠,予季次、原憲比權量力,效功於當世,不同日而論矣。
《春秋左傳·桓公十五年》: 雍姬知之,謂其母曰,父與夫孰親,其母曰,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比擬,看成和...一樣。
《詩經·穀風》: 既生既育、比予於毒。
《春秋左傳·襄公五年》: 書曰,叔孫豹,鄫大子巫,如晉,言比諸魯大夫也。
類似,相像。
《史記·天官書》: 太白白,比狼;赤,比心;黃,比參左肩;蒼,比參右肩;黑,比奎大星。
比方,比喻。
《禮記·學記》: 古之學者:比物醜類。
比照,與...相當。
《韓非子·內儲說上》: 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
《史記·齊太公世家》: 其子曰公孫無知,厘公愛之,令其秩服奉養比太子。
《戰國策·齊人有馮諼者》: 孟嚐君曰:“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
例,可以仿效或依據的事情。
《韓非子·有度》: 故曰:巧匠目意中繩,然必先以規矩為度;上智捷舉中事,必以先王之法為比。
親,親近。
《史記·司馬穰苴列傳》: 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後勒兵。
《尚書·伊訓》: 敢有侮聖言,逆忠直,遠耆德,比頑童,時謂亂風。
接近,靠近,挨近。
《戰國策·八年謂魏王》: 或以政教不修,上下不輯,而不可恃者;或有諸侯鄰國之虞,而不可恃者;或以年穀不奉,畜積竭盡,而不可恃者;或化於利,比於患。
並列,並排。
《史記·蘇秦列傳》: 倍韓、魏之地,過衛陽晉之道,徑乎亢父之險,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比行,百人守險,千人不敢過也。
《鬼穀子·中經》: 雖有美行盛譽,不可比目合翼相須也。
齊等,同樣。
《孟子·滕文公上》: 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
協調,配合一致。
《孟子·滕文公下》: 比而得禽獸,雖若丘陵,弗為也。
《詩經·六月》: 比物四驪、閑之維則。
勾結。
《荀子·不苟》: 君子易知而難狎,易懼而難脅,畏患而不避義死,欲利而不為所非,交親而不比,言辯而不辭,蕩蕩乎其有以殊於世也。
《春秋左傳·昭公十四年》: 楚令尹子旗有德於王,不知度與養氏比,而求無厭,王患之。
《韓詩外傳·卷二》: 君子易和而難狎也,易懼而不可劫也,畏患而不避義死,好利而不為所非,交親而不比,言辯而不亂。
《管子·重令》: 所好惡,不違於上;所貴賤,不逆於令,毋上拂之事,毋下比之說,毋侈泰之養,毋逾等之服。
阿私,偏袒。
《春秋左傳·襄公三年》: 稱其讎,不為諂,立其子,不為比,舉其偏,不為黨。
《新序·雜事一》: 君子謂祁奚能舉善矣,稱其讎不為諂,立其子不為比。
合,適合。
《莊子·逍遙遊》: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管子·五輔》: 中正比宜,以行禮節。
和諧,和睦。
《春秋繁露·同類相動》: 百物去其所與異,而從春所與同,故氣同則會,聲比則應,其驗然也。
《呂氏春秋·應同》: 類固相召,氣同則合,聲比則應。
輔助,佐助。
《國語·齊語》: 桓公召而與之語,訾相其質,足以比成事,誠可立而授之。
密,密集。
《詩經·良耜》: 其崇如墉、其比如櫛。
《呂氏春秋·達鬱》: 肌膚欲其比也,血脈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誌欲其和也,精氣欲其行也,若此則病無所居而惡無由生矣。
皆,都,到處。
《戰國策·張儀說秦王》: 出其父母懷衽之中,生未嚐見寇也,聞戰頓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斷死於前者比是也。
及,等到。
《史記·高祖本紀》: 自度比至皆亡之,到豐西澤中,止飲,夜乃解縱所送徒。
《晏子春秋·景公冬起大台之役晏子諫》: 晏子使於魯,比其返也,景公使國人起大台之役,歲寒不已,凍餒之者鄉有焉,國人望晏子。
為,替。
《孟子·梁惠王上》: 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
通“庀”:治理。
《莊子·徐無鬼》: 農夫無草萊之事則不比,商賈無市井之事則不比。
“比”在文言文中怎麼解釋?
比及三年 比,等到; 比比皆是 處處; 天涯若比鄰 比,近。不知道你問的是哪一個?
文言文比是什麼意思
文言文中“比”的意思較多,具體如下:
1.比較,比量。
《孟子·告子下》: 取色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色重?
