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翻譯:遇僮奴有恩,雖至棰楚,皆不忍有後言。
(我母親)對待那些傭人很好,傭仆雖然被責打了,背後也不忍心責怪她。
出自周有光《先妣事略》。
中國少年說這篇文言文的完整版
少年中國說
〔清,一九00年二月〕梁啟超
日本人之稱我中國也,一則曰老大帝國,再則曰老大帝國。是語也,蓋襲譯歐西人之言也。嗚呼!我中國其果老大矣乎?任公曰:惡!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國在。
欲言國之老少,請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將來。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戀心;惟思將來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戀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進取。惟保守也,故永舊;惟進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經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將來也,事事皆其所未經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憂慮,少年人常好行樂。惟多憂也,故灰心;惟行樂也,故盛氣。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氣也,故豪壯。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壯也,故冒險。惟苟且也,故能滅世界;惟冒險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厭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厭事也,故常覺一切事無可為者;惟好事也,故常覺一切事無不可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陽。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俠。老年人如字典,老年人如戲文。老年人如鴉片煙,少年人如潑蘭地酒。老年人如別行星之隕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島。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比利亞之鐵路。老年人如秋後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瀦為澤,少年人如長江之初發源。此老年人與少年人性格不同之大略也。任公曰:人固有之,國亦宜然。
任公曰:傷哉,老大也!潯陽江頭琵琶婦,當明月繞船,楓葉瑟瑟,衾寒於鐵,似夢非夢之時,追想洛陽塵中春花秋月之佳趣。西宮南內,白發宮娥,一燈如穗,三五對坐,談開元、天寶間遺事,譜《霓裳羽衣曲》。青門種瓜人,左對孺人,顧弄孺子,憶侯門似海珠履雜遝之盛事。拿破侖之流於厄蔑,阿剌飛之幽於錫蘭,與三兩監守吏,或過訪之好事者,道當年短刀匹馬馳騁中原,席卷歐洲,血戰海樓,一聲叱吒,萬國震恐之豐功偉烈,初而拍案,繼而撫髀,終而攬鏡。嗚呼,麵皴齒盡,白發盈把,頹然老矣!若是者,舍幽鬱之外無心事,舍悲慘之處無天地;舍頹唐之外無日月,舍歎息之外無音聲;舍待死之外無事業。美人豪傑且然,而況尋常碌碌者耶?生平親友,皆在墟墓;起居飲食,待命於人。今日且過,遑知他日?今年且過,遑恤明年?普天下灰心短氣之事,未有甚於老大者。於此人也,而欲望以拿雲之手段,回天之事功,挾山超海之意氣,能乎不能?
嗚呼!我中國其果老大矣乎?立乎今日以指疇昔,唐虞三代,若何之郅治;秦皇漢武,若何之雄傑;漢唐來之文學,若何之隆盛;康乾間之武功,若何之烜赫。曆史家所鋪敘,詞章家所謳歌,何一非我國民少年時代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之陳跡哉!而今頹然老矣!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處處雀鼠盡,夜夜雞犬驚。十八省之土地財產,已為人懷中之肉;四百兆之父兄子弟,已為人注籍之奴,豈所謂“老大嫁作商人婦”者耶?嗚呼!憑君莫話當年事,憔悴韶光不忍看!楚囚相對,岌岌顧影,人命危淺,朝不慮夕。國為待死之國,一國之民為待死之民。萬事付之奈何,一切憑人作弄,亦何足怪!
