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中對小男孩的評價
一、小男孩是老人力量的源泉,精神的慰藉
“小男孩”貫穿了整本小說,開篇與結尾是小男孩的的確的、真實的出現,而在小說的中段,也就是老人在大海上孤獨奮戰、漂泊的時候,“小男孩”則出現在了老人的心中,或者說出現在他的信念之中。
男孩的出現是這樣早,在文章開篇的第一段裏,海明威就這樣寫道:“頭四十天裏,還有一個男孩跟他在一起,可是過了四十天還沒捉上一條魚……於是男孩聽從了他們的吩咐,上了另外一條船,頭一個禮拜就捕到了三條好魚。”這裏提到男孩一離開老人,就捕到了三條好魚,這對老人來說是多麼大的一個諷刺,似乎從反麵在證實他的確是“倒了血黴”,或許老人能一直堅持到八十五天,一定程度上也有著想要給男孩(抑或還有他的父母證明),他依舊是那個強悍的男人,那個技術夠高明的漁夫的想法吧!“我告訴那個男孩我是個不同尋常的老頭,他說‘現在是我必須證明這的時候啦。’”這難道不是老人出海的動力之一嗎?
在追捕大魚的艱苦過程中,他通過假想男孩在他身邊時可能會做的,對他的照顧與幫助,來緩解身體與精神上的雙重苦痛。當老人剛見到大魚開始著手捕捉的時候,“然後他說出聲來,‘但願那男孩在就好了。可以幫幫我,讓他見識見識這種光景。’”當老人的因過度用力而手抽筋的時候,“要是那男孩在這兒,他可以給我揉揉胳膊,從前臂一直往下揉,他想。”當釣索勒進他手裏的傷口時,“如果男孩在這兒,他會用水打濕這些釣索卷兒,他想。是啊,如果男孩在這兒。如果男孩在這兒。”我們可以清楚地覺察出在出海捕魚的過程中,老人出現頻率非常高的一句話就是:“但願那男孩在這兒就好了”。這句話仿佛有著巨大的能量與魔力,如同武俠小說中出鏡率最高的幼稚金創藥一樣,撫平了老人心中的傷口,又如同強力膠把老人這顆已經被許多針紮出了一個個泄氣孔的氣球一一補好。一向以惜墨如金而聞名的海明威竟然在這裏花費了如此之多的筆墨來一遍又一遍地不厭其煩地重複老人對孩子能在他身邊的渴望!這顯見男孩之於老人的重要性。
除了平複創傷,小男孩還給老人以精神上的支撐與行動的動力。當他在與鯊魚搏鬥的時候,老人的心中出現了倦怠與無力感,但他一想到離陸地已經不遠,馬上就能回家時,他的心中又充滿了能量!當時他是這樣想的:“我現在離陸地不會太遠,他想。我希望每人為此大大地擔心。當然啦,隻有那男孩會擔心。但我相信他一定會有信心。”是啊,是男孩對老人的信心,使他還能爆發出最後的那點力量!當老人拖著疲憊的身軀、滿手的傷痕以及那條巨大的馬林魚骨架,倒在自己的床上時,他與馬諾林有這樣的一小段對話:
“它們把我打垮了,馬諾林。”他說。“它們確實把我打垮了。”
“它沒有把你打垮。那條魚可沒有。”
“對。真是這樣。那是後來的事。”
小男孩的一句真摯的肯定,又讓老人在他說“它們把我打垮了”時的那種失落與失望的情感中又找到了一絲溫暖與力量,讓他在這次失敗的捕魚經曆後又開始夢見獅子。
二、小男孩身上蘊含著女性的象征
這也是我個人認為小男孩這個形象值得玩味的地方。因為我認為,小男孩身上兼具了從老人聖地亞哥身上繼承到的男子的英雄氣概以及一種柔和的母性光輝。我們都知道,在這部小說中是沒有一個女性形象出現的。但是,這部小說讀起來卻不是那麼冷硬,這便是源於馬諾林與老人之間那種種情愫。或者說,馬諾林身上具有那種溫和的偏女性化的氣質。我們從開篇與結尾小男孩出現的部分便能很明顯地感覺到。
書中有一個細節,是在出海的前一天,男孩跟著老人走進他的窩棚中出現的。那個窩棚的牆上一度掛著一幅他妻子的著色照,但他把它取下來了,因為看了使他覺得太孤單。這是書中提及的唯一的女性,然而卻是過世的。而此後,是這個小男孩在照顧著他。那麼小男孩現在對老人貼心的照顧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不是就可以看成是他妻子(隻是以一個女性角色出現,而沒有上升到愛人的層麵看)對其照顧的一種延續呢?
