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重傅則法度存。國將衰,必賤師輕傅;賤師輕傅則人有快,人有快則法度
C
試題分析:荀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國家想要振興,必須尊敬教師,重視傳授專長技術的師傅,教師受尊重,國家的法律製度就能得到保存。國家如果趨於衰敗,一定輕視教師,教師不受到尊重,人就會放縱性情,人肆意放縱,國家的法律製度就要受到破壞,所以,尊師重教,事關國家的興衰存亡。A、B、D強調的是無論哪個社會尊師重教都非常重要,都是正確的,題目要求選錯誤的,排除;隻有C說的不是尊師重教的重要性,所以與題意不符,故選C。
有關敬師的名言?
1、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唐.韓愈《師說》
2、一日之師,終身為父。——元.關漢卿
3、為學莫重於尊師。——譚嗣同《瀏陽算學館增訂章程》
4、君子隆師而親友。——《荀子修身》
5、疾學在於尊師。——《呂氏春秋勸學》
6、事師之猶事父也。——《呂氏春秋勸學》
7、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呂氏春秋.勸學》
8、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經:途經.好其人:愛戴教授自己的人,虛心向他 們求教。隆禮:尊崇禮義)——《荀子.勸學》
9、明師之恩,誠為過於天地,重於父母多矣。——晉.葛洪《勤求》
10、國將興,心貴師而重傅。——《荀子.大略》
1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12、片言之賜,皆事師也。——梁啟超《中國曆史研究法.自序》
13、師道既尊,學風自善。——康有為《政論集.在浙之演說》
14、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宋〕李覯《廣潛書》
戰國時期思想家荀子提出: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這句話的意思是 A.國家興旺,老師就尊貴 B.
D
試題分析:“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這裏的“貴師而重傅”是指對老師的尊重和愛戴,這裏也體現了一種尊師重教的思想,整句話體現了尊師重教對於國家發展的意義,所以體現國家要興旺,必須尊師重教,答案選D。
師傅和徒弟的名言有哪些?
*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薑太公《太公家教》
*
事師之猶事父也。——呂不韋與其組織的門客《呂氏春秋勸學》
*
疾學在於尊師,師尊則言信矣,道論矣 。——呂不韋與其組織的門客《呂氏春秋勸學》
*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荀子《大略》
*
古者,自天子達於庶人,必須師友以成其德業。——程顥《論十事劄子》
*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勸學》
*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荀子《勸學》
*
師以質疑,友以折疑;師友者,學問之資也。——李惺《西漚外集冰言補》
*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
師道,既尊學風自善。——康有為《政論集在浙之演說》
*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李覯《廣潛書》
*
明師之恩,誠為過於天地,重於父母多矣。——葛洪《勤求》
*
片言之賜,皆事師也。——梁啟超《中國曆史研究法自序》
*
學莫便乎近其人,學之徑莫速乎好其人。——荀子《勸學》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論語》
關於師德的經典名言
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禮記·學記》
二、厚德篇
師德名言
1.“我確實相信:在我們的教育中,往往隻是為著實用和實際的目的,過分強調單純智育的態度,已經直接導致對倫理教育的損害。”
2.“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
3.“學校的目標應當是培養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個人,不過他們要把為社會服務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標。”
4. 學校要求教師在他的本職工作上成為一種藝術家。
5. 使學生對教師尊敬的惟一源泉在於教師的德和才。
————愛因斯坦
1. 世界上沒有才能的人是沒有的。問題在於教育者要去發現每一位學生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為他們的表現和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引導。
2. 一個無任何特色的教師,他教育的學生不會有任何特色。
3. 對父母和同誌,對集體和社會,對人民和祖國的義務感,要像一根紅線一樣貫穿人的一生。不懂得什麼是義務和缺乏義務感,就談不上人的道德,也談不上集體。
4. 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就在於讓每個兒童看到人的心靈美,珍惜愛護這種美,並用自己的行動使這種美達到應有的高度。
————蘇霍姆林斯基
1. 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
2. 教是為了不需要教。……就是說咱們當教師的人要引導他們,使他們能夠自己學,自己學一輩子,學到老。
3. 一個學校的教師都能為人師表,有好的品德,就會影響學生,帶動學生,使整個學校形成一個好校風,這樣就有利於學生的德、智、體全麵發展,對學生的成長大有益處。
4. “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必做到這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
5.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葉聖陶
(一)國家富強,教育先行
中國應當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科學的、人民大眾的新文化和新教育。
**
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四化建設的實現要靠知識、靠人才。
**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國運興衰,係於教育。
**
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