任公曰:我中國其果老大矣乎?是今日全地球之一大問題也。如其老大也,則是中國為過去之國,即地球上昔本有此國,而今漸澌滅,他日之命運殆將盡也。如其非老大也,則是中國為未來之國,即地球上昔未現此國,而今漸發達,他日之前程且方長也。欲斷今日之中國為老大耶?為少年耶?則不可不先明“國”字之意義。夫國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於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製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權,有服從,人人皆主權者,人人皆服從者。夫如是,斯謂之完全成立之國。地球上之有完全成立之國也,自百年以來也。完全成立者,壯年之事也。未能完全成立而漸進於完全成立者,少年之事也。故吾得一言以斷之曰:歐洲列邦在今日為壯年國,而我中國在今日為少年國。
夫古昔之中國者,雖有國之名,而未成國之形也。或為家族之國,或為酋長之國,或為諸侯封建之國,或為一王專製之國。雖種類不一,要之,其於國家之體質也,有其一部而缺其一部。正如嬰兒自胚胎以迄成童,其身體之一二官支,先行長成,此外則全體雖粗具,然未能得其用也。故唐虞以前為胚胎時代,殷周之際為乳哺時代,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為童子時代。逐漸發達,而今乃始將入成童以上少年之界焉。其長成所以若是之遲者,則曆代之民賊有窒其生機者也。譬猶童年多病,轉類老態,或且疑其死期之將至焉,而不知皆由未完成未成立也。非過去之謂,而未來之謂也。
且我中國疇昔,豈嚐有國家哉?不過有朝廷耳!我黃帝子孫,聚族而居,立於此地球之上者既數千年,而問其國之為何名,則無有也。夫所謂唐、虞、夏、商、周、秦、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唐、宋、元、明、清者,則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產也。國也者,人民之公產也。朝有朝之老少,國有國之老少。朝與國既異物,則不能以朝之老少而指為國之老少明矣。文、武、成、康,周朝之少年時代也。幽、厲、桓、赧,則其老年時代也。高、文、景、武,漢朝之少年時代也。元、平、桓、靈,則其老年時代也。自餘曆朝,莫不有之。凡此者謂為一朝廷之老也則可,謂為一國之老也則不可。一朝廷之老且死,猶一人之老且死也,於吾所謂中國者何與焉。然則,吾中國者,前此尚未出現於世界,而今乃始萌芽雲爾。天地大矣,前途遼矣。美哉我少年中國乎!
瑪誌尼者,意大利三傑之魁也。以國事被罪,逃竄異邦。乃創立一會,名曰“少年意大利”。舉國誌士,雲湧霧集以應之。卒乃光複舊物,使意大利為歐洲之一雄邦。夫意大利者,歐洲之第一老大國也。自羅馬亡後,土地隸於教皇,政權歸於奧國,殆所謂老而瀕於死者矣。而得一瑪誌尼,且能舉全國而少年之,況我中國之實為少年時代者耶!堂堂四百餘州之國土,凜凜四百餘兆之國民,豈遂無一瑪誌尼其人者!
龔自珍氏之集有詩一章,題曰《能令公少年行》。吾嚐愛讀之,而有味乎其用意之所存。我國民而自謂其國之老大也,斯果老大矣;我國民而自知其國之少年也,斯乃少年矣。西諺有之曰:“有三歲之翁,有百歲之童。”然則,國之老少,又無定形,而實隨國民之心力以為消長者也。吾見乎瑪誌尼之能令國少年也,吾又見乎我國之官吏士民能令國老大也。吾為此懼!夫以如此壯麗濃鬱翩翩絕世之少年中國,而使歐西日本人謂我為老大者,何也?則以握國權者皆老朽之人也。非哦幾十年八股,非寫幾十年白折,非當幾十年差,非捱幾十年俸,非遞幾十年手本,非唱幾十年喏,非磕幾十年頭,非請幾十年安,則必不能得一官、進一職。其內任卿貳以上,外任監司以上者,百人之中,其五官不備者,殆九十六七人也。非眼盲則耳聾,非手顫則足跛,否則半身不遂也。彼其一身飲食步履視聽言語,尚且不能自了,須三四人左右扶之捉之,乃能度日,於此而乃欲責之以國事,是何異立無數木偶而使治天下也!且彼輩者,自其少壯之時既已不知亞細亞、歐羅巴為何處地方,漢祖唐宗是那朝皇帝,猶嫌其頑鈍腐敗之末臻其極,又必搓磨之,陶冶之,待其腦髓已涸,血管已塞,氣息奄奄,與鬼為鄰之時,然後將我二萬裏山河,四萬萬人命,一舉而畀於其手。嗚呼!老大帝國,誠哉其老大也!而彼輩者,積其數十年之八股、白折、當差、捱俸、手本、唱諾、磕頭、請安,千辛萬苦,千苦萬辛,乃始得此紅頂花翎之服色,中堂大人之名號,乃出其全副精神,竭其畢生力量,以保持之。如彼乞兒拾金一錠,雖轟雷盤旋其頂上,而兩手猶緊抱其荷包,他事非所顧也,非所知也,非所聞也。於此而告之以亡國也,瓜分也,彼烏從而聽之,烏從而信之!即使果亡矣,果分矣,而吾今年七十矣,八十矣,但求其一兩年內,洋人不來,強盜不起,我已快活過了一世矣!若不得已,則割三頭兩省之土地奉申賀敬,以換我幾個衙門;賣三幾百萬之人民作仆為奴,以贖我一條老命,有何不可?有何難辦?嗚呼!今之所謂老後、老臣、老將、老吏者,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手段,皆具於是矣。西風一夜催人老,凋盡朱顏白盡頭。使走無常當醫生,攜催命符以祝壽,嗟乎痛哉!以此為國,是安得不老且死,且吾恐其未及歲而殤也。