2.比擬,看成和...一樣。
《春秋左傳·襄公五年》: 書曰,叔孫豹,鄫大子巫,如晉,言比諸魯大夫也。
3.類似,相像。
《史記·天官書》: 太白白,比狼;赤,比心;黃,比參左肩;蒼,比參右肩;黑,比奎大星。
4.比方,比喻。
《禮記·學記》: 古之學者:比物醜類。
5.比照,與...相當。
《韓非子·內儲說上》: 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
6.例,可以仿效或依據的事情。
《韓非子·有度》: 故曰:巧匠目意中繩,然必先以規矩為度;上智捷舉中事,必以先王之法為比。
7.親,親近。
《史記·司馬穰苴列傳》: 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後勒兵。
《尚書·伊訓》: 敢有侮聖言,逆忠直,遠耆德,比頑童,時謂亂風。
8.接近,靠近,挨近。
《戰國策·八年謂魏王》: 或以政教不修,上下不輯,而不可恃者;或有諸侯鄰國之虞,而不可恃者;或以年穀不奉,畜積竭盡,而不可恃者;或化於利,比於患。
9.並列,並排。
《史記·蘇秦列傳》: 倍韓、魏之地,過衛陽晉之道,徑乎亢父之險,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比行,百人守險,千人不敢過也。
《鬼穀子·中經》: 雖有美行盛譽,不可比目合翼相須也。
10.齊等,同樣。
《孟子·滕文公上》: 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
11.協調,配合一致。
《孟子·滕文公下》: 比而得禽獸,雖若丘陵,弗為也。
《詩經·六月》: 比物四驪、閑之維則。
12.勾結。
《荀子·不苟》: 君子易知而難狎,易懼而難脅,畏患而不避義死,欲利而不為所非,交親而不比,言辯而不辭,蕩蕩乎其有以殊於世也。
《管子·重令》: 所好惡,不違於上;所貴賤,不逆於令,毋上拂之事,毋下比之說,毋侈泰之養,毋逾等之服。
13.阿私,偏袒。
《春秋左傳·襄公三年》: 稱其讎,不為諂,立其子,不為比,舉其偏,不為黨。
《新序·雜事一》: 君子謂祁奚能舉善矣,稱其讎不為諂,立其子不為比。
14.合,適合。
《莊子·逍遙遊》: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15.輔助,佐助。
《國語·齊語》: 桓公召而與之語,訾相其質,足以比成事,誠可立而授之。
16.密,密集。
《詩經·良耜》: 其崇如墉、其比如櫛。
《呂氏春秋·達鬱》: 肌膚欲其比也,血脈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誌欲其和也,精氣欲其行也,若此則病無所居而惡無由生矣。
17.皆,都,到處。
《戰國策·張儀說秦王》: 出其父母懷衽之中,生未嚐見寇也,聞戰頓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斷死於前者比是也。
18.及,等到。
《史記·高祖本紀》: 自度比至皆亡之,到豐西澤中,止飲,夜乃解縱所送徒。
《晏子春秋·景公冬起大台之役晏子諫》: 晏子使於魯,比其返也,景公使國人起大台之役,歲寒不已,凍餒之者鄉有焉,國人望晏子。
19.為,替。
《孟子·梁惠王上》: 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
20.通“庀”:治理。
《莊子·徐無鬼》: 農夫無草萊之事則不比,商賈無市井之事則不比。
比字在文言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動詞,並列;挨著。《核舟記》:“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副詞,接連。《史記·呂太後本紀》:“又比殺三趙王。”
動詞,勾結。《韓非子·孤憤》:“朋黨比周以弊主。”
動詞,比較。《涉江》:“與天地兮比壽。”
名詞,比喻,一種傳統的表現方法。
副詞,都,皆。《戰國策·齊策》:“夫中山千乘之國也,而敵萬乘之國二,再戰比勝。”
副詞,近來。《祭十二郎文》:“比得軟腳病,往往嶴 劇。”
介詞,等到,及。《項脊軒誌》:“比去,以手闔門。”
介詞,為,替。《孟子·梁惠王上》:“願比死者一灑之。”
介詞,比起……來。《捕蛇者說》:“今吾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
【又】動詞,比擬,認為和……一樣。《隆中對》:“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古代文言文中格,奪,比都是什麼意思
格
動詞義:
1、阻止;擱置。
形格勢禁 ,則自為解耳。——《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附《孫臏傳》
2、糾正;匡正。
人不足與適(同“謫”)也,政不足閑(非議)也;惟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孟子·離婁上》
3、推究。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禮記·大學》
4、量度;衡量。
5、擊打;格鬥。
格者不舍。——《荀子·議兵》
窮寇不格。——《周書·武稱》
皆可格殺。——《後漢書·劉盆子傳》
乃解衣就(接受)格。——《後漢書·鍾離意傳》
男兒寧當格鬥死,何能怫鬱築長城。——《玉台新詠·飲馬長城窟行》
6、擊殺;搏殺。
郢人等告定國,定國使謁者以他法劾捕格殺郢人以滅口。——《史記·荊燕世家》
7、抗拒;抗禦。
嚐從行,有所衝陷折關及格猛獸。——《史記·李將軍列傳》
8、古書借“格”為“佫”。來到;到達。
光被四表,格於上下。——《書·舜典》
格爾眾庶,悉聽朕言。——《書·湯誓》
天迪格保。——《書·召誥》
惟先格王。——《書·高宗肜日》
祖考來格。——《書·益稷》
格於皇天。——《書·君誥》