開篇的時候,在老人的窩棚裏,男孩與老人那段關於吃飯撒網的對話以及結尾處等老人順利返航後男孩在床邊照顧老人,端茶遞水,尤其是最後老人繼續沉睡,而“男孩坐在他身邊,守著他。”這感覺難道不覺得有種女性化的成分在嗎?實際上,從孩子對老人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上來看,從老人在困難和孤獨中對孩子的需要和渴望上來看,從孩子對老人的飲食起居等方麵無微不至的照顧上來看,從孩子因為老人受傷的手因為老人所受的苦而哭泣不止上來看,也從他在老人熟睡時在旁邊看護著老人這一特寫鏡頭上來看,孩子對老人是帶著著一種散發著溫柔的關心他的女性特征的。
而結尾處的那段老人與孩子的長對話,它既寫了男孩衝破父母的束縛,勇敢剛強地決定要和老人一起改進漁船設施,一起出海捕魚,又寫了男孩對老人無微不至地照顧。我覺得這是將馬諾林身上那種男子漢的硬朗的氣質與代表的些許女性化的一麵很好地糅合在一起的體現。
《老人與海》中的孩子是個怎樣的形象?
“運氣是我有了一個好老頭兒和一個好孩子,而近來作家們已經忘記還有這些事情”,[xii]海明威在談到小說成功的因素之時,曾頗為自得地將小男孩與老人相提並論。由此可見,小男孩馬洛林在《老人與海》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小說的真實素材《在大海上》這篇通訊裏卻並無小男孩其人,小說中他卻占了不少篇幅,這便是海明威藝術創意與匠心所在,要研究《老人與海》象征因素,小男孩馬洛林顯然很值得讀者與批評家們推敲了。 孩子是從五歲起跟老人上船學習捕魚的,孩子的個性特征從另一個側麵反映了老人的性格,孩子雖然很小,但並不顯很孩子氣;從老人那裏學到的不僅是捕魚的本領,還有自尊自強的精神,並學會懂得生活的艱辛與男人的責任。稚嫩的肩膀早已習慣了清早就得出門打魚的生活的磨礪,縱然是“走路還打瞌睡”[xiii],仍然說“這算什麼,男子漢就得這樣。”[xiv]鏗鏘有力,落地有聲的言語充分的展示了“海明威式”的硬漢子精神。 在老人的潛意識裏,孩子是自己人生的另一階段,因為一個人不可能夢到兩個自己,所以盡管他與孩子朝夕相處,他“做夢時從沒有夢見過孩子”。孩子的離開是孩子家長的決定,老人不願意也不讓孩子為難,於是不讓他再跟著自己,不讓小男孩也沾上老人的黴運,孩子多次的要求堅持回來,縱然老人的失敗就擺在麵前,現實證實了老人的失敗,老人的多次回決,但始終阻止不了孩子。他不怕失敗,蔑視失敗,勇敢地麵對失敗,因為在小男孩心裏,聖地亞哥是一個“神釣”、“與眾不同”。孩子在回歸幫助表現海明威“重壓下的優雅風度”,小男孩的出現決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品,是有其象征意蘊的,是人類的未來生命延續的維係物,也是硬漢子不向命運低頭的力量源泉。聖地亞哥正是從孩子的鼓勵下堅強不屈的拚搏下去,他意識到:“要不是孩子,我早完了,這一點不承認可不行”,在與命運搏鬥中,幾次想到小孩,“要是孩子在這兒多好啊!”所有有了孩子,生活中才會有痛苦和歡樂,才會有災難和希望,人類社會也才會生生息息,延綿不絕。 將唯一的一個與老人相依為命的小男孩馬洛林從桑地亞哥身旁無情地取走,這也是海明威獨到的藝術創意。取走是因為老人“倒黴”,是因為孩子的父母強令孩子另攀高枝。也是因為海明威生活在趨向於腐朽和沒落的社會裏,海明威作為正直而又清醒的知識分子,一方麵看透了社會的虛偽和腐敗,然而雖然他有膽有識,又有著自信和堅毅的品質,但長期的搏鬥使他覺得力不從心了,認為即使自己再怎麼,也無法改變這黑暗的現實。