任公曰: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國者,則中國老朽之冤業也。製出將來之少年中國者,則中國少年之責任也。彼老朽者何足道,彼與此世界作別之日不遠矣,而我少年乃新來而與世界為緣。如僦屋者然,彼明日將遷居他方,而我今日始入此室處。將遷居者,不愛護其窗櫳,不潔治其庭廡,俗人恒情,亦何足怪!若我少年者,前程浩浩,後顧茫茫。中國而為牛為馬為奴隸,則烹臠棰鞭之慘酷,惟我少年當之。中國如稱霸宇內,主盟地球,則指揮顧盼之尊榮,惟我少年享之。於彼氣息奄奄與鬼為鄰者何與焉?彼而漠然置之,猶可言也。我而漠然置之,不可言也。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則吾中國為未來之國,其進步未可量也。使舉國之少年而亦為老大也,則吾中國為過去之國,其澌亡可翹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穀,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塵吸張。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幹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選自《飲冰室合集》
八下文言文個別字的意思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例:
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術者)
②以刀劈狼首,數刀斃之。(之:它,指狼。)
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話。)
④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為之泣。(本義項指後一個“之”:她,指燕後。)
⑤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們,指齊軍。)
⑥我見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
⑦以杜君言泛訊之。(之:他們,旨獄中囚犯。)
⑧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話。)
⑨遽撲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
⑩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本義項指後一個“之”它指兵器。)
▆⑵結構助詞,定語的標誌。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例: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馬》)
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曹劌論戰》)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
④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過秦論》)
⑤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⑤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
⑥雲之崔嵬。
⑦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⑶作動詞:往,到......去。例: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一首示子侄》)
②去逾四十裏,之虛所賣之。(本義項指前一個“之”。)
③諸將請所之。
④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本義項指前一個“之”?) (《陳涉世家》)
⑤又有剪發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於是棄其家走之關中。
⑦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本義項指後一個之“之”。)
▆⑷這,此。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損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義項指後一個“之”。)
②其上以構脂、臘和氏灰之類昌之。(本義項指前一個之。)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桃花源記》)
④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 (《公輸》)
⑤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⑥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⑦於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為之謀。(本義項指中間一個。) (《過秦論》)
▆⑸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例:
①何陋之有? (《陋室銘》)
②宋何罪之有? (《公輸》)
③句讀之不知。(《師說》)
④何功之有哉?
⑤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本義項指後一個之。)
▆⑹我。例:
①君將哀而生之乎?
