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眼淚》中動作描寫有那些
1、用了時間的記敘方式,這樣寫可以讓人更條理,更利於讀者理解文章的內容
2、是景物描寫,這樣對環境的描寫指出了作者寫文章的時間是深秋的一個雨天,也為後來眼淚的到來埋下了伏筆
3、文中燕子的媽媽的特點:A非常的愛孩子,母親低垂著頭坐在她旁邊,哭泣著,十分悲痛:
B非常的勤勞,當她醒來時,已在一個新的巢穴;媽媽說:“親愛的孩子,我們今天要南飛了.你飛不了,隻好留下.葡萄架下的壇子裏,我用羽毛做了一個柔軟的床鋪
(50分)外貌描寫:母親的眼淚
母親第一次流淚,是在我上小學時。不知是老天的捉弄還是生來的愚笨,承襲了母親“要強”個性的我,卻在學習上明顯的遲鈍,沒辦法,母親要求我“笨鳥先飛”,無論哪一個學科,我都要比別人提前半年或一年的時間進入預習環節,即便如此,我仍難以理解書中的文字和教學內容,無奈之下,也隻好死記硬背。記得那是一次數學競賽,其中有一道題要求寫出解答此題所用的數學公式,而理解能力極差的我,卻把曾經背過的所有的數學公式都寫了下來,甚至還向監考老師要了一張白紙才寫全了所有的數學公式,結果,因為答非所問,我沒有得到應得的分數,以一分之差得了個第二名。向來都是“第一”的我,飯不吃,覺不睡,偎在母親的懷裏哭的慘極了。突然,我覺得自己的腦門濕濕的,熱熱的,抬眼一看,一滴滴淚珠正從母親的眼角滲出,流過她蒼白的臉,落到我的頭上。我驚呆了,為第一次看見的母親的眼淚而驚呆,更為接下來母親的話語而驚呆。母親撫摸著的頭,幽幽的說:都怨我,都怨我不識字,都怨我什麼也不會,我不能教你,偏偏還把“笨”遺傳給了你......我連忙用小手堵住母親的嘴,但母親的眼淚卻流的更急,更快了,淚裏流著對自己的不滿和責怪,流著對女兒的抱歉和內糾……
母親的眼淚流了出來,是動作描寫還是神態描寫呢?拜求一下語文高手!
神態描寫.
哭是一種神態。
寫一個小片段,用媽媽真關心我。
好,很高興為您解答\(^o^)/~祝你學業有成
2、記得有一次,我發燒,可急壞母親,半夜背著我去村子裏的衛生室,由於農村的衛生室晚上根本沒有醫生值班,母親就背著我走了十裏來路去鎮衛生院。鎮裏的衛生院也無人值班,急得母親都哭了,迷迷糊糊的我卻不知道安慰母親。這樣的生活事例太多了,舉不勝舉,生活讓我們所有天底下的子女都經曆或感受著母愛的偉大與無私。
3、今天中午,我體驗了母親洗衣服的艱辛。不禁想到了孟郊流傳千古的名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名句。不錯,隻有切身經曆過的道理,才能深刻地領會其中的深意,正如未經沙場的將軍永遠隻會紙上談兵;未經殊死搏鬥的雄鷹,永遠隻是天空中的擺設;未經磨難成長的孩子,永遠隻是父母手中的風箏------
4、媽媽同時還是我的“鐵杆”支持者。每當我取得好成績的時候,媽媽總是在遠處高高地豎起大拇指,為我祝福;每當我失敗的時候,媽媽總是鼓勵我繼續努力。讓我記憶最深刻的就是2007年參加全省古箏大賽的時候,我們一起去的三個好朋友,她們的成績都比我好。當我得知比賽結果時,心裏難受極了,眼淚也忍不住流了下來。媽媽輕輕地擦幹了我的眼淚,把我拉到一邊,小聲地對我說:“比賽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次我們有勇氣參加了,而且看到了其他同學的優點,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回家後我們還需要繼續努力,下次再和她們比一比,好不好?”
