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真難的作文的詞語
先起一個引人注目的題目,想必大家都看過《柯南》,題目就像一個懸疑片一樣,使人對這個題目引起好奇.
開頭就要像鳳凰頭一樣,小巧而又精致.如有寫作提示的話,可摘抄一段.因為寫作提示一般寫的十分精致,有蘊意.可寫為小巧的排比句.如要寫以前事情,建議後麵添一句“記憶又陷入了時光隧道”等句式.
中間就要像豬肚一樣充實.要描寫得有細節.寫事時,可使用四種方法:“外貌”、“動作”、“語言”、“心理”穿插寫作.一般使用語言、心理多些,可以把事情描寫細致.寫人作文時把具體事例,最能表現出人物的品質,具體事例又稱“典型事例”.寫景時,按照順序描寫,不必把每個景物都描寫到極為細致,可有細有略.可以把景物使用比喻、擬人的手法寫得活靈活現.寫想象作文非常好些,如幻想未來,就把一些想象到的先進的儀器寫入作文.
文尾就要像豹尾一樣,短而有力.按照事情的結果,拓展思維.萬萬不可貼不合的標簽,不然的話開頭寫的再好,文尾都會把作文的等級拉下水.
為什麼語文考試作文總是說,除詩歌外文體不限,難道有大神大考時寫了個詩歌?
一年一度的高考始終能夠牽動萬人心,似乎人們對它總是有太多的意見和抱怨,一年一年得說都說不完。而作為高考中的一道題目——作文所受到的這方麵的“禮遇”無疑是高考各科題目中最“隆重”的。如今圍繞著詩歌能否“入圍”高考作文又成了很多人爭論的焦點。其實想當然得看來,高考拒絕詩歌是錯誤的,不合理的:畢竟詩歌也是文體的一種,不能“特殊化”,另外誠如前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在其博客中撰文所述的那樣“為什麼不少地區的作文仍然把詩歌排除在外,看來我們這樣一個詩歌國度的高考試卷裏,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已經容不下詩情畫意了!”(《新京報》6月8日)。但事實上我們的高考“國情”並沒有達到讓我們可以詩情畫意的地步,因此詩歌被特殊化也就顯得很合理了。首先看看我們的高考作文的目的何在。原國家教委在“高中語文教學目的”中規定:“……使學生熱愛祖國語言,能夠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具有現代語文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聽說能力,具有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那麼顯然高考作文的目的就在於對學生的寫作能力,對學生能否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考察。而我們再看看如今我們的現代詩歌的發展程度,我們的部分詩人所推崇的詩作,便知道何其“後現代化”!在我看來很多就是分行的大白話,有的甚至語義亂用,詞性錯誤,不和語法規則,更是不知所雲(也有可能是故弄玄虛),在這樣的一個詩歌現實環境中的學子寫出來的詩歌是否能夠正確“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最起碼都成為問題!退一步說,假使學子的免疫力強,不受現代詩壇的影響,再假使我們都讚成詩歌的“入圍”,那麼很多省份的作文要求中都提到不得少於800字的要求是否也該改改?那麼為什麼沒有人要求更改呢?這就說明字數對於考察學生的水平十分重要,人們都意識到了這一點,但卻沒有同時沒有意識到詩歌字數就少,考察水平因此相對比較低,評卷者無法據之對學生形成很全麵的評價——這另外一點。因此總體說來,詩歌是不適合應試性質、選撥性質的考高作文的。其次我們要看看高考作文的評判方法。關於這一點已經有很多文章說到批改高考作文的“草菅人命”,這也是高考“國情”的現實:某省閱卷點作過測算,近30萬份作文試卷,10天內要改完,180位教師閱卷,除去複查教師,其餘兩人一組,每篇作文需要兩人過目,則每位教師每天要看350篇作文,也就是說,每天8小時工作時間,除去高溫休息一小時,在餘下的7小時內,一分鍾也不停地看,不喝水不上廁所不與別人說話,每小時要改50篇作文,平均每篇作文上停留的時間約70秒!但是實際操作比較靈活,都是對半分,一人看,另一人大概翻翻,簽個姓(連完整的姓名都來不及簽)。這樣算下來,改一份作文也隻有90秒鍾而已。這樣的評判就是看散文、小說都是有問題的,又如何去看詩歌,去評詩歌?且不說評價詩歌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還要看寫作者的背景等附加條件,單就評判時間而言,寫詩歌就是在玩火。最後,對於命題者來說,在命題要求中去掉拒絕詩歌這一項是很簡單的,僅僅就是少了幾個字而已,反正寫的考生還是鳳毛麟角的,不會影響到整個高考作文的基本局麵的穩定。而且國家政策又鼓勵去掉拒絕詩歌這一項,他們還能因此在輿情中獲得好感,可以說絕沒有任何思想包袱,基本上可以說是一件百利無一害的“好事”,而為什麼命題者不去掉呢,為什麼還要這麼執迷不悟,與輿情對著幹?這隻能說明命題者有他認為比獲得輿情支持更加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對廣大考生負責。大家都明白高考作文在整個高考成績中的分量,如果一個考生因為命題者沒有拒絕詩歌,而寫了詩歌,又恰好碰到一位詩歌水平不高的閱卷者,被判了一個不合理的分數,怎麼?所以說命題者也是用......餘下全文>>
為什麼中考語文作文不允許寫詩歌?