**
培養什麼人、如何培養人,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中必須解決好的根本問題。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要使大學生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不僅要大力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更要大力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隻有真正把這項工作做好了,才能確保黨和人民的事業代代相傳、長治久安。
**
教育對提高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作用。我們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認真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進教育創新,深化教育改革,不斷強化素質教育,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證。
......餘下全文>>
勤奮努力學習的名人名言
1】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2】業精於勤疏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3】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
【4】不向前走,不知路遠;不努力學習,不明白真理。
【5】蜂采百花釀甜蜜,人讀群書明真理。
【6】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7】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8】不吃飯則饑,不讀書則愚。
【9】讀一書,增一智。
【10】用寶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識充實自己。
【11】樹不修,長不直;人不學,沒知識。
【12】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頭方悔讀書遲。
【13】勞動是知識的源泉;知識是生活的指南。
【14】知識是智慧的火炬。
【15】造燭求明,讀書求理。
【16】糧食補身體,書籍豐富智慧。
【17】世界上三種東西最寶貴——知識、糧食和友誼。
【18】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9】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2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1】溫固而知新,可以為師已。
【22】少而不學,老而無識。
【23】清晨不起早,誤一天的事;幼年不勤學,誤一生的事。
【24】人生在勤,不索何獲--張衡
【25】天才就是無止境刻苦勤奮的能力 --卡萊爾
【26】聰明出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 --華羅庚
【27】好學而不勤問非真好學者。
【28】勤勞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長眠。
【29】形成天才的決定因素應該是勤奮 -郭沫若 。
【30】人的大腦和肢體一樣,多用則靈,不用則廢。
【31】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但願你首先學會吃得起苦。
【32】靈感不過是“頑強的勞動而獲得的獎賞” 。
【33】貴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隻怕一日曝十日寒。
【34】成功=艱苦勞動+正確方法+少說空話
【35】不經曆風雨,怎能見彩虹 。
【36】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37】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
【38】自古以來學有建樹的人,都離不開一個“苦”字。
【39】藝術的大道上荊棘叢生,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卻步,隻有意誌堅強的人例外。
【40】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41】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
【42】聰明出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
【43】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
【44】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減。
【45】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46】事常與人違,事總在人為。
【47】駿馬是跑出來的,強兵是打出來的。
【48】駕馭命運的舵是奮鬥。不抱有一絲幻想,不放棄一點機會,不停止一日努力。
【49】如果懼怕前麵跌宕的山岩,生命就永遠隻能是死水一潭。
【50】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人生在勤,不索何獲--張衡
★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 --韓愈
★天才就是無止境刻苦勤奮的能力 --卡萊爾
★聰明出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 績-華羅庚
★好學而不勤問非真好學者。。
★勤勞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長眠 --達?芬奇(意大利)
★形成天才的決定因素應該是勤奮 -郭沫若
★人的大腦和肢體一樣,多用則靈,不用則廢 -茅以升
★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但願你首先學會吃得起苦 --屠格涅夫
★靈感不過是“頑強的勞動而獲得的獎賞” --列賓
★貴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隻怕一日曝十日寒。
★成功=艱苦勞動+正確方法+少說空話 --愛因斯坦
★不經曆風雨,怎能見彩虹 -《真心英雄......餘下全文>>
大略的荀子·大略
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好利多詐而危。
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禮也。
天子外屏,諸侯內屏,禮也。外屏,不欲見外也;內屏,不欲見內也。
諸侯召其臣,臣不俟駕,顛倒衣裳而走,禮也。《詩》曰:“顛之倒之,自公召之。”天子召諸侯,諸侯輦輿就馬,禮也。《詩》曰:“我出我輿,於彼牧矣。自天子所,謂我來矣。”
