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文中苟是什麼意思
姑且,用,你
文言文中,“苟”的意思有哪些
*
假如,如果的意思。如:苟富貴,勿相忘。
*
馬虎,隨便的意思。如:一絲不苟。
*
暫且,隻顧眼前的意思。如:苟且偷生。
文言文,亦稱漢文,是漢語族諸語言的一種書麵語言,分為深文言及淺文言,深文言是以先秦的上古漢語族諸語言為口語基礎而形成的書麵語,以及模仿這種書麵語而寫作的語法形式,淺文言則是兩漢到魏晉南北朝的書麵語,其口語基礎為中古漢語族諸語言,該文體一直沿用到清末民初。但是到了唐和宋的中古時期,漢語族諸語言的口語已經有了較大的變化,這時則有三種書麵語。一種書麵語是模仿上古漢文書麵文獻的書麵語,如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即古文運動的作品;另一種是在兩漢至魏晉南北朝的基礎上所形成的書麵語,即今日的漢文,如西漢《史記... (展開)》、東漢佛經翻譯、南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第三種則是各語言白話文的源頭,如唐代的變文、宋代的話本等。到了元、明、清的近代時期,情況與中古時期類似,既有模仿上古的書麵語,如桐城派的散文,亦有今日所謂的文言(如明史、清史稿),又有所謂的近代白話,比如《水滸傳》、《西遊記》等。
文言文並不是一時一地的一種語言,因此不同時代或地區的文獻,在語法和詞彙上會有差異。 ?在20世紀之前,以漢字書寫的文言文,於中國、朝鮮半島、日本、琉球、台灣以及越南,是士大夫都能通曉的,故文言文使用在幾乎所有正式的文書上,因而能以筆談的方式跨越語言之間的屏障,如19世紀時操朝鮮語的朝鮮王朝雲峴君與清朝大臣吳長慶筆談、20世紀操閩南語的林獻堂與清朝的梁啟超於日本長崎筆談。然而20世紀之後,漢文在中國的地位逐漸被北語白話文取代,而其他國家及地區則開始推行並采用當地語言的白話書麵語文;而東亞的共通語則以英文取代。
把生活過的像詩一樣用文言文怎麼說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
現代文與文言文對譯:“生活過的”文言詞語可以用“過時光”。“象詩一樣”文言詞語可以用“若賦般”。“不止眼前”文言詞語可以用“非目畔”。“苟且”文言詞語可以用“苟”。“還有詩和遠方的的田野”文言詞語可以用“仍具賦與遙之地也”。這些話用文言文可以這麼說:過時光若賦般也。時光非目畔之苟,仍具賦與遙之地也。
文言文解釋
每天以寫十本作為標準,書法就迅速進步起來。
原文:
文徵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平生於書,未嚐苟且,或答人簡劄,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選自《書林紀事》
譯文:
文徵明監貼寫《文字文》,每天以寫十本作為標準,書法就迅速進步起來。他平生對於寫字,從來也不馬虎草率。有時給人回信,稍微有一點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寫過它,不怕麻煩。因此他的書法越到老年,越發精致美好。
文征明臨(1)寫《千字文》,日(2)以十本為率(3),書(4)遂(5)大進。平生於(6)書,未嚐(7)苟且(8),或(9)答人簡劄(10),少(11)不當意,必再三易(12)之不厭(13),故(14)愈老而愈益(15)精妙。(《書林紀事》)
【注釋】(1)臨:臨貼,照著字畫模仿。(2)日:每天。(3)率:標準。(4)書:書法。(5)遂:於是,就。(6)於:對,對於。(7)嚐:曾經。(8)苟且:敷衍了事,馬虎。(9)或:有時。(10)簡劄:信件,書信。(11)少:稍微。(12)易:改換,更換。(13)厭:嫌麻煩而討厭。(14)故:所以。(15)愈益:愈加,更加。
在回簡短信件的時候,他並不在意,一定要寫多次,即使這樣也不厭煩。
說這個人練習書法很刻苦
文言文常用字
初中常用文言虛詞(25個)
(一)之
1. 用作代詞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義,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馬說》)
2. 用作助詞
(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標誌。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例: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二)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輸》)
(三)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譯時可省去。例: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四)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隻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例:頃之 ,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狼》)
3. 用作動詞
可譯為“去、往、到”。例: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二)其
1. 第三人稱代詞,相當於“他”(們)、“她(們)”、“它(們)”。例:妻跪問其故。(《樂陽子妻》)
2. 活用為第一人稱。相當於“我(的)”、“自己(的)”。例:並自為其名。(《傷仲永》)
3. 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例:其真無馬邪?(《馬說》)
4. 指示代詞,相當於“那” “這”之類的詞。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5 .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麵多為數詞。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為學》)
(三)以
1. 用作介詞
表示憑借,譯為“憑、靠”。 例: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譯為“用、拿、把、按照”。 例: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以”後省略介詞賓語。)(《為學》) / 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2. 用作連詞
表示並列、承接、修飾,“以”相當於“而”。例: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 墨池記》)
表示目的,譯為“來、用來”。例:屬予作文以記之 (《嶽陽樓記》)
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因為”,“由於”。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嶽陽樓記》)
3. 用作副詞
譯為“已”,“已經”。 例: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四)於
