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物詩大全100首包括詩
一、不同的文學評論家對於詠物詩編輯的標準也不盡相同,僅僅是《全唐詩》就有詠物詩六千多首,所以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隻能舉例如下:
1、《詠柳》
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2、《在獄詠蟬》
唐·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3、《梅花》
宋·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4、《詠鵝》
唐·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5、《竹石》
清·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6、《蜂》
唐·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7、《墨梅》
元·王冕
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顏色好,隻流清氣滿乾坤。
8、《石灰吟》
明·於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9、《馬詩·其五》
唐·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10、《嚴鄭公宅同詠竹》
唐·杜甫
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牆。
色侵書帙晚,陰過酒樽涼。
雨洗娟娟淨,風吹細細香。
但令無剪伐,會見拂雲長。
11、《詠竹》
唐·白居易
不用裁為嗚鳳管,不須截作釣魚竿。
千花百草凋零後,留向紛紛雪裏看。
12、《菊花》
唐·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13、《風》
唐·李嶠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14、《幽蘭操》
唐·韓愈
蘭之猗猗,揚揚其香。
眾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采而佩,於蘭何傷?
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夢熊,渭水泱泱。
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雪霜茂茂,蕾蕾於冬。
君子之守,子孫之昌。
15、《竹》
清·鄭燮
一節複一節,千枝攢萬葉。
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
16、《詠桂》
唐·李白
世人種桃李,皆在金張門。
攀折爭捷徑,及此春風暄。
一朝天霜下,榮耀難久存。
安知南山桂,綠葉垂芳根。
清陰亦可托,何惜樹君園。
17、《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18、《感遇·蘭葉春葳蕤》
唐·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二、詠物詩概念介紹:
詠物詩是托物言誌或借物抒情的詩歌,通過事物的詠歎體現人文思想。詠物詩中所詠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況,與詩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詩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願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現作者的生活情趣。古人很喜歡詠物,據統計,僅《全唐詩》已存詠物詩626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餘下全文>>
唐朝有哪些祭祀方式?
宮廷祭祀主要分為祭祀“天神”和“人鬼”兩大類,之下又分為若幹小類,這在郊廟歌辭中有具體體現。
在祭“天神”這個大係中,可以分為三個小類,分別是:
1、祀天係列,包括祀圜丘、昊天、封泰山、祈穀、明堂、雩祀。
唐代在冬至時放假7天,舉行隆重的祭天典禮。
祀天,又稱祭天、祭南郊等,是帝王祭祀天神的大典,是對天帝侍奉、享獻的儀式,是曆代帝王祭祀典禮中最莊嚴最隆重的活動。“圜”通“圓”,圜丘指的是祭天的圓形高壇。古代有“天圓地方”的說法,所以一般是南郊圜丘祭天神,北郊方澤祭地祗。
為了抬高帝王地位,表明君權神授,曆代郊祀中的配享製度往往把某一開國君主及皇後與天神地祗共祭。而且,以祖宗配天也是大孝之道的體現。(據《通典》卷45,唐朝貞觀及開元時祭天,以唐高祖李淵配天;據《宋史·禮誌二》,唐高宗永徽中,以高祖、太宗同配上帝。)
據《舊唐書·禮儀誌》記載,景龍三年(709年),中宗祀昊天上帝。唐中宗祀天地時首次出現皇後參加典禮的局麵。德宗時,規定以皇太子為亞獻,親王為終獻,取代了太尉為亞獻、光祿卿為終獻的傳統,使國家大祭更趨於皇帝家族化。