②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複返也。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存之。
⑤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
⑥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之以為戮:以之為戮。之:指我們。)
(7)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隻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毛遂自薦》)
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本義項指後一個之。)
▆⑻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同時可說成取獨,如:
①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②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③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師說》)(本義項指前一個“之”)
④無絲竹之亂耳(《陋室銘》)
▆(9)向。例:
然後驅而之善。
▆(10)結構助詞,補語的標誌。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
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
---------------------------------------------------------------------------------------------
通“也”義
《墨子·大取》:“聖人也,為天下也。”前句也字作“之”義。《韓非子·解老》:“鬼祟也疾人之謂鬼傷人……”《賈子·大政》:“何君子之道衰,之數也。”最後的也字作肯定語氣助詞,其他兩個“也”字,都作“之”字義。
“於”與名詞、代詞或名詞性詞組結合起來組成介賓結構,在句中充當狀語或補語。
1[編輯本段]三、助詞
1.用於句中,標誌賓語前置。
例:四國於蕃,四方於宣(《詩經·大雅·崧高》)
按:蕃,捍禦;宣,教化。捍禦四國,教化四方。
2.用於句中,位於動詞之前,主語之後,有時在表時間的詞語或狀語之後。使語句和諧,並有加強詠歎意味的作用。
例: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詩經·秦風·無衣》)
3.用於句首,有時並列用於動詞前。
例:於疆於理,至於南海(《詩經·大雅·崧高》)
[編輯本段]四、語氣詞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語氣。可譯為“嗎”等。
例:昭王曰:然則先生聖於?(《呂氏春秋·審應》)
[編輯本段]五、動詞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氣出受阻而仍越過。本義:超過)
(2) 往;去 [go]
之子於歸,宜其室家。——《詩·周南·桃夭》。毛傳:“於,往也。”
予惟以爾庶邦於伐殷,逋播臣。——《書·大誥》
(3) 取 [take]
晝爾於茅,宵爾索陶。——《詩·豳風·七月》
(4) 如;好像 [look]
《易》曰:“介於石,不終日,貞吉。”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易·係辭下》
(5) 又如:於何(如何)
1、因為,由於:例:
⑴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無請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藝,推為長。
⑷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裏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這發憤一擊,不敢複有株治。
⑼不賂者以賂者喪。
⑽以心中有足樂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2、而,來。例:
⑴有好事者船以入。
⑵留五百人鎮之,以斷洄曲及諸道橋梁。(以:以便)
⑶吾騎馬挾矢以助戰。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於柑以諷耶?
⑹以齧人,無禦之者。(以:這裏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⑻屬予作文以記之。
⑼殺之以應陳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12)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
(13)餘與四人擁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則遊者眾。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噲側其盾以撞。
(17)吾誠願與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動。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長。
(20)各各竦立以聽。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隱忍以行。
(23)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24)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擊荊河。
(26)遂自投汨羅以死。
(27)其責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與物物爭。
3、把,拿,用。例:
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以”後省略介詞賓語。)
⑵以錢覆其口。
⑶屠懼,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縛即爐火,燒絕之。
⑹ 以檻車送元濟詣京師。
⑺何以為計?
⑻將以攻宋。
⑼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⑽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裏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
(13)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14)操當以肅還付鄉黨。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
(17)以我應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勝。
(19)國胡以相恤。
(20)將以釁鍾。
(21)悉以心誠之話倚托,千萬無渝。
4、以為,認為。例:
⑴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
⑶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
⑷皆以美於徐公。
⑸而小儒規規焉以君臣之義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5、憑,靠。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裏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氣聞於諸侯。
⑹以攻則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6、按照,依照。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實校之。
⑶餘船以次俱進。
⑷何必更以多寡為差?
⑸蓋以律非故殺。
⑹以次進。
⑺則又 法從事。
7、根據。例:
⑴今以蔣氏觀之,猶信。(以:一說拿。)
⑵貴以近知遠。
8、通“已”,已經。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盡矣。
9、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範圍。例:
⑴受命以來,夙夜憂歎。(以:表時間)
⑵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範圍)
10、在。例:
⑴餘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曆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穀,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斬於市。
⑶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
⑷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
11、作語助,起調整音節作用。例:
逆以煎我懷。
12、為。例:
⑴如或知爾,則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以:是)
13、通“已”,止。例:
無以,則王乎?
