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的成語有哪些
襄的成語有哪些 :
襄螢映雪、
宋襄之仁、
懷山襄陵
襄螢映雪 [xiāng yíng yìng xuě]
基本釋義
用袋裝螢火蟲照書本用雪反光苦學
出 處
元·賈仲名《蕭淑蘭》第一折
以衷字開頭的成語
31個衷字開頭的成語及詞語
查 詞
衷情, zhōng qíng 內心的感情
抒發衷情
衷心, zhōng xīn 無保留地,忠實的、熱情
發自內心的;真心
衷心讚美
衷創, zhōng chuàng 基本解釋
裹傷。 宋 陸遊 《鵝湖夜坐書懷》詩:“ 裴度 請討 蔡 ,奏事猶衷創。”按,此指 元和 十年 裴度 遇刺。
衷鑒, zhōng jiàn 基本解釋
明察衷曲。 南朝 梁 江淹 《蕭驃騎讓封第三表》:“臣再抽慊情,辭偽理屈,側守圭漏,伏望衷鑒。”
衷據, zhōng jù 基本解釋
正確的根據。 清 章學誠 《邵與桐別傳》:“ 宋 明 兩朝紀載,皆稾薈於 浙 東,史館取為衷據。”
衷甸, zhōng diàn 基本解釋
亦作“ 衷乘 ”。古代指兩馬一轅的卿車。甸,通“ 乘 ”。《左傳·哀公十七年》:“ 良夫 乘衷甸,兩牡。” 杜預 注:“衷甸,一轅,卿車。” 陸德明 釋文:“甸,時證切。” 孔穎達 疏:“甸,即乘也。四丘為甸,出車一乘,故以甸為名,是古者乘、甸同也……兵車,一轅而二馬夾之,其外更有二驂,是為四馬。今止乘兩牡,而謂之衷乘者,衷,中也,蓋以四馬為上乘,兩馬為中乘。大事駕四,小事駕二,為等差故也。”《周禮·地官·小司徒》“四丘為甸” 漢 鄭玄 注:“甸之言乘也,讀如衷甸之甸。”
衷私, zhōng sī 基本解釋
(1).內中私下。 宋 蘇軾 《論高麗進奉第二狀》:“既是衷私舍施僧院,即朝廷難為回賜。”
(2).指內中隱私。 宋 趙升 《朝野類要·文書》:“其有所謂內探、省探、衙探之類,皆衷私小報,率有漏泄之禁,故隱而號之曰新聞。”
衷襦, zhōng rú 基本解釋
襯在裏麵的短衣。 清 唐甄 《潛書·富民》:“昔者 明太祖 衷襦之衣,皆以梭布。”
衷音, zhōng yīn 基本解釋
中音。指介於小大、輕重、清濁之間的雅正和諧之音。《呂氏春秋·適音》:“何謂適?衷音之適也……衷也者適也,以適聽適則和矣。樂無太,平和者是也。”
衷臆, zhōng yì 基本解釋
內心的情懷。 明 李東陽 《送錢先生致仕得臆字》詩:“入朝未浹宸,具疏寫衷臆。” 清 陳維崧 《念奴嬌·用前韻酬柘城李子金》詞:“轟豗拉雜,酒酣披瀝衷臆。”
衷衵, zhōng yì 基本解釋
貼身內衣。 清 洪亮吉 《適王氏亡姑權厝誌銘》:“割肌晨饋,則血溢衷衵。” 清 王韜 《淞濱瑣話·金玉蟾》:“命盡褫姬之衣服裙釵,僅留衷衵,逐令速去。”
衷乘, zhōng chéng 基本解釋
見“ 衷甸 ”。
衷愚, zhōng yú 基本解釋
愚忠。謂盡忠而不明事理。多用作臣子上言於帝王的自謙之詞。 明 無名氏 《鳴鳳記·易生避難》:“臣子道:‘願竭衷愚,掛冠去,複何辭。’”
衷愫, zhōng sù 基本解釋
見“ 衷素 ”。
衷藏, zhōng cáng 基本解釋
胸懷,內心。 宋 蔡襄 《士伸知己賦》:“匪衷藏之雅尚,羌得誌而弗為。”
衷誠, zhōng chéng 基本解釋
內心的誠意。《陳書·虞寄傳》:“將軍運動微之鑒,折從衡之辯,策名委質,自托宗盟,此將軍妙筭遠圖,發於衷誠者也。” 明 高啟 《送客至海上得誠字》詩:“結驩誰雲淺,一杯吐衷誠。”
衷服, zhōng fú 基本解釋
即衷裏衣。 清 蒲鬆齡 《聊齋誌異·雲蘿公主》:“一日曰:‘妾質單弱,不任生產。婢子 樊英 頗健,可使代之。’乃脫衷服衣 英 ,閉諸室。” 何垠 注:“衷服,近身服也。”參見“ 衷裏衣 ”。
衷裏衣, zhōng lǐ yī 基本解釋
貼身內衣。 明 夏完淳 《送別》詩:“佩君衷裏衣,明我長相憶。”亦省稱“ 衷衣 ”。 清 宣鼎 《夜雨秋燈錄·銀雁》:“其母嗔其歸晚,具告所以,嫗心德女,視紫布果為女之衷衣,疑有染,叱責之。”