形容詞義:
1、拘執。
2、被限製;受局限。
3、聖的。
4、吉祥。
5、正確。
6、通“嘏”(gǔ)。大。
孝友時格,永乃保之。——《儀禮·士冠禮》
以格於主人。——《儀禮·少牢饋食禮》
奪
動詞義:
1、會意字。金文字形,上麵象振翅欲飛的鳥,下麵是手(又、寸),其意思是:這隻振翅欲飛的鳥,眼看著就要從手中失脫掉。本義:喪失。
奪,手持隹失之也。——《說文》
給奪慈仁。——《禮記·仲尼燕居》。注:“猶亂也。”
精氣奪則虛。——《素問·通評虛實論》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論語·子罕》
勿奪農時。——《荀子·富國》
2、強取。
奪,取也。——《玉篇》
人奪女妻而不怒。——《左傳·文公十八年》
奪其印符。——《史記·淮陰侯列傳》
奪攘矯虔。——《書·呂刑》
秦王度之,終不可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記·項羽本紀》
3、用力衝開;衝出。如:奪門(破門;奮力衝開門);眼淚奪眶而出。
4、競先取得。
被澤徒深厚,慚無奪錦才。——高啟《謝賜衣》
5、剝奪;削除。
脅服奪(罷免)其官。——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
比
動詞義:
1、會意字。從二匕,匕亦聲。甲骨文字形,象兩人步調一致,比肩而行。它與“從”字同形,隻是方向相反。《說文》:“二人為從,反從為比。”本義:並列;並排。
比物四驪。——《詩·小雅·六月》
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其名謂之鶼鶼。——《爾雅·釋鳥》
危東六星,兩兩相比曰司空。——《史記·天官書》
比其具。——《周禮·世婦》。注:“次也。”
及獻比禽。——《周禮·田仆》
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孟子·滕文公上》
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戰國策·燕策》
納比籠中。——《聊齋誌異·促織》
2、連接;接近。
家人失火,屋比延燒。——《史記·汲黯列傳》
3、比較;考校;核對。
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楚辭·涉江》
4、及;等到。
比至定陶,再破 秦軍。——《史記·項羽本紀》
5、勾結;偏愛。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
立其子,不為比(偏愛)。——《左傳·襄公三年》
6、等同。
刑餘之人,無所比數。——漢· 司馬遷《報任安書》
7、通“庀”。具備。
比樂官,展樂器。——《周禮·大胥》
及祭祀,比其具。——《周禮·世婦》
以敦比其事業。——《荀子·榮辱》
8、官府限期辦好公事。
宰嚴限追比。(追征。縣令嚴定期限,催促交納。)——《聊齋誌異·促織》
形容詞義:
1、接近;親近。
使小國事大國,大國比小國。——《周禮·夏官》
2、密(與“稀”、“疏”相對)。
比,密也。——《說文》
其比如櫛。——《詩·周頌·良耜》
是與比周。——《左傳·文公十八年》。注:“比,近也。周密也。”
3、和諧。
聲比則應。——班固《漢書》
名詞義:
1、比喻;比方。
副詞義:
1、皆;都;同等地。
再戰比勝。——《戰國策·齊策》
2、連續;頻頻。
比投不釋。——《禮記·投壺》
間者數年比不登。——《漢書·文帝紀》
比年日蝕。——《漢書·張延壽傳》
三人比坐事死。——《漢書·公孫賀傳》
地比震動。——《漢書·翼奉傳》
比三年日蝕。——《漢書·外戚傳》
始至之時,歲比不登。(登:豐收)——蘇軾《超然台記》
3、近來。
臣比在晉也,不敢直言。——《呂氏春秋·先織》
介詞義:
1、比起。
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曹操比於袁紹。——《三國誌·諸葛亮傳》
2、為;替。
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孟子·梁惠王上》
3、及;等到。
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餘。——《史記·陳涉世家》
比至南郡,而琮已降。——《資治通鑒》
比去,以手闔門。——明· 歸有光《項脊軒誌》
比 在文言文中的翻譯
◎【 比】【 bǐ】〈動〉
(1) (會意。從二匕,匕亦聲。甲骨文字形,象兩人步調一致,比肩而行。它與“從”字同形,隻是方向相反。《說文》:“二人為從,反從為比。”本義:並列;並排)
(2) 同本義 [be nextor near to]
比物四驪。——《詩·小雅·六月》
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其名謂之鶼鶼。——《爾雅·釋鳥》
危東六星,兩兩相比曰司空。——《史記·天官書》
比其具。——《周禮·世婦》。注:“次也。”
及獻比禽。——《周禮·田仆》
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孟子·滕文公上》
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戰國策·燕策》
納比籠中。——《聊齋誌異·促織》
(3) 又如:比肩(肩碰肩,謂高矮差不多);比物(排比同類事物);比集(排比彙集);比綴(編排連綴)
(4) 連接,接近 [be close to;be near to]
家人失火,屋比延燒。——《史記·汲黯列傳》
(5) 又如:比戶(比家,比舍,比屋。一家挨著一家;家家戶戶);比屋(隔壁);比裏(鄰裏,鄉裏)
(6) 比較;考校,核對 [compare;contrast]
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楚辭·涉江》