14、任用。例: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15、此,這。例:
以一物體與物物爭。(本義項指前一個“以”。)
「以為」
1、把......當作或作為。例:
⑴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⑵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⑶吾始聞汝名,以為豪。
⑷相傳以為雁蕩。
⑸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以為:把它設為。)
⑹撰長書以為贄。
⑺寡君之以為戮。
2、認為。例:
⑴以為且噬己為,甚恐。
⑵以為妙絕。
⑶人人自以為必死。
⑷臣竊以為其人勇士。
⑸以為“非我莫能為”也。
⑹然議者必以為無故而動民,
3、把......製成。例:
⑴然得而臘之以為餌。
⑵鑄以為金人十二。
高級漢語詞典
以
yǐ
<動>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義:用)
同本義。有一部分現已弱化成了介詞 [use]
以,用也。——《說文》
以,用也。——《小爾雅》
凡師能左右之曰以。——《左傳·僖公二十六年》
封疆社稷是以。——《左傳·定公十年》
純以形式。——蔡元培《圖畫》
如或知爾,則何以哉?——《論語》
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願認錯受罰);以疏間親(關係疏遠的人離間關係親密的人);以耳為目(把聽到的當作親眼目睹的);以指測河(用手指測量河水的深淺。比喻達不到目的)
使,令 [take]
向欲以齊事王攻宋也。——《戰國策》
又如:以彰其慢(公開過失);以介眉壽(祝壽之詞);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
憑借;仗恃 [depend on]
富國以農,距敵恃卒。——《韓非子》
認為,以為 [consider as ]
我以日始出。——《列子·湯問》
又如:以眾暴寡(以人多勢眾的一幫去欺淩、迫害人少勢弱的一方)
做,從事 [do]
教育事業最有意義,情願終身以之的。——葉紹鈞《倪煥之》
<助>
用在單純方位詞或時間詞之前,表示時間、方位、數量、質量、範圍之類的界限
日觀以西峰。——清·姚鼐《登泰山記》
加在句中,表示語氣的舒緩或調整節奏
微我無酒,以敖以遊。——《詩·邶風》
加在句尾,不示肯定語氣
夫晴蛉其小者也,黃雀因是以。——《戰國策》
加在能願動詞後,類似詞的後綴。如:可以;得以; 能以
而
⑴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然而”、“可是”、“卻”。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
④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⑵表示偏正關係,連接狀語和中心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例:
①一絲而累,以至於寸。
②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
③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餘則熙熙而樂。
④朝而往,暮而歸。
⑤掩口胡盧而笑。
⑶表示假設關係,連接主語和謂語,相當於“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②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⑷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例:
①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②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
④秦師輕而無禮。
⑸表示承遞關係,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例:
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餘聞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
④滅滑而還。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軍驚而壞都舍。
⑺通“爾”,你,你的。例:
①而翁歸。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於茲。
(8)名詞,胡須
(9)動詞,像
(10)代詞,代指人或事
(而已)罷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時潛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為天下之知戰得惟我而已。
⑤比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後」才,方才。例:
①賴膚覺之助,而後見為體。
②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③三月而後成。
④說書雖小技,然必句性情,習方俗。如優孟搖頭而歌,而後可以得誌。
⑤假諸人而後見也。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例:
①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②技經肯綮之未嚐,而況大軱乎!
