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中表達情感的方式和手法都有哪些
又直敘有倒敘,還有借物。
談談唐詩宋詞鑒賞的方法有哪些
詩歌鑒賞方法大全
一、仔細體察物關情 ——詠物言誌詩的鑒賞
寫作特點:
1、既然詠物,要實寫其形態、色澤特征,或寫其所處環境,求其“形似”。[曲盡其妙]
2、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滯於物]
3、從整體構思看,托物言誌,常用比喻、象征、擬人、對比。
4、從具體描寫的方法看,除了正麵描寫之外,還常用側麵烘托的手法。
鑒賞方法:
1、“讀清”全詩。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環境特點和內在品性。
3、聯係詩人自身經曆和所處社會環境,揣摩詩人所托之情,所言之誌。
4、體會詩人手法的高妙。
二、何人不起故園情 ——思鄉懷人詩鑒賞
1、了解常見思想情感。羈旅愁思;思念親友;征人思鄉; 閨中懷人:王昌齡《閨怨》
2、分析人們思鄉緣由。戰亂頻繁;山長水闊;久戍邊關;宦遊不歸;漂泊在外;貶官異地;雁歸故鄉;逢年過節。
3、人們在詩中如何表達思鄉之情?
觸景傷情:何事吟餘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王禹偁 村行)
感時生情:中秋望月;重陽登高;除夕;傷春悲秋;日暮思歸
托物傳情:月、雁、笛、柳
因夢寄情:夜來有夢登歸路,不到桐廬已及明。(思江南 方幹)
鑒賞方法:
1、初讀全詩,整體感知,確定情感類別
2、抓關鍵句,挖掘字詞,初悟情感
3、抓住意象,構建圖景,再悟情感
4、根據題目,組織語言,形成答案
三、古來征戰幾人回——邊塞征戰詩的鑒賞
邊塞詩賞析要注意:
①了解時代背景;②體會思想感情;③感受藝術風格
鑒賞方法:
第一,了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邊塞詩是最能體現國運興衰的作品,因此,我們在接觸這類詩歌時,如果能對作者所處的時代有所了解,對體會作品的內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幫助的。
簡介“大唐盛世”:從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這半個世紀通常稱為盛唐。經濟繁榮,國力強盛,開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筆從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現了大量的邊塞戰爭題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為壯觀的邊塞詩派。又稱為“高岑詩派”。
到了中晚唐,國勢開始衰微,雖然詩人們也仍保持著昂揚向上的基調,但不免夾雜了多少悲壯,多少婉傷:“磧裏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陳陶)。
到了宋代,國家在民族鬥爭中一直處於劣勢,外侮不斷,國難當頭,在邊塞征戰詩中流露出來的感情,就更多地體現為報國無門的憤懣,如陸遊的“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更多地體現為歸家無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漁 家 傲》範仲淹)。盡管仍洋溢著一股愛國熱情,但和盛唐時代的邊塞詩相比,不免更多一些淒厲,更多一些惆悵。
第二、注意區別各自的思想內容感情特點。有對建功立業的渴望:“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有報效國家的激情,有的寫出征士兵的鄉愁和家中妻子的離恨,有的表現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的殘酷,有的反映對帝王黷武開邊的不滿和對將軍貪功啟釁的怨恨,有的陳述久戍邊關對家鄉和親人的懷念,有的驚異於塞外絕域那種迥異於中原的風光……
第三,分析邊塞詩的不同藝術風格。在大量邊塞征戰詩中體現出來的藝術風格是很不相同的,有的豪放曠達,如前述的“醉臥 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有的雄奇壯美,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有的豪壯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有的委婉清麗,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隻有通過對詩歌字句的細細體會,才有可能準確領會到由於不同時代、不同內......餘下全文>>
含有比喻手法的宋詞