1. 表示對象,譯為“對,對於,向”。 例:貧者語於富者曰。(《為學》)
2. 表示處所,譯為“在,從”。 例: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
3. 表示對象,譯為“與,跟,同”。 例: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隆中對》)
4. 表示處所,譯為“到”。 例:指通豫南,達於漢陰。箕畚運於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 放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魚我所欲也》)
(五)而
1. 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有時可不譯。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十則)
2. 表示承接關係,相當於“並且”、“就”,有時可不譯。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十則)
3. 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然而”、“可是”、“卻”。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十則)
4. 表示修飾關係,即連接動詞和狀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 。例:康肅笑而遣之。(《賣油翁》)
5.代詞,可譯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堅還亡友財》)
(六)則
1.連詞
(1)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為“就”。 例: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嶽陽樓記》)
(2)表示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那麼”。 例:萬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 誠如是,則霸業可成。(《出師表》)
(3)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為“卻”。 例:餘則蘊袍敝衣處其間。(《送東陽馬生序》)
2.表示判斷
可譯為“就是”。 例: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嶽陽樓記》)
(七)者
1.代詞
(1)指人、事、物、時間、地點等,可譯為“……的人”、“……的東西”、“……的事情”、“……的原因”等。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 / 可愛者甚蕃。(的花)(《愛蓮說》)
(2)在數詞後表示幾種人、幾件事或幾樣東西。可譯為“個”、“樣”、“項”。例:或異二者之為。(《嶽陽樓記》)
(3)用在“今”“昔”等時間詞後,可譯為“……的時候”。例:卿今者才略,非複吳下阿蒙。(《孫權勸學》)
2.助詞
用在判斷句或陳述句的主語後,表示停頓,不譯。例:吳廣者,陽夏人也。(“者”與“也”配合,表判斷,不譯)(《陳涉世家》)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用在陳述句的主語後,表停頓。)(《愚公移山》)
(八)也
1.句末語氣詞,表判斷,可不譯。例: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陳涉世家》)
2.句末語氣詞,表陳述語氣,可不譯。例: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馬說》)
3.句末語氣詞,表感歎語氣,可譯為“啊”等。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4.句末語氣詞,與“和”等詞對應,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呢”。例:若為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
5.句中語氣詞,表示語氣的停頓,以引起下文。例:餘聞之也久。(《傷仲永》)
(九)焉
1. 疑問代詞,可譯為“哪裏”。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 句末語氣詞,相當於“啊”。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十)因
1. 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於是”、“就”。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唐雎不辱使命》)
2. 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依據、方式,可分別譯為“由於”、“憑借”、“依靠”。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隆中對》)
3. 介詞,可譯為“根據”、“依照”。例:罔不因勢象形。(《核舟記》)
4. 副詞,可譯為“因此”。例:因以為號焉。(《五柳先生傳》)/ 而因以及乎其跡。(《墨池記》)
(十一)且
1. 副詞
(1)用在動詞或數詞前,表示動作行為將要發生,可譯為“將”,“將要”、“將近”。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為的狀態,可譯為“姑且”、“暫且”。例:存著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2.連詞
(1)表示遞進,可譯為“況且”。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表示讓步,可譯為“尚且”、“還”。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馬說》)
(3)表示並列或遞進,可譯為“和”、“而且”、“並且”。例:蓋餘之勤且艱若此。(《送東陽馬生序》)
(十二)乃
1.副詞
(1)可譯為“竟然”。例: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2)可譯為“於是”、“才”、“就”。例:乃重修嶽陽樓。(於是,就)(《嶽陽樓記》) /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才)(《狼》)
2.判斷詞,可譯為“是”、“就是”。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3.第二人稱代詞,可譯為“你”、“你的”。例: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十三)矣