5、母親是一個典型的農村婦女。沒有上過學,除認識自己的名字外大字不識,但她卻是一本無字的書,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無私的母愛像一股清泉在兒女們心中綿延流淌。母親40多歲開始守寡,一直和我們相依為命,用人世間最博大、最無私的母愛默默踐行著自己樸素的承諾:孩子是她身上掉下的肉,她失去了丈夫不能再失去孩子,再苦再難也要把孩子培養成人。
6、母親今年三十多歲,對我格外關心和疼愛,記得我小時候體弱多病,一年365天,有一半的時間都是在醫院度過的,整天打針吃藥,雖說這樣但我整天連一口飯也不吃。母親看在眼裏急在心上,無奈之下媽媽決定為我熬粥,總之喝點粥總比一口飯不吃強吧。母親每天精選優良大米細心地將挑揀出來用水淘上幾遍,再倒入堡湯的鍋中耐心的坐在旁邊調製火候。煮熟後倒入碗中再將幾粒蓮子與葡萄幹放在碗裏,一陣清香撲鼻而來,顆顆大米豐厚飽滿。開始我感到十分新鮮,還吃上幾口索性把玩也砸了。但母親並沒有抱怨依然為我熬粥我也常常耍小性子,不明白母親的苦心。
7、母愛也象征著溺落,雖然說袒護也是一種愛,但美曰愛,實則是害。但愛得最高境界就是敢於直言不諱地指出對方的錯誤,原諒錯誤是美,但支持錯誤是醜!忠言雖然逆耳,但能如一麵鏡子省察自己的錯誤!站在高遠處看,袒護是一種不負責的愛!
8、夢中,看到母親光滑的額頭上竟添了幾縷皺紋,烏黑的頭發變得蒼白,平時筆直的腰杆變得彎曲。我害怕了,難道這是蒼老向母親走來了嗎 我的心一沉,鼻子酸酸的,兩行淚已忍不住從臉頰上滑落下來。夢醒時分,我擦去眼角的淚珠,我悔恨……
9、每當遇到困難的時候,媽媽總是形影不離地陪伴著我。記得有一次,由於吃了不幹淨的東西,我生病了,一整夜又是發燒,又是拉肚子。媽媽非常著急,她一會兒幫我量體溫,一會兒幫我拿藥。第二天早晨,我睜開眼睛看到的是她眼睛裏充滿了血絲和一臉疲憊的樣子。我知道,她已經一夜沒合眼了。可她仍然麵帶微笑地對我說:“可好點了?”聽著媽媽的話,我的心裏酸溜溜的。
10、母親是一個極其平常的農家婦女,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然而,她用無私的母愛澆灌兒女健康成長。母親身上展示的言而有信,自強自立,仁愛寬厚,深明大義等優良品質,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我的人生之路。母親不僅給了我生命,而且給了我一切。多少年來,在我悲傷時,母親是慰藉;在我沮喪時,母親是希望;在我軟弱時,母親是力量。我始終牢記母親的教誨,告誡自己“不管做什麼,先把人做好。”
11、母親雖然沒有文化,但明事理,大事小事分得很清,特別是在培養孩子上不惜一切代價。記得初中畢業那年,一天放學回家,我硬生生地對母親說,不想上高中了,要自己養活自己。正在剪鞋樣的母親深感意外,但還是平靜地對我說:你的心事媽懂,可是家裏再難,媽再沒本事,也要保證你讀完高中。當時我14歲,自認為已經長大,根本聽不進母親的話,火氣衝天地扔了一句堅決不上學的狠話。母親本想嚇唬我一下,誰知情急之中,把手中的小剪刀意外扔出了手。小剪刀的一頭正好紮中了我的大腿根部。為了達到輟學目的,我硬著頭皮,忍著劇痛,要挾母親答應。母親的情緒一下子失去了控製,她邊哭邊說,“沒有文化不會有出息”,“不讀高中怎樣向你故去的父親交待,萬萬不能讓母親後悔一世啊”。母親的話像一根針紮在我的心尖上,那份傷心遠遠甚於肉體之痛。我把小剪刀取出來後,母親像做錯了事的孩子一樣顫抖著為我包紮傷口。止住了血,母親一把摟住我,嚎啕大哭。母親的眼淚打濕了我的衣裳,我和母親緊緊地擁抱在一起,很久很久。我的左腿上至今還清晰地留著一道疤痕,它成了母親望子成才的見證和催我奮進的動力。可以說,我們的幾個弟兄都沒有辜負母親的良苦用心。
12、那時,我生了病,是嚴重感冒,我穿著棉衣,蓋著被,躺在床上,還放了一個暖腰寶在身上,可是我還是像在南極的水裏一樣冷,媽媽在廚房給我做薑湯,我麵黃肌瘦,仿佛要死了一樣,還惡心想吐。這時,我看到媽媽還給我做了一碗粥,粥裏放了媽媽珍藏已久的蓮子,媽媽拿湯和粥走過來,我看到媽媽焦急的樣子,我更加難受了,隻見媽媽用勺子盛了一些湯,耐心地喂我,媽媽還輕聲地安慰我,在媽媽的精心照顧下,寒冷馬上減輕了一大半,媽媽陪著我,我漸漸睡著了,我在夢中想著媽媽經常教我的詩——《遊子吟》。
