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倡導什麼樣的語文教學理念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基本價值取向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人的發展,其本質是人的個性的發展,因此,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就是"讓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充分發展,培養出豐富多彩的人格".①<全日製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義務教育課標")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高中課標")凸顯了全新的語文教育理念,其核心是注重全麵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在實施新課標的實踐中,倡導語文個性化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怎樣在語文教學中貫徹落實新課改理念
要重視寫作教學.
31、關鍵是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5,培養學生用“我手寫我心”.文章不在於技巧,關鍵在於富有真情實感、掌握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自己要有文本解讀能力,課堂上要讓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理解.
4、掌握一些實用的語文教學法,多向名家學習,學生有了興趣,何愁教不好?他們自己也會學了.
2
怎樣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落實新課標理念
新課標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葉聖陶也曾指出:“上課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該如尋常集會,學生是報告和討論,教師是指導和訂正。”古語雲:獨學無友,孤陋寡聞。學生通過自主、合作的討論,相互進行思維的碰撞,語言的交流,可以誘發對言語的感悟,可以進一步感悟課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
如何做好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師
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麵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
3.中國文化中對教師的有關隱喻。
教師是什麼,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起什麼作用,唐代的韓愈在他的《師說》中給了我們很好的答案: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今天,這個說法還能適應我們的新課改要求嗎?
①有關教師的作用,可分成正麵和負麵兩類:
正麵:“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教師是辛勤的園丁”,“教師是路標”,“教師是擺渡人”,“教師是梯子”,“教師是學生的一麵鏡子”,“教師是學生的拐杖”,“教師是樂隊指揮”,“教師是球隊教練”,“教師是導演”,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
負麵:“教師是三大公害之一(其他兩害是警察、醫生)”,“教師是條子(意即警察),是太平洋的警察”,“教師是法官,而且是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教師是身心摧殘者”。
②有關教師的敬業獻身精神:“教師是蠟燭,照亮別人,燃燒自己”,“教師是春蠶”,“教師是孺子牛”,“教師是鋪路石”,“教師是太陽”。
③有關教師的知識和能力:“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教師是水,不斷更新,長流不斷”,“教師是活的諸葛亮”。
④有關教師的經濟地位:“教師是酸酸(甘肅某縣俗諺,有兩重意思:一是“窮酸”;二是“擺臭架子酸”)”。
⑤有關師生關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教師是學生的朋友”。
我們以其中的“蠟燭”角色做一個分析:
“教師是蠟燭”這一隱喻使人感到既喜又憂。一方麵,它體現了教師行業的無私奉獻精神;但另一方麵,它又反映了一種重要的師生關係,即生重於師。光是有方向的,光總是朝著一定的目標照;而作為教師的光隻能跟著學生走,圍著學生轉,教師的自身發展沒有得到重視。而事實上,教師作為蠟燭,不僅要照亮別人,也要照亮自己;教師也有自己的生命,需要與學生“教學相長”;在燃盡自己、照亮別人的同時,自己也要光彩照人。教與學其實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教師在發展學生的同時也發展了自身,而教師在發展自身的同時也就發展了學生。
“蠟燭論”給教師的定位太高,幾乎將教師抽象為一種“聖人”。它反映了社會普遍對教師這個職業所抱有的崇高期待,似乎教師可以解決學生的一切問題,可以為其“傳道、授業、解惑”。而實際上,蠟燭的光是十分有限的,隻能照亮學生的一部分;有時甚至還會限製學生的發展,因為它的光太微弱了。因此教師不必把自己的作用估計得那麼高,不必一味順從社會的期望,將其作為巨大的包袱背在背上;不必像蠟燭那樣犧牲得那麼悲壯,把自己全部燃盡了口教師也是自然的人,也要重視自己的生活和發展,也可以生活得有滋有味,有自己的情感和興趣愛好。如果自認為是蠟燭,一味燃燒,蠟燭會越燒越短,終有熄滅的一天。教師不僅要把自己的光照到需要光的地方,而且需要自己不斷充電。因此,有的老師認為,與其把教師比喻為蠟燭,不如比喻為長明燈,為學生的發展和自己的成長而不斷充電,於人於己都受益元窮。
感興趣的老師,可以看一看陳向明:《教師的作用是什麼 ——對教師隱喻的分析》(《教育研究與實驗》2001.1),他的文章解說的更詳細。
二、新課程標標準提出的四個基本理念
聯合國教科文提出的現代教育六大目標——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學習,學會辦事,學會一技之長,可以說是從不同的角度對現代教育提出了要求。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了四個基本理念,這四個基本理念構成了完整的語文教學的......餘下全文>>
如何正確把握新課標中語文課程新特點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麵目。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和諧統一。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可在視導聽課過程中,有些語文老師在課堂中的一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看起來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課堂上似乎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也聽不到朗朗的讀書聲,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毫無美感可言。記得曾經在李鎮西老師的著作《做最好的老師》一文《<冬天>教學課堂實錄》中看到:“對一篇課文,怎樣才算讀進去了呢?我認為,第一,讀出自己;第二,讀出問題。讀出自己就是共鳴,就是欣賞;讀出問題就是研究,還包括質疑。”“朗讀本身就是一種理解。剛才我聽有的同學讀,我就感到他沒有讀進去,他隻是在發音。其實,當你在讀的時候,就已經表達出了自己的理解——抑揚頓挫,哪些地方舒緩,哪些地方急促,都表現了你對課文的理解並加進了你的理解。”試想,如果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一篇優美的文章被他用“發音”的形式讀出來,沒有共鳴,沒有欣賞,更沒有研究質疑,連文章基本內容都沒讀懂,那還去哪裏尋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的滲透?不會寫基本常用的漢字,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談何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我們強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基本語文訓練為代價。應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紮紮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積累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隻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於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才有可能實現“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的理想境界。
新課標中關於閱讀教學有這樣的闡述:“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 在平時視導聽課過程中,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老師說:“同學們按小組討論學習,第一組學習第一部分,第二組學習第二部分……小組內互相討論交流,一會兒組內選代表進行展示。”然後學生開始了看似自由民主的交流討論。老師巡視指導。三五分鍾過去之後,老師組織每個小組派出一名代表進行展示交流。有的老師在評價時,隻要學生敢說、能說,一律讚賞有加,不置可否,更不注意學生所說的內容是否是自己或小組討論所得還是照著參考書念的。而我在仔細觀察後發現,有的討論學習“效率高”的小組,隻是組內的優秀學生按照參考資料念一遍,讓組內同學在書上做記錄;有的小組隻有少數人參與探討,其他人在說悄悄話;還有的小組學生幹脆就大眼瞪小眼幹坐著。這樣的課堂,表麵上看,是注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尊重學生,培養孩子的個性化閱讀。實際上,教學流於形式,沒有深入鑽研文本。一方麵,一部分學生隻關注了自己學習的內容,不能全麵理解把握文章內容,另一方麵,忽視了老師的引導功能。學生作為學習者,他們的認知要在老師的牽引下思路才能逐漸清晰,否則學習會處於一種雜亂無序的狀態......餘下全文>>
哪裏有地道的杭邦菜啊?
想吃正宗的杭邦菜還是得來杭州才行!
不過我吃了這麼幾年了還是覺的沒盯川火鍋好吃,味道太淡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新課標倡導什麼樣的語文教學理念
冬天>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全日製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