除了在南郊祭天,帝王還專程去泰山“封禪”。
古人沒有海拔高度,隻有樸素的絕對高度,受黃河中下遊文明的影響,人們認為泰山最高,離天最近,去那裏祭上帝,表示受命於天。在泰山上築土為壇,祭天叫“封”,目的是報天之功;在泰山下的小山如粱父山、雲雲山、亭亭山等辟場祭地,稱為“禪”,目的是報地之功。封禪有易姓而封,也有盛世而封,要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據劉肅《大唐新語》記載,貞觀中,太宗同意百官上表請封禪,魏徵力諫乃止。
唐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武則天舉行盛大的泰山封禪禮。十月從長安出發,從駕的文武大臣、兵士、儀仗隊伍長達數百裏,十二月才到達,於是改元“乾封”,正月行封禪禮。開元十三年(725年)十月,玄宗封泰山。
祈穀,就是祈求豐收,也是祭天活動,分布在圜丘四陛的是五帝,其餘與冬至祭天相同。《禮記·月令》記載:“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穀於上帝。”唐代以正月上辛日祈穀。
明堂是帝王宣明政教的處所,凡朝會、祭祀、慶賞、選士、養老、教學等大典都在明堂舉行。季秋,享上帝於明堂。
雩祀,指的是帝王祈雨的祭祀。孟夏,雩祀上帝於南郊。
2、祭祀五方上帝、朝日、夕月、祀九宮貴神、風師、雨師。
立春日迎春於東郊、立夏日迎夏於南郊、立秋前十八日迎黃靈於中兆、立秋日迎秋於西郊、立冬日迎冬於北郊。
《新唐書·禮樂誌一》記載:“春分,朝日於東郊。”“秋分,夕月於西郊。”
魏晉南北朝的時候逐漸確定春分東郊朝日,秋分西郊夕月的禮儀。古時把春分作為太陽的生日,唐德宗改正月晦日為二月初一中和節,並把中和節作為太陽星君的生日。
玄宗天寶三載(744年),置太一、天一、招搖、軒轅、鹹池、青龍、太陰、天符、攝提九宮貴神壇,以四季孟月行祭。
風師也作風伯,即風神;雨師即雨神。立春後的醜日,祀風師於國城東北;立夏後的申日,祀雨師於國城西南。
3、祭地係列,包括祭方丘、拜洛、祭汾陰、禪社首、祭神州、祭太社、蠟百神、享先農、先蠶、先聖先師、龍池等。
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故祭天於圜丘,祭地於方丘,祭方丘就是祭地。
貞觀中,夏至祭皇地祗於方丘。夏至在《唐六典》中規定放假3天。
垂拱四年(688年)四月,武承嗣偽造了一塊預兆祥瑞的石頭,石頭上有字:“聖母臨人,永昌帝業”,他上表稱是在洛水獲得的。武後大悅,號其石為“天授聖圖”,加尊號曰“聖母神皇”。同年十二月,武後拜洛受......餘下全文>>
隋唐時代和安徽有關的詩人,(包括安徽籍和經過安徽的,最後有簡介)
1、李紳(772-846):唐朝亳州譙縣(今亳州人),字公垂。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於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著有《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膾灸人口,婦孺皆知,千古傳誦。《全唐詩》存其詩四卷。
2、劉長卿(大約726~大約786)字文房。漢族,宣城(今屬安徽)人,郡望河間(今屬河北)。唐代著名詩人,擅五律,工五言。官至監察禦史。與詩仙李白交厚,有《唐劉隨州詩集》傳世,其詩五卷入《全唐詩》。
3、張 籍 (772~830) 字文昌,世稱張司業、張水部。唐和州(含和縣烏江鎮)人。12歲至河北漳溪求學。貞元十三年(797),在汴州由孟郊薦舉,拜識韓愈。十五年,在長安登進 士第,後曆太常寺太祝、國子助教、秘書省校書郎。長慶元年(821),經韓愈舉薦,授國子博士。曆水部中外郎、主客郎中。太和二年(828)授國子司業。工於詩,擅長樂府,與王建齊名。所作樂府詞清麗深婉,五言律詩亦平淡可愛,白居易、劉禹錫、賈島、孟郊等人的詩歌創作受其影響較大。南唐張泊用20多年時間,搜集張籍詩400多篇,編成《木鐸集》12卷 。南宋末年,湯中編為8卷《張司業集》。明正德十年(1515),有宋蜀刻本《張文昌文集》4 卷,收入詩歌317篇。今有中華書局根據各種版本輯成的《張籍詩集》。
4、杜荀鶴(846~904) 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杜筠子(一說為杜牧庶之,杜牧受宰相李德裕排擠,出為池州刺史,其妾程氏有孕,被杜妻趕出家門,適長林鄉士杜筠而遺腹生杜荀鶴 )。出身寒微,自謂“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窮人”。青年時多次應科舉不第,48歲始舉 進士。曾為宣州田 從事。唐亡,依附梁太祖朱溫,為翰林學士,5天而卒。作詩主張“言 論關時務,篇章見國風”。詩平易委婉。著有《唐風集》。《全唐詩》收其詩3卷及補遺詩 《春宮怨》一首。
5、李白數次在安徽,留下《望天門山》(蕪湖)、“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宣城)、《贈汪倫》(涇縣)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詠物詩大全100首包括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