天子山冕,諸侯玄冠,大夫裨冕,士韋弁,禮也。天子禦珽,諸侯禦荼,大夫服笏,禮也。天子雕弓,諸侯彤弓,大夫黑弓,禮也。諸侯相見,卿為介,以其教士畢行,使仁居守。
聘人以珪,問士以壁,召人以瑗,絕人以玦,反絕以環。
人主仁心設焉,知其役也,禮其盡也。故王者先仁而後禮,天施然也。
《聘禮》誌曰:“幣厚則傷德,財侈則殄禮。”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詩》曰:“物其指矣,唯其偕矣。”不時宜,不敬交,不歡欣,雖指,非禮也。
水行者表深,使人無陷;治民者表亂,使人無失。禮者,其表也,先王以禮表天下之亂,今廢禮者,是去表也。故民迷惑而陷禍患,此刑罰之所以繁也。
舜曰:“維予從欲而治。”故禮之生,為賢人以下至庶民也,非為成聖也,然而亦所以成聖也。不學不成。堯學於君疇,舜學於務成昭,禹學於西王國。
五十不成喪,七十唯衰存。
親迎之禮:父南鄉而立,子北麵而跪,醮而命之:“往迎爾相,成我宗事,隆率以敬先妣之嗣,若則有常。”子曰:“諾,唯恐不能,敢忘命矣!”
夫行也者,行禮之謂也。禮也者,貴者敬焉,老者孝焉,長者弟焉,幼者慈焉,賤者惠焉。
賜予其宮室,猶用慶賞於國家也;忿怒其臣妾,猶用刑罰於萬民也。
君子之於子,愛之而勿麵,使之而勿貌,導之以道而勿強。
禮以順人心為本,故亡於《禮經》而順人心者,皆禮也。
禮之大凡:事生,飾歡也;送死,飾哀也;軍旅,飾威也。
親親、故故、庸庸、勞勞,仁之殺也。貴貴、尊尊、賢賢、老老、長長,義之倫也。行之得其節,禮之序也。仁,愛也,故親。義,理也,故行。禮,節也,故成。仁有裏,義有門。仁非其裏而虛之,非仁也。義,非其門而由之,非義也。推恩而不理,不成仁;遂理而不敢,不成義;審節而不知,不成禮;和而不發,不成樂。故曰:仁、義、禮、樂,其致一也。君子處仁以義,然後仁也;行義以禮,然後義也;製禮反本成末,然後禮也。三者皆通,然後道也。
貨財曰賻,輿馬曰賵,衣服曰襚,玩好曰贈,玉貝曰唅。賻賵所以佐生也。贈襚所以送死也。送死不及柩屍,吊生不及悲哀,非禮也。故吉行五十,奔喪百裏,賵贈及事,禮之大也。
禮者,政之挽也。為政不以禮,政不行矣。
天子即位,上卿進曰:“如之何憂之長也!能除患則為福,不能除患則為賊。”授天子一策。中卿進曰:“配天而有下土者,先事慮事,先患慮患。先事慮事謂之接,接則事優成。先患慮患謂之豫,豫則禍不生。事至而後慮者謂之後,後則事不舉。患至而後慮者謂之困,困則禍不可禦。”授天子二策。下卿進曰:“敬戒無怠。慶者在堂,吊者在閭。禍與福鄰,莫知其門。豫哉!豫哉!萬民望之。”授天子三策。
禹見耕者耦立而式,過十室之邑必下。
殺大蚤,朝大晚,非禮也。治民不以禮,動斯陷矣。
平衡曰拜,下衡曰稽首,至地曰稽顙。
大夫之臣拜不稽首,非尊家臣也。所以辟君也。
一命齒於鄉;再命齒於族;三命,族人雖七十,不敢先。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吉事尚尊,喪事尚親。
君臣不得不尊,父子不得不親,兄弟不得不順,夫婦不得以歡。少者以長,老者以養。故天地生之,聖人成之。
聘,問也。享,獻也。私覿,私見也。言語之美,穆穆皇皇。朝廷之美,濟濟槍槍。
為人臣下者,有諫而訕,有亡而無疾,有怨而無怒。
君於大夫,三問其疾,三臨其喪;於士,一問,一臨。諸侯非問疾吊喪,不之臣之家。
既葬,君若父之友,食之則食矣,不辟粱肉,有酒醴則辭。
寢不逾廟,設衣不逾祭服,禮也。
《易》之《鹹》,見夫婦。夫婦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鹹,感也,以高下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剛下。
聘士之義,親迎之道,重始也。
禮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必顛蹶陷溺,所失微而其為亂大者,禮也。
禮之於正國家也,如權衡之於輕重也,如繩墨之於曲直也。故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家無禮不寧。和樂之聲,步中《武》、《象》,趨中《韶》、《護》。君子聽律習容而後士。
霜降逆女,冰泮殺內。十日一禦。
坐視膝,立視足,應對言語視麵。立視前六尺而大之,六六三十六,三丈六尺。
文貌情用,相為內外表裏,禮之中焉。能思索謂之能慮。
禮者,本末相順,終始相應。
禮者,以財物為用,以貴賤為文,以多少為異。
下臣事君以貨,中臣事君以身,上臣事君以人。
《易》曰:“複自道,何其咎?”《春秋》賢穆公,以為能變也。
士有妒友,則賢交不親;君有妒臣,則賢人不至。蔽公者謂之昧,隱良者謂之妒,奉妒昧者謂之交譎。交譎之人,妒昧之臣,國之穢孽也。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國用也。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治國者敬其寶,愛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不富無以養民情,不教無以理民性。故家五畝宅,百畝田,務其業而勿奪其時,所以富之也。立大學,設庠序,修六禮,明十教,所以道之也。《詩》曰:“飲之食之,教之誨之。”王事具矣。
武王始入殷,表商容之閭,釋箕子之囚,哭比幹之墓,天下鄉善矣。
天下,國有俊士,世有賢人。迷者不問路,溺者不問遂,亡人好獨。《詩》曰:“我言維服,勿用為笑。先民有言,詢於芻蕘。”言博問也。
有法者以法行,無法者以類舉,以其本知其末,以其左知其右,凡百事異理而相守也。
慶賞刑罰,通類而後應。政教習俗,相順而後行。
八十者一子不事,九十者舉家不事,廢疾非人不養者一人不事。父母之喪,三年不事;齊衰大功,三月不事,從諸侯來與新有昏,期不事。
子謂子家駒續然大夫,不如晏子;晏子,功用之臣也,不如子產;子產,惠人也,不如管仲;管仲之為人,力功不力義,力知不力仁,野人也,不可以為天子大夫。
孟子三見宣王不言事。門人曰:“曷為三遇齊王而不言事?”孟子曰:“我先攻其邪心。”
公行子之之燕,遇曾元於途,曰:“燕君何如?”曾元曰:“誌卑,誌卑者輕物,輕物者不求助。苟不求助,何能舉?氐羌之虜也。不憂其係壘也,而憂其不焚也。利夫秋毫,害靡國家,然且為之,幾為知計哉!”
今夫亡箴者,終日求之而不得;其得之,非目益明也,眸而見之也,心之於慮亦然。
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雖堯、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義也。雖桀、紂亦不能去民之好義,然而能使其好義不勝其欲利也。故義勝利者為治世,利克義者為亂世。上重義則義克利,上重利則利克義。故天子不言多少,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喪,士不言通貨財;有國之君不息牛羊,錯質之臣不息雞豚,塚卿不修幣,大夫不為場園;從士以上皆羞利而不與民爭業,樂分施而恥積臧。然故民不困財,貧窶者有所竄其手。
文王誅四,武王誅二,周公卒業,至成、康則案無誅已。
多積財而羞無有,重民任而誅不能,此邪行之所以起,刑罰之所以多也。
上好羞則民暗飾矣,上好富則民死利矣。二者治亂之衢也。民語曰:“欲富乎?忍恥矣,傾絕矣,絕故舊矣,與義分背矣。”上好富,則人民之行如此,安得不亂!
湯旱而禱曰:“政不節與?使民疾與?何以不雨至斯極也!宮室榮與?婦謁盛與?何以不雨至斯極也!苞苴行與?讒夫興與?何以不雨至斯極也!”
