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有姬娘和韓女這兩個人麼
商鞅為姬娘收養,後被魏公孫痤收為家臣,為絕商鞅後顧,姬娘自盲雙目,誓不再見商鞅。後效秦改製,但終生未能解救其奴隸之苦。
韓女——公叔痤之家妾,後為秦孝公庶夫人。商鞅雖改革有功,終不能如願親愛女人回歸身邊。
也可能是戲說吧?也許曆史上確有其人,或許因為不值得記載,或是當時人認為沒必要記載,或許是因為焚書坑儒,所以其人其事不得流傳。
劇本《商鞅》的結構
第一幕中,小商鞅在與姬娘對話時,就表現出要“扭轉乾坤”、改變奴隸身份的遠大誌向,
這成為商鞅改革行為最初的動因。公子昂的人物性格將更為鮮明,他與商鞅本是主仆關係,
但他從公子哥變成陰謀家,將商鞅的戀人韓女送給秦孝公,離間秦孝公與商鞅的君臣關係,
因此商鞅有理由殺掉公子昂。由此,商鞅原在魏國,卻到秦國進行改革的依據也找到了。
另外,送華蓋給商鞅的是秦國的大臣,殺商鞅的也是秦國的大臣;商鞅的改革使秦國強大,
但恰恰是秦國人對他“萬箭穿心”、“五牛分屍”。話劇這樣的安排,增強了商鞅命運的悲劇性,也更引發人們的思索
從個體生命的角度去縱向地把握“曆史”,作者寫出了人與曆史之間的互動。商鞅的生命意義,在於他從奴隸到自由之人,
再到人上之人,最終成為扭轉乾坤之人的人生經曆,是與曆史進程同步的,是順應和推動曆史發展的,這使商鞅留名千古,
成為永恒的生命標本。
商鞅的內容梗概
故事發生在戰國中期。秦孝公剛死,商鞅即被判五馬分屍之刑。 祝歡生前始終與商鞅對立,商鞅判刑之際,他的靈魂幸災樂禍地來宣判商鞅“族滅滿門,五馬分屍”的刑罰,並告訴商鞅這是他在劫難逃的天命。商鞅卻不屑、不服於天命。他說:“商君雖死,然商君之法千年不敗;商君雖死,可一百一十七年之後,秦王朝一統天下!”因為他知道天命並非不可違,從他降生的那一天起,老天就要他死,可是他,活了整整五十二年。
當商鞅還在繈褓之中時,他的父親便令人將他母子二人拋入河中,但幾年後,商鞅卻與姬娘相依為命地活了下來。商鞅懂事後,姬娘告訴他,他的母親拋下他走了,他是商鞅的養母,她希望商鞅長大後不要如同她那樣一生為奴,而能做一個自由人。少年商鞅的目標卻不盡於此,他立誌要做“人上人”,此時他名喚衛鞅。一日,他在河邊放牛,正當他大聲斥罵牛的奴性時,剛好被經過這裏的秦國的景監和魏國的公叔痤看到。景監感到這個少年非等閑之輩,很賞識他,想帶他走,但公叔痤執意要把他留在魏國做自己的家臣。為了割斷衛鞅與姬娘的血肉聯係,公叔痤賜姬娘以死。最後姬娘自己剜去了雙目。
轉眼,衛鞅已長大成人,身為魏國相國公叔痤並將之死。魏國公子昂與衛鞅成為至交,他對衛鞅說隻有他二人的友情在利益之爭以外。為此,他放棄了自己喜愛的衛鞅的紅顏知己——相國家的韓女。並且,他密告衛鞅:相國向魏王舉薦衛鞅有相國之才,但舉薦不成,便勸魏王殺了衛鞅,以防衛鞅以後為他國所用。公子昂送給衛鞅一袋錢,勸其速速逃跑。
但衛鞅沒有馬上走,他來到相國病榻前,感謝相國的舉薦之恩,,又痛斥多年來相國對他的嫉妒與壓製,相國動了惻隱之心,勸其趕快逃走,衛鞅並不領情,表示自己要為相國送終,相國氣昏。