1.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燕脂勻注。(趙佶《宴山亭·北行見杏花》)
【譯文】
(杏花)像剪裁好的潔白絲綢,疊成輕盈的幾層,又將胭脂淡淡地均勻塗抹。
【賞析】
宋徽宗趙佶是一位書畫家,對工筆花鳥畫別有會心。所以他的這個比喻是細寫杏花,把杏花的質地、形狀、顏色全描繪出來。帶有時間流程的一段刻畫,緊扣杏花的特征,雖巧而不傷自然本色。
2.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裏。(範仲淹《禦街行》)
譯文】
年年的今天夜裏,月光像潔白的綢絹,可是親人總是遠在千裏之外。
賞析】
月光如練,妙在抓住了本體、喻體的兩個相似點:潔白的色形和柔和的質地。
3.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張先《千秋歲》)
譯文】
天不會老,真情難於滅絕,心就像那雙絲網,中間有千千萬萬個結。
【賞析】
何謂結?執著不移之念之喻體也。用“雙絲網”引出“結”,“絲”與“思”諧音雙關,手段甚巧。在愛情這個“思”念之網裏,男女雙方是通過千萬個結,把彼此牢牢係在一起,誰想破壞它都是徒勞的。
4.蓮葉層層張綠傘,蓮房個個垂金盞。(晏殊《漁家傲》)
譯文】
一張張撐開的蓮葉像是一把把綠傘,蓮房像是一個個垂下來的金盞。
【賞析】
傘是綠傘,盞是金盞,同樣注意到了形狀之外的顏色上的相似。
5.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譯文】
陡峭的石壁崩聳雲天,受驚的波濤拍打江岸,卷起千萬堆雪一樣的浪花。
【賞析】
浪花如雪,不過形狀、顏色上的相似,用一個動詞“卷”加一個量詞“堆”,便強化了形狀上的氣勢和動感。
6.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秦觀《鵲橋仙》)
【譯文】
溫柔的情意像流水,美好的會麵像是做夢,分別之際怎能忍心去看那鵲橋和歸路。
【賞析】
蘇軾的詩句“事如春夢了如痕”,像是給語言學家出了個難題。一般的比喻總是用具體、形象的事物去比擬抽象、虛在的事物、情緒情感。可蘇軾偏倒了個個。蘇門弟子秦觀此處的兩個比喻,一屬“常式”,以流水之綿綿不絕喻情意綿長;一屬“變式”,以夢的短暫美好喻指會麵。
7.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閑掛小銀鉤。(秦觀《浣溪沙》)
【譯文】
自由自在的飛花輕盈得像夢一樣,無邊無際的雨纖細似縷縷哀愁,珍珠寶簾悄然掛上小小銀鉤。
【賞析】
這是宋詞裏最為別致的兩個比喻。前一個比喻曾被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借用”過,“……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朱先生不過是“順手牽羊”,可難為了不少教語文的老師。“籠著輕紗的夢”喻指塘裏的荷花荷葉在朦朧月光下呈現的輕盈姿態。夢是來去無痕的,“飛花輕似夢”關鍵在“自在”。秦觀的後一個比喻,不說“愁如雨”,而說“雨如愁”,新巧之外,抓住的正是細雨與愁綿長蕭瑟的共同特征。所以,周邦彥幹脆在《瑣窗寒》一詞裏造了個新詞語:“愁雨”。
8.若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
【譯文】
若問我的愁情究竟有多少?就像那一望無垠煙霧一樣的草,滿城翻飛的柳絮,和梅子黃時的綿綿細雨。
【賞析】
這個比喻中,本體隻有一個,即“閑愁”,喻體倒有三個,分別是“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形象地顯示出“閑愁”的濃重、頑固和綿長。...餘下全文>>
求一首宋詞並帶有詳細解析(藝術手法和表現手法)
《一剪梅》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diàn]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就表現手法及其含義來看,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銷翠葉殘”相類似。同樣是說荷花凋殘,秋天來了。但後者不如前者那麼富有詩意:“菡萏香銷”,無疑是不及“紅藕香殘”那樣既通俗又是色澤鮮明;“翠葉殘”意思仍然和“菡萏香銷”一樣,是指秋來荷葉落。但“玉簟秋”,卻不同了,又有一層新的意思。如果說,“紅藕香殘”是從客觀景物來表現秋的到來,那麼,“玉簟秋”就是通過作者的主觀感受——竹席生涼來表達秋的到來。一句話裏把客觀和主觀、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顯然,同是七個字,但它的涵義就比之李璟句豐富得多。怪不得清朝陳廷焯讚賞說:“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雲:‘紅藕香殘玉簟秋’,精秀特絕,真不食人間煙火者。”(《白雨齋詞話》)李清照並非不食人間煙火的人,但這一句“精秀特絕”,卻是事實,並非過譽。