(7) 又如:比量(比照);比類(比照舊例);比句(— gōu,核對檢查簿籍);比次(考校);比並(相比);比勢(較量武藝;比試);比迸(比武較量)
(8) 及,等到 [arrive]
比至定陶,再破 秦軍。——《史記·項羽本紀》
(9) 比擬 [draw an analogy;liken to]。如:比象(比像。比擬,象征);比傅(勉強類比並不能相比的事物);比尚(比配)
(10) 勾結;偏愛 [collude with]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
立其子,不為比(偏愛)。——《左傳·襄公三年》
(11) 又如:朋比為奸;比周(勾結);比黨(拉幫結派)
(12) 等同[be equal to]
刑餘之人,無所比數。——漢· 司馬遷《報任安書》
(13) 又如:比伍(等同,匹敵);比伉(匹偶)
(14) 通“庀”。具備 [possess;have]
比樂官,展樂器。——《周禮·大胥》
及祭祀,比其具。——《周禮·世婦》
以敦比其事業。——《荀子·榮辱》
(15) 官府限期辦好公事 [set a time limit for]
宰嚴限追比。(追征。縣令嚴定期限,催促交納。)——《聊齋誌異·促織》
(16) 又如:比捕(限期捉拿人犯);比卯(舊時地方衙門中差役的名簿叫“卯簿”。百姓有欠糧的,按卯簿派差役去催繳,如到期不繳,拘衙受刑叫“比卯”)
◎【 比】【 bǐ】〈形〉
(1) 接近;親近 [intimate]
使小國事大國,大國比小國。——《周禮·夏官》
(2) 又如:比近(親近);比周(親近);比昵(親近);比善(和睦親近);比日(近日;每日);比世(近世,近代);比辰(近時,近日);比者(近來);比歲(近年);比際(此時,這時)
(3) 密(與“稀”、“疏”相對) [dense]
比,密也。——《說文》
其比如櫛。——《詩·周頌·良耜》
是與比周。——《左傳·文公十八年》。注:“比,近也。周密也。”
(4) 又如:比甲(馬甲)
(5) 和諧 [harmonous]
聲比則應。——班固《漢書》
◎【 比】【bǐ】〈名〉
(1) 比喻,比方 [metaphor]。如:比似(如同);比偶(排比對偶);比興(比與興);比諷(用“比”的方法諷喻)
(2) 比較兩個同類數量的倍數關係,其中一數是一另一數的幾倍或幾分之幾 [ratio]。如:三與五之比,等於五分之三
(3) 姓
◎【 比】【bǐ】〈副〉
(1) 皆,都,同等地 [all]
再戰比勝。——《戰國策·齊策》
(2) 又如:比隆(同等興盛);比行(並行)
(3) 連續,頻頻 [frequently]
比投不釋。——《禮記·投壺》
間者數年比不登。——《漢書·文帝紀》
比年日蝕。——《漢書·張延壽傳》
三人比坐事死。——《漢書·公孫賀傳》
地比震動。——《漢書·翼奉傳》
比三年日蝕。——《漢書·外戚傳》
始至之時,歲比不登。(登:豐收)——蘇軾《超然台記》
(4) 近來 [lately;recently]
臣比在晉也,不敢直言。——《呂氏春秋·先織》
◎【 比】【bǐ】〈介〉
(1) 比起 [than]
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曹操比於 袁紹。——《三國誌·諸葛亮傳》
(2) 又如:他比你高
(3) 為;替 [for]
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孟子·梁惠王上》
(4) 及,等到 [till]
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餘。——《史記·陳涉世家》
比至南郡,而 琮已降。——《資治通鑒》
比去,以手闔門。——明· 歸有光《項脊軒誌》
古文詞語的意思是:“比得上”的詞
一、《傷仲永》
1.出處:選自《臨川先生文集》
2.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號半山也被稱為王文公;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3.代表作:《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三經新義》中的《周宦新義》殘卷、《老子》若幹條。
4.內容理解:告訴我們學習和教育對於人才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
5.字詞句:
A.字音:環謁〔ye〕 泯〔min〕然 稱〔chen〕 夫〔fu〕
B. 詞義:
⑴.通假字:
①.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扳通“攀”,牽、引。
②.賢於材人遠矣: “材”通“才”,才能。
③.未嚐識書具: “嚐”同“曾”,曾經。
⑵.古今異義:
①.是:古義此,與“自”組合意為“自從”,eg:自是指物作詩立就;今為判斷詞。
②.或:古義不定代詞,有的,eg:或以錢幣乞之;今義為或許。
③.文理:古義是文采和道理,eg:其文理皆有可觀者;今表示文章內容或語句方麵的條理。
⑶.一詞多義:
①.自:a.自己,eg:並自為其名;b.從,eg: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②.聞:a.聽說,eg:餘聞之也久;b.名聲,eg:不能稱前時之聞。
③.其:a.這,eg:其詩以養父母;b.他的,eg:稍稍賓客其父。
④.並:a.連詞,並且,eg:並自為其名;b.副詞,全,都,eg: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⑤.名:a.名詞,名字,eg:並自為其名;b.動詞,說出,eg:不能名其一處也。
⑥.賓客:a.動詞,以賓客之禮相待,eg:稍稍賓客其父;b.名詞,客人,eg: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