衷衣, zhōng yī 基本解釋
見“ 衷裏衣 ”。
衷表, zhōng biǎo 內心和外表:關切之情,溢於衷表。
衷懇, zhōng kěn 基本解釋
出自內心的真誠情意。 唐 裴鉶 《傳奇·韋自東》:“有道士出於稠人中,揖 自東 曰:‘某有衷懇,欲披告於長者,可乎?’”
衷素, zhōng sù 基本解釋
亦作“ 衷愫 ”。內心真情。 南唐 李煜 《菩薩蠻》詞之三:“雨雲深繡戶,未便諧衷素。”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張眾甫》:“吟詠性靈,陶陳衷素,皆有佳篇,不能湮落。” 明 張居正 《答薊鎮巡撫陳我度言辭俸守製》:“恐公不達鄙意,而以孤為疎外於左右,故敢直吐衷愫如此。”
衷正, zhōng zhèng 基本解釋
中正。《國語·周語上》:“國之將興,其君齊明、衷正、精潔、惠和。”《國語·楚語下》:“民之精爽不攜貳者,而又能齊肅衷正。” 韋昭 注:“衷,中也。”
衷赤, zhōng chì 基本解釋
赤誠的心。 明 李贄 《答鄧明府書》:“非公聰明,孰能遽信餘之衷赤也哉!” 明 李贄 《覆鄧石陽書》:“苟一毫衷赤不盡,尚有纖芥為名作誑之語,青霄白日,照耀我心。”
衷腸, zhōng cháng 心裏的話;衷情
傾吐衷腸
衷曲, zhōng qǔ 衷腸;心事
訴說衷曲
衷腸話, zhōng cháng huà 基本解釋
出自內心的話。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三本第三折:“不是俺一家兒喬作衙,說幾句衷腸話。” 明 徐複祚 《投梭記·鬻女》:“臨行再說句衷腸話。”《紅樓夢》第十一回:“這裏 鳳姐兒 又勸解了一番,又低低說許多衷腸話兒。”
衷言, zhōng yán 基本解釋
心裏話。 明 陳子龍 《雜詩》之十三:“遇物皆衷言,當險若履夷。”
衷款, zhōng kuǎn 基本解釋
出自內心的真誠情意。 南朝 陳 徐陵 《為陳主答周主論和親書》:“希篤親鄰,敬聞衷款。”
衷甲, zhōng jiǎ 基本解釋
(1).在衣服裏麵穿鎧甲。《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辛巳,將盟於 宋 西門之外, 楚 人衷甲。” 杜預 注:“甲在衣中。”《後漢書·董卓傳》:“ 肅 以戟刺之, 卓 衷甲,不入,傷臂,墯車。”《資治通鑒·漢獻帝初平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衷甲者,披甲於內,而加衣甲上。” 宋 李清照 《上韓公樞密胡尚書》詩:“衷甲昔時聞 楚 幕,乘城前日記 平涼 。” 清 許旭 《閩中紀略》:“ 靖南 疑有密切處分,旁皇中夜,每每衷甲而寢。”
(2).指穿上盔甲登台演戲。 姚華 《曲海一勺·原樂》:“際茲新運,猶踵前非,人樂棼絲,心爭衷甲。”
衷襟, zhōng jīn 基本解釋
襄什麼什麼什麼的成語
襄螢映雪 [xiāng yíng yìng xuě]
基本釋義
用袋裝螢火蟲照書本用雪反光苦學
出 處
元·賈仲名《蕭淑蘭》第一折
百科釋義
原是車胤用口袋裝螢火蟲來照書本,孫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奮苦學的故事。後用“囊螢映雪”比喻家境貧苦,刻苦讀書
什麼什麼錦襄成語
[jǐn náng miào jì]
錦 囊 妙 計
錦囊妙計,錦囊是舊時封藏機密文件或詩稿的織錦口袋。舊小說裏描寫足智多謀的人把對付敵方的計策寫在紙條上,放在錦囊裏,以便當事人在緊急時拆閱。比喻有準備的巧妙辦法。
有關宋襄公的成語
宋襄公,春秋時宋國國君。前638年,宋襄公討伐鄭國,與救鄭的楚兵戰於泓水。楚兵強大,宋襄公講究“仁義”,要待楚兵渡河列陣後再戰,結果大敗受傷,次年傷重而死。那麼關於宋襄公的成語是什麼呢?