③通“也”,《莊子·天道》:“動而持,發也機;察而省……”也與而為互文,互文通用,也作“而”義解。(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第414頁)
【er】
而
and that; moreover;
而1
ér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須形。上麵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麵分內外兩層,外層象兩腮的胡子,內層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漢字部首之一。本義:頰毛) 同本義 [bristles on the jaws]
而,頰毛也。――《說文》
而
ér
(1)
從古沿用下來的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 [and;furthermore;moreover;but also;into the bargain;if;in case;however]
(2)
表示並列關係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3)
表示遞進關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4)
表示承接關係
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宋·蘇軾《石鍾山記》
(5)
表示轉折關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6)
表示假設關係
諸君而(如果)有意;瞻餘馬首可也。――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7)
表示修飾關係,連接狀語
吾恂恂而起。――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而
ér
(1)
你;你的 相當於“爾”[you;your]
予豈不知而作。――《詩·大雅·桑柔》
餘知而無罪也。――《左傳·昭公二十年》
子歸,歿而父母之世。――《國語·吳語》
盡於酒肉,入於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來?――《莊子·徐無鬼》
而翁歸,自與汝複算耳。――《聊齋誌異·促織》
(2)
又如:而翁(你的父親)
(3)
這樣,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這人)
而
ér
(1)
表示偏正關係,相當於“之”,“的” [of]
虞之與虢,相恃而勢。――《淮南子·人間》
(2)
與“上”、“下”、“前”、“後”、“來”、“往”連用,相當於“以”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係辭上》
而
ér
(1)
用於句中,表示反問,相當於“難道”,“豈” [how could;how is it possible]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
(2)
用於句末,相當於“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論語·微子》
而
ér
如,好像 [seem;like]
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呂氏春秋》
另見 néng
而後
érhòu
[then;after that] 以後;後來;然後
嗚呼!今而後(以後)吾將再病,教從何處呼汝耶。――清·袁枚《祭妹文》
如優孟搖頭而歌,而後可以得誌。――清·黃宗羲《柳敬亭傳》
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裏。――宋·範仲淹《嶽陽樓記》
而今
而今邁步從頭越。――**《憶秦娥·婁山關》
而況
érkuàng
[let alone;to say nothing of] 連詞。何況
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宋·蘇軾《石鍾山記》
而立
érlì
[thirty years of age] 指年至三十,學有成就。後來用“而立”指人三十歲
三十而立。――《論語·為政》
而立之年
而且
érqiě
[and;(not only…) but] 表示並列互相補充或遞進
他學習積極而且虛心
而外
érwài
[other than] ……之外
除此而外,別無他求
而已
éryǐ
[that is all] ――用在陳述句末,表示限止語氣,相當於“罷了”,常跟“隻”、“不過”、“僅僅”等連用,對句意起衝淡作用
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虞初新誌·秋聲詩自序》
而2
néng
(1)
通“能”。
(2)
才能 [ability]
然計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義為政故也。――《墨子·尚同下》
戒之戒之,微而異之。――《管子·樞言》。微而,猶無能。而、能古字通用
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管子·小匡》
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商君書·慎法》
(3)
能夠 [can]
桀紂幽厲……不而矯其耳目之欲。――《墨子·非命下》
不逢湯武與恒繆兮,也孰去而知之?《楚辭·九章·惜往日》
另見ér
而
ér ㄦˊ
(1
古同“爾”,代詞,你或你的:“~翁歸,自與汝複算耳”
(2)
連詞(a.表平列,如“多~雜”。b.表相承,如“取~代之”。c.表遞進,如“~且”。d.表轉折,如“似是~非”。e.連接肯定和否定表互為補充,如“濃~不烈”。f.連接狀語和中心詞表修飾,如“侃侃~談”。g.插在主語謂語中間表假設,如“人~無信,不知其可”)。
(3)
表(從……到……):從上~下。
⑴成為,變成。例:①此何遽不為福乎?②處遂改勵,終為忠臣。③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④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⑤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⑥冰,水為之,而寒於水。⑦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⑧因而化怒為悲。⑨有鬼,非人死精神為之也。⑩寧知此為歸骨所耶?