好問題~這個問題我初中那會也問過我的老師…總結來答三點
1.詩歌沒有一個準確的評判標準,所以你的分數也會不確定,對考生不好
2.如今很多初中生在平時雖有接觸詩歌,但畢竟能自創書寫的占比例太小,不適合大眾化的中考
3.詩歌很難體現出一個考生的文化素質及3年的學術水準~(更重要的是批卷老師也不一定擅長詩歌…)
綜上,所以詩歌是不合適的……中考還是應該注重基礎的,盡量不要在這些小問題上糾結! 最好,祝新年快樂!
高考作文不能寫詩歌?
如果作文題目要求不能寫詩歌那就一定不能寫 ,但題目沒有要求的話就可以寫 ....前幾年的滿分作文 ,那是古文 ,不算詩歌 , ... 我建議樓主可以看看那兩篇文章的原題 ,...再說句題外話 處 ,高考還是謹慎點好 ,能隨大流就隨大流 ,不要冒險 ...我認為這些東西還是要看給你改卷的老師是誰 , 以樓主的文采 ,我想不一定要寫古體詩也可以的滿分的吧 ,滿分作文的比例好像是百分之三 , 不要冒呢個險 ,作文滿分了也不過60分 ,就算得個50 ,兩道數學選擇題也就回來了...我今年才高考完 , 希望樓主能采納
寫自己的作文 好的開頭結尾 開頭用抒情 或排比或詩歌的形式
詩歌在中國文化的寶庫中,就像一顆明珠,散發出璀璨的光輝。本學期我們展開了“與詩同行”的活動,在這次活動中,我們走進了詩歌的國度,去欣賞詩歌,體會詩歌所描述的意境,領略詩歌獨有的魅力。
首先,我們分了組,製定活動計劃,如:我們這組就由張兵等人收集現代詩,柯霽虹等人收集古詩,等一切頂準備就緒後,就開始行動了,大家按資料內容進行了歸類,在網上將有關詩歌簡介和詩歌背景的資料整理成文。如:李白《贈汪倫》我們就是通過收集來的資料,品出了作者對朋友依依不舍的情感。
通過這次活動我們還收獲了許多了知識,我們了解了詩歌的起源,學習了如何去欣賞詩歌,嚐試了自己寫詩,欣賞詩歌的方法有很多,這些都需要我們在平時欣賞詩歌時總結出來。嚐試自己寫詩也讓我明白了寫詩不一定要用多麼華麗的詞語,而是要寫出自己眼中的事物,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
活動結束後,我進一步感受了中國詩歌帶給人美的享受,也讓我明白了讀一首詩,並不僅僅限於把這首詩背熟,而是要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情感,掌握並欣賞詩歌的方法,這樣才算真正弄懂了一首詩。
這次活動雖然結束了,但我們對詩歌的熱情還沒有消逝,我們要多讀詩,品味其中美好的樂趣,將詩歌陪伴我們一生。
生活中處處有詩歌。有天真的兒歌、典雅的古詩、樸素的民歌,常在我們耳邊回響。在詩歌的海洋裏,有無數珍寶。我們組通過本次綜合性學習“輕叩詩歌的大門”的活動,對詩歌的了解有了更深的認識,可以說是獲益良多。
我們小組的活動在上周開始。通過閱讀提供的材料和搜集詩歌各個方麵的知識,對資料進行了分類、整理和編排,還了解了唐詩、宋詞、元曲的不同之處。最後,還製作了詩集等,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在本次活動中,我收獲豐富。其中,我了解到唐宋八大家是:歐陽修、柳宗元、王安石等詩人。我還知道了一些詩人的別號特別有趣:詩狂——賀知章,詩魔——白居易,詩仙——李白……除此之外,通過閱讀課外有關詩歌的書籍,我明白了詞又叫做詩餘、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是: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
在活動過程中,我發現許多活動流程都是要通過小組相互合作才可以順利完成。從中,我體會到團隊精神及合作的重要性。俗話說得好:“眾人拾柴火焰高。”隻有孤零零的一人是成不了大事的。
可是,在活動的過程中,也有許多做得不足的地方:有的同學在搗亂、嬉戲,搜集的資料不正確、不充足等。經過組長的製止和修正才得以解決。希望今後有待改進,在本次活動中,我們還未發揮的最好,相信下次的活動,我們會有更大的進步!