關於宋襄公的成語是“宋襄之仁”。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後擊之,宋師敗績。”
宋襄公想當盟主不成,反被楚王侮辱了一番,怨恨之情,痛入骨髓,但恨力不能及,又怪鄭文公提議尊楚王為盟主,就想去打鄭國,出一出氣。正在這時,鄭文公向楚國行朝禮,宋襄公知道後,更加惱火,就起傾國之兵,去討伐鄭國。鄭文公大驚,趕緊派人向楚國告急。
楚成王聞訊後說:“我們對鄭國的事,要象父親對兒子的事一樣,宜急救。”大夫成得臣說:“救鄭不如代宋。”楚王問:“這是為什麼?”成得臣說:“今宋襄公又不自量,出兵伐鄭,國內必定空虛,我們乘虛而攻之,必定取勝。如果宋襄公回兵自救,軍隊就很疲勞,我們以逸待勞,還怕不打勝仗?”楚王認為此話很有道理,就命成得臣為大將,鬥勃為副將,興兵伐宋。
宋襄公得了楚軍伐宋的信,急忙帶領軍隊日夜兼程回國自救。在泓水(今河南柘城縣北)以南擺開陣勢,準備迎擊楚軍。成得臣派人下戰書。宋國司馬子魚對襄公說:“楚國派兵來打我們的目的是為了救鄭國。我們放棄鄭國和楚國講和,楚軍就會退回去,不可交戰。”宋襄公說:“昔日齊桓公興兵伐楚,今楚軍來打我們,我們不與他交戰,怎麼能繼桓公的霸主之業?”子魚又說:“宋國甲不如楚堅,兵不如楚利,人人不如楚強,你依靠什麼來戰勝楚軍?”襄公說:“楚兵甲有餘,仁義不足。我雖兵甲不足,但仁義有餘。以有道之君,避無道之臣,我這樣活著還不如死了的好。”說完,就批了戰書,約定十一月一日在泓水以北與楚軍交戰,還命人製了一麵大旗,旗上寫著”仁義”兩個大字。
約定交戰的那天早上,楚軍陸續渡泓水北進,子魚勸宋襄公趁機襲擊,說:“楚兵多宋兵少,此時動手,我們可以得勝。”襄公指著大旗說:“你看見‘仁義’二字嗎?我是一向主張仁義的,怎麼能在人家渡江隻渡了一半就襲擊呢?”子魚暗暗叫苦。過了一會兒,楚軍全部渡過了一泓水,成得臣手執長鞭,指揮軍士,東西布陣,氣宇昂昂,旁若無人。子魚又勸襄公說:“楚軍的陣勢還未布好,趕快打吧,錯過了這個機會,我們就危險了。”襄公厲聲地就:“ 咄!你貪一擊之利,不顧萬世之仁義?怎麼襲擊人家未布好陣勢的軍隊呢?”子魚又暗暗叫苦。楚軍列好陣勢,兵強馬壯,漫山遍野,宋兵見了都很害怕。此時,兩軍一齊擂鼓交戰。襄公自挺長戈,帶著公子蕩和向訾守二將及許多門官,駕著戰車向楚軍陣營衝去。成得臣見來勢凶猛,就暗傳號令,開了陣門,放襄公一隊車騎進來。子魚隨後趕上去護駕,襄公已裝進“口袋”裏了。楚將鬥勃和蒍氏呂臣在陣門擋住宋將子魚和樂仆伊,兩對兒廝殺了一陣,宋將華秀老衝出來牽住了鬥勃,子魚撥開刀殺入楚陣,見楚軍甲士如林,把襄公團團圍住。宋將向訾守血流滿麵,大聲叫喊:“司馬快來救主!”子魚跟隨向訾守殺入重圍,隻見公子蕩身負重傷倒在車下,“仁義”大旗已被楚軍奪去了,襄公數處受傷,已不能起立。子魚急忙把襄公扶到自己的車上,曆力殺出,好不容易脫離了楚陣,所隨門官全部戰死。樂仆伊和華秀老見襄公已離虎穴,也就各自逃回。成得臣乘勝追擊,宋軍大敗,死者不計其數。
宋襄公由於受傷過重,第二年就死了,可是人們還一直笑他,後人把對敵人講仁義的可笑行為,稱為“宋襄之仁”。
宋襄公的四字成語的典故
石隕鶂退, 築台望母,宋襄之仁
跟宋襄公相關的成語
宋襄之仁 [sòng xiāng zhī rén]
基本釋義
仁:仁慈。指對敵人講仁慈的可笑行為。
百科釋義