1.句末語氣詞,表示肯定或判斷推測語氣,相當於“了”、“啊”。例: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啊)(《嶽陽樓記》) /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了)(《論語》十則)
2.句末語氣詞,表示感歎語氣,相當於“了”。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
3.語氣詞,表命令或請求,相當於“了”、“啦”。例:登軾而望之,曰:“可矣。”(《曹劌論戰》)
(十四)乎
1.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呢”。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輸》)
(2)表反問,可譯為“嗎”。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論語》十則)
(3)表推測,可譯為“吧”。例: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嶽陽樓記》)
(4)表感歎,可譯為“啊”。例: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陳涉世家》)
2.介詞,引出動作行為發出的處所,相當於“於”。例:醉翁至於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亭記》)
(十五)所
1. 與動詞結合,組成名詞性短語,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況”。
例: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所聞”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記》)
2. “所”和“以”連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譯為“……的原因”。例: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出師表》)
(2)“所以”表示手段或憑借,可譯為“用什麼方法”、“用這些來”。例: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輸》)/ 所以動心忍性。(“所以”:用這些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3.與“為”相呼應,構成“為……所……”的結構,表被動。例:而二蟲盡為所吞。(“為……所……”可譯為“被……吞掉”) (《童趣》)
4. 用作名詞,意思是“地方”、“處所”。例: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十六)哉
1.表感歎語氣,可譯為“啊”。例: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陳涉世家》)
2.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呢”。例:禽獸之變詐幾何哉!(《狼》)
3.表反問語氣,可譯為“嗎”。例:雖千裏不敢易也,豈直五百裏哉?《唐雎不辱使命》
(十七)夫
1. 指示代詞,譯為“那”。例:予觀夫巴陵勝狀。(《嶽陽樓記》)
2. fú,句首發語詞。例:夫環而攻之而不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 丈夫。例:夫齁聲起。(《口技》)
4. 成年男子的通稱,可譯為“人”。例: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十八)遂
1. 副詞,可譯為“就”、“於是”。例:遂逐其師。(《曹劌論戰》)
2.副詞,表原因可譯為“因而”。例:恐遂汩沒。(《上樞密韓太尉書》)
(十九)雖
連詞,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兩種用法。
1. 表示假設,可譯為“即使”。例:雖千裏弗敢易也,豈止五百裏哉?(《唐雎不辱使命》)
2. 表示轉折,可譯為“雖然”。例: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二十)然
1. 代詞,起指示作用,譯為“這樣”、“如此”。例:父利其然也。(《傷仲永》)。
2. 連詞,表轉折關係,譯為“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陳涉世家》)
3. 助詞,分兩種情況:
①用在形容詞之後,作為詞尾,可譯作“……的樣子”、“ ……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於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樣子”“像……似的”。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二十一)故
1. 舊的,原來的。例:溫故而知新(《論語》十則) / 兩狼之並驅如故。 《狼》)
2. 特意。例: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見蔡桓公》)
3. 原因,緣故。例:公問其故。(《曹劌論戰》)
4. 所以,因此。例: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二十二)苟
1.連詞, 表假設,可譯為“如果”。例:苟富貴勿相忘。(《陳涉世家》)/ 苟慕義強仁(《送董邵南遊河北序》)
2. 副詞,可譯為“苟且”。 例:苟全性命於亂世。(《出師表》)
3. 副詞,表希望,可譯為“且,或許”。例: 苟無饑渴。(《君子於役》)
(二十三)會
1. 副詞
(1)適逢,恰巧。 例:會賓客大宴。(《口技》)
(2)一定。 例:長風破浪會有時。(《行路難》)
(3)定將。例:會挽雕弓如滿月。(《密州出獵》)
2. 動詞
(1)回合,聚會。 例:遷客騷人,多會於此。(《嶽陽樓記》)
(2)體會,領會。 例: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送東陽馬生序》)
(二十四)或
1. 無指不定代詞,可譯為“有的人”,“有人”。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陳涉世家》)
2. 副詞
(1)有時。例:或王命急宣 。(《三峽》)
(2) 或許。例:或異二者之為 。(《嶽陽樓記》)
(二十五)諸
1. 兼詞,“之於”的合音合義。例:投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 眾。例:其西南諸峰。(《醉翁亭記》)
3. 各位,眾位。例:今諸生學於太學。(《送東陽馬生序》)
20篇短的文言文加翻譯,越短越好
1、烏賊求全
[原文]
海之魚, 有烏賊其名者, 響1水而水烏.戲於岸間, 懼物之窺己也, 則響水以自蔽.海鳥視之而疑, 知其魚而攫之.嗚呼! 徒知自蔽以求全, 不知滅跡以杜疑, 為窺者之所窺.哀哉!
[翻譯]
海中有一種魚,名叫烏賊,它能吐出墨汁使海水變黑。有一次,它爬上岸邊遊玩,它怕別的動物看到它,就吐出墨汁把自己隱蔽起來。海鳥看到了烏黑的海水而起疑,知道一定是烏賊在裏麵,就毫不猶豫地往水裏把烏賊抓了出來。唉!烏賊隻知道要吐出墨汁來隱蔽自己,以求安全,卻不知道要消滅痕跡,來杜絕海鳥的懷疑,結果,反而暴露了自己,被海鳥察覺目標抓去,真是可憐啊!