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故古者列地建國,非以貴諸侯而已;列官職,差爵祿,非以尊大夫而已。
主道知人,臣道知事。故舜之治天下,不以事詔而萬物成。農精於田而不可以為田師,工賈亦然。
以賢易不肖,不待卜而後知吉。以治伐亂,不待戰而後知克。
齊人欲伐魯,忌卞莊子,不敢過卞。晉人欲伐衛,畏子路,不敢過蒲。
不知而問堯、舜,無有而求天府。曰:先王之道,則堯、舜已;六貳之博,則天府已。
君子之學如蛻,幡然遷之。故其行效,其立效,其坐效。其置顏色、出辭氣效。無留善,無宿問。
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
君子立誌如窮,雖天子三公問,正以是非對。
君子隘窮而不失,勞倦而不苟,臨患難而不忘細席之言。歲不寒無以知鬆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無日不在是。
雨小,漢故潛。夫盡小者大,積微者著,德至者色澤洽,行盡而聲問遠。小人不誠於內而求之於外。
言而不稱師謂之畔,教而不稱師謂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內,朝士大夫遇諸途不與言。
不足於行者說過,不足於信者誠言。故《春秋》善胥命,而《詩》非屢盟,其心一也。善為《詩》者不說,善為《易》者不占。善為《禮》者不相,其心同也。
曾子曰:“孝子言為可聞,行為可見。言為可聞,所以說遠也;行為可見,所以說近也。近者說則親,遠者說則附。親近而附遠,孝子之道也。”
曾子行,晏子從於郊。曰:“嬰聞之,君子贈人以言,庶人贈人以財。嬰貧無財,請假於君子,贈吾子以言:乘輿之輪,太山之木也,示諸隱栝,三月五月,為幬菜敝而不反其常。君子之隱栝不可不謹也,慎之!蘭茞、槀本,漸於蜜醴,一佩易之。正君漸於香酒,可讒而得也。君子之所漸,不可不慎也。”
人之於文學也,猶玉之於琢磨也。《詩》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謂學問也。和之璧,井裏之厥也,玉人琢之,為天子寶。子贛、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學,服禮義,為天下列士。
學問不厭,好士不倦,是天府也。
君子疑則不言,未問則不立,道遠日益矣。
多知而無親,博學而無方,好多而無定者,君子不與。
少不諷,壯不論議;雖可,未成也。
君子壹教,弟子壹學,亟成。
君子進則能益上之譽而損下之憂。不能而居之,誣也;無益而厚受之,竊也。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如學。
子貢問於孔子曰:“賜倦於學矣,願息事君。”孔子曰:“《詩》雲:‘溫恭朝夕,執事有恪。’事君難,事君焉可息哉!”“然則賜願息事親。”孔子曰:“《詩》雲“‘孝子不匱,永錫爾類。’事親難,事親焉可息哉!”“然則賜願息於妻子。”孔子曰:“《詩》雲:‘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禦於家邦。’妻子難,妻子焉可息哉!”“然則賜願息於朋友。”孔子曰:“《詩》雲:‘朋友攸攝,攝以威儀。’朋友難,朋友焉可息哉!”“然則賜願息耕。”孔子曰:“《詩》雲:‘晝爾於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耕難,耕焉可息哉!”“然則賜無息者乎?”孔子曰:“望其壙,皋如也,巔如也,鬲如也,此則知所息矣。”子貢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
《國風》之好色也,傳曰:“盈其欲而不愆其止。其誠可比於金石,其聲可內於宗廟。”《小雅》不以於汙上,自引而居下,疾今之政,以思往者,其言有文焉,其聲有哀焉。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賤師而輕傅,則人有快,人有快則法度壞。
古者匹夫五十而士。天子諸侯子十九而冠,冠而聽治,其教至也。
君子也者而好也,其人也;其人而不教不祥。非君子而好之,非其人也;非其人而教之,齎盜糧,借賊兵也。
不自嗛其行者,言濫過。古之賢人,賤為布衣,貧為匹夫,食則饘粥不足,衣則豎褐不完,然而非禮不進,非義不受,安取此?
子夏家貧,衣若縣鶉。人曰:“子何不仕?”曰:“諸侯之驕我者,吾不為臣;大夫之驕我者,吾不複見。柳下惠與後門者同衣而不見疑,非一日之聞也。爭利如蚤甲而喪其掌。”
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以相有也?均薪施火,火就燥;平地注水,水流濕。夫類之相從也如此之著也,以友觀人,焉所疑?取友善人,不可不慎,是德之基也。《詩》曰:“無將大車,維塵冥冥。”言無與小人處也。
藍苴路作,似知而非。懦弱易奪,似仁而非。悍戇好鬥,似勇而非。
仁義禮善之於人也,辟之若貨財粟米之於家也,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貧,至無有者窮。故大者不能,小者不為,是棄國捐身之道也。
凡物有乘而來,乘其出者,是其反者也。
流言滅之,貨色遠之。禍之所由生也。生自纖纖也。是故君子蚤絕之。
言之信者,在乎區蓋之間。疑則不言,未問則不立。
知者明於事,達於數,不可以不誠事也。故曰:“君子難說,說之不以道,不說也。”
語曰:“流丸止於甌臾,流言止於知者。”此家言邪學之所以惡儒者也。是非疑則度之以遠事,驗之以近物,參之以平心,流言止焉,惡言死焉。
曾子食魚有餘,曰:“泔之。”門人曰:“泔之傷人,不若奧之。”曾子泣涕曰:“有異心乎哉!”傷其聞之晚也。
無用吾之所短遇人之所長,故塞而避所短,移而從所仕。疏知而不法,察辨而操辟,勇果而亡禮,君子之所憎惡也。
多言而類,聖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多言無法,而流湎然,雖辯,小人也。
國法禁拾遺,惡民之串以無分得也。有夫分義則容天下而治;無分義則一妻一妾而亂。
天下之人,唯各特意哉,然而有所共予也。言味者予易牙,言音者予師曠,言治者予三王。三王既已定法度、製禮樂而傳之,有不用而改自作,何以異於變易牙之和,更師曠之律?無三王之法,天下不待亡,國不待死。
飲而不食者,蟬也;不飲不食者,浮蝣也。虞舜、孝己孝而親不愛,比幹、子胥忠而君不用,仲尼、顏淵知而窮於世。劫近於暴國而無所辭之,則崇其善,揚其美,言其所長,而不稱其所短也。惟惟而亡者,誹也;博而窮者,訾也;清之而俞濁者,口也。君子能為可貴,不能使人必貴己;能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誥誓不及五帝,盟詛不及三王。交質子不及五伯。 本篇出自荀子的弟子之手,內容龐雜,涉及麵很廣,其中以論述禮的內容較多。有些內容是在其它各篇中讀不到的,如講述君子如何教育子女等等,這對於全麵了解荀子思想是有幫助的。
有關學習的格言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
學習如逆水行舟, 不日進, 則日退
學海無崖 學無止境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學問過於用作裝飾是虛假;完全依學問上的規則而斷事是書生的怪癖。——培 根
聰明的人有長的耳朵和短的舌頭。 ——弗萊格
重複是學習之母。 ——狄慈根
當你還不能對自己說今天學到了什麼東西時,你就不要去睡覺。 ——利希頓堡
好問的人,隻做了五分種的愚人;恥於發問的人,終身為愚人。 ——佚 名
求學的三個條件是:多觀察、多吃苦、多研究。 ——加菲勞
人天天都學到一點東西,而往往所學到的是發現昨日學到的是錯的。 ——B.V
我的努力求學沒有得到別的好處,隻不過是愈來愈發覺自己的無知。 ——笛卡兒
學到很多東西的訣竅,就是一下子不要學很多。 ——洛 克
學問是異常珍貴的東西,從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恥。 ——阿卜·日·法拉茲
學習是勞動,是充滿思想的勞動。 ——烏申斯基
遊手好閑的學習並不比學習遊手好閑好。 ——約·貝勒斯
有教養的頭腦的第一個標誌就是善於提問。 ——普列漢諾夫
[學習學習]名言警句精選(音序排列)
B
百川東到海,何時複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百學須先立誌。(朱熹)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
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杜甫)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蘇軾)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司馬遷)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後漢書)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韓愈)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蘇軾)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