⑦.就:a.動詞,完成,eg:自是指物作詩立就;b.動詞,從事,做,eg:蒙乃始就學。
⑧.然:a.代詞,這樣,eg:父利其然也;b.形容詞詞尾,……的樣子,eg:泯然眾人矣。
⑨.於:a.介詞,此,eg:賢於材人遠也;b.介詞,在,eg:與廳事之東北角。
⑩.為:a.動詞,作為,eg:其讀以養父母,收族為意;b.動詞,成為,eg:卒之為眾人。
⑩.夫:a.指示代詞,那些,eg:今夫不受之天;b.名詞,丈夫,eg:夫起大呼。
⑷.詞語活用:
①.忽啼求之(啼,哭著,動詞作狀語。)
②.父異焉(異,奇怪,形容詞作動詞。)
③.賓客其父(賓客,名詞作動詞。以賓客之禮相待。)
④.父利其然(利,作動詞。)
⑤.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日,每天,作狀語;環謁,四處拜訪。)
⑸.重點詞語翻譯:
①.世隸耕(隸,屬於。) ②. 不至:沒有達到(要求)。
③.稱前時之聞(稱,相當。) ④.通悟:通達聰慧。
⑤.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關係,;收,聚、團結。
⑥.彼其:他。 ⑦.泯然:完全。
⑧.賢於材人:勝過有才能的人;賢,超過;材人,有才能的人。
C.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①.判斷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全局表判斷。)
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務農。
②.省略句:a.不使學。(即“不使之學”,省略賓語)
不讓方仲永學習。
b.令作詩。(即“令其做詩”,省略賓語)
我叫方仲永作詩。
c.還自揚州。(省略主語“我”)
(我)從揚州回鄉。
d.受之天。(“之”後省略“於”)
先天得到的。
③.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同鄉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用錢幣求仲永題詩。
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與邑人,不使學:(他的)父親以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縣裏的人,不讓他學習。
⑤.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的多。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
⑥.其詩以養其父母,收族為意: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為內容。
⑦.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從此,指定事物叫他作詩,他立即寫成。
⑧.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叫他做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跟以前聽說的相當了。
⑨.今夫不受之天,故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那麼,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難道之成為普通人就完了嗎?
備注:文章屬於一篇隨筆,采用的是欲抑先揚的寫法。
二、《木蘭詩》
1.出處:又叫《木蘭辭》,這是南北朝時北方名歌中的一首 敘事詩 ,選自宋代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這首詩後經文人加工潤色,被曆代傳誦,與《孔雀東南飛》合稱為我國詩歌史上的“雙璧”,二者異曲同工,互相輝映,對後代的文學藝術產生過不小的影響。
2.字詞句:
A.字音:機杼〔zhu〕 鞍韉〔an jiang〕 轡〔pei〕頭 鳴濺濺〔jian〕 金柝〔tuo〕 阿姊〔zi〕 霍霍〔huo〕 可汗〔ke han〕 貼:軍帖〔tie〕;貼〔tie〕黃花;字帖〔tie〕
B.詞義:
⑴.通假字:
①.對鏡帖花黃:“帖”通“貼”,粘,粘貼。 ②.出門看火伴:“火”通“夥”。
⑵.古今異義:
①.爺:古義指父親,eg:卷卷有爺名;今指爺爺,即父親的父親。
②.走:古義為跑,雙兔傍地走;今義行走。
③.但:古義為隻,副詞,eg: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今常用作轉折連詞。
④.郭:古義為外城,eg:出郭相扶將;今僅用作姓氏。
⑶.一詞多義:
市:a.集市,eg:東市買鞍馬;b.買,eg:願為市鞍馬。(名詞作動詞。我願意為此去買鞍馬。)
買:a.買(東西), eg:東市買駿馬;b.雇,租,eg:欲買舟而下。
⑷.詞語活用:
①.“何”疑問代詞作動詞,是什麼。問女何所思。
②.“策”名詞作動詞,登記。策勳十二轉
③.“騎”動詞作名詞,戰馬。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⑷.重點詞語翻譯:
①.旦:早晨。 ②.濺濺:流水聲。 ③. 胡騎:胡人的戰馬。
④.強,有餘。 ⑤.不用:不願做。 ⑥. 扶將:扶持。
⑦.賞賜百千強:賞賜很多財物。
C.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①.省略句:願為市鞍馬。(願為‘此’市鞍馬”,“此”指代父從軍這件事。)
願意為此去買鞍馬。
②. 倒裝句:問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裝。賓語前置。)
問一聲閨女想的是什麼?