[注釋]
1.響(XU,第三聲調):吐出唾液。
2.杜疑:杜絕懷疑。
[道理]
考慮問題切忌片麵性,做任何事情都要考慮事物的兩重性,才能馬到成功。
2、哀溺
[原文]
永之氓鹹善遊。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絕湘水。中濟,船破,皆遊。其一氓盡力而不能尋常。其侶曰:“汝善遊最也,今何後為?”曰:“吾腰千錢,重,是以後。”曰:“何不去之?”不應,搖其首。有頃益怠。已濟者立岸上呼且號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貨為?”又搖其首。遂溺死。
[譯文]
水州的百姓都善於遊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漲,有五、六個人乘著小船渡湘江。渡到江中時,船破了,都遊起水來。其中一個人盡力遊泳但仍然遊不了好遠。他的同伴們說:“你最會遊泳,現在為什麼落在後麵?”他說:“我腰上纏著一千文錢,很重,所以落後了。”同伴們說:“為什麼不丟掉它呢?”他不回答,搖搖他的頭。一會兒,他更加疲困了。已經遊過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極點,蒙味到了極點,自己快淹死了,還要錢財幹什麼呢?”他又搖搖他的頭。於是淹死了。
3、臨江之麋
【原文】
臨江地名之人,畋得麋麑畋。麑,幼鹿,畜之,畜之。入門,群犬垂涎,揚尾皆來,其人怒怛之怛,恐嚇。自是日抱就犬,習示之,稍使與之戲。積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為犬良我友良:真,抵觸偃仆益狎偃,仰倒。犬畏主人,與之俯仰甚善。然時啖其舌啖。三年,麋出門,見外犬在道甚眾,走欲與為戲。外犬見而喜且怒,共殺食之,狼藉道上。麋致死不悟。
注釋:
畋:讀音tián
麑:讀音ní
怛:讀音dá
偃:讀音yǎn
啖:讀音dàn,吃,這裏作舔解。
【譯文】
臨江(地名)的一個人,獵得一隻麋鹿的幼崽,養了起來。回家進門時,(家裏的)那些狗(見了)直流口水,搖著尾巴都拋過來,那人嗬斥嚇唬它們。從這天開始就抱鹿崽子到狗的中間去,常常給那些狗看到它,慢慢讓狗和它嬉戲。過了很久,狗都如那人所願(不企圖吃那鹿崽子了)。鹿崽子稍微大些了,忘了自己是鹿了,以為狗真的是自己的朋友,(跟狗)頂頭摔撲更加親密了,狗害怕主人,和它滾打的很友好。但還是經常舔舌頭(想吃啊!)。三年後,(一天)麋鹿出門,看見很多別人家的狗在道路上,跑去想和它們嬉戲。別人家的狗見了很開心並發了威,一起把它殺了吃掉了,道路上一片狼藉。麋鹿到死都沒明白其中道理。
寓意:
凡是害人的東西,即使一時可以找到"保護傘",但這種庇護是不可能長久的,最終還是沒有好下場。
4、小兒不畏虎
【原文】
忠、萬、雲、安(地名,都是在四川一帶長江沿岸。)多虎。有婦人晝日置二小兒沙上而浣衣於水者。虎自山上馳來,婦人倉皇沉水避之,二小兒戲沙上自若。虎熟視之,至以首抵(同抵。)觸,庶幾(也許可以。)其一懼,而兒癡,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懼之人威無所施歟?
【翻譯】
忠、萬、雲、安這些地方有很多老虎。有個婦人白天將兩個小孩留在沙灘上自己到水裏去洗衣服。老虎從山上跑來,那婦人慌忙潛入水裏躲避老虎,兩個小孩(仍然)在沙灘上自在嬉戲。老虎盯著他們看了很久,甚至用頭觸碰他們呢,期許他們會有些害怕,但是小孩無知,竟然不覺得有什麼奇怪的,老虎最後也就離開了。估計老虎吃人必是先向人顯示其威風,但是對於不怕它的人威風無處施加(而放棄的)嗎?