漫步詩園意未盡,生活中處處充滿詩情畫意,處處都是詩歌的百花園,讓詩歌伴隨我們一生!
與詩同行,我們感悟到美麗的人生;與詩同行,我們追求著生命的芳香。本學期,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開展了以“輕叩詩歌的大門”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
通過閱讀,我們了解到:我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課堂上,觀看著精美的ppt,聽著老師繪聲繪色的講解,我們學習了古典詩歌的分類、理解詩歌的方法以及現代詩歌的寫作手法,並對各朝代的詩人做了進一步認識……這些都使我們的想象力有了豐富的延伸,對我們的知識增長有很大幫助。
在這次活動中,我們還背誦、欣賞了許多詩歌。輕閉雙眼,伴隨著一個個優美的文字,盡情暢遊在詩的海洋之中,我看見了青天中的一行白鷺;看見了沉舟側畔的萬點白帆。我體會到了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的豪放和灑脫;體會到了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婉約和細膩。我更感受到了曹孟德橫槊賦詩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感喟;感受到了李太白對生命短暫的那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的情思;感受到了白居易......餘下全文>>
求曆屆高考滿分作文(最好是詩歌的)急急急急急!!!!!O(∩_∩)O謝謝
2008年四川高考滿分作文——《悲中行》
戊子歲,四月初八。川靜其波,鳥罷其鳴。一場無情的天災襲來,舉國慟哭。在災難麵前,我們選擇堅強;在悲痛中,我們選擇堅強 。汶川堅強,四川堅強,中國堅強!因為堅強,我們不怕災難;因為堅強,我們明天更美好! ————序
汶水東流不複西,神仙難改地震襲。
川蜀兒女多苦難,一片荒城盡眼底。
映現當年唐山景,盡是殘垣與斷壁。
秀麗河山浩劫後,昨日今朝各兩異。
都道零八年歲好,為何災難緊相逼。
江山如畫景色美,怎奈蒼天生妒忌。
北國剛受冰凍災,天府又遭夷平地。
川靜其波鳥罷鳴,齊哀滿目皆瘡痍。
江天五月漸陰沉,滿腔悲痛灰色彌。
油綠麥田無人收,萬千蒼生宿路隅。
平生有淚不輕彈,今朝聞此淚如泥。
武候諸葛若有知,不堪目視亦掩泣。
彭祖壽延八百載,可知人命僅須臾。
州州郡郡華夏土,一磚一瓦似金玉。
金玉散去不足惜,金玉怎比萬事吉。
花兒凋謝來年開,來年風景更旖旎。
茂年男兒體健壯,安能袖手聞羌笛。
理會百姓疾與苦,血汗合流同舟濟。
綿薄微力不足道,奇跡因愛八方聚。
竹絲管弦為君鳴,可敬可讚可歌泣。
臥薪含悲建家園,蜀山青青蜀水碧。
龍的傳人誰可勝,隻手亦有撐天力。
漢羌一家愛無疆,我齒你唇永相依。
旺興歲月定輪回,紅霞當空雄雞啼。
紅燭數盞列堂前,潛心默祈哀思寄。
白雲蒼狗命難料,生者奮進逝者息。
青史銘刻五一二,永記今朝萬人罹。
川蜀兒女多堅強,還把災難視螻蟻。
立我於高山之上兮,眺望遠方。惟見山河齊悲兮,黯然神傷。
立我於高山之上兮,眺望遠方。還看萬眾一心兮,不屈脊梁。
立我於高山之上兮,展望悲中奮起兮。多難興邦,中華堅強!