魏相國死後,衛鞅投奔了秦國。三年後,在景監的推舉下,秦孝公終於招群臣與衛鞅當廷論法。群臣對衛鞅本就不服氣,加之景監是太監,他們更對衛鞅多了幾分鄙視。孝公請群臣議論興國之大策,群臣謙讓。於是,衛鞅大談更改律法,統一律條法令的重要性。而公孫賈、甘龍等則大談依古法行事、沿襲舊禮的安邦之道,並責難衛鞅變法缺乏依據,會自食惡果。衛鞅舌戰群儒,以三皇五帝曆代法令無不變化及李悝之法執行與否對魏國的影響為依據。秦孝公遂毅然決定,請衛鞅立即製定強溱之法,被拜衛鞅為左庶長。論辯結束後,趙良、屍佼、孟蘭皋等人來到衛鞅身邊,願鼎力支持他。趙良誠懇進言衛鞅“不可無為人之道”因為衛鞅“鋒芒畢露”了。
衛鞅所定之新法,包括連坐定罪(卿相大夫也不例外),奴隸可按所立戰功的大小的爵位、升平民,而宗室貴族無戰功者不準顯貴等等。這激怒了甘龍、公孫賈、祝歡等貴胄。祝歡依天象判斷衛鞅是天狗星,太子駟是天駟星,將於衛鞅相克。
秦孝公擇一良日,立駟公子為君儲,並立新法,廢舊禮。可是太子駟蹤影全無,太傅公子虔將他請來後,太子駟堅持不當太子,說父君中了天狗星的蠱惑。孝公大怒,祝歡借機說此為大凶之兆,並逼問衛鞅如何處理太子的違禮犯上行為。衛鞅依刑罰治太傅“職責未盡,教化不嚴”的罪,命斬太傅左足,以示律法無情。公孫賈為太傅辯護,衛鞅命革去其太師之職,“刺字於麵,以戒天下”。又判祝歡“擇日不當,貽誤祭祀”之罪,“削去須發”之刑。
衛鞅因戰功顯赫,被賜官大良造。這日,太傅正教誨太子,法度對於國家的重要性,並表示自己“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衛鞅前來求見。衛鞅希望與太傅捐棄前嫌,同心協力,平治天下。但他遭到太傅的痛罵,太傅罵衛鞅,“以秦國忠臣勳貴的血肉”為自己“搭建通往顯赫地位的階梯”“。衛鞅剛走,公孫賈和祝歡又來拜訪,他們請太傅進諫君王說“衛鞅在魏國就行為不端,作風不正”,太傅說這無異於送他去斬首。在太傅看來,這是秦國養了他們這些無用的蠢驢,國君才不得不養虎。太傅一樣罵走了他們,並為秦國悲哀。太子駟請教於太傅,問自己今後靠誰。太傅回答:“因其勢而利導”。太子又問及衛鞅改用該除,太傅回答:“除,國亂而民不安;不除,社稷為患。”
魏惠王因連連兵敗於秦國,後悔當初不如聽從公叔痤的話,殺死衛鞅。他決定與秦議和,並將韓女獻給秦孝公,以離間衛鞅與秦孝公的感情。衛鞅見到秦、魏兩國君王,麵對魏王的利誘,他表示自己要”士為知己者死“,報效秦王。對前來求見,以示對變法感激之情的農民,衛鞅堅決不見。而對於突然出現的姬娘,衛鞅則動情緊擁,跪地請罪。衛鞅想請國君免去姬娘的奴隸之身,可是屍佼提醒他這要歸爵兩級,也就意味著他權利的削減,變法推行的困難。姬娘立即說自己不是衛鞅的生母,不要衛鞅為自己贖身奪爵。為治天下,衛鞅決心日後再報姬娘的大恩。已是秦王夫人的韓女,從景監口中得知,朝中人盡知自己是衛鞅的紅顏知己,不禁憂心忡忡。而衛鞅的苛政厲法已達到一次斬首七百人之殘酷。趙良不能忍受,決定辭官回鄉。景監力勸不成,因趙良怕長此以往,有朝一日自己將受衛鞅的株連。韓女請景監勸解衛鞅,景監表示此事自己也沒有辦法。適逢衛鞅車過此路,景監去為韓女傳話,請見衛鞅。這個空當,祝歡前來為韓女卜卦。韓女隨口說一”央“字,祝歡斷其心在”鞅“,有禍臨身。衛鞅趕到,祝歡口出惡言,衛鞅盛怒之下,刺死了祝歡。韓女倒在衛鞅懷裏,恰巧秦孝公來到。孝公並未責怪衛鞅斬殺祝歡,並表示自己不能因一美女,置大好山河於不顧。孝公就此棄置韓女,韓女投河自盡。衛鞅長嘯,立誌要讓秦國稱霸中原。