5、更①渡一遭
【原文】
昔有人得一鱉,欲烹而食之,不忍當殺生之名,乃熾火使釜②水百沸,橫筱③為橋,與鱉約曰:“能渡此則活汝。”鱉知主人以計取之,勉力爬沙,僅能一渡。主人曰:“汝能渡橋,甚善,更為我渡一遭,我欲觀之。”
[注釋]
①更:再,重來。②釜:古代的一種鍋。③筱(xiǎo):細竹子。
【譯文】
過去有人捉到一隻甲魚,想把它煮來吃,又不肯負擔殺生的惡名。於是燒旺火使鍋裏的水沸騰,在鍋上橫架上一根細竹子作為橋,然後跟甲魚約定說:“(你)能渡過這橋,我就放你一條生路。”甲魚知道主人是在使用詭計騙殺自己,就盡力小心地(像螃蟹爬沙一樣)爬行,僅僅能夠渡過(竹橋)一次。 主人說:“你能渡過這橋,真是太好了!再給為渡一次橋, 我想(再)仔細看看。”
6、中山竊糟
【原文】
者魯人不能為酒,惟中山之人善釀千日之酒。魯人求其方弗得。有仕於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粕以魯酒漬之,謂人曰‘中山之酒也。’魯人飲之,皆以為中山之酒也。
一日,酒家之主者來,聞有酒,索而飲之,吐而笑曰:‘是餘之糟粕也。’今子以佛誇予可也,恐真佛之笑子竊其糟也。”
【譯文】
以前,魯國人不會製酒,隻有中山國的人擅於製千日之酒。魯國人向他們請教方法,但無法獲得。有個魯國人到中山國當官,住宿在酒店,偷取店家的酒糟,回到魯國,用魯國的酒浸泡,然後對人說:「這是中山國的酒。」魯國人喝了,也認為是中山國的酒。一日,那酒店的主人來訪,聽說有本國的酒,要來喝看看,才一入口就忍不住吐了出來,笑道:『這是用我家的酒糟泡出來的漕汁啊!』現在您是可以用所學的佛理向我炫耀;但我想真佛會笑您不過是學到一些糟粕罷了。
7、乞貓
【原文】
趙人患鼠,乞貓於中山。中山人予之貓,善捕鼠及雞。月餘,鼠盡而雞亦盡。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雞。夫有鼠,則竊吾食,毀吾衣,穿吾垣墉,毀傷吾器用,吾將饑寒焉,不病於無雞乎?無雞者,弗食雞則已耳,去饑寒猶遠,若之何而去夫貓也?(劉基《鬱離子?捕鼠》)
(注:盍,何不。垣墉,牆壁。病,害處。)
[譯文]
有一個趙國人家裏發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貓。中山人給了他貓。這貓既善於捉老鼠,也善於捉雞。過了一個多月,老鼠少了,雞也沒有了。他的兒子很擔心,對他父親說:為什麼不把貓趕走呢?quot;他父親說: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沒有雞。有了老鼠,就會吃我的糧食,毀我的衣服,穿我的牆壁,啃我的用具,我就會饑寒交迫,害處不是比沒有雞更大嗎?沒有雞,隻不過不吃雞罷了,離開饑寒交迫還很遠,為什麼要把那貓趕走呢?
8、南歧之見 明?劉元卿
【原文】
南歧在秦蜀山穀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飲之者輒病癭,故其地之民無一人無癭者。及見外方人至,則群小婦人聚觀而笑之曰:“異哉人之頸也焦而不吾類!”外方人曰:“爾壘然凸出於頸者,癭病之也,不求善藥去爾病,反以吾頸為焦耶?”笑者曰:“吾鄉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終莫知其為醜。
【譯文】
南歧處在秦蜀的山穀之中,它的水味兒甘甜,但性質很差,喝這種水的人都生粗脖子病,那裏的後代沒有一個不是粗脖子。他們見到外地人來了,男女老少湧去圍觀,還大聲嘲笑他:“真怪呀,這人的脖子怎麼這樣幹枯細瘦?一點也不像我們!”外地人說:“你們那凸在脖子上的東西是一種癭病。你們不找好藥來治病,怎麼反而認為我脖子幹細呢?”南歧人聽了大笑道:“我們這地方全是這樣,哪裏用得著去醫治呢?”他們始終不知道自己的脖子是醜陋的。
9、盲子失墜
【原文】
有盲子道涸溪,橋上失墜,兩手攀木盾,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墜深淵。過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實地也。”盲子不信,握木盾號。久之力憊,失手墜地,乃自哂曰:“嘻!蚤知即實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執一隅以自矜嚴者,視此省哉!
【譯文】
有盲人過幹涸的溪流,(在)橋上失足墜落,兩手攀住橋欄杆,戰戰兢兢抓緊,自認為(一旦)失手必定墮入深淵的。經過的人告訴他說:“不要怕,盡管放手下來,是實地。”盲人不信,抓著欄杆不聽地哭號,(時間)久了,失手掉到地上。便自嘲道:“嗬!早知道是實地,何必(這麼)久苦自己呢?”
大道(真理)很平實,在黑暗中守著迷茫,執著地呆在角落獨自守舊的人,看看這(故事該)省悟啊!
道理:
●這則寓言告訴人們,不要固執己見,作繭自縛,要善於聽取別人正確意見,勇於探索創新。社會總是不斷向前發展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人們的意識形態應順應時勢,看清路子,放大膽子,走自己的路。
從上不難看出“省”就是醒悟的意思。“苦”就是辛苦的意思。
10、一錢莫救 ——明?馮夢龍《廣笑府》
【原文】
一人性極鄙嗇,道遇溪水新漲,吝出渡錢,乃拚命涉水。至中流,水急衝倒,漂流半裏許。其子在岸旁覓舟救之。舟子索錢,一錢方往。子隻出五分,斷價良久不定,其父垂死之際,回頭顧其子大呼曰:“我兒我兒,五分便救,一錢莫救!”
【譯文】
有個人性極吝嗇,有一次他在路途中,遇到河水新漲,雖可坐船渡河,但他怕出船錢,便拚命涉水過河,剛走到河當中,便被水衝倒,漂流了半裏多。他的兒子在岸上,要找船救他。船家開船價,說給一錢才能前去,兒子給他講價,說隻給五分。這樣討價還價拖延了很久也沒定下來。他的父親這時快不行了,在垂死之際,還回過頭來向他兒子大聲呼喊:
“我兒我兒,五分便救,一錢莫救!”