李清照本來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牽掛,如今麵對這樣一個荷殘席冷、萬物蕭疏的景象,免不了觸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縈繞胸懷,內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凡人受愁苦的煎熬,總是要想辦法排愁遣悶的,這是人之常情。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究竟想如何來消除這愁悶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悲歌當泣,而是借遊覽以遣悶,下兩句就是這樣引出來的: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就是說,我輕輕地解開了綢羅的裙子,換上便裝,獨自劃著小船去遊玩吧!上句“輕”字,很有份量,“輕”,是輕手輕腳的意思。它真實地表現了少婦生怕驚動別人,小心而又有幾分害羞的心情。正因為是“輕”,所以誰也不知道,連侍女也沒讓跟隨就獨自上小船了。下句“獨”字就是回應上句的“輕”字的。“羅裳”,是絲綢製的裙子。“蘭舟”,即木蘭舟,船的美稱。這裏用“羅裳”和“蘭舟”很切合李清照的身份。因為這是富貴人家之所獨有。這兩句的涵義,既不同於《九歌?湘君》中的“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寫湘夫人乘著桂舟來會湘君;也不同於張孝祥的《念奴嬌》:“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寫張泛舟在廣闊的洞庭湖上的興奮心情。而是極寫李清照思夫之苦,她之所以要“獨上蘭舟”,正是想借泛舟以消愁,並非閑情逸致的遊玩。這是李清照遣愁的方法之一。其實,“獨上蘭舟”以消愁,若非愁之極何以出此?然而,它不過是象“舉杯消愁愁更愁’一樣。過去也許雙雙泛舟,今天獨自擊楫,眼前的情景,隻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不過,李清照畢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這種愁苦歸咎於對方的離別,反而設想對方也會思念著自己的。所以,她宕開一筆,寫道: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前兩句是倒裝句。這幾句意思是說,當空中大雁飛回來時,誰托它捎來書信?我正在明月照滿的西樓上盼望著呢!“誰”,這裏實際上是暗指趙明誠。“錦書”,即錦字回文書,這裏指情書。作者這麼寫,看似乎淡,實則含蓄有韻味:一、它體現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極其深厚、真摯,以及李清照對她丈夫的充分信任。因為如果她對趙明誠感情淡薄,或有所懷疑,就不會想象“雲中誰寄錦書來”,而是必然發出“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是“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古詩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的怨言。所以,這裏作者這樣寫,不言情而情已自見。這種借寫事來抒情,正是在藝術創作上最富有感染力的。二、寓抽象於形象之中,因而更覺具體生動。單說“誰寄錦書來”,未免顯得......餘下全文>>
宋詞太難背了,有什麼好方法嗎?
我覺得,不同的詞方法不一樣,說說我的經驗吧
首先,如果有曲,可以唱的話,能把它當歌詞一樣記下來,如《幾多愁》就是李煜的虞美人,《月上西樓》是李清照的一剪梅;
其二,意境記憶法,先讀懂詞的內容,然後再背誦
其三,結構記憶法,這個要求一定的詩詞水平,能懂格律,這樣就能根據韻腳、平仄、對仗等來記憶
其四,在一個合適的環境中來背誦,不能心浮氣躁,白天背了,晚上睡覺前先在腦海回憶一遍,有不記得的地方,第二天著重背誦
總之,要有耐心與恒心,加油!
一叢花令宋詞結尾運用了什麼手法有什麼
〈一叢花令〉是詞牌名;同一個詞牌名,可以讓無數的作者用來「填」上自己的內容,
而提問中並未指出是誰所寫的〈一叢花令〉?
宋代蘇軾〈一叢花令〉今年春淺臘侵年
宋代張先〈一叢花令〉傷高懷遠幾時窮
張先所作,其結尾句「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頗為有名;或許是指這一闋嗎?
此句有個動詞「嫁」,乃人類才有的活動。因此是用擬人手法把「桃杏」比擬為人。
此闋詞曾提及「嘶騎漸遙,征塵不斷,何處認郎蹤」表現出對征塵中之「郎」的思念,但因始終無音訊,故在一番「沈恨細思」之後,發出慨歎:
自己還比不上桃杏啊!桃杏在春天來時,還能嫁與那東風,享受一季的搖曳生風!