⑵做。例:①為之,則難者亦易矣。②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③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④寄偽兒啼,恐栗,為兒恒狀。⑤李 李忠義 其城為坎以先登。⑥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⑦有布衣畢升,又為活板。⑧公輸盤為我為雲梯。⑨故為之說。⑩然得而臘之以為餌。(11)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12)為壇而盟。(13)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14)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15)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16)誰為大王為此計者。(17)唐僧貫休為《諾矩羅讚》。(18)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19)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20)今日嬴之為公子亦足矣!(21)今為宮室之美為之。(22)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23)為民誣太守者視此!(24)願為小相焉。(25)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
⑶作為,當作。例:①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②何以為計?③子墨子解帶為城。④此可以人為援而不可圖也。⑤相傳以為雁蕩。⑥量其家之所有以為劑。⑦霓為衣兮風為馬。⑧斬木為兵,揭竿為旗。⑨然後以六合為家, 函為宮。
⑷是。例:①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②迨以手捫之,始知其為壁也。③賴膚覺之助,而後見為體。④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城。⑤五代時始印五經,已後典籍皆為板本。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⑦此為何若人?⑧必為有竊疾矣。⑨項燕為楚將。⑩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11)在藥則未為良時也。(12)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13)非為織作遲,群家婦難為。(14)乃知太白“開風言風語入天鏡”之句為妙。
⑸以為,認為。例:①孰為汝多知乎!②驟視之,無不驚為生人者。③竊為大王不取也!
⑹被。例:①周年處少時,凶強俠氣,為鄉裏所患。②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③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④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⑤恐為操所先。⑥行將為人所並,豈足托乎!⑦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⑧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⑨吾屬今為之虜矣。⑩則為深穀林莽所蔽。(11)當是為穀中大水衝激。(12)為仲卿母所遣。(13)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14)為國者無使為積之所劫域!(15)遂為猾胥報充裏正役。(16)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17)身死國滅,為天下笑,(18)竟為秦所滅。(19)若是物特為天之所厚而擇焉以存也者。
⑺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例:①夫子何命焉為?②何辭為?③秦則無禮,何施之為?④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
⑻指心理活動。例:予嚐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
⑼有。例:①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②敢用是為怨望。③未報秦施而伐其師,其為死君乎?④頑童之為是心也。
⑽將來,將。例:①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②眾謂予一行為可以紓禍。
(11)治理。例:①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下驚者?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動哉!③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④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曬之。
(12)裝作。例:為除不潔者,引入。
(13)為了。例:①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②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③慎勿為婦死。④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⑤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14)給,替。例:①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②公輸盤為我為雲梯。③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④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⑤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⑥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⑦今為君計,菲若遣腹心自結於東,以共濟世業。⑧為漢家除殘去穢。⑨請為籌之。⑩保為將軍破之!(11)我固為子孫創業也。(12)誰為大王為此計者?(13)君為我呼入。(14)公為我獻之。(15)為君翻作《琵琶行》。(16)而為之記,亦以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於社稷也。(17)阿母為汝求。(18)臣請為王言樂。(19)即解貂覆生,為掩戶。(20)為複守黜藏使者。(21)汝來床前,為說稗官野史可喜可之事,聊資一歡。
(15)對,向。例:①不足為外人道也。②為天下唱,宜多應者。③為之奈何?④如姬為公子泣,⑤怵然為戒。⑥為長者折技。
(16)因為。例:①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②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
(17)則“於”,在,當。例: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而行。
「為市」談交易。 例:一人去為市,(為市:這裏指人口買賣)
「為人」做人處世的態度。例:⑴原來楊修為人恃才放曠。⑵公子為人,仁而下士。⑶原是個宦家子弟,為人奸狡詭譎。
為
(為)
wéiㄨㄟˊ
◎ 做,行,做事:~人。~時。~難。不~己甚(不做得太過分)。
初一上學期到初三上學期古文詞整理
一詞多義總結
??