11、取金
【原文】
一官出朱票,取赤金二錠,鋪戶送訖,當堂領價。官問: “價值幾何?”鋪家曰:“平價該若幹,今係老爺取用,隻領半價可也。”官顧左右曰:“這等,發一錠還他。”發金後,鋪戶仍候領價。官曰:“價已發過了。”鋪家曰:“並未曾發。”官怒曰:“刁奴才,你說隻領半價,故發一錠還你,抵了一半價錢。本縣不曾虧了你,如何胡纏?快攆出去!”
【譯文】
一個當官的拿出銀票,讓錢莊換兩錠金子,錢莊的人給送來了,當場收費(利息、服務費之類的)。當官的問: “給給你多少錢?”錢莊的人說:“標準費用應是若幹,如今是老爺您用,我們隻守一半的費用。”當官的對身邊人說:“這樣的話,拿一錠金子讓他再替我存起來。” 存完後,錢莊的人仍然等著收費。當官的說:“費用已經給你了。”錢莊的人說:“沒有給呀。”當官的大怒說:“刁奴才,你說隻收一半費用,所以拿一錠金子還給你,抵了一半的費用。我沒有虧了你,還敢胡纏?快攆出去!”
12、呂蒙正不受鏡
【原文】
呂文穆公蒙正以寬厚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有一朝士,家藏古鏡,自言能照二百裏,欲因公弟獻以求知。其弟伺間從容言之,公笑曰:“吾麵不過碟於大,安用照二百裏?”其弟遂不複敢言。聞者歎服,以為賢於李衛公遠矣。蓋寡好而不為物累者,昔賢之所難也。
【譯文】
呂蒙正以寬厚為宰相,宋太宗趙光義特別知遇關照。朝中的官吏,家裏藏有古鏡,他說能照二百裏,想通過呂蒙正的弟弟把古鏡送給他以博取好感。他弟弟找個機會裝作閑談提到這件事。呂蒙正笑道:“我的麵子不過碟子那麼大,怎麼用得著照二百裏地的鏡子叫呢?”他弟弟聽後也就不再說什麼了。聽說這件事的人都歎服,拿他比作唐朝宰相李德裕(李德裕曾罷冗官二千餘員,以為人嚴峻拒絕請托著稱)。像呂蒙正這樣沒有特別嗜好而又不為物欲所累的人,古代賢者也不易做到。
13、文征明習字(《書林紀事》)
【原文】
文征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平生於書,未嚐苟且,或答人簡劄,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譯文】
文征明監貼寫《文字文》,每天以寫十本作為標準,書法就迅速進步起來。他平生對於寫字,從來也不馬虎草率。有時給人回信,稍微有一點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寫過它,不怕麻煩。因此他的書法越到老年,越發精致美好。
14、薛譚學謳
【原文】
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行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射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譯文】
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學完秦青的技藝,就以為學盡了,於是就告辭回家。秦青沒有勸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給他餞行,秦青打著拍節,高唱悲歌。歌聲振動了林木,那音響止住了行雲。薛譚於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來繼續學習。從此以後,他一輩子也不敢再說要回家。
15、司馬光好學(《三朝名臣言行錄》)
【原文】
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遊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嚐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譯文】
司馬光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大家在一起學習討論,別的兄弟已經會背誦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馬光卻)獨自苦讀,像董仲舒和孔子讀書時那樣專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夠熟練地背誦為止,(由於)讀書時下的力氣多,收獲就長遠,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身不忘。司馬光曾經說:“讀書不能不背誦,在騎馬走路的時候,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獲就多了!”