唐宋詞 常用的抒情手法有哪些
一、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詩人直接對有關人物和事件等表明愛憎態度
二、間接抒情
間接抒情主要有四種形式:
1.借景抒情,即詩人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情感、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過描寫景物予以抒發
2.借物抒情(托物言誌),詩人借日常生活或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來表達某種情感或誌向,
3.借古抒情,借曆史上的事件來諷喻當朝 4.情景交融(寓情於景),即將感情融會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來抒發感情。
有沒有竅門能更快背會宋詞
多讀。體會作詞者的意境。理解詞文檔意思。還有就是注意韻律平仄。詞因為韻律才朗朗上口。懂了韻律,背詞自然就快了。
宋詞中表達情感的方式和手法都有哪些 求指點
1、贈友送別詩。一般是叮嚀對方,讚頌對方,表達一種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別後的思念。
“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江淹《別賦》)作為至情至性的詩人,麵臨與摯友分別時,心中會產生一種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中國詩壇上,送別詩一直是詩家的重要題材。贈友送別詩主要為抒寫離別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兩種方式。
直接抒情的,如唐詩人高適意境高遠的七絕《別董大》: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詩的前兩句以粗獷筆調和白描手法,繪出一幅北國寒冬圖:日暮黃昏,大雪紛飛,於北風狂吹中,唯見遙空斷雁,出沒寒雲,使人難禁日暮天寒、遊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淪落至此,幾使人無淚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為之開心。這兩句以敘景而見內心之鬱積,雖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於風雪之中,似聞山巔水涯有壯士長嘯。聯係上下文,可知詩人友情之深摯,別意之淒酸。
接著,作者以豪邁的氣勢,開朗的胸襟,敘寫離情,激勵友人,於一般的淒清纏綿、低徊留連,悲涼傷感的情調之外,創造了一種慷慨悲歌的風格,以它的真誠情誼和堅強信念為灞橋柳色和渭城風雨塗上了另一種豪放健美的色彩。
間接抒情的,又有多種形式。
以喻顯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闊、別情深摯的七絕《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詩的後兩句看起來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又包含了一個充滿詩意的細節。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揚帆遠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風帆,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帆影已經消失了,而李白還在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惟見長江天際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誰又能說是單純寫景呢?李白的向往,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體現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嗎?詩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東去的一江春水嗎?
借酒抒情的,如王維構思精巧、語言新鮮的七絕《送元二使安西》(又作《陽關曲》、《渭城曲》、《陽關三疊》):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首詩在交待了送別時間、地點和環境氣氛後,對如何設宴餞別,宴席上如何頻頻舉杯、殷切話別,以及啟程時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後如何矚目遙望等等一概舍去,隻剪取宴會即將結束時對主人的勸酒辭。詩人像高明的攝影師,攝下了最富表現力的鏡頭和場麵。宴席進行了很長一段時間,釀滿別情的酒已喝過三巡,殷勤告別的話已說過多次,朋友上路的時刻終於不能不到來,主客之間惜別之情在這一刻都到了頂點,主人這一句似乎脫口而出的勸酒辭就是此刻強烈、深摯的惜別之情的集中體現。這種安排,很好地寫出了送別的深情。
借物襯情的,如杜牧坦率真摯、留戀纏綿的七絕《贈別二首》(其二):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炬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詩三、四兩句描寫別情,作者沒有正麵表現,而是撇開自己,去寫告別宴會上那燃燒的蠟燭,借物抒情。詩人常帶著感傷的心情去看周圍的世界。於是眼中的一切都帶上了感傷的色彩。在詩人的眼裏,蠟燭的燭芯變成了“惜別”之心,蠟燭擬人化了。它那徹夜流溢的燭淚,就是在為男女主人公離別而傷心了。結句的“到天明”點出了告別宴飲時間之長,從側麵表現了詩人不忍分離的篤摯感情。
借景抒情的,如唐詩人劉長卿虛處藏神、用筆神妙的五絕《送靈澈上人》:
蒼蒼竹林寺,杳杳鍾聲晚。荷笠帶夕陽,青山獨歸遠。