③.萬裏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木蘭)不遠萬裏奔赴戰場,跨越關山嶺(疾行)如飛。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 寒冷的月光照射著鎧甲。將軍(身經)百戰出生入死,壯士(轉戰)多年(凱旋而)歸來。
④.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對著窗戶,梳理著烏雲般(美麗)的頭發,對著鏡子(在前額)貼上花黃。
D.備注:本課出現很多句式,如複遝句、頂真句/聯珠句、排比句等。內容上詳略處理得當。
三、《孫權勸學》
1.出處:選自《資治通鑒》
2.作者:北宋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字君實,世稱涑水先生。
3.文學影響:司馬遷主持編寫的《資治通鑒》是我國第一部重要的 編年體通史 ,共294卷,記述了公元前403年(戰國時期)至公元959年(五代時期)共1362年的史實。全書內容以政治軍事為主,略講經濟、文化,長於描寫戰爭。《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等都是本書描寫戰爭的代表作。這裏“資”是“幫助”;“治”是治理;“通”是“通史”;“鑒”是“借鑒”;整個書名的意思是:以曆史上的得失為鑒戒來幫助加強政治。
4.字詞句:
A.詞義:
⑴.古今異義:
①.但,古義為隻,eg:但當涉獵;今為轉折連詞。
②.治,古義為研究,eg: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今為治理。
③.博士,古義為官職,eg: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今為學位。
⑵.一詞多義:
①.以:a.用,eg:以軍中多務;b.與“為”譯為“認為”,eg:自以為大有所益。
②.當:a.掌管,eg:當除掌事;b.應當,eg:但當涉獵。
③.見:a.知道,eg:見往事耳(了解曆史罷了。);b.認清,識別,eg: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動詞,看見,見漁人,乃大驚。
④.若:a.動詞,比得上,eg:孰若孤;b.介詞,好象,eg:仿佛若有光。
⑤.之:a.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eg:大兄何見事之晚乎?b.助詞,的,eg:於廳事之東北角。
⑶.重點詞語翻譯:
①.當塗:當道,當權。 ②.辭:推托。 ③.及魯肅過尋陽:及,到了…的時候。
④.才略:政治或軍事方麵的才幹和謀略。 ⑤.涉獵:粗略地閱讀。
⑥.刮目相看: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⑥.更:更新。
⑶.成語
①.吳下阿蒙:比喻學識尚淺。
②.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C.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①.倒裝句:大兄何見事之晚乎!(“何見事”應“見事何”,疑問句賓語前置。)
老兄你為什麼看事情的變化這麼晚呢?
②.省略句:肅遂拜蒙母。(“拜”後省略介詞“於”。)
魯肅於是拜見了呂蒙的母親。
③.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我難道是想讓你鑽研經史典籍而成為博士嗎?
④.但當涉獵,見往事耳:隻不過應當廣泛地學習知識,懂得過去的教訓罷了。
D.備注:本文以對話為主,語言形象,使人感受到人物說話是的口吻、神態和心理。詳略得當。
四、《口技》
1.出處:節選自《虞初新誌·秋聲詩自序》
2.作者:林嗣環,字鐵崖,明末清初人。①.