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園。(孟子)
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羅隱)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劉勰)
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呂氏春秋》)
差以毫厘,謬以千裏。(《漢書》)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
吃一塹,長一智。(古諺語)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屈原)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杜甫)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李商隱)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葉紹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蘇軾)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
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齊書)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杜甫)
但願人長久,千裏共蟬娟。(蘇軾)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漢書)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新唐書)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劉勰)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三國誌)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劉彝)
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
......餘下全文>>
關於讀書的名言
1、書籍是生活的加速器。——尼克拉耶娃
2、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
3、書籍是人類知識的總統。——莎士比亞
4、書是這一代對下一代精神上的遺訓。——赫爾岑
5、要多讀書,但不要讀太多的書。 ——富蘭克林
6、書蟲將自己裹在言辭之網中,隻能看見別人思想反應出來的事物的朦朧影像。 ——哈茲裏特
7、有些人為思想而讀書-罕見;有些人為寫作而讀書-常見;有些人為搜集談資而讀書,這些人占讀書人的大多數。 ——科爾頓
8、好的書籍是最貴重的珍寶。——別林斯基
9、書是唯一不死的東西。——丘特
10、書籍使人們成為宇宙的主人 。——巴甫連柯
11、書中橫臥著整個過去的靈魂。——卡萊爾
12、人的影響短暫而微弱,書的影響則廣泛而深遠——普希金
13、人離開了書,如同離開空氣一樣不能生活——科羅廖夫
14、書不僅是生活,而且是現在、過去和未來文化生活的源泉 ——庫法耶夫
15、書籍把我們引入最美好的社會,使我們認識各個時代的偉大智者——史美爾斯
16、書籍便是這種改造靈魂的工具。人類所需要的,是富有啟發性的養料。而閱讀,則正是這種養料。——雨果
17、好書是偉大心靈的富貴血脈。——彌爾頓
18、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歌德
19、不去讀書就沒有真正的教養,同時也不可能有什麼鑒別力。——赫爾岑
20、讀書時,我願在每一個美好思想的麵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條真理麵前停留一樣。——愛迪生
21、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運送給一代又一代。——培根
22、一本新書像一艘船,帶領著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生活的無限廣闊的海洋。 ——凱勒
23、書是顧問——凱勃斯說:“書是隨時在你近旁的顧問,隨時都可以供給你所需要的知識,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意,重複這個顧問的次數。”
24、書是良藥——劉向(我國漢代大學者)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
25、書是麵包——高爾基說:“我撲在書上,就像一個饑餓的人撲在麵包上一樣。”
26、書是益友——臧克家說:“讀過一本好書,就像交了一個益友。”
27、書是源泉——高爾基說:“愛護書籍吧,它是知識的源泉。”
28、書是這一代對下一代精神上的遺訓。——赫爾岑
29、書是奇跡——高爾基說:“書,要算要人類在走向未來幸福富強的道路上所創造的一切奇跡中最複雜最偉大的奇跡。”
30、書是社會——皮羅果夫說:“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社會,它能夠陶冶人的感情與氣質,使人高尚。”
31、書是營養品——莎士比亞說:“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
32、書是遺訓、忠告和命令——赫爾岑說:“書——這是一代對另一代精神上的遺訓,這是行將就木的老人對剛剛開始生活的青年人的中選,這是行將去休息的站崗人對走來接替他的崗位的站崗人的命令。”
33、“書籍是屹立在時間的汪洋大海中的燈塔。”——惠普爾
34、“書籍是培育我們的良師,無需鞭笞和棍打,不用言語和訓斥,不收學費,也不拘形式。”——德伯裏
35、“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托爾斯泰
36、“優秀的書籍是撫育傑出人才的珍貴乳汁,它作為人類財富保存下來,並為人類生活的進一步發展服務。”——彌爾頓
37、“書籍是人類的編年史,它將整個人類積累的無數豐富的經驗,世世代代傳下去。”——坎耶裏
38、“書籍是屹立在時間的汪洋大海中的燈塔。”——惠普爾
39、“書籍是培育我們的良師,無需鞭笞和棍打,不用言語和訓斥,不收學費,也不拘形式。”——德伯裏
40、“書籍是生活的加速器。”——尼克拉耶娃
41、“書讀得多而不去思考,你會覺得你知道的很多,書讀得多又思考,你會覺得你不知道的很多。”——伏爾泰
42、 “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冰心
中國古代讀書名言7則
1、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2、性癡,則其誌凝:故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無成者,皆自謂不癡者也。——蒲鬆齡《阿寶》
3、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春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蘇軾《東坡文集事略》
4、看文字須大段精彩看,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後一般。就一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始是。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朱熹
5、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隻漫誦浪讀,決不能記,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朱熹
6、學貴精不貴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卻到地也。 ——戴震
7、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鄭板橋