秦魏再次交戰。衛鞅親自出征,而公子昂為魏國率兵之將。魏國兵眾,衛鞅隻能以巧計取勝。他就決定將公子昂請到軍中,以孟蘭皋做抵押的人質。若與公子昂議談不遂心願,衛鞅就會殺掉公子昂,那麼作為人質的孟蘭皋就必定會被魏軍所殺。孟蘭皋甘願為衛鞅舍命。
公子昂來到秦軍中,他本以為衛鞅欲言和,便說酒宴後,各自兵罷而歸。但是,衛鞅要的是魏國的臣服、土地,否則就是公子昂的人頭。公子昂痛斥衛鞅背信棄義,當年他的利益之爭中”惟你我除外“,替衛鞅照看韓女八年,送衛鞅的錢袋,都不足以讓衛鞅念舊情。公子昂被亂箭射死,,孟蘭皋則被斬於魏軍。麵對自己親手殺死的兒時舊友與為自己而死的至交孟蘭皋,衛鞅高聲呼喊:”我的麵前已經沒有了退路。我要勝利才能成功!“孟蘭皋的靈魂在鼓勵衛鞅,他雖死無憾。
衛鞅兵發中原,大獲全勝。國君賜他十五城的封地,位尊列侯。自此,名稱商鞅。正當他意氣風發之時,趙良前來冒死進諫。趙良先譴責商鞅犧牲孟蘭皋換來自己的顯貴,又為商鞅分析形勢,告訴商鞅因自己的驕奢與顯貴而樹敵太多,若不功成身退,君王一去,必遭殺身之禍。但是,商鞅堅決不肯急流勇退。他說:‘商鞅不行商鞅之軌,而步趙良的後塵,讓商鞅在敵對者的圍攻之下,龜縮於窟穴之中,以求全身保命,置秦國大業於不顧,這是上有嗎?“商鞅寧死不能”!”趙良失望而走。屍佼卻中箭奔回,箭尾有書“亡,可翹足待之”。因為恐懼,屍佼也決定離商鞅而去。商鞅孤獨了,他大聲自問是否後悔,得出的答案是:不!
秦孝公過世,太子駟即位。公子虔、景監、公孫賈等人共議朝政。公子虔因商鞅之法的顯赫掩沒了先王的功績而提議:存商鞅之法,除商鞅之人。太子駟依言擬詔,景監詔。商鞅去尋姬娘。因為他的末日已到,他為不能報答姬娘的養育之恩,反使姬娘受累而遺憾。姬娘卻告訴他自己為生了一個“令山川易位,乾坤倒轉”的“孽種”而自豪。原來,姬娘就是 商鞅的生母。商鞅與姬娘坐上馬車在原野奔馳。姬娘高呼商鞅不僅是自己的兒子,也是百姓們與奴隸們的兒子。母子終於被亂箭射中,他們塑像一般佇立。商鞅自言是燒毀自己照亮別人的烈火,隻剩一片灰燼的無情的烈火……
韓女對商鞅的一生有何影響
姬娘與韓女是商鞅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女人。
她們的相同點是都有著十分豐富的內心世界。和激烈的內心衝突。這種衝突隻不過被她們心中對商鞅的愛所淹沒。她們都深愛著商鞅,在那樣的年代,千萬不要因為韓女成為了別人的女人而懷疑她對商鞅的愛。她是苦桃,他是苦湯。苦桃入苦湯,他們隻不過是共受苦熬罷了。
當韓女被人利用,成為自己心愛之人的威脅時。她內心的掙紮我們可想而知。這個有些隱忍的女子最終的選擇,成全了自己,也成全了她心上的商君。
姬娘形若大地,心若蒼穹一般的巨人,這個為了成全兒子,把自己的兩個眼珠挖出來,最後又在火光中陪伴兒子走向死亡的母親。她瘦弱的骨子裏該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這難道不是巨人嗎?