13、我知道背是一直都很暖和的。所以我就摸了摸媽媽的手,媽媽的手通紅,手好像麻木了,摸著非常的刺骨。頓時我的眼淚不由自主的流淌出來。留下懶得是愛,是溫暖。眼淚打濕了媽媽的衣服。眼淚好像一條小河,一直源源不斷地流著。媽媽的身子被寒風一抖一抖的,看得出媽媽很想放開我,為自己取取暖,也很想有人為她遮風擋雨,給她一點溫暖。但媽媽沒有這麼做,而是一次又一次的為我遮住風擋住雨。
14、一天,我和媽媽去買雞蛋煎餅,當我們正等餅出爐時,聽見一個細小的聲音在說:“快吃,涼了就不好了。”我轉頭一看,地上蹲著母子兩人,母親抱著一個大飯碗,裏麵是純白麵條,一點兒菜都沒有,而兒子卻津津有味地啃著一個大雞腿,母親的衣服很髒,褲子已經分辨不出是什麼顏色的了。這時,在我心裏油然升起一種崇敬之情,這就是母愛,是超越一切物質,甚至超越生命的愛。
15、在溫和的春天,母親讓你像小草一樣茁壯成長;在赤日炎炎的夏日,母愛讓你不再炎熱。當秋風吹過田野,豐收的果實成熟時,母親笑了,甜美的笑了,在她的笑容裏,又有誰知道,這笑容的背後有多少滄桑和汗水呀!一年四季,點點滴滴,我們都生活在母愛的巢中。
16、成長中那些不同的經曆,折射出相同的關愛。普通人的故事裏,母愛是一樣的偉大。本書中所精選的一個個溫暖心靈的親情故事,是每個人對父愛母愛的深情回憶。你能感受濃濃的親情、對父母的深深謝意、對父母的愧疚,或者有太多來不及說的話……為你成長付出代價的是,父母悄悄變白的黑發和日益蒼老的麵龐。不是每個人都有幸及時聽到他們安慰和鼓勵的話,不是每個人都能時時有他們陪在身邊。不要讓還未實現的報答成為遺憾。
《蠟燭》最後一段擴寫老婦人的心理描寫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在炮火燒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位南斯拉夫母親的惟一珍愛的東西——她的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
“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著,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
這位蘇聯青年,紅軍戰士,是為解放南斯拉夫而犧牲的,他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墳堆是南斯拉夫老婦人育乞西為他堆的,她不忍紅軍烈士暴屍戰場,她要讓紅軍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國土上。老婦人對一個蘇聯青年情同母子,他們之間已經沒有國界,這是反法西斯同盟的軍民用血肉凝結的情誼。燭光,是紅軍烈士生命之光;燭光,寄托著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燭光,是兩國人民戰鬥情誼的象征。
這種血肉凝結的情誼是如此深厚:老婦人置生死於度外,她是冒著炮火安葬紅軍烈士的;老婦人年老體弱,她是不顧艱難,用雙手舀幹彈坑裏的積水,用雙手把烈士遺體拖進彈坑,用雙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墳堆的;老婦人擺正了烈士遺體,還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額;老婦人為悼念烈士,拿出珍藏45年的結婚的喜燭,點在墳上。
這篇戰地通訊是一首讚美詩,一曲頌歌。讚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國戰鬥的友誼,謳歌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二、問題研究
這篇戰地通訊非常感人,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這樣的藝術效果是怎麼產生的?