因而他感到苦悶,感到疲倦,感到希望和勝利的渺茫,漸漸地就變成了一個實際上的精神勝利者,渴望用精神的勝利使自己得到慰藉,得到解脫。 正是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下,海明威流露出對弱者的同情,對有錢人的輕蔑,對貧富差距的不滿,於是當老人感到孤寂和痛苦以及失敗之後,孩子終於下定決心回到老人的身邊,孩子的再次回歸,顯示他無視父親的權威與漁民們對運氣的迷信,“去他媽的什麼運氣,我要運氣跟我走。”[xv] “家裏人說起來,我才不管呢,”[xvi]孩子在回歸之前,老人的奮鬥也是孤立的,無論如何英勇都注定會失敗,孩子的話昭示出他在老人的英雄氣概的感召下走向了成熟,在失敗之中隱隱約約地又感到了一絲的歡樂與光明的希望。 大海是海明威生存環境的象征 大海在整篇故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聖地亞哥老人賴以生存的物質世界,是他生活的全部內容,海為他準備了神秘的大魚,為他提供了展示其無比的勇氣和毅力的場所,從美學角度來講,大海是一幅“意味著許多東西”的寫意畫。 在蒼茫而神秘的大海,她是“仁慈的,十分美麗的,但是她有時竟會這樣地殘忍,又是來得這樣的突然,那些在海麵上飛翔的鳥兒,不得不一麵點水搜尋,一現發出微細而淒慘的叫喊……”,可是“老頭兒總是把海當作一個女性,當作施寵或者不施寵的一個女人。”“為什麼盜賊鳥和強大的鳥把像海燕一樣的鳥兒弄得那樣柔弱、那樣纖細,海洋有時竟能夠如此殘忍呢?” 聖地亞哥雖然也想到“海洋仁慈又十分美麗”,但是,他所強調的是“海洋就是能夠如此的殘忍,又是來得這樣的突然”,那些弱小的鳥兒隻能發也“微弱而淒慘的叫聲”。聖地亞哥在這裏流露的分明是對海洋殘忍的不滿,是對海燕一類弱小鳥兒的同情,如果我們聯係當時的美國現實,當時麥卡錫主義在美國猖獗橫行[xvii],民主與進步力量遭到瘋狂的迫害,整個美國社會彌漫著疑懼和恐怖的氣息,聖地亞哥關於海洋會突然變的殘忍。又為什麼要反複交待聖地亞哥對大海上小鳥的同情呢?作者隻提到屬於同類的海上的兩種鳥兒,海燕和黑色的小海燕,而“尤其為弱不禁風的黑色小海燕傷心”。當**的麥卡錫主義在美國猖獗時,美國共產黨人卻沒有形成一支對抗力量,眾多的共產黨人和民主進步人士遭受審判和監禁,美國人民經曆著空前的大劫難。海明威正是在這特定的殘酷現實麵前,把“海燕一類的鳥兒”寫成了無法抗拒風浪的生靈,並把它選作受害於“海洋殘忍”的代表。小說中“海燕一類的鳥兒”即象征美國共產黨、人和民主進步人士。我們又注意到大海一律都是“暗黑的”,“黑漆漆的”或是其它黑暗的色調,仿佛大海是一個穿著黑衣,帶著黑色的麵紗,海洋又是“如此的殘忍”這又不正象征著麥卡錫主義把美國搞得天昏地暗的社會現實麼? 但海明威卻又給大海賦予了女性的身體和靈魂。海的女性,讓她自身蘊含著大量的生殖力和可能性,所以才能為老人準備好一個巨大無比的魚,她的寬廣足以使老人駛入體驗不可知的和未知的現實奧秘的領域,她的浩大足以允許老人生活的永恒之中。聖地亞哥與自然的關係也主要體現在他與大海的依存又鬥爭的關係之上,美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文化的海洋上彙合並經由海洋而輸入美國,美國文化的源頭也必須追溯至歐洲文化的愛琴海文化。