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反駁的成語
【不攻自拔】:拔:攻破。不用攻擊就自動破滅。形容情節、論點虛謬,經不起反駁。
【不攻自破】:無須攻擊,自己就會破滅。形容論點站不住腳,經不起反駁或攻擊。
【不堪一擊】:不堪:經不起。形容力量薄弱,經不起一擊。也形容論點不嚴密,經不起反駁。
【不可辯駁】:辯駁:提出論據,進行辯論,以反駁對方的論點。指理論精辟,證據確鑿,使人無法辯駁。
形容“反駁”的成語有哪些?
1、形容“反駁”的成語有:不攻自拔、不攻自破、不可辯駁、站不住腳、入室操戈。
2、成語分析:不攻自拔、不攻自破、不可辯駁、站不住腳、入室操戈。
(1)
【成語】: 不攻自拔
【拚音】: bù gōng zì bá
【解釋】: 拔:攻破。不用攻擊就自動破滅。形容情節、論點虛謬,經不起反駁。
【出處】: 《梁書·武帝紀》:“糧食既足,士眾稍多,圍守兩城,不攻自拔,天下之事,臥取之耳。”
【舉例造句】:經過查證,謠言不攻自拔。
(2)
【成語】: 不攻自破
【拚音】: bù gōng zì pò
【解釋】: 無須攻擊,自己就會破滅。形容論點站不住腳,經不起反駁或攻擊。
【出處】: 晉·幹寶《晉記》:“是故不攻而自敗也。”唐·顧德章《上中書門下及禮院詳議東都太廟修廢狀》:“是有都立廟之言,不攻而自破也。”
【舉例造句】: 郢都無主,不攻自破。
(3)
【成語】: 不可辯駁
【拚音】: bù kě biàn bó
【解釋】: 辯駁:提出論據,進行辯論,以反駁對方的論點。指理論精辟,證據確鑿,使人無法辯駁。
【舉例造句】:但是,一個不可辯駁的事實是,這些整型手術能夠讓醫生變得富有。
(4)
【成語】: 站不住腳
【拚音】: zhàn bù zhù jiǎo
【解釋】: 比喻觀點等經不起推敲與反駁。
【出處】: **《國民黨反動派由“呼籲和平”變為呼籲戰爭》:“急急忙忙地改成‘以拯救一百幾十個戰犯為前提’,那你們可要仔細,你們就一定站不住腳。”
【舉例造句】: 你的說法站不住腳。
(5)
【成語】: 入室操戈
【拚音】: rù shǐ cāo gē
【解釋】: 操:拿;戈:古代象矛的武器。到他的屋裏去,拿起他的武器攻擊他。比喻引用對方的論點反駁對方。
【出處】: 《後漢書·鄭玄傳》:“任城何休好《公羊》學,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廢疾》。玄乃‘發《墨守》、針《膏肓》、起《廢疾》’。休見而歎曰:‘康成入吾室,操吾戈以伐我乎?’”