16、歐陽修苦讀(《歐陽公事跡》)
【原文】
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裏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譯文】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裏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隻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17、王冕僧寺夜讀(《宋學士文集》)
【原文】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已而複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
【譯文】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後,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由是離開家,寄住在寺廟裏。一到夜裏,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裏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琅琅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麵目猙獰凶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
18、張無垢勤學(《鶴林玉露》)
【原文】
張無垢謫橫浦,寓城西寶界寺。其寢室有短窗,每日昧爽執書立窗下,就明而讀。如是者十四年。洎北歸,窗下石上,雙趺之跡隱然,至今猶存。
【譯文】
張九成被貶官到橫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間一扇短窗,每天天將亮時,他總是拿著書本站在窗下,就著微弱的晨光讀書。這樣一直堅持了十四年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頭上,雙腳踏出的痕跡還隱約可見。
19、程門立雪(《宋史》)
【原文】
楊時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遊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譯文】
楊時到洛陽求見程頤。楊時大概當時有四十歲了。一天拜見程頤的時候,程頤偶爾坐著打瞌睡。楊時與遊酢站在門外等著沒有離開。等到程頤醒後,門外積雪已經一尺多厚了。
20、鑿壁借光(《西京雜記》)
【原文】
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歎,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譯文】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聽了,深為感歎,就把書借給他讀。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請采納+讚同】
如何寫文言文
隻要你能準確讀懂一般的文言文,你就有能力寫文言文。讀和寫,是知行合一的過程,關鍵是有沒有敢於實踐的勇氣。我長期從事文言文寫作,剛開始也不知道如何著手,寫了幾篇之後,發現讀和寫是一個道理,舍得下功夫,必定有收獲。
剛開始時,可以從議論、寫景入手,駕輕就熟以後,再進行人物、事件的記敘,然後再到文學創作,寫作麵進一步擴展到詩詞、賦、駢文等更廣的領域。
為了讓你樹立信心,送你一篇我的文言文作品:
《扇鄉》
江南西道產白檀,有巧匠采之製為扇,刻畫精致,略具檀香,世之達官富商,抑或公孫嬖出者,莫不以百金求之。偶得,飾之以玉墜,納之以錦囊,雖寒臘莫釋於手者。是故,山鄉以香扇馳名遐邇,世代鄉民皆精於此道,曆數百年不衰。
百年下,西域有手表傳入中華,蓋因其時尚脫俗,時人不惜數十萬金為之一擲。貪官墨吏,更諧其“代表”之音,如蠅之逐腐,動輒以數十枚為計數,購金屋以藏之,隨日月而更替,以顯“與時俱進”之意。此風之下,檀香扇堪同蔽履,扇鄉因之中落矣。鄉民為生計所迫,或雀棲北闕,或萍漂南海,漸次背井離鄉。
扇鄉非一鄉之所謂也。其南村曰南塘,乃昔之香扇集散地。南塘西有公館,始建於前朝,極盡畫棟雕梁之美。今人去樓空,梁蠹柱傾,頹牆之內,蓬蒿過人。一村僅餘者,一叟、一犬、二雞焉。
叟,乃昔之村長,盛年難舍桑梓,偕發妻艱守祖業。自妻故,日與狐兔為伴。今老邁力衰,不堪鴞嘯狼嚎,每至日昏,早塞蓬門。忽一日,蒲扉方啟,有美少年揖於門左,曰:“老丈鈞安。此處方圓凡十數裏,屋舍千百而乏居者,未知何故?晚生之族民,正無蔽身之所,欲重金以稅之,未知鈞意?”叟曰:“此處無民可擾,老朽幾二十載無處閑話矣,苟且安之,不計值。”少年曰:“晚生黃姓,小字偉兒,忝為族長。祖居九華,世代托庇於地藏。今地藏金身,為文物商高價鬻與英吉利人,繼爾幽錮於花旗之保險箱,不得出,村舍亦為旅遊開發之推土機所夷。偉兒偕一眾餘生,顛沛至此,雖非踽踽,然十不足其一也。苟得老丈假以棲息之所,延吾族以殘喘,恩同再造。”
自此,南塘始現人語。但逢朔望,黃偉兒預置簞食壺漿於廢亭,邀叟登臨對酌。
一日,三杯既下,叟放目廢園,滿眼蕭煞,燭光搖曳處,流螢隱隱於蓬蒿之杪,秋蟲唧唧於敗牆之根,感從中來,乃撫須長吟:“夜靜星初現,秋低月未明。舍空人跡杳,園廢鳥孤鳴。露早螢難去,霜遲雁不行。有心光祖業,無奈度殘生。”黃偉兒讚一聲,繼而曰:“老丈憂思凝重,未知何故?”叟曰:“初逢之際,君已存疑,今為君釋也。”遂將扇鄉興亡事,細細白與黃偉兒。黃沉吟有許,歎曰:“吾族素以小術稱世,終害之於術也。方羨世人以實業興邦,孰料竟爾步吾族之後塵。棄本逐末,虛華幻境也。”倏而曰:“老丈欲興祖業,而憾於乏人,吾等冀實業興族,而困於技藝,大可兩全也。”叟聞言未語,捉壺引頸狂飲之。少頃,放聲曰:“來!”至家,叟於臥榻之側出一櫝,肅容曰:“此乃《製扇要笈》,宋元以降,曆為村長所握。村長,德才兼備者居之。老朽老矣,寄望君以一方蒼生為要,興一方事業也。”黃惶恐而長跪,受。
非一日,得聞東山伐檀丁丁,叟老懷大慰。
居無何,黃偉兒領高轎謁叟,請移趾鑒扇。至一大屋,條案一字排開,分列各色樣品。叟注目細覽,擇其一反覆端詳,歎為觀止。讚曰:“此一品,為老夫多年侵潤,極有心得。不意後生了得,幾可與老夫齊肩。”忽而麵色微變,舉扇一嗅再嗅,曰:“雖品相極佳,何以……”再嗅之,曰:“何以全無檀香之氣,反類歐美老婦人之體膻味?”黃偉兒長揖曰:“晚生惶愧,前輩息怒,容稟。”即令人升座。坐次,黃偉兒低眉曰:“乞前輩恕罪,方敢明言。”叟曰:“何罪之有?”黃曰:“吾輩實非人類,狐也。得前輩收留一載有餘,向所匿者,非相欺也,實自卑爾。”既而曰:“愚竊思,香扇之於手表,孰雅孰俗,不辯自明。然如此雅物何至敗於手表?”叟曰:“君之慮,吾之惑也。願聆高論。”黃曰:“久居鮑魚之肆,不聞其臭。財,銅臭也;色,體臭也;酒,糞臭也;官位,行屍之臭也;即便專家之言,亦多具尾竅之臭。時人失分辨之能,方以追腥逐臭為時尚矣。”叟撫掌大笑,曰:“快哉!人言狐類狡黠,果不虛。”黃續曰:“‘行情’既明,唯適而應之。晚生得紅高粱以人尿兌酒之啟發,於扇料熏蒸之工藝,略添狐尿些許,幾經試驗,方成歐美款式。晚輩已遣營銷經理親自出馬,不日當有佳音。”
言未已,有人來報:經理來電,所攜樣品售罄,訂單紛增,尤以宮式為俏,諸小三翹首以待,望上調產量,不至遲誤雲雲。
誰知道文言文<<文徵明習字>>的整篇翻譯?