說明:這首詩是今年四川的高考滿分作文,今年四川以“堅強”為話題,寫一篇文體不限的文章。該考生以歌行體和楚辭體寫汶川地震,並且這是一首藏頭詩,第一排下來分別是地震災區的地名,可見其才華橫溢!
2005年高考滿分作文詩歌《忘記》
我的腳忘記了,就像那次
陷進濃密的光芒之中
一些惆悵的故事
被溪水衝淡,並卷走
這是一個尷尬的節日
一團夾在門縫裏的風
湧不出來,擠不進去
我的眼睛忘記了,那是一場
油畫般絢麗的真相
消逝在時光裏的文字
漂浮在頭頂的神像,被誤解
門開啟了
風棲在樹尖
如一雙黑白的翅膀
我的嘴角忘記了,突然之間
世界被拋上天空
拒絕了柔軟的舌頭路口
一場殘酷的狂歡,並朗誦
無助的密閉房間
水銀傾瀉一地
時而凝聚,時而遠離
我的麵孔忘記了,我的手臂
用黑暗繪出鮮花
獻給沉默的夜
獻給破曉的呢喃
詩歌形式的作文難忘為主題
沒有去過康橋卻可以遙望在滿空裏尋思康橋迷人的魅力想必也不過是一處小橋流水罷了夕陽中那曼舞的金柳想必也不過是詩人幻想中的新娘軟泥上招搖著青春的音符想必也不過是康河裏的一顆水草沉澱如彩虹似的幻夢想必也不過是投滿船癡心的月光悄然笙簫也未必放開歌喉於是在康和輕柔的靜默之夜流淌的隻是詩人的依依惜別一支尋夢的長篙沒能探出夢中的長路卻在來去匆匆中撐響星夜飄蕩的歌令康橋難忘康橋在否唯有天際火紅的雲彩複述著詩人真情綿綿的眷戀折起二十八行詩將一個熱情浸透的靈魂緬懷、緬懷是一種純粹的美麗沒有去過康橋卻可以遙望在滿空裏尋思康橋還有的故事
難忘的編小詩集作文
暑假裏,我參加了一次有趣而又可以增長知識的“少年古詩詞背誦比賽”。
剛開始,我以為背古詩很簡單,後來才發現背古詩是那麼的難。比賽開始了,我排在第13位排,在前麵的大哥哥,大姐姐們古詩都背的很好,我卻有點兒擔心,我趁他們還在比賽的時候,我多背了幾首詩。輪到我了,我上了台,爸爸,媽媽和姐姐都在下麵為我加油,有了他們的加油,,我才有信心比賽。我最後還是得了第8名。
雖然這次我沒有成功,下次我一定會成功的!(
中考作文為什麼不能寫詩歌?
因為太短了吧
關於學習生活的古詩 要經典有意義 容易寫成作文的
一、積累古詩文是為了培養學生基本的語文素養
當前語文教學中,每位老師都很重視古詩文的積累。可許多老師都覺得之所以要積累:一是課標中規定要積累,二是要考試。正因為要考試,所以才要積累。這樣一來古詩文的積累功利色彩濃厚,而這功利又掩蓋了古詩文積累的實質。那麼古詩文積累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呢?《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確指出:“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因此古詩文積累的目的就應是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學生基本的語文素養。如果再深入一步,把古詩文積累放在“培養學生基本語文素養”這個大背景下考察,古詩文積累的最終目的就應是著眼學生的長遠發展,學習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積蓄深厚的文化底蘊。這樣一來古詩文積累的目的意義自然就明確了,而其基本任務就是背上優秀的名家名篇,其教學核心就應是引導學生鑒賞體驗古詩文所描寫的意境,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受到藝術的感染和熏陶。
二、古詩文積累應是一種文化傳承
優秀的古詩文都是中華智慧的結晶,都堪稱藝術經典。古詩文的積累不是外顯的實用,而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朱自清在《經典常談》的序裏說:“在中等以上的教育裏,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國教授說過,閱讀經典的用處,就在教人見識經典一番。這是很明達的議論。再說做一個有相當教育的國民,至少對於本國的經典也有接觸的義務。”這一段話明白的告訴我們“閱讀經典不在實用而在文化”,積累古詩文同閱讀經典一樣不在實用,而在文化。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言:“若講實用,似乎是沒有,有實用的東西都收納在各種學科裏了;可是有無用之用。”那麼什麼是“無用之用”呢?比如說:有些人不怕千辛萬苦,千裏迢迢到泰山去看日出,或者跑到西安去看秦兵馬俑,到海邊去看海。這些在專講實用的看來,他們幹的完全沒有實用,隻是那股傻勁兒令人佩服。可是他們從泰山下來,從海邊返轉,胸襟擴大了,眼界開闊了,目光深遠了,雖然還是各自做他們的事兒,卻有了一種新的精神。“這就是所謂的無用之用。”(葉聖陶語)古詩文的積累就好比帶學生到泰山看日出,到海邊去看海,讓學生擴大胸襟,開闊眼界,去體驗一種新的精神,一種新的境界。比如讀了鄭板橋的《竹石》,不僅體會到了竹子頑強的生命力,以及它不屈不撓的精神,更領悟到了作者絕不隨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從而堅定了自己的生活信念,要做一個像竹子那樣認定目標能經受住任何生活磨練的人。這不僅是古詩文的積累,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一種民族精神的延續。這就是古詩文積累的無用之用。