【舉例造句】: 他口若懸河,入室操戈,一下就把對方駁得啞口無言。
某人受人諷刺卻不反駁的成語
泰然處之
tài rán chǔ zhī
【解釋】泰然:安然,不以為意的樣子;處:處理,對待。形容毫不在意,沉著鎮定。
【出處】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讚》:“爰初發跡,遘此顛沛,神情玄定,處之彌泰。”
【結構】偏正式。
【用法】用作褒義。一般作謂語、賓語。
【正音】處;不能讀作“chù”。
【辨形】泰;不能寫作“太”。
【近義詞】泰然自若、鎮定自如
【反義詞】忐忑不安
【辨析】~和“泰然自若”;都形容沉著鎮定;不慌不忙。但~的“之”是指困難和危急;“泰然自若”沒有此意。
【例句】有些自由主義嚴重的人;聽了資產階級自由化的言論也不批判鬥爭;~;行若無事。
形容他人惹你。卻不敢反駁的成語
忍氣吞聲
表示反駁的成語
【不攻自拔】:拔:攻破。不用攻擊就自動破滅。形容情節、論點虛謬,經不起反駁。
【不攻自破】:無須攻擊,自己就會破滅。形容論點站不住腳,經不起反駁或攻擊。
【不堪一擊】:不堪:經不起。形容力量薄弱,經不起一擊。也形容論點不嚴密,經不起反駁。
【不可辯駁】:辯駁:提出論據,進行辯論,以反駁對方的論點。指理論精辟,證據確鑿,使人無法辯駁。
【捶床拍枕】:形容輾轉難以入睡。同“捶床搗枕”。
【入室操戈】:操:拿;戈:古代象矛的武器。到他的屋裏去,拿起他的武器攻擊他。比喻引用對方的論點反駁對方。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子:對別人的稱呼;矛:進攻敵人的刺擊武器;盾:保護自己擋住敵人刀箭的牌。比喻拿對方的觀點、方法或言論來反駁對方。
【站不住腳】:比喻觀點等經不起推敲與反駁。
對於錯誤的說法或行為,總是敢於反駁或阻止的成語是什麼?
疾惡如仇
應當就是它了,不夠20字還不讓回複呢。
形容一個人因為沒理而不敢對別人的指責加以辯駁的形容詞該用哪個?
理屈詞窮 啞口語言 無言以對
形容替他人反駁,鳴不平的成語
打抱不平
[讀音][dǎ bào bù píng]
[解釋]遇見不公平的事,挺身而出,幫助受欺負的一方。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五回:“氣的我隻要替平兒打抱不平。”
[例句]他遭受迫害,身陷囹圄,許多人為他~,終於得到申雪。
[近義]見義勇為行俠仗義仗義執言扶弱抑強拔刀相助抱打不平
[反義]欺軟怕硬欺貧重富見死不救
關於反駁的四字詞語
辦排眾議
【拚音】:lì pái zhòng yì
【解釋】: 力:竭力;排:排除。竭力反駁、排除各種意見。
【出 處】: 宋·蘇轍《上皇帝書》:"臣以不識忌諱,得罪於有司,仁宗哀其狂愚,力排眾議,使臣得不遂棄於世。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反駁詞語有哪些?
清者自清濁者自濁。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來自於《左傳.僖公十年》載:十年春,狄滅溫,蘇子無信也。蘇子叛王即狄,又不能於狄,狄人伐之,王不救,故滅。蘇子奔衛。 夏四月,周公忌父、王子黨會齊隰朋立晉侯。晉侯殺裏克以說。將殺裏克,公使謂之曰:「微子則不及此。雖然,子弑二君與一大夫,為子君者不亦難乎?」對曰:「不有廢也,君何以興?欲加之罪,其無辭乎?臣聞命矣。」伏劍而死。
後人用"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謂欲加害於人,即使無過錯,也可以羅織罪名作為理由。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出處,十年春季,狄人滅亡溫國,這是由於蘇子不講信義。蘇子背叛周襄王而投奔狄人,又和狄人處不來,狄人進攻他,周襄王不去救援,因此滅亡。蘇子逃亡到衛國。 夏季,四月,周公忌父、王子黨會合齊國的隰朋立了晉惠公。晉惠公殺死裏克表示討好。將要殺掉裏克以前,晉惠公派人對他說:“如果沒有您,我就做不了晉君。盡管如此,您殺了兩個國君一個大夫,做您國君的人,不也太難了嗎?”裏克回答說:“沒有奚齊、卓子的被廢,君王怎麼能興起?要給人加上罪名,還怕沒有話說嗎?下臣知道國君的意思了。”說完,用劍自殺而死。
常見用法,可以用為,《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七章中,“可是,老徐,李自成沒有什麼罪名,咱們收拾了他,對別人怎麼說呀?”“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關於“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辯證,當別人怎麼也得找個理由定你的罪,要想反駁的話,可以從兩個角度,第一就是你要肯定你的罪並不是罪,這樣就和對手現在同一起跑線上,其次就是找對方辭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