首先當然是題材感人,但是感人的題材要寫得感人,寫作方法也是重要的。探究這篇戰地通訊的寫法,可以悟到,作者在落筆之前,對事件之所以感人的種種因素是作了分析的,在敘述過程中,在感人的因素上就著力描寫。再則,突出蠟燭,突出燭光,更是作品成功的關鍵。
事件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分析起來有四點。一是環境危險,炮火連天;二是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婦人像掩埋親人一樣掩埋烈士;四是點在墳上的蠟燭有特殊意義。作者在敘述過程中,凡是寫到這四點的,都著力描寫,造成了感人的效果。
寫炮火,不是籠統地寫一句就算了,幾乎隔幾行就寫炮火,叫人一直為老婦人的安危揪著心,老婦人在炮火之中的種種行為就格外感人。
掩埋烈士的每一步老婦人都非常吃力,假如籠統地說“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彈坑裏”,那就不夠感人,作者是這樣寫的:“路並不遠,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來休息了三次。最後,她總算把死者拖到了彈坑裏。她已經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裏休息了好久,也許有一小時。”這樣描述,情景曆曆在目,仿佛老婦人的喘息聲都聽得見,真是感人肺腑。
寫老婦人安葬烈士的禮儀也很具體,例如掩埋之前“老婦人跪到死者旁邊,用手在死者身上畫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額”,一個一個動作都作了描寫,也是很感人的。
作者在諸多感人的因素之中又突出蠟燭,鄭重地說明,這是“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從摸出蠟燭之後,直到結尾,一直圍繞著燭光展開細膩的描寫,在這樣一個特殊的環境裏,特殊的氛圍中,燭光顯出了特殊的意義,造成一種詩的意境,結尾像抒情詩一般讚美燭光,讓人沉浸在這個意境之中,眼前總是那一點燭光,久久不能忘懷。
練習說明
一、閱讀全文,朗讀令你感動的一些片段。說說你對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的理解,並說說結尾兩句話的含義。
本題通過默讀、朗讀,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老婦人飽受德國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對侵略者滿懷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年輕的紅軍戰士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她無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獻自己的愛戴和敬意。她為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她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艱難,安葬烈士。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她為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心愛的寶物,把結婚的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並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結尾兩句話謳歌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這種感情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二、揣摩下列語句,回答問題。
1.做好了墳堆後,老婦人就從她那黑色的大圍巾底下,摸出她離開地窖的時候揣在懷裏的東西,這是一支大蠟燭,是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為什麼要對這支蠟燭的來曆做補充說明?)
2.老婦人對著這燭光,坐在墳邊,一動也不動,兩臂交叉抱在胸前,披著那黑色的大圍巾。
(這裏又提到圍巾的顏色,有什麼特殊的意味?)
3.在炮火燒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位南斯拉夫母親的惟一珍愛的東西——她的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
(這段文字如果寫成“在方場上,老婦人的蠟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契柯拉耶夫的墳頭”,同原句比較一下,說說原句好在哪裏?)