這也是海明威選擇“大海”作為漁夫聖地亞哥生存環境的重要原因,而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非“仁慈、善良”的女性才可容納的。 獨自在海上的日子,聖地亞哥看日升日落、觀月隱月現,與魚鳥作伴,和風水對話,他也變成了大海的一部分。“海洋是仁慈的,十分美麗的,”最終給予了老人一條“比小船還長兩英尺”的大馬林魚。可是海洋又是殘忍的——那此成群結隊而來鯊魚奪走了他辛苦追捕到的大魚,粉碎了他的“光榮”。老人的孤獨與快樂、鬥爭與失敗都和大海相聯係。老人與大海的關係是既依存於大海又要與大海鬥爭。他不僅僅從大海獲得生存條件、生存技巧,還從大海獲得朋友和對手。大海是他的生活場所和戰鬥場所,也將成為他的最後歸宿,這與海明威有極其重要的關係。 海明威隻是一個描寫男人的作家,他描寫的是能在“重壓下表現優雅風度”的男人,“海明威沒有一部可以稱得上是專門以女人為中心主角或以婦女讀者為主要對象的作品”[xviii],與海明威同時代的評論家艾德蒙·威爾遜說:“他筆下的女性是不真實的”[xix],這是由於母親的清高自負、驕縱自私給海明威留下終生影響,母親十足的男性氣質與專橫令海明威極其反感,甚至在他母親死後多年,海明威還在朋友麵前憤憤地說他的母親是雌雄同體,母親的“男性化”行為造成了海明威心裏障礙——認為自己缺少真正的母愛,這就讓他在戀愛時表現出明顯的戀母情結,總是愛戀年齡比他大的女人,這一事實也間接地反映出他在前半生中不斷尋找一位理想母親替代者的渴望與決心,“女人是使他不安的最大根源”[xx],父母在婚姻上的不諧調與海明威(1899年)大7歲的阿格尼絲(1882年)的拒婚對海明威的傷害反映出海明威性格極為脆弱的一麵。這一現實令海明威內心不安與痛苦,於是精神上的寄托成為了醫治他內心的一劑良藥。那麼“仁慈的、美麗的大海”成為他內心的理想化身。 因此,這幅“意味著許多東西”的寫意畫成了海明威生存環境的剪影。
《老人與海》 中小男孩 有什麼象征意義嗎?
見證和傳承.
小男孩是從五歲起跟老人上船學習捕魚的,孩子的個性特征從另一個側麵反映了老人的性格,孩子雖然很小,但並不顯很孩子氣;從老人那裏學到的不僅是捕魚的本領,還有自尊自強的精神,並學會懂得生活的艱辛與男人的責任。稚嫩的肩膀早已習慣了清早就得出門打魚的生活的磨礪,縱然是“走路還打瞌睡”,仍然說“這算什麼,男子漢就得這樣。”鏗鏘有力,落地有聲的言語充分的展示了“海明威式”的硬漢子精神。 在老人的潛意識裏,孩子是自己人生的另一階段,因為一個人不可能夢到兩個自己,所以盡管他與孩子朝夕相處,他“做夢時從沒有夢見過孩子”。孩子的離開是孩子家長的決定,老人不願意也不讓孩子為難,於是不讓他再跟著自己,不讓小男孩也沾上老人的黴運,孩子多次的要求堅持回來,縱然老人的失敗就擺在麵前,現實證實了老人的失敗,老人的多次回決,但始終阻止不了孩子。他不怕失敗,蔑視失敗,勇敢地麵對失敗,因為在小男孩心裏,桑提亞哥是一個“神釣”、“與眾不同”。孩子在回歸幫助表現海明威“重壓下的優雅風度”,小男孩的出現決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品,是有其象征意蘊的,是人類的未來生命延續的維係物,也是硬漢子不向命運低頭的力量源泉。
老人與海中,老人與小男孩各叫什麼名字
老人叫Santiago,一般翻譯為聖地亞哥,桑提亞哥
小孩叫Manolin,一般翻譯為馬諾林
《老人與海》請摘錄所有關於小男孩的描寫!