三、古詩文積累更應立足感悟和體驗
那麼古詩文積累怎麼才能達到這種“無用之用”呢?古詩文是一種特殊的體裁樣式,古人大都通過詩歌來描述一種意境,通過這一意境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寄托自己的情思,抒發自己的誌向。或詠物,或言誌,或描寫山水,或抒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不一而足。但無一例外,都是通過事、景、物等來創造意境,表情達意。而這就要靠讀者細細揣摩,慢慢體會。通過朗讀、感悟,才能體會詩歌的意境,才能達到“無用之用”。而簡單識記是不能達到此目的,因此教學中要采取以下一些策略。
1、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古詩文積累中存在著一種不良的傾向,那就是大部分學生都是被動的接受以應付考試。積累時缺乏主動性、自覺性,為了積累而積累。教學的效果不甚理想,學生背的苦,老師督促難。針對這一傾向,教學中我們就應注意改變積累的策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需要,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需要是最原始的動力。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在研究人本身具有的七種需要(如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審美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等)中得出結論: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一個人追求的最高目標。因此,積累中我們應通過範例,引導學生挖掘詩歌本身所富含的文化內涵,讓學生溶入詩歌所描寫的情境中,去實現或滿足自我的需要。從而在學習生活中,能主動地去探索積累優秀的古詩文,達到課標所規定的要求。
2、變短期發展為立足長遠。在古詩文積累中,有一部分老師急功近利,恨不得一兩年內就讓學生背上全部要背的古詩文。因此便打著積累的幌子,讓學生生吞活剝大量的古詩,人為加重學生的負擔。這是教學的一種短視行為。這樣的積累不能促進學生的一般發展,反而像列·符·讚可夫所說:“逐字死記課文的傾向,不僅損害他們對課文意思的理解,而且一經養成習慣,就會對他們小學畢業後在較高年級掌握科學基礎知識產生極其不良的影響。”古詩文的積累不僅要記住古詩文,而更“應是學生自己進行思考,這種思考是一種生氣勃勃的創造,是借助語言對周圍世界的事物和現象的認識。”(蘇霍姆林斯基語)教學中,應引導學生調動多種感觀,通過讀、思、悟、議、誦等環節,進入詩歌所描寫的情境,體會詩歌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讓學生聯係現實生活對詩歌進行再創造,比如改寫、擴寫、反思、辯論。從而深化學生的認識,促進學生的發展,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做好準備。
3、變即興所為為有機指導。新課標規定學生1—6年級積累優秀的古詩文160篇(段),而附錄中僅推薦了70篇。教學中,有相當一部分的古詩文都是老師即興所為,想到什麼就積累什麼,缺乏計劃性,缺少針對性。因此在古詩文積累中,老師要加強指導,定期向學生推薦積累的篇目。同時,老師通過古詩文閱讀欣賞課,古詩文交流等活動組織學生閱讀理解古文,保證古詩文積累的效果。
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古典詩歌星光燦爛。它不僅傳承民族的曆史,更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因此閱讀積累優秀的古詩文,不僅是了解民族的曆史,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也是我們文化傳播者肩負的責任。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___真難的作文的詞語