中國現代名言3則
1、無所不能的人實在一無所能,無所不專的專家實在是一無所專……——鄒韜奮》
2、加緊學習,抓住中心,寧精勿雜,寧專勿多。——**
3、讀書也像開礦一樣,“沙裏淘金”。——趙樹理
西方名言3則
1、我閱讀關於我所不懂的題目之書籍時,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該題目的膚表的見解,先瀏覽許多頁和好多章,然後才從頭重新讀起,以求獲得精密的智識。我讀該書的終末,就懂得它的起因。這是我所能介紹給你惟一正解的方法。——狄慈根
2、重要的不是知識的數量,而是知識的質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卻不知道最有用的東西。——托爾斯泰
3、在所閱讀的書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處的東西,把其他一切統統拋掉,就是拋掉使頭腦負擔過重和會把自己誘離要點的一切。——愛因斯坦
讀書名言或讀書格言
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2、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
8、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9、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11、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劉彝
12、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13、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於謙
14、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15、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16、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嶽飛
17、發奮識遍天下字,立誌讀盡人間書。——蘇軾
18、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19、立誌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21、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
22、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孫洙《唐詩三百首序》
23、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遊
24、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25、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26、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蒲鬆齡
27、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誌》
28、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賞,疑義相如析——陶淵明
31、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33、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中國古代讀書名言
1、看文字須大段精彩看,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後一般。就一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始是。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朱熹
2、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隻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朱 熹
3、讀書之法無他,惟是篤誌虛心,反複詳玩,為有功耳。――朱 熹
4、讀書之法,在循序漸進,熟讀而精思。――朱 熹
5、舉一而反三,聞一而知十,及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後能融會貫通,以至於此。――朱熹
6、為學讀書,須是耐心,細意去理會,切不可粗心。為數重物,包裹在裏麵,無緣得見。必是今日去一重,又見得一重。明日又去一重,又見得一重。去盡皮,方見肉。去盡肉,方見骨。去盡骨,方見髓。――――朱 熹
7、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裏方是長進。―――朱 熹
8、讀而未曉則思,思而未曉則讀。―――朱 熹
9、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10、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匆多,往來應接不暇,如看場中美色,一眼即過,與我何益也。―――鄭板橋
11、讀書破萬卷,胸中無適主,便如暴富兒,頗為用錢苦。―――鄭板橋
12、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蘇軾
13、退筆如山起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蘇軾
14、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春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蘇軾《東坡文集事略》
15、 讀書不尋思,如迅風飛鳥之過前,響絕影滅,亦不知聖賢所言為何事,要作何用。 惟精心尋思,體貼向身心事物上來,反覆考驗其理,則知聖賢之書,一字一句皆有用矣。——薛宣,明朝理學家
16、讀之以為肉,寒讀之以當裘,孤寂讀之以友朋,幽憂讀之以當金石琴瑟.―― -南宋 尤袤
17、靈魂欲化莊周蝶,隻愛書香不愛花。 ―――清 童銓
18、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顧憲成 (明代學者)
19、好讀書,不好讀書; 好讀書,不好讀書. —— 徐謂 (明代)
20、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
21、讀書謂已多,撫事知不足―――王安石
22、但患不讀書,不患讀書無所用―――朱舜水
23、刻苦讀書,積累資料,這是治學的基礎。――秦牧
24、睹一事於句中,反三隅於字外。――劉知幾
25、性癡,則其誌凝:故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無成者,皆自謂不癡者也。―――蒲鬆齡:《阿寶》
26、學貴精不貴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卻到地也。 ——戴震
27、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28、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杜甫:《杜工部集》
29、讀書好處心先覺,立雪深時道已傳。――袁枚
30、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韓愈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
31、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有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盡讀書之法也。――――陳善[宋]
32、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程 頤
33、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示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需要急思量。―――陸九淵