文征明臨摹《千字文》,每天按照寫完十本作為標準來練習,書法於是大有進步。他平生對於寫字,從來沒有馬虎的時候,有時他回複別人的書信,稍微有一點不滿意,就一定三番五次修改它,不怕麻煩。因此,他越到老年,書法越發精致巧妙。
【原文】
文征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平生於書,未嚐苟且,或答人簡劄,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注:出自《書林記事》
【注釋】
(1)臨:臨貼。
(2)日:每天。
(3)以:按照。
(4)本:書籍的一冊。
(5) 率:標準。
(6)書:書法。
(7)遂:於是,就。
(8)進:進步
(9)於:對,對於。
(10)書:寫字
(11)嚐:曾經。
(12)苟且:這裏是馬虎草率的意思。
(13)或:有時。
(14)答:回複
(15)簡劄:信件,書信。
(16)少:通假字,同“稍”。稍微。
(17)當意:稱心。
(18)必:一定,必須。
(19)三:多次
(20)易:改變,本文為“改寫”的意思。
(21)之:表遞進
(22)厭:厭煩。
(23)故:因此。
(24)愈益:愈加,更加。
(25)精妙:精致巧妙。
(26)大進:迅速進步;進:進步。
(27)平生於書,書:寫字,書寫。
(28)苟且:隨便,馬虎,不認真。
(29)益:更加
【文征明簡介】
文征明簡介 文征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後更字征仲,號停雲,別號衡山居士,人稱文衡山。長洲(今蘇州)人。“吳門畫派”創始人之一。是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畫家,大書法家。與唐伯虎、祝枝山、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也稱吳門四才子)。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在當世他的名氣極大,號稱“文筆遍天下”。文征明原名壁,字征明,後以征明為名,改字征仲,祖籍衡山,故號衡山居士,長洲(今江蘇吳縣)人。54歲時以歲貢生詣吏部試,授翰林院待詔,故稱文待詔。
文征明出身於官宦世家,早年也曾數次參加科舉考試,均以不合時好而未被錄取。54歲時由貢生被薦為翰林待詔。居官四年辭歸。自此致力於詩文書畫,不再求仕進,力避與權貴交往,專力於詩文書畫藝術30餘年。享年90歲,其詩、文、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晚年聲望極高。
在書法上,早年受其父知友吳寬的影響寫蘇體,後受他嶽父李應禎的影響,學宋元的筆法較多。小楷師法晉唐,力趨健勁。明謝在杭《五雜俎·卷七》稱讚文征明小楷:“無真正楷書,即鍾、王所傳《薦季直表》、《樂毅論》皆帶行筆。洎唐《九成宮》、《多寶塔》等碑,始字畫謹嚴,而偏肥偏瘦之病,猶然不免。至本朝文征仲先生始極意結構,疏密勻稱,位置適宜。如八麵觀音,色相具足。於書苑中亦蓋代之一人也。”他的大字有黃庭堅筆意,蒼秀擺宕,骨韻兼擅。與祝允明、王寵並重當時。
翻譯一句古文,選自《張太嶽集》
如果查詢、考核(官員)所做的事和所說的話,卻不考究它的始終,興建政事不加以多次考察,上級沒有明確的綜合考核(細則),做事的人有敷衍了事的想法,即使讓堯舜做君主,禹皋做輔佐,也恐怕難以取得成績、獲得成功。
妃子與人苟且,生有一女,被當做公主養了4年後被發現,皇帝將她們母女打入冷宮的聖旨文言文怎麼寫?
首先這種情況有損皇家顏麵,能私下處理盡量私下讓那妃子‘失足’落水,溺斃,如果真要將其打入冷宮的話,自然也要找一些理由,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在古文中苟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