這個出身卑微的女人,在風雨交加的夜晚,聲嘶力竭的告訴自己年少的兒子:“天要你死,可我要你活!”她如同草一樣的活著,可她的內心卻有著火焰一般熾烈的希望。如果說,商鞅是一匹千裏馬,那姬娘就當之無愧的是這匹千裏馬奔跑之前,那個甩下第一鞭的人。
商鞅變法話劇是怎麼塑造商鞅這個角色的
1、話劇《商鞅變法》沒有把筆觸單純停留在變法事件的表層描繪上,更沒有采用傳統寫法,把商鞅當作高、大、全對象來塑造,而是借用希臘英雄失敗的命運模式,在“虛”的層麵上,以人道主義筆觸,著力於描寫人物在特定曆史環境下的特定行為動機;描寫商鞅在友誼、愛情和政治理想上所付出的巨大犧牲;描寫他舍棄一切,衝出陳規陋習重圍的不屈精神。例如商鞅向母親說出“是姬娘的乳汁哺育了我”時的亢奮,商鞅對孟蘭皋隻身鬥敵的擔心,對孟蘭皋英魂的牽掛,刺殺祝歡的果敢,韓女自殺後的悲痛,直到他在悲哀中眼望著親朋戰友相繼離去,空空屋宇下隻剩一人的孤獨等等,無不顯露出商鞅的要生便生、要死便死的大丈夫血性和氣概。
2、曆史書上記載的商鞅,很少涉及他的性情脾氣,一生所求,不過功名利祿而已。話劇《商鞅變法》巧妙回避了“商鞅變法”在實施過程中有它殘酷性一麵的定論,把視角轉向挖掘商鞅本人的人性美。如商鞅嚴格執法時開刀第一人,是他所仰慕的公子虔。事後,商鞅登門拜望太傅,他在忐忑不安時,所迸發出的人性火花。
3、話劇《商鞅變法》中,商鞅心理衝突線的表現力度和行動邏輯的形象展示:是姬娘培育了他的反叛意識,韓女喚醒了他的功名需求,魏王刺激了他的圖強欲望,秦王膨脹了他的權利野心,太子駟最終圓滿了他的英雄情結。循著人物的這條性格發展軌跡,不難找到商鞅個人悲劇的真實原由,除了來自封建專製製度的外因外,還產生於他迷信暴力、輕視教化、偏執於以刑法治國的思想內因。
急求!!!老版話劇《商鞅》的評論 關於舞台美術方麵的!!!
話劇《商鞅》風格雄渾、氣勢恢弘,全麵展現了商鞅變法在秦國所造成的巨大影響,成功塑造了中國曆史上第一位有遠見、有膽識的大改革家形象。該劇的時空容量、劇情結構,以及英勇悲壯的人物形象塑造,使其具備了黑格爾所界定的“史詩性”作品的特征。
(一)話劇《商鞅》表現的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能完全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登上政治舞台,實現改革理想的人。全劇從他哇哇墜地一直寫到被五馬分屍,集中展示了他在短短十九年時間裏創下的使秦國日新月異的奇跡,刻畫了一位不是君王,但有著像君王一樣威嚴果敢性格,豐富複雜內心的改革家形象。他的一生,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對今天來說都具有借鑒意義。
全劇沒有正麵描述商鞅之法,隻是將這場鬥爭集中在統治者上層中進行,表現出編導駕馭複雜曆史事件的藝術才能。秦太子在祭祀大典上“犯法”,正值推行新法遇阻之時,商鞅認識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而太子恰恰是“君嗣”,“不可施刑”,於是將刑罰毫不留情地施到太子的師傅公子虔和公孫賈身上。它說明商鞅推行變法的實質,不過是立了些“規矩”,是強勢集團麵對弱勢群體的霸權,缺少建立在公平與正義基礎上的法律製度。
導演在處理整場戲時,既沒有對變法對象作就事論事地評判,也沒對變法過程作平麵化的陳述,而是廣泛借用跳接、閃回、單一畫麵的多時空共融等多種影視手法,立體化表現了兩派勢力針尖對麥芒的鬥爭。抱有敵視態度的守成派在劇中與改革派一樣得到充分表演,無論在人數,還是在戲份上都可謂旗鼓相當,勢均力敵,增加了戲的觀賞性,並最大限度地促使觀眾對變法所遇到的困惑不斷進行思考。
公子虔的兩次大聲疾呼:“商鞅之法不可不行,商鞅其人不可不除”,似乎正好點明了觀眾的心理期待。當商鞅和守成派人物先後造訪改革的第一受害者公子虔時,他們盡管雙雙都遭冷遇,但後者顯然更不受歡迎。它表明,一股看不見的改革潮流已無時無處不在湧動著。太傅正因為看清了商鞅變法的無量前程,才會對他不是秦國人而耿耿於懷,才會有不除他不足以解恨之情感。對於公子虔身上所體現的人性光輝和多義性,編導沒有用慣常的非此即彼的模式作過多評判,而是留給觀眾自己慢慢品味。