34、讀書務在循序漸進;一書已熟,方讀一書,勿得鹵莽躐等,雖多無益。 ---胡居仁[明]
35、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袁牧[清]
或作或輟,一暴十寒,則雖讀書百年,吾未見其可也。―――吳夢祥[明]
36、莊子“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
37、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38、讀書百遍,其義自現―――《三國誌》
39、我們自動的讀書,即嗜好的讀書,請教別人是大抵無用,隻好先行泛覽,然後抉擇而入於自己所愛的較專門一門或幾門;但專讀書也有弊病,所以必須和現實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
40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中國近現代讀書名言:
1、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2、加緊學習,抓住中心,寧精勿雜,寧專勿多。——**《**選集》
3.讀書無嗜好,就能盡其多。不先泛覽群書,則會無所適從或失之偏好,廣然後深,博然後專。―――魯迅
4、書看多了,文章自然就會寫了。 ——--魯 迅
5、我們自動的讀書,即嗜好的讀書,請教別人是大抵無用,隻好先行泛覽,然後決擇而入於自己所愛的較專的一門或幾門;但專讀書也有弊病,所以必須和現實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 ―――魯迅:《讀書雜談》
6、愛看書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書,即課外書……譬如學理科的,偏看看文學書,學文學的,偏看看科學書,看看別人在那裏研究的,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樣子,對於別人,別事,可以更深的了解。―――《魯迅全集》
7、隻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麵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魯迅《致顏黎民》
8、必須和實際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 ——魯迅
9、讀書好似爬山,爬得越高,望得越遠;讀書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獲更豐滿。 ——--臧克家
10、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 臧克家
11、努力耕耘,少問收獲。學生讀課外書籍要養成習慣。先看序文或作者、編者的前言,知道全書的概況,是好習慣。把書估計一下,預定若幹日讀完,而且如果能按期看完,是好習慣。有不了解處,不怕查工具書,不怕請教老師或者朋友,是好習慣。自己有所得,隨手寫簡要的筆記是好習慣。其實說不好的習慣,半途而廢,以及眼睛在書上,腦子開小差,都非常不好。——-葉聖陶
12、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萬事指導我。你若想問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時、何地、何去、何如,好象弟弟與哥哥。還有一個西洋派,姓名顛倒叫幾何。若向八賢常請教,雖是笨人不會錯。―――陶行知:《八位顧問》
13、用活書,活用書,用書活。――――陶行知
14、奮力是萬物之父! —————陶行知
15、學和行本來是有聯係著的,學了必須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當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學到了手。否則讀書雖多,隻是成為一座死書庫。 ——謝覺哉,
16、沒有時間,擠;學不進去,鑽。 ——--謝覺哉
17、我讀書奉行九個字,就是“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冰心
18、無所不能的人實在一無所能,無所不專的專家實在是一無所專……——-鄒韜奮
19、攀登科學文化的高峰,就要衝破不利條件限製,利用生活所提供的有利條件,並去創造新的條件。――――高士其
20、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讀書。我一天不讀書,就不能夠生活。---孫中山
21、看書不能信仰而無思考,要大膽地提出問題,勤於摘錄資料,分析資料,找出其中的相互關係,是做學問的一種方法。 ―――顧頡剛
22、要記住,一個人要想在事業上有所建樹,一定得堅持這樣做卡片摘記,一發現有價值的資料,就要如獲至寶,準確地摘記下來。天才是就是勤奮,知識在於積累。這樣,卡片摘記積累的多了,功到自然成,你就可以在大量資料的基礎上,進行歸納分類,分析研究,綜合利用,創造出自己的作品來。 ―――吳晗
23、要讀好書,必須先打好基礎,讀好了基礎,才能在這基礎上作個別問題的研究,基礎要求廣,鑽研則要求深,廣和深 也是統一的,隻有廣了才能深,也隻有深了才要求廣。——吳晗
24、讀書是學習,摘抄是整理,寫作是創造。―――吳晗
25、多讀多抄,這二者是必須保證的。――吳晗
26、環境於人的影響極大,親師取友,問道求學是創造環境改進自己的最好的方法,你們於潛心獨研外更要注意這一點,萬不要一事不管,一毫不動,專門隻關門讀死書。――向警予
27、外人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照鏡則麵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 黃庭堅
28、讀書就是翻譯,因為從來不會有兩個人的體驗是相同的。一個拙劣的讀者就好比一個拙劣的譯者:他會在應該意譯的時候直譯,而需要他直譯時他卻意譯。在學習如何才能把書讀好時學問固然極為寶貴,但卻不如直覺重要。中國詩人何其芳
29、讀書也像開礦一樣,―――趙樹理
30、學者觀書,每見每知新意則學進矣。――張載
31、非讀書,不明理。――李光庭
32、要知天下事,須讀古人書。――馮夢龍
33、讀書何所求?將以通事理。――張維屏
34、案上不可多書,心中不可少書。――金纓
35、不盡讀天下書,不能相天下之士。――湯顯祖
36、積財千萬,無過讀書。――顏之推
37、韜略終須建新國,奮飛還得讀良書。――郭沫若
38、一個人可以無師自通,卻不可無書自通。――聞一多
39、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愚。――劉向
40、養心莫善寡欲,至樂無如讀書。――鄭成功
41、讀書貴神解,無事守章句。――徐洪鈞
42、智者閱讀群書,亦閱曆人生。——林語堂
43、讀書不僅是教師的前提,而且是整個教育的"源頭活水"!--------- 朱永新
44、無書不成器,有書則可立國於天下——楊俊鑫
培 根的讀書名言:
1、 讀書能給人樂趣、文雅和能力。
2、 讀書不是為著要辯駁,也不是要盲目信從,更不是去找尋談話的資料,而是要去權衡和思考。
3、 有些書隻需淺嚐,有些書可以狼吞,有些書要細嚼爛咽,慢慢消化。
4、 讀書使人淵博,辯論使人機敏,寫作使人精細。
5、 讀書可以鏟除一切心理上的障礙,正如適當的運動能夠矯治身體上某些疾病一般。
6、閱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敏捷;寫作與筆記使人精確。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
7、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補讀書之不足。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采,足以長才。
8、有些書可供一嚐,有些書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幾部書則應咀嚼消化。
9、讀書在於造就完全的人格。
10、書籍是橫渡時間大海的航船(培根)
11、把一本書置於一個無知者的手中,就像把一柄劍放在一個頑童手中那樣危險。
12、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運送給一代又一代
另外的學習以及讀書的名言: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剛。