本題引導學生精讀課文,細細領會語句的深層含義。啟發學生怎樣抓住關鍵詞語,怎樣在假設、比較中品味。
1.補充說明這支蠟燭非同尋常的意義,表現了老婦人給紅軍烈士獻出的是一份最珍貴的感情。
2.黑色,表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這一著色,渲染了肅穆氣氛,表達了老婦人的哀悼之情。
3.原句勾畫了經戰爭破壞後的環境,勾畫了燭光的背景,“炮火燒焦了的土地”,“炸彎了的鐵器”,“燒死了的樹木”,控訴著法西斯強盜對人類文明的踐踏。原句再次點出這支蠟燭是結婚的花燭,是老婦人惟一珍愛的東西,點出非同尋常的意義,足以表現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至高無上的感情。原句不寫老婦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說“南斯拉夫母親”和“一個蘇聯青年”,揭示這種感情的意義,是兩國軍民感情的集中表現,這種感情達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三、文章中的老婦人始終沒有說一句話,豐富的內心活動都是通過她的動作來表現。試揣摩文章倒數第四段,設想一下段中表現的老婦人的心理活動,並用一二百字寫下來。
本題根據課文寫作特點,引導學生體會課文意蘊,培養理解和想像能力。宜啟發學生就文句提出一個個問題加以推想。例如,就“老婦人也沒有說話”一句想想,老婦人為什麼不說話,她心裏是怎麼想的;“她不過抬起眼睛來,朝這些脫了帽的肅立著的人們看了一眼,十分莊嚴地對他們深深一鞠躬”,就這幾句想想,她為什麼鞠躬,心裏是怎麼想的,如此等等。這樣去思考,思路就打開了。
教學建議
一、宜根據課文特點,著重體會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
本文特點,人物思想感情集中於一點,概括起來就是“敬愛”和“哀痛”,作品感人之處是詩意般的表現出這種感情的深度和濃度,濃鬱得令讀者的心靈為之震顫。所以宜從各方麵體會這種情感的深度。看炮火連天,想老婦人不顧生死;看年老體弱,想老婦人力量的源泉;看保護遺體,想老婦人對烈士的感情;看燭光閃爍,想老婦人奉獻的感情。如果停留在概括人物思想感情上,作品的感染力就會大大減弱。
二、要注意揣摩語句。
本文意蘊豐富,有許多意味深長的句子,宜細細揣摩探究。每一部分將注意力放在意蘊豐富之處,提出問題,研究問題。可以讓學生提問,也可以向學生提問,確立探究方向後,逐一研討。
三、要注意把握記敘的要素。
有關資料
作者介紹
西蒙諾夫,蘇聯俄羅斯作家。生於軍官家庭。1934年開始寫作。1938年畢業於高爾基文學院。1942年加入共產黨。曾任《文學報》主編、《新世界》雜誌編委、《文學俄羅斯》報編委、蘇聯作協副**和書記處書記等職。1939年任軍事記者,以後一直從事戰爭題材的創作。劇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達前蘇聯人民對即將來臨的戰爭的必勝信心。戰爭初期的抒情詩作,充滿愛國主義激情,如《等著我吧……》《請你記住,阿遼沙,斯摩棱斯克的大道……》,在士兵中廣為流傳。劇本《俄羅斯人》(1942)歌頌經受了戰爭考驗的蘇聯人民的精神力量。長篇小說《日日夜夜》(1943~1944),描寫蘇聯紅軍在保衛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英勇事跡。戰爭後期,隨軍經過東歐各國,直至柏林,寫有特寫和短篇故事集《從黑海到巴倫支海》(4卷,1942~1945)。戰後到過美國。劇本《俄羅斯問題》(1946)揭露美國統治集團發動新戰爭的企圖。還發表詩集《友與敵》(1948)。《我城一少年》《俄羅斯人》《日日夜夜》《俄羅斯問題》《友與敵》均獲斯大林獎金。
1949年10月訪問中國。1950年出版《戰鬥的中國》一書,描寫中國人民進行的解放戰爭。1959至1971年發表的三部曲《生者與死者》(《生者與死者》《軍人不是天生的》《最後的夏天》),描寫從戰爭初期蘇聯紅軍在西部邊境的潰敗、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到1944年夏天解放白俄羅斯戰役的勝利,具有廣闊的曆史畫麵和生動的戰時生活的細節描寫,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動和性格變化較少。三部曲獲1974年度列寧獎金。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後期陸續發表了幾部戰時劄記,最著名的有《洛巴金劄記摘錄》(1965)。30年代至50年代發表過幾十篇文藝評論文章,主要評論同時代的作家及其創作。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母親的眼淚》中動作描寫有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