3.代表作:《鐵崖文集》《秋聲詩》《虞初新誌》
4.文學影響:《虞初新誌》是清張潮編選的 筆記小說集 ,共二十卷,多數作品文字優美,有些也對當時社會不合理現象有所反映。
5.字詞句:
A.字音:少頃〔qing〕 囈〔yi〕語 齁〔hou〕 曳〔ye〕屋 許許〔hu〕聲
B.詞義:
⑴.通假字:滿坐寂然:“坐”通“座”,座位,這裏指座位上的人,即賓客;全場靜悄悄的。
⑵.古今異義:
①.但:古義為隻,eg: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今表轉折連詞。
②.聞:古義為聽,eg:微聞有鼠作作索索;今義用鼻子嗅。
③.股:古義為大腿,eg:兩股戰戰;今為屁股。
④.走: 古義為跑, eg:兩股戰戰, 幾欲先走;今為步行。
⑤.雖:古義為即使,表假設連詞。eg:雖人有百手;今義雖然,標轉折連詞。
⑶.一詞多義:
①.乳:a.動詞,喂奶,eg:婦撫兒乳;b.名詞,乳頭,eg:兒含乳啼。
②.絕:a.副詞,極,eg:以為妙絕;b.動詞,盡、消失,eg:群響畢(全,都)絕。
③.妙:a.名詞,妙處,eg:眾妙畢備;b.形容詞,美妙,奇妙,eg:以為妙絕。
④.指:a.名詞,指頭,eg:手有百指;b.動詞,指出,指明,eg:不能指其一端。
⑤.作:a.擬聲詞,eg:有鼠作作索索;b.開始,文中是發出聲音,eg:…百千其作。
⑥.間: a.動詞,夾雜,中eg:間有裏拉崩倒之聲;b.動詞,間斷,eg:遂與外人見隔。
⑦.是:介a.詞,這,eg:當是時;b.判斷動詞,eg:問今是何世。
⑷.詞語活用: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詞作動詞,擅長;京城中有個擅長口技藝術的人。)
②.不能名其一處(名,名詞作動詞,說出;不能夠說出其中的一個地方。)
③.會賓客大宴(宴,名詞作動詞,舉行宴會;會,適逢;正碰上有家人大擺宴席請客。)
⑸.重點詞語翻譯:
①.少頃:一會兒。 ②.既而:不久,緊接著。 ③.是時:…的時候。
④.未幾:不久。 ⑤.一時:同時。 ⑥.囈語:說夢話。
⑦.絮絮:連續不斷地說話。 ⑧.中間〔jian〕:其中夾雜著。
⑨.意少舒:心情稍微放鬆了些;少,稍微;舒,伸展、鬆弛。
⑩.稍稍:漸漸。 ⑩.傾側:翻倒傾斜。 ⑩.齁:打鼾。
C.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①.倒裝句:會賓客大宴。(應為“會大宴賓客”,賓語前置。)
正碰上由家人大擺宴席請客。
②.凡所應有,無所不有:應有盡有。文中形容聲音之雜。
③.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在這時候,客人們沒有一個不驚慌變色離開座位,個個捋起袖子,露出胳膊,兩條腿直發抖,幾乎都想搶先逃走。
五、《短文兩篇》——《誇父逐日》、《兩小兒辯日》
1.出處:《山海經》;《列子》
2.作者:第二篇選自作者是戰國時鄭國人列禦寇。
3.文學影響:《山海經》是我國古代地理著作,共18篇,內容包括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及山川、道裏、民族、物產、藥物、祭祀等,並保存了不少遠古神話傳說。《誇父逐日》是我國最早的神話之一。
4.字詞句:
A.詞義:
⑴.通假字:“知”通“智”,eg:孰為汝多知乎?
⑵.古今異義:
①.湯:古義熱水,eg:日中如探湯;今常用於食物煮後所得的汁水。
②.汝: 古義為代詞“你”,eg:孰為汝多知乎?今為姓氏。
③.去:古義為離,eg:我以日始出時出人近。今為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
⑶.一詞多義:
①.為:a.動詞,是,eg:此不為遠者;b.動詞,說,eg:孰為汝多知乎?c.作,eg:化為鄧林;d.認為,eg:孰為汝多知乎?
②.其:a.介詞,那,eg:問其故;b.介詞,它,eg:及其日中;c.介詞,他的或他們的,eg:棄其杖。
⑷.詞語活用:
①.孔子東遊(東,名詞作狀語,到東方。)
孔子到東方遊曆。
②.而日中時遠也(遠,形容詞作動詞,離人遠的。)
正午時離人遠。
C.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①.倒裝句:孰為汝多知乎?(應“孰為汝知多乎”,謂語前置,起強調作用。)
誰說你知識淵博呢?
②.省略句:未至,道渴而死。(“未至”前省略了“誇父”)
誇父還沒有趕到太湖,就在半路渴死了。
日中如探湯。(應“日中如於之探於湯”;省略介詞和賓語;)
正午時像(把手)伸(向 )熱水。
③.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
譯:誇父和太陽賽跑,他一直追趕到太陽落山的地方;這時,他口渴想要喝水;他就到黃河、渭水去喝;
黃河與渭水的水都不夠誇父喝,於是,他又到北邊大湖去喝。 (逐走:競跑,賽跑)
④.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去人)遠也。 (以:認為。 去:距離。)
譯: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距離人們要近一些,而到了中午的時候,就要距離人們遠一些。
⑤.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譯:太陽剛出來的時候,人們感覺非常的清涼;到了中午,就好像<把手>伸<向>熱水一樣燙人;這難道不是因為近一點炎熱而遠一些清涼嗎?