老人與海
[編輯首段]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老人與海》 《老人與海》封麵
原名: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作者: 歐內斯特·海明威
國家: 古巴
語言: 英語
體裁: 小說
出版: 斯克裏布納之子公司
年份: 1952年
《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是海明威於1951年在古巴寫的一篇中篇小說,於1952年出版。它是海明威創作並在他還在世時出版的最後一部主要的虛構作品。作為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圍繞一位老年古巴漁夫,與一條巨大的槍魚在離岸很遠的灣流中搏鬥。雖然對它有不同的文學評價,但它在20世紀小說和海明威的作品中是值得注目的,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學中的突出地位,對於他195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也起了重要作用。
[編輯] 榮譽
《老人與海》為海明威帶來了許多榮譽。1953年5月4日,海明威獲得普利策獎;同年,獲得美國文學院的小說金質獎章;1954年,“因為精通於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在其近著《老人與海》之中;同時也因為對當代文體風格之影響”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編輯] 相關影視
劇照
劇照
《老人與海》曾數次被改編成電影。其中最著名的是於1958年10月7日上映的版本,由彼得·維爾德編劇,約翰斯·特奇斯、弗雷德·金尼曼、亨利·金執導,斯潘瑟·特雷西飾演Santiago,菲力普·帕佐斯飾演Manolin,在當年的奧斯卡中獲得最佳原創音樂獎項,還獲得了最佳男主角獎和最佳攝影獎的提名。不過,海明威本人並不認同特雷西的扮演,他甚至把特雷西稱為“肥豬油”。
[編輯] 參考資料
* Baker, Carlos, ed (1962). Critiques of Four Major Novels.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ISBN 0684411571.
* "Hemingway's 'Old Man' dies in Cuba",BBC News, January 14, 2002.
* obes, Katharine T., ed (1968). Twentieth Century Interpretations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SBN 0136339174.
* oseph Waldmeir (1957). "Confiteor Hominem: Ernest Hemingway's Religion of Man". Papers of the Michigan Academy of Sciences, Arts, and Letters XLII: 349–356.
* Michael Palin's Hemingway Adventure: Cuba. PBS. URL accessed on January 21, 2006.
* obert P. Weeks (1962). "Fakery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College English XXIV: 188–192.
*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54. The Nobel Foundation. URL accessed on January 31, 2005.
* Young, Philip (1952). Ernest Hemingwa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ISBN 0816601917.
* Hemingway, Ernest (1952).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顯示▼隱藏▲
查 ? 論 ? 編 ? 曆
海明威作品
小說:
急流的春天 (1926) 妾似朝陽又照君 (1926) 永別了,武器 (1929) 雖有猶無 (1937) 戰地鍾聲 (1940) 渡河入林 (1950) 老人與海 (1952) 河流中的島 (1970) 伊甸園 (1986) 乞力馬紮羅山下 (2005)
短篇故事:
大雙心河 (1924) 士兵的家 (1925) 雨中的貓 (1925) 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 (1926) 白象似的群山 (1927) 殺人者 (1927) 不敗者 (1927) 一天的等待 (1933) 乞力馬紮羅山的雪 (1936) 世界之都 (1936) 麥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 (1936) 賭徒、女尼與無線電 (?) 一個年輕人的冒險 (?)
短篇故事集:
三個故事和十首詩 (1923) · 在我們的時代裏 (1925) · 男人沒有女人 (1927) · 勝者一無所獲 (1933) · 乞力馬紮羅山的雪 (1936) · 第五縱隊 (1938) · 第五縱隊與西班牙內戰的四個故事 (1969) · 尼克·亞當斯故事集 (1972) · 完整故事集 (1987) · 故事集 (1995) · 本質的海明威 (?) · 海明威的讀者 (?)