編導的高明還在於,通過曆史與現實的相互融合,使觀眾在曆史情景中對現代性問題產生特殊的社會認同感,並能夠在保持一定審視距離的同時,更準確地認識現當代社會改革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和必須具備的心理準備。當公叔痤薦鞅輔佐魏王不成要殺鞅時,觀眾對諸如威逼利誘、翻臉不認人之類的政治鬥爭並不陌生,很自然便理解了商鞅去秦國的政治原因。“商鞅變法,作法自斃”,雖屬反諷,卻是法治的一大勝利,許多細節之所以能引起觀眾不小的共鳴,是人們等待法治社會早日到來的期待為觀劇打下了心理基礎;是超時空融入當代人思維的編導手法起了作用。
(二)《商鞅》以英雄偉業的成功和英雄個人的毀滅為軸心,架構全劇,陽剛大氣,不落俗套。
為了突出變法,秦國內部的政治鬥爭,統統呈現在台前,而商鞅率兵與魏國的幾場外部戰爭,則毫不可惜地放到幕後,一律虛寫。
“商鞅推行變法”作為帶動全劇氣勢的中心事件,不少地方是通過語言的交鋒來表達的。這個戲語言華美,修辭講究,可以說是一個詩化了的曆史戲。唯美主義的語言風格在一定程度上或許拉開了與觀眾的距離,但語言中思辨的內涵,不失為一種展示劇情的絕妙方法。
該劇圍繞中心事件,同時展開了兩條衝突線:一是商鞅在雷厲風行推行變法過程中與反對派之間的殊死衝突;二是他為報效母親,實現做“人上人”理想過程中所產生的複雜心理矛盾。導演在強調變法與反變法衝突的同時,著意加強了心理衝突線,把人物的深沉意識、內在的情感世界盡可能多地予以釋放,努力把商鞅人性的微妙和千姿百態予以充分揭示。這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無處不在的人性力量在顯示著作用。
從結構看,商鞅與母親、與韓夫人的戲並不多,多的是商鞅在變法過程中的政治鬥爭。這樣的處置,看似不平衡,卻並未影響商鞅心理矛盾的完整表述,很見功力。我們可以從劇終商鞅抱著一心想做“自由人”的姬娘矗立馬車之上的獨白中找到證明:“火光照亮了別人,溫暖捐給了大地。而你呢?你隻是一片灰燼而已”。主人公把埋藏在事件和人物命運深處的人生感悟講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使改革必須付出包括生命在內的艱辛代價的主題得到了升華。
(三)曆史上商鞅的一生所求,不過功名利祿而已。在這樣的史論框架中,編導建立起重新梳理曆史人物的想象空間。他們巧妙回避了“商鞅變法”在實施過程中殘酷性的一麵,把視角轉向挖掘商鞅本人的人性美。這之間其實並不矛盾,古今中外,推動曆史進步的鐵腕人物其實不乏情義纏綿之輩。
編導沒有把筆觸單純停留在這一曆史事件的表層描繪上,更沒有采用傳統寫法,把商鞅當作高、大、全對象來塑造,而是借用希臘英雄悲劇性的命運模式,以人道主義筆觸著力於描寫人物在特定曆史環境下的特定行為動機,描寫商鞅在友誼、愛情和政治理想上所付出的巨大犧牲,描寫他舍棄一切衝出陳規陋習重圍的不屈精神。以現代審美觀念看,張揚人性的作品最能被當代觀眾所接受,再說商鞅的悲劇命運也確實令人扼腕歎息,這一切都為創造形象提供了足夠的素材保證。我們從中完全能理解編導為迎合觀眾心理、把握流行美學特征所煞費的苦心。
商鞅嚴格執法,開刀的第一人,沒想到竟會是他所仰慕的公子虔,我們在商鞅事後登門拜望太傅時見出了他的忐忑不安,人性的火花在這進退兩難的境地中迸發了出來。變法的動力在百般無奈的當口產生,其實,曆史的本來麵目正是蘊藏在這樣的真實之中。
商鞅向母親說出“是姬娘的乳汁哺育了我”時的亢奮、商鞅對孟蘭皋隻身鬥敵的擔心,對孟蘭皋英魂的牽掛,刺殺祝歡的果敢、韓女自殺後的悲痛欲絕,直到他在悲哀中眼望著親朋戰友相繼離去,空空屋宇下隻剩孤獨一人等等,無不顯露出商鞅的血性和氣概。另外,劇中兩位女性形象對商鞅人性的塑造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襯托作用。該劇的好看正在於沒有將“人性化”作簡單化的詮釋。
變法使秦國強盛,商鞅卻落得個粉身碎骨的下場。英雄在踏著自己的鮮血大步向前時,沒有任何妥協和後悔,而是一遍又一遍地拷問人性。他笑迎死亡,從不悲觀。觀眾在為他扼腕痛惜的同時,是會聯想到他日後的事業輝煌的。
希望對你有用~!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曆史上有姬娘和韓女這兩個人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