六、《狼》
1.出處:選自《聊齋誌異》
2.作者:清代文學家蒲鬆齡所著。詳情見7年級上冊《山市》。
3.字詞句:
A. 字音:綴〔li〕行 苫蔽〔shan bi〕 尻〔kao〕尾
B. 詞義:
⑴.通假字:“止”通“隻”,隻有,eg:止有剩骨。
⑵.古今異義:
①.耳:古文言文中出現在句尾時,通常解釋為“罷了”,eg:隻增笑耳。今為耳朵。
②.股:古義為大腿,eg:身已半入,隻露尻尾;今為屁股。
⑶.一詞多義:
①.止:a.隻有,eg:止有剩骨;b.停止,eg:一狼得骨止。
②.敵:a.動詞,敵對,文中是脅迫、攻擊,eg:恐前後受其敵;b.名詞,敵人,eg:蓋以誘敵。
③.之:a.補充音節,無義,eg:久之,目似瞑,意暇甚;b.代詞,指狼,eg:又數刀弊之。
④.意:a.神情、態度,eg:意暇甚;b.動詞,企圖,打算,eg:意將遂入以攻其後也。
⑤.前:a.前麵,eg:其一犬坐於前;b.動詞,上前,eg:狼不敢前。
⑥.恐:a.擔心,eg:恐前後受敵;b.恐怕,eg:不治將恐深。
⑷.詞語活用:
①.其一犬坐於前(犬,名詞作狀語,像狗一樣);
②.一屠晚歸(屠,動詞作名詞,指屠戶,一個屠戶傍晚回家。)
③.一狼洞其中(洞,名詞作動詞,“打洞”的意思。另一隻狼正在那裏打洞。)
④.恐前後受其敵(敵,名詞做動詞,攻擊,脅迫的意思)
⑤.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隧,名詞作動詞狀語,“鑽洞”的意思,企圖打穿柴草堆鑽過去…)
⑸.重點詞語翻譯:
①.顧:回頭看,文中指往旁邊看;eg:顧野有麥場。 ②.苫蔽:覆蓋、遮蔽。
③.少〔shao〕時:一會兒。 ④.弛:放鬆,文中指卸下;eg:弛擔持刀。
⑤.久之:過了一會兒。 ⑥.暴:突然;屠暴起。
⑦.意暇甚:神情很悠閑。意,神情、態度;暇,空閑。
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①.倒裝句:投以骨(是“以骨投”的倒裝;“以”介詞,譯為“把”介詞結構後置。)
②.省略句:a.投以骨(應“投<之>以骨”,之,代狼。)
把骨頭投向(狼)。
b.場主積薪其中(應積薪<於>其中,省略介詞“於”。)
場主在那裏堆積了柴草。
c.一狼洞其中(一狼洞<於>其中 ,省略介詞“於”。)
另一隻狼正在那裏打洞。
d.屠戶乃奔倚其下(屠戶乃奔倚<於>其下,省略介詞“於”。)
屠戶就跑過去背靠在柴草堆下麵。
③.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骨頭已經(扔)光了,而兩隻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
④.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一隻狼徑直走開了,另一隻像狗一樣蹲坐在(屠戶的)前麵。
⑤.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屠戶)才明白前麵那隻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來誘惑對方的。
七、文言文中的時間短語
表示突然發生:忽 忽然
表示同時發生:一時
表示相繼發生:既而
表示在特定的時間內發生:是時
表示過了很短時間就發生:少頃 未幾 俄而 少時 久之望塵莫及——及:比得上
語文。文言文。“比”這個字在文言中有“近來”的意思嗎?
動詞,並列;挨著。《核舟記》:“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副詞,接連。《史記·呂太後本紀》:“又比殺三趙王。”
動詞,勾結。《韓非子·孤憤》:“朋黨比周以弊主。”
動詞,比較。《涉江》:“與天地兮比壽。”
名詞,比喻,一種傳統的表現方法。
副詞,都,皆。《戰國策·齊策》:“夫中山千乘之國也,而敵萬乘之國二,再戰比勝。”
副詞,近來。《祭十二郎文》:“比得軟腳病,往往嶴 劇。”
介詞,等到,及。《項脊軒誌》:“比去,以手闔門。”
介詞,為,替。《孟子·梁惠王上》:“願比死者一灑之。”
介詞,比起……來。《捕蛇者說》:“今吾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
【又】動詞,比擬,認為和……一樣。《隆中對》:“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比不上 古文中怎麼說
1、“不若”,《鄒忌諷齊王納諫》—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2、“不及”《師說》-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3、“不如” 《為學》——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於>於>於>之>向>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