Plays:
短暫快樂時光 (1961) · 海明威英雄 (1967)
非小說:
午後之死 (1932) · 非洲的青山 (1935) · 狂野的一年 (1962) · 流動的饗宴 (1964) · en:By-Line: Ernest Hemingway (1967) · en:Ernest Hemingway: Cub Reporter (1970) · 海明威書信選集1917年-1961年 (1981) · 危險的夏天 (1985) · en:Dateline: Toronto (1985) · 真實的前線 (1999 memoir)
電影改編:
戰地春夢 (1932) · 戰地鍾聲 (1943) · 雖有猶無 (1944) · 殺人者 (1946) · en:The Macomber Affair (1947) · 中斷點 (1950) · 乞力馬紮羅山的雪 (1952) · 太陽依舊升起來 (1957) · 戰地春夢 (1957) · 老人與海 (1958) · 一個年輕人的冒險 (1962) · 殺人者 (1964) · 戰地鍾聲 (1965) · 戰地春夢 (1977) · 太陽依舊升起來 (1984) · 愛與戰爭 (1996) · 老人與海 (1999)
電視改編:
戰地春夢 (1990)
老人與海中的老人,大馬林魚,小男孩,等人的象征
《老人與海》寫的是老漁夫聖地亞哥在海上的捕魚經曆,描寫老人製服大魚後,在返航途中又同鯊魚進行驚險的搏鬥,然而作品中的形象卻具有很強的象征意蘊.他用馬林魚象征人生的理想,用鯊魚象征無法擺脫的悲劇命運,用大海象征變化無常的人類社會,而獅子則為勇武健壯,仇視邪惡,能創造奇跡的象征,桑提亞哥則是人類中的勇於與強大勢力搏鬥的"硬漢子"代表,他那捕魚的不幸遭遇象征人類總是與厄運不斷抗爭。
大海在整篇故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聖地亞哥老人賴以生存的物質世界,是他生活的全部內容,海為他準備了神秘的大魚,為他提供了展示其無比的勇氣和毅力的場所,從美學角度來講,大海是一幅“意味著許多東西”的寫意畫。
關於小說中的“鯊魚”的象征意義,也有多種不同的解釋,諸如象征複仇女神,象征時間,象征死神等等。但海明威自己明確地說過。“那可惡的鯊魚……,就好比所得稅。我努力工作,碰上好運氣。我得到一張數目可觀的支票,於是所得稅就像鯊魚一樣跟蹤而來,用尖利的牙齒大塊大塊地咬著吃,那老人沒說到這個,我卻說到了”[xxi],顯然海明威這裏的“鯊魚”是充斥於他所處世界中惡勢力的象征。
而海灘上那具巨大的、白色的馬林魚骨。它作為老人與馬林魚激烈追逐,與鯊魚拚死相爭的見證,可以說既是勝利的象征,也是失敗的象征,正是這種微妙的對立統一與相互之間轉換,讓我們在一次看到了依附其上的海明威式的硬漢子精神。對於馬林魚,作者對它的描寫貫穿於全篇。它大而且美,比老人的漁船還長兩尺,風度優雅,儀態萬分,在水層潛遊時是一抹巨大的黑影,躍出海麵時,銀光閃閃,它牽引著自己的追捕者在茫茫的大海上急劇而又從容地挺進,將身後的波光浪影染成一片暗紅。這些描寫,不僅切合於全篇海上的風光,更重要的是使這條馬林魚作為一種自然的壯觀與偉大的象征而與孤獨的老人、飄零的船隻形成對照,反射也作為它的追捕者與征服者的老人那副黑瘦的軀幹中所蘊涵的力量與光輝。在馬林魚這一象征性形象的照耀下,小說的全部描述也就獲得了更為豐厚的意蘊。
“更深的東西是您懂了以後所看到的東西”,海明威這樣告訴他的讀者們,當我們真正讀懂了《老人與海》以後,我們會懂得不僅僅隻是老人、小孩、大海和魚類有一定的象征主義。在這部作品裏“更深的東西”還很多。 如小說中的“獅子”在作品中有節律地反複出現,老人甚至從夢中都夢見了“獅子”。顯然“獅子”作為力與勇的另一稱呼,它在小說中的不斷出現,構成了一種寓意十分明確的象征:象征著老人追求力與勇的搏擊精神,這種搏擊精神就是“海明威式”的硬漢性格的體現。 另外,在《老人與海》中的壘球手老狄馬吉奧與老人角力的黑人大力士,鼓著長長的黑翅膀在海上盤旋找追捕目標的鷹,以及關於老人吃的金槍魚都有一定的寓意,都具有桑地亞哥形象的特質,它們都與作品中其他人物、環境有著符合實際生活本來麵目、渾然一體的關係,然而又都是海明威代以傳達“意味”的象征體。這與象征主義作家所偏好的那種為追求所謂“主觀真實”,麵對客觀世界支離扭曲,任意構造象征意象的作法是格格不入的,這種差異也許就是海明威不願接受象征主義桂冠的一個重要原因。 海明威還通過象征性描寫隱晦地表達了他對美國現實地極度悲觀。小說有多處描寫“能夠使人聯想到距離耶穌蒙難”的情景。當聖地亞哥看到星鯊時,他的喊叫就像“一個人感到釘子穿過他的雙手釘進木頭裏而不由自主發出的喊叫聲。”這裏暗示的“一個人”就是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再如桑地亞哥“他扛著桅杆坐在那兒”,還有他睡覺的姿勢,“兩條胳膊直直地伸在外麵,兩隻手心朝上,就這樣瞅著了。”作者用這些象征性描寫是在暗示:美國的耶穌又被釘在十字架上了,基督精神死亡了。海明威正是以這種無言的、隱晦的,基督徒或許能夠領的方式,向他的絕大多數信奉耶穌基督的同胞、世人傳遞他對美國現實的莫大悲哀。
通過《老人與海》寫給孩子的話。
《老人與海》通過塑造了一個經典的硬漢形象告訴我們,人性是強悍的,人類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為有了老漁夫這樣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戰,超越它們,這個限度才一次次擴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戰擺在了人類麵前。在這個意義上,老漁夫聖地亞哥這樣的英雄,不管他們挑戰限度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值得我們永遠敬重的。 因為,他帶給我們的是人類最為高貴的自信!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無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長、艱難,而且充滿坎坷,但隻要自己勇敢頑強地以一顆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戰,他將永遠是一個真正的勝利者!