——孔丘 引自〈禮記·中庸·博學〉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韓愈 引自《進學解》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口到、眼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隻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朱熹 引自《訓學齋規》
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是疑。過了這一番,疑漸漸釋,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
——朱熹
道成於學而藏於書,學進於振而廢於窮。
——王符(東漢思想家、哲學家)引自《潛夫論·讚學》
看文字須大段精彩看,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後一般。就一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始是。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
——朱熹引自《朱子語類大全》第10卷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
——荀況引自《荀子·勸學篇》
境遇休怨我不如人,不如我者尚眾;學問休言我勝於人,勝於我者還多。
——李惺(清代作家)引自《西漚外集·藥言剩稿》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崖苦作舟。
——韓愈
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唐代詩人)引自《登鸛雀樓》
三更燈火五更雞,
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
白首方悔讀書遲。
——顏真卿(唐代書畫家)引自《勸學》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裏尋他千白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
——王國維(清代學者)轉引自《人間詞話新注》
行是知之始;知是形之成。
——陶行知(近代教育家)引自《陶行知教育論文選集》
唯有專心致誌,把心力集中在學問上,才能事半功倍。
——蔡元培(近代教育家)
知識是引導人生的光明與真實境界的燈燭,愚昧是達到光明與真實境界的障礙,也就是人生發展的障礙。
——李大釗引自《李大釗選集》
愛看書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書,即課外的書------比如學理科的,偏看看文學書;學文學的,偏看看科學書,看看別人在那裏研究的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樣子,對於別人,別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魯迅 引自《魯迅全集》第3卷
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萬事指導我。你若想問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時、何地、何去,好象弟弟與哥哥。還有一個西洋派,姓名顛倒叫幾何。若向八賢常請教,雖是笨人不會錯。
——陶行知 引自《八位顧問》
人是活的,書是死的。活人讀死書,可以把書讀活。死書讀活人,可以把人讀死。
——郭沫若 引自《遊太湖蠡園為遊人題詞》
讀書忌死讀,死讀鑽牛角, 石乞石乞複考之,書我不相屬。活讀運心智,不為書奴仆,泥沙悉淘汰,所取唯珠玉。
——葉聖陶(現代作家、教育家)轉引自《大學生》1981年第2期
知識有如人體血液一樣的寶貴。人缺少了血液,身體就要衰弱,人缺少了知識,頭腦就要枯竭。
——高士其
學和行本來是有機聯係著的,學了必須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當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學到了手。否則讀書雖多,隻是成為一座死書庫。
——謝覺哉 引自《謝覺哉雜文集》
不廣泛地吸收,是談不到博大精深的。一條大河總得容納無數的小溪、小澗的流水,一座幾千米的高山總得以一個高原作為它的基座。小小的水源,最多隻能形成一個湖泊;蕩蕩平川,也不會有什麼戴著冰雪帽子的高峰。
——秦牧 轉引自《藝海拾貝》
讀書不必求多,而要求精。這是曆來讀書人的共同經驗。
——鄧拓 引自《燕山夜話》
自然界、機器和一切工作,對待沒有知識的人,對待怯弱的人是很不客氣的,甚至常常是粗暴和殘酷的;但是它們對待具有豐富知識的人,對待健壯的和勇敢的人,則是非常馴服的,承認你是主人,情願為你服務。
——宋慶齡(現代革命家、政治家)引自《宋慶齡選集》
不管你預備走哪一條路,頂頂要緊的是先要為自己做好準備。你不能赤手空拳地開始你的行程,你必須用知識把自己武裝起來,你必須鍛煉出健壯的身體和足夠的勇氣。
——宋慶齡引自《宋慶齡選集》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為學莫重於尊師的意思是什麼?
師和傅的意思相近,都是老師的意思。
如果希望國家興旺發達,必須以師傅為貴,以師傅為重,做學問辦學問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尊敬師長,尊重社會上的知識分子了。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
——2014年9月9日《同北京師範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
原文:
教育是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麵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對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業。教師是人類曆史上最古老的職業之一,也是最偉大、最神聖的職業之一。人們常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崇高的職業。”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有尊師重教、崇智尚學的優良傳統,正所謂“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在古代,孔子被推崇為“大成至聖先師”,被譽為“萬世師表”。在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發展史上,英雄輩出,大師薈萃,都與一代又一代教師的辛勤耕耘是分不開的。
出處:(戰國)荀況《荀子·大略第二十七》
原典: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賤師而輕傅,則人有快;人有快則法度壞。
釋義:
先秦諸子中,荀子是最為提倡尊師重教的。《荀子》首篇即為《勸學》,體現了對教育的重視。他還看到“師”在道德教化中的重要作用,將其上升為與“天地君親”並列的高度,《荀子·禮論》說:“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
《荀子·大略》更是把教師地位提高到關涉國家興亡的高度:“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意思是國家將要興盛的時候,一定是尊敬老師並看重有技能的人;如此法度就能保持並得以推行。反之,國家將要衰微的時候,一定是鄙視老師並看輕有技能的人,如此人們就產生放肆之心;人有了放肆之心,法度就會破壞。這一觀點在中國思想史上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
荀子認為,教師參與治國是通過施教這一中介實現的。《荀子·儒效》說:“故人無師無法而知,則必為盜,勇則必為賊,雲能則必為亂,察則必為怪,辯則必為誕……故有師法者,人之大寶也;無師法者,人之大殃也。”在荀子看來,教師就是禮義的化身,隻有向教師“師法”,學生才能掌握禮義規範,提高自身素質;如果沒有教師的引導,人在本性的誘使下隻能走向放縱,與社會的要求背道而馳。因此,無論是個人修養還是國家治理,都必須重視教師的作用,這關係到個人的修為和國家的興亡。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荀子:“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