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在與楚國的泓之戰中,由於堅持自己的戰術而失敗,從此,人們便將宋襄公的這種戰術思想稱為“宋襄之仁”。
與宋襄公相關的成語
宋襄公的四字成語的典故 石隕鶂退
關於宋襄公的四字成語典故有哪些?
石隕鶂退,築台望母,宋襄之仁。
1、石隕鶂退 [shí yǔn yì tuì]
【典故】
周襄王八年(宋襄公七年,公元前644年),宋國下了一場流星雨,隕石和暴雨一起落下。又一日,宋國都城一些居民無意間抬頭看,竟然有六隻鶂(yì,鳥名)在宮廷上方盤旋,遠方刮起一股風,刮至宋國都城時,風速加快,於是六隻鶂遇風退去。
宋襄公以為石隕、鶂退,是禍福的啟示,所以聘請周國的內史叔興來到,宋襄公問叔興:“是什麼祥兆?吉凶如何?”
叔興回答說:“如今魯國大喪,明年齊國將有亂事,國君您將得諸侯而不長久。”
叔興退下之後告訴別人說:“宋國君問的不對。此事是陰陽之事,不是吉兆凶兆。”
2、築台望母 [zhù tái wàng mǔ]
【典故】
宋襄公的母親是衛國人,而衛國遭受了敵人的攻擊,僅僅隻剩下幾千人從戰爭中幸免,於是出於同情宋桓公與夫人將這些人收留並安頓下來。見到這些逃難的人,本為衛國人的宋桓公夫人心急如焚,於是請求宋桓公出兵支援衛國,但是宋桓公不肯,夫人再三求情都沒有得到允許。最後宋桓公以夫人討論國事的罪名把她休了,並送回衛國。
回到衛國的宋桓公夫人一心幫助家人保家衛國,最終衛國得以恢複實力,但是被休了的宋桓公夫人卻再也不能回到宋國了,她與兒子宋襄公就隻能天各一方。因為思念母親,宋襄公可是想破了腦袋才想出修築望母台的辦法。
如果他直接把母親從衛國接回宋國,那麼就對不起自己的父親,這就是不忠,但是如果一輩子都讓母親淪落在外那他這個兒子就是不孝。所以權衡再三,他便在宋國臨近衛國的地方修建了望母台,這樣一來忠孝兩全,一舉兩得。
百姓聽聞宋襄公因為思念母親想要修築望母台,都被他的孝心感動,所以很多人前來幫忙,結果隻用了五天的時間望母台就修建好了,之後每到母親生日和自己生辰,宋襄公總是會到望母台上來遙望母親。
3、宋襄之仁 [sòng xiāng zhī rén]
【解釋】指對敵人講仁慈的可笑行為。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後擊之,宋師敗績。”
【示例】小師父此心,~也。 ★金庸《天龍八部》第三十章
【典故】
宋楚交戰
宋襄公得了楚軍伐宋的信,急忙帶領軍隊日夜兼程回國自救。在泓水(今河南柘城縣北)以南擺開陣勢,準備迎擊楚軍。成得臣派人下戰書。宋國司馬子魚對襄公說:“楚國派兵來打我們的目的是為了救鄭國。我們放棄鄭國和楚國講和,楚軍就會退回去,不可交戰。”宋襄公說:“昔日齊桓公興兵伐楚,今楚軍來打我們,我們不與他交戰,怎麼能繼桓公的霸主之業?”子魚又說:“宋國甲不如楚堅,兵不如楚利,人人不如楚強,你依靠什麼來戰勝楚軍?”襄公說:“楚兵甲有餘,仁義不足。我雖兵甲不足,但仁義有餘。以有道之君,避無道之臣,我這樣活著還不如死了的好。”說完,就批了戰書,約定十一月一日在泓水以北與楚軍交戰,還命人製了一麵大旗,旗上寫著”仁義”兩個大字。