??故:1、舊知識(溫故而知新) 2、特意(桓侯穀使人問之/餘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3、原來(兩狼之並驅如故) 4、所以(故餘雖愚)
??少:1、一會兒(少時) 2、 稍微(意少舒)
??去:1、走開,離去(一狼徑去) 2、距離(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西蜀之去南海。)
??意:1、心情(意少舒)2、 神情、態度(意暇甚) 3、 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 4、 企圖,想要(意將遂入以攻其後也)
??暴:1、突然(屠暴起)2、 同“曝”,曬。(遊者皆曝日中)
??決:1、判斷(孔子不能決也) 2、 分別(意難決舍) 3、斷然(故決然舍去)
??為:1、以為、認為(孰為汝多知乎) 2、做(為學)3、 是(此不為遠者小) 4、 對、向(不足為外人道也)
??還:1、回家(還以與妻《樂羊子妻》) 2、 同“旋”,回轉、掉轉(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資:1、天資、天分(吾資之昏《為學》) 2、資助(此殆天所以資將軍《隆中對》)
??鄙:1、邊境(蜀之鄙有二僧《為學》 2、 鄙陋、目光短淺(肉食者鄙《曹劌論戰》)3、 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
??恃:1、憑借、依仗(天下之所恃以無憂《上樞密韓太尉書》 2、子何恃而往《為學》)
??顧:1、回頭看(頎野有麥場《狼》元方入門而不頎《世說新語》) 2、 反而(頎不如蜀鄙之僧哉《為學》)
??之:1、往、到(吾欲之南海《為學》) 2、的,助詞(蜀之鄙有二僧《為學》)
??學:1、學問(人之為學有難易乎《為學》) 2、 學習(學之,則難者亦易矣《為學》)
??敵:1、攻擊(恐前後受其敵《狼》) 2、 敵人(蓋以誘敵《狼》)
??前:1、前麵(其一犬坐於前《狼》) 2、上前(狼不敢前《狼》)
??市:1、集市(東市買駿馬《木蘭詞》) 2、 買(願為市鞍馬《木蘭詞》)
??射:1、射箭(嚐射於家圃《賣油翁》) 2、射術(爾安敢輕吾射《賣油翁》)
??欲:1、想(欲至宛市《宋定伯捉鬼》) 2、 將要(行欲至宛市《宋定伯捉鬼》)3、願望(從民欲也)
??著:1、附著、加在(定伯便擔鬼著肩上《宋定伯捉鬼》) 2、接觸(徑至宛市中下著地《宋定伯捉鬼》)3、同“著”穿(著我舊時裳)
??是:1、判斷詞 是(我是鬼《宋定伯捉鬼》) 2、代詞 這樣(如是再三《宋定伯捉鬼》)
??所:1、地方(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2、“所”與“何”組成偏正在詞組,“哪裏”“什麼”(不知有何所畏忌)
??尋:1、尋找(尋向所誌《桃花源記》)2、 不久(尋病終《桃花源記》)
??扶:1、沿,順著(便扶向路《桃花源記》) 2、攙扶(出郭向扶將《木蘭詞唬)
??乳:1、喂奶(婦撫兒乳《口技》) 2、奶頭(兒含乳啼《口技》)
??絕:1、隔絕 極點(以為妙絕《口技》) 2、 停止,消失(群響畢絕《口技》)
??名:1、命名、起名(名之者誰《醉翁亭記》) 2、 說出(不能名其一處《口技》) 3、名字(自名為羅敷《陌上桑》)
??間:1、夾雜(中間如拉崩倒之聲) 2、一會兒(立有間) 3、 參與(又何間焉)
??過:1、經過(過秦漢之故都《上樞密韓太尉書》)2、 到(及魯肅過尋陽《孫權勸學》)3、犯過失(人恒過)
??賢:1、勝過、超過(賢於材人遠矣《傷仲永》) 2、 有才能的(如此其賢《傷仲永》)
??固:1、本來(固眾人《傷仲永》) 2、 頑固、固執(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1、將近(年且九十《愚......餘下全文>>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古文翻譯:遇僮奴有恩,雖至棰楚,皆不
梁父吟>助>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