名人筆下的老人和小孩人物描寫
朱自清《背影》: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麵,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幹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桔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
海明威《老人與海》
聖地亞哥瘦削憔悴,後頸滿是皺紋,臉上長著疙瘩,但他的雙眼像海水一樣湛藍,毫無沮喪之色。
但是這些傷疤中沒有一塊是新的。它們象無魚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蝕的地方一般古老。他身上的一切都顯得古老,除了那雙眼睛,它們象海水一般藍,是愉快而不肯認輸的。
這兩個肩膀挺怪,人非常老邁了,肩膀卻依然很強健,脖子也依然很壯實,而且當老人睡著了,腦袋向前耷拉著的時候,皺紋也不大明顯了。他的襯衫上不知打了多少次補丁,弄得象他那張帆一樣,這些補丁被陽光曬得褪成了許多深淺不同的顏色。老人的頭非常蒼老,眼睛閉上了,臉上就一點生氣也沒有。報紙攤在他膝蓋上,在晚風中,靠他一條胳臂壓著才沒被吹走。他光著腳。
老人消瘦而憔悴,脖頸上有些很深的皺紋。腮幫上有些褐斑,那是太陽在熱帶海麵上反射的光線所引起的良性皮膚癌變。褐斑從他臉的兩側一直蔓延下去,他的雙手常用繩索拉大魚,留下了刻得很深的傷疤。但是這些傷疤中沒有一塊是新的。它們象無魚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蝕的地方一般古老。他身上的一切都顯得古老,除了那雙眼睛,它們象海水一般藍,是愉快而不肯認輸的。
朱自清《白種人——上帝的驕子!》
那小西洋人,那白種的孩子,不過十一二歲光景,看去是個可愛的小孩,引我久長的注意。他戴著平頂硬草帽,帽簷下端正地露著長圓的小臉。白中透紅的麵頰,眼睛上有著金黃的長睫毛,顯出和平與秀美。我向來有種癖氣:見了有趣的小孩,總想和他親熱,做好同伴;若不能親熱,便隨時親近親近也好。在高等小學時,附設的初等裏,有一個養著烏黑的西發的劉君,真是依人的小鳥一般;牽著他的手問他的話時,他隻靜靜地微仰著頭,小聲兒回答——我不常看見他的笑容,他的臉老是那麼幽靜和真誠,皮下卻燒著親熱的火把。我屢次讓他到我家來,他總不肯;後來兩年不見,他便死了。我不能忘記他!我牽過他的小手,又摸過他的圓下巴。但若遇著驀生的小孩,我自然不能這麼做,那可有些窘了;不過也不要緊,我可用我的眼睛看他——一回,兩回,十回,幾十回!孩子大概不很注意人的眼睛,所以盡可自由地看,和看女人要遮遮掩掩的不同。我凝視過許多初會麵的孩子,他們都不曾向我抗議;至多拉著同在的母親的手,或倚著她的膝頭,將眼看她兩看罷了。所以我膽子很大。這回在電車裏又發生了老癖氣,我兩次三番地看那白種的孩子,小西洋人!
再有就找不到了,希望樓主滿意!
把分給我吧!~~~~~~~拜托了,我很用心的一篇篇找,一段段粘貼的!!!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老人與海中對小男孩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