精美如畫,是這首詩的明顯特點。但這幅畫不僅以畫麵上的山水、人物動人,而且憑畫外的詩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盡。那寺院傳來的聲聲暮鍾,觸動詩人的思緒;這青山獨歸的靈澈背影,勾惹詩人的歸意。耳聞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隱藏在畫外的詩人形象。他深情,但不為離別感傷,而由於同懷淡泊;他沉思,也不為僧儒殊途,而由於趨歸意同。也就是說,這首送別詩的主旨在於寄托著、也表露出詩人不遇而閑適,失意而淡泊的情懷,因而構成了一種閑淡的意境。此詩如畫,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畫,景色的優美正由於抒情的精湛。
2、詠史懷古詩。一般是憑吊古代的人或事。對人,或表達緬懷之情,或追慕古賢,渴望像古人那樣建功立業;或表達昔盛今衰的感歎,或借古吟今。
餘秋雨先生說過,中國傳統文學中最大的抒情主題,不是愛,不是死,而是懷古之情、興亡之歎。詠史詩就是以吟詠或評論曆史故事或人物為題材,借此抒發情懷、諷刺時事的詩歌。懷古詩則是由作者身臨舊地憑吊古跡而產生聯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發情懷抱負。這類作品內容與思想大都比較沉重,感情基調一般都比較蒼勁悲涼。詩人們對曆史的處理往往是“攻其一點,不及其餘”
,使詩作文短意長、含蓄蘊藉,令人回味再三。如杜甫的《蜀相》、劉禹錫的《烏衣巷》 都遺響千古。
1、抒發感慨,感傷興衰
既然是懷古詠史,現實的不盡人意就難免使詩人觸景生情,抒發盛衰之感傷,獨抒思古之幽情。抒發對物換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尤其是做為六朝古都、曾經繁華一時的金陵更是成為古代詩人們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觸發了多少人的懷古之情,金陵懷古幾乎成為詠詩的一個專題。如唐代韋莊的《金陵圖》: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裏堤。
這首憑吊六朝古跡的詩首句寫金陵雨景,渲染氛圍;二句寫六朝往事如夢,台城早已破敗;三、四句寫風景依舊,人世滄桑。觸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傷今。語言含蓄蘊藉,情緒無限感傷。
再如劉禹錫的《石頭城》: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全詩通篇寫景,群山仍在,潮水依舊,月光依然,所變者已是“故國”、“空城”、“舊時月”,昔日繁華已化為烏有,全詩基調淒涼不堪,句句都融合著詩人的故國蕭條之感,令人不勝傷感。
2、懷古詠史,別有寓意:
這些詩作大多是作者在懷古詠史的同時,融進了的自己切實的生活感受和獨特的生活體驗,具有強烈個人意識。
或是借古諷今,別有寄托,如王安石金陵懷古詞《桂枝香》: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裏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殘陽裏,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歎門外樓頭,悲恨相緒。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芳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上片以“登臨送目”四字領起,層層表現了“故國晚秋”中江山風物的勝概。下片則以“念往昔、繁華競逐”一句轉入懷古,感歎六朝皆因荒樂而相繼覆亡,末三句落到“至今”,便寓警世傷時之意,實際上是借曆史警誡當朝統治者不要一味貪圖享受而重蹈曆史之覆轍。
或是理性分析,獨抒機杼,表達自己對曆史事實的獨特觀點,啟迪世人。如唐代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這首詩作變換視角,譏諷周瑜成功的僥幸。詩的開頭二句,借物起興,慨歎前朝人物事跡,後二句議論:赤壁大戰,周瑜火攻,倘無東風,東吳早滅,二喬將被虜去,曆史就要改觀。詩的構思極為精巧,議論新穎獨特,發人所未發,一反眾口一辭的論調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
3 、感慨身世,關照自我
有的懷古詠史詩著眼於個人境遇變化,借古人古事抒發自己的感慨。在鑒賞這類詩詞時還要抓住曆史人物或事件和詩人自己身世之間的連接點,找出二者的共通之處,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周瑜在“小喬初嫁”時就立下了令“強虜灰飛煙滅”之大功,可謂少年得誌,風流倜儻,而自己人到中年,卻功業無成,“早生華發”,與周瑜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故地重遊,聯想古人,關照自己,正是有了這一層自我關照,才使這首詞具有了更為普遍的意義,引起了多少人的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這樣,這首傑出的赤壁懷古詞才有了長久的生命。
一叢花令宋詞結尾運用了什麼手法有什麼用意你請簡要分析
是張先的嗎
用了比喻和擬人的手法
“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是借用了李賀《南園》“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東風不用媒”之句,這幾句翻用了李賀的詩意,說懷著深深的怨恨,細細的想自己的身世,甚至還不如嫣香飄零的桃花杏花,它們在自己的青春快要凋謝的時候還懂得嫁與東風,有所歸宿,自己卻隻能在形影相吊中消磨青春。說“桃花杏花”,言外隱隱有怨自己未能抓住“嫁東風”的時機。一致無所歸宿的意思。而深一層看,還是由於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這就越發顯得“沉恨細思”四個字的分量。而此人也應為這幾句詞被稱為“桃杏嫁東風郎中”。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宋詞中表達情感的方式和手法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