約定交戰的那天早上,楚軍陸續渡泓水北進,子魚勸宋襄公趁機襲擊,說:“楚兵多宋兵少,此時動手,我們可以得勝。”襄公指著大旗說:“你看見‘仁義’二字嗎?我是一向主張仁義的,怎麼能在人家渡江隻渡了一半就襲擊呢?”子魚暗暗叫苦。過了一會兒,楚軍全部渡過了一泓水,成得臣手執長鞭,指揮軍士,東西布陣,氣宇昂昂,旁若無人。子魚又勸襄公說:“楚軍的陣勢還未布好,趕快打吧,錯過了這個機會,我們就危險了。”襄公厲聲地就:“ 咄!你貪一擊之利,不顧萬世之仁義?怎麼襲擊人家未布好陣勢的軍隊呢?”子魚又暗暗叫苦。楚軍列好陣勢,兵強馬壯,漫山遍野,宋兵見了都很害怕。此時,兩軍一齊擂鼓交戰。襄公自挺長戈,帶著公子蕩和向訾守二將及許多門官,駕著戰車向楚軍陣營衝去。成得臣見來勢凶猛,就暗傳號令,開了陣門,放襄公一隊車騎進來。子魚隨後趕上去護駕,襄公已裝進“口袋”裏了。楚將鬥勃和蒍氏呂臣在陣門擋住宋將子魚和樂仆伊,兩對兒廝殺了一陣,宋將華秀老衝出來牽住了鬥勃,子魚撥開刀殺入楚陣,見楚軍甲士如林,把襄公團團圍住。宋將向訾守血流滿麵,大聲叫喊:“司馬快來救主!”子魚跟隨向訾守殺入重圍,隻見公子蕩身負重傷倒在車下,“仁義”大旗已被楚軍奪去了,襄公數處受傷,已不能起立。子魚急忙把襄公扶到自己的車上,曆力殺出,好不容易脫離了楚陣,所隨門官全部戰死。樂仆伊和華秀老見襄公已離虎穴,也就各自逃回。成得臣乘勝追擊,宋軍大敗,死者不計其數。
宋襄公由於受傷過重,第二年就死了,可是人們還一直笑他,後人把對敵人講仁義的可笑行為,稱為“宋襄之仁”。
有關“宋襄公”的成語有哪些?
*
宋襄之仁[ sòng xiāng zhī rén ]
【釋義】:仁:仁慈。指對敵人講仁慈的可笑行為。
春秋五霸[ chūn qiū wǔ bà ]
*
【釋義】:春秋時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即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另一說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
別饒風致 [ bié ráo fēng zhì ]
【釋義】:別有一番風趣
*
葵丘之會 [kuí qiū zhī huì]
【釋義】: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在葵丘大會諸侯,參加會盟的有齊、魯、宋、衛、鄭、許、曹等國的國君,周襄王也派代表參加,對齊桓公極力表彰
*
狄人伐衛 [dí rén fá wèi]
【釋義】:《狄人伐衛》是由出自《左傳》的一篇曆史散文,狄人指衛國北部的少數民族。
宋襄公,宋桓公次子,子姓,宋氏,名茲甫(?-前637年),《史記》中說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時宋國第二十任國君,在位於前650年至前637年。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兒子,宋成公的父親。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繼承齊桓公的霸業,與楚國爭霸,一度為楚國所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討伐鄭國,與救鄭的楚兵展開泓水之戰。楚兵強大,宋襄公講究“仁義”,要待楚兵渡河列陣後再戰,結果大敗受傷,次年